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历史如何巩固基础知识

历史如何巩固基础知识

发布时间:2021-03-02 09:16:29

㈠ 怎样才能把历史基础知识记得牢固,怎样才能提高历史成绩

你好我以前高中也是学文科的历史得过99分,你知道的因为有论述题目,所以得100很难。我这里谈下我对高中历史学习的理解:
1.思路要清,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比如阶级制度的产生至最高层次社会主义的实现,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是不能改变的,人物或者事件的出现是因为大环境的影响。所以没必要去死记什么年代或者事件。重要的是把历史事件的根本动机找出。譬如,为什么两次鸦片战争中国都会失败?这个问题要审题,一题目问两次鸦片战争,所以你必须清楚是那两次,这两次分别有什么区别!然后分开回答第一次也就是1848年,第二次记不太清了但绝对是洋务运动之后的事情。所以说问题的关键出来了他其实要你答得是1.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2.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3.为什么洋务运动后还是失败的原因。那么很明显是因为腐朽的封建制度同先进的资本主义之间的较量,也是先进的生产关系同落后的生产关系之间的较量。如果答到这点至少能得一半的分了。
2.答题的格式也很重要。一、需要书写整齐不要一写一大片。要有主次比如第一,第二或者首先其次最后这样排列,尽量的简洁。
3.多看历史书的小字部分,以前我上课也很少听老师说,我喜欢看小字的内容,因为这些内容和上面的大字部分是相对应的,所以多看看它们想下对应的知识重点,这样无形中增加了你的记忆。
4.不要单一的学习历史,历史,政治,地理之所以叫文综,是有原因的你在学习一个科目时必然得掌握其他的项目,比如问为什么中国的封建制度存在的时间比很多西方国家都长?你得从政治历史地理三个方面来分析,政治的是因为历代封建统治者重农轻商其生产力低下,生产关系发展缓慢。历史得是因为有儒家思想做为其封建体系传承的理论支持。地理的是因为闭关锁国,因地理环境造成影响!以上只是举例不是正确答案。。。
5.反正最重要的是要自己对其感兴趣,如果你想记住更多的东西,推荐个方法,你背了什么东西或有新的心得时,你要说给别人听看自己到底哪里还没彻底掌握。

㈡ 快速提高历史基础知识的方法

要学好历史,就来必须注自重学习的方法。首先心态要好,要抱着积极的态度去学。你很痛苦的翻开历史课本,那里面的内容你还看的下去吗?说看的下去,那是骗人的!听课也是一样的道理。其次,用你的兴趣引导你前进。你英语特好,就是不喜欢历史。那好办,找英文版史书,看看英国光荣革命、美国南北战争。对你来说是巩固英语,实际取到看历史的作用。这比直接看教材效果好的多!第三,历史就是一条时间组成的线。每个时间点、时间段上都有我们必须知道的事件,这是关键。因为没有事件,起因就不被发现,意义就无从谈起,历史就成了无源之水。
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历史开阔了我们思维活动的时空,提供丰富的前车之鉴,使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多一条思路、多一分厚重、多一个借鉴。历史是活着的,它就生活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

㈢ 高三历史基础知识如何能更好地记住巩固

首先同学你的思路是对的,主抓文综是正确的,我的学生一般也是文综中地理最差,特别是女生,这主要是地理属于偏理,而历史和政治属于纯文。

1、关于地理,你说你地理最差,看地图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但地图册上的图很多,看的时候要精选,抓重点,不要抓全面,比方说气候那个图,世界洋流和风向气候带降水那个图可以结合来看,中国地形图(重要的山脉,河流),世界的地形主要记几个重点地区即可,比方说北美五大湖等,关于以时区那个经纬度主要记几个重要的城市地区即可,比方北京,东京,悉尼,瑞士,纽约,地理的问题大题和选择中的难题都会出自刚刚我提到的几点上面,你不要学的太死,更不能死背,地图是要会看,能看懂,看明白而不是死记硬背,你找你们地理老师咨询下,因为我教历史的,对地理这些,只是我的一点个人感受,毕竟没有你们地理老师那么专业,老师都是喜欢爱问的学生。

