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时间,历史,年代
春秋五霸 是指 齐桓公 、 宋襄公 、 晋文公 、 秦穆公 和 楚庄王 。此说见之于《白虎通·号篇》。 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 楚庄王 ,吴王阖闾(hé lǘ),越王勾践。此说见之于王褒的《四子讲德文》。 另有人认为,所谓“五霸”,应是一种虚指,并非实指五位国君。 齐桓公 任用管仲为相,促进国家的统一,“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最先成为霸主。齐桓公是公元前6 85年即位的。他在政治、经济上作了一系列改革,再加上齐国地近渤海,有山海渔田之利,齐国很快强大起来。齐桓公采用管仲的意见,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即在尊重周王室的名义下,团结其他诸侯,抗击威胁中原的周边少数民族,还出兵阻挡北上的南方强国楚,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后来,齐桓公召集诸侯国在葵丘会盟,周王室也派人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晋文公 接着称霸的是 晋文公 。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领楚、郑、陈等国军队围攻宋国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宋国派人到晋国求救。晋文公采纳了部下的正确意见。争取了齐国和秦国参战,壮大了自己的力量。而后,又改善了晋同曹、卫的关系,孤立了楚国。这时,楚国令尹(官名,相当于宰相)子玉大怒,发兵进攻晋军。 晋文公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和报答在晋国内乱逃亡在外时楚王的殷勤接待,(在逃亡时,晋文公允诺:若能回到晋国为君,一旦晋楚交战,晋军将退避三舍,古代军队行军三十里叫做一舍,九十里就是三舍)命令部队向后撤退九十里。晋军“退避三舍”,后撤到卫国的城濮(今山东省憋县)。城濮离晋国比较近,补给供应很方便,又便于会合齐、秦、宋等盟国军队,集中兵力。公元前632年4月, 晋楚两军开始决战。晋军诱敌深入,楚军陷入重围,全部被歼。城濮之战创造了在军事上先退让一步,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此后,晋文公请来周襄王,在践土(今河南广武)和诸侯会盟。周天子策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并赏赐他黑红两色弓箭,表示允许他有权自由征伐。晋文公成了中原霸主。宋襄公 齐桓公去世后, 宋襄公 一心想成为霸主。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六三九年)春,宋、齐、楚三国国君相聚在齐国的鹿地。宋襄公一开始就以盟主的身份自居,认为自己是这次会议的发起人,同时又认为自己的爵位也比楚、齐国君高,盟主非已莫属。但是楚成王令楚兵把宋襄公拘押起来,然后指挥五百乘大军浩浩荡荡杀奔宋国。最后宋襄公被楚国抓走后又放掉。急功近利,空讲仁义是他失败的地方,但讲信用而以仁义待人,却使他位列春秋五霸之一。不过有名无实,不能算真正的霸主。楚庄王 在齐国称霸时,楚国因受齐国抑制停止北进,转而向东吞并了一些小国,国力强盛。齐国衰落后,楚国便向北扩张与晋国争霸。公元前598年,楚庄王率军在邲(今河南郑州)与晋军大战,打败晋军。中原各国背晋向楚, 楚庄王又成为中原霸主 。秦穆公 晋国称霸的时候,西部的秦国也强大起来。秦穆公企图向东争霸中原,但由于向东的通路为晋所阻,便向西吞并十几个小国,在函谷关以西一带称霸,史称“称霸西戎”。“兼国十二,开地千里”(《韩非子·十过篇》)。吴越争霸 以后,吴国、越国相继强大, 争霸于东南。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进攻越国,围困越王勾践于会稽(今浙江绍兴),迫使越国屈服。接着又打败齐军。公元前482年,在黄池(今河南封丘附近)与诸侯会盟,争得了霸权。越王勾践自被吴国打败后,卧薪尝胆,立志报仇,经过几十年努力,转弱为强,灭了吴国。勾践乘势北进,与齐、晋等诸侯会盟于徐(今山东膝县),成为霸主。称霸主要标志 诸侯大国争霸,说明了周朝王权的削弱。自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雒邑(今河南洛阳)以后,周朝王室更加衰微。从前是天子统帅诸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现在这些权力都落到诸侯手里,“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于“陪臣执国命”。新兴地主阶级纷纷起来夺权了。周朝奴隶制处于“礼坏乐崩”的境地。 称霸的诸侯主要标志是“会盟”诸侯,而完成这一重要仪式的有齐桓公小白、晋文公重耳、楚庄王旅、吴王夫差、越王勾践这五位诸侯,所以真正的春秋五霸应该是他们。同时在现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也采用这一说法,所以说这一说法更具有权威性。 宋襄公妄自尊大,借楚威而约诸侯,并且称霸不成反丧其身,根本不能算五霸之一。反而倒是春秋首霸,救周王朝于崩塌中的郑庄公无人提及。郑庄公应算春秋五霸之一。编辑本段“春秋五霸”的八种说法 网上盛传“春秋五霸”共有两种说法,其实不对,从古至今,关于“五霸”至少出现过八 齐桓公 种说法,此外还有一些说法是将夏商时代的一些骁将也算进来,那些已经超出了春秋时代的范围。 这八种说法如下: 1.“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史记》 2.“齐桓、晋文、楚庄、阖闾、勾践”——《荀子·王霸》 3.“齐桓、晋文、秦穆、楚庄、阖闾”——《白虎通·号篇》 4.“齐桓、晋文、秦穆、楚庄、勾践”——《四子讲德论》 5.“齐桓、宋襄、晋文、秦穆、夫差”——《汉书·诸王侯表序》 6.“齐桓、晋文、晋襄、晋景、晋悼”——《鲒崎亭集外编》 7.“郑庄、齐桓、晋文、秦穆、楚庄”——《辞通》 8.“齐桓、晋文、楚庄、夫差、勾践”——部分中学课本
