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西方史学史怎么学
史学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历史”一词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自身不 同的含义。在古希腊,人们把亲眼所见记录下来的便称作“历史” ,意即记载的事 实。而在当代, “历史”无疑具有两种含义:一种含义是指确实发生过的社会发展 过程;另一种含义是指人们对历史现象的认识和研究。如希罗多德的《历史》并 不是希波战争本身,它不过是希罗多德对这场战争的看法和记录。确切地说,这 种历史应该用“历史学”一词来表达。一般的历史学家把认识过去作为自己的研 究对象,而史学史研究工作者则把历史学本身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换言之,史 学史要研究历史学家在认识过去时所做的努力及其研究成就。
所谓西方史学,就是西方史学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西方历史学的萌芽、 壮大和所取得的各种成就都属于它的研究范围。根据这个定义,可以把西方史学 史的研究对象分为三类:
1、历史研究的主体——历史学家;
2、历史研究的成果——历史著作;
3、历史学的社会地位。
上述三个方面是西方史学史的研究核心内容,但仅仅局限于这些问题并不能 真正揭示西方史学的发展脉络。为了更好地理解西方史学史,还不得不涉及到一 些与西方史学史有关的问题。 首先,历史学是时代的产物,历史学家及其思想观念必然受到时代氛围、社 会思潮和个人因素的影响,所以,史学史研究必须同对社会的研究结合起来。
㈡ 西方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科学条件
西方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科学条件
社会学产生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法国社会学、哲学家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大体设想。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 的社会科学是从孔德开始的。 ①历史背景(时代条件):十九世纪上半叶,是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也是其弊端开始暴露的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带来整个社会的急剧变化,资本主义发展中产物的许多新的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和社会问题。人们急切寻求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来对这一变化进行科学解释. ②科学条件:当时自然科学取得了重大成果,特别是物理学的发展给立志研究社会运行规律的社会思想家以深刻启示,能否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的运行规律。所以说社会学从产生开始受到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影响。社会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社会发展的科学,其产生的思想资料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伦理和政治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西方社会学创始人孔德不仅受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霍布斯等人的影响,而且还直接从孟德斯鸠关于历 史和社会现象的决定论和孔多塞关于人类理性进步的必要阶段论中,引出了他关于人类认识、关于政治形式以及关于社会的各个三阶段论。
第二,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来源。
第三, 自然学科所取得的成就及其研究方法也为社会学的产生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第四, 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调查和定量分析为社会学提供了研究方法和研究材料.
㈢ 西方史学界关于世界近代史起源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萌芽、基本定型的历史。 以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到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结束,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整个世界近代史有三条线索:一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发展;二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三是亚、非、拉美人民反对殖民压迫。从时间和内容上,可将其分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工业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三个时期。
1500年说。目前史学界大部分学者都持这种观点,他们认为,世界近代史就是一部资本主义在西方上升、发展、向全世界扩张并由之在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而导致资本主义在西方上升、发展的一系列变化、一系列事件,几乎都与地理大发现息息相关,特别是地理大发现直接诱发了商业革命和西欧国家的海外殖民扩张,对西欧资本主义工业化起了最有力的催化作用;资本主义在西方上升发展的历史,也是世界从地区隔绝走向统一整体的历史,而正是随着地理大发现,西方国家的海外殖民,以及世界市场的形成,过去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对隔绝状态才逐渐被打破,整个世界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才逐步形成为密切联系的、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一体;世界历史近代与古代的分期断限,应该以有世界意义的重大经济形态变化为主要依据。1500年前后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导致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引起了遍及世界各地区的社会经济的重大变化。因此,以1500年作为世界近代史的上限,是合乎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的。
