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部编版历史知识树

部编版历史知识树

发布时间:2021-03-02 18:28:46

A.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树(急求)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考纲知识点
一、商鞅变法:(七上P35-36)
1、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2、内容——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3、影响: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②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各国的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其中最彻底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例:材料“春秋以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比较彻底的。”
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答: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使国家变得富强。
2)商鞅变法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A: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C: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二、百家争鸣:
1、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七上P43),他是春秋时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②教育——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他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C:学习的态度要老实D:温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七上P45),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实行“仁政”。反对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再利用。这反映了他的可持续发展观。
2、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七上P44),是春秋时期的人,著有《道德经》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并且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具有朴素辨证的思想。
3、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七上P45),主张“兼爱”“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七上P46),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著作是《韩非子》。
例:材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
1)该材料是谁说的?答:是孔子
2)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答:是儒家
3)他在政治上主张什么?有何影响?答: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在文化上有何贡献?答: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例:材料:“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
(1)体现了谁的主张?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思想?
答:体现了老子的主张。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朴素辩证的思想。
(2)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认为有用的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答:我认为有用。如:在解放战争中,装备人数上超过解放军的国民党军队最终是被打败了。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七上P51)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2、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四、1、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七上P51-52-53)
(一)政治——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二)经济——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四)思想——焚书坑儒(P52)
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五)军事——北筑长城、南修灵渠(P53)
(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2、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3)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4)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巩固祖国的边疆。
例:秦朝哪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答:1、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3、全国推行郡县制;
4、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5、修筑了长城; 6、开凿了灵渠。
例:材料“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守、蔚、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统一法度、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1)上述引文是谁实施的?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是秦始皇实施的,主要措施有:实行郡县制,统一了度量衡、文字、货币。
(2)实施以上措施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答: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作用是:有利于巩固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五、评价秦始皇:
功: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封建皇帝。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意了全国的度量衡、货币、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过:秦始皇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秦朝建立后,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去。第二年,农民起义爆发。
功过相比,秦始皇功大于过。

六、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措施:(七上P62-63)
1、政治: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P62)
2、经济: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P68)
3、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P63)
4、文化: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P63)
5、军事:多次反击匈奴,取得胜利;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西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P79、P82-83)
6、意义: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七、西域都护的设置:(七上P77)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说明新疆地区在历史上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八、丝绸之路:(七上P78)
1、陆地: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引进西域的核桃、苜蓿、石榴、葡萄)
2、海上:从广东的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
3、作用:沟通中西交通,促进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
4、历史价值: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富有创造力的精神;中西方友好、物质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有利于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有利于当今旅游事业的发展和考古工作的开展。

九、造纸术:(七上P81)
1、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的麻纸。
2、东汉蔡伦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做原料,改进造纸术,称“蔡侯纸”。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十、张衡(东汉)地动仪:世界上最早的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七上P82)

十一、司马迁与《史记》:(七上P88)
生活在汉武帝时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既是一部历史学著作,又是一部文学著作。
例:材料【“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1) 这是谁说的?写在什么书上?答:司马迁;《史记》。
2) 他生活在什么朝代?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答:西汉。这句话是:人当然都有一死,但有的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却死得比鸿毛还轻。
3)这部书内容如何?答: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4)这部书地位如何?答:《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5)鲁迅怎样评价这部书?答:“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十二、赤壁之战:(七上P95-96)
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不敢轻易南下。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例:材料一:“曹操率大军南下,想消灭孙权、刘备统一天下,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战舰的弱点,用火攻打败曹军。”
材料二:引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这是描述的中国历史上哪次著名战役?答: 208年的赤壁之战。
2)你从他们的胜败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答:骄兵必败;团结就是力量;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要更详细的了解这次战役的情况,应从哪里去查询或查找资料?

