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历史上先成家后立业的伟人有哪些
历史上,一直是早婚早育,所以,基本上都是先成家后立业的。
最有名的例子,孔子,公元前533年(鲁昭公九年)孔子19岁时,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 这个时候,他的大多时间还在求学和读书,他后来的成绩,都是在他成家以后做成的。第二年,公元前532年(鲁昭公十年),孔子20岁,亓官氏生子。据传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鲤,字伯鱼。是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 这是文人。
岳飞,他也是十七岁结婚,以后才从军打仗义,成为民族英雄。他牺牲时三十九岁,他的儿子岳云其时也二十一岁。
而且有政治婚姻,本来就是为了培育权势,更是因为有了婚姻的保障,才能够有作为,即必须先成家才能立伟业,比如,清朝康熙皇帝十四岁大婚,西汉昭帝刘弗陵十二岁大婚,当然,这都是政治需要。更有甚者,北周静帝宇文阐、元朝宁宗懿璘质班大婚时年仅七岁,堪称成为中国历代皇帝大婚史上的两道奇观。
——据《元史》记载,懿璘质班生于泰定三年(1326)三月,至顺三年(1322)十月即位,同月册立答里也忒迷失为皇后。而据《北史》记载,宇文阐生于建德二年(573)六月,大象元年(579)二月即位,七月立司马令姬为皇后。二者比较,懿璘质班六周岁零七个月做了新郎,宇文阐六周岁零一个月成为丈夫,宇文阐无疑是中国历史上大婚时年龄最小的皇帝。
不成家,他们这样七岁的娃娃皇帝怎么能坐稳江山?更别说立业了。
所以,先成家再立来,中国古代这样的人比比皆是。基本都是。
这不像外国人,许多名人都是终身独身,更别说早婚了。
毛爷爷不是,毛爷爷算晚婚型的,不过,如果他的功业是建党建军建国来说,那也是先成家了。
② 古代有一个名人,小时候记忆力特别的差,但后来,他却成了一位名人。请问他叫什么名字
曾国藩
小时侯 一次他家来了个贼躲到房梁上 想等国藩背书背到休回息就偷东西谁知道 过了很久答 国藩都没背出来 那贼就一直等 然而国藩就一直背 很努力的背 最后贼受不了 就走了 一边走的时候一边把国藩的书背出来了
③ 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司马光司马光是不是司马光砸缸”的那个
是
司马光(公元一○一九—— 一○八六),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sù)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仁宗(赵祯一○二三--一○六三,北宋第四代皇帝)宝元(一○三八—— 一○四○)初中进士,英宗(赵曙,一○六四—— 一○六七)继位前任谏议大夫,神宗(赵顼,一○六八—— 一○八五)熙宁(一○六八—— 一○七七)初拜翰林学士(唐时始设此官,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兼顾问,参予机要,宋代以后权位日低)、御史中丞(官名,始于周期,东汉以后专司弹劾之任)。他在政治上是保守派,顽固地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因而曾自请任西京御史台(御史府长官),退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赵煦,一○八六—— 一○○)继位后任尚书左仆射(yè)(秦始设,后分左右,即正副宰相),上任后立即废除新法,数月后,卒。追赠太师,温国公,谥(shì)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司马光治学勤苦,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chì)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十九年,自英宗冶平三年,公元一○六六至神宗元丰七年,公元一○八四)。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四○三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yìn)(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连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
《资治通鉴》取材极为广泛,除了历代“纪传体”断代史(所谓“正史”)之外,还采用了大量的“杂史”、文集、笔记等有关著作,考订史实,舍弃“符瑞”等神怪材料删繁就简、取精用宏,先由“当代通儒(博洽多闻的学者,即今之史学家)(司马光的助手)刘攽(fēn)、刘恕、范祖禹等分段撰写,再经司马光删削润色总其成,所以全书读来如出一人手笔,很少有自相矛盾之处,文字也简洁流畅,富有文学色彩。
书由神宗赐名并做序;另外又由司马光编写了《通鉴考异》卅卷、《通鉴目录》卅卷,以备参考和检阅;又由刘恕另写《通鉴外纪》,记述庖羲至周的历史。
《通鉴》的编写,为我国提供了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它是继《史记》之后的我国又一历史巨著;然而就其编写目的而言,正如题名一样:“鉴于往事,资以治道”,是为使后代统治者吸取前代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所以它着重于政治、军事,而缺少社会经济变动的记载。