中外史学界关于“世界近代史内涵”的解释,为何不同?
对于中外史学家,关于世界近代史的内涵阐释,各有不同,但是仔细把握梳理,无非两类,一类是发展中国家史学界的论述“世界近代史就是西方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扩张和给世界带来影响的历史”;一类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史学界的论述“是欧洲国家快速发展,社会进步,给人类带来的巨大推动作用,世界近代史就是欧洲的历史,以欧洲为核心”。为什么会有这样两类解释呢?我认为历史学科是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色彩的社会学科,有一定的阶级性;还有狭隘的民族观、国家至上感在作怪,倡导本民族的优越感、国家历史优越性至上的理念;此外,当今国际社会经济政治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以及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文化的软实力等也无形中再起一定作用;中外史学家观察问题的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历史学术活动与本国政治的关系都会造成对世界近代史的不同说明。
总之,我认为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站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高度,实事求是的去解释说明,才能科学合理的界定世界近代史的涵义。因此,我坚持认为“世界近代史就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产生、发展、扩张的历史,是将全球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历史,造成东方从属于与西方。。。的历史,今天东方的落后,西方国家在近代史上的痕迹是不容抹掉的历史。
㈣ 西方古典史学传统与特点
导言:西方史学理论的发展及演变概貌
西方史学源远流长、恢弘博大,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几次大的历史性的转折和变迁。
第一次转折:西方史学的创立。发生在公元前的古希腊时代。历史与神话分离,产生了体现人本主义精神的古典史学。
第二次转折:产生于公元前五世纪前后。西方史学从古典史学的人本主义转向基督教的神学史观。
第三次转折:开始于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西方史学从基督教的神学史观转向资产阶级史学的人文主义史观。
第四次转折:发生在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史学理论的演变更为激荡复杂,产生了与传统史学相对峙的新史学思潮。
第五次转折:发端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后,标志着当代西方史学的形成。
第一节:古典史学(公元前的古希腊时代)
1、希罗多德与“社会文化史”传统的开创。
人本意识、世界史眼光和存真存疑的批判原则,奠定了西方传统史学的优良传统。
2、修昔底德与“政治军事史”传统的确立。
将人类历史独立于天神之外的历史观念,成为西方建立科学的历史学的基础。
3、古典史学思想的发展特征:
(1)倒退的、循环的历史观念。
(2)人本主义思想。
(3)“世界主义”思想。
(4)尚未取得相对独立的学科地位。
第二节:基督教史学(公元5世纪——14世纪的黑暗时代)
基督教史学理论的价值:
1、系统提出了历史“统一性”和世界史的观念。
2、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历史直进观”和“历史进步论”。
3、提出善恶冲突推动历史进步的“历史动力观”。
3、创立体现历史线形发展的公元纪年法。
代表人物:奥古斯丁、攸西比厄斯。
第三节:近代资产阶级史学(14世纪——19世纪末)
一、人文主义史学(文艺复兴时期14——17世纪)
人文主义史学理论的特征:
(1)恢复古典史学的人文主义精神。
(2)重新强调历史的垂训意义。
(3)重视历史叙述的体例。
重要流派:“修辞学派”、“博学派”。
二、理性主义史学(启蒙时代17世纪——18世纪末)
理性主义史学理论的特征:
(1)强调人类的理性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2)主张探索历史的发展规律,以理性的眼光来审视历史和评判历史。
(3)提倡突破狭隘的政治军事史,注意广义上的社会文化史。
(4)提出系统的历史进步理论。
代表人物及其著作:伏尔泰《论世界各国的民族精神、礼仪和风俗习惯》、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纲》、康德《从世界主义者角度看世界历史观念》、维柯《新科学》
三、浪漫主义史学与历史主义(十九世纪)
浪漫主义史学理论的特征:
(1)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继承性。
(2)关注历史发展的个性和独特性。
(3)提倡用情感来取代理性,反对用抽象的理性原则来概括历史。
(4)注重伟大人物和政治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历史主义是浪漫主义史学的一个最重要内容。历史主义的鲜明特征:
(1)人类历史是有机发展的过程,有着不可割断的历史连续性。
(2)对历史现象要以同情的、理解的态度加以研究,进行历史的分析,具体了解个历史时期的特点,承认它们存在的合理性。
(3)世界历史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不能用一般性的世界历史模式代替各民族具体的历史研究。
维柯的《新科学》开创了世界历史主义。
赫尔德的“文化的历史主义”。
兰克与“政治的历史主义”。
四、历史哲学 (十八世纪以后)
所谓的“历史哲学”,即是对历史进行哲学的思考。指的是人们对于历史不应该只以堆积史实为能事,还应该达到一种哲学的或理论的了解。
近现代的历史哲学一词,专指西方唯心主义的历史哲学。唯物主义的历史哲学则一般通称为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在唯心主义方面,历史哲学一词的涵义和内容,也随着科学观念和哲学观念的变化而经历长期不断的演变,其演变的趋势是从思辩的走向分析的。大体上,前者要回答的问题是:历史演变的规律或规划是什么?而后者要回答的问题是:历史知识或理解的性质是什么?
思辩的历史哲学——重要探讨整个人类历史的特征、意义模式和规律等。是试图在一大堆貌似杂乱无章的历史事实的背后,寻求出理性的原则、规律和意义来。(前面所述各派大体上都属于思辩的历史哲学。)
思辩的历史哲学特别关注的问题:
(1)历史运动的模式。认为人类历史是不断进步的。
(2)历史发展的动力。看法不一,或认为是人的理性,或认为是复杂的人性,或认为是英雄人物。
(3)历史进程的目的和意义。认为历史发展有明确的目的和终极意义。
代表人物:维柯、伏尔泰、赫尔德、康德、黑格尔,以及斯宾格勒和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史观。
