⑴ 有关抗美援朝的英雄人物
大家好,我是陌上小桑树,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那么此时的阵地上只剩下了杨根思自己一个人,但是这个时候美军已经发起了第9次的进攻。那么杨根思如何以一己之力与美军对抗呢?
他的选择是抱起最后的炸药冲入敌军之中,最终与40多个敌人同归于尽。这是多么伟大的人啊,而这样的人在朝鲜战场之上有千千万万个。
他们之中很多人连名字可能都没有留下来,就牺牲在了朝鲜战场之上,到死我们都不一定知道他们的英雄事迹,而这些就是为我们负重前行的人。
⑵ 抗美援朝英雄人物名单
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荣立三等功以上指战员302724名,被授予英回雄、模范称号和答特等功人员502名,分别为:特级英雄两名,一级英雄50名,一级模范4名,二级英雄286名,二级模范75名,特等功85名。
一、中国人民志愿军军徽“特级英雄”称号(2名):杨根思、黄继光。
二、中国人民志愿军军徽“一级英雄”称号(50名):卜广德、于泮宫、于喜田、王海、王兆才、王学凤、王德明、毛张苗、孔庆三、刘庆亮、刘维汉、孙占元、孙生禄、孙振录、伍先华、李凤林、李家发、李延年、余新发、许家朋、沈树根、邱少云、张永富、张积慧、吴志洲、贠宝山。
周厚刚、陈忠德、杨宝山、杨育才、杨春增、杨连第、胡修道、赵宝桐、柴云振、徐长富、高成山、高景灏、倪祥明、秦家彬、曹庆功、曹玉海、郭忠田、郭恩志、曹家富、崔建国、雷宝森、鲁珉、魏玉德、谭炳云、毛岸英。
三、中国人民志愿军军徽“一级模范”称号(4名):王兴纪、孙凤钜、罗盛教、张益仁。
⑶ 戴季涛生平简介
戴季陶早年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后追随孙中山,参加了二次革命和护法战争。后来任职于《上海日报》,后任《天铎报》总编辑。著有《孙文主义之哲学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青年之路》、《日本论》、《学礼录》等。
1905年,戴季陶去日本留学,进日本大学。
1909年回国,任江苏地方自治研究所教习。后因在上海《中外日报》、《天铎报》撰文抨击清王朝而受通缉,逃往南洋槟榔屿,主办《光华报》,并加入同盟会。
1911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在上海创办《民权报》。辛亥武昌起义爆发后,戴季陶回国[2] 。参加了陈其美、钮永建等人组织的上海起义[2] 。
1911年底,孙中山由海外回到上海,戴季陶以党员及记者资格首次谒见,迅即受到器重[1] 。此后,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他随从去南京参加典礼[1] ;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他又奉命与蔡元培、宋教仁等去北京迎袁世凯南下[1] 。
1912年回国,他在上海创办《民权报》,后任孙中山秘书,并受命进行二次革命的军事联络活动。二次革命失败后逃往日本。
1916年,戴季陶随孙中山离日返上海[4] 。次年从上海到广东任大元帅府秘书长。五四运动时期在上海主编《星期评论》。
1916年10月6日,蒋纬国诞生,后被蒋介石收养。(蒋纬国于自传-《千山独行——蒋纬国的人生之旅》(台湾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出版)表示:其父为戴季陶,母为日本护士重松金子)
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设立“护法”军政府,戴季陶被任命为法制委员会委员长[4] 。
1918年2月,兼任大元帅府秘书长[4] 。
1918年4月,林森署理军政府外交部长时,戴季陶代理外交次长[2] 。
1918年5月21日,孙中山离广州前往上海,戴季陶同行[4] 。1918年5月4日,因桂系军阀操纵国会,决议改组军政府,孙中山受到排挤,愤然宣布辞去大元帅之职[4] 。
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前后,戴季陶受命于孙中山,与李汉俊、沈玄庐一起在上海创办《星期评论》,作为国民党中央机关报《民国日报》系列中的杂志,由戴季陶任主编[4] 。戴季陶撰写了不少文章,着力于宣传爱国思想,宣传社会主义思潮,对共产主义也作了广泛介绍[4] 。他尝试用共产主义说明中国伦理问题,称赞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天才”,称马克思是“近代经济学的大家”、“近代社会运动的先觉”[4] 。他撰文批判有人企图压制思想解放,认为翻译、研究、批评马克思著作是不可也不能禁止的[4] 。朱执信等人创办的《建设杂志》还陆续登载过他由日文转译的考茨基著《马克思资本论解说》[4] 。但他并不是为了实现工人阶级的最终目标,建立工人阶级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4] 。他曾对孙中山说:六三罢工以来,“工人直接参加政治社会运动的事,已经开了幕,如果有智识有学问的人不来研究这个问题,就思想上智识上来领导他们,将来渐渐地趋向到不合理不合时的一方面去,实在是很危险的。所以我受了罢市风潮的感动,觉得用温和的社会思想,来指导社会上的多数人,是一桩很紧要的事。[4] ”所以,他虽和陈独秀等早期共产主义者联系密切,并参与了若干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筹备活动,李立三在一次党史报告中甚至说戴季陶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发起人之一,但戴季陶并没有继续朝前进步[4] 。
1920年,陈独秀到上海组建上海共产党小组,这是全国第一个共产党小组,戴季陶将自己租住的楼让出来给陈独秀一家住[4] 。戴季陶经常参加由陈独秀主持、维经斯基参加的在《新青年》杂志社举行的座谈会,讨论有关社会主义和中国社会改造等问题[4] 。
1920年夏,他曾参加筹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中途退出。其后同张静江、蒋介石等共同经营交易所的投机生意。
五四运动后,曾大力推广社会主义。1920年5月,参加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时(信丰林锐翻拍) (2张)
起草《中国共产党纲领》,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批党员之一,后来因孙中山反对而退出共产党。1924年1月出席中国国民党一大,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任中央宣传部部长。同年5月黄埔军校成立,任政治部主任。1924年11月随孙中山北上。
戴季陶负责起草《中国共产党党纲》[4] 。党纲是边讨论边修改边起草,其中一条“共产党员不做资产阶级政府的官吏,不加入资产阶级的政治团体”让戴季陶倒吸一口凉气,独自关门垂泪,内心十分痛苦[4] 。他总算明白,共产党与他心目中设想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儿,共产党也不准备与政府合作,走一条议会的合法的夺权道路[4] 。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上海成立时,戴季陶的住址即团址,对外挂“外国语学校”,团务由袁振英、施存统、俞秀松等主持,总务由杨明斋负责。它实际上是准共产党小组,所以,戴季陶的家实际上也是共产党小组所在地[4] 。
戴季陶为中共的创建做了不少前期准备工作,但他最终没有参加中共[4] 。由于世界观的不同,戴季陶终于渐渐与共产主义分道扬镳了。在中共一大召开的三年之后,戴季陶成了国民党右派的旗帜性人物,扬言要把中国共产党人斩尽杀绝,绝不养虎贻患,成了彻头彻尾的反共高手。后来,他直接充当了蒋介石的理论写手和幕后参谋[4] 。
1924年.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 自辛亥到中国共产党的筹建时期,戴季陶有着突出的政治表现,由于戴季陶有这些资本,加之与蒋介石又是结拜弟兄,因而当军校党代表廖仲恺向孙中山推荐戴季陶时,作为校长的蒋介石自然举双手赞成,孙中山也表示同意[1] 。就这样,戴季陶担任了黄埔军校第一任政治部主任[1] 。
但戴季陶并不重视黄埔军校的政治工作,不仅如此,开学仅一个多月,他就在黄埔军校内神秘失踪,轰动全校[1] 。据记载:“第一任的政治部主任便是戴季陶先生。他接事不久,因为和张继、谢扬(此人不详,疑为谢持之误——原注)为争持共产党员加入中国国民党的事起冲突,愤然离了黄埔军校到上海去了[1] 。”
1924年11月,戴季陶以日文秘书的名义,跟随孙中山北上[1] 。而孙中山病逝后,戴季陶发表《孝》,以宣传孙中山人格和思想为名,“歪曲”孙中山思想[1] 。1925年5月,在国民党一届三中全会上,他抛出预先起草好的《接受总理遗教宣言》,并写成《民生哲学系统表》,提出所谓以“纯正三民主义”为中心思想的国民党“最高原则”的建议, 旨在反对三大政策[1] 。1925年6、7月间,他又相继抛出《孙文主义之哲学基础》和《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两本小册子,和《民生哲学系统表》一起,形成了一整套理论体系,号称“戴季陶主义”,集反共理论之大成[1] 。李云汉在《从容共到清党》中曾评论:“此书(指《国民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作者注)一出,从上海到广州,反共的视线开始集中,反共的势力开始形成,各地孙文主义学会的成立及反共运动的酝酿,莫不受戴氏反共理论的影响[1] 。”
1926年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及后司中华民国考试院长达二十年(1928年10月─1948年6月)。
中华民国国旗歌的歌词作者。
1927年,积极参与策划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而此事件(指四一二)中屠杀国民党反而比共产党更多,彻底摧毁了国民党的基层组织。
1928年以后,历任国民政府委员、考试院院长等职。
1929年,以影响中国人民团结为由打击当时在学术界如日中天的顾颉刚,将教育界流行的顾颉刚编写的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本国史》封禁,成为了一桩轰动教育界和学术界的文字狱。
1948年6月改任国史馆馆长。
1949年2月11日于广东省政府广州东园招待所,服安眠药自杀。[5]
⑷ 宋美龄真的如历史上所说很奢侈么
