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英国的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历史背景
北爱尔兰(Northern Ireland)是英国的一个地区,位于爱尔兰岛东北部,首府是回贝尔法斯特。地形中间低平答,周围多山。主要河流有班恩河。上游的内伊湖,面积 396 平方千米,是英国最大的湖泊,属冰蚀湖。属温带海洋性气候。1801年爱尔 兰岛划归英国。1921年南部26郡组成自由邦,1937年成立共和国,北部6郡仍归英国 ,称北爱尔兰, 成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组成部分。
爱尔兰是一个西欧国家,西临大西洋东靠爱尔兰海(Muir éireann),与英国隔海相望,爱尔兰为北美通向欧洲的通道。爱尔兰人属于凯尔特人,是欧洲大陆第一代居民的子嗣。它有5000多年历史,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该国的风景非常美丽迷人。尽管爱尔兰也有自己的语言——盖尔语(Gaeilge),但它却是欧洲除英国之外唯一一个英语国家。爱尔兰共和国于1922年从英国殖民统治下独立出来,也是个和平宁静的国家。爱尔兰北部被称为北爱尔兰,至今仍属于英国。因此,爱尔兰共和国与电视新闻中经常出现的暴力冲突频频的北爱尔兰是有所不同的。
B. 英国历史事件The Troubles
The Troubless是北爱尔兰问题
北爱尔兰问题(英语:The Troubles,爱尔兰语:Na Trioblóidí),简称北爱问题,是用来描述从1960年代后期开始,到1990年代后期由1998年4月10日签订北爱和平协议中止,在北爱尔兰发生的包括共和派与保皇派准军事组织、皇家阿尔斯特警队,英国陆军与其他人员的公众暴力活动,是爱尔兰的周期性暴力冲突中的最新一轮。
北爱问题经常以不同的方式被称作一场多方冲突,一场游击战,一场低烈度冲突,甚至一场内战。
概述
北爱问题由30年来在北爱尔兰的民族主义者(主要是罗马天主教徒)社区和联合主义者(主要是新教徒)社区的成员之间不断重复发生的激烈暴力冲突组成。冲突是由北爱尔兰在联合王国内的争议性地位与对占少数的民族派社区的统治,以及占多数的联合派对民族派的歧视所导致。暴力活动的特征是由准军事集团进行的武装战斗,其中多数属于爱尔兰共和军临时派1969-1997年战斗活动,目标旨在终结英国在北爱的统治与建立一个新的,“全爱尔兰的”(all-Ireland),爱尔兰共和国。
为回应这场战役以及感觉北爱尔兰的英国特质和联合派的统治地位被不断侵蚀,保皇派准军事组织如UVF和UVA对民族派人口发动了他们自己的战役。政府部队——英国陆军与警察(皇家阿尔斯特警队)也牵涉其中。英国政府的观点是,它的部队在冲突中是中立的,试图在北爱尔兰维护法律与秩序。爱尔兰共和派却把政府部队视为冲突当中的“战斗员”,并以政府部队和保皇派相勾结的活动来证明这一点。警方调查官进行的“彻底”调查表明,英国部队,特别是RUC,与保皇派准军事组织勾结,参与谋杀,并在根据要求调查此事时妨碍司法。
伴随着暴力,北爱主要政党之间,包括那些谴责暴力活动的在内,关于未来北爱尔兰地位与北爱尔兰政府构成问题上陷入了僵局。
北爱问题的终结来之不易,根据《贝尔法斯特协定》(一般被称为“耶稣受难日协定”),北爱和平进程包括多数准军事组织宣布停火并解除武装,警察部门的改革和相应地从街道和敏感界线上比如南阿马与弗马纳撤军。该文件重申了长久以来未被历任爱尔兰政府完全认可的英国的一贯立场,即北爱尔兰将保留在联合王国境内直到大多数人投票脱离。另一方面,英国政府第一次承认该原则:即从所谓的“爱尔兰因素”视角来看,爱尔兰岛的人民作为一个整体有权利,不受任何外界干扰,在双方自愿的情况下解决南北问题。 后者是从民族主义和共和派方面赢得支持的关键。协议也确定在北爱尔兰建立一个权力共享的政府(现暂中止运作)。该政府必须由联合派和民族派双方党派组成。
虽然北爱问题中积极的参与者人数相对较少,宣称代表两个社区的准军事组织有时也并不能代表一般大众,但是北爱问题牵涉到北爱尔兰人民的日常生活,偶尔也会蔓延到英国和爱尔兰共和国。另外,在1969年至1998年之间有好几次看起来北爱问题可能升级为一场真实的内战,比如1972年血腥星期天之后,又比如1981年爱尔兰绝食运动当中,两派进行互相敌对的大规模武装。很多人今天仍然持有由于北爱问题形成的政治、社会与公共意见和观点。
背景
历史上的族群纷争 1609-1886
爱尔兰北部天主教徒和新教徒的冲突起源于英国1609年的阿尔斯特种植园殖民计划,该计划没收当地人所有的土地,以英格兰和苏格兰新教徒“种植者”移民阿尔斯特。当地天主教徒和殖民者之间的对抗导致了1641-年和1689-1691年两者之间两场血腥的民族-宗教冲突。英国新教徒在爱尔兰的政治统治地位在这些战争与爱尔兰刑法中得到保证,后者规定剥夺与英国国教会——圣公宗爱尔兰教会——抵触的所有人(包括天主教徒与不服国教者,比如长老会成员)的宗教、法律与政治权利。
18世纪后期刑法体系的崩溃预示了新一轮的社群冲突。特别是在1780年代解除对爱尔兰天主教徒的租地活动限制之后,使得竞争加剧。因为天主教徒从前被禁止而现在被允许买地与经商,新教的“黎明小伙”(Peep O'Day Boys)组织对他们的社区的攻击不断增加。 在1790年代阿尔斯特的天主教徒建立了“保卫者”(The Defenders)组织进行反击。这使得双方阵营走向极端,新教社区之前对于民主改良主张日益开明的改革派人数剧减。
许多长老会教徒、天主教徒和自由派新教徒参加了联合爱尔兰人协会——一个受法国大革命鼓舞的民族主义运动组织,目标在于结束爱尔兰的教派分裂,建立一个不分教派的独立于英国的爱尔兰共和国。但是,联爱协的理想被1789年爱尔兰叛乱的失败,随之而来的镇压与不断持续的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间的教派暴力所击碎。此外,更加强硬的新教徒被政府积极武装起来以对抗激进分子。成立于1795年的橙带党是这场运动的历史悠久的表现。产生的效果就是将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分成持久敌对的两个阵营。
1801年爱尔兰国会的取消与爱尔兰并入联合王国为两个社区的对立提供了一个新的政治框架。另外,长老会教徒大部分放弃了他们之前与激进共和派的政治联系,选择了一种作为“保皇派”新教社区的一分子,与圣公会更趋同的身份。1829年天主教解放运动通过丹尼尔·奥康奈尔的政治鼓动,大幅消灭了法律上对天主教徒(大约占爱尔兰人口的75%)、犹太人和其他不信国教者的歧视。但是奥康奈尔的长远目标(解放运动的本质)是要解散1801年的联合。他甚至在1843年1月1日自信但是错误地宣称联合王国将在那一年解散。奥康奈尔的和平主义、民主原则的民族主义迫切要求恢复爱尔兰国会(被称为“地方自治”)的主张,在之后的19世纪爱尔兰政治舞台上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新教徒害怕成为天主教统治的爱尔兰的少数派,趋向于支持继续由英国统治。