就作者说,他的正统观念是很强的,在他的那些“臣光曰”(见《通鉴》的史评)中体现得是很充分的。他主张法制永远不变,他曾说:“先王之法,不可变也”;他认为,象周威烈王命晋大夫魏斯等为诸侯,是弃“先王之礼”,废“祖宗之法”。同时,他还把人们的思想活动,尤其是统治者的政治活动做为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这些观点当然要贯串于《通鉴》之中,因此,我们在阅读时,不能不加以注意。
马光
司马光是北宋著名政治家、伟大史学家,他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编辑者。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一、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宇君实,号迂叟,是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十一月,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 "光"。司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池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此外,还有一件事使小司马光名满九州。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厂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传。
二、功名早成
宋仁宗宝元初年,年仅二十岁的司马光考中进士甲科,可谓功名早成。然而,他却不以此自满自傲,而是豪迈地提出:"贤者居世,会当履义蹈仁,以德自显,区区外名何足传邪。"这一席话反映出青年司马光不图虚名,立志以仁德建功立业,成圣称贤。此后,他也一直朝这个方向努力。
司马光历来朴素节俭,不喜欢奢侈浮华的东西。考中进士后,皇上赏赐喜宴,在宴席上只有他一人不戴红花,同伴们对他说:"这是圣上赏赐的,不能违背君命。"这时他才插上一枝花。这件事,到了司马光晚年,被他写进家训来教育他的儿子司马康要注意节俭。
此外,司马光对双亲特别孝顺。他被任命为奉礼郎时,他的父亲在杭州做官,他便请命要求改任苏州判官,以便离父亲近些,可以奉养双亲。
司马光还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他担任并州通判时,西夏人经常入侵这里,成为当地一大祸患。于是,司马光向上司庞藉建议说:"修筑两个城堡来控制西夏人,然后招募百姓来此地耕种。"庞藉听从了他的建议,派郭恩去办理此事。但郭恩是一个莽汉,带领部队连夜过河,因为不注意设防,被敌人消灭。庞藉因为此事被罢免了。司马光过意不去,三次上书朝廷自责,并要求辞职,没得到允许。庞藉死后,司马光便把他的妻子拜为自己的母亲,抚养庞藉的儿子像抚养自己的亲兄弟一样,当时人们一致认为司马光是一个贤德之人。
三、经世致用
《资治通鉴》内页
步人仕途后的司马光仍然潜心学习,力求博古通今,他通晓音乐、律历、天文、数学,而对经学和史学的研究尤其用心。
当时北宋建国近百年,己出现种种危机,具有浓厚儒家思想的司马光,以积极人世的态度,参与政事,力图拯救国家。
1·直谏忠臣
司马光秉性刚直,在从政活动中亦能坚持原则,积极贯彻执行有利于国家的决策方略。而在举荐贤人、斥责奸人的斗争中,他也敢触犯龙颜,宁死直谋,当廷与皇上争执,置个人安危于不顾。
仁宗得病之初,皇位继承人还没确定下来。因为怕提起继位的事会触犯正在病中的皇上的忌讳,群巨都缄口不言。司马光此前在并州任通判时就三次上奏提及此事,这次又当面跟仁宗说起。仁宗没有批评他,但还是迟迟不下诏书。司马光沉不住气,又一次上书说:"我从前上呈给您的建议,马上应实行,现在寂无声息,不见动静,这一定是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何必马上做这种不吉利的事。那些小人们都没远见,只想在匆忙的时候,拥立一个和他们关系好的王子当继承人,像 ‘定策国老’、‘门生天子’这样大权旁落的灾祸,真是说都说不完。"仁宗看后大为感动,不久就立英宗为皇子。
英宗并非仁宗的亲生儿子,只是宗室而己。司马光料到他继位后,一定会追封他的亲生父母。后来英宗果然下命让大臣们讨论应该给他的生父什么样的礼遇,但谁也不敢发言。
司马光一人奋笔上书说:"为人后嗣的就是儿子,不应当顾忌私亲。濮王应按照成例,称为皇伯。"这一意见与当权大臣的意见不同。御史台的六个人据理力争,都被罢官。司马光为他们求情,没有得到恩谁,于是请求和他们一起被贬官。
司马光在他的从政生涯中,一直坚持这种原则,被称为 “社穆之臣”,宋神宗也感慨地说: "像司马光这样的人,如果常在我的左右,我就可以不犯错误了。"
2·高谋远略
司马光经常上书陈述自己的治国主张,大致是以人才、礼治、仁政、信义作为安邦治国的根本措施。他曾说修心有三条要旨:仁义,明智,武略;治国也有三要旨:善于用人,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司马光的这一主张很完备,在当时有一定积极意义。
朝廷下诏在陕西征兵二十万,民心大乱。司马光认为此举不妥当,便向掌管军事的韩椅询问。