分析的历史哲学——着重阐释历史学研究本身特有的性质、方法、价值或作用。其出发点是:要理解历史事实,首先就要分析和理解历史知识的性质。历史哲学的任务应该应该就是(或者至少、首先而且主要的就是)对历史的假设、前提、思想方法和性质进行反思。
分析的历史哲学关注的问题,更多的是历史认识是什么,而不再是历史本身是什么;更多的则是人们是怎样在认识历史的运动的,而不再是历史自身是怎样运动的。对于分析的历史哲学来说,更重要得多的问题已经不再是对历史本身的探讨和解释,而是对历史学的探讨和解释。
代表人物:布莱德雷、狄尔泰、克罗齐、柯林武德、波普尔等。
四、实证主义史学(十九世纪后半期)
实证主义史学理论的特征:
(1)主张依照自然科学的模式建设历史学,力图使史学成为像自然科学那样追寻“一般法则”的科学。
(2)努力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反对历史研究的“个体论”倾向。
第四节:当代西方史学(20世纪以来)
一、当代西方史学形成的特征:
1、从传统的“叙述型”转向“分析型”。即用“问题史学”代替“叙事史学”。
2、从研究“显要人物”(精英人物)的活动为中心,而转向研究普通人和“社会底层的力量。
3、从狭隘的政治军事史转向探求社会历史的“总体”与“结构”。
4、从个人在故纸堆中扒梳史料的手工业方法转为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技术。
5、坚持史学研究采取跨学科的方法,借鉴和吸收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历史。
二、当代西方史学的发展脉络、主要流派及其理论:
(一)“新史学”的开端
法国卡尔。兰普勒特最早提出“新史学”这一口号;法国亨利。贝尔创办《历史综合评论》;美国鲁滨逊与“新史学派”的建立。
(二)法国年鉴学派(三个发展阶段)
1、创建阶段(1929——1945年)。代表人物是费弗尔和布洛赫。这一阶段奠定了年鉴学派的基本理论:
(1) 反对传统史学迷信史学和史料的倾向。
(2) 提倡“总体史学”。即强调历史研究的对象包含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3) 反对历史研究以精英人物为中心,大力倡导“从下往上看的史学”,主张着重研究下层的普通大众的历史。
(4) 主张史学要按科学的程序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用“问题史学”代替“叙事史学”。
(5) 坚持史学研究采取跨学科的方法,借鉴和吸收其他学科的方法来研究历史。
2、第二发展阶段(1945——1968年)
是年鉴学派“制度化”和深化阶段。代表人物为布罗代尔(1902——1985)。
布罗代尔理论代表作:《历史和社会科学:长时段》、《菲力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
布罗代尔的基本思想是“三段论”(历史时间的理论):认为历史时间可以分为相互联系的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分别表述三个不同层次的历史运动,而其中的长时段历史也就是结构史,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长期的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借助于长时段历史观,才能够更深刻地把握和理解人类生活的全貌。
3、第三发展阶段(1968年以后)
打出“新史学”的旗号,从此被称为“年鉴——新史学派”。代表人物是勒高夫、诺拉、夏蒂埃、勒韦尔。
年鉴——新史学派着重研究的理论、方法和领域:
(1)继承了长时段理论,着重研究各种结构和变化缓慢但长期起作用的事物。认为只有通过长时段才能把握和认识推动历史前进的潜在力量。研究领域是历史人类学和精神状态史。
(2)重视历史认识论和史学方法论。
(3) 进一步拓宽历史研究的领域,更潜心于细小的课题。
(4)重新强调政治的作用,承认事件的重要意义。
(三)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
即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代表人物有多布、希尔顿、希尔、霍布斯鲍姆、汤普森。
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共同性与理论特征:
(1)熟悉马恩著作,信仰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从事历史研究。但对历史唯物主义有自己独立的理解和解释,并有所修正。
(2)发扬了英国经验主义的史学传统,强调对历史特殊性的认识,坚持历史学是研究历史事实发展过程的科学。
(3)强调研究下层人民的历史。
(4)注重总体史研究。
(四)当代西方比较史学
西方比较史学的研究著作大致上归纳为四类:
(1)“各文明体系的比较”研究。即如斯宾格勒、索罗金和汤因比那样的宏观比较。
(2)“主要是对文明的某种中心题目进行比较研究,如比较宗教式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大都是一些比较具体的历史现象的比较。
(3)通过比较而“研究历史过程”,“它们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从‘可选择的生产方式’的比较研究到一个单独的行业实现工业化的速度和程度的比较;从革命这个永远受欢迎的题目的比较研究到限定仍很明确的过程的比较研究(例如现代教育制度的普及)。着重历史比较尤其与经济学、社会学或人类学的某些学派有密切的联系”。
(4)“机构的比较”。如教会、党派、银行之类的组织和机构的比较。
比较史学的特点:它不像写作通史或断代史的历史学家那样在连续叙述人类的发展中寻找历史的意义,也不像历史哲学家那样在寻求全面的总体模式中获取历史的意义,而是从整个人类历史中一直在撞击着人类的那些永恒的问题中寻找历史的意义。为此,比较史学按照某种规范和范畴,从人类历史中挑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侧重探讨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某种情况下的特殊规律,亦即寻求历史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以阐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异同。
(五)当代西方心理史学
心理史学是历史学与心理学的嫁接而产生的一门新学科,它借助与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来探索人类过去的种种行为,进而更全面与更深刻地阐明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
心理史学分为精神分析的心理史学和非精神分析的心理史学。
精神分析的心理史学 ——是用精神分析法和历史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生活,其理论的一般特征:(代表人物是埃里克森、李夫顿和克胡特)