㈡ 历史年代学的重要性
历史年代学对于历史学来说,虽然是一门辅助学科,但其重要性内并不因此而稍减。这是因容为,历史是在时空的延续中发展的。任何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发生,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都离不开具体的时空关系,亦即历史时期与地理环境的制约。历史学要反映客观的历史过程,必须掌握确切的时(年代)空(地理)要素。因此,同是作为历史学辅助学科的历史年代学与历史地理学,也历来为中外史家所重视。我们的前人曾有“左图右史”[2]的形象说法。德国史学界则有过更为生动的比喻:“历史有两只眼睛,一只是年代学,一只是地理学。”[3]眼睛之于人体的重要,几乎人人皆知:“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用眼睛比喻这两门学科,确是再精当不过的了。
㈢ 中国、世界历史年代对照表
1、公元前5000~前500年
亚洲(公元前5000~前500年)
苏美尔·阿卡德城邦的建立和统一、苏美尔的政治结构神庙、大经济阿卡德统治、南部两河流域乌尔第三王朝、古巴比伦王国时期、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起、汉谟拉比的统治、亚述帝国亚述国家的产生和演变、亚述帝国的建立、新巴比伦王国、新巴比伦王国灭亚述。
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楔形文字、吉尔伽美什史诗、古代两河流域的科技、巴比伦的天文学、巴比伦的数学成就、腓尼基文明、腓尼基的兴起、腓尼基发达的经济、赫梯和古巴勒斯坦赫梯的兴亡、古巴勒斯坦的统一犹太教的产生、古代印度文明、早期哈拉巴文化阶级的产生和国家的出现。
四大吠陀婆罗门教的创立、列国时代的印度十六国的建立、摩竭陀国称霸城市的再度兴起、沙门新思潮佛教的产生与释迦牟尼。
中国第一王朝——夏朝、大禹治水、阶级社会的产生、夏启建国、少康中兴、夏桀亡国、商朝的兴衰、成汤建商商朝的灭亡、商朝的农业生产技术、神奇的甲骨文、发达的青铜文化、礼乐统治下的西周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周公制礼作乐、西周的宗庙祭祀、国人暴动与宣王中兴。
三星堆文化、纷乱的东周、平王东迁、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清净无为”的道家、孔子创立儒学、《考工记》问世、波斯帝国的兴衰、波斯帝国的建立、大流士一世改革、大流士的对外政策、波斯帝国的经济、波斯帝国的衰亡。
非洲(公元前5000~前500年)
国家的产生和早期王朝时期前王朝文明、提尼斯王朝的建立、古王国时期的经济社会、古王国的经济、古王国的瓦解、法老和金字塔中王国时期、第一中间时期和人民起义、埃及的再度统一、中王国时期的对外战争、中王国时期的农业和手工业。
中王国的灭亡、新王国的盛衰强盛的第十八王朝、新王国的冶金业和纺织业、发达的商业和海外贸易、埃赫那吞宗教改革、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争霸、新王国的衰亡、后期埃及塞易斯王朝、后期埃及前期的经济、波斯征服埃及、波斯对埃及的统治、埃及人民反抗。
波斯的斗争后期、埃及灭亡、古埃及的文化早期的象形文字、图腾崇拜到自然崇拜、宏伟的雕塑建筑和精湛的工艺、艺术、发达的天文历法、非洲的其他文明、撒哈拉农耕社会、努比亚文化、凯尔迈文化、迦太基文明的兴起、迦太基的政治制度、迦太基在北非的扩张,迦太基的贸易和探险。
欧洲(公元前5000~前500年)
爱琴文明、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迈锡尼的墓葬、特洛伊战争、古希腊城邦、国家的出现、城邦的形成、斯巴达城邦、国家的形成、雅典城邦国家形成、梭伦改革、希腊城邦的繁荣、希波战争战后、希腊的城邦经济、奴隶制度的发展
。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希腊诸城邦的没落、雅典的海上霸权、伯罗奔尼撒战争、战后诸城邦的危机、后期希腊城邦的争霸和衰亡、古典时期及以前的希腊文化、希腊的宗教与神话、发达的戏剧、精美的建筑和雕刻、史学的繁盛,哲学的兴起。
美洲(公元前5000~前500年)
美洲的早期文明、亚洲人的迁入、奥尔梅克文明、特奥蒂尔坎查文文化、帕拉卡斯文化
2、公元前500~公元元年
欧洲(公元前500~公元元年)
马其顿的兴起、马其顿王国的兴盛、腓力二世统一希腊、亚历山大东征、安提柯王朝的建立、斯巴达的社会改革、托勒密王朝和塞琉古王国、托勒密王朝的专制统治、托勒密王朝的衰败、塞琉古王国的专制统治、发达的塞琉古商业。
塞琉古的手工业、塞琉古的衰亡、马其顿时期的文化数学家和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欧几里得与几何学天文学和地理学的发展、哲学的进一步发展、日趋成熟的雕塑艺术、伊索寓言、古罗马的王政时代、伊特鲁里亚人、罗马的氏族制度民主军事制度、图里乌改革、王政时代的结束。
早期的罗马共和国、设立平民保民官、李锡尼一塞克斯图法平民斗争和新贵族的产生、征服意大利、罗马共和国早期的社会经济、罗马的对外扩张、第一次布匿战争、第二次布匿战争、第三次布匿战争、侵略西班牙罗马的行省、统治罗马