韩琦说想用突然增兵二十万来吓唬敌人。司马光认为这只能欺骗一时,而且庆历年间征兵戍守边地,已经把老百姓吓怕了。韩椅说他不会用老百姓戍边,司马光表示不信。不出十年,事情果然如司马光所料。
宋、金朝皇宫故址 开封龙亭
还有一件事表明司马光是很有军事眼光的。
西戎部将嵬名山打算帮助朝廷捉住敌人谅祚。司马光上书反对,他认为:嵬名山的兵力不足,未必能性谅祚。即使侥幸得胜,治标不治本,以后还会产生另一个谅祚。而且嵬名山如果失败后来投奔我们,不被接纳的话,穷途末路,就会突然占据边城来活命,成为我们的祸患。
皇帝没有听从他的意见,从此西边狼烟四起。
司马光在政治上是一名守旧派,与主持变法的王安石发生了严重分歧,几度上书反对新法。他说:"刑法新建的国家使用轻典,混乱的国家使用重典,这是世轻世重,不是改变法律。
"而且治理天下,就好比对待房子,坏了就加以修整,不是严重毁坏就不用重新建造。"
司马光与王安石,就竭诚为国来说,二人是一致的,但在具体措施上,各有偏向。王安石主要是围绕着当时财政、军事上存在的问题,通过大刀阔斧的经济、军事改革措施来解决燃眉之急。司马光则认为在守成时期,应偏重于通过伦理纲常的整顿,来把人们的思想束缚在原有制度之内,即使改革,也定要稳妥,因为 "重建房子,非得有良匠优材,而今二者都没有,要拆旧屋建新房的话,恐怕连个遮凤挡雨的地方都没有了"。
司马光的主张虽然偏于保守,但实际上是一种在 "宋常"基础上的改革方略。王安石变法中出现的偏差和用人不当等情况,从侧面证明司马光在政治上还是老练稳健的。
四,编写 "通鉴"
宋仁宗像
著史,也是司马光从政治国的一种方式。1071年,王安石为相,在政见不同、难于合作的情况下,司马光请求担任西京留守御史台这个闲差,退居洛阳,专门研究历史,希望通过编写史著,从历史的兴衰成败中提取治国的经验。
早在仁宗嘉佑年间(公元1056一1063年),司马光担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官时,看到凡间屋子都是史书,浩如烟海的史籍,即使一个人穷其一生也是看不过来的。于是他逐渐产生了一个编写一本既系统又简明扼要的通史的想法,使人读了之后能了解几千年历史的兴衰得失。他的想法得了好友——历史学家刘恕的赞同和支持。
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司马光把自己创作的史书 《历年图》二十五卷呈献给英宗,过了两年又呈上 《通志》八卷本。英宗看后,非常满意,要他继续写下去,并下诏设置书局,供给费用,增补人员,专门进行编写工作。司马光深受鼓舞,召集了当时著名的历史学家,共同讨论书的宗旨、提纲,并分工由刘班撰写两汉部分、刘恕撰写魏晋南北朝部分、范祖禹撰写隋唐五代部分,最后由司马光总成其书,由其子司马康担任校对。
神宗即位后,认为 《通志》比其他的史书更便于阅读,也易于借鉴,就召见司马光,大加赞赏,并赐书名为《资治通鉴》,说它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还亲自为此书作序。神宗还将颖邸旧书三千四百卷赏给司马光参考,写书所需的笔墨纸砚以及伙食住宿等费用都由国家供给,这给司马光提供了优厚的著书条件,同时也促进了这部史书的编修工作。到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此书终于完稿,这部书的修订前后共用了十九年时间。
《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本编年体通史,记述了从周烈士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计一千三百六十二个年头的历史。全书共计二百九十四卷,另三十卷,《考异》三十卷。这部书选材广泛,除了有依据的正史外,还采用了野史杂书三百二十多种,而且对史料的取舍非常严格,力求真实。这部书所记述的内容也的确比较详实可信,历来为历史学家所推崇。而且 《通鉴》记事简明扼要,文笔生动流畅, 质朴精练,不仅可以作为史学著作阅读,有些篇章也可以作为文学作品来欣赏。
《通鉴》的著述意义己远远超过了司马光著史治国的本意,它不仅为统治者提供借鉴,也为全社会提供了一笔知识财富。清代学者王鸣成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通鉴》已和《史记》一样,被人们称为史学瑰宝,广为流传,教益大众。而研究者也代代相沿,使其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即 "通鉴学"。
当然,这些都与司马光的呕心沥血分不开。在洛阳的十五年,他几乎耗尽了全部心血。在完书后他曾上表皇上说:"臣现在骨瘦如柴,老眼昏花,牙齿也没儿颗了,而且神经衰弱,刚刚做过的事情,转过身就忘记。臣的精力全都耗费在这部书里了!"司马光为编书经常废寝忘食,有时家里实在等不到他回来吃饭,便将饭送至书局,还要几次催促,他才吃。他每天修改的稿子有一丈多长,而且上面没有一个草书,全是一丝不苟的楷书。书成之后,仅在洛阳存放的残稿就堆满了两间屋子,可见他为这木书付出了多么艰辛的劳动。
司马光一生著述很多,除《资治通鉴》外,还有 《通鉴举要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此外,他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学经》、《易说》、《注太玄经》、《注扬子》、《书仪》、《游山行记》、《续诗治》、《医问》、《凉水纪闻》、《类篇》、《司马文正公集》等。
五,司马相公