2。关于历史。技巧有很多,只是篇幅有限,不便详谈,目前我搞了一个人教版的历史考点趣味巧记法,原创,鉴于目前尚未最终完稿,属于本校本年级学生实验中的内部材料,不便具体说明,你可以从网络给我留言,如果你在天津,可以参加我的短期速成培训小班儿,若在外地,可以用网络资源交流。目前我给予你的意见是跟着老师思路进行常规的三轮复习,习题不要作太多,作新题不好,尽量作老题,懂么?新课改后,题库也相当有限,你要慢慢揣测出题人的思路,才能很好的把握复习计划,说的更通俗一点,就是知识点都是你们发的那个大纲,自己可以想想这么多的知识点,哪些会出选择,哪些会出大题?你揣测的依据应该是大纲上面的知识点的要求层次,如识记,必然是选择,如理解和应用,你就要把相关问题梳理成专题,按大题去准备,懂么?再者,你做题不要作什么这个模拟,那个模拟的浪费时间,你去找历年的高考题,特别是近三年之内的,要作就作高考原题,别以为不会出重复的原题,题目虽有变化,但思路和知识点是必然重合覆盖的,孩子。

3。政治学科,呵呵,我对政治觉得简单,倒不是因为我是教历史的老师,而是因为政治学科最好提高,无非是哲学,政治经济。哲学部分就三块块,唯物论,辩证法,还有认识论。“唯物论=物质意识的关系意识的反作用力什么的,什么的,辩证法=世界是发展的变化的,不是静止的什么的,规律,质变量变什么的……具体看大纲去归纳一起,分块复习孩子,不要搞乱了,政治经济学这块,无非是商品,市场,价值规律,宏观调控什么之类的,太具体的,我都有十年未接触了早忘了差不多了,在我脑子里也就还剩这么点东西了。作为一个80后一线教师,面对你们这些90后高考毕业生,我能作的也就是这么多了,我们自己的学生一天到晚的惶恐呢,呵呵,有时候跟同办公室的老师们聊天,我们现在提起非本专业的学科谈起来还头头是道儿呢,我们学生就会问,老师你怎么也会呢?并不是教哪科,就只懂哪科的,很多时候知识是相通的,你们也是一样,文综,文综,是个整体,就算你单科的去复习了,但脑子里一定要思路明晰,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㈣ 历史该如何复习

1.心理状态稳定是正常发挥的关键
其实这个不仅对于历史有用,其他也是如此了.但是历史考试中一定么心里保持号哦.因为我高考那次好像真的比较紧张的说啦..有的地方真的是一下子想不起来,短路.所以如果真的心理状态不稳定,其结果则必发挥失常。
所以要学会自我调节,注意几点
①通过考前练兵,(摸拟考试)了解并尽快适应准高考型的试题,缓解考试紧张症。
②查缺补漏,完善知识点的不足,增强应考自信心。
③吃好,睡好,身体好是健康心理二大前提,切忌打"消耗战",同时不断告诫自己"往前看,(高考过后)实现目标需努力,往回看(中考会考)难关能过要自信"。
2.争取全面拿分,切忌轻易放弃任何部分。
3.抓总体柜架结构,切忌捡芝麻丢西瓜。
最后一个月巩固提高,应该从柜架结构入手,准确抓住主要线索及阶段特征,再对应基础史实,如重要事件、人物及评价问题。这样由大及小,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如中国古代史,从纵向(按时间)抓住六大阶段--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横向抓住四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这样构成网络体系,并准确掌握基本史实,总之,抓线索,突出重点,带动整体。
4.应考时抓审题,站史实,注意史论结合。
审题是做题的前题和关键,历史知识内容厌杂,但题目设计都有针对性:时间、空间、程度不同,相应内容也会有所变化,审题时要仔细抓住每个关键词,再确定落笔的角度,材料题要有针对性地审查是否将有效信息,抓信了,抓全了。问答题则要按设问结构分层解答,切忌从头到尾"一段论",否则会失"踩分点"。
最后注意:回读考纲、回读课本、回读历史地图、回读错题,记信,只要稳定心理正常发挥就不会出现成绩滑坡,所以以稳为准,争取稳中提高。

自始至终抓好“三个着力点”

着力点一:狠抓历史基础知识,准确掌握重要的史实、概念和结论,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内在联系,形成学科内容的主干系统和知识网络:

1.准确记忆基本史实,力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使知识网络化。

2.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和结论,这是形成历史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

3.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发展过程,从宏观角度去认识历史。

4.强化专题史复习,融会贯通,形成知识主干。

呵呵,其实历史真的比较容易复习,但是问题在于很多时候不容易拿高分,但是很多时候也拿不了低分.所以看大家平时复习的功力咯...

