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以历史课程为例,阐述如何运用历史知识在以后实习工作中去(字数不少于1000字)
以历史课程为例,阐述如何运用历史知识在以后实习工作中去,因为我这边也看不到你这个具体是什么样的历史,还是要学习什么,所以我没办法给你解答,希望你谅解。
⑵ 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各学科知识
一、历史教学中学科渗透的基本理论依据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由各种事物构成的,各个事物相互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各个事物的变化发展也是相互影响的。当部分以无序的、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要素的功能才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具体到文科综合教学中,政治、地理、历史三门学科知识也是一个整体,当三门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处理恰当,就会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进一步提高文科综合能力,实现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然而,历史、政治、地理又是三个独立存在的学科,各学科又各有自身特征,三者之间有联系又有区别。但三门学科有一个共同属性--都是社会学科,也就具有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历史侧重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及规律;地理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侧重于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地理环境的变迁关系;政治主要侧重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历史讲述过去发生的人和事,地理和政治则以现实中的人和事为主,但三门学科之间既有交叉、渗透的因素,又有综合的因素。
从教学目标来看,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知识整合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方面,历史、地理、政治三门学科都具有一致性,都要求学生运用发展的、辨证的观点去认识自然和社会。从教育目标上看,三门学科都在意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理解,要使学生深刻地了解自然和社会,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从历史、政治、地理三科在与社会现实的结合要求上看,他们具有一致性。
二、历史教学中学科渗透的几种类型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科渗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以历史为主的两门学科之间的渗透;
二是以历史为主与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
三是历史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关联明显的内容,可以明确、直接地进行学科间的"明"渗透与综合;
四是历史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关联不明显的内容,可以潜移默化地进行"暗"渗透;
五是以其它学科为主,政治、地理等学科兼顾历史学科知识的渗透。
三、如何利用学科渗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构建历史基础知识库,通过横向迁移进行跨学科渗透
高考文科综合已不是简单的知识考试,而是注重考察学生运用基本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并解决问题的创新实践能力。然而实现这一创新实践活动,关键在于掌握历史、地理等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基本事实等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否则创新就只能是口头之谈。
中学历史是一门记忆量较大的学科,所以,教师不应对单个知识点抓住不放,而应对知识进行梳理、整合,揉碎之后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网络和线索。要实现上述目标,首先需对历史知识按照自己的思路或脉络重新进行归类、组合,形成自身合理易记忆的知识库,比如可以把历史知识点归结为概念、线索、事实、过程、结论等几个方面。其次,根据学习需要,对知识库中的知识进行提取和利用,以此为基础横向迁移拓展新知识。再者,把各学科知识点相互联系,找出其中的某些契合点来实现学科渗透。
(二)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通过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现在的文科综合考试题目中,文字材料类题目所占比例较大,但万变不离其宗,材料题目只不过是各学科基本知识点的综合,这也促使教师从单一的知识点教学往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向转变。在学习和答题方法上,教师应进行帮助指导,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形成科学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掌握各学科内部以及各学科之间相关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实现上述目标,首先要培养学生解析材料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从未曾学习过的材料中发现并提取、整理出有价值的信息。其次,训练学生识别并运用历史地图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利用地理学科中识别地图的基础知识,解析地图中所包含的的历史地理知识点。再者,通过有意识地分析材料中具体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把各个历史知识点贯穿起来,从而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观点和规律。
(三)采用发现式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谓发现式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得出结论的一种方法,其主要特征就是学习的概念、理论、方法必须由学生自己发现,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发现式教学方法,学生不仅需要把课本知识内化,让知识成为自己知识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还需要灵活运用多种能力以及一般的思维方式。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地再现历史的过程,通过创设特定问题情境,让学生解决问题,并从具体的历史事实中寻找原因、得出结论。
(四)适当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进行学科研究的兴趣