网上有关宋美龄生活奢侈的段子颇多,其中最有名的一则,说她1942年访美期间,在白宫要求用自己从中国带来的“绸床单铺床”,并且“每天至少要换一次床单——如果夫人午休过或者上过她的‘炕’,换的次数就更多了。据白宫的管家阿朗索·菲尔德说,每天要换四五次。”①这段话出自美国人西格雷夫所著的畅销书《宋家王朝》。
此书从1986年在中国大陆问世以来,至今已有多个版本,是坊间了解蒋、宋家族最主要的参考读物之一。事实上,《宋家王朝》只是一本讹误颇多的文学作品。
宋美龄自带丝绸床单,是因为对棉织品过敏;其在美行程紧张,也不可能一天换很多次床单
因西格雷夫在《宋家王朝》(The Soong Dynasty,台湾译为《宋氏朝代》)中对孙中山、蒋介石、宋美龄等人非议颇多,故其1985年在美国一出版,即引起台湾方面的极大不满。为商量如何批驳此书,宋美龄同蒋经国有大量电报往来,其中就提到了白宫床罩一事。
《宋家王朝》被出版社称为“本世纪最杰出的家族传记”
西格雷夫在细节上的错误同样严重,如他说“霭龄和查理陪着孙中山来到了南京。他再次受到极其热烈的欢迎,被一致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其实被选为临时大总统时,孙中山在上海,也没有获得“一致”同意;又说蒋介石奉陈其美之命,率所谓“八十三旅”攻打杭州,而“该旅三千人实际上全是由黄金荣策动参加革命的青帮歹徒”,事实上当时并无这一番号。西格雷夫甚至说,1943年蒋介石去参加开罗会议期间,有“年轻将军们”计划发动政变,阴谋被发觉后,“经委员长批准,戴笠逮捕军官六百余人”“蒋从开罗一回国,中国陆军中十六个最有作为的年轻将军被处决”,并暗示孔祥熙参与其中。然而,无论是当时的报刊,还是回忆录,都没有提及这样一件子虚乌有的大事。另外,宋美龄同威尔基著名的绯闻谣言,最早亦是通过此书广为流传。
海外学者对台湾组织反驳《宋家王朝》不以为然,但如唐德刚也承认此书“野史的味道相当重”
蒋经国在给宋美龄的信中说,希望批驳文章能表现“此书以诬谤宋氏家族为名,实际则是丑诋国父与父亲,并对庸丈(即孔祥熙,字庸之)、文舅(即宋子文)在北伐、抗战中之贡献作正面之肯定”。请黎东方写书,“重在强调嘉树公(宋嘉树,宋氏三姐妹的父亲)对辛亥革命之贡献与母亲战前、战时、战后之勋劳,以及庸丈、文舅、良舅(即宋子良)不可磨灭之勋劳作为”⑨,此外再另撰孙中山、蒋介石的合传。
台湾方面组织学者批驳西格雷夫及《宋家王朝》一事,在当时学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他们大都觉得此举不智,小题大做。但他们同样认为此书和事实有较大出入,唐德刚说,“就我所读过的部分来分析,这本书的内容不是百分之百正确,而且野史的味道相当重”;马若孟(胡佛研究所东亚图书馆馆长)说,“《宋家王朝》是被歪曲历史史实的书,书中有很多都是错误的”。⑩由此可见,对于来自《宋家王朝》的故事,我们实在有必要多留一个心眼,多参考一些其他资料,以免上了西格雷夫的当。
⑸ 关于抗美援朝的志愿军
志愿军作战简介
1950年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27日美国总统H.S.杜鲁门宣布美军进入朝鲜半岛。美国海军进入台湾海峡,妨碍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中国领土台湾,严重威胁中国安全的情况下。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号召:“全国和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美国无视中国的严正立场,同时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并通过申请协助南韩的动议案,组成以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为总司令的“联合国军”,7月7日至10日,中国中央军委召开国防会议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根据会议决定于7月13日组建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兵团为主共25万余人部队组成东北边防军,以确保中国东北边境安全。8月下旬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兵团和第19兵团分别调至津浦线、陇海线等铁路沿线。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并并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城镇。中国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9月30日宣布:“中国人民绝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美国对中国政府的警告仍然置若罔闻,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占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首都平壤,并向鸭绿江进犯,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10月8日,中国政府决定出兵朝鲜,并将东北边防军改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10月17日,苏共中央总书记斯大林同意了中国政府总理周恩来要求苏联方面提供空军掩护的请求。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前线。当时的口号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志愿军出国作战时,任命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邓华任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洪学智、韩先楚任副司令员,解方任参谋长,杜平任政治部主任。在战争期间,陈赓、宋时轮、杨得志曾先后任副司令员,甘泗淇曾任副政治委员,李志民曾任政治部主任,李达曾任参谋长。朝鲜停战后,邓华曾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杨得志、杨勇曾先后任司令员,李志民、王平曾先后任政治委员,梁必业曾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王蕴瑞曾任参谋长。志愿军入朝作战时,共有6个军 。兵力最多时为19个军,连同由刘震任司令员的志愿军空军,以及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铁道兵等部队,共134万余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作战,经历两个阶段。从1950年10月25日~1951年6月10日,为运动战阶段,一般按战役过程分为五次战役。从1951年6月中旬~1953年7月27日,为阵地战阶段。战争期间,志愿军为克服美国空军狂轰滥炸所造成的补给困难,于1951年5月成立后方勤务司令部,由洪学智兼任司令员,周纯全任政治委员,统一组织指挥后方对敌斗争和后勤保障。志愿军后勤部队在空军、高射炮兵、铁道兵、工程兵和警卫部队等的密切协同下,和朝鲜人民军一起,粉碎了敌人破坏志愿军后方的战略企图,使后勤保障逐步适应作战需要。中国人民志愿军继承和发扬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战胜种种困难,创造无数英雄业绩,涌现出30.2万余名英雄模范和人民功臣。
朝鲜停战后,中方严格遵守和维护停战协定,中国人民志愿军从1958年3月15日开始撤军,战斗部队在10月26日已全部撤回,仅保留了在军事停战委员会内的代表。1994年,考虑到朝鲜方面的要求,中央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召回了驻板门店的军事停战委员会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1994年12月15日,派驻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朝中方面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从朝鲜平壤奉调回国,标志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正式完成了历史使命。
志愿军名称的由来
毛泽东和周恩来曾研究过以什么名义出兵的问题,同时征求一部分民主人士的意见。最后命名为志愿军,并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番号和编制。表示中国不是跟美国宣战,是人民志愿支援朝鲜。虽然名称为志愿军,但实际是现役部队整建制地参战。战争初期,这一名称让联合国军误以为这不过是一只小规模的志愿者队伍。后来联合国军弄清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成建制的正规部队,只是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番号后,也继续承认“志愿军”这一名称,以便将战争限制在朝鲜半岛,避免将战争升级。
关于战俘
在参战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有两万两千多人被俘,主要被关押在巨济岛等地。其中有一部分人是解放战争中被俘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国民党政府军人员。由中立国印度主持对战俘进行甄别,以确定其本人的意愿。实际上,这种甄别违反了日内瓦公约对于战俘遣返的规定。一部分被联合国军俘虏的中共志愿军战俘被强制遣往台湾。战后有14,715位战俘去台湾。他们于1954年1月23日到达台湾,之后不少被编入国军。大多数事实上成为被压榨的苦力。
回到中国大陆的七千多名战俘中的大部分受到审查。以后在各种运动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相信这不是个别现象。
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
麻扶摇词、周巍峙曲
雄赳赳,气昂昂,
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
就是保家乡!