。共和国的没落、西西里起义、斯巴达克起义、共和时代的文化、罗马的宗教神话和祭司罗马的建筑艺术、朴实的历史和哲学、强权独裁时代的到来、米特里达梯战争、苏拉独裁庞培兴起、前三头同盟,恺撒独裁后三头同盟。
亚洲(公元前500~公元元年)
秦朝统一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的建立、秦始皇万里长城的修筑、秦朝的覆亡、“世界第八大奇迹、”西汉刘邦建西汉、汉武帝时代、汉匈和战、司马迁著《史记》。
孔雀帝国被占领的时代、旃陀罗笈多创立孔雀王朝、阿育王的征伐、孔雀王朝时期的政治与军事、森严的种姓制度、孔雀王朝后的印度、帝国时代的文化、印度的史诗《佛本生经》、孔雀帝国时代的建筑艺术。
3、封建时期
公元元年~400年
欧洲(公元元年~400年)
罗马帝国的建立、奥古斯都建立元首政治、屋大维对内的政治制度、繁荣的“和平时代”、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兴盛、从黄金时代到三世纪危机、隶农制的盛行、皇权的进一步加强、罗马的“黄金时代”、罗马城市和商业的萧条。
混乱的政治、统治后期的罗马帝国、戴电里先统治、君士坦丁大帝独裁、扶持基督教、继续衰弱的帝国经济、帝国的分裂、基督教的兴起和传播、基督教的演变、西罗马帝国的灭亡、马克西穆斯之乱、四大“蛮族”掌权。
帝国时代的罗马文化、自然科学的发展、唯心主义哲学的盛行、发达的史学、帝国时代的法学、罗马的文学、罗马的建筑和雕塑艺术
亚洲(公元元年~400年)
东汉刘秀建东汉、外戚宦官专权、班固著《汉书》、蔡伦改进造纸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三国鼎立时期的中国、乱世枭雄——曹操、建安文学、蜀国的建立、诸葛亮治蜀、孙权建吴、西晋和东晋的建立、“五胡十六国”兴起。
佛教和道教的盛、行两晋的书画艺术、陶渊明与田园诗、贵霜帝国的建立、开明的迦腻色伽、统治早期的萨珊、波斯帝国萨珊波斯的兴起、萨珊和罗马的战争、马资达克起义、古代朝鲜箕氏、朝鲜新罗百济建国、朝鲜半岛的古代文化、古代日本绳文式和弥生式文化,邪马台国大和国家的兴起。
美洲、非洲(公元元年~400年)正在发展的美洲和非洲、玛雅文明的兴起、摩羯文化、印加文明兴起、阿克苏姆国统治,东非加纳王国的繁荣。
4、中世纪
欧洲(公元400~1500年)
日耳曼王国的建立、古代日耳曼人的社会制度、西欧封建关系的萌芽、日耳曼诸王国的建立、伦巴德人入侵意大利、西欧封建制的产生、克洛维创建法兰克王国、矮子丕平篡权、查理曼帝国形成、帝国的分裂、北欧海盗海盗时代的来临、北欧海盗的扩张。
“无骨者”伊瓦尔和哈拉尔德、北欧海盗的覆灭、发达的航海造船技术、北欧的口头文学、9~11世纪时期的西欧、加洛林王朝时期的法国农业、罗伯特王朝与加洛林王朝的斗争、加佩王朝的建立与王权的式微、亨利一世统治下的德国。
俗权和教权之争、盎格鲁一萨克逊人征服英格兰、十字军东侵、十字军东征的起因、克勒芒城宗教会议、十字军第一次东征、十字军血洗耶路撒冷、萨拉T反击十字军、君士坦丁堡之灾、法兰西民族国家的形成、法国王权的加强、路易九世改革、腓力四世控制教权、巴黎市民起义。
路易十一统一法国、11—15世纪时期的英格兰、诺曼底征服、亨利二世改革、《自由大宪章》的签订、獒国国会的出现、既特·泰勒起义、红白玫瑰战争、英法百年战争、百年战争的爆发、竟雷西战役、二十年的和平、圣女贞德、酉年战争的结束。
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菲特烈一世侵略意大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开始、汉萨同盟的建立、媛尼斯和佛罗伦萨共和国、西班牙基督教王国的兴起、暴死病黑死病的泛滥、黑死病的传播路线、黑死病之后的欧洲经济、黑死病的长期影响急剧下降的人口。
中世纪的基督教和西欧文化、罗马教会教阶制的演变、英诺森三世加强教权、异端运动的发展、大学的出现、哥特式建筑的兴起、拜占庭帝国查士丁尼一世的法典改革、查士丁尼对外扩张、拜占庭帝国的瓦解、拜占庭的史学、中世纪时期的东南欧。
第一保加利亚王国的建立、尼曼亚统治塞尔维亚、阿尔帕德王朝时期的匈牙利、瓦拉几亚时期的罗马尼亚、中世纪时期的捷克和波兰、捷克国家的形成、德国势力的渗入、蒙古帝国大一统时期、胡司宗教改革、胡司战争。
普亚斯特王朝时期的波兰、金帐汗国统治时期、留里克王朝的建立、基辅罗斯公国、伊凡四世改革,立窝尼亚战争。
亚洲(公元400~1500年)
北朝北魏的建立、孝文帝改革、贾思勰著《齐民要术》、北周立国、北朝开凿石窟、南朝刘宋的建、立齐梁陈的更替、祖冲之求圆周率、山水诗勃兴、刘勰著《文心雕龙》、隋朝一统、隋朝的建立、隋朝改革官制和创设科举、炀帝开修大运河。
李春建赵州桥隋朝的灭亡中前期的唐朝贞观之治玄奘西游与鉴真东渡武周革命开元盛世造纸术西传僧一行实测子午线唐朝的衰败安史之乱、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黄巢大起义与唐朝灭亡、原始火药的发明、诗歌艺术的顶峰、北宋的兴衰、陈桥兵变、王安石变法、北宋和辽、西夏的关系。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宋词的兴盛、南宋南宋的建立、南宋抗金、繁荣的南宋商业、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宗教大融合和禅宗盛行、元朝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忽必烈称帝、元朝建立行省制度、郭守敬与《授时历》、关汉卿与元曲、中前期的明朝。