《资治通鉴》写成以后,司马光官升为资政殿学士。他在洛阴居住了十五年,天下人都认为他才是真正的宰相,老百姓都尊称他为司马相公,而司马君实这个名字,妇孺皆知。神宗逝世时,司马光赴丧,卫士望见他,都说:"这就是司马相公。"他所到之处,百姓夹道欢迎,以致于马都不能前行,老百姓对司马光说:"您不要返回洛阳,留下来辅佐天子,救救百姓吧。"
等到哲宗即位、太皇太后临政时,司马光已是经历了仁宗、英宗、神宗的四朝元老,颇具威望。他建议太后广开言路,于是上书奏事的人数以千计。当时天下百姓,都拭目以待,盼望革新政治。但有些人却说:"三年之内不能改变先皇的政策。"于是,只改革了一些 细小的事,堵堵人们的嘴巴。
此时,司马光上书直言:"先帝之法。好的即使是百世也不能改变。而像王安石、吕惠卿所制订的制度,已经成了天下祸害,应该像 救火灾、水灾一样急迫地去改变它。况且太皇太后是以母亲的身份改变儿子的法令制度,并不是儿子改变父亲的法律。"这样大家的意见才统一下来。于是,废除保甲团教,不再设保乌;废除市量法,把所储藏的物资都卖掉,不取利息,免除所欠钱物;京东铁钱及菜盐的法律都恢复其原有的制度。"
晚年的司马光疾病缠身,但是不把新法完全废除,他死不瞑目。于是他写信给吕公著说:"我把身体托付给医生,把家事托付给儿子,只有国事还没有托付,今天就把它交给您吧。"于是上书论免役法五大害处,请皇上下诏废除,并请求废除提举常平司;边地的策略以与西戎讲和为主;又建议设立十科荐士之法。这些建议都被朝廷采纳。
司马光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时,又废除了青苗法。两宫太后听任司马光行事。当时司马光功高盖主、权重无边,连辽国、西夏派来的使者也必定要询问司马光的身体起居,他们的国君对戌守边境的将官说:"大宋用司马光做宰相,你们轻易不要惹出事非,使边境出问题。"
司马光对于朝廷可谓 “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他带病处理各种事务,不分昼夜地工作。别人劝他注意身体,他却说:"人的生死是命中注定的。"病危时,他在失去知觉的情况下,还不停地呓语,说的全是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
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司马光逝世,终年六十八岁。太皇太后听到消息后,和哲宗亲自去吊唁,追赠司马光为太师、温国公,溢号 "文正",赐碑 "忠清粹德"。京城的人听到噩耗,都停工前往吊祭;岭南封州的父老乡亲,也都备办祭祖;都城和周围地区都画了司马光的遗像祭祖,吃饭时必定为之祈祷。
六、盖棺定论
司马光一生忠孝节义、恭俭正直,他安居有法、行事有礼。在洛阳时,司马光每回去夏县老家扫墓,都要去看他的哥哥司马旦。司马且年近八十,司马光不仅像尊敬父亲一样尊敬他,还像照顾婴孩一样照顾他。
司马光一生从不说谎话,他评价自己时说:"我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只是平生的所作所为,皆问心无愧?百姓全部敬仰信服他,陕州、洛阳一带的百姓被他的德行所感化,一做错事,就说:“司马君实会不知道吗?”
司马光一生清廉简朴,不喜华靡。史书上记载着他这方面的许多小故事,传为美谈。就连他的政敌王安石也很钦佩他的品德,愿意与他为邻。据说,司马光的妻子死后,家里没有钱办丧事,儿子司马康和亲戚主张借些钱,把丧事办得排场一点,司马光不同意,并且教训儿子处世立身应以节俭为可贵,不能动不动就借贷。最后,他还是把自己的一块地典当出去,才草草办了丧事。这就是民间流传的所谓司马光 "典地葬妻"的故事。
司马光的品格德行、修学治史,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但对他的政绩,人们却时褒时贬。
保守派主政的时候,对其政绩大加褒扬,宋哲宗还赦令保守派的翰林学士苏东坡撰写神道碑文,洋洋几千言尽是赞美之辞。
而改革派当政时,司马光不仅漫有政绩可言,而且被列人奸相之列。宋绍圣年间,御史周铁首论 "温公(司马光死后溢号)诬谤先帝,尽废其法,当以罪及"。朝廷不仅夺去了所有封号,而且还把其墓前所立的巨碑推倒。王安石的学生章淳、蔡京主政时,为报复司马光等人尽废新法的做法,将其与三百零九名朝臣列入"元佑奸党",并要在朝堂和各州郡立 "奸党碑"。
但是在立碑肘,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石匠安民对蔡京说:"小人是愚民,不知道立碑的意图。但司马相公海内都称道他为人正直,现在却要列人奸党,小人不忍心做。"蔡京一怒之下便要处罚他,吓得安民一面求饶,一面哭诉:"大人的命令,小人不敢违抗。只是小人有一个请求:碑上刻匠人名字时,不要把小人安民的名字署上,以免留下千载骂名。"蔡京仔细一想,司马光虽然有错,但毕竟为人正直,享有威望,于是改变了主意,将司马光排除在奸人之外。
可见,司马光的人格不仅为百姓所称道,甚至连对手也为之 折服。在封建时代,司马光是孔门的第三个圣人,位列孔子、孟子之下,同样在孔庙享配。时至今日,人们仍记得历史上有一"涑水先生",他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④ 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胸襟让你联想到了宋朝的那位杰出人物及他的名言
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⑤ 《史记》中的人物