中国好儿女,
齐心团结紧,
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文学作品
《谁是最可爱的人》
魏巍著
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名单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12名)
彭德怀、杨根思、黄继光、伍先华、许家朋、孙占元、邱少云、李家发、杨连第、杨春增、杨育才、胡修道。
“特级英雄”称号(2名)
杨根思、黄继光。
“一级英雄”称号(50名)
卜广德、于泮宫、于喜田、王海、王兆才、王学凤、王德明、毛张苗、孔庆三、刘庆亮、刘维汉、孙占元、孙生禄、孙振录、伍先华、李凤林、李家发、李延年、余新发、许家朋、沈树根、邱少云、张永富、张积慧、吴志洲、贠宝山、周厚刚、陈忠德、杨宝山、杨育才、杨春增、杨连第、胡修道、赵宝桐、柴云振、徐长富、高成山、高景灏、倪祥明、秦家彬、曹庆功、曹玉海、郭忠田、郭恩志、曹家富、崔建国、雷宝森、鲁珉、魏玉德、谭炳云。
“一级模范”称号(4名)
王兴纪、孙凤钜、罗盛教、张益仁。
“二级英雄”称号(286)
马忠庆、马新年、万子扬、王天保、王合良、王保江、王彦林、王德福、毛国臣、邓章德、牛保才、冉隆华、田立明、平太信、龙世昌、任志明、刘凤勇、刘钦、刘俊卿、刘继和、农廷秋、孙子明、朱友恒、朱金池、朱溶堂、安炳勋、关崇贵、吕慕祥、余贵、宋兰君、李文彦、李元兴、李汉、李忠先、李经盛、李洪序、李祥、杨国良、杨振玉、陈开茂、陈吉、陈德生、陈治国、邹炎、易才学、房光超、庞殿臣、周德高、林炳远、范万章、欧文辉、郑金钵、郑起、 郑朝元、张世秀、张兰亭、张建明、张桃芳、张像山、张瑞臣、胡文江、胡连、郝兴文、郝志新、高云和、高良伦、孙志忠、栗振林、徐天良、徐连才、徐恒禄、贾云明、唐治平、梁振隆、阎成恩、黄丑和、黄道明、曹光景、葛英东、葛洪臣、蒋永德、蒋道平、程述中、程荣庆、韩德彩、焦景文、董克荣、董明德、彭焕新、鲍清芳、赖发均、蔡兴海、潘学仕、潘昌义、穆守营、薛志高、戴荣华、尹继发、卢耀文、吕玉久、陈振安、张全合、张明录、张振智、胡金华、于水林、马一钧、马天明、马玉臣、马如华、马寿昌、王万夏、王云阁、王元义、王文范、王占山、王玉生、王庆琳、王兴义、王克传、王志、王虎元、王学才、王保德、王锁昌、王景洲、孔繁玉、车臣才、牛锡浩、尹东华、方新、支全胜、叶永安、叶君、叶树东、史阜民、刘久恒、刘云典、刘长岭、刘石友、刘四、刘光子、刘兴文、刘建华、刘保成、刘根全、刘清怀、刘福海、乔永生、孙克荣、孙明芝、毕武斌、任西和、许长友、邢连富、李云龙、李云汉、李文生、李文柱、李太林、李玉才、李华云、李吉武、李秀德、李青山、李英才、李国玉、李国海、李国珩、李洪全、李树森、李家芝、李耘田、李曙荷、汪金兰、冷树国、苏文俊、宋祥华、杜树君、吴少桂、吴胜凯、沈志宏、肖贵强、杨太忠、杨仁富、杨阿如、杨伯钊、杨锡生、杨树华、杨道根、陈士荣、陈少清、陈启瑶、陈志、陈伯悦、陈忠贤、邵凤阳、陆廷高、陆昌荣、邱耳林、周子和、周文江、周平、周信仁、周腊生、周景和、金克智、张万荣、张文兰、张来元、张希瑞、张良广、张宝富、张振华、张渭良、张豪、张福荣、林贵远、范仁和、尚衍发、武在元、郑长华、郑定富、欧阳代炎、骆家奎、饶一世 姜世福 姚显儒、赵在柱、赵永旺、赵柏生、赵志恒、赵继华、胡祖卿、段培英、高月明、高守余、高胜德、高润田、高殿禄、徐方斌、徐生、徐申、徐帮礼、柴育民、唐云、唐凤喜、郭隆楷、袁孝文、钱忠胜、黄万丰、黄在渔、黄宗德、崔长海、崔贵江、阎万库、阎洪全、梁封、曹殿生、梅怀清、麻俊坤、韩发成 韩国富、韩勤忠、粟学福、谢坤、程九龄、蒋元伦、喻忠奎、曾少才、曾平章、曾南生、傅庆祥、傅绍斌、董恒志、褚庆然、简海金、解法正、蔡金同、蔡朝兴、漆少泉、谭朝志、裴景善、樊金明、潘泽明、薛文德。
“二级模范”称号
于凤泉、于宪桂(女)、于 琛、于西元、王永维、王明学、王法利、王顺义、王紫龙、亓凤峦、车书琴(女)、史元厚、白鹤连、刘玉祥 刘秀珍(女)、刘宝英、刘绍银、刘树德、任玉祥、任廷昌、孙夫章、伍克勤、朱重 元 许景春、李小羊、李文臣、李怀道、李根葆、杜占山、杜福先、沈先宏、何柏年、宋克义、苏志明、陈汉文、陈达志、陈 良、陈国钧、杨再先、杨金生、杨明忠、杨殿超、杨瑞金、陆春无、陆善清 罗德顺、岳吉斋、苟光辉、林波、林范洪(女)、范 永、张 灿、张信福、张培芝(女)、张耀义、赵尔云、赵金贵、赵宪法、饶严昌、姚小遂、施玉南、钱良生、席 忠、黄国铣、黄明德、谢教礼、曾义宽、曾荣廷、程山堂、童家祥、路林民、靳国华、熊克恒、薛其德、耀先。
“特等功”称号
于德江、王万成、王安全、王兴邦、王 英、王荣、牛喜生、牛瑞山、文汉春、方国发、甘士良、史仁和、史朝珍、刘万寿、刘东武、刘岐、刘金声、刘桃顺、牟世清、许鸿斌、朱有光、孙忠国、孙敬珍、孙福祥、华龙毅、齐子英、吕学敏、苏世英、宋文新、何家胜、肖子云、李飞、李 玉、李占广、李光录、李炳舟、李春长、李海清、李 满、李德贵、陈仁华、陈佑甫、陈亮、陈其昌、陈德清、邱宪章、吴儒林、杨保明、邹天仁、金耳世 罗子周、罗沧海、郑玉田、郑恩喜、张广生、张书明、张守义、张怀英、张昭义、张炳恒、张续计、赵毛臣、赵玉忠、赵先有、赵连山、侯白锁、胡志先、胡照春、顾洪臣 唐章洪、徐忠、郭正喜、郭金升、隋春暖、黄德明、常同茂、崔含弼、梁庆友、逯松亭、彭福礼、赖永泽、满维平、谭光焕、谭芳云、潘正光。
⑹ 抗美援朝的英雄人物有哪些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英模人物:彭德怀 杨根思黄继光伍先华 许家朋 孙占元 邱少云李家发 杨连第 杨春增 杨育才 胡修道
二、特级英雄: 杨根思黄继光
三、一级英雄: 卜广德 于泮宫 于喜田 毛张苗 王兆才 王学凤 王 海 王德明 孔庆三 刘玉堤刘庆亮 刘维汉 孙占元 孙生禄 孙振禄 伍先华 沈树根 邱少云吴志洲 余新发 许家朋 李凤林 李家发 李延年陈德忠 杨宝山 杨育才 杨春增 杨连第 胡修道 贠宝山 周厚刚 张永富 张积慧 赵宝桐 倪祥明 柴云振 秦建彬 徐长富 高成山 高景灏 郭忠田 郭恩志 曹玉海 曹庆功 黄家富 崔建国 雷宝森 谭炳云 魏玉德
四、一级模范: 王兴记 孙凤钜 罗盛教张益仁