明朝的建立、明初设内阁、朱元璋加强吏治、郑和下西洋、大明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晚明景象、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明朝与后金的战争、明末农民起义与明朝的灭亡、明朝的科技、长篇小说的繁荣。
中世纪时的伊朗、科斯洛埃斯改革、萨珊帝国、后期的对外扩、张萨珊帝国的灭、亡萨非王朝的建立、中世纪伊朗的史学和文学、发达的建筑艺术、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帝国的建立、阿拉伯帝国的对外扩张、阿拉伯帝国封建制度的发展。
帝国的分裂和衰败、大一统的蒙古帝国时期、、拔都西征旭烈兀西征、伊儿汗国的衰败、帖木儿帝国的昙花一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兴起、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度、奥斯曼灭亡、拜占庭帝国、苏里曼一世的扩张、土耳其的艺术、从笈多帝国到德里。
苏丹时期笈多、帝国的盛衰、戒日帝国的兴起、德里苏丹时期的印度、印度教的出现、先进的数学、天文学、莫卧儿帝国早期、巴布尔创建莫卧儿帝国、阿克巴改革、西方殖民者入侵、印度锡克教的兴起、绘画和建筑艺术、新罗和高丽时期的朝鲜。
新罗灭百济高句丽的灭亡、后期新罗的土地制度、新罗的衰亡高丽王朝的建立和扩张实行柴田科制度和公田制高丽灭亡李氏朝鲜前期封建专制集权的加强壬辰卫国战争中世纪时期朝鲜的文化教育、繁荣的佛教、李朝世宗创制朝鲜字母。
日本的封建化改革、圣德太子改革、大化改新、奈良时代的社会经济、平安时代的日本武士的兴起、幕府统治和日本的统一、镰仓幕府的创建、内外贸易的发展、,日本的战国时期及统一。
美洲(公元400-1500年)
中世纪时期的印第安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印加帝国的建立、印加文化、玛雅贸易,玛雅人的社会结构。
非洲(公元400~1500年)
封建时期的埃及、埃及封建制度的形成、埃及国家的独、立反抗十字军的斗争、阻止蒙古帝国西进、土耳其统治下的埃及、中世纪时期埃及的文化。
北非和东非马格里布的独立、阿尔摩哈德朝的统一、东苏丹诸国、埃塞俄比亚王国、“桑给帝国”时期、桑给帝国发达的对外贸易、西非和南非加纳王国的兴衰、马里王国的崛起、桑海王国的独立、桑海王国的衰败,大津巴布韦。
5、资本主义
1300~1600年
欧洲(1300~1500年)
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但丁创作《神曲》、第一个人文主义者彼特拉克、薄伽丘与《十日谈》、早期文艺复兴的艺术、早期文艺复兴的史学、意大利后期文艺复兴、全才式人物达·芬奇、米开朗琪罗、乔尔乔涅和提香。
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里、空想社会主义者康帕内拉、西欧各国的文艺复兴艺术家、丢勒空想社会主义家、莫尔拉伯雷与《巨人传》、文坛巨匠莎士比亚、塞万提斯与《堂·吉诃德》、发展中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
哥白尼和天文学革命、科学巨人伽利略、数学的突破、物理学的重大发展、培根与哲学、宗教改革前的德国、发达的工商业、天主教会统治下的德国、处境不佳的骑士阶层、城市的阶层关系重重压迫下的德国农民、德国宗教改革、马丁一路德的早期宗教改革观点。
(3)历史学年代扩展阅读:
1、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落后的军事力量无力抗击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清政府统治时期中国和西方列强的战争几乎都以失败告终,只有一次例外,即中法战争,还迫使法国内阁倒台,但是最终法国“不胜而胜”,取得了对越南的宗主权,还让中国开放了西南口岸,允许法国在西南地区筑路。
2、1980年代以来,邓小平政府宣布改革开放,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推行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经济体,但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位于世界中等水平,并逐渐受到资源限制和贫富差距加大的制约。广东为GDP最高的第一强省,浙江为人均收入最高的第一富省。
㈣ 历史年代学的历史年代学发展的途径
历史年代学要不失时机地取得发展,在普及和提高两个方面都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一是结合破除迷信,普及历史年代学常识,从而提高全民族的历史年代学素养;二是加强理论建设,对既有的方法和经验进行上升和概括,并积极开展对若干有争议问题的探讨。其首要之务,应是对作为标准体系的公历及公元纪年进行深入研究。公历有格历与儒历之分。目前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日方法是:凡公元1582年10月15日之后一律用格历,以前的历日(包括公元前的历日)都一律化为儒历。但迄今被史学界奉为圭臬的《二十史朔闰表》、《中西回史日历》以及近年较流行的《中国历史纪年表》、《中国史历日和中西历日对照表》却都采用了公元4年失闰及公元前年代不注记公历日期的做法。这样不仅使公元元年元旦直至4年2月28日的公历日期与现行各国历表都相差一天,也使公元前史日失去按公历对照的客观依据。这一做法显然不妥。再则,儒历的精度较差(约每128年多出1日),在以儒历表示1582年以前直至公元前的历日时,将会遇到年代越是久远误差越大的矛盾。此时即需以格历加以校正。比如孔子诞辰的计算,就是先将中历日期换算成儒历,再按格历予以校正的[13]。这一事实提醒人们:可否直接以格历代替儒历表示前述历史年代?