(1) 以新精神分析学说作为理论基础。即坚持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学说的原则,强调潜意识的驱力和先天潜能的主导作用。同时强调自我的的自主性,认为自我具有自己的能量来源,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主要是家庭环境、养育方式)对人格的重大影响。
(2) 反映了一种“心理决定论”的历史观。即用历史人物的心理特征解释一切行为。
(3) 模式归纳。即习惯套用心理学模式的归纳,缺乏因果解释的科学研究(有些原理根本无法验证)。
非精神分析的心理史学 ——反映了当代西方心理史学的变化趋势:(代表人物温斯坦、普拉特、埃尔金斯、阿瑟尔、霍弗、拉森)
(1)由“心理因素决定论”向“外在环境决定论”转变。
(2)方法论的突破。即不再仅仅是将心理学理论作为解释历史现象的史学方法,而把历史上的心理现象本身作为研究对象。也就是说,不再局限于从心理学角度解释个人和群体的历史行为,而是把历史上的个人和群体心理的发生、发展、演变的原因,及其对社会历史进程的影响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变化,使心理史学不知不觉变成了历史心理学和心态史学了)。
(3)社会学对心理史学的渗透。强调不是心理驱力决定外在现实,而是外在现实决定心理状态。()行为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史学的应用。强调了人的行为完全是环境决定的,即便是那些看起来像是本能的行为实际上也是对外部世界的反应。
(4)认知心理学在心理史学中的应用。强调了人的认知模式会影响和决定人们的心理和行为。
(六)当代西方计量史学
计量史学也就是把数学方法特别是数理统计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的一套方法。
当代西方计量史学的特征:
(1)运用电子计算机。它的使用,使系统收集、利用史料及进行统计分析成为可能,并向研究者提供了处理大量情报资料和分析多变量现象的能力。
(2)进行统计分析。但不是指以往史学研究中那种描述性的统计,而是一种高级的推理统计学和多变量解析领域的分析,对此非用电子计算机不可。
(3)制作数学模式。借用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学中的理论模式,以数理形式来表现历史文化现象。
(七)文化形态史观
文化形态史观是当代西方思辩的历史哲学的主要代表。其代表人物是斯宾格勒(著作《西方的没落》)和汤因比(著作《历史哲学》)。
其主要理论特征:是用“幼年、青年、成年、老年”(斯宾格勒)或“起源、生长、衰落、解体”(汤因比)四大阶段的生命周期来概括人类历史或文化的全部过程及其一般模式。
强调两点:
第一:所谓的历史就是文化或文明。这一结论旨在肯定,文化或文明才是人类历史的真正载体,而历史的意义即寓于作为人类历史之基本现象的文化或文明之中。因此认为,历史哲学与史学研究所应阐释的主要对象既不是纯粹的精神观念,也不是表层的政治、经济现象,而是作为一种历史整体的文化或文明。
第二、所有的文化或文明都是具有同等价值、属于同一时代的。这个结论的重点在强调,各种文化形态或文明社会原本就是自成一体、各有根据的,而决无孰优孰劣或孰高孰低之分。确信历史哲学与史学研究所面对的世界历史指的是整体,而不是某个选定的部分。因此,理应放弃狭隘的欧洲文化中心论和偏颇的民族主权国家观,转向一种整体性的、深层次的文化形态或文明社会比较研究。
参考书目:
《西方史学史》,张广智主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
《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何兆武陈启能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年9月版。
《西方新史学评述》,庞卓恒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版。
㈤ 西方社会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大致是怎样的
西方社会学会学产生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自诞生以来,西方社会学理论又经历了出生——成长——成熟——分化——多元化的发展过程。
(一)西方社会学的产生。 十九世纪上半叶,是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也是其弊端开始暴露的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带来整个社会的急剧变化,资本主义发展中产物的许多新的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和社会问题。人们急切寻求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来对这一变化进行科学解释。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法国社会学、哲学家孔德,出于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分析,在《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大体设想。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从孔德开始的。
(二)西方社会学的发展。自孔德以来,西方社会学理论经历了出生——成长——成熟——分化——多元化的发展过程。一部西方社会学理论史就是它从历史哲学、社会哲学和其他早期社会理论中脱胎出来并且不断完整化、系统化、科学化的进程。全面考察近150 年来西方社会学理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这一历史过程可分为,一是古典社会理论,即创立与奠基阶段;二是近代社会学理论,即成熟与分化阶段;三是现代社会学理论,即多元化发展阶段等三个时期。
经过多个时期发展,西方社会学在理论和经验研究的方法上,已由过去传统的定性分析方式,逐渐转变为利用现代数理统计方法和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技术手段的定量的、模型化的分析方式,建立成为一种以自然科学为模式,以逻辑演绎为特征,真正科学化的、涵盖微观—宏观领域的、统一的理论体系。
㈥ 西方史学理论发展的阶段
第一次转复折:西方史学的创制立.发生在公元前的古希腊时代.历史与神话分离,产生了体现人本主义精神的古典史学.
第二次转折:产生于公元前五世纪前后.西方史学从古典史学的人本主义转向基督教的神学史观.
第三次转折:开始于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西方史学从基督教的神学史观转向资产阶级史学的人文主义史观.
第四次转折:发生在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史学理论的演变更为激荡复杂,产生了与传统史学相对峙的新史学思潮.
第五次转折:发端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后,标志着当代西方史学的形成.