五、二级英雄: 马忠庆 马新年 万子扬 王天保 王合良 王保江 王彦林 王德福 毛国臣 邓章德 牛保才 冉隆华 田立明 平太信 龙世昌 任志明 刘凤勇 刘钦 刘俊卿刘继和 农廷秋 孙子明 朱友恒 朱金池 朱溶堂 安炳勋 关崇贵 吕慕祥 余贵 宋兰君 李文彦 李元兴 李汉 李忠先 李经盛 李洪序 李祥 杨国良 杨振玉 陈开茂 陈吉 陈德生 陈治国 邹炎 易才学 房光超 庞殿臣 周德高 林炳远 范万章 欧文辉 郑金钵 郑起 郑朝元 张世秀 张兰亭 张建明 张桃芳张像山 张瑞臣 胡文江 胡连 郝兴文 郝志新 高云和 高良伦 孙志忠 栗振林 徐天良 徐连才 徐恒禄 贾云明 唐治平梁振隆 阎成恩 黄丑和 黄道明 曹光景 葛英东 葛洪臣 蒋永德 蒋道平 程述中 程荣庆 韩德彩 焦景文 董克荣 董明德 彭焕新 鲍清芳 赖发均 蔡兴海 潘学仕 潘昌义 穆守营 薛志高 戴荣华 尹继发 卢耀文 吕玉久 陈振安 张全合 张明录 张振智 胡金华 于水林 马一钧 马天明 马玉臣 马如华 马寿昌 王万夏 王云阁 王元义 王文范 王占山 王玉生 王庆琳 王兴义 王克传 王志 王虎元 王学才 王保德 王锁昌 王景洲 孔繁玉 车臣才 牛锡浩 尹东华 方新 支全胜 叶永安 叶君 叶树东 史阜民 刘久恒 刘云典 刘长岭 刘石友 刘四 刘光子 刘兴文 刘建华 刘保成 刘根全 刘清怀 刘福海 乔永生 孙克荣 孙明芝 毕武斌 任西和 许长友 邢连富 李云龙 李云汉 李文生 李文柱 李太林 李玉才 李华云 李吉武 李秀德 李青山 李英才 李国玉 李国海 李国珩 李洪全 李树森 李家芝 李耘田 李曙荷 汪金兰 冷树国 苏文俊 宋祥华 杜树君 吴少桂 吴胜凯 沈志宏 肖贵强 杨太忠 杨仁富 杨阿如 杨伯钊 杨锡生 杨树华 杨道根 陈士荣 陈少清 陈启瑶 陈志 陈伯悦 陈忠贤 邵凤阳 陆廷高 陆昌荣 邱耳林 周子和 周文江 周平 周信仁 周腊生 周景和 金克智 张万荣 张文兰 张来元 张希瑞 张良广 张宝富 张振华 张渭良 张豪 张福荣 林贵远 范仁和 尚衍发 武在元 郑长华 郑定富 欧阳代炎 骆家奎 饶一世 姜世福 姚显儒 赵在柱 赵永旺 赵柏生 赵志恒 赵继华 胡祖卿 段培英 高月明 高守余 高胜德 高润田 高殿禄 徐方斌 徐 生 徐 申 徐帮礼 柴育民 唐 云 唐凤喜 郭隆楷 袁孝文 钱忠胜 黄万丰 黄在渔 黄宗德 崔长海 崔贵江 阎万库 阎洪全 梁 封 曹殿生 梅怀清 麻俊坤 韩发成 韩国富 韩勤忠 粟学福 谢 坤 程九龄 蒋元伦 喻忠奎 曾少才 曾平章 曾南生 傅庆祥 傅绍斌 董恒志 褚庆然 简海金 解法正 蔡金同 蔡朝兴 漆少泉 谭朝志 裴景善 樊金明 潘泽明 薛文德
⑺ 请专家推荐几本关于“明清历史”的书籍,最好包括“史实、文化,民族风情,封建礼教,趣闻......”等
明朝: 《明实录》. 中研院史语所,民国五十一年. 《万历十五年》,黄仁宇. 生活
⑻ 九朝帝王徐州籍。是哪九个帝王
具体的帝王名单存在争议,按出生地有刘邦、孙权、李昪,按祖居地有刘备、曹丕、刘裕、萧道成、萧衍、钱镠、朱元璋、刘陟。
1、刘邦
刘邦(公元前256年12月28日—公元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中阳里街道)人。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出身农家,豁达大度,不事生产。初仕秦朝,授沛县泗水亭长,释放刑徒,亡匿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义之后,集合三千子弟响应,攻占沛县,自称沛公,投奔名将项梁,任砀郡长,受封为武安侯,统领砀郡兵马。
率军进驻灞上,接受秦王子婴投降,灭亡秦朝。废除秦朝苛法,约法三章,收买人心。鸿门宴之后,受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及汉中一带。
楚汉战争前期,屡败屡战。能够知人善任,注意虚心纳谏,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积极整合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击杀西楚霸王项羽,赢得楚汉之争,统一天下。即位于定陶汜水之阳,后来定都长安,建立西汉。
陆续消灭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异姓诸侯王,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建章立制,休养生息,励精图治。兵员归家,豁免徭役,重农抑商, 恢复社会经济,稳定统治秩序。
安抚人民生活,奠定了汉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对外和亲匈奴,开放边境关市,积极缓和汉匈关系。
公元前195年,讨伐英布叛乱时,伤重不起。制定“白马之盟”后,驾崩于长安,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长陵。
2、孙权
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三国时代孙吴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
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成为一方诸侯。
建安十三年(208年),与刘备建立孙刘联盟,并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派吕蒙成功袭取刘备的荆州,使领土面积大大增加。
黄武元年(222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册封为吴王,建立吴国。同年,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黄龙元年(229年),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不久后迁都建业。
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抵达夷州。
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在位二十四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
3、李昪
李昪(889年1月7日-943年3月30日),字正伦,小字彭奴,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建立者。
李昪(昪音biàn)原姓李,父亲李荣在战乱中失踪,后随养父徐温改名徐知诰,是五代十国时期吴国大将徐温养子,曾任升州刺史、润州团练使,后掌握南吴朝政,累加至太师、大元帅,封齐王。
937年(天祚三年),李昪称帝,国号齐。939年(升元三年),又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他在位期间,勤于政事,变更旧法,又与吴越和解,保境安民,与民休息。
943年(升元七年),李昪因丹药中毒导致背上生疮,在升元殿去世,是为南唐先主,庙号烈祖,谥号光文肃武孝高皇帝,葬于永陵。
4、刘备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汉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称其为先主。
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等活动,因为自身实力有限,刘备在诸侯混战过程中屡屡遭受失败,所以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