㈤ 历史学的好的进来给我普及下关于年代的知识
你老师错了。
几十年抄代,就是以后两位的前一数字来表示,
如1980~1989 那就是八十年代。
他理解退后一格的,那是世纪。
如2000~2099年,是21世纪。而不是以前面的千位数和百位数20记为二十世纪。
这是他理解错误。
㈥ 公历纪年和中国历史学年代 的区别
“公抄元”是“公历纪元”的简称,因此,“公元纪年”也就是“公历纪元纪年”。
而中国历史学几年则采用的是年号纪年。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用年号纪年,是从汉武帝开始的。汉武帝在位54年,共用了11个年号,但前面的五个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都是后来才追加的,他本人亲自定的第一个年号是“元封”。公元前111年,即他即位30年的夏天封泰山后,下诏将第二年定为“元封元年”。从此以后,新皇帝即位,都要确定自己的年号。元代以前,一个皇帝一般有多个年号。明清时期,一个皇帝基本就用一个年号。年号纪年不仅是我国的一种纪年法,而且还影响到朝鲜、日本等国。
㈦ 学历史学哪个朝代的历史比较好
李唐王朝,从中,可以学到为君、臣、师、生、父(母)、子(女)、夫、妻的正面和反面典型。
㈧ 如何计算历史年代
千纪、世纪、年代问题
一
历史学是一门以时、空为维度的科学。谈及任何历史事件、事物、人物等等,都要界定它的时间段落和空间范围。历史的空间范围这里不去说它。历史的时间段落则以年为本位度量单位。年也是社会生活的元单位。时间是运动的速度,空间是运动的范围。年便是地球环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比年小的时间单位有季、月、旬、周、日、时、分等。地球斜着身子沿椭圆轨道绕太阳运
转带来了季节的变化。月最初是月亮环绕地球一周的时间,圆缺盈虚一次的周期。公历的月由此发展而来,但已有所不同。日是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周又称星期,最初与月相变化有关,恰为月亮圆缺一次1//4。以上的年、季、月、周、日都以天体运动为基准。旬、时分、秒的发明是为了精细地划分时间段落和工作生活方便。时、分秒按照24进位和60进位嵌入日内,分秒不差。周
与年、月之间则不求除尽,让它周而复始。如一年有52周多。这方面的匹配协调问题已解决得比较圆满。
在史学界和社会生活方面,比年更大的度量单位有年代、世纪、千纪、万年等,其中前三者比较常用。但在它们与年的匹配协调中,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其原因在于它们并不是以天体运动或别的什么运动为基准,而是人为规定,约定俗成。于是可以这样约定,也可以那样俗成。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参予和认同。
二
现在通用的公历纪年已有一千几百年的历史。4世纪的希腊人、基督教史家攸西比乌斯(Eusebius,260-340)采用了统一的综合编年法。6世纪的西班牙神学家伊西多尔(Isidore,560-636)在攸氏的基础上提出了基督纪年法,即现行的公历,它的起点是公元1年(A、D、I)。这个纪年及其起点也是主观规定,习惯成自然的,并没以运动或自然界的某一重大事件为基准。8世纪时英国教会史家比德(Bede,673-735)首先按公元纪年推算公元前的年数,依次定为公元前1年,公元前2年(……Ⅲ、Ⅱ、Ⅰ B、C)等等。比德的推算没有在公元前后之间定出一个公元零的[当时欧洲通用的罗马数字无零(0)的形式],为后来的分歧和争议埋下了病根。比德以后基督纪年法随基督教势力的扩展而得到越来越
广泛的使用,我国也在辛亥革命后改行公元纪年。
16世纪时,为了将纪年序列划分为比年大比千年小的年数段,采用了“世纪”一词来表示100年的年数段。最早的应用是教会史家编纂的教会史《马格德堡世纪》。基督教自来有千年王国、千的庆典的教义和说法。现代我国史学界引进后往往模仿世纪译成“千纪”,其中有代表性、影响最大的是三联书店出版的苏联科学院的鸿篇巨制《世界通史》十卷二十册。也有的学者把几千纪称为“第几千年纪”。我觉得那样就比前者多了两个字,没“几千纪”好。因为语言词汇的发展规律便是在准确丰富的基础上力求简扼。
20世纪又出现了“年代”一词,指十年这个时段。但“80年代”英语说eighties,“20世纪70年代”一般简写成1970s或1970’s,余类推。俄语则另有写法……至此便形成了十年为一年代
,十个年代为一世纪,十个世纪为一千纪的三年进位序列和比年大的三大时间度量单位。
从数学上讲,世纪的纪年有从0至99和从1至100两种算法。公元前的世纪既可以从公元前1年至前100年为前1世纪,前101年至前200年为前2世纪;也可以从公元前1年至前99年为前1世纪,前100年至前199年为前2世纪……