㈦ 西方古典史学的特点是什么
导言:西方史学理论的发展及演变概貌
西方史学源远流长、恢弘博大,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几次大的历史性的转折和变迁。
第一次转折:西方史学的创立。发生在公元前的古希腊时代。历史与神话分离,产生了体现人本主义精神的古典史学。
第二次转折:产生于公元前五世纪前后。西方史学从古典史学的人本主义转向基督教的神学史观。
第三次转折:开始于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西方史学从基督教的神学史观转向资产阶级史学的人文主义史观。
第四次转折:发生在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史学理论的演变更为激荡复杂,产生了与传统史学相对峙的新史学思潮。
第五次转折:发端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后,标志着当代西方史学的形成。
第一节:古典史学(公元前的古希腊时代)
1、希罗多德与“社会文化史”传统的开创。
人本意识、世界史眼光和存真存疑的批判原则,奠定了西方传统史学的优良传统。
2、修昔底德与“政治军事史”传统的确立。
将人类历史独立于天神之外的历史观念,成为西方建立科学的历史学的基础。
3、古典史学思想的发展特征:
(1)倒退的、循环的历史观念。
(2)人本主义思想。
(3)“世界主义”思想。
(4)尚未取得相对独立的学科地位。
第二节:基督教史学(公元5世纪——14世纪的黑暗时代)
基督教史学理论的价值:
1、系统提出了历史“统一性”和世界史的观念。
2、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历史直进观”和“历史进步论”。
3、提出善恶冲突推动历史进步的“历史动力观”。
3、创立体现历史线形发展的公元纪年法。
代表人物:奥古斯丁、攸西比厄斯。
第三节:近代资产阶级史学(14世纪——19世纪末)
一、人文主义史学(文艺复兴时期14——17世纪)
人文主义史学理论的特征:
(1)恢复古典史学的人文主义精神。
(2)重新强调历史的垂训意义。
(3)重视历史叙述的体例。
重要流派:“修辞学派”、“博学派”。
二、理性主义史学(启蒙时代17世纪——18世纪末)
理性主义史学理论的特征:
(1)强调人类的理性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2)主张探索历史的发展规律,以理性的眼光来审视历史和评判历史。
(3)提倡突破狭隘的政治军事史,注意广义上的社会文化史。
(4)提出系统的历史进步理论。
代表人物及其著作:伏尔泰《论世界各国的民族精神、礼仪和风俗习惯》、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纲》、康德《从世界主义者角度看世界历史观念》、维柯《新科学》
三、浪漫主义史学与历史主义(十九世纪)
浪漫主义史学理论的特征:
(1)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继承性。
(2)关注历史发展的个性和独特性。
(3)提倡用情感来取代理性,反对用抽象的理性原则来概括历史。
(4)注重伟大人物和政治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历史主义是浪漫主义史学的一个最重要内容。历史主义的鲜明特征:
(1)人类历史是有机发展的过程,有着不可割断的历史连续性。
(2)对历史现象要以同情的、理解的态度加以研究,进行历史的分析,具体了解个历史时期的特点,承认它们存在的合理性。
(3)世界历史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不能用一般性的世界历史模式代替各民族具体的历史研究。
维柯的《新科学》开创了世界历史主义。
赫尔德的“文化的历史主义”。
兰克与“政治的历史主义”。
四、历史哲学 (十八世纪以后)
所谓的“历史哲学”,即是对历史进行哲学的思考。指的是人们对于历史不应该只以堆积史实为能事,还应该达到一种哲学的或理论的了解。
近现代的历史哲学一词,专指西方唯心主义的历史哲学。唯物主义的历史哲学则一般通称为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在唯心主义方面,历史哲学一词的涵义和内容,也随着科学观念和哲学观念的变化而经历长期不断的演变,其演变的趋势是从思辩的走向分析的。大体上,前者要回答的问题是:历史演变的规律或规划是什么?而后者要回答的问题是:历史知识或理解的性质是什么?
思辩的历史哲学——重要探讨整个人类历史的特征、意义模式和规律等。是试图在一大堆貌似杂乱无章的历史事实的背后,寻求出理性的原则、规律和意义来。(前面所述各派大体上都属于思辩的历史哲学。)
思辩的历史哲学特别关注的问题:
(1)历史运动的模式。认为人类历史是不断进步的。
(2)历史发展的动力。看法不一,或认为是人的理性,或认为是复杂的人性,或认为是英雄人物。
(3)历史进程的目的和意义。认为历史发展有明确的目的和终极意义。
代表人物:维柯、伏尔泰、赫尔德、康德、黑格尔,以及斯宾格勒和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史观。
分析的历史哲学——着重阐释历史学研究本身特有的性质、方法、价值或作用。其出发点是:要理解历史事实,首先就要分析和理解历史知识的性质。历史哲学的任务应该应该就是(或者至少、首先而且主要的就是)对历史的假设、前提、思想方法和性质进行反思。
分析的历史哲学关注的问题,更多的是历史认识是什么,而不再是历史本身是什么;更多的则是人们是怎样在认识历史的运动的,而不再是历史自身是怎样运动的。对于分析的历史哲学来说,更重要得多的问题已经不再是对历史本身的探讨和解释,而是对历史学的探讨和解释。
代表人物:布莱德雷、狄尔泰、克罗齐、柯林武德、波普尔等。
四、实证主义史学(十九世纪后半期)
实证主义史学理论的特征:
(1)主张依照自然科学的模式建设历史学,力图使史学成为像自然科学那样追寻“一般法则”的科学。
(2)努力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反对历史研究的“个体论”倾向。
第四节:当代西方史学(20世纪以来)
一、当代西方史学形成的特征:
1、从传统的“叙述型”转向“分析型”。即用“问题史学”代替“叙事史学”。
2、从研究“显要人物”(精英人物)的活动为中心,而转向研究普通人和“社会底层的力量。