1、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又名赵正(政)、秦政,或称祖龙,秦庄襄王之子。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今邯郸),并在此度过了少年时期。前247年,13岁时即王位。前238年,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 重用李斯、尉缭,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
2、项羽 (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今江苏宿迁市区)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杰出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之孙。
勇猛好武,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起义反秦。项梁阵亡后,率军渡河援救赵王歇。巨鹿之战,击破章邯和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领军灭亡秦国。自称西楚霸王,定都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大封灭秦功臣将领,拥立六国贵族后代为王。
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掀起历时四年的楚汉之争。项羽在正面战场屡破刘邦。彭越不断后方破坏楚军补给。韩信统一了黄河以北,挥师南下。
项羽刚愎自用,猜疑亚父范增,终为刘邦所败。公元前202年,项羽退守垓下(今安徽灵璧县),突围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最后霸王别姬,自刎于乌江旁
3、唐高祖李渊(566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生于长安 。唐朝开国皇帝、军事统帅。出身于北周的贵族家庭,七岁袭封唐国公。因隋文帝独孤皇后是其姨母,得隋文帝垂爱,历千牛备身,谯、陇、岐三州刺史。大业九年(613年),迁卫尉少卿。
隋炀帝征高句丽,督运粮草于辽东。大业十一年(615年),率兵击破毋端儿起义军于龙门。大业十二年(616年),率兵御突厥,屡捷。大业十三年(617年),升任太原留守。时隋朝土崩瓦解,李渊与李世民等于五月杀副留守王威、高君雅,起兵晋阳。
建大将军府,与李建成、李世民等率兵3万南下。攻克霍邑,斩宋老生;又招降关中孙华起义军。十一月,攻取长安。立隋炀帝孙代王杨侑为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改元义宁,自为大丞相,封唐王。
4、吕雉(公元前241年-公元前180年8月18日),字娥姁,通称吕后,或称汉高后、吕太后等等。砀郡单父县(今山东菏泽市单县)人,后世把她与唐朝的武则天并称为“吕武”。
吕雉是汉高祖刘邦(前202年—前195年在位)的皇后,高祖死后,被尊为皇太后(前195年—前180年),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
同时吕雉也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皇帝制度之后,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性,被司马迁列入记录帝王政事的本纪,后来班固作汉书仍然沿用。她开启了汉代外戚专权的先河。
5、刘恒(前203年—前157年),即汉文帝(前180年—前157年在位),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母薄姬,汉惠帝刘盈之弟,西汉第五位皇帝。前196年,汉高祖镇压了陈豨叛乱后,封刘恒为代王,其为人宽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调。
汉高祖死后,吕后专权,诸吕掌握朝廷军政大权。前180年,吕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大臣把诸吕一网打尽,迎立代王刘恒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
汉文帝即位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衣着朴素,废除肉刑,使汉朝进入强盛安定的时期。当时百姓富裕,天下小康。刘恒为代王时有位王后,生有四个嫡子,在刘恒称皇帝后不久,这四个嫡子相继去世,其余诸子中宠姬窦漪房之子刘启最长。
刘恒登基后三月后(景帝前元元年正月)立刘启为皇太子,元年三月立窦漪房为皇后。汉文帝与其子汉景帝统治时期被合称为文景之治 。
⑥ 中国历史上十大杰出的军事家是哪些
孙武
孙膑
孙膑,战国时军事家。在今山东鄄城人。孙武后代。身长七尺约为(1.86米)与庞涓同学兵法,后庞涓为魏惠王将军,诳他到魏,处以膑刑(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经齐国使者秘密接回,被齐威王任为军师,马陵之战,身居辎车,计杀庞涓,大败魏军。著作有《孙膑兵法》,久已失传。1972年银雀山出土,有一万一千余字。
白起