不过公元前的事比较遥远,相对不太重要,分歧争议也不大,这里也就不去谈这两种划分法的利弊得失了。我想,公元前的世纪不妨可统一为公元前1年至前100年为前1世纪,公元前101年至前200年为前2世纪,余类推。如果硬要更精确,也可以把公元前200年、100年这样的年份称为公元前3、2世纪之交的一年,前2、1世纪之交的一年。需要注意的是,公元前某世纪上半叶、下半叶的时段恰与公元后相反。例如公元前12世纪上半叶指公元前1200年至前1149年,公元前1世纪下半叶指公元前50年至前1年。
在世界古代史中,公元前几千纪的初期、上半期、中期、下半期、晚期的廉洁比较普遍。公元前一千纪指公元前1年至前1000年,公元前二(两)千纪指公元前1001年至前2000年,余类推。当然也可以把前3000年、前2000年这样的年份作为两个千纪相交的一年。我想公元前20、19两个世纪似可视为公元前两千纪初期;公元前20-16五个世纪应统一视为公元前二千纪上半期;公元前17-13五个世纪似可视为公元前两千纪中期;公元前15-11五个世纪应统一视为前两千纪下半期;公元前12、11两个世纪似可视为公元前两千纪晚期。
三
公元后的事情离现实较近,纪年逐渐细致化。千纪虽在世界史中也有时用到,但总的说来用得较少。常用的是世纪和年代。世纪本有从1到100和从0到99两种计算法,它们各有利弊,各有道理。这主要是个约定俗成,习惯成自然的问题。加上无公元零年,事情就有点复杂。我想公元后的世纪就姑且定为从0到99为一个世纪。这样可避免1800年、1900年、2000年等年份无法纳入某个年代的麻烦。因为一个年份应属于某个年代,一个年代应属于某个世纪。年不应跨年代、跨世纪。如果把公元后的世纪定为从1到100,则2001年便是21世纪的开端,而1990-1999年又已统一为20世纪90年代,那样2000年便无年代可归属。把世纪定为从0到99还适应了许多人想早点跨入下个世纪下个千纪的愿望。因为21世纪还是公元三千纪的第一个世纪。当然这样一来公元1世纪便只能是从公元1年到99年。作为一个特例,公元1世纪便只有99年,留下了一点遗憾。以此类推,公元1800年至1899年为19世纪,1900年至1999年为20世纪,2000年至2099年为21世纪。21世纪和22世纪构成公元3千纪初期。
特别是要注意的是,在计算跨公元前后的时段问题时,要减去一年即没有的公元零年,不可疏忽。例如,1989年我国曾隆重纪念孔子诞辰2540周年。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1989+551=2540。但因无公元零年;得减去一年。所以本应在1990年纪念孔子诞辰2540周年。
四
本世纪以来生活节奏进一步加快,因而出现了“年代”。它指一个世纪的1/10,表示10年这个年数段。从数学上讲,年代的纪年也有从0到9和从1到10两种计算法。《辞海》1970年版“世纪”条说,亦有主张1971-1980年为20世纪70年代者;1989年版说亦有主张1981-1990年为20世纪80年代者。我觉得年代应统一为从0
到9。例如20世纪20年代指1920年至1929年,20世纪90年代指1990年至1999年。如此划分的原因在于,这样一来,“几”十年代中的每一年在十位上都有这个“几”,比较方便。例如1970-1979年为70年代,其中的每一年在十位上都有七。还有,这样外语也便于缩写,如将80年代简写为1980s等。如果年代从1到10,英、俄
语等未见得能缩写。因为那样的划分最后一年要进为1990。不过20年代以前的两个年代尚无统一名称或叫法(这也旁证了“年代”启用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先不必忙着去补称它们,本世纪初的两个十年却迫切需要定名。我认为,2010年至2019年应称为21世纪“二十年代”。这样与二十年代、三十年代的叫法吻合、协调。一十年代的每一年在十位上都有个“-”(10-19)。2000年至2009年的年代称谓要费斟酌一些。汉语和外语都可以说“某世纪第一个十年”(the first clecade of a certain century)。但这样说又不简扼,难以被全社会普遍接受并流行开来。当然外语的局面简写形式仍可为2000s或2000’ s,不进外语的简写与口说不求一致,前已述及。如操英语的民族现在也在The Zips
、The Naughts、The Zilches、The Oh-Ohs之间徘徊。汉语的书面形式和口头表述则应一致。我想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可称为零十年代、头十年代、初十年代、元十年代等。在上述几个选择中,我认为零十年代最为科学,具有前途。一因其中每一年在十位上都有零(00-09),二因它与一十年代、二十年代等匹配。三因
(在数轴上)1以前的(自然)数是0。当然,最初叫零十年代有点拗口,不大习惯。但在生活中零作为词素其使用已较为广泛,渐为人们接受了。例如零点等于午夜24点,现在人们更爱说零点正(整)、零点15分,而不大爱说24点正(整)、24点15分。气温表上的零度人们则只能说零度,并在此基础上说零上几度,零下几度。这样的话,本世纪初的第一、第二个十年也就可以简称