在高级中学阶段,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独立阅读学习资料和独立进行思考的能力。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独立探索的精神,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目的地开展一些研究性课堂学习活动。开展
⑶ 学历史的意义
学习历史,了抄解历史上的人物和事物,学习某个人物的某种精神,学习某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武装自己的头脑,借鉴先人的经验,吸取教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可以加以对比,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学习历史,使你了解先人的生活,学习先人创造的知识,激发自己的创造思维,不断创新,不断改进,推进历史的进步和发展,人类就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前进的,我们在生活的过程中,也在创造着历史。
学习历史,不仅仅是学习书本知识,一些历史基础知识需要记忆,但学习历史更重要的是用历史知识武装头脑,不是基础知识的累积,是历史知识的运用,包括一些思想,一些先人的做法,都要去其糟粕,吸取精华。
当我们学习了历史,我们不仅能够高谈阔论一些历史人物或者事件,更能够让头脑健康敏锐地思维,让头脑迸发出有益于人类前进的火花,做出有益于他人或者社会的行为,否则,学习历史就没有起到真正意义上的作用。
学习历史,有益于我们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一个光明磊落的人,用心地学习历史,创造出属于你自己的历史。
⑷ 以历史课程为例,阐述如何运用历史知识在以后实习工作中去
历史的时抄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袭历史地理观念。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显示出它们存在的意义。历史学科的知识是建构在历史时空基础上的,对历史的认识必须从时空观念的角度出发。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是使学生掌握史事发生、发展的具体时间和地理环境,使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够在时空框架下运作,按照历史时间顺序和地理因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性,理解历史上的变迁、延续、发展。
⑸ 如何掌握初中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
初中历史的基础知识点其实很简单,也不多。如何掌握的话,就看你怎么梳理了,历史这东西,一定要学会归纳总结。多做比较,多做对比。合理的梳理,经常总结,才能加深记忆。
举个例子,中国古代史中,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意义。
其实中国古代历史,就是一个归纳总结的过程。每一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特点,做好表格,进行梳理。一个朝代无外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外交(或者叫民族融合)
政治方面注意,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这是个巨重要的内容),官制(比如秦的三公九卿及郡县制,隋唐三省六部,宋的二府三司,元的行省制,明清的内阁制)对每一种制度进行梳理。
经济方面,注意税收制度(比如租庸调制,两税法,均田制,摊丁入亩等等)著名的改革,比如王安石变法,商鞅变法,戊戌变法等等,再有宋和明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注意这些时间的历史背景,措施的意义等等。
军事方面,注意历史上的著名战役,如巨鹿之战,淝水之战,赤壁之战等等,各国各朝代的兵制变化,如府兵制,募兵制,猛安谋克制,八旗制等等。归纳总结各战争爆发的背景,参展双方的实力对比,战争结果,影响。
科技文化方面,史上各类发明创造(四大发明),著名的文献典籍(九章算术,伤寒杂病论,齐民要术,天工开物,本草纲目,水经注等等)还有,最重要的就是中国的科举制的发展,完善和消逝。
外交方面:这是个巨重要的内容,其实古代外交内容不多,但是从头到尾贯穿着中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史实,认真总结归纳我国古代三个重要的民族融合高潮期:1先秦时期(春秋战国)2魏晋南北朝(五胡乱华时期)3宋元时期(辽宋夏金元并立时期)。
其他的,就是著名的一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可以在上述归纳总结中穿插着进行记忆。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个人愚见,希望能给你带来一点点帮助和启发。
⑹ 浅谈如何利用历史教学中的学科渗透提高文科综合能力
一、历史教学中学科渗透的基本理论依据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由各种事物构成的,各个事物相互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各个事物的变化发展也是相互影响的。当部分以无序的、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要素的功能才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具体到文科综合教学中,政治、地理、历史三门学科知识也是一个整体,当三门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处理恰当,就会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进一步提高文科综合能力,实现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然而,历史、政治、地理又是三个独立存在的学科,各学科又各有自身特征,三者之间有联系又有区别。但三门学科有一个共同属性--都是社会学科,也就具有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历史侧重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及规律;地理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侧重于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地理环境的变迁关系;政治主要侧重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历史讲述过去发生的人和事,地理和政治则以现实中的人和事为主,但三门学科之间既有交叉、渗透的因素,又有综合的因素。
从教学目标来看,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知识整合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方面,历史、地理、政治三门学科都具有一致性,都要求学生运用发展的、辨证的观点去认识自然和社会。从教育目标上看,三门学科都在意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理解,要使学生深刻地了解自然和社会,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从历史、政治、地理三科在与社会现实的结合要求上看,他们具有一致性。
二、历史教学中学科渗透的几种类型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科渗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以历史为主的两门学科之间的渗透;