现在冲突表现在了支持联合法案的人和反对联合法案的人之间。至1886年,随着两个社区组织了相对立的民族主义和联合主义政党,这一转变得以完成。
至此,阿尔斯特联合派也有了经济动力——此地是爱尔兰工业最发达和最依赖与不列颠及英帝国的贸易的地区。当前冲突的直接原因可以在20世纪早期关于地方自治和爱尔兰独立的争论中找到。
爱尔兰分治 1912–1925
至20世纪第二个十年,权力下放,或者有限的爱尔兰自治,由于爱尔兰议会党的鼓动已经近在咫尺。大多数是新教徒并聚居在阿尔斯特的联合派反对自治和爱尔兰独立,害怕生活在一个罗马天主教会支配的压倒性优势的天主教国家。在1912年,联合派在爱德华·卡森(Edward Carson)的领导下签署了阿尔斯特同盟条约,誓言如有必要要用武力反抗权力下放。为此他们成立了准军事组织阿尔斯特志愿军并从德国进口武器(复活节起义中的叛乱分子在几年之后也照此办理)。民族主义者组建了爱尔兰志愿军,表面上的目的是确保一战之后的权力下放不遭到英国或者联合主义分子反抗。但是爱尔兰志愿军逐渐被爱尔兰共和兄弟会的成员渗透,比如帕特里克·皮尔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转移了危机,推迟了爱尔兰独立问题的解决。权力下放虽然被英国议会通过,但是在战争期间暂缓实行。
但是这个问题被爱尔兰志愿军的爱尔兰共和兄弟会分子在都柏林发动的复活节起义所激发。虽然叛乱被镇压,起义的15名领导人被处决使爱尔兰民族主义分子大大激进化。独立问题在1918年12月达到顶点,分立主义的新芬党赢得了爱尔兰的大部分议席,在都柏林成立了爱尔兰国会,脱离出联合王国,虽然当时并未被英国或其他国家承认。同时,兄弟会志愿者将自己看成爱尔兰共和国的军队,开始在接下来的1919年1月发动对政府部队的武装袭击,打死了在蒂珀雷里郡的索洛海德贝格(Soloheadbeg)运送葛里炸药的两名天主教警察。
1920年,一场爱尔兰共和军的志愿者对英国政府军的游击战期间,爱尔兰政府法案将爱尔兰岛分成两个分离的管辖区:“南爱尔兰”与“北爱尔兰”。爱尔兰的分裂被1921年英爱条约确认,该条约终结了南部的游击战,建立了爱尔兰自由邦——一个几乎独立的爱尔兰国家(在1949年成为共和国并完全独立)。这个协议承认了爱尔兰人民中主要集中在古代的阿尔斯特省,希望作为一部分留在联合王国内的新教徒和全体而言占压倒性优势的,要求从英国独立的天主教徒之间的巨大分歧。
北爱尔兰留在英国境内,虽然在一个独立的政府体系下它拥有自己的议会和权力下放的政府。这个制度并不是联合派要求的,但是却因政府急切希望摆脱困扰威斯敏斯特国会多年的“爱尔兰问题”而被包括在协议内。然而,联合主义分子立即向新政府示好,将北爱尔兰看成一个按照民主原则、法制和境内大多数人留在联合王国内的意愿成立的政体。但是爱尔兰民族主义者将爱尔兰分治看成是非法和专制地将爱尔兰岛违背大多数人民意愿而分裂开来,并且争论道北爱尔兰政府既不合法也不民主,而是故意划分的联合主义分子多数选区造就的。
北爱尔兰的民族派开始占人口35%[来源请求],并不接受新政府的合法地位。北爱问题的根本在于联合派政府在北爱尔兰整合天主教/民族派的失败,后者更倾向支持一个统一的爱尔兰,拒绝放弃民族统一。
北爱尔兰在暴力中诞生——共有557人在1920-1922年爱尔兰独立战争前后的政治性或宗教性暴力活动中被杀。其中303人是天主教徒(包括共和军成员),172人是新教徒,82人是皇家爱尔兰警队或者英国陆军人员。贝尔法斯特见证了大多数暴力事件的发生:452人被杀,267名是天主教徒,185名是新教徒。 虽然在岛上其他地方,冲突很大程度上在爱尔兰共和派游击队和英国军警之间产生,在北方却被打上了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间的族群冲突的烙印。北方地区的暴力模式是,共和军袭击安全部队,保皇派组织(包括B特后备警察部队)杀害天主教徒作为报复。民族派将这种暴力活动——特别是在贝尔法斯特——描述为一场对本社区的“大屠杀”(pogrom)。
比如在1920年,共和军在利斯本的一个新教教堂周日礼拜之后,暗杀了警队的地区巡官斯旺奇,造成城内占四分之一的天主教区大部被焚毁。但是,尽管受害者中天主教徒占不成比例的多数(58%的受害者来自占贝尔法斯特30%人口的该社区),双方都对暴行负有责任,且近半数受害者是新教徒。爱尔兰其他地区的民族主义者为了回应对天主教徒的袭击组织了一场对北部商品的抵制,且某些人(包括爱尔兰自由邦的迈克尔·柯林斯)计划军事进攻北爱尔兰。该计划被在爱尔兰民族主义者内部派别之间爆发的爱尔兰内战(1922-1923)打断,在此期间北方政府反而巩固了它的存在。另一个之后对北爱尔兰有着主要影响的爱尔兰内战后遗症是被边缘化的残存下来的爱尔兰共和军。它对两个政府而言都是非法的,在意识形态上也致力于用武力推翻两者重新建立1919-1921年的爱尔兰共和国。
1925年许多民族主义者期望废止分治,至少让边界委员会把北爱尔兰的大部分割让给自由邦。但是委员会建议不对边界做大的变动——事实上使爱尔兰分裂永久化。此时,爱尔兰自由邦正式承认与接受了边界。在1937年,埃蒙·德瓦莱拉在爱尔兰宪法第二条与第三条中主张整个爱尔兰都都是自由邦领土。但是,该条款规定“搁置对国家领土的重新整合”,南部国界与1922年相比保持不变。
北爱尔兰——“新教国家”? 1925–1968
双方都根据自己的解读叙述各自的观点。阿尔斯特联合党北爱尔兰总理詹姆斯·克雷格在1937年回应南方领导人埃蒙·德瓦莱拉1935年的爱尔兰是一个“天主教国家”的断言时说到了“新教国会和新教国家”。从联合派观点来看,北爱尔兰的民族派天生不忠,下定决心要强迫他们(新教徒和联合派)进入一个统一的爱尔兰。这个威胁被看成必须给联合派在住房、就业和其他方面特殊待遇。天主教徒流行的大家庭和快速的人口增长也被看作威胁之一。
前北爱尔兰第一部长大卫·特林布尔承认这段时期的北爱尔兰对天主教徒成了“一幢冰冷的房子”。然而,直到1990年代,联合派政治家们都能以北爱与26郡政权相较而言的经济成功来为北爱尔兰的存在辩护。从民族派的观点来看,持续的对天主教徒的歧视只能证明北爱尔兰是个天生腐败的、英国人强加的政权。受人争议的爱尔兰共和国总理查尔斯·豪希(Charles Haughey)的家庭在1920年爱尔兰问题开始时逃到伦敦德里郡,他把北爱尔兰描述成“一个失败的政体”。联合派忽视了爱德华·卡森在1921年的警告——对天主教徒的疏远会使北爱尔兰一诞生就陷入不稳定。
在1920年代早期最初的爱尔兰问题之后,北爱尔兰时不时会有动乱事件发生,1940年代共和军有一场简短而成果有限的战役,在1950年代另有一场流产的战役。但在1960年代早期北爱十分平静。
但是,有一个潜在的不稳定信号,那就是某些极端保皇派在1966年建立了一个非法的准军事团体——阿尔斯特志愿军(名字来自1912年反权力下放民兵组织)。这个团体犯下三桩教派主义谋杀案,凶手被绳之以法,判刑入狱。该团体仍然存在并将在北爱问题中再次浮现。这些保皇派分子其中之一,加斯蒂·斯班斯(Gusty Spence),在为其长期效劳之后,为他的行为道歉并成为北爱主流政治成员之一。