白起(?—前258),也叫公孙起,号称“人屠”,汉族,战国四将之一(其他三人分别是李牧、廉颇、王翦)战国时期秦国名将。郿县(今陕西郿县东北)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统帅。
李牧
李牧(?—前229年),战国时期赵国人,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家、统帅,战国四大名将。官至赵国相,大将军衔,受封赵国武安君。李牧的生平活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一段是在朝中参与政治军事活动,以抵御秦国为主。
韩信
韩信(?—前196年),汉族,字重言,淮阴(时称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楚州区留有与胯下之辱相关的“胯下桥”遗址,并在镇淮楼东侧建有韩侯祠纪念。西汉开国功臣,初属项羽,后归刘邦。中国历史上伟大军事家、战略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
卫青
卫青(?~公元前105年),汉族。字仲卿,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河东平阳(今中国中西部山西临汾西南)人,是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主要将领。卫青父亲郑季,是一个县吏,在平阳公主家做事时,和婢女卫媪私通,生下卫青。后来,卫青的同母异父姐姐卫子夫入宫得到汉武帝宠爱,所以他们兄弟姐妹七人都冒姓卫。
刘裕
刘裕是在战术上敢于创新的军事家,即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又巧妙布阵,利用优势弥补了自己的短处,使“却月阵”成为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战术,充分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李靖
李靖(571—649),字药师,京兆府三原(今属陕西)人,唐初杰出的军事家将领、军事理论家、民族英雄。在李靖的戎马生涯中,他指挥了几次大的战役,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这不仅因为他勇敢善战,更因为他有着卓越的军事思想与理论。他根据一生的实践经验,写出了优秀的军事著作。
岳飞
岳飞(1103.03.24-1142) 民族英雄、军事家、抗金名将。字鹏举,谥武穆,后改谥忠武。岳飞19岁时投军抗辽。绍兴十一年(1142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风波亭,1162年,宋孝宗时诏复官,谥武穆,宁宗时追封为鄂王,改谥忠武,有《岳武穆集》。
戚继光
明代著名抗倭将领、民族英雄、军事家、武术家。字元敬,号南塘,又号孟渚。时浙江多被倭患,而旧军素质不良。戚继光招募农民和矿徒,组成新军。严明纪律,赏罚必信,并配以精良战船和兵械,精心训练;他还针对南方多湖泽的地形和倭寇作战的特点,审情度势,创造了攻防兼宜的“鸳鸯阵”战术,以十一人为一队,配以盾、矛、枪、狼筅、刀等长短兵器,因敌因地变换队形,灵活作战。每战多捷,世人誉为“戚家军”。
⑦ 中国历史上著名人物排前十名
轩辕黄帝 统一北方文明开始
仓颉,造字使我们的文明可以传承下去
管仲,帮助齐回桓公成为春答秋第一个霸主
孔子,一代大儒家儒学创始人
秦始皇,我国第一位统一天下的皇帝
白起,长平坑杀40万赵军为秦始皇统一做出了贡献
陈胜,第一代农民起义军做出了表率
武则天,第一位女皇女人的楷模
溥仪,中国最后一位皇帝
毛泽东,新中国创始人
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总设计师
⑧ 历史风云人物
刘邦和项羽
陈胜吴广起义失败以后,刘邦和项羽继续领导农民反抗秦朝统治。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大败秦军主力。同时,刘邦带兵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秦朝灭亡以后,项羽自称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自公元前206年开始,项羽和刘邦为争做皇帝,进行’了将近4年的战争,历史上称为“楚汉战争”。战争初期,,项羽实力雄厚,有40万大军;刘邦只有10万人。但是刘邦关注民心,进驻咸阳时,宣布废除秦朝的严酷法令,向老百姓“约法三章”——杀人的要被处死,打伤人以及偷盗都有罪;刘邦还很重视人才,得到萧何、张良、韩信等人帮助。另外,刘邦有富饶的关中作为根据地,因此,刘邦率领的汉军逐渐由弱变强。相反,项羽骄傲自大,不听取意见,放任士兵烧杀抢掠,大失民心。
公元前202年,刘邦率大军攻打项羽,在垓下 (今安徽省境内)把项羽的楚军重重包围。夜里,项羽听到汉军军营中的楚歌从四面八方传来,十分吃惊,以为楚的地方全被汉军占领了,项羽悲痛地与虞姬(项羽的妾)诀别,率领800多骑兵突围逃走。汉军紧追不舍,形势十分危急,项羽被迫在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杀。
同年,刘邦战胜项羽后,建立汉朝,定都长安(今西安西北),国号“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来源:中国侨网