二是以历史为主与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
三是历史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关联明显的内容,可以明确、直接地进行学科间的"明"渗透与综合;
四是历史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关联不明显的内容,可以潜移默化地进行"暗"渗透;
五是以其它学科为主,政治、地理等学科兼顾历史学科知识的渗透。
三、如何利用学科渗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构建历史基础知识库,通过横向迁移进行跨学科渗透
高考文科综合已不是简单的知识考试,而是注重考察学生运用基本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并解决问题的创新实践能力。然而实现这一创新实践活动,关键在于掌握历史、地理等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基本事实等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否则创新就只能是口头之谈。
中学历史是一门记忆量较大的学科,所以,教师不应对单个知识点抓住不放,而应对知识进行梳理、整合,揉碎之后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网络和线索。要实现上述目标,首先需对历史知识按照自己的思路或脉络重新进行归类、组合,形成自身合理易记忆的知识库,比如可以把历史知识点归结为概念、线索、事实、过程、结论等几个方面。其次,根据学习需要,对知识库中的知识进行提取和利用,以此为基础横向迁移拓展新知识。再者,把各学科知识点相互联系,找出其中的某些契合点来实现学科渗透。
(二)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通过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现在的文科综合考试题目中,文字材料类题目所占比例较大,但万变不离其宗,材料题目只不过是各学科基本知识点的综合,这也促使教师从单一的知识点教学往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向转变。在学习和答题方法上,教师应进行帮助指导,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形成科学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掌握各学科内部以及各学科之间相关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实现上述目标,首先要培养学生解析材料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从未曾学习过的材料中发现并提取、整理出有价值的信息。其次,训练学生识别并运用历史地图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利用地理学科中识别地图的基础知识,解析地图中所包含的的历史地理知识点。再者,通过有意识地分析材料中具体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把各个历史知识点贯穿起来,从而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观点和规律。
(三)采用发现式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谓发现式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得出结论的一种方法,其主要特征就是学习的概念、理论、方法必须由学生自己发现,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发现式教学方法,学生不仅需要把课本知识内化,让知识成为自己知识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还需要灵活运用多种能力以及一般的思维方式。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地再现历史的过程,通过创设特定问题情境,让学生解决问题,并从具体的历史事实中寻找原因、得出结论。
(四)适当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进行学科研究的兴趣
在高级中学阶段,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独立阅读学习资料和独立进行思考的能力。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独立探索的精神,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目的地开展一些研究性课堂学习活动。开展研究性课堂学习活动,其目的是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综合能力,尤其是历史思维能力。研究性学习活动不仅可以满足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还可以进行有意识地学习、发现并整理出有价值的信息,更有助于学生将历史与现实进行纵向联系。
总之,文科综合考试应当适应当前变革的需要,教师只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并采取新的教学对策,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科渗透,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科渗透正是一种能够有效提高文科综合能力的历史教学方法,通过学科渗透的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⑺ 如何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历史既指人类社会过去发生的一切,又指人们对前者的还原与解释。前版者一去不可复返,后人无法权通过实验的方法予以重现。因此,人们所能做到的,只是根据历史的遗址遗存,尽可能真实和完整地重新构建起历史的原貌。这种重构的努力,即历史学。它既可能与真实相距甚远,又可能无限接近真实,但永远无法和过去画上一个等号。这就提醒我们,在重构的过程中,人们要常怀谦卑之心。
⑻ 如何认识在历史实习中的知识应用
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求得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内的过程.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容的,是指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实践是具体的,在实践中产生的理论也必然是具体的.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历史的,是指实践总是发展的,认识要同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相符合.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求人们,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的时候,理论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否则就会犯思想落后于实际的错误;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向另一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要强制推移,把将来才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历史阶段,就会犯冒险主义的错误.