十三、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七上P98)
(这是台湾与内地的最早记录。)

十四、北魏孝文帝改革: (七上P107)
1、背景:北方的统一和民族大融合。
2、政权:鲜卑族建立北魏,定都平城,后孝文帝迁都洛阳。
3、改革的内容——汉化政策:
即: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通汉婚、用汉律、学汉风。
4、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十五、数学成就:(七上P110)祖冲之(南朝):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比欧洲早近1000年。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考纲知识点
一、大运河的开凿(七下P3-4)“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将杜之转输,其为利耶博哉!”
隋朝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是隋朝对后世最重要的贡献。
1、目的: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凿时间:605-610年。
3、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开凿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公里。(沿途经过江苏的扬州、常州、无锡、苏州 )
4、作用: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5、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评价大运河的开凿: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同时运河的通航也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但隋炀帝滥用民力,也造成百姓的困苦。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二、“贞观之治”(七下P7)“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因为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故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
①政治上,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善于用人和纳谏,沿用和发展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②文化上,发展科举,重视教育; ③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三、“开元盛世”(七下P10)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比较稳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唐玄宗这一时期的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是:唐玄宗统治前期①任用贤能 ②整顿吏治 ③重视农业生产 ④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及劳动人民的安居乐业

四、科举制:隋创立,唐完善。“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太宗皇帝真长策,赚足影响尽白头。”“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1、含义: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
2、诞生:(七下P15)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3、完善:(七下P16)唐朝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将诗赋作为考试内容。
4、发展:明清的科举制改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八股取士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人的实际能力,使科举考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才智。
5、结束:清朝末年。1905年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清政府拟定《奏定学堂章程》。
6、作用: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五、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七下P21)
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六、以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1、遣唐使:(七下P27)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他们全方位学习中国,使唐文化对日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其中著名的有晁衡(日本名字叫阿倍仲麻吕)。
2、鉴真东渡:(七下P28)唐玄宗时,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3、玄奘西行:(七下P29)唐太宗时,玄奘西去天竺取经,回国后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七、雕版印刷术:(七下P32)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是唐朝印制的《金刚经》

八、艺术宝库莫高窟:(七下P38)
甘肃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大部分是隋唐是开凿的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保存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和彩色塑像,如飞天、仙女等。

九、交子:(七下P53-54)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十、铁木真统一蒙古:(七下P61)
1206年,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建立蒙古国,被尊称为成吉思汗。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十一、行省制度(七下P63)
1、目的: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
2、内容:①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②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③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台湾(当时称琉球);
④设立“宣政院”管理佛教和藏族地区的政务。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域。
3、作用:①是秦朝郡县制的重大发展;
②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③为后来明清所沿用。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十二、活字印刷术:(七下P67)
北宋的毕升发明的陶活字,进行排版印刷。既经济又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后陆续传到世界各地。15世纪欧洲才有,比我国晚约400年。

十三、指南针:(七下P68)
1、战国时期,叫“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2、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3、南宋时,广泛用于航海,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4、作用: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

十四、火药:(七下P68-69)
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中期已有配方,唐朝末年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十五、《清明上河图》:(七下P74)
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

十六、司马光与《资治通鉴》:(七下P71)
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这部书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十七、八股取士:(七下P80)“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1、目的:为了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吏
2、考试范围:四书五经 3、形式:八股
4、后果:只顾读书,不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

十八、明朝郑和下西洋:(七下P86)“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
1、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
2、时间:1405-1433年
3、经过:1405年,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率庞大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到1433年,郑和前后航海七次,经历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4、历史意义: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它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十九、戚继光抗倭:“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七下P87)
明朝戚继光率戚家军取得台州九战九捷,肃清了倭寇(日本)的骚扰。被称为“民族英雄”。

二十、军机处的设立:(七下P91)
1、目的:加强君主专制
2、时间: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3、作用: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二十一、郑成功收复台湾及台湾府设立(七下P94-95)“开辟荆榛逐荷夷”
1、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中收复台湾,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2、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二十二、达赖、班禅册封制度 驻藏大臣的设置(七下P99-100)“国家百余年升平累洽,中外一家。”——《须弥福寿之庙碑记》
1、顺治帝时册封“达赖喇嘛”;康熙帝时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2、1727年,清朝设立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