刘邦和项羽的千古绝唱
刘邦打败项羽之后,踌踌满志,衣锦还乡,面对家乡父老,他把酒临风,壮怀激烈,慷慨高歌,留下了千古绝唱《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败涂地的项羽,兵溃垓下,四面楚歌,面对爱妾,霸王别姬,他仰天长啸,悲壮而歌,也留下了千古绝唱《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听听两位英雄的绝唱,回首历史烟云,不能不叫我们今人荡气回肠,感慨良多。
刘邦的千古绝唱《大风歌》,让我们为这位雄才大略,气吞环宇的英雄而赞叹。取得江山,君临天下,刘邦求贤若渴,为安得猛士守四方而伤怀泣下,恨不得世上的英才良将,招揽怠尽,悉收帐下。遥想当年,起兵于沛县的小亭长,曾被身长八尺二寸,力能扛鼎的项羽打得落花流水,抱头鼠串,困荥阳,逃鸿门,追成皋,好不狼狈。为了英雄大业,他向项羽委曲求全,讨好送礼,点在哈腰,俯首称臣。能屈能伸大丈夫,含羞忍辱是男儿。刘邦招贤纳谏,知人善任,最后终于以弱胜强,逼项羽乌江自刎,打败了这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一世英雄,开创了大汉基业,成为封建社会一位高明的政治家和有作为的君主。他在与群臣纵论天下时坦诚而言:“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取,攻必胜,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这段话可以说是《大风歌》的最好诠释。一首千古绝唱,浓缩了刘邦安邦治国的人才观,猛将良才,谋士贤才,精干清才,人尽其才,才尽用,事业可成,天下可定。听取刘邦的《大风歌》,会使我们树立求才若渴的人才观,唯才是举,才举国兴。
项羽的千古绝唱《垓下歌》,让我们为这位叱咤风云,力拔山兮的英雄而感叹。这位刚愎自用,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在山穷水尽,穷途末路之时,依然是英雄气短,儿女情长,若何美女虞姬,若何良驹马骓,若何江东父老,没有翻然醒悟。倒是刘邦替他作了历史总结:“项羽有一范曾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本来,项羽夺取天下占有优势,天时,地力,人和,三者皆占,巨鹿之战,项羽已成诸侯上将军,威名远震,诸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他占地九郡,统辖彭城,身边群贤围绕,武有良将,文有谋臣。可他恃武轻才,狂妄自大,听不得别人意见,对身边的人才冷然相待。韩信在他手下,无知无名,得不到任用,一气之下跑到了刘邦那里,刘邦一看是个人才,马上委以重任,拜为大将军。韩信一看刘邦这人行,对手下任人善任,封官晋爵,韩信出力献策,愿效犬马之劳。陈平在他身边默默无闻,投靠刘邦那后,屡建奇谋。黥布走了,彭越走了,英布走了,一个个的谋士良才都相继离他而去,就剩一个范增而不能用。鸿门宴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听范增的话除掉刘邦,可他忧柔寡断,纵虎归山,放跑了刘邦,气得范增大骂:“竖子不足与谋!”最后偏信刘邦的离间计,赶跑了范增,只剩下孤家寡人。诗人苏辙看得很透,项羽不爱人才爱美人:“布叛增亡国已空,摧残羽翮自令穷。艰难独与虞姬共,谁使西来敌沛公?”项羽的悲剧在于恃武轻才,刚愎自用,不会知人纳谏。他曾学书不成,又去学剑,学剑又不成,他说:“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有万夫不当之勇的项羽,在楚汉战争的百余次战斗中,屡战屡胜,刘邦屡战屡败。然而他最终还是输得一塌糊涂。“八千弟子已投戈,夜帐犹闻怨楚歌。学敌万人成底事?不思一个范增多!”北宋诗人陈洎说,你项羽以为有万夫不当之勇,便可所向无敌,赢得天下,事实上“学万人敌”也无济于事,你的失败是不能用人,采纳忠言,连一个范增也容不下啊!根本就不是你所认为的“天之亡我”,至死尚未醒悟。
项羽的《垓下歌》唱得沧凉悲壮,凄哀无奈,在野风啸啸,夜色沉沉中,听美姬凄婉和歌:“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时,与爱妾虞姬挥泪别离,真是泣苍天动鬼神啊,这首千古绝唱让后人凭吊伤怀,感慨无限,众说纷纭。诗人杜牧对项羽的乌江自刎不以为然:“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从来未可知。”何士颙也说:“忍辱从来事可成,英雄盖世枉伤神。但知父老重羞见,不记淮阴胯下人!”乌江亭长劝项王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可是死要虚荣面子的项羽,自愧无颜,羞见父老,“乌江耻学鸿门遁,亭长无劳劝渡河。”倘若这个西楚霸王东渡乌江,认真反思,总结教训,发扬胜不骄,败不馁,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重整旗鼓,卷土重来,也未可知。晚唐诗人李山甫过项羽庙时对霸王的自刎深表不满,“为虏为王尽偶然,有何羞见汉江船?停分天下犹嫌少,可要行人赠纸钱!”在市井上从胯下受辱的韩信怎么样?在鸿门宴上从厕所逃跑的刘邦怎么样?不都建功立业,搏取功名了吗?被吴王夫差囚困的越王勾践,蒙羞受辱之后卧薪尝胆,奋发图强,采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政策,历二十年的励精图治,终于报国雪耻。“更生更聚终须报,二十年间死即休。”这才是英雄好汉。可惜项羽“空歌拔山力,羞作渡江人”,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唱,留下了历史的思索,叫后人感慨伤怀,嗟叹不已。