3、从狭隘的政治军事史转向探求社会历史的“总体”与“结构”。
4、从个人在故纸堆中扒梳史料的手工业方法转为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技术。
5、坚持史学研究采取跨学科的方法,借鉴和吸收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历史。
二、当代西方史学的发展脉络、主要流派及其理论:
(一)“新史学”的开端
法国卡尔。兰普勒特最早提出“新史学”这一口号;法国亨利。贝尔创办《历史综合评论》;美国鲁滨逊与“新史学派”的建立。
(二)法国年鉴学派(三个发展阶段)
1、创建阶段(1929——1945年)。代表人物是费弗尔和布洛赫。这一阶段奠定了年鉴学派的基本理论:
(1) 反对传统史学迷信史学和史料的倾向。
(2) 提倡“总体史学”。即强调历史研究的对象包含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3) 反对历史研究以精英人物为中心,大力倡导“从下往上看的史学”,主张着重研究下层的普通大众的历史。
(4) 主张史学要按科学的程序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用“问题史学”代替“叙事史学”。
(5) 坚持史学研究采取跨学科的方法,借鉴和吸收其他学科的方法来研究历史。
2、第二发展阶段(1945——1968年)
是年鉴学派“制度化”和深化阶段。代表人物为布罗代尔(1902——1985)。
布罗代尔理论代表作:《历史和社会科学:长时段》、《菲力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
布罗代尔的基本思想是“三段论”(历史时间的理论):认为历史时间可以分为相互联系的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分别表述三个不同层次的历史运动,而其中的长时段历史也就是结构史,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长期的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借助于长时段历史观,才能够更深刻地把握和理解人类生活的全貌。
3、第三发展阶段(1968年以后)
打出“新史学”的旗号,从此被称为“年鉴——新史学派”。代表人物是勒高夫、诺拉、夏蒂埃、勒韦尔。
年鉴——新史学派着重研究的理论、方法和领域:
(1)继承了长时段理论,着重研究各种结构和变化缓慢但长期起作用的事物。认为只有通过长时段才能把握和认识推动历史前进的潜在力量。研究领域是历史人类学和精神状态史。
(2)重视历史认识论和史学方法论。
(3) 进一步拓宽历史研究的领域,更潜心于细小的课题。
(4)重新强调政治的作用,承认事件的重要意义。
(三)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
即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代表人物有多布、希尔顿、希尔、霍布斯鲍姆、汤普森。
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共同性与理论特征:
(1)熟悉马恩著作,信仰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从事历史研究。但对历史唯物主义有自己独立的理解和解释,并有所修正。
(2)发扬了英国经验主义的史学传统,强调对历史特殊性的认识,坚持历史学是研究历史事实发展过程的科学。
(3)强调研究下层人民的历史。
(4)注重总体史研究。
(四)当代西方比较史学
西方比较史学的研究著作大致上归纳为四类:
(1)“各文明体系的比较”研究。即如斯宾格勒、索罗金和汤因比那样的宏观比较。
(2)“主要是对文明的某种中心题目进行比较研究,如比较宗教式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大都是一些比较具体的历史现象的比较。
(3)通过比较而“研究历史过程”,“它们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从‘可选择的生产方式’的比较研究到一个单独的行业实现工业化的速度和程度的比较;从革命这个永远受欢迎的题目的比较研究到限定仍很明确的过程的比较研究(例如现代教育制度的普及)。着重历史比较尤其与经济学、社会学或人类学的某些学派有密切的联系”。
(4)“机构的比较”。如教会、党派、银行之类的组织和机构的比较。
比较史学的特点:它不像写作通史或断代史的历史学家那样在连续叙述人类的发展中寻找历史的意义,也不像历史哲学家那样在寻求全面的总体模式中获取历史的意义,而是从整个人类历史中一直在撞击着人类的那些永恒的问题中寻找历史的意义。为此,比较史学按照某种规范和范畴,从人类历史中挑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侧重探讨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某种情况下的特殊规律,亦即寻求历史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以阐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异同。
(五)当代西方心理史学
心理史学是历史学与心理学的嫁接而产生的一门新学科,它借助与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来探索人类过去的种种行为,进而更全面与更深刻地阐明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
心理史学分为精神分析的心理史学和非精神分析的心理史学。
精神分析的心理史学 ——是用精神分析法和历史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生活,其理论的一般特征:(代表人物是埃里克森、李夫顿和克胡特)
(1) 以新精神分析学说作为理论基础。即坚持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学说的原则,强调潜意识的驱力和先天潜能的主导作用。同时强调自我的的自主性,认为自我具有自己的能量来源,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主要是家庭环境、养育方式)对人格的重大影响。