北爱问题的开端
北爱问题广为人知的开端是在1968年,北爱尔兰民权协会(NICRA)的游行中暴动与骚乱此起彼伏。这个团体在1967年发动了一场和平民权运动,借用了美国马丁·路德·金博士的民权运动的语言和标志。NICRA寻求为北爱的天主教与民族派平反。他们特别希望:终结不公正的选区划分,这将所有天主教徒限制在有限的选区内,使地方评议会失去代表性(特别是在德里市);废止地方政府选举中的纳税人特权,这给了新教徒(往往更加富有)超出比例的选举权;以及废除被看成针对民族派社区的特别权力法案(许可拘留和其他镇压手段)
开始时,北爱总理特伦斯·奥尼尔对这场看来温和的运动赞赏有加,保证对北爱进行改革。但是他遭到许多联合主义强硬派分子强烈反对,其中包括威廉·克雷格与伊恩·佩斯理,后者指责他是“叛徒”(sell out)。某些联合主义者马上怀疑民权协会是爱尔兰共和军的“特洛伊木马”。暴力活动在几场民权游行中发生,保皇分子用大棒攻击民权示威者。皇家阿尔斯特警队被广泛谴责为支持保皇派,亦被认为应对允许暴力活动负责。
多数保皇派仇视民权运动的行为与领导人煽动联合派群众的恐惧感,宣扬共和军不止在幕后支持民权协会,而且在计划一轮新的攻势有关。实际上共和军已经穷途末路,只有很少的武器,日益强调非暴力政治。北爱问题的第一轮爆炸活动(主要指向电厂和其他基础设施)是由保皇派的UVF在1969年进行的,旨在训练和栽赃给共和军。
族群冲突在1969年恶化。在一月,一场“人民民主”组织从贝尔法斯特到德里的游行被保皇派在伦敦德里郡的本托雷特(Burntollet)袭击。RUC被指责未能保护游行者。接下来的几月在德里和贝尔法斯特的民族派区域立起了路障。这场骚乱在泽区暴动(1969年8月12日-1969年8月14日)到达顶点——一场大规模族群暴动在德里的警察和民族主义分子之间爆发。骚乱在泽区的天主教居民、警察与德里青年学徒成员之间爆发,因为后者沿着城墙游行时穿过泽区。
警察和保皇派为一方,泽区居民为另一方的骚乱在英国军队派来恢复秩序之前持续了两天。这场“战役”触发了贝尔法斯特、牛里、斯特拉贝恩等地从1969年8月14日开始的教派骚乱,使很多人丧生,多所住房被焚烧。骚乱是由民族派为了支持泽区军民发起的示威引起的,在一颗手榴弹扔向一所警察局后骚乱升级。RUC作为回应部署了装备勃郎宁机枪的装甲车,并在贝尔法斯特民族派的福尔斯路地区打死一名9岁男童。保皇派群众以攻击天主教地区作为对暴力活动的回应,孟买街(Bombay Street)、马德里街和其他天主教区街道的大部分被付之一炬(见北爱尔兰1969年骚乱)。第一名被害的警察维克多·阿巴克尔(Bombay Street)是被保皇派而不是共和派射杀的。
民族派宣称皇家阿尔斯特警队在这些骚乱中辅助或至少没有积极反对保皇派。共和军也被自己的支持者广泛批评在1969年8月贝尔法斯特骚乱中没有能够保卫天主教社区,致使7人被害,750人受伤,1505家天主教徒无家可归——几乎是强占的新教徒房屋的五倍。一名天主教牧师报告说他的教区居民把共和军轻蔑地称作“跑路军”(I Ran Away)。
北爱政府要求英国政府在北爱尔兰部署英军恢复秩序。民族派一开始欢迎军队,经常为士兵送水送饭,因为他们不信任警察的行动会不偏不倚。但是因为军队下手过重而被认为偏向联合派,这种关系迅速恶化。
很多联合派分子将民权运动视为北爱问题的起因。他们坚持运动动摇了政府,制造权力真空使准军事组织见缝插针。其他人,主要但不是全部为民族派,坚持认为民权运动和伊恩·佩斯利与其他保皇派的反对,只不过是一个本身生来堕落,必定垮台的教派主义政府制度的先兆而已。
暴力顶峰与北爱议会的解体
1970年至1972年北爱尔兰经历了政治暴力活动的大爆发,1972年到达顶峰,近500人丧生。这些年份里暴力升级有许多原因。
联合派相信主要原因是脱离老爱尔兰共和军的爱尔兰共和军临时派(临时派共和军)的成立。当老共和军(被称为正统派共和军的残余成员)拥抱非暴力群众运动时,新的临时派共和军却决心发动“武装斗争”来反对英国在北爱的统治。新共和军希望展现“天主教社区保卫者”的教派特点,而不是像“正统派”一样寻求两个社区劳动阶级的联合。联合派将这场进行中的斗争看成是北爱问题的主要原因和持续因素。
内容太多,贴不下了,更多自己看网络吧
C. 爱尔兰历史
北爱尔兰问题,又称“厄尔斯特争端”,是自一战以来英国历届政府所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之一。长期以来,天主教徒与新教徒的冲突和对立以及爱尔兰共和军的暴力活动,使得这一问题逐渐复杂、尖锐化,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北爱尔兰,即厄尔斯特地区,是英国四大组成部分中最小的一个,面积1.4万平方公里,现有人口160万,其中58.6%的人信奉新教,38.4%的人信奉罗马天主教。新教徒为苏格兰和英格兰移民的后裔,要求继续留在英国,政治上的代表是统一党;天主教徒则坚决要求实现与爱尔兰的合并,政治上代表他们的温和派为社会民主工党,激进派为爱尔兰共和军及其政党新芬党。两派对于北爱尔兰归属的争端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暴力冲突,使该地区的局势长期动荡不安。
北爱尔兰问题是英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爱尔兰问题的延续,英国的殖民扩张及其分而治之政策是这个问题的历史根源。
爱尔兰人是古代克尔特人的后裔,世代居住在爱尔兰岛上。5世纪的时候,随着罗马天主教的传入,爱尔兰人逐渐信仰了天主教。8世纪末,爱尔兰岛上出现了统一的文明和法律,但政治上还没有出现统一的国家。
12世纪末,英王亨利二世利用爱尔兰的分裂局面,率军在爱尔兰岛登陆,用武力迫使各诸侯前来宣誓效忠,开始了对爱尔兰的征服。都铎王朝时期,英国加强了对爱尔兰的控制,着手在岛上建立法律和政治秩序。
1603年,斯图亚特王朝入主英国,随即有计划地在爱尔兰进行殖民活动。在政府的鼓动下,大批信奉新教的苏格兰和英格兰移民来到了北部的厄尔斯特省。爱尔兰人的大片土地被侵占,天主教徒大多被赶到荒凉的西部,一小部分留下来的也几乎沦为佃农。通过近10年的殖民活动,英国终于在厄尔斯特地区成功地建立了一块新教殖民地,该地区的新教徒移民已超过了本地的天主教徒,由此埋下了冲突的种子。
英国革命时期,克伦威尔发动了对爱尔兰的殖民战争。大批天主教徒遭屠杀,土地也被英国移民所瓜分。到17世纪末,爱尔兰岛已完全置于英国的控制之下。
在北美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爱尔兰人发动了大规模的反英起义。英国当局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并于1801年通过了“英爱合并法案”,正式将爱尔兰纳入了大英帝国的版图,爱尔兰从此彻底丧失了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地位。