二十三、伊犁将军的设置:(七下P101)
乾隆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说明新疆等地区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二十四、土尔扈特部回归:(七下P101)
1、原因:受到沙俄的控制和压迫
2、时间:1771年(乾隆帝) 3、首领:渥巴锡
4、意义: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篇章。渥巴锡成为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二十五、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七下P107)
1、出现时间:出现在明朝中后期;
2、萌芽地区:在苏州、松江等江南和东南沿海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3、典型表现:“机户(手工工场主)出资,机工(雇佣劳动者)出力”,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工人,他们是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4、影响:标志我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

二十六、清“闭关锁国”政策(七下P108)
1、原因:1、清朝政府对内坚持“重本抑末”的传统政策,压制、打击工商业,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3、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的统治。清朝实施了闭关政策。
2、主要表现:在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实行禁海政策,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特许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3、影响:1、清朝实施闭关政策对西方的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2、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式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3、它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4、启示: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B. 初一历史知识树

↑ 东晋
西晋←两晋↗
↑ 吴

魏←三国

↑ 蜀 三国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 ↗
民族大融合 东汉
↑ ↑
汉←秦 西汉
↖封建社会初步发展↗ 商鞅变法
↑ ↗
春秋五霸 封建社会的兴起→战国时期→秦汉时期
↖ ↑
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 春秋战国
文字 ↑ ↗
↖ 西周→ 东周
周朝←商朝←奴隶社会兴盛时期↗

原始社会结束,夏朝→商朝
华夏文明 奴隶社会开始↗
↖ ↑
黄帝,炎帝 尧,舜,禹→夏朝
↖ 原始社会的衰落↗
儒家文化 ↑

国家制度← 农耕文明 →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人
↑ 能人→直立人

远谋人←早期人类→北京人→智人阶段

C. 高中历史知识树,要图片

http://wenku..com/view/7cf0826eaf1ffc4ffe47accb.html ~这事表格的形式~很清晰,一目了然,便于理解~
http://wenku..com/view/583ead482e3f5727a5e96208.html ·这是根据分类的形式~
http://wenku..com/view/a190741cff00bed5b9f31d54.html ~这是以时间的形式~
http://wenku..com/view/cf841e136edb6f1aff001fb2.html ~这个是你说的知识树和表格结合的形式~
这些都是me高考之前很受用的~希能够帮助你哦~^ ^