为20世纪零十年代、一十年代了。自然,如果群众更乐意接受头十年代、初十年代、元十年代的廉洁也未尝不可。不觉 有一个简写问题。二十年代、三十年代等的书面形式现在也可以并经常用阿拉伯数字简写为20年代、30年代等。以此类推 ,我们也可将一十年代、零十年代简写为10年代、00年代;但仍读作用中文书写的年代,而不读作零零年代、一零年代。
㈨ 历史的年代怎么计算
千纪、世纪、年代问题 一 历史学是一门以时、空为维度的科学。谈及任何历史事件、事物、人物等等,都要界定它的时间段落和空间范围。历史的空间范围这里不去说它。历史的时间段落则以年为本位度量单位。年也是社会生活的元单位。时间是运动的速度,空间是运动的范围。年便是地球环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比年小的时间单位有季、月、旬、周、日、时、分等。地球斜着身子沿椭圆轨道绕太阳运 转带来了季节的变化。月最初是月亮环绕地球一周的时间,圆缺盈虚一次的周期。公历的月由此发展而来,但已有所不同。日是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周又称星期,最初与月相变化有关,恰为月亮圆缺一次1//4。以上的年、季、月、周、日都以天体运动为基准。旬、时分、秒的发明是为了精细地划分时间段落和工作生活方便。时、分秒按照24进位和60进位嵌入日内,分秒不差。周 与年、月之间则不求除尽,让它周而复始。如一年有52周多。这方面的匹配协调问题已解决得比较圆满。 在史学界和社会生活方面,比年更大的度量单位有年代、世纪、千纪、万年等,其中前三者比较常用。但在它们与年的匹配协调中,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其原因在于它们并不是以天体运动或别的什么运动为基准,而是人为规定,约定俗成。于是可以这样约定,也可以那样俗成。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参予和认同。 二 现在通用的公历纪年已有一千几百年的历史。4世纪的希腊人、基督教史家攸西比乌斯(Eusebius,260-340)采用了统一的综合编年法。6世纪的西班牙神学家伊西多尔(Isidore,560-636)在攸氏的基础上提出了基督纪年法,即现行的公历,它的起点是公元1年(A、D、I)。这个纪年及其起点也是主观规定,习惯成自然的,并没以运动或自然界的某一重大事件为基准。8世纪时英国教会史家比德(Bede,673-735)首先按公元纪年推算公元前的年数,依次定为公元前1年,公元前2年(……Ⅲ、Ⅱ、Ⅰ B、C)等等。比德的推算没有在公元前后之间定出一个公元零的[当时欧洲通用的罗马数字无零(0)的形式],为后来的分歧和争议埋下了病根。比德以后基督纪年法随基督教势力的扩展而得到越来越 广泛的使用,我国也在辛亥革命后改行公元纪年。 16世纪时,为了将纪年序列划分为比年大比千年小的年数段,采用了“世纪”一词来表示100年的年数段。最早的应用是教会史家编纂的教会史《马格德堡世纪》。基督教自来有千年王国、千的庆典的教义和说法。现代我国史学界引进后往往模仿世纪译成“千纪”,其中有代表性、影响最大的是三联书店出版的苏联科学院的鸿篇巨制《世界通史》十卷二十册。也有的学者把几千纪称为“第几千年纪”。我觉得那样就比前者多了两个字,没“几千纪”好。因为语言词汇的发展规律便是在准确丰富的基础上力求简扼。 20世纪又出现了“年代”一词,指十年这个时段。但“80年代”英语说eighties,“20世纪70年代”一般简写成1970s或1970’s,余类推。俄语则另有写法……至此便形成了十年为一年代 ,十个年代为一世纪,十个世纪为一千纪的三年进位序列和比年大的三大时间度量单位。 从数学上讲,世纪的纪年有从0至99和从1至100两种算法。公元前的世纪既可以从公元前1年至前100年为前1世纪,前101年至前200年为前2世纪;也可以从公元前1年至前99年为前1世纪,前100年至前199年为前2世纪…… 不过公元前的事比较遥远,相对不太重要,分歧争议也不大,这里也就不去谈这两种划分法的利弊得失了。我想,公元前的世纪不妨可统一为公元前1年至前100年为前1世纪,公元前101年至前200年为前2世纪,余类推。如果硬要更精确,也可以把公元前200年、100年这样的年份称为公元前3、2世纪之交的一年,前2、1世纪之交的一年。需要注意的是,公元前某世纪上半叶、下半叶的时段恰与公元后相反。例如公元前12世纪上半叶指公元前1200年至前1149年,公元前1世纪下半叶指公元前50年至前1年。 在世界古代史中,公元前几千纪的初期、上半期、中期、下半期、晚期的廉洁比较普遍。公元前一千纪指公元前1年至前1000年,公元前二(两)千纪指公元前1001年至前2000年,余类推。当然也可以把前3000年、前2000年这样的年份作为两个千纪相交的一年。