合并以后,新教被宣布为爱尔兰国教,而天主教徒则被剥夺了基本的政治和公民权利。英爱之间的民族矛盾更加激烈了,爱尔兰人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不断高涨。“天主教徒解放运动”、“取消合并运动”、“芬尼亚党人”的武装起义、“青年爱尔兰运动”,都一次次地动摇了英国的统治基础。
19世纪70年代,一场大规模的爱尔兰争取自治地位的政治运动开始了。在爱尔兰自治党及爱尔兰人民的坚决斗争下,自由党政府于1886年和1892年先后提出了两个自治法案,但因党内激进派及保守党的坚决反对,法案两次遭到否决。1912年,第三个自治法案出台并在下院三次通过。根据1911年制订的新议会法,两年后该法案将自动成为法律而付诸实施。也就在自治运动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候,一个坚强的反对核心在北部厄尔斯特地区形成了。
长期以来,新教徒占优势的厄尔斯特地区也一直加入了爱尔兰人争取民族权益的运动。然而,随着自治运动的兴起及自治法案的提出,厄尔斯特地区的新教势力逐渐脱离了这场运动,并加入了反对者的行列。从宗教信仰方面看,与南部爱尔兰不同,厄尔斯特大部分居民信奉新教;同时,在英国的扶植下,该地区的工业发展较快,经济发展水平相对高于南部各郡。宗教及经济方面同英国的联系紧密,因此极力拥护与英国合并,并在英国国内得到了保守党的大力支持。最后,厄尔斯特地区所有反对地方自治的人联合起来,并成立了其政治组织统一党。他们签订了反自治的庄严盟约,并得到了47.1万人的签名。1913年,“厄尔斯特志愿军”成立,表示将用武力反对自治。在南部爱尔兰,拥护自治的天主教徒以爱尔兰共和兄弟会为基础,也组建了“爱尔兰志愿军”。就在双方剑拔弩张、内战迫在眉捷之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爱尔兰南北方共同参加了英国的对外战争,暂时缓解了双方的对立和冲突。
一战以后,爱尔兰人逐渐认识到,要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只有彻底地实现国家的独立。这样,爱尔兰自治党逐渐衰落下去。在1918年10月的议会选举中,新芬党人获得了多数席位。他们宣布成立独立的共和国,并得到了80%的爱尔兰选民的支持。为了防止爱尔兰在自治问题上走得更远,也为了平息厄尔斯特地区的反对情绪,1919年12月,英国政府制订了一份自治法修正案。根据新的方案,将在全爱尔兰实行自治,在都柏林和贝尔法斯特成立两个相互独立的议会,但仍要派代表参加帝国议会。这份修正案于1920年12月成为正式法令。新教统一党人对方案表示支持,并很快在北部6郡成立了自己的议会和政府,但属于帝国政府的管辖。南部新芬党人则坚决反对。经过两年多的英爱战争,双方达成了妥协,于1921年12月签订了条约。英国承认南部26郡作为享有自治自决的全权自治领,成立爱尔兰自由邦;北部6郡仍以“北爱尔兰”的名义,隶属于英国的管辖。这样,爱尔兰岛南北分裂的局面出现了。
自治政府成立后,北爱尔兰地区的天主教徒成为少数,占总人口的33%,而新教徒占了67%。天主教徒极力反对北爱新宪法及自治政府,拒绝参加新教徒占优势的各级政府机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天主教徒逐渐放弃了对共和军的支持,着手发动一场和平方式的民权运动。失去了依靠的共和军,在此后的20多年时间内,也基本上放弃了暴力活动,转而参加天主教徒的民权运动,北爱尔兰局势相对平静下来。
1967年,主要由天主教徒组成的北爱尔兰民权协会成立,纲领是争取平等公民权及参政机会。民权协会发动天主教徒在各大城市举行游行示威,要求政府进行改革。在强大的压力面前,北爱尔兰政府采取了一些谨慎的民权改革措施。这引起了新教极端派,特别是橙带党的强烈不满,他们鼓动一些新教徒在各地进行反政府大游行,高呼“决不能让步!”。同时,许多新教恐怖组织也应运而生,对大批参加民权运动的天主教徒进行了袭击。爱尔兰共和军很快以“天主教徒保护者”的面貌复兴了,在各地同新教极端派及其恐怖组织处于一种激烈的对抗之中。北爱尔兰局势又动荡起来。政府因无力控制局势而几次垮台,改革计划宣告破产。
1969年,大规模的教派冲突开始出现。橙带党及新教恐怖组织袭击天主教徒的活动一步步升级;天主教徒在共和军的鼓动下,放弃了和平方式的民权运动,开始采取暴力手段同新教徒对抗。双方的对立冲突日益尖锐,警察及政府已无力控制动荡的局势,只能任其一天天地发展下去。北爱尔兰濒临内战边缘。
8月,在德里和贝尔法斯特发生了持续数周的暴力冲突后,500名英军奉命进驻北爱尔兰。引后,英军源源不断前来增援。军队的到来并未能平息局势,双方的武斗仍然有增无减。尽管英军是为维持秩序而来,并表示不袒护任何一方。可实际上,却相对纵容新教徒。这激起了天主教徒普遍的反对,爱尔兰共和军宣称:“又一场英爱战争开始了。”
1971年8月,鉴于各大城市的暴力冲突,英国政府制订了“特别权力法”,逮捕了几百名恐怖活动嫌疑分子,其中绝大部分为天主教徒。这种明显的对新教徒的偏袒引起了天主教徒的强烈不满,并最终酿成了1972年1月30日在德里举行的15000人的反政府大游行。英国军队向游行队伍开枪,死伤几十人,新教恐怖组织也趁机对游行的天主教徒进行了袭击。天主教徒及共和军立即进行报复。
为了控制局势,英国政府于1972年3月宣布,中止北爱尔兰政府职权一年,将6郡置于英国的直接控制之下,并表示将尽快制订一个解决北爱尔兰危机的方案。
1973年3月,英国政府拟订的北爱尔兰宪法草案出台。根据这份解决方案,将按比例代表制原则,成立一个包括天主教徒在内的议会和政府,确认天主教徒在选举、参政、就业、住房和教育等方面的平等权利。另外,还表示将成立一个由英国、爱尔兰、北爱尔兰三方组成的委员会来讲座北爱尔兰的前途。
6月,北爱尔兰新的议会选举开始,成立了以统一党为首的联合政府,代表天主教徒的温和派政党——社会民主工党也参加了政权。
12月,英、爱、北爱三方关于北爱前途问题的谈判开始。根据共同达成的协议,将成立一个由南北方相等代表参加的“爱尔兰事务委员会”,讲座双方所关心的问题。同时,尊重北爱尔兰多数人的意愿,爱尔兰承认英国对6郡的主权;而在征得北爱尔兰多数同意的情况下,英国也表示不反对爱尔兰岛的统一。
联合政府的成立及解决北爱归属问题的协议,得到了大多数天主教徒的支持。但爱尔兰共和军却认为,这标志着英国对北爱事务干预的永久化,因而表示强烈反对,并随即在各地进行反政府恐怖活动。新教徒,特别是其极端派也表示不满,因为他们一向反对天主教徒参予政权。两派冲突不断,到1974年春,北爱尔兰死于暴力冲突的达1000人。动荡的局势还波及到爱尔兰共和国和英国本土。5月,在莫那根和都柏林,新教恐怖组织制造了多起炸弹爆炸事件,死伤数百人;爱尔兰共和军也在英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爆炸、绑架及暗杀活动。