D. 历史的知识树,有点多,不会做

一、 朝代:隋、唐、五代十国、辽、北宋、西夏、金、南宋、元、明、清。
二、隋朝
1、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统一南北
2、隋朝最重要得贡献是“开凿隋朝大运河”(隋炀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琢郡(北京)南至余杭(杭州),由北往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作用: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3、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是李春建造的“赵州桥”(河北赵县)
4、隋朝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三.唐朝(618年)
1,618年,唐 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
2,为什么历史称李世民是明君?
答:因为他(1)节用戒奢(2)招贤用能(3)虚心纳谏,历史上称他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进谏次数最多的被唐太宗­视为一面镜子的大臣是魏征。
4,唐太宗实行开明政策,被少数民族称:“天可汗”。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
5,中国历史唯一女皇武则天。开创殿试制度,创设武举,史称:“贞观遗风”。“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6,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达到鼎盛时期,史称:“开元之治”。
7,“安史之乱”是唐朝由胜转衰的标志。
8,“吐番”是藏族人的祖先。“回纥”是维尔族的族先。
9,尺带珠丹“和同为一家”指唐朝和吐蕃的友好关系。
10,唐太宗时玄藏西游天竺求法。《大唐西域记》。
11,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传法。被日本人民誉为“天平之甍”。
12,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来中国和李白,王维结下友谊。
13,李白称“诗仙”。杜甫称“诗圣”,他的诗为“诗史”。
14,吴道子称“画圣”。《送子天王图》。 ]
15,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有大量壁画,塑像。
四,五代十国,辽,北宋,西夏,金,南宋。
1,907年,唐朝灭亡,五代开始。
2,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后改辽(上京)
3,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忭京,开封),(杯酒释兵权)
4,1005年,北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
5,1038年,党项族元昊建西夏,(兴庆),(1044年宋夏和约)。
6,1115年,女真族完颜阿骨打建金(中都,北京)
7,1127年,金灭北宋“靖康之难”。赵构宋高宗建南宋(临安)。
8,南宋岳飞抗金,被赵构宋高宗,秦会杀害。文天祥抗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9,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南宋。(魏晋南北朝开始)。
10、宋朝从越南引进占城稻。“苏湖熟,天下足”指“太湖流域”。“瓷都”景德镇。
11.北宋前期,四川地区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12,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描绘东京汴梁的繁荣景象。
13,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
14,唐朝《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
15,战国制成司南,北宋发明指南针用于航海,南宋广泛用于航海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16,唐朝发明火药并用于战争,宋朝火药广泛用于战争。
17,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英国李约瑟称它“中国科学史上的程里程碑”,称赞他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18,元朝郭守敬的《授时历》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历法。
19,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按年,月,日的顺序记述了上自战国,下至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
20,两宋杰出的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21,为宋词打开新局面的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禅娟”。
22,元杂剧作家最负盛名的是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
五,元朝(1271年)
1,1206年,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
2,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继承汗位,1271年建立元朝。(大都:北京)。
3,1279年,元灭南宋统一全国。
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河北属中书省)。
5,元朝设彭湖巡查司,管理澎湖列岛和台湾。设宣政院统辖吐蕃地区,西藏正式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6,在元朝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六、明朝
1,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应天”称帝,建立明朝。在中央废丞相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设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并迁都北京。
2,“八股取士”: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考生不能有个人见解,作文包括8个固定的部分,叫“八股文”。
3,影响:(1),它使科举考试更加规范化,考官有相对固定的评卷标准。(2),“八股文”形式呆板僵化,内容陈旧空洞,严重束缚考生的思想。
4, 郑和下西洋:(1),条件与目的:明朝初,社会安定,国力强盛;为了加强中国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下西洋。(2)所经时间,次数,达到的国家和地区:从1405年到1433年先后7次远航西洋。他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比欧洲早半个多世纪。(3)历史意义和评价:郑和下西洋开辟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加强了中国与亚洲,非洲各国的友好往来与经济文化交流,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郑和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航海家。
5, 戚继光抗倭(日本)明初的民族英雄
6、1553年葡萄牙侵占澳门,1999年12月21日回归祖国。
七、清朝
1,17世纪初,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国,史称后金。
2,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改族名为满洲。
3,1644年,李自成进北京,明朝灭亡。清顺治帝迁都北京。
4,清朝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现在的版图。
5,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清政府设立“驻藏大臣”管理西藏。设伊犁将军管理西北地区(新疆)
6,清朝统治者为了控制思想,维护满族在全国的统治,大兴“文字狱”。危害:遏制言论,禁锢思想,制造恐怖气氛,使知识分子钻进故纸堆中,从事脱离实际的学问,严重阻碍了我国科学文化的发展。
7,1624年荷兰占领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意义:沉重打击了荷兰殖民势力,遏制了西方殖民者向东扩张的脚步,保障了东南沿海的安宁,捍卫了民族独立。郑成功是我国古代民族英雄
8,1685年——1686年康熙帝时清军在雅克萨两次大败沙俄侵略者。1689年,中俄签订我国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9,清朝前期,采取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1)乾隆帝时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在新疆设伊利将军。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统治。(2)顺治帝赐“达赖喇嘛”。康熙帝赐“班禅额尔德尼”。加强对西藏的管辖。(3)在承德修建避暑山庄和外八庙,这是民族团结的象征。
10,明朝北京城由外城,京城,皇城,紫禁城(宫城)四个部分。
11,明朝为了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修建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1200余里的万里长城。
12,明清科技: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中国的医药学。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国外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网络全书”他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农业网络全书。最早传播西方科学知识的书籍。明朝文化: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同期施耐庵 的《水浒传》是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明朝中期吴承恩的《西游记》是一部浪漫主义的长篇神话小说;清朝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高峰。
13,“夜郎自大的心态”——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中国开始落伍”。
14,清朝为什么要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这一政策对中国有什么影响?答:为了阻止西方殖民者的侵扰,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意义:这一政策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西方各国的侵略,但它使中国与世隔绝,不能适时的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15,台湾三国称“夷洲”,隋朝称“ 流求”,元朝称“琉球”明末称“台湾”。
16,“几户出资,机工出力”是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表现。