(2) 反映了一种“心理决定论”的历史观。即用历史人物的心理特征解释一切行为。
(3) 模式归纳。即习惯套用心理学模式的归纳,缺乏因果解释的科学研究(有些原理根本无法验证)。
非精神分析的心理史学 ——反映了当代西方心理史学的变化趋势:(代表人物温斯坦、普拉特、埃尔金斯、阿瑟尔、霍弗、拉森)
(1)由“心理因素决定论”向“外在环境决定论”转变。
(2)方法论的突破。即不再仅仅是将心理学理论作为解释历史现象的史学方法,而把历史上的心理现象本身作为研究对象。也就是说,不再局限于从心理学角度解释个人和群体的历史行为,而是把历史上的个人和群体心理的发生、发展、演变的原因,及其对社会历史进程的影响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变化,使心理史学不知不觉变成了历史心理学和心态史学了)。
(3)社会学对心理史学的渗透。强调不是心理驱力决定外在现实,而是外在现实决定心理状态。()行为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史学的应用。强调了人的行为完全是环境决定的,即便是那些看起来像是本能的行为实际上也是对外部世界的反应。
(4)认知心理学在心理史学中的应用。强调了人的认知模式会影响和决定人们的心理和行为。
(六)当代西方计量史学
计量史学也就是把数学方法特别是数理统计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的一套方法。
当代西方计量史学的特征:
(1)运用电子计算机。它的使用,使系统收集、利用史料及进行统计分析成为可能,并向研究者提供了处理大量情报资料和分析多变量现象的能力。
(2)进行统计分析。但不是指以往史学研究中那种描述性的统计,而是一种高级的推理统计学和多变量解析领域的分析,对此非用电子计算机不可。
(3)制作数学模式。借用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学中的理论模式,以数理形式来表现历史文化现象。
(七)文化形态史观
文化形态史观是当代西方思辩的历史哲学的主要代表。其代表人物是斯宾格勒(著作《西方的没落》)和汤因比(著作《历史哲学》)。
其主要理论特征:是用“幼年、青年、成年、老年”(斯宾格勒)或“起源、生长、衰落、解体”(汤因比)四大阶段的生命周期来概括人类历史或文化的全部过程及其一般模式。
强调两点:
第一:所谓的历史就是文化或文明。这一结论旨在肯定,文化或文明才是人类历史的真正载体,而历史的意义即寓于作为人类历史之基本现象的文化或文明之中。因此认为,历史哲学与史学研究所应阐释的主要对象既不是纯粹的精神观念,也不是表层的政治、经济现象,而是作为一种历史整体的文化或文明。
第二、所有的文化或文明都是具有同等价值、属于同一时代的。这个结论的重点在强调,各种文化形态或文明社会原本就是自成一体、各有根据的,而决无孰优孰劣或孰高孰低之分。确信历史哲学与史学研究所面对的世界历史指的是整体,而不是某个选定的部分。因此,理应放弃狭隘的欧洲文化中心论和偏颇的民族主权国家观,转向一种整体性的、深层次的文化形态或文明社会比较研究。
参考书目:
《西方史学史》,张广智主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
《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何兆武陈启能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年9月版。
《西方新史学评述》,庞卓恒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版。
㈧ 以实例说明西方古典史学形成了哪些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传统
(一)、古希腊史学的概况
1、古典史学渊源——史诗
古希腊史诗:
《荷马史诗》——《伊里亚特》 《奥德赛》
在处理方法上,史诗重视对失事物原因的追求;在写作态度上,史诗对于希腊人的敌人持客观态度,这种态度是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在叙述对象上,史诗描述的是人事和人性。
2、古希腊史学的萌芽
古希腊哲学的发展,对于史学有巨大的影响。
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
普罗太戈拉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米利都学派:自然哲学,本原论。
形式:摒弃韵文,采用散文体;散文纪事家出现“史话家”
(二)、希罗多德与《历史》
1、生平简介 希罗多德(Herodotus, 前484—前425年)史学之父
2、《历史》(《希波战争史》,九卷)内容:
公元前6—5世纪波斯帝国与希腊城邦之间的战争。全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叙述了黑海北岸的西徐亚人、希腊城邦及波斯帝国的历史、地理、民族和风俗习惯等,并记述了希波战争爆发的原因。
第二部分:主要记述希波战争的经过和结果
3、希罗多德对西方史学的贡献
A、开创了新的历史编撰体例——历史叙述体
特点:灵活、纪事系统连续、叙事生动有趣历史的真实性与艺术性结合
意义:西方历史著作的通用体裁,为西方后世的历史叙述体著作奠定了基础。
B、史料取材广泛,史料充实——充分利用各种文献资料,史诗、档案、碑铭、前辈著作。
(三)、修昔底德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1、生平简介——修昔底德(Thucydides约前460—前396),出生于雅典贵族家庭,亲自参加伯罗奔尼撒战争,战争结束后根据亲身经历撰写《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2、《伯罗奔尼撒战争》 共8卷
内容:记载伯罗奔尼撒战争对立双方的正面军事冲突,战争状态进入“和平时期”的暗中较量以及同盟国之间的勾心斗角,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
地位: 一部政治军事史,代表着西方古典史学在古希腊时期的最高成就。
3、修昔底德的史学成就:
A、科学的史料处理原则
“如果那些想要清楚地了解过去所发生的时间和将来也会发生的类似的时间(因为人性总是人性)的人,认为我的书还有一点益处的话,那么,我就心满意足了。我的著作不只是想迎合群众一时的嗜好,而是想垂诸永远的。”