但因其始终坚持以德服人的行为准则,受到了海内外名士的尊敬,至有陶谦、刘表等放弃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基业,而是选择将自己的领地徐州、荆州让给刘备统领。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刘备于赤壁之战后,先后拿下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而后因为关羽被东吴所害,刘备不听群臣劝阻,执意发动对吴国的战争,结果兵败夷陵,最终于章武三年(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葬惠陵。
5、曹丕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豫州沛国谯县 (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220年—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次子,与正室卞夫人的嫡长子 。
曹丕自幼文武双全,博览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击败了其弟曹植,被立为魏王世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
同年,受禅登基,以魏代汉,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建立了魏国。曹丕在位期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 (220年)命其制定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
而且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对外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在西域的建置。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于洛阳,时年四十岁。谥号文帝,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葬于首阳陵。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九朝帝王徐州籍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曹丕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刘备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李昪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孙权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刘邦
⑼ 抗美援朝战斗英雄有谁
抗美援朝“一级英雄”(50名):卜广德、于泮宫、于喜田、王海、王兆才、王学凤、王德明、毛张苗、孔庆三、刘庆亮、刘维汉、孙占元、孙生禄、孙振录、伍先华、李凤林、李家发、李延年、余新发、许家朋、沈树根、邱少云;
张永富、张积慧、吴志洲、贠宝山、周厚刚、陈忠德、杨宝山、杨育才、杨春增、杨连第、胡修道、赵宝桐、柴云振、徐长富、高成山、高景灏、倪祥明、秦家彬、曹庆功、曹玉海、郭忠田、郭恩志、曹家富、崔建国、雷宝森、鲁珉、魏玉德、谭炳云、毛岸英。
抗美援朝“二级英雄”称号(286):马忠庆、马新年、万子扬、王天保、王合良、王保江、王彦林、王德福、毛国臣、邓章德、牛保才、冉隆华、田立明、平太信、龙世昌、任志明、刘凤勇、刘钦、刘俊卿、刘继和、农廷秋、孙子明、朱友恒、朱金池、朱溶堂、安炳勋、关崇贵、吕慕祥;
余贵、宋兰君、李文彦、李元兴、李汉、李忠先、李经盛、李洪序、李祥、杨国良、杨振玉、陈开茂、陈吉、陈德生、陈治国、邹炎、易才学、房光超、庞殿臣、周德高、林炳远、范万章、欧文辉、郑金钵、郑起、郑朝元、张世秀、张兰亭、张建明、张桃芳、张像山、张瑞臣、胡文江;
胡连、郝兴文、郝志新、高云和、高良伦、孙志忠、栗振林、徐天良、徐连才、徐恒禄、贾云明、唐治平、梁振隆、阎成恩、黄丑和、黄道明、曹光景、葛英东、葛洪臣、蒋永德、蒋道平、程述中、程荣庆、韩德彩、焦景文、董克荣、董明德、彭焕新、鲍清芳、赖发均、蔡兴海等等。
⑽ 刘绍唐 什么时候出生
刘绍唐:《传记文学》之父
《传记文学》创办人、社长、发行人刘绍唐(1921年10月14日——2000年2月12日),原名宗向,笔名李光裕、吴中佑,辽宁锦州人,原籍河北芦台。“九·一八”事变后,刘流亡山东、上海、南京,抗战胜利后入西南联大,后由北大毕业;曾参加南下工作团,在新华社、第四野战军政治部工作。1950年由香港至台,曾出版《红色中国的叛徒》,被美国新闻处译成16国语言出版。刘绍唐到台后,先后供职于“中国出版社”和“中央党史会”,与文史界人士多有接触,有感于“两岸的文士因为各受其主的关系,许多史实难免不受歪曲”的现状,于1962年创办了《传记文学》。
人生简历
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夏,毕业于沪北中学初中部;七月,抗战军兴,旋在上海考入时迁南京、为收容东北流亡学生而设之国立东北中山中学高中;九月二十日,父亲病逝上海,年六十岁;秋,独自由上海前往南京板桥镇报到;冬,南京告急,由校长王先青(宇章)率领先后撤至芜湖、安庆、九江、武汉、长沙,备尝艰苦。二十七年春,学校在湖南湘乡县永丰镇复课,师生以校为家,课余任“墙报”编辑,兼画刊头、插图、漫画,以“她四岁了!”、“那山好比这山高”两张漫画闻名全校,后以战火南移,学校再经广西、贵州播迁四川,先在重庆上课,继迁往自流井新校址,课余以各种笔名向陈纪滢(寄瀛)主编之“大公报”文艺副刊“战线”投稿。三十年夏,考入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组而成、设于云南昆明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经济系,课余仍向文艺刊物投稿,以稿费帮补生活费。三十一年,母亲病逝辽宁锦州,年五十八岁。 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年二十五,八月,抗战胜利,三校纷纷计划复员平津;九月四日,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介石)〕任胡适(适之)为国立北京大学校长,未回国前由傅斯年(孟真)代理。三十五年七月三十一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结束,学生依志愿分发三校肄业,计愿入北京大学者七百四十三名,刘绍唐名列其中;九月,胡适抵平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十月十日,北大举行复员后第一次开学典礼,入学后(经济系主任陈岱孙)曾在图书馆工作,对近代史和民国人物传记有浓厚兴趣。