5月,尼尔斯特地区发生了由数万名新教徒参加的大罢工。他们强烈要求内阁辞职、重新选举议会,以期再度建立新教政权。在新教徒的强烈反对下,联合政府终于垮台。北爱尔兰再一次处于英国的直接控制之下。此后,英国又进行了几次重建北爱尔兰政权的尝试,均以失败告终。
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英国政府开始寻求爱尔兰的合作,开始了英爱共同解决北爱尔兰问题的进程。1982年10月,英国政府经过与各方的反复磋商,终于按比例代表制原则进行了北爱尔兰议会选举,中断了13年的北爱尔兰政权重于重建了。新政权得到了新教徒及大多数天主教徒的支持,只有爱尔兰共和军仍持强烈的反对态度。他们坚决要求英国停止对北爱事务的干预,英军全部撤出北爱尔兰,以实现全岛的统一,并表示将用武力实现这个目标。
进入90年代以后,世界局势和英国国内政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北爱尔兰迈向和平的步伐大大加快了。1992年梅杰政府上台后,加快了关于北爱尔兰前途问题的谈判。1993年底,英国与爱尔兰在唐宁街发表联合宣言。在北爱尔兰是继续留在联合王国还是合并于爱尔兰方面,英爱双方均表示尊重6郡多数人的意愿;同时,双方一致认为,爱尔兰共和军只有宣布永久停止使用暴力,其政治代表新芬党才能参加谈判。
在美国的一再斡旋并做出若干许诺之后,爱尔兰共和军终于在1994年8月底宣布,完全停止军事行动。10月,新教恐怖组织也宣布放弃暴力行为。
12月,英爱两国同包括新芬党在内的北爱尔兰各派政治力量进行了谈判,并于1995年2月签署了一份框架文件。在政治解决北爱尔兰问题上,这份文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爱尔兰首次承诺将修改宪法,取消对6郡拥有主权的条款;英国也表示将用法律形式确认北爱尔兰居民有选择自己未来的权利。文件还规定成立由南北方议会代表组成的跨界机构,以协调双方利益。
框架文件得到了英爱两国舆论论界及北爱尔兰天主教政党的普遍好评,只有新教统一党表示异议。他们一向反对爱尔兰插手北爱尔兰事务,认为这最终会导致南北的合并。
但是,框架文件的达成,本身就是一个不小的成就,它为政治解决北爱尔兰问题指明了方向。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解决北爱尔兰问题已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因为北爱尔兰问题由来已久、错综复杂,其和平进程不仅牵涉到北爱尔兰两派、英国、爱尔兰,甚至还涉及到美国的利益。各方之间仍有很大的分歧,要想达成妥协实属不易。因此,北爱尔兰问题彻底解决,还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
D. 爱尔兰的历史
主词条:爱尔兰历史
公元前7000年左右,一批猎户从大不列颠岛来到爱尔兰岛,成为最早定居者。随后相继出现了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文明。
公元前6世纪,凯尔特人陆续从中欧入侵爱尔兰,逐渐形成统一的文字和语言,建立起至少五个小王国,成为现代爱尔兰人的祖先,但未能形成统一国家。
432年,圣帕特里克到此传播基督教及罗马文化。9世纪以后,不断受到来自挪威一带的维京人入侵。
1169~1171年,英王亨利二世率军入侵。
1542年,英王亨利八世成为爱尔兰国王,1560年起爱尔兰多地出现反对英国殖民的战争。英国内战后,英国人逐步蚕食了爱尔兰的领土和主权。
1801年,爱尔兰王国和大不列颠王国统一,爱尔兰并入英国。
1845年因为马铃薯欠收问题造成爱尔兰大饥荒,英国政府在能进口美洲粮食的情况下却未提供太多协助,造成爱尔兰人口减少了四分之一,让许多爱尔兰人对英国产生不满,爱尔兰独立运动开始。
1916年,都柏林爆发抗英的“复活节起义”。
1919年,大多数于1918年大选中当选的爱尔兰议员拒绝在英国下议院任职,他们自行组成了爱尔兰议会(Dáil Éireann),并于1919年1月以独立的“爱尔兰共和国”的名义发布了单方独立宣言。当时,爱尔兰没有得到国际上的承认,但在英爱战争(亦称爱尔兰独立战争)后,英爱双方代表达成英爱条约,给予爱尔兰合法的自治权,即自治领地位。爱尔兰成立爱尔兰自由邦,领土包括爱尔兰全岛,但条约允许北方六郡(即北爱尔兰)不参加爱尔兰自由邦。爱尔兰自由邦宪法同时规定,爱尔兰为君主立宪制,爱尔兰国王由英国国王兼任,同时设立总督职位,议会实行两院制,成立“行政委员会”(即内阁),设立行政委员会主席职务。
1921年12月6日,英被迫允许爱南部26郡成立“自由邦”,北部6郡仍属英国。
1937年12月29日,爱尔兰采用了新的爱尔兰宪法(爱尔兰语:Bunreacht na hÉireann),将国名正式定为“爱尔兰”(爱尔兰语:Éire),宣布爱为主权、独立、民主的国家,仍留在英联邦内。设立爱尔兰总统(爱尔兰语:Uachtaráin na hÉireann)职位,但国王继续根据成文法在国际上为爱尔兰国的象征。
1949年4月1日通过的爱尔兰共和国法案最终废除君主制,将国王职权全部交予总统,爱尔兰成为共和国。根据爱尔兰宪法第4条,“爱尔兰(Éire)”为国家名称,同时第2、3条宣称爱尔兰对北爱尔兰也享有主权(此文已于1999年废除),所以爱尔兰共和国在外交领域一般也自称“Éire”(如爱尔兰宪法、爱尔兰总统)。但由于英国对北方六郡实际行使主权,许多国家避免直接使用“Éire”字眼,以照顾北爱尔兰的立场,避免偏袒之嫌。
1949年4月,爱尔兰宣布成立共和国之后,自动退出了英联邦。虽然爱尔兰并没有重新申请加入英联邦,但是它保留了许多成员国的权利,在英国享有特殊地位。1949年4月18日英承认爱独立,但北部6郡仍属英国。
1955年,爱尔兰加入联合国,同时与英国合作解决北爱尔兰暴力冲突问题。爱尔兰与北爱尔兰选民于1998年所通过的贝尔法斯特协议(英语:Belfast Agreement)正在实施中。
E. 英国——爱尔兰战争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爱尔兰人民的民族解放战争,虽然迫使英国同意建立爱尔兰“自由邦”,但并回未达到原定的目的。爱答尔兰被肢解了。英国资产阶级仍保持了它在爱尔兰的经济地位。英爱战争之所以造成这种结局,主要是由于新芬党右翼对民族解放运动规模之大和革命性之强感到害怕,而同英帝国主义妥协的结果。但爱尔兰人民没有停止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F. 谁能帮我介绍一下历史上英格兰与爱尔兰的战争
英格兰人的祖先来自德国西北部,语言属于印欧语系的日耳曼语族。
威尔士、苏格兰和爱尔兰的居民都属于凯尔特人的后裔,他们早于英格兰人来到不列颠和爱尔兰岛,语言属于印欧语系的凯尔特语族。