采取严肃的态度和求真的原则,注重收集史料,特
㈨ 中西方史学产生的不同途径及其意义
历史学作为一门人类自找反省的最基本学问,曾在许多国家和民族有过辉煌的经历。其中,中国史学和以希腊、罗马为文化源头的西方史学,尤以源远流长、根深叶茂称绝于世。值此世纪之交全球学术声息相通、百川汇海之际,回顾和比较两者走过的不同道路,对于进一步认识本民族的史学传统及其在现代史学建设中的地位,扬长去弊,以贡献于世界学术,当不无裨益。
一、中国古代:官、私史学双轨并驰
中西古代史学,曾在相互独立的状态中,历经二千多年演变,形成了各自的传统与范式,而其运行的机制,尤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春秋以后,中国史学的发展,即开始摆脱史官垄断的格局,走上了官、私双轨并举之路,私家史学一时尤趋繁兴。特别是孔门弟子,受孔子重视古代历史文献整理的影响,除注意记录孔子本人言行外,对各诸侯国君与卿大夫的言论行动也颇有搜访记载,如《礼记·檀弓》便记有晋献公将杀世子申生及献公之丧等事。初时这类私史多据史官记载稍加修订或改编而成,如《春秋》、《左传》、《国语》、《铎氏微》之类。以后才渐出现了记载当代见闻或社会上流传的史迹之风气。这一方面是因社会变动日剧,上古三代的历史陈案已难应时局之变,统治集团及知识阶层都急需从当代史事中寻求切用的借鉴之故。如赵孝成王时,其相虞卿著《虞氏春秋》,“上秉春秋,下观近势·一以刺讥国家得失”。刘邦初建汉朝,为总结历史经验,以利统治,即令陆贾“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夭下者何”[1]。陆贾遂作《楚汉春秋》。《战国策》和《战国纵横家书》一类的史书,也是应战国秦汉间一些知识分子为投身政治、学习游说和谋略需要而产生的。另一方面,这种情况也表明,私史的编著已不再局限于整理、复述旧史官记载,而是一种眼界更为开阔的历史与现实研究。虽然从数量看,秦汉时私史尚不多,《汉书·艺文志》所载仅寥寥数种,但却具有很大的活力。东汉末起,私史的数量、类别开始增多,除古代史、当代史外,还出现了不少有关制度、人物及地方史志著作。魏晋以后,此种趋势更为明显。
相比之下,官方史学则一度反处落后状况。战国以后,随着新官僚体制的逐步确立,史官权限日趋缩小并单纯化,地位亦转卑。秦汉时的太史令,主掌天时星历、记注和图籍资料,而非撰史。故司马迁身为史官,自称“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2]他之创编《史记》。原非太史令职内之事。从现在所知的西汉官修史看,除起居注外,尚有《汉著记》、《汉大年纪》、《汉帝年纪》等年代记[3]。这类书,大抵为记注加简单编次而成,多停留在先秦诸侯国官方国史记载的水平上,有的近于起居注[4],因而史学价值并不高。及至东汉.官修国史方出现新的面貌。明帝时,命兰台令史班固与陈宗、尹敏、孟异等撰《世祖〈光武帝〉本纪》与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等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上,以后相沿为制,修成我国第一部官修纪传体当代史《东观汉记》。与此同时,还出现了由宫廷内侍记载帝王言行的《起居注》。惟其时编修国史,并无专官,但.“使名儒硕学,入直东观,撰述国史,谓之著作东观.皆以他官领焉。盖有著作之任,而未有官员也。”[5]汉魏之际,始置著作郎之职,以掌资料采访和国史编集。北朝时期,宫廷史官内部逐渐形成注记和撰述两大分工,前者负责随时记录帝王及朝廷之事,作用在积累第一手史料;后者专事国史编纂.具有更积极的史学意义。唐代的史官,不但注记与撰述分途,史官与掌历法的官员也开始明显分途。史馆除修纪传体前代史和国史外,还据起居注、宰相时政记等资料定期编写日历、实录《编年体国史长编》等。并建立了详密的史料征集制度,其“诸司应送史馆事例”规定:政府各部门及地方官府须将相关事项如天象变异、自然灾害、四裔民族关系、礼乐法令因革、州县废置、官员任免、地方政绩、表彰节义、大臣亡故定溢、诸王朝戴等记录。定期报送史馆,“修入国史。如史官访知事由堪入史者,虽不与前件色同(指事例中未明白开列之事).亦任直蝶索,承牌之处,即依状勘,并限一月内报。”[6]可见,其时官方史学已在史实记录、史料档案的搜集保存、大型史书的编纂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操作方法。以后各代。大抵皆沿用此制,或略加变通而已。
㈩ 为什么西方史学产生于古希腊
希腊的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小块的平原形成了希腊众多小国寡民的城邦,城邦处于土壤相对肥沃的地方或交通便利的地方,因而吸引来更多的移民,成为该地区
的主要城市,许多小城邦就是这样形成的,彼此较为隔绝,而又生机勃勃的发展者.
希腊平原少 土地贫瘠,粮食不能自给,决定了只有通过商业贸易才能维持生存与发展,用自己生的葡萄 酒和橄榄油换回粮食和其他生活用品,而对希腊来说,这种贸易只能是海外贸易,海岸线很长
海岛密布,多良港,又为这种工商业航海贸易提供了最为便利的条件.商业航海贸易须以平等
交换为原则,商业贸易的发展要求自由的环境,以及顾及商业贸易者整体利益的政策,这一切
有助于古希腊人平等观念的形成与民主政治的建立.
阳光,大海,和岛屿是上帝给希腊人的恩赐.在小国寡民城邦一旦由于人口的增加而无法负荷
时,希腊人就利用曲折的海岸,天然极佳的港口到海外建立殖民地,频繁的航海贸易活动使希腊人练就了勇于开拓,善于求索的民族性格,这种冒风险的职业,同时也锻炼了希腊人不畏强暴的精神,职业的流动性又使他们见多识广,对自由的要求也更为强烈.
罗马文明是希腊文明的继续,罗马地处地中海亚平宁半岛,农业条件好于希腊,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罗马人不断地开疆拓土,随着一系列征服扩张活动,罗马将整个希腊都置于它的统治之下,建立了一个囊括整个地中海和不列颠在内的帝国.作为希腊文明的继承者和一个环绕地 中海的帝国.罗马文明基本保持了希腊文明的特点,具有更多的商品经济成分和拥有议会的政治体制.
希腊半岛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罗马是希腊文明的继承者和西方世界的统治者,希腊和罗马文明共同构成了古代西方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