----酷爱历史

㈤ 怎样快速把初中历史内容巩固好啊

你们是开卷还是闭卷呢?
如果是开卷,只需把书认真看2-3遍
如果是闭卷,则不仅需回要把书认真看2-3遍,还要把考答标的规定内容背好,如果你们老师有心,就会帮忙把重点标记出来,如果没有,可以去询问老师。
比如我们老师就是这样,哪些可能做选择题,哪些做问答题,做材料题,都标出来了。如果实在不行,就问成绩好的同学接历史书,抄一些有用的笔记,再综合书里的内容,把老师标记的重点背好,及格就绝对没问题了。

我也要高中历史地理会考了,加油啊~~

㈥ 浅谈历史教学中如何夯实基础知识

盐城市时杨中学 蒋大庆随着2005年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考的考查角度、试题模式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在新课程理念下,试题开始由基础知识为主、能力考查为辅的模式向注重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的模式转变。应该说,这样的转变符合新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那么,在新高考的形势下,我们应如何应对新的转变呢?俗话说“万变不离其中”,只要我们在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意总结试题类型,掌握基本的答题技巧和方法 ,一切都会迎刃而解。由此可见基础知识的复习在整个高三教学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那么在教学中怎样落实好基础知识呢?一 依据考纲,明确目标. 《考试说明》强调的能力要求,第一条就是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用一句通俗的话就是考察是否记全、记牢、记准了历史《考试说明》规定的历史知识。从新课程新高考来看,虽然一再强调考察能力,而准确记忆性的基础知识的分数比重仍是相当可观。我们知道,高考中无论选择题还是问答题、材料分析题都是运用已知的知识解决未知问题的综合性较强的题型,虽然我们仍很难清楚划分基础知识所占的比重有多少,能力分数有几多,但不掌握相关的历史基础知识,再有能力也只能是望题兴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人所皆知的至理名言。在日益重视能力训练、突出能力考察的今天,强调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防止矫枉过正,无疑是当前历史复习中特别值得认真反思的重要问题。《考试说明》是高考复习最重要的依据,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教师要指导学生清楚历史考试说明中历史知识的考察范围,并注意形成学科知识体系。在教学中,将大量的时间用在基础知识落实上。按照<<考试说明>>的考查要求,考试范围包括必修一、二、三和选修, <<考试说明>>列出了多少个一级子目、多少个二级子目、多少个三级子目,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些条目烂熟于心,明确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全面、系统复习基础知识,为学生取得好成绩奠定扎实的基础。二 紧扣课本,夯实基础从新高考试题看,凸现了对历史基本概念、史实以及教材中重点部分的考查。重视“双基”,注重对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掌握,是做好高考复习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夯实基础是提高能力的关键。准确、系统地掌握教材知识(章节知识)是备考复习的基础。(1)导言:搭建了知识结构框架,并给具体的史实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个定位(定性),属宏观知识,对学生们形成历史结构框架极为有利,可以要求学生多加了解;(2)课文大、小字,是教材的主体内容,其中大字是复习的重中之重。掌握大字,首先是要求学生“记”,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如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经过、影响几大段的复杂内容,学生靠死记硬背效率低下。这就需要化复杂为简单,通过信息的加工重组,提取记忆要素。可以借鉴语文科的学习方法,如找出每一句的重点词(动词或名词),简化句子,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同时,可结合数学的“集合”概念,对各条信息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分析重组,形成明确的知识框架,便于系统掌握。其次,理解要深。要区分历史事件的表面现象和本质内涵,特别要告诉学生去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小字是大字的延伸和补充,它更具体、详实,可视情况掌握。(3)地图、图片和文献资料是复习的重要内容。教材中的历史地图、情景图、图表、漫画等,要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图讲史,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建立紧密的图文关系,而后再挖掘图中的隐性知识等,从而掌握有关的基础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夯实基础。三 架构体系,提升能力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很强的学科。到了高三,学生学习历史的好坏之关键就取决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架构历史基础知识的网络体系就是形成系统知识体系的第一步。有些同学认为自我架构历史知识体系太费时间,其实这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因为整理知识体系虽颇费时日,但可以缩短以后每次复习的时间,而且也可以使自己对课本知识的横、纵向联系更为清晰;同时随知识网络体系在不断地深入整理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地深化和加强,这实际上就是在逐步摆脱过去的那种烦琐的记忆过程,同时也达到了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双赢。可见,教师应在高三一开始就要指导学生自己对课本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整个高三一年只要四个步骤培养就可以完成历史的深化复习了,即:第一步构建以目录、章节标题、课本黑体字为主线的知识网络体系。通过整理和开发目录、章节上的标题、课本黑体字架构成简要的初步的历史知识体系,以形成对课本的整体把握。课本的目录、章节标题和黑体字往往是被大家都忽视的,实际上这些都是课本的“纲”(骨架),对这些“纲”的综合、归纳,就能形成清晰的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等等。第二步运用课本知识架构横向与纵向联系的知识网络体系。在横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在纵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所属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专题线索。以此提高综合归纳概括能力。第三步以历史常识和基本理论为主线的立体知识网络体系。