项羽的《垓下歌》,让我们不可英雄气短,一蹶不起,要愈挫愈勇,愈挫愈强,在困难中看胜利,在黑暗中看到光明,毛泽东对项羽自刎很不赞成,他说:我们“要学项羽的英雄气节,但不要自杀,要干到底。”鲁迅先生的硬骨头精神值得发扬光大,只要一息尚存,我仍要战斗。挫折和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萎缩不振,项羽的悲剧正在于此。无论英雄豪杰,凡夫俗子,在为事业的奋斗中,只要百折不挠,一往无前,一干到底,才有成功的希望
曹操简介
曹操,字孟德,公元154年生,沛国谯县(安徽毫县)人,西汉相国曹参之后,祖父曹腾在汉桓帝时担任官职,封为费亭侯。父亲曹嵩本姓夏侯因为成为曹腾养子而改姓并继承侯爵。在三国演义中提到曹操小名阿瞒、吉利,故而有曹阿瞒之说。年轻时期的曹操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而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社会上没有人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的桥玄等人认为他不平凡,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而在三国演义中,南阳何禺页对他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许劭,字子将,以知人著称,他也曾对曹操说过:“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于公元184年汉末黄巾之乱时显露头角,董卓死后,纵横乱世,南征北战,公元200年10月,曹操在官渡(河南中牟县东北)以少胜多挫败河北袁绍10万军队,公元201年在仓亭(河南管县东北)再次击破袁绍大军。公元208年,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并成为东汉朝廷丞相。公元208年7月,曹操南征荆州刘表,12月于赤壁与孙刘联军作战,失利。公元211年7月,曹操领军西征以击马超,构筑了整个魏国基础。公元213年,汉献帝派御使大夫任命曹操为魏王。公元220年,曹操于洛阳逝世,享年66岁,谥号“武王”,葬于高陵。
曹操一生从陈留起兵到洛阳逝世,奋战30余年,参加大小战役近50余次,消灭了袁绍、袁术、刘表、张绣、吕布等割据势力。曹操共有25个儿子,卞皇后生文皇帝曹丕、任城威王曹彰、陈思王曹植、萧怀王曹熊,刘夫人生丰愍王曹昂、相殇王曹铄,环夫人生邓哀王曹冲、彭城王曹据、燕王曹宇,杜夫人生沛穆王曹林、中山恭王曹衮,秦夫人生济阳怀王曹铉、陈留恭王曹峻,尹夫人生范阳闵王曹矩,王昭仪生赵王曹干,孙姬生临邑殇公子曹上、楚王曹彪、刚殇公子曹勤,李姬生谷城殇公子曹乘、mei戴公子曹整、灵殇公子曹微,赵姬生乐陵王曹茂。其中长子曹丕曹操认为笃厚恭谨,立为后继,成为后来的魏文帝;次子曹彰,三国演义中提到他黄须,勇而无谋;三子曹植为曹操最喜欢的儿子,虽才华横溢但个性怯懦,嗜酒放纵;四子曹熊体弱多病。曹操另有三女,长女曹节,次女曹宪,三女曹华,均嫁与汉献帝为妻。曹操是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与两个儿子曹丕、曹植代表了东汉末年的文风,与苏轼一家并称,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家庭”,曹操一生有诸多作品,为众人称道的《观沧海》是他公元200年10月打败袁绍后于河南延津县附近所作,《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出他的高远志向,公元208年冬于湖北汉口西南长江边赋歌《短歌行》,抒发出他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心情。
⑨ 历史人物
秦桧的故事
南宋高宗年间。有一天,皇后在后宫设宴,召集各位官太太和贵妇人参加。
席间,御厨端上来一道菜——淮青鱼。这种鱼因为产量稀少,因此相当名贵。皇后很得意地招呼大家享用,还特别问宰相秦桧的老婆王氏:“你吃过这种鱼吗?”
王氏不假思索,回答道:“经常吃,我们家比这大的淮青鱼都有,娘娘您要想吃,我明天就给您进奉几条。”
王氏以为找到了一个拍皇后马屁的好机会,回到家里就把这事对秦桧说了,没想到秦桧听后大惊失色,说:“你这个蠢女人,闯了大祸了知不知道?”
王氏生气地说:“我是为你在宫内铺路,你不领情还罢了,反过来还责骂我。”
“唉!”秦桧叹了口气,也不理王氏,在房里皱着眉头来回转悠。忽然,他的眉头一展,高声对外面喊道:“来人啊!去,买几条大草鱼,明天让夫人送去宫里。”
“什么?你让我送草鱼?”王氏莫名其妙,“那值几个钱!而且它虽然看起来像淮青鱼,但皇后娘娘可是行家,一看就知道。你想鱼目混珠,不要命了?”
“你送淮青鱼才真的叫不要命了!听我的,明天就送大草鱼进宫。”秦桧冷冷地说道。
第二天,皇后看到王氏送来的草鱼,大笑道:“我昨天还跟皇上说,淮青鱼天下珍馐,不信秦爱卿家会比皇家还要多。原来是你给搞错了,把这些普通的大草鱼当成淮青鱼了,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