⑼ 历史学科如何进行期末复习
无论是旧的教学方法还是现在的新课程改革,考试最终是检验课堂教学最主要的标准之一。因此,历史的教学与复习必然要针对考试进行,不能够过份的套用新课程的规范去要求学生。在平时教学中,还要应对最终需要考试的特点,要注意到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应注意历史知识的整体、系统把握及历史知识的疏理与应用。特别是学生自我学习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因为大家都明白,我们这个学科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课时比较少、而知识量又很多,所以,学生的自学应用能力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得加强培养。(最终是课要上得有趣,考试成绩也要考好) 一、结合课标的复习, 要依据课标对课本进行逐章、逐节全面复习,但要注意不要弄成上新课。复习不是简单知识的重复,而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这章节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理清史实和知识点。特别是要注意课本中的图片与文字材料,并让学生做好知识点目录。然后配以相关的练习进行训练,来巩固复习的基础知识。最关键的是要通过复习让学生熟悉教材。 二、结合考试说明要求进行复习,我个人认为这是最重要的方面。因为考试说明是期末考的重要指南针。考试说明里面属于识记部分的知识点正常情况下是考在选择题和改错题。那么这一部分的复习就只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点就可以,不用过于深入和延伸。考试说明里面属于理解和运用部分的知识点正常情况下是考在议论题,那么这部分的复习必须要求学生懂得这些知识点的纵横联系、懂得拓展,懂得结合实际。 三、加大巩固复习力度,也就是进行综合复习,查漏补缺,突出重点并进行强化训练,巩固复习。复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点再复习,而是要把已复习的知识点串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巩固复习主要是通过模拟练习卷等来对学生学过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巩固。 四、做好解题思路方法的指导。要针对考度的题型和要求进行专项指导。同时必须在复习当中,针对每一种题型进行分析指导,特别是解题的方法、解题思路、回答问题规范化的分析和指导。并且严格要求学生书写必须工整、规范作答,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利于在考试中减少不必要的失分。 总的来说,初中历史的教学复习要立足于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立足基础掌握与能力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更好地掌握知识,并在最终的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⑽ 怎么学懂并且运用好历史
一、历史课堂学习“四习惯”:预习—笔记—思考—温习
我们常说,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良好的习惯多么重要。学习更是这样,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历史学习要养成四种好习惯:即不经预习不上课,不动笔墨不看书,不经思考不提问,不经温习不作业。要养成预习、笔记、思考、温习的习惯。
课前的预习必不可少,只有预习,才能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明确重点难点,以便上课有目的、高效地学习。预习时遇上的疑惑,可做上标记,以便上课时重点突破,迎刃而解。预习时还要扫除文字阅读障碍。预习就是自我学习的过程,体现出学习主体性原则。上课认真记笔记,看书时圈点划批,便于系统掌握,能够分清主次。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动笔墨还可以提高记忆力。古人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之,思之,神鬼通之。”可见勤于思考多么重要。历史学习更要深入思考,大胆质疑,不然“读史使人明智”只是一句空话。我们常说“温故而知新”,上完课要及时温习巩固。在温习的基础上,再去写作业。很多同学等写作业时,再把书拿来翻来翻去,这样不仅学习效率底,而且掌握的知识也是支离破碎的。
当然,这四种习惯对其他任何学科的学习也都是实用的,只不过对历史学习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基石。只要同学们坚持不懈,养之有素,习惯成自然,历史学习就会轻松自如。历史教师更要强化学生的历史学习习惯。
二、历史教材阅读“九到位”
历史学习一定要提高历史教科书的阅读能力。学生往往是抛开课本背笔记,丢下教材看资料;即使看书,也只看大字正文部分,其它一概不看。这样是很难学好历史的。历史阅读要全面、仔细,要提高阅读能力,既要快速浏览,也要重点解读。还要带着问题去研读。老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历史阅读指导,甚至要用学语文的方法去学历史。
(1)阅读课前“说明”,明确学史目的