三十七年,在北大大四补修未完之几个学分,半工半读,在大学秘书处任兼职职员,在此之前,“自己有机会干过报人,也曾出过报纸,我的报纸曾拥有不少的读者”(“红色中国的叛徒”),同年修毕所有学分,自言:“从西南联大到北京大学,作者确是一个受过多年自由主义教育的人。”(“红色中国的叛徒”初版代序“作者的几点说明”) 三十八年(一九四九)一月,北平沦共,旋接到北大“暂予停职”通知,于失业后为求生活,参加“南下工作团”(简称“南工团”),由于是时该团“只是一个空架子,干部正在遴选中,我们已被集中在一个曾为‘帝国主义兵营’的地方体验生活”,稍后“南下工作”变成“志愿参军”,成为“人民队伍”一分子,于经过“体验生活”、“学习”后,编入“南下工作团”先遣工作队第三小组;四月,于毛泽东(润之)、朱德(玉阶)颁布“渡江命令”之时,随南下工作团由北平经天津、郑州、许昌南下,任“新华社第四野战军总分社”随军记者;五月,于共军攻占武汉后,调至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简称“四野”,司令员林彪(毓容)〕政治部〔主任谭政(举安)〕宣传部,任秘书工作;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成立于北京。三十九年,年三十,夏,于对“革命实际”之“失望已忍无可忍”之时,决定“蓄意求去”,自言:“一年多的时间,我有如被嵌在一个不能稍作伸缩的机器里边,从理想到现实,从精神到物质,我绝不能主动地去求取,而只是被动地接受配给。我,正如许多知识分子一样,一踏进‘革命实际’,我们都被迫而失去了有关个人的所有。在‘革命实际’中,我看到许多企图调换工作而遭拒绝的人,许多不满意配婚而被惩处的人,许多企图脱离‘革命’而再被‘集中学习’的人,许多溜走而又被抓回,经过一次‘斗争大会’便不明下落的人。正因为我知道得太多,我与处理这些工作的支部与首长接触的机会太多,纵然我自己的失望已忍无可忍,但我从未在行动上、语言上,流露一点久已蓄意求去的迹象。”(“红色中国的叛徒”),于决心“背叛革命”后,伺机窃取“四野”两张“军用护照”,故意布下乘车北上疑阵,然后秘密由汉口出走,乘粤汉铁路火车经岳阳、韶关南下,再由广州乘广九铁路火车逃离“铁幕”,安全抵达香港,“我背叛了‘革命’,内心的兴奋与愉快是无法描摹的,像经过持续年余的阴雨天,第一次见到阳光”,由于人地生疏,言语不通(所学识之第一句广州话歇后语为:“扁鼻佬戴眼镜--冇得顶”,历久不忘,意谓没有鼻梁承着眼镜,“冇”,没有也,“冇得顶”,无与伦比之谓也),局处斗室,在斗室中铺纸,奋笔直书,将一己在共区年余之所见、所思、所闻,陆续写成六十篇短文;冬,只身“避秦”来台。 四十年(一九五一)二月,将前撰之六十篇短文汇刊为“红色中国的叛徒”〔出版前曾在台北“中华日报”(社长叶明勋)发表,以报导真实可信,文笔清新幽默,见报后轰动一时,美国新闻处特加转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版,四十五年十二月印行五版〕,卷首冠以“作者的几点说明”(初版代序),说明共六点,其(四)云:“我自信,这本书的报导,绝无任何夸大意味。我认为唯有这样,才更能有助于真实地了解共产主义者的所作所为。不然的话,任何过高或过低地估计敌人,都将会使自己的力量蒙受损失。”出版后大受欢迎,并由美国新闻处购得译文版权。四十一年下半年,胡适为“红色中国的叛徒”英译本撰序,其中提到:“读者应该记得刘先生笔下所写的是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五 ○年间的情形,那一段时期正是中国共产党用武力征服中国大陆,一般都认为正是他们的‘蜜月时期’,可是年轻人的失望却已经渐渐的开始了。……本书在开始时所提到的一位角色曾经这样的说过:‘要想改造一个知识分子是一件终身的工作。’我们这位年轻的作者已经料到了将要发生的事情。他明了红色的罗网已经从四面八方向他包围过来,所以他在全面性的‘思想改造运动’,也就是所谓‘洗脑’运动还没有发动以前,就逃了出来。以后就在一九五二年发生了真正恐怖的‘三反’和‘五反’了。”四十二年三月,出版“红色中国的叛徒”英文译本(胡适撰序,贾德超、华尔德·亨利合译,译本由美国纽约、波士顿及加拿大三大出版公司同时出版)。四十三年六月,蒋经国任国防部总政治部主任,稍后任为国防部“新中国出版社”(社长吴曼君)编辑,曾主编“国魂”月刊;七月,出版“红色中国的叛徒”泰文译本(内添大幅精美插画十余幅,曼谷印行);十月,出版“红色中国的叛徒”阿拉伯文译本(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版);同年蒋经国为国防部“青年战士报”社长唐树祥夫妇证婚,以介绍人身分在婚礼上致词,语多诙谐,其后获时任中国国民党(总裁蒋中正)中央设计考核委员会(简称“设考会”)主任委员崔书琴师任为该会编审,后升总干事,“以属员身分追随他工作过几年”(“永念书琴老师”)。四十四年三月,出版“红色中国的叛徒”日文译本(日文译名为“北京的落日”,又名“新闻记者所见之中国革命”,村石利夫译,东京“国际文化协会”版);八月,出版“红色中国的叛徒”印度 Ur 文版(印京新德里版,另有四十四年五月印度 Malayalam 文、四十四年九月印度 Hindi 文译本);同年出版“红色中国的叛徒”韩文译本(韩文译名为“北京的黄昏”,李相昆译,南韩首都汉城“中央文化社”版)、“红色中国的叛徒”德文译本(德文译名为“我来自红色中国”,西德首都波昂版),又“红色中国的叛徒”尚有葡萄牙文译本(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版),“红色中国的叛徒”计共译成十三国、十六种文字,并经联合国采为数据;同年以此获蒋中正总统单独召见,慰勉有加。四十六年七月十日,崔书琴师病逝台北,年五十二岁。四十七年,敬撰“永念书琴老师”一文为悼。四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与榆林王爱生在台北结婚〔两人由查良钊(勉仲)师介绍认识,刘绍唐“是他赏识的学生,因此对他的婚姻大事也特别关心”(王爱生“纪念查良钊先生”)〕,胡适师手书“墨子”鲁问篇语“钩之以爱,揣之以恭”为贺,婚后育一子(嘉明)、一女(嘉文)。 五十一年(一九六二),年四十二,二月五日,时值春节,春节期间去向老校长胡适拜年,其“漫谈传记文学”记云:“我很荣幸的有一次和胡先生讨论创办‘传记文学’杂志的问题。……我说,胡先生您提倡传记文学,但是您是以单人匹马方式来提倡,为何没有想到办个刊物来推动呢?假如您三十年前(从写‘四十自述’算起)办个月刊,甚至于季刊;如果您太忙,可以请朋友学生协助来办,那么这三十年来的累积成绩一定非常可观,到现在可以说是传记文学的一个宝库;也没有人再不承认传记文学这门学问了。当然这是一个假定,胡先生也不可能在七十高龄的时候再创办刊物。但他对我这一假定很感兴趣,他表示很遗憾没有这样做。最后我坦白地告诉他,我正在计划筹办一个‘传记文学’月刊。