把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作为答题的框架、结构,把各个重大历史事件的事例充当这种模式的基本内容,这是也是对第一、二步的总结和提升。在操作时,首先应将生产力的发展做为主线来归纳历史知识,这条主线,可以说很多历史发展均与之有关,因为正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从而造成了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也正是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造成了同一时期不同国家国力强弱不同,在国际上所处的地位也不同,这就导致了复杂的国际关系。其次,以社会发展的两个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作为根本原因来整合历史事物的发展、变化。因为每一历史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所以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只要抓住历史事物的本质或主要矛盾来把握其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再次,根据四大基础(经济、阶级、思想理论、组织基础)、经济发展七要素(制度、环境、资金、劳力、技术、资源、市场)为主线来整合历史知识。第四步分地域和时政热点、焦点来架构知识网络体系。把历史知识按地理区域划分、归纳和整理,从而把这一地区的地理、政治和历史结合起来综合认识;也可以根据近及年的时政热点、焦点来架构新的知识网络体系,即把历史、地理知识作为时政热点、焦点的背景或载体来体现。这两部分内容架构的知识网络体系就等于说把某一地区或时段的地理环境、政治状况、经济发展、文化特点、国际关系、现实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联系在一起进行综合的研究和认识。在架构这四大知识网络体系时,不仅要求学生将基础知识一一落实,并要在架构不同层次知识体系中不断地操作和演练、交流中熟悉起来;同时在构建时还要激活和提升所有的思维能力,将知识体系能活用起来。如在整理中,直接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因为高考时间有限,为争取最大限度的分数,这就要学生只答要点、精炼出观点,而不是不加分析地罗列原始史料,这就需要平时的潜移默化地去训练,而架构知识网络体系本身就在训练高度概括能力。此外还有些能力也可得提升,如归纳史实得出结论的归纳能力和推演史实说明问题的演绎能力就可以得到直接的提升;而历史分析能力(即将历史事物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全面、辩证地分析它的发展变化)、比较分析能力(即确定历史事物之间异同关系的方法,要求同中求异,异中求同)、阶级分析能力(即对阶级社会中的人和事进行定性分析的常用方法)也可以得到发展。四 科学记忆,提高效率中学历史教材内容纷繁庞杂,史实浩如烟海。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概念,纵横交错,学生往往感到难记。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巩固基础知识呢?1.联想比较记忆法没有联想比较,就没有深刻的记忆。联想比较记忆法是对历史现象从各种角度各种联系上通过辨别、分析,找出它们的异同点进行记忆。联想比较可以纵比: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内容作比较,认识到中国社会是如何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联想比较还可以横比:通过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对比,不仅便于记住两个变革的历史知识,而且能发现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联想比较记忆法不仅能使我们巧妙地获取知识,而且也有利于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 2、浓缩记忆法 浓缩记忆法是抓住历史知识的主要内容,扣住关键字,把复杂、繁多的识记材料加以凝炼、压缩进行记忆。例如,新课程中中国近代史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浓缩归纳,并巧妙地记忆它的知识框架:一种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对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三条线索(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四大阶级(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五股思潮(封建专制、平均主义、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社会主义),六国列强(英、法、美、俄、日、德),七款条约(《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二十一条》),八个人物(林则徐、洪秀全、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袁世凯、毛泽东、蒋介石),九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运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五卅运动、”一二.九”运动),十场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护国战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浓缩记忆法的优势是增加大脑对知识信息的容量,减轻学习的负担,而且适用的范围较广。但浓缩的部分应该是最精华的。 3、重复记忆法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学时教师应该:第一,在课堂中指导学生抓重点,攻难点,反复强调历史诸因素。创造各种条件,让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内容、性质、意义、因果等要素牢牢地印在学生脑海中。第二,课后练,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叙述课堂所学的内容,完整地回答课文后面的问题及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所提出的问题。第三,单元练,即对学生进行单元复习,对部分教材内容进行重点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第四,综合练,就是某一断代史教学结束后对学生进行综合复习和训练。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把所学知识分类归纳、比较、分析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分析评价,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记忆、表达、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方法很多,教学时应灵活运用,决不能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以最便捷的方法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㈦ 提高历史基础知识的方法及书籍