高一历史“说明”中提到:“高中教材的编写,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知识、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习的全面发展,为高一级学校和社会输送素质好的合格的毕业生。”这段话,让我们明确高中历史学习的目的,积极的心态,是学习成功的前提。当然,“新课标”对历史学习目的另有表述。
(2)阅读课文目录,形成框架结构
历史课文是以章节体系编排,每一章构成一个单元,体现出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反映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经常阅读目录,便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本册历史结构,从而避免“盲人摸象”的局限,而且可以做到纵横对比,融会贯通。新课程是以专题形式编写的,阅读目录可以对该专题有个立体的了解。
(3)阅读章节导言,把握背景线索
高中章节导言主要是介绍国内国际背景和主要线索。导言是高度概括浓缩的语言,读导言也是便于从宏观上了解这一章或内容,明确该章大事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而形成立体的时空观和系统的历史感。常读导言还可以提高历史概括能力,“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4)阅读历史正文,夯实历史知识
每节正文1200—1300字,显然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点和主体,因此要高度重视。每节都有相应的子目,阅读正文要围绕课题与子目,了解历史的原因,经过和影响,注意每节历史事件、人物的关系。高中学习,尤其要分析历史动因和影响,理解历史表象背后的因果关系。读正文,要注意领会理论性的表述和历史结论性的论语。正文的阅读应带着问题去研读。如“鸦片战争”这一节,要思考:英国为什么要发动鸦片战争?林则徐为什么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英雄?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什么影响?这些问题在课文正文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
(5)阅读小字、注释,拓展历史思维
小字每课时也有1000字左右,学生学习最易忽视。小字是正文的说明、补充、拓展或分析。虽然小字往往不作考试的主要内容,但却可丰富历史知识,开拓视野。有些小字是较高的理论分析,对我们高中生提高理性思维有很大帮助,如《中国近代史》下册第9页有关“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形成。一些注释,除了扫清文字障碍处,还介绍某些学术观点,也不妨阅读一下,以启发思考,拓展思维。更何况,小字、注释,文字生动,引人入胜,可以激发我们学史的兴趣。
(6)阅读文献材料,提高研究能力
高中每节材料1—2条材料阅读,不仅能让我们直接感受历史,还可以提高认识能力,“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如洋务运动一节引用曾国藩话:“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认识他办洋务是为了镇压人民起义,至于“勤远略”,只不过是掩人耳目而已。材料的阅读不仅要通过注释,扫除文字障碍,而且要结合课文了解材料背景,更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对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更大限度的提高有效信息。
(7)阅读历史地图,形成时空观
古人治史,尚且“左图右史”,我们学习历史更要结合地图。课文本身有地图,另有单独的历史地图册,边读史书,边对照地图。如有些地图是战争形势图,体现战争动态过程,结合地图用彩笔勾勒,了解战争的经过,结果,以便形成立体的、完整的空间观念。近些年高考历史试题加大考查历史地图的比重。学生学习历史最忽视读图,所以要格外重视。
(8)阅读历史图画、表格,提高观察力,想象力
高中历史每节里的图画4—6幅,课前还有约20幅彩图,此外还有些表格。这些图画有历史人物画,遗址图以及历史场景等。多读图画可以提高观察力,想象力,使新学的历史知识更直观,更立体,更丰厚。这些图画不少还是艺术精品,可以给我们以美感。
(9)阅读书后年表,理清历史线索
课后的大事年表要反复读,每章节的大事年代一定要牢记。只有记住年代,才能对庞杂的历史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学生最怕记年代,因此要探究记忆方法,提高记忆力。
以上只是要求历史阅读要全面,要到位。而历史阅读的方法还很多,需要在历史学习中不断总结。
三、历史学习三步曲:了解(准)——理解(深)——见解(新)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我们总结了历史学习三步曲。这三步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点到线再到面,循序渐进,循环往复,便于进行高效、系统而有趣味地历史学习。在教学中,我们运用“三步曲”,取得较好的效果。