威尔士在英格兰的西部,原为一个独立的小邦,君主为Prince(亲王、王子),名义上是英格兰国王的臣属。但英格兰国王不满足于这种关系,于13世纪征服了威尔士并杀死了威尔士的Prince。英王爱德华一世为了安抚威尔士人,答应了威尔士贵族们的条件:未来的威尔士亲王应出生在威尔士,并且不会讲英语。结果他将自己刚出生于威尔士的儿子立为威尔士亲王,这从此成为历代英国王储的头衔。
苏格兰在很长时间内是个独立的国家,并且是英格兰的老对头。但两国王室之间还是有婚姻关系的。特别是当两国都成为新教国家后,两国王室的亲戚关系更加紧密。16世纪末,苏格兰的玛丽女王因为弑夫而为国人所不容,不得不投奔她的表姐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结果被伊丽莎白囚禁并处死。有意思的是,玛丽女王的丈夫是个英国贵族,这说明两国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
伊丽莎白去世后,玛丽女王的儿子,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继承了英国的王位,是为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斯一世,从此两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但在法理上还是两个国家。1640年英国革命期间一度废黜国王实行共和制,苏格兰人为拥戴国王复位而进行了多年的战争。18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世系被来自德国的汉诺威世系取代,苏格兰人不愿接受新的国王为苏格兰国王,为此再次发动叛乱,被英军镇压,此后英国国会通过法律将两国合并为一个国家。
爱尔兰与苏格兰和威尔士又不同,它是被英国以武力强行征服的,但一直保持了天主教信仰,所以爱尔兰人对英国一直不能认同。当年英国人在爱尔兰占有大片土地,爱尔兰人则成为佃户。19世纪时爱尔兰因马铃薯病害而发生饥荒,英国地主不肯因此而减免地租,结果造成爱尔兰人口的三分之一饿死,三分之一逃亡美国,至今爱尔兰人谈起此事还咬牙切齿。所以,爱尔兰在英帝国中较早获得独立就不奇怪了。但以英国移民后裔为主的北爱尔兰还留在英国版图之内。
英国的国名: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这说明了英国各部分的法律地位。
有意思的是,在苏格兰与英格兰合并之前,英语就取代土著的盖尔语成为苏格兰的通用语言。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爱尔兰,今天爱尔兰人中会讲爱尔兰语的人数很少。这确实显示出英语和英语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同化能力。
有一部电影,叫[王者之心],可以参看一下哦,不过人家是以爱情为主,战争为辅的。
G. 爱尔兰和英国的关系、历史渊源
如同中国与香港、澳门、台湾一样。
H. 爱尔兰和英国有什么恩怨
爱尔兰和英国的历史情仇,必须提到两千年前的罗马帝国。
1.罗马人控制英伦回三岛,英格兰答,爱尔兰和苏格兰之后,基督教成为那个地区普遍信仰的宗教。十六世纪之前,基督教会在欧洲一统天下,但是十六世纪发生惊天动地的宗教改革完全改变了欧洲。
2.基督教世界一分为:一方是原来的罗马天主教(Catholicism),也称为旧教,另一方是新出现的(Protestantism),抗议教派,也称为新教,多数人习惯称基督教。新教和旧教成为死敌。
3.新教教徒起来反抗罗马教廷主要是不满罗马教会一手遮天,宗教世俗权力在握,腐败堕落,背离了基督悲天悯人拯救世界的主旨。英国大部分地区改宗成新教的一派(英格兰国教),而爱尔兰人仍然坚持信仰罗马天主教。
4.从此开始了英国新教教徒和爱尔兰天主教徒之间的难解难分的历史纠葛,直到现在。
I. 历史上爱尔兰和英国长期战争的主要原因
就像美国在阿富汗一样,英国在爱尔兰的驻守引起了民众的反抗。
J. 请帮忙列举一些英国重要历史事件,要求比较麻烦。
北爱尔兰问题(英语:The Troubles,爱尔兰语:Na Trioblóidí),简称北爱问题,是用来描述从年代后期开始,到1990年代后期由1998年4月10日签订北爱和平协议中止,在北爱尔兰发生的包括共和派与保皇派准军事组织、皇家阿尔斯特警队,英国陆军与其他人员的公众暴力活动,是爱尔兰的周期性暴力冲突中的最新一轮。
北爱问题经常以不同的方式被称作一场多方冲突,一场游击战,一场低烈度冲突,甚至一场内战。
概述
北爱问题由30年来在北爱尔兰的民族主义者(主要是罗马天主教徒)社区和联合主义者(主要是新教徒)社区的成员之间不断重复发生的激烈暴力冲突组成。冲突是由北爱尔兰在联合王国内的争议性地位与对占少数的民族派社区的统治,以及占多数的联合派对民族派的歧视所导致。暴力活动的特征是由准军事集团进行的武装战斗,其中多数属于爱尔兰共和军临时派1969-1997年战斗活动,目标旨在终结英国在北爱的统治与建立一个新的,“全爱尔兰的”(all-Ireland),爱尔兰共和国。
为回应这场战役以及感觉北爱尔兰的英国特质和联合派的统治地位被不断侵蚀,保皇派准军事组织如UVF和UVA对民族派人口发动了他们自己的战役。政府部队——英国陆军与警察(皇家阿尔斯特警队)也牵涉其中。英国政府的观点是,它的部队在冲突中是中立的,试图在北爱尔兰维护法律与秩序。爱尔兰共和派却把政府部队视为冲突当中的“战斗员”,并以政府部队和保皇派相勾结的活动来证明这一点。警方调查官进行的“彻底”调查表明,英国部队,特别是RUC,与保皇派准军事组织勾结,参与谋杀,并在根据要求调查此事时妨碍司法。
伴随着暴力,北爱主要政党之间,包括那些谴责暴力活动的在内,关于未来北爱尔兰地位与北爱尔兰政府构成问题上陷入了僵局。
北爱问题的终结来之不易,根据《贝尔法斯特协定》(一般被称为“耶稣受难日协定”),北爱和平进程包括多数准军事组织宣布停火并解除武装,警察部门的改革和相应地从街道和敏感界线上比如南阿马与弗马纳撤军。该文件重申了长久以来未被历任爱尔兰政府完全认可的英国的一贯立场,即北爱尔兰将保留在联合王国境内直到大多数人投票脱离。另一方面,英国政府第一次承认该原则:即从所谓的“爱尔兰因素”视角来看,爱尔兰岛的人民作为一个整体有权利,不受任何外界干扰,在双方自愿的情况下解决南北问题。 后者是从民族主义和共和派方面赢得支持的关键。协议也确定在北爱尔兰建立一个权力共享的政府(现暂中止运作)。该政府必须由联合派和民族派双方党派组成。
虽然北爱问题中积极的参与者人数相对较少,宣称代表两个社区的准军事组织有时也并不能代表一般大众,但是北爱问题牵涉到北爱尔兰人民的日常生活,偶尔也会蔓延到英国和爱尔兰共和国。另外,在1969年至1998年之间有好几次看起来北爱问题可能升级为一场真实的内战,比如1972年血腥星期天之后,又比如1981年爱尔兰绝食运动当中,两派进行互相敌对的大规模武装。很多人今天仍然持有由于北爱问题形成的政治、社会与公共意见和观点。
背景
历史上的族群纷争 1609-1886