孔子抄有言,知之者不如袭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历史开阔了我们思维活动的时空,提供丰富的前车之鉴,使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多一条思路、多一分厚重、多一个借鉴。历史是活着的,它就生活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
要学好历史,就必须注重学习的方法。首先心态要好,要抱着积极的态度去学。你很痛苦的翻开历史课本,那里面的内容你还看的下去吗?说看的下去,那是骗人的!听课也是一样的道理。其次,用你的兴趣引导你前进。你英语特好,就是不喜欢历史。那好办,找英文版史书,看看英国光荣革命、美国南北战争。对你来说是巩固英语,实际取到看历史的作用。这比直接看教材效果好的多!第三,历史就是一条时间组成的线。每个时间点、时间段上都有我们必须知道的事件,这是关键。因为没有事件,起因就不被发现,意义就无从谈起,历史就成了无源之水。

㈧ 浅谈高三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基础知识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高考的考查角度、试题模式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新课程理念下,试题开始由基础知识为主、能力考查为辅的模式向注重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的模式转变。应该说,这样的转变符合新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那么,在新高考的形势下,我们应如何应对新的转变呢?俗话说“万变不离其中”,只要我们在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意总结试题类型,掌握基本的答题技巧和方法 ,一切都会迎刃而解。由此可见基础知识的复习在整个高三教学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那么在教学中怎样落实好基础知识呢?一 依据考纲,明确目标. 《考试说明》强调的能力要求,第一条就是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用一句通俗的话就是考察是否记全、记牢、记准了历史《考试说明》规定的历史知识。从新课程新高考来看,虽然一再强调考察能力,而准确记忆性的基础知识的分数比重仍是相当可观。我们知道,高考中无论选择题还是问答题、材料分析题都是运用已知的知识解决未知问题的综合性较强的题型,虽然我们仍很难清楚划分基础知识所占的比重有多少,能力分数有几多,但不掌握相关的历史基础知识,再有能力也只能是望题兴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人所皆知的至理名言。在日益重视能力训练、突出能力考察的今天,强调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防止矫枉过正,无疑是当前历史复习中特别值得认真反思的重要问题。《考试说明》是高考复习最重要的依据,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教师要指导学生清楚历史考试说明中历史知识的考察范围,并注意形成学科知识体系。在教学中,将大量的时间用在基础知识落实上。按照<<考试说明>>的考查要求,考试范围包括必修一、二、三和选修, <<考试说明>>列出了多少个一级子目、多少个二级子目、多少个三级子目,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些条目烂熟于心,明确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全面、系统复习基础知识,为学生取得好成绩奠定扎实的基础。二 紧扣课本,夯实基础从新高考试题看,凸现了对历史基本概念、史实以及教材中重点部分的考查。重视“双基”,注重对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掌握,是做好高考复习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夯实基础是提高能力的关键。准确、系统地掌握教材知识(章节知识)是备考复习的基础。(1)导言:搭建了知识结构框架,并给具体的史实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个定位(定性),属宏观知识,对学生们形成历史结构框架极为有利,可以要求学生多加了解;(2)课文大、小字,是教材的主体内容,其中大字是复习的重中之重。掌握大字,首先是要求学生“记”,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如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经过、影响几大段的复杂内容,学生靠死记硬背效率低下。这就需要化复杂为简单,通过信息的加工重组,提取记忆要素。可以借鉴语文科的学习方法,如找出每一句的重点词(动词或名词),简化句子,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同时,可结合数学的“集合”概念,对各条信息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分析重组,形成明确的知识框架,便于系统掌握。其次,理解要深。要区分历史事件的表面现象和本质内涵,特别要告诉学生去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小字是大字的延伸和补充,它更具体、详实,可视情况掌握。(3)地图、图片和文献资料是复习的重要内容。教材中的历史地图、情景图、图表、漫画等,要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图讲史,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建立紧密的图文关系,而后再挖掘图中的隐性知识等,从而掌握有关的基础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夯实基础。三 架构体系,提升能力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很强的学科。到了高三,学生学习历史的好坏之关键就取决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架构历史基础知识的网络体系就是形成系统知识体系的第一步。有些同学认为自我架构历史知识体系太费时间,其实这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因为整理知识体系虽颇费时日,但可以缩短以后每次复习的时间,而且也可以使自己对课本知识的横、纵向联系更为清晰;同时随知识网络体系在不断地深入整理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地深化和加强,这实际上就是在逐步摆脱过去的那种烦琐的记忆过程,同时也达到了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双赢。可见,教师应在高三一开始就要指导学生自己对课本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整个高三一年只要四个步骤培养就可以完成历史的深化复习了,即:第一步构建以目录、章节标题、课本黑体字为主线的知识网络体系。通过整理和开发目录、章节上的标题、课本黑体字架构成简要的初步的历史知识体系,以形成对课本的整体把握。课本的目录、章节标题和黑体字往往是被大家都忽视的,实际上这些都是课本的“纲”(骨架),对这些“纲”的综合、归纳,就能形成清晰的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等等。第二步运用课本知识架构横向与纵向联系的知识网络体系。在横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在纵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所属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专题线索。