“了解”是历史学习第一步。即了解历史事实、梳理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等。历史就是人类社会以往的运动过程,它是一定人物在一定时间、地域内进行的一些重大活动。因此,每一个历史大事的要件都要了解清楚,诸如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结果等都要了然如胸。“了解”的要求一是“准”,历史是一门科学,科学要求准确严谨。这就要求历史学习要建构明确的时空观。一是“全”,即方方面面,全面掌握。全面掌握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善于概括梳理,做到“去粗取精”。如“鸦片战争”一节,我们就要了解战争的过程:战争的起止年代、作战双方、战争路线和阶段、重要的反抗斗争、主要人物等。“了解”的基础是记忆,因此,要提高记忆力,探究记忆方法。
“理解”是历史学习第二步。历史学习要求弄清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揭示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辨证联系,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等。理解的要求是“深”。这就要求历史学习时应精读、细读、有重点地阅读;要善于综合阅读,诸如历史地图、历史材料、图片乃至注释都应有目的地读一读;学习时,要讨论,要探究,要思考,要查阅资料,要整理笔记,生生合作,师生交流。如“鸦片战争”我们就要思考:这场战争的爆发是必然的吗?清政府为什么会战败?为什么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等等。
形成“见解”是历史学习第三步。我们常说,读史使人明智。历史学习要从历史的成败得失中总结经验教训,从纷繁的历史现象中获得深刻的历史启迪,要善于在历史的联系比较中获取历史认识,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科学的评判。“见解”的要求是“新”,即要有新意,不可人云亦云。要去感受历史,从历史中获取人生智慧,要学以致用。仍以“鸦片战争”为例,我们要从战争的成败得失获得见解、启迪:落后就要挨打;政治腐败必然导致军事失败;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不是新兴资本主义的对手;林则徐是伟大的民族英雄;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等。
“了解——理解——见解”这三步是联结为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开来。对高中生而言,“了解”不可或缺,是历史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历史课的“预习”也应属于“了解”这一步。“理解”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历史学习的关键,体现高中历史学习的特点。课堂历史学习主要是“理解”这一步。而形成“见解”是历史学习目的所在,其要求较高,要培养创造思维,加强理论学习。“见解”这一步还应延伸到课外。如研究性学习中的历史考察、历史采访、历史辩论等都不会局限在课内。“历史学习三步曲” 要求历史学习要由粗读到细读,由宏观把握到微观掌握,由封闭式孤立学习到开放式合作学习,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到主体性探究式学习等。还要求把历史学习和政治、语文、地理等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综合化的特点。
四.总结记忆方法,减轻学习负担
历史学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记忆量大,靠死记硬背肯定是很痛苦的,所以学生历史学习更要不断总结记忆的窍门,只有这样,历史学习才会事半功倍,乐趣无穷。以下是一些基本的记忆方法。
(1)浓缩法
浓缩法就是化繁为简,去粗取精,紧扣关键字眼,把繁杂的内容进行压缩、整理的过程。如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只要记住两个成语就行,“开天辟地”,“焕然一新”;《中英南京条约》记住“赔款、开商、割地、关税”;南昌起义意义记住三个“一”:“一面旗帜,一个标志,一个节日”,大运河记住“永、通、邗、南”。还可以通过数字把课文内容浓缩为若干条,如“新文化运动”可浓缩为“一个口号,两个阶段,三项内容,四位代表人物”等。内容整理的过程就是深加工的过程,一定会加深印象,提高记忆力。
(2)比较法
比较法就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从中找出异同,把握特征增进记忆。如“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比较,其中社会性质、革命性质、革命动力是相同的,领导阶级、指导思想、群众基础、革命前途、革命结果是不同的。通过比较,便能深入理解:“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种比较,不仅要前后对照,古今比较,还要中外联系比较,如“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成败得失的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比较”等。历史学习一定要形成比较的意识,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3)图示法
图示法是老师教学板书经常使用的方法。历史学习使用图示法可以化繁为简,由点到线,由线成面,简洁明了形象生动,记忆变得轻松。
如毛泽东论持久战可设计如下图示(略):