爱尔兰北部天主教徒和新教徒的冲突起源于英国1609年的阿尔斯特种植园殖民计划,该计划没收当地人所有的土地,以英格兰和苏格兰新教徒“种植者”移民阿尔斯特。当地天主教徒和殖民者之间的对抗导致了1641-年和1689-1691年两者之间两场血腥的民族-宗教冲突。英国新教徒在爱尔兰的政治统治地位在这些战争与爱尔兰刑法中得到保证,后者规定剥夺与英国国教会——圣公宗爱尔兰教会——抵触的所有人(包括天主教徒与不服国教者,比如长老会成员)的宗教、法律与政治权利。
18世纪后期刑法体系的崩溃预示了新一轮的社群冲突。特别是在1780年代解除对爱尔兰天主教徒的租地活动限制之后,使得竞争加剧。因为天主教徒从前被禁止而现在被允许买地与经商,新教的“黎明小伙”(Peep O'Day Boys)组织对他们的社区的攻击不断增加。 在1790年代阿尔斯特的天主教徒建立了“保卫者”(The Defenders)组织进行反击。这使得双方阵营走向极端,新教社区之前对于民主改良主张日益开明的改革派人数剧减。
许多长老会教徒、天主教徒和自由派新教徒参加了联合爱尔兰人协会——一个受法国大革命鼓舞的民族主义运动组织,目标在于结束爱尔兰的教派分裂,建立一个不分教派的独立于英国的爱尔兰共和国。但是,联爱协的理想被1789年爱尔兰叛乱的失败,随之而来的镇压与不断持续的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间的教派暴力所击碎。此外,更加强硬的新教徒被政府积极武装起来以对抗激进分子。成立于1795年的橙带党是这场运动的历史悠久的表现。产生的效果就是将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分成持久敌对的两个阵营。
1801年爱尔兰国会的取消与爱尔兰并入联合王国为两个社区的对立提供了一个新的政治框架。另外,长老会教徒大部分放弃了他们之前与激进共和派的政治联系,选择了一种作为“保皇派”新教社区的一分子,与圣公会更趋同的身份。1829年天主教解放运动通过丹尼尔·奥康奈尔的政治鼓动,大幅消灭了法律上对天主教徒(大约占爱尔兰人口的75%)、犹太人和其他不信国教者的歧视。但是奥康奈尔的长远目标(解放运动的本质)是要解散1801年的联合。他甚至在1843年1月1日自信但是错误地宣称联合王国将在那一年解散。奥康奈尔的和平主义、民主原则的民族主义迫切要求恢复爱尔兰国会(被称为“地方自治”)的主张,在之后的19世纪爱尔兰政治舞台上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新教徒害怕成为天主教统治的爱尔兰的少数派,趋向于支持继续由英国统治。
现在冲突表现在了支持联合法案的人和反对联合法案的人之间。至1886年,随着两个社区组织了相对立的民族主义和联合主义政党,这一转变得以完成。
至此,阿尔斯特联合派也有了经济动力——此地是爱尔兰工业最发达和最依赖与不列颠及英帝国的贸易的地区。当前冲突的直接原因可以在20世纪早期关于地方自治和爱尔兰独立的争论中找到。
爱尔兰分治 1912–1925
至20世纪第二个十年,权力下放,或者有限的爱尔兰自治,由于爱尔兰议会党的鼓动已经近在咫尺。大多数是新教徒并聚居在阿尔斯特的联合派反对自治和爱尔兰独立,害怕生活在一个罗马天主教会支配的压倒性优势的天主教国家。在1912年,联合派在爱德华·卡森(Edward Carson)的领导下签署了阿尔斯特同盟条约,誓言如有必要要用武力反抗权力下放。为此他们成立了准军事组织阿尔斯特志愿军并从德国进口武器(复活节起义中的叛乱分子在几年之后也照此办理)。民族主义者组建了爱尔兰志愿军,表面上的目的是确保一战之后的权力下放不遭到英国或者联合主义分子反抗。但是爱尔兰志愿军逐渐被爱尔兰共和兄弟会的成员渗透,比如帕特里克·皮尔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转移了危机,推迟了爱尔兰独立问题的解决。权力下放虽然被英国议会通过,但是在战争期间暂缓实行。
但是这个问题被爱尔兰志愿军的爱尔兰共和兄弟会分子在都柏林发动的复活节起义所激发。虽然叛乱被镇压,起义的15名领导人被处决使爱尔兰民族主义分子大大激进化。独立问题在1918年12月达到顶点,分立主义的新芬党赢得了爱尔兰的大部分议席,在都柏林成立了爱尔兰国会,脱离出联合王国,虽然当时并未被英国或其他国家承认。同时,兄弟会志愿者将自己看成爱尔兰共和国的军队,开始在接下来的1919年1月发动对政府部队的武装袭击,打死了在蒂珀雷里郡的索洛海德贝格(Soloheadbeg)运送葛里炸药的两名天主教警察。
1920年,一场爱尔兰共和军的志愿者对英国政府军的游击战期间,爱尔兰政府法案将爱尔兰岛分成两个分离的管辖区:“南爱尔兰”与“北爱尔兰”。爱尔兰的分裂被1921年英爱条约确认,该条约终结了南部的游击战,建立了爱尔兰自由邦——一个几乎独立的爱尔兰国家(在1949年成为共和国并完全独立)。这个协议承认了爱尔兰人民中主要集中在古代的阿尔斯特省,希望作为一部分留在联合王国内的新教徒和全体而言占压倒性优势的,要求从英国独立的天主教徒之间的巨大分歧。
北爱尔兰留在英国境内,虽然在一个独立的政府体系下它拥有自己的议会和权力下放的政府。这个制度并不是联合派要求的,但是却因政府急切希望摆脱困扰威斯敏斯特国会多年的“爱尔兰问题”而被包括在协议内。然而,联合主义分子立即向新政府示好,将北爱尔兰看成一个按照民主原则、法制和境内大多数人留在联合王国内的意愿成立的政体。但是爱尔兰民族主义者将爱尔兰分治看成是非法和专制地将爱尔兰岛违背大多数人民意愿而分裂开来,并且争论道北爱尔兰政府既不合法也不民主,而是故意划分的联合主义分子多数选区造就的。
北爱尔兰的民族派开始占人口35%[来源请求],并不接受新政府的合法地位。北爱问题的根本在于联合派政府在北爱尔兰整合天主教/民族派的失败,后者更倾向支持一个统一的爱尔兰,拒绝放弃民族统一。
北爱尔兰在暴力中诞生——共有557人在1920-1922年爱尔兰独立战争前后的政治性或宗教性暴力活动中被杀。其中303人是天主教徒(包括共和军成员),172人是新教徒,82人是皇家爱尔兰警队或者英国陆军人员。贝尔法斯特见证了大多数暴力事件的发生:452人被杀,267名是天主教徒,185名是新教徒。 虽然在岛上其他地方,冲突很大程度上在爱尔兰共和派游击队和英国军警之间产生,在北方却被打上了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间的族群冲突的烙印。北方地区的暴力模式是,共和军袭击安全部队,保皇派组织(包括B特后备警察部队)杀害天主教徒作为报复。民族派将这种暴力活动——特别是在贝尔法斯特——描述为一场对本社区的“大屠杀”(pogrom)。