没想到胡先生的反应,并不是百分之百的赞成,他说这事谈何容易,每月需要十几万字至几十万字,哪里去找那么多信而有征的稿子。最后,我了解胡先生年老气衰(时已患有严重心脏病),不复有当年的锐气了,另一方面他晚年受了乾嘉学派考证癖的影响,不大相信人家写的东西,他认为每一期十五万字也好,二十万字也好,如何能够使它成为信史?当时我就跟他辩论,我说我有几个原则(也是我后来“传记文学”创刊时稿约所定的原则,后详),可以使它尽可能的成为可信的史料;如果二三十万字,字字句句都经过‘考据’才发表,那将是永远不可能的事。胡先生当时点点头,不过他举了个例子,他从书架上取下一本刊登‘许世英回忆录’的期刊,他说:静仁(许世英字)先生这篇回忆录,其中就有许多张冠李戴的严重错误。……他说,你要办个刊物的话,将来难免有这类错误。我并不因为胡先生不热心帮助的态度而气馁,我认为胡先生是受了考据癖的影响。”前引“后详”所指者为“三不主义”:“第一:不登以化名或用笔名所发表的文章,发表时必须署真名。第二:是不刊登当事人健在(自写回忆录或自传除外)的文章与寿庆应酬的诗文。第三:是‘不炒冷饭’,也就是不刊登在其它刊物上发表过的旧文章。”二十四日,胡适病逝台北,年七十二岁;六月一日,“传记文学”杂志创刊于台北,每月一册,由前北大校长蒋梦麟(孟邻)题写刊名,任发行人(实则集发行人、社长、主编于一身,由邀稿、审稿、校勘、考订,从不假手他人),撰发刊词“我们的想法与作法”,强调“传记文学”不仅是“‘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也必然创了写传记、读传记、重视传记文学的新风气”,同时于创刊伊始之时,“谨愿以‘对历史负责、对读者负责’两语而自勉”,创刊号先声夺人,作者阵容鼎盛,均一时之选,计有:毛子水(准)、蒋复璁(慰堂)、吴相湘(良善)、沈刚伯、陶希圣(汇曾)、梁寒操(均默)、秦德纯(绍文)、李朴生(沃龄)、苏雪林(梅)、邹文海(景苏)、戴君仁(静山)、吴延环、浦薛凤(逖生)、刘崇鋐(寿民)、张秀亚,出版后获得国内外学术界、读书界之喜爱与支持,属手作式、夫妻档、自耕农、个体户之“传记文学”,创办初期,筚路蓝缕,实行“苦干实干,一部六成新的脚踏车,骑着四出奔波,拉稿、跑印刷厂。每逢出刊之日,全家总动员,帮忙封装杂志,然后再送邮局。”(吴相湘“创业维艰期再创新”),以广交游,加上人缘甚佳,经常到处拜访党国要人邀稿,“猛稿”源源不绝,此后一直视一手创办之“传记文学”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蒋永敬语),常言:“有这个杂志,我的生命才有乐趣。”五十二年九月,黄郛(膺白)夫人沈亦云(景英)首次莅台,以沈云龙(耘农)之介,以所撰之“亦云回忆”分期交“传记文学”按期发表,“她对绍唐兄特别器重,有时竟称之为‘野史馆’馆长,乃至径呼他‘刘馆长’而不名”(沈云龙“‘野史馆’与‘后野史亭’),人称“刘传记”。五十四年十一月,于全国各界隆重纪念国父孙中山先生百年诞辰之时,在“传记文学”第七卷第五期发表“扩大研究国父生平运动”一文。 五十五年(一九六六)八月,“传记文学杂志社”由台北和平东路二段七十六巷四号之一迁往永康街七巷十八号之三(六十八年迁至信义路二段二三○号“信义华厦”四楼之一自置现址),在此前后于“传记文学杂志社”外,加设“传记文学出版社”,编印:1. “传记文学丛书”〔为三十二开本,由数万字至十数万字不等,截至七十九年(下同)共刊有一百零四部,第一部为刘绍唐等着之“什么是传记文学”,2.“传记文学丛刊”〔为二十四开大本,容纳二十万字以上之著作,共刊有一百四十部,第一部为王云五(岫庐)之“谈往事”〕,3.“传记文学集刊”〔共四部,其中包括由蒋复璁、梁实秋(治华)主编之“徐志摩全集”(每部六辑),由蒋复璁、薛光前(桂生)主编之“蒋百里全集”(蒋中正题签,每部六辑)〕,4.“民国史料丛刊”(与吴相湘主编,十六开大本精装,第一辑共二十二种,三十八册;以上四大类丛书、丛刊之书目详载“传记文学”第七十六卷第二期)。五十六年一月,在“传记文学”第十卷第一期发表“关于传记文学丛刊、丛书与集刊”,同月“中华文学协会”成立,为中华学术院〔创办人兼院长张其昀(晓峰)〕二十分科协会之一,加入为会员;同年中华学术院传记学研究所成立,任为所长,后兼中国文化学院(中国文化大学前身,董事长张其昀)华冈教授;六月,值“传记文学”创刊十五周年,张佛千制联嵌“宗向”及“传记文学”六字,由台静农(伯简)书之同贺,联云:“多士所‘宗’,史乘重立‘传’,高‘文’皆锦绣;一时称‘向’,言行宜作‘记’,后‘学’有楷模。”九月,出版“崔书琴纪念集”(题张其昀等着,列为“传记文学丛书”之二十四),卷首冠以以编者名义撰之“崔书琴先生略历”,内收刘绍唐(用名刘宗向)“永念书琴老师”一文。五十七年十一月,黄季陆(学典)继罗家伦(志希)为党史会主任委员,稍后由中国国民党中央设计考核委员会调为党史会纂修〔此据蒋永敬“绍唐先生走了”;卜少夫(润生)“敬佩刘绍唐的敬业精神”作:“他的老师崔书琴先生推荐他到党史会工作。”〕,与蒋永敬、李云汉在党史会有“三老纂”之称〔传主于六十五年秦孝仪(心波)接任党史会主任委员后申请退休〕。五十八年十二月,出版所编著之“传记文学与文史新刊”(“传记文学出版社”版,列为“文史新刊”之一),“文史新刊”(四十开本)第一辑共一百种(包括收购已停办之“文星丛刊”及其它著作多种),同月在“传记文学”第十五卷第六期发表“传记文学与文史新刊”一文。五十九年(一九七○),年五十,九月,在“传记文学”第十七卷第三期发表“百期纪念号敬告读者”,是时喜见“由于‘传记文学’创刊的影响,社会上对传记文学已日渐重视,许多读者开始对人物传记发生兴趣”,认为“百期纪念号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我们过去辛劳的纪念,也是未来工作的起点”。
六十二年(一九七三)四月,在“传记文学”第二十二卷第四期辟“民国人物小传”专栏,任主编,在“写在前面”中,刊出撰稿原则八项;六月一日,撰“‘民国大事日志’编者的说明”(载“传记文学”第二十三卷第二期);七月,出版所主编之“民国大事日志”第一册〔民国元年至三十年,封面题字恭集国父墨宝,沈云龙、吴相湘撰序;六十四年出版第二册(民国三十一年至六十年),七十七年十月出版第三册(民国六十一年至七十年),八十四年四月续出第四册(周培敬撰序,民国七十一年至八十年)〕;同年任“中华民国出版界访问团”团长,率团访问欧洲、美国,在此之前曾出席“亚太地区出版会议”,多次率团或随团前往香港参加中文图书展览,并每年至港三数次,每次逗留三数天,终日忙于购书、访友、搜集史料。六十三年四月,出版与沈苇窗(惠苍)主编之“平剧史料丛刊”第一辑(收平剧史料“富连成三十年史”、“京剧二百年史”、“清代燕都梨园史料”、“谭鑫培全集”等十二种,精装十四册,“传记文学出版社”影印版);七月“传记文学”为纪念创刊十二周年,发起“推荐好书一百种运动”。