以此提高综合归纳概括能力。第三步以历史常识和基本理论为主线的立体知识网络体系。把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作为答题的框架、结构,把各个重大历史事件的事例充当这种模式的基本内容,这是也是对第一、二步的总结和提升。在操作时,首先应将生产力的发展做为主线来归纳历史知识,这条主线,可以说很多历史发展均与之有关,因为正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从而造成了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也正是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造成了同一时期不同国家国力强弱不同,在国际上所处的地位也不同,这就导致了复杂的国际关系。其次,以社会发展的两个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作为根本原因来整合历史事物的发展、变化。因为每一历史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所以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只要抓住历史事物的本质或主要矛盾来把握其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再次,根据四大基础(经济、阶级、思想理论、组织基础)、经济发展七要素(制度、环境、资金、劳力、技术、资源、市场)为主线来整合历史知识。第四步分地域和时政热点、焦点来架构知识网络体系。把历史知识按地理区域划分、归纳和整理,从而把这一地区的地理、政治和历史结合起来综合认识;也可以根据近及年的时政热点、焦点来架构新的知识网络体系,即把历史、地理知识作为时政热点、焦点的背景或载体来体现。这两部分内容架构的知识网络体系就等于说把某一地区或时段的地理环境、政治状况、经济发展、文化特点、国际关系、现实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联系在一起进行综合的研究和认识。在架构这四大知识网络体系时,不仅要求学生将基础知识一一落实,并要在架构不同层次知识体系中不断地操作和演练、交流中熟悉起来;同时在构建时还要激活和提升所有的思维能力,将知识体系能活用起来。如在整理中,直接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因为高考时间有限,为争取最大限度的分数,这就要学生只答要点、精炼出观点,而不是不加分析地罗列原始史料,这就需要平时的潜移默化地去训练,而架构知识网络体系本身就在训练高度概括能力。此外还有些能力也可得提升,如归纳史实得出结论的归纳能力和推演史实说明问题的演绎能力就可以得到直接的提升;而历史分析能力(即将历史事物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全面、辩证地分析它的发展变化)、比较分析能力(即确定历史事物之间异同关系的方法,要求同中求异,异中求同)、阶级分析能力(即对阶级社会中的人和事进行定性分析的常用方法)也可以得到发展。四 科学记忆,提高效率中学历史教材内容纷繁庞杂,史实浩如烟海。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概念,纵横交错,学生往往感到难记。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巩固基础知识呢?1.联想比较记忆法没有联想比较,就没有深刻的记忆。联想比较记忆法是对历史现象从各种角度各种联系上通过辨别、分析,找出它们的异同点进行记忆。联想比较可以纵比: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内容作比较,认识到中国社会是如何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联想比较还可以横比:通过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对比,不仅便于记住两个变革的历史知识,而且能发现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联想比较记忆法不仅能使我们巧妙地获取知识,而且也有利于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 2、浓缩记忆法 浓缩记忆法是抓住历史知识的主要内容,扣住关键字,把复杂、繁多的识记材料加以凝炼、压缩进行记忆。例如,新课程中中国近代史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浓缩归纳,并巧妙地记忆它的知识框架:一种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对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三条线索(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四大阶级(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五股思潮(封建专制、平均主义、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社会主义),六国列强(英、法、美、俄、日、德),七款条约(《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二十一条》),八个人物(林则徐、洪秀全、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袁世凯、毛泽东、蒋介石),九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运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五卅运动、”一二.九”运动),十场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护国战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浓缩记忆法的优势是增加大脑对知识信息的容量,减轻学习的负担,而且适用的范围较广。但浓缩的部分应该是最精华的。 3、重复记忆法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学时教师应该:第一,在课堂中指导学生抓重点,攻难点,反复强调历史诸因素。创造各种条件,让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内容、性质、意义、因果等要素牢牢地印在学生脑海中。第二,课后练,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叙述课堂所学的内容,完整地回答课文后面的问题及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所提出的问题。第三,单元练,即对学生进行单元复习,对部分教材内容进行重点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第四,综合练,就是某一断代史教学结束后对学生进行综合复习和训练。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把所学知识分类归纳、比较、分析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分析评价,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记忆、表达、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方法很多,教学时应灵活运用,决不能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以最便捷的方法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㈨ 中考历史如何在巩固基础知识下,提高选择题的得分率