E. 8年级历史知识树

这个说得直白点就画一棵大树的形状,然后往上面填知识点,而往往这些知识点就是我们课文的目录。

F. 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知识树

母系社会—父系社会(黄帝、尧舜禹时期)—夏—商—西周—东周(春秋和战国)—秦—两汉——魏晋南北朝
我国的奴隶社会到春秋时期结束,封建社会的开端是战国时期

G. 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知识树

第一章 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 从血缘家族到氏族制的出现 直立人:元谋人、北京人、蓝田人、和县人 旧石器时代早期
早期智人:丁村人 旧石器时代中期
晚期智人:山顶洞人(氏族制出现) 旧石器时代晚期
从母系氏族的繁荣到原始社会的解体 母系氏族的繁荣:半坡、河姆渡氏族 新石器时代(包括铜石并用时代)
父系氏族: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龙山文化、良渚文化

第二章 夏、商
夏、商奴隶制王朝 夏朝 时间 公元前21世纪(启)--前16世纪(桀)
国家特征 按地区划分领土(九州)
公共权力设置(官吏、军队、刑罚等)
遗址 二里头文化
商朝 时间 公元前16世纪(汤)--前14世纪(盘庚迁殷)--前11世纪(纣)
阶级关系 统治阶级:商王和奴隶主贵族
被统治阶级:奴隶和平民
残酷的阶级压迫:人殉、人祭
夏、商文化 文化 夏历、甲骨文、青铜器、《周易》等
教育 夏朝已有学校雏形;西周时学在官府
地位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西周时文化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第三章 西周春秋战国
西周 时间 公元前11世纪(牧野之战)--前841年(国人暴动)--前771年(平王东迁)
政治 王位世袭制、分封制
经济 井田制
春秋时期 时间 前770--前403年
政治 周王室衰微--春秋五霸
军事 齐桓公首霸中原(尊王攘夷、葵丘会盟)
晋楚争霸(城濮之战、弭兵之会)
吴越争霸
经济 铁器、牛耕的推广;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
井田制瓦解;鲁国初税亩;奴隶制瓦解
战国时期 时间 前403--前221年
政治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韩、魏
各国变法:魏国李悝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阶级关系变化:地主与农民的矛盾代替了奴隶主与奴隶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出现了士的阶层
军事 围魏救赵、合纵与连横、秦灭六国
经济 农业:农民普遍重视肥料、选种和适时耕种
水利:都江堰与郑国渠
手工业与商业:鲁班;新兴封建城市出现
西周春秋战国文化 五经三传 五经:《诗》、《书》、《易》、《礼》、《春秋》
三传:解释《春秋》的三部书,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诸子百家 孔子与儒家,老子与道家,墨子与墨家,法家与韩非,兵家与孙武、孙膑
文学 屈原与楚辞,散文
科学技术 天文:二十八宿,《甘石星经》
历法:夏历
医学:扁鹊的四诊法,《黄帝内经》

第四章 秦汉

朝 前221年--前206年 建立者嬴政、都咸阳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皇帝、三公九卿、郡县制)
经济文化 统一全国田税:“使黔首自实田”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拆关卡,修驰道等
思想 焚书坑儒
扩大疆域 修筑长城,北御匈奴
南征越族,开凿灵渠
秦末农民起义(前209--前206年) 原因 暴政:赋税沉重、徭役繁多、刑罚苛暴
经过 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揭开序幕
刘邦、项羽起义,推翻暴秦
意义 第一次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为汉初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楚汉战争 前206--前202年 刘邦、项羽争夺帝位,刘邦获胜,建立西汉