(4)制表法:
把相似易混的历史知识通过制表的方法掌握。如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可按照“背景、时间、内容、特点、作用”等几个方面去掌握。制表法和比较法有所不同。比较法是要求比较异同,找出规律;而制表法只是把相似的历史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对照,以便掌握。
(5)历史年代速记法:
历史年代的记忆只要动脑,也是有法可循。或连续记忆,或间隔记忆,或谐音记忆,或数字重叠记忆,或中外对比记忆等等。如1771年可谐音“一起起义”。如“1919年”、“1818年”属于数字重叠,等。
总之,历史记忆的方法很多,诸如纲要信号记忆法,讨论辩论记忆法,重复朗读记忆法等等。这就需要同学在学习中认真总结。记忆是思维的基础,提高记忆力不仅可以改善思维能力、丰富想象力,而且还会可以增强自信心。中小学阶段是记忆的黄金时期,所记忆的知识最为牢固,甚至可以终身不忘,因此同学们应加强记忆,快乐记忆,获取丰富的历史知识。
五.历史复习四步法: 史实—史通—史论—史感
历史课如何复习,向来是老师学生都感到困惑的问题。单纯的强化训练,未免枯燥;一味的读书背记,难免单调。我们探索出历史复习四步法,即“史实→史通→史论→史感”。具体而言,即以章为一个复习单元,以训练为主线,在老师的引导下,按照四个步骤,循序渐进,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形成系统的历史时空观,并让历史认识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第一步:“史实”——知识整合
历史复习的第一步,要梳理该章主要大事,归纳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这就要求学生对基本史实和阶段特征的掌握必须准确、全面,要建构清晰完整的历史体系。复习时,要快速阅读,迅速翻检,准确勾勒历史线索,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概括历史阶段特征。如“国共十年对峙”这一章,可以概括三条线索,即:国共两党由对峙对抗到合作和平;中日民族矛盾由不断上升到形成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第二步:“史通”——联系比较
联系与比较,触类旁通,古今中外融会贯通,形成立体思维。这一步要求学生不能拘泥于本章的内容,而要以本章知识为主要出发点,前后联系,能力迁移。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就跨越两章内容,涉及两个阶段十件大事。历史复习的第二步显然比第一步要求要高,要放宽历史视野,善于纵横联系,这就要求历史复习不能支离破碎,要有通概的眼光。老师要精心设计一些问题,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思路。
第三步:“史论”——史论结合。
运用所掌握的一些理论,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评价,对历史现象进行探索质疑,科学分析历史的因果关系,使历史学习上升到较高理论层面。历史科《考试说明》列出的“能力要求”4项10条中,明确提出“史论结合”,这就要求历史阐释时要论从史出,立论鲜明,要把基本的理论观点溶入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评价之中,既不能把理论像标签样贴在史事上,也不能理论加史事搞成拼盘状。
第四步:“史感”——感受历史。
学生通过系统的历史学习和复习,感受历史,走进历史,体验历史,形成全新的历史时空观和历史新感受。“史感”更多的是体现出史学的功能,从历史中认识现实,增强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历史的成败得失,纵横比较中,产生新的经验教训、启发,以此指导生活,引领人生。
历史复习四步法是复习时大致的四个步骤,这四步之间是互相关联的,不要割裂开来,要互相渗透,互相联系。“史实”是前提,是基础。主要是掌握记忆的方法,提高归纳、概括的能力,复习时要求准确全面。“史通”、“史论”是核心,是关键,突出体现出历史系统复习要求,要善于联系比较,提高分析理解能力,尤其要善于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复习时要求深刻系统。“史感”是历史学习、复习的终极目的,是逐渐形成的过程,突出体现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总之,历史学习、复习中有意识形成这四个步骤,会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学科能力,增加学习历史的乐趣.
六.开发历史资源,提高治史能力
历史学习不可只停留在课堂,也不可拘泥于课本。而要把视野引向家庭、社区和广阔的社会生活,引向图书馆、互联网、博物馆、历史遗存等丰富的历史资源。还要充分挖掘乡土教材的历史内涵,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总之,要拓展历史学习的空间,把学校历史教育与社会历史生活紧密相联,实行开放性学习.上海教科院付院长顾泠沅教授曾讲到:“听到的忘的快,看到的记得住,做过的才能会”。历史学习,要求同学就某一问题,通过查阅资料,走访考查,筛选甄别,撰写历史小论文或历史考察报告。还可以组织历史辩论会,重大事件纪念演讲会,历史题材的邮品、图片展等。还可以开展“我的家庭历史”的调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