我想公元前20、19两个世纪似可视为公元前两千纪初期;公元前20-16五个世纪应统一视为公元前二千纪上半期;公元前17-13五个世纪似可视为公元前两千纪中期;公元前15-11五个世纪应统一视为前两千纪下半期;公元前12、11两个世纪似可视为公元前两千纪晚期。 三 公元后的事情离现实较近,纪年逐渐细致化。千纪虽在世界史中也有时用到,但总的说来用得较少。常用的是世纪和年代。世纪本有从1到100和从0到99两种计算法,它们各有利弊,各有道理。这主要是个约定俗成,习惯成自然的问题。加上无公元零年,事情就有点复杂。我想公元后的世纪就姑且定为从0到99为一个世纪。这样可避免1800年、1900年、2000年等年份无法纳入某个年代的麻烦。因为一个年份应属于某个年代,一个年代应属于某个世纪。年不应跨年代、跨世纪。如果把公元后的世纪定为从1到100,则2001年便是21世纪的开端,而1990-1999年又已统一为20世纪90年代,那样2000年便无年代可归属。把世纪定为从0到99还适应了许多人想早点跨入下个世纪下个千纪的愿望。因为21世纪还是公元三千纪的第一个世纪。当然这样一来公元1世纪便只能是从公元1年到99年。作为一个特例,公元1世纪便只有99年,留下了一点遗憾。以此类推,公元1800年至1899年为19世纪,1900年至1999年为20世纪,2000年至2099年为21世纪。21世纪和22世纪构成公元3千纪初期。 特别是要注意的是,在计算跨公元前后的时段问题时,要减去一年即没有的公元零年,不可疏忽。例如,1989年我国曾隆重纪念孔子诞辰2540周年。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1989+551=2540。但因无公元零年;得减去一年。所以本应在1990年纪念孔子诞辰2540周年。 四 本世纪以来生活节奏进一步加快,因而出现了“年代”。它指一个世纪的1/10,表示10年这个年数段。从数学上讲,年代的纪年也有从0到9和从1到10两种计算法。《辞海》1970年版“世纪”条说,亦有主张1971-1980年为20世纪70年代者;1989年版说亦有主张1981-1990年为20世纪80年代者。我觉得年代应统一为从0 到9。例如20世纪20年代指1920年至1929年,20世纪90年代指1990年至1999年。如此划分的原因在于,这样一来,“几”十年代中的每一年在十位上都有这个“几”,比较方便。例如1970-1979年为70年代,其中的每一年在十位上都有七。还有,这样外语也便于缩写,如将80年代简写为1980s等。如果年代从1到10,英、俄 语等未见得能缩写。因为那样的划分最后一年要进为1990。不过20年代以前的两个年代尚无统一名称或叫法(这也旁证了“年代”启用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先不必忙着去补称它们,本世纪初的两个十年却迫切需要定名。我认为,2010年至2019年应称为21世纪“二十年代”。这样与二十年代、三十年代的叫法吻合、协调。一十年代的每一年在十位上都有个“-”(10-19)。2000年至2009年的年代称谓要费斟酌一些。汉语和外语都可以说“某世纪第一个十年”(the first clecade of a certain century)。但这样说又不简扼,难以被全社会普遍接受并流行开来。当然外语的局面简写形式仍可为2000s或2000’ s,不进外语的简写与口说不求一致,前已述及。如操英语的民族现在也在The Zips 、The Naughts、The Zilches、The Oh-Ohs之间徘徊。汉语的书面形式和口头表述则应一致。我想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可称为零十年代、头十年代、初十年代、元十年代等。在上述几个选择中,我认为零十年代最为科学,具有前途。一因其中每一年在十位上都有零(00-09),二因它与一十年代、二十年代等匹配。三因 (在数轴上)1以前的(自然)数是0。当然,最初叫零十年代有点拗口,不大习惯。但在生活中零作为词素其使用已较为广泛,渐为人们接受了。例如零点等于午夜24点,现在人们更爱说零点正(整)、零点15分,而不大爱说24点正(整)、24点15分。气温表上的零度人们则只能说零度,并在此基础上说零上几度,零下几度。这样的话,本世纪初的第一、第二个十年也就可以简称 为20世纪零十年代、一十年代了。自然,如果群众更乐意接受头十年代、初十年代、元十年代的廉洁也未尝不可。不觉 有一个简写问题。二十年代、三十年代等的书面形式现在也可以并经常用阿拉伯数字简写为20年代、30年代等。以此类推 ,我们也可将一十年代、零十年代简写为10年代、00年代;但仍读作用中文书写的年代,而不读作零零年代、一零年代。
㈩ 历史学中世纪年代怎么简写
中世纪(Middle Ages)从公元5世纪持续到公元15世纪,是欧洲历史三大传统划分的一个中间时期。中世纪回始于西罗马帝国答灭亡(公元476年),最终融入文艺复兴和探索时代(地理大发现)中。[1]另有说法认为中世纪结束于东罗马帝国灭亡。
术语“黑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