朝 前202--8--25--189 西汉(刘邦、长安)、新(王莽)、东汉(刘秀、洛阳)
政治 西汉 高祖(体养生息)--文帝景帝(文景之治、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全盛)--昭宣之治--衰弱
新 王莽篡权--改制失败--绿林赤眉起义
东汉 光武中兴--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外戚宦官专权和党铟之祸--羌人反抗和黄帜起义
经济 土地状况 东汉豪强地主的田庄
农业 耧车、代田法和区种法
水利 白渠、六辅渠、龙首渠、井渠
手工业 冶铁业(设铁官)、丝织业(远销西亚、欧洲)
商业 长安、洛阳是商业中心,商业区叫“市”
民族关系 与匈奴的战和 西汉 汉高祖:战(白登之围)--和亲
汉武帝:战(马邑之谋--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
汉宣帝:和(呼韩邪单于归附)
汉元帝:和(昭君出塞)
东汉 明、章帝:战(窦固、窦宪抗击匈奴)
南方各族 西汉通西南夷、南越
西域 西汉张骞两次通西域--设西域都护
东汉班超出使西域
对外交往 西亚欧洲 丝绸之路、甘英波期湾、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东汉
东亚 日本朝鲜



化 科学技术 纸的发明 西汉出现--东汉蔡伦改进
天文历法 西汉《太初历》--东汉张衡与浑天仪、地动仪
数学 《周髀算经》与九章算术
医学 《神农本草经》、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
学术思想 董仲舒的思想、经学的谶纬化、王充与《论衡》
宗教 西汉佛教的传入和东汉道教的兴起
史学 司马迁和《史记》、班固和《汉书》
文学艺术 赋、散文、乐府诗;秦陵兵马俑
教育及社会生活 太学、二十四节气、元宵节
世界地位 与同期世界大国(安息、罗马、贵霜)并存
处于世界先进地位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









济 三国鼎立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官渡之战(200年)--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208年)--三国鼎立
魏 220年,曹丕,洛阳
实行屯田恢复发展北方经济
九品中正制
蜀 221年,刘备,成都
诸葛亮治蜀
吴 229年,孙权,建业(今南京)
开发江南
西晋的统一 280年西晋灭吴
265--316年,司马炎,洛阳
士族门阀制度形成
八王之乱
“五胡”的内迁
刘渊起兵,西晋亡
东晋 317--420年,司马睿,建康
士族门阀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祖逖、桓温北伐
383年淝水之战,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十六国 前期 前赵、后赵、前燕、前秦
后期 与东晋对峙
南北朝 南朝 420年--589年,宋-齐-梁-陈,建康
侯景之乱,士族的衰落
江南经济的发展
北朝 439年,北魏鲜卑族拓拨焘统一北方
孝文帝改革(班俸禄、均田令、租调制、三长制、汉化政策
北魏分裂:东魏--北齐;西魏--北周--隋

化 科学技术 数学 刘徽、祖冲之与圆周率
机械 马钧的发明(龙骨水车)
医学 西晋:王叔和《脉经》、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
地理学 郦道元与《水经注》
农学 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文学 建安诗人、陶渊明与田园诗、南北朝的民歌
艺术 书法 钟繇和王羲之
绘画 顾恺之
石窟艺术 云冈和龙门石窟
哲学宗教 魏晋玄学
佛教的盛行、法显与《佛国记》
道教形成完整的宗教体系
范缜与《神灭论》
教育 学校衰落,西晋创办国子学
世界地位 仍保持领先地位

第六章 隋唐

朝 政治经济改革 建立三省六部制,改州、郡、县为州郡二级制,加强对地方控制
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创科举制
继续推行均田制,“大索貌阅”,检查户口
军事改革 改革府兵制
伟大工程 开凿大运河
农民战争 原因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首义 611年,山东王薄长白山起义
起义军 瓦岗军,河北起义军,江淮起义军