比如在1920年,共和军在利斯本的一个新教教堂周日礼拜之后,暗杀了警队的地区巡官斯旺奇,造成城内占四分之一的天主教区大部被焚毁。但是,尽管受害者中天主教徒占不成比例的多数(58%的受害者来自占贝尔法斯特30%人口的该社区),双方都对暴行负有责任,且近半数受害者是新教徒。爱尔兰其他地区的民族主义者为了回应对天主教徒的袭击组织了一场对北部商品的抵制,且某些人(包括爱尔兰自由邦的迈克尔·柯林斯)计划军事进攻北爱尔兰。该计划被在爱尔兰民族主义者内部派别之间爆发的爱尔兰内战(1922-1923)打断,在此期间北方政府反而巩固了它的存在。另一个之后对北爱尔兰有着主要影响的爱尔兰内战后遗症是被边缘化的残存下来的爱尔兰共和军。它对两个政府而言都是非法的,在意识形态上也致力于用武力推翻两者重新建立1919-1921年的爱尔兰共和国。
1925年许多民族主义者期望废止分治,至少让边界委员会把北爱尔兰的大部分割让给自由邦。但是委员会建议不对边界做大的变动——事实上使爱尔兰分裂永久化。此时,爱尔兰自由邦正式承认与接受了边界。在1937年,埃蒙·德瓦莱拉在爱尔兰宪法第二条与第三条中主张整个爱尔兰都都是自由邦领土。但是,该条款规定“搁置对国家领土的重新整合”,南部国界与1922年相比保持不变。
北爱尔兰——“新教国家”? 1925–1968
双方都根据自己的解读叙述各自的观点。阿尔斯特联合党北爱尔兰总理詹姆斯·克雷格在1937年回应南方领导人埃蒙·德瓦莱拉1935年的爱尔兰是一个“天主教国家”的断言时说到了“新教国会和新教国家”。从联合派观点来看,北爱尔兰的民族派天生不忠,下定决心要强迫他们(新教徒和联合派)进入一个统一的爱尔兰。这个威胁被看成必须给联合派在住房、就业和其他方面特殊待遇。天主教徒流行的大家庭和快速的人口增长也被看作威胁之一。
前北爱尔兰第一部长大卫·特林布尔承认这段时期的北爱尔兰对天主教徒成了“一幢冰冷的房子”。然而,直到1990年代,联合派政治家们都能以北爱与26郡政权相较而言的经济成功来为北爱尔兰的存在辩护。从民族派的观点来看,持续的对天主教徒的歧视只能证明北爱尔兰是个天生腐败的、英国人强加的政权。受人争议的爱尔兰共和国总理查尔斯·豪希(Charles Haughey)的家庭在1920年爱尔兰问题开始时逃到伦敦德里郡,他把北爱尔兰描述成“一个失败的政体”。联合派忽视了爱德华·卡森在1921年的警告——对天主教徒的疏远会使北爱尔兰一诞生就陷入不稳定。
在1920年代早期最初的爱尔兰问题之后,北爱尔兰时不时会有动乱事件发生,1940年代共和军有一场简短而成果有限的战役,在1950年代另有一场流产的战役。但在1960年代早期北爱十分平静。
但是,有一个潜在的不稳定信号,那就是某些极端保皇派在1966年建立了一个非法的准军事团体——阿尔斯特志愿军(名字来自1912年反权力下放民兵组织)。这个团体犯下三桩教派主义谋杀案,凶手被绳之以法,判刑入狱。该团体仍然存在并将在北爱问题中再次浮现。这些保皇派分子其中之一,加斯蒂·斯班斯(Gusty Spence),在为其长期效劳之后,为他的行为道歉并成为北爱主流政治成员之一。
北爱问题的开端
北爱问题广为人知的开端是在1968年,北爱尔兰民权协会(NICRA)的游行中暴动与骚乱此起彼伏。这个团体在1967年发动了一场和平民权运动,借用了美国马丁·路德·金博士的民权运动的语言和标志。NICRA寻求为北爱的天主教与民族派平反。他们特别希望:终结不公正的选区划分,这将所有天主教徒限制在有限的选区内,使地方评议会失去代表性(特别是在德里市);废止地方政府选举中的纳税人特权,这给了新教徒(往往更加富有)超出比例的选举权;以及废除被看成针对民族派社区的特别权力法案(许可拘留和其他镇压手段)
开始时,北爱总理特伦斯·奥尼尔对这场看来温和的运动赞赏有加,保证对北爱进行改革。但是他遭到许多联合主义强硬派分子强烈反对,其中包括威廉·克雷格与伊恩·佩斯理,后者指责他是“叛徒”(sell out)。某些联合主义者马上怀疑民权协会是爱尔兰共和军的“特洛伊木马”。暴力活动在几场民权游行中发生,保皇分子用大棒攻击民权示威者。皇家阿尔斯特警队被广泛谴责为支持保皇派,亦被认为应对允许暴力活动负责。
多数保皇派仇视民权运动的行为与领导人煽动联合派群众的恐惧感,宣扬共和军不止在幕后支持民权协会,而且在计划一轮新的攻势有关。实际上共和军已经穷途末路,只有很少的武器,日益强调非暴力政治。北爱问题的第一轮爆炸活动(主要指向电厂和其他基础设施)是由保皇派的UVF在1969年进行的,旨在训练和栽赃给共和军。
族群冲突在1969年恶化。在一月,一场“人民民主”组织从贝尔法斯特到德里的游行被保皇派在伦敦德里郡的本托雷特(Burntollet)袭击。RUC被指责未能保护游行者。接下来的几月在德里和贝尔法斯特的民族派区域立起了路障。这场骚乱在泽区暴动(1969年8月12日-1969年8月14日)到达顶点——一场大规模族群暴动在德里的警察和民族主义分子之间爆发。骚乱在泽区的天主教居民、警察与德里青年学徒成员之间爆发,因为后者沿着城墙游行时穿过泽区。
警察和保皇派为一方,泽区居民为另一方的骚乱在英国军队派来恢复秩序之前持续了两天。这场“战役”触发了贝尔法斯特、牛里、斯特拉贝恩等地从1969年8月14日开始的教派骚乱,使很多人丧生,多所住房被焚烧。骚乱是由民族派为了支持泽区军民发起的示威引起的,在一颗手榴弹扔向一所警察局后骚乱升级。RUC作为回应部署了装备勃郎宁机枪的装甲车,并在贝尔法斯特民族派的福尔斯路地区打死一名9岁男童。保皇派群众以攻击天主教地区作为对暴力活动的回应,孟买街(Bombay Street)、马德里街和其他天主教区街道的大部分被付之一炬(见北爱尔兰1969年骚乱)。第一名被害的警察维克多·阿巴克尔(Bombay Street)是被保皇派而不是共和派射杀的。
民族派宣称皇家阿尔斯特警队在这些骚乱中辅助或至少没有积极反对保皇派。共和军也被自己的支持者广泛批评在1969年8月贝尔法斯特骚乱中没有能够保卫天主教社区,致使7人被害,750人受伤,1505家天主教徒无家可归——几乎是强占的新教徒房屋的五倍。一名天主教牧师报告说他的教区居民把共和军轻蔑地称作“跑路军”(I Ran Away)。
北爱政府要求英国政府在北爱尔兰部署英军恢复秩序。民族派一开始欢迎军队,经常为士兵送水送饭,因为他们不信任警察的行动会不偏不倚。但是因为军队下手过重而被认为偏向联合派,这种关系迅速恶化。
很多联合派分子将民权运动视为北爱问题的起因。他们坚持运动动摇了政府,制造权力真空使准军事组织见缝插针。其他人,主要但不是全部为民族派,坚持认为民权运动和伊恩·佩斯利与其他保皇派的反对,只不过是一个本身生来堕落,必定垮台的教派主义政府制度的先兆而已。
暴力顶峰与北爱议会的解体
1970年至1972年北爱尔兰经历了政治暴力活动的大爆发,1972年到达顶峰,近500人丧生。这些年份里暴力升级有许多原因。
联合派相信主要原因是脱离老爱尔兰共和军的爱尔兰共和军临时派(临时派共和军)的成立。当老共和军(被称为正统派共和军的残余成员)拥抱非暴力群众运动时,新的临时派共和军却决心发动“武装斗争”来反对英国在北爱的统治。新共和军希望展现“天主教社区保卫者”的教派特点,而不是像“正统派”一样寻求两个社区劳动阶级的联合。联合派将这场进行中的斗争看成是北爱问题的主要原因和持续因素。
内容太多,贴不下了,更多自己看网络吧
参考资料:http://ke..com/view/4001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