六十四年四月五日,蒋中正总统病逝台北士林官邸,九日,移灵至“国父纪念馆”,三次前往瞻仰遗容;五月九日,梁实秋续弦,与韩菁清在台北“国鼎川菜馆”举行婚礼,柬邀少数亲友观礼,筵仅三席,与夫人前往致贺;六月一日,撰“‘民国人物小传’编者的说明”(载“传记文学”第二十六卷第六期),同月出版所主编之“民国人物小传”第一册(封面题字恭集国父墨宝,卷首冠以“编者的说明”,第一辑共十二册,八十八年十月出至第二辑第二十册),“民国人物小传”、“民国大事日志”两套专书,不啻为研究民国史之左右手;七月十日,应英国“国际传记中心”之邀,前往美国参加该中心假纽约“华尔道夫旅馆”举行之“国际传记会议”,在会上作题为“传记文学十四年来的道路”报告,介绍中国传记之历史与传记文学之兴起,以及“传记文学杂志社”十四年来之简要工作概况,其英文稿除在会议上宣读外,并印发与国际人士参阅(中文原稿载“传记文学”第二十七卷第二期,题为“传记文学十四年来的道路--为参加英国国际传记中心在纽约举办之国际传记会议而作”),会后旅美学术文化界设宴欢迎,与顾维钧(少川)、张公权(嘉璈)、程其保(稚秋)、薛光前、董霖(为公)、姚崧龄(仲年)等聚首一堂,访张大千(爰)于其“环荜庵”,至圣若望大学(副校长兼亚洲研究中心主任薛光前)参观访问,“本校亚洲研究中心出版物委托‘传记文学’在台总代理,故一面聚餐欢迎,一面举行座谈会”(薛光前“困行忆往”);十月一日,应国史馆(馆长黄季陆)之邀,在“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第五十一次学术讨论会上主讲“漫谈传记文学”(由纪录卓遵宏记之纪录稿收入该中心“中国现代史专题研究报告”第六辑,并载“传记文学”第四十一卷第一期)。 六十五年(一九七六)一月,“传记文学”由第二十八卷第一期元月号起,别开生面,增辟“每月人物座谈会”专栏,逐月邀请该月专题人物之戚友、故旧及其它有关人士与会,共同追忆与论述其生平事迹,包括其家世、家庭、为人、治学、治事、著述、交游、社会关系与政治关系及其对社会国家之贡献与影响等,并特邀一位或数字与该月专题人物有特别关系之戚友或有特别研究之学者为主讲人,主讲人备有讲稿,与会者之发言由纪录即席纪录,或自撰讲稿,元月号之专题人物为傅斯年,专题座谈会之主讲人为傅乐成(秀实,伯父斯年),主持人为刘绍唐,与会人士有:毛子水、王世杰(雪艇)、李济(济之)、李方桂、屈万里(翼鹏)、查良钊、陈盘(盘庵)、陈雪屏、张子文、陶英惠;每月专题人物止于第三十一卷第六期,共二十四期,继傅斯年之后,各期之专题人物依次为:黄郛、张君劢(嘉森)、陈布雷(畏垒)、胡适、胡汉民(展堂)、顾孟余(兆熊)、曾琦(慕韩)、陈果夫(祖焘)、吴铁城(子增)、蒋廷黻、朱家骅(骝先)、罗家伦、谢寿康(次彭)、段锡朋(书贻)、连横(雅堂)、陈独秀(仲甫)、张季鸾(炽章)、宋哲元(明轩)、蔡元培(孑民)、张自忠(荩忱)、张作霖(雨亭)、阎锡山(伯川)、林语堂(刊毕,汇刊为“每月人物专题座谈会专辑”第一、二辑);四月,在“传记文学”第二十八卷第四期“蒋总统逝世一周年纪念特辑”发表“三次召见”一短文,略云:“我没负责过任何行政工作,但在民国四十二年至五十年的八年间,有幸蒙故总统蒋公单独召见三次之多。第一次是与我的一本报导大陆的书,英译本在美国出版有关。蒋公除深表嘉许外,并以慈祥的口吻问我:‘你的国文是跟哪一位老师学的?’……一时竟举不出一位国文老师的姓名以对。记得还是当时坐在蒋公右侧的参军长(编者按:疑为侍卫长)皮宗敢将军看到我苦思的窘状,而以其它的话题解了围。第二次是蒋公指示党政军负责人‘保举人才’(那时还没有‘青年才俊’的名词),规定每人每月要保举一人,我是被业师故崔书琴教授保举而晋见的。最后一次是蒋公垂询我对于敌情研究方面的意见,我一边说,蒋公一边用红蓝笔记录要点。”十二月二十一日,“传记文学”获行政院新闻局(局长丁懋时)授予首届“优良杂志金鼎奖”。六十六年一月二十四日,“传记文学”复获“国家文艺基金会”(主任委员吴俊才)授予首届“优良文艺杂志优等奖”。六十七年一月,“传记文学”第三十二卷第一期继“每月人物专题座谈会”告一段落之后,新辟“民国史事与人物专栏”,使读者看完每一期杂志,不仅对该期之“史事与人物”专题有一较全面而翔实之认识,并且等于保存此一段历史之数据,聘沈云龙以编辑顾问主其事,是期之主题为“孙中山先生与民国初建”,自撰“主题说明”,沈云龙为撰专论“孙中山先生与民初政府及其影响”,继“孙中山先生与民国初建”之后,各期之“史事与人物”专题依次为:“陈炯明叛变与联俄容共的由来”、“林森、邹鲁、谢持与西山会议”、“台儿庄大捷四十周年纪念”、“鲍罗廷与武汉政权”、“北京搜查俄使馆事件”、“北伐统一五十周年纪念”、“八二三炮战廿周年纪念”、“九一八事变之回顾”、“扩大会议之由来及经过”、“孙中山先生逝世与奉安大典”、“从联俄容共到绝俄清党”、“民初国会之渊源及其演进”、“中美关系之回顾与检讨”、“中美关系之回顾与检讨”(续)、“国共商谈之历史教训”、“五四运动的回顾与评估”、“政治协商会议的面面观”、“少年中国学会六十周年纪念”、“国民参政会之由来及其成果”、“广州非常会议与宁粤沪和平会议”、“金门古宁头大捷三十周年”、“民国初建与南北议和”、“宋教仁与民初国会”、“三个中俄友好同盟条约的历史教训”、“舟山胜利回师三十周年”、“韩战三十周年纪念特辑”、“七七对日抗战的一笔总帐”,每期自撰“主题说明”,画龙点睛,使读者明其来龙去脉;三月三十一日,兄宗晏病逝台湾恒春,年六十岁,灵位安奉于台北松山寺;六月,“传记文学”第三十二卷第六期发表徐自强撰之“刘宗晏先生事略”;七月,出版“陈纳德将军与中国”〔陈纳德(Claire Lee Chennault)着,陈香梅译〕,在此之前曾重编重排重印陈香梅著作“一千个春天”、“谜”、“半个中国人”、“陈香梅时间”、“陈香梅通讯”、“陈香梅短篇小说选”、“陈香梅中篇小说选”、“张岳公闲话往事”、“陈纳德将军与我”九种〔尚有“陈纳德将军与飞虎队”(英文)一书在翻译中〕。六十八年八月,主持第一次“民国史研究座谈会”,致开会词,主讲人李璜,讲题为“官方修史与民间修史应该齐头并进”,发言者有沈云龙、张玉法、蒋永敬、李云汉等人。六十九年(一九八○),年六十,三月,主办“黄膺白(郛)百岁冥诞纪念会”;六月,出版主编之“卜少夫这个人”(台北“远景出版事业公司”版,列为“远景新刊”(1),书末殿以编辑后记“‘不误正业’的卜二哥”,七十一年十二月出版主编之“卜少夫这个人”续集,列为“远景新刊”(10),书末刊有编辑后记“毁誉参半‘卜少夫这个人’”,七十七年六月,八十五年六月续出所主编之“卜少夫这个人”第三、四集,香港“新闻天地社”版,第四集为“挂名”主编,内收刘绍唐“问鼎金氏纪录”一文);七月,“传记文学”第三十七卷第一期发表沈云龙“变节投降者谁曰不宜编列小传?”(书简),对五月二十四日“中央日报”副刊冯去疾“不宜为变节投降者立传”一文(冯文不满“传记文学”第三十五卷第三期刊出关志昌“傅抱石小传”、关国煊“陈望道小传”),不敢苟同,除于六月十日致函“中副”外,复申大义,认为“民国人物小传”栏诸位执笔者秉春秋之笔,援正史“贰臣传”、“逆臣传”之例,为晚近已故变节投降者立传,以彰其丑,以昭炯戒,谁曰不宜?(其后“传记文学”续刊出伪府汪兆铭、温宗尧、曾仲鸣等小传,“红朝”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陈毅、林彪、宋庆龄、叶剑英、邓小平等小传)。
……具体查询http://ke..com/view/3985401.htm?wtp=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