朝 政治 前期 贞观之治--武周统治--开元盛世
后期 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农民战争
经济 农业 实行均田制,租庸调法,出现曲辕犁、筒车,兴修水利
手工业 经营方式:官府作坊,私营作坊和个体农家副业
生产领域:丝绸、陶瓷、造纸、金属器物制作等生产部门
商业 唐都长安和东都洛阳
民族关系 北方 突厥、回纥
西南 吐蕃、南诏
东北 靺鞨
对外交流 和朝鲜、日本、天竺、中亚、西亚等地的来往
农民战争 王仙芝、黄巢起义
五代十国 五代 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合称五代
十国 十国中北汉地处山西,其余都在南方
隋唐五代文化 科学技术 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僧一行测子午线、《唐本草》、孙思邈与《千金方》、李春与赵州桥
宗教和学术思想 宗教的兴盛,韩愈“道统说”,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唯物主义
史学 官修正史,刘知几的《史通》、杜佑的《通典》
文学艺术 唐诗、书法(颜体)、绘画、石窟艺术、舞蹈
教育与社会生活 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属品

第七章 宋、辽、金、元



元 辽国 疆域 东到大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包蒙古大漠和黑龙江流域,南接河北、山西广大地区
都城 初上京,后迁南京(燕京)
主要君主 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
耶律德光:取得幽云十六州
北宋 疆域 黄河流域大部及江南地区
都城 东京(开封)
主要君主 宋太祖: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宋太宗:结束五代十国割据局面
宋真宗:签订澶渊之盟
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实行庆历新政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实行变法
宋徽宗、宋钦宗:靖康之难,北宋亡国
西夏 疆域 甘肃、宁夏、陕西西北一带
都城 兴庆(银川)
主要君主 元昊:称大夏皇帝
南宋 都城 杭州
主要君主 宋高宗:在应天府即帝位,建立重建宋政权。签订“绍兴和议”
金国 疆域 控制东北和黄河中下游地区
都城 初会宁,后迁燕京,改名为中都
主要君主 完颜阿骨打(金太祖):抗辽,在会宁称帝,建金国
金熙宗到金章宗时期,鼓励家耕,减轻赋税,发行“交钞”
元朝 疆域 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阔
都城 大都(今北京)
主要君主 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汗国,推行“领户分封制”发动大规模扩张战争
忽必烈(元世祖):定国号“大元”,定都大都,统一全国,推行“汉法”
宋辽金元文化 科学技术 三大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沈括与《梦溪笔谈》,郭守敬与《授时历》
元政府编《农桑辑要》,王桢与《农书》
学术思想 程朱理学
史学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袁枢与《通鉴纪事本末》
文学 宋词,元曲
教育与社会生活 私塾教育发达

第八章 明清(鸦片战争前)

朝 前期 政治 君主制空前强化:行政机构、监察机构、八股取士编制“黄册”和“鱼鳞图册”
经济 明初体养生息政策
中后期 政治 宦官专权和内阁纷争,张居正改革
经济 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
民族关系 改土归流,瓦剌与鞑靼,后金兴起,清朝建立
对外关系 “朝贡贸易”,郑和下西洋,华侨与南洋的开发,抗倭斗争,援朝战争,欧洲殖民者的东来
农民起义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



期 政治 封建专制集权政治的发展
经济 清初的经济政策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巩固统一 东南 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台湾府
西南 平定三藩之乱,加强对西藏、云贵地区的管辖
东北 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
西北 平定噶尔丹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对外政策 闭关政策



化 科学技术 科学著作 《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晓庵新法》
建筑 北京城,明长城,园林建筑
文化交流 传教士的活动和中西科技文化交流
学术思想 王守仁、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考证学
丛书与类书 《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
文学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艺术 戏剧,书法,绘画
教育 学校兴盛,书院兴盛,科举考试
社会生活 明清的衣、食、住、行

参考文献:http://www.x5dj.com/GroupForum

H. 政治历史知识树还写内容吗并且“知识树‘关系图’思维导图”是什么意思

“知识树”就是把知识主次关系(犹如树干与树枝的关系)用树的形状表达出来。主要用于表达一课或一节或一单元的知识层次。树干写标题,树枝写子目。一般用一张作业本纸就够了。
“关系图”就是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知识点之间关系的图形。包含关系可用圆圈表示;相互依存等关系可用双箭头加内容表示。等等
“思维导图”主要指引导思维的一种图示。

阅读全文

与部编版历史知识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