选择题就是基础知识方面的了。历史,说白了就是过去的故事,然后有人把它记录下来的而已。你要根据时间主线记忆就行了。

㈩ 如何复习历史

如何搞好历史复习

一、要以"本"为本,夯实基础。开卷考试作为中考命题的一种形式,主要目的在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显示出灵活性、开放性、综合性的转点。面对这样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历史复习过程中,仍需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记住并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含义,做到能复述出大意来,为考试翻书做好充分准备。二、立足基础,注重能力培养。这要求我们在掌握基础知识后能突破教材各课的限制,对知识进行梳理(纵、横向),对同类知识进行归纳、比较,以便把握内在的东西,不能错误地认为开卷考试就是翻书抄抄,无须多花时间。功在平时,在复习中只要能做到多动手、勤思考、多积累,这样就不会临到考试时忙乱阵脚。三、关注时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能力拔高的要求,也是学生感到头疼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平时有意识地去关注社会热点,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核武器、SARS病毒)、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恐怖主义活动等,做个有心人,多加积累,以利于解题。四、要掌握一些复习的方法。⑴贴书签式法。历史学科考试范围广,知识点多,而且较散,为了寻找方便,可以以贴小书签的方式在课本上将知识点在课本的最上边或左边分阶梯式的排列编目。⑵正确处理课本与资料。面对今天市场纷繁多样、良莠不齐的复习资料,应正确地选一本有代表性的复习资料。这本资料应包括对基础的复习,重难点的讲解、各类题型的解法指导、知识点归纳和整理等,有目的进行自我检测,对不能独立完成或一时找不着答案的题目,应找同学或老师解疑,不要去等待答案,被动地去学习。⑶要会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可以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来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也可以穿插在理科复习的过程中进行或利用周末进行阶段性复习巩固,切忌临阵磨刀。⑷掌握正确的答题方法。题目所给的条件、时间、地点、指向等有效信息应反馈到课本中,审清题目,读懂题干,找出切入口。选择题可采用排除法和立定法。材料题要最大限度地获取材料提供的信息,进行筛选、整理、辨析、回答问题。问答题一般都有时间范围,要仔细审清,同时找出题干部分要求进行回答,注意答题的条理性。·

阅读全文

与历史如何巩固基础知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