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巴尔干半岛的历史事件

巴尔干半岛的历史事件

发布时间:2021-03-02 03:22:56

A. 什么事件使巴尔干半岛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在雅复西—基什尼奥夫战役中,苏军击制溃了德军南乌克兰集团军群,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获得解放。苏军进入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境内并进抵南斯拉夫边境。巴尔干半岛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至1944年秋,苏南军队合力对驻塞尔维亚的敌军,特别是在贝尔格莱德方向的敌军实施决定性突击的条件已经成熟。

B. 巴尔干半岛至今任然动荡不安的历史根源和现实原因。

历史根源:从19世纪起,沙俄渴望打通南下地中海的通道,奥地利企图向南扩张通向亚得内里亚容海,英、法则要保护通往印度洋和远东的交通命脉,因而半岛成为俄、奥、英、法激烈争夺的地区,多次发生战争,有“欧洲火药库”之称。
现实原因:民族混杂,民族矛盾激化。

C. 巴尔干历史

为什么是巴尔干

作 者: 马克-马佐尔 出 版:天津人民出版社
从希腊到波斯尼版亚,由伊斯权坦布尔至萨拉热窝,巴尔干这块一向被战火蹂躏的区域,遍布多少激烈冲突留下的伤痕?究竟埋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 巴尔干历史专家马克•马佐尔在这本书里,提供了简洁但精采的观察。他让我们摆脱刻板的印象,透过形形色色此地居民的声音,认识罗马时代以来巴尔干的日常生活。在僧侣和农民、盗贼和旅人、基督徒、穆斯林和犹太人的身上,我们将发现左右巴尔干人民生死的那股深沉力量。

D. 在巴尔干半岛的领土上,发生过什么战役吗

20世纪的百年,巴尔干战火不断。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引燃一战战火,希特勒野心勃勃,疯狂屠杀南斯拉夫人.

E. 介绍一下巴尔干半岛及其中国家的发展历程

欧洲南部三大半岛之一。位于南欧东部。西临亚得里亚海,东濒黑海,南滨伊奥尼亚海和爱琴海,东南隔黑海与亚洲相望,北以多瑙河、萨瓦河为界,西至的里雅斯特。面积约50.5万平方千米。包括阿尔巴尼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希腊、马其顿等国家的全部国土,以及塞尔维亚、黑山、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摩尔多瓦、乌克兰与土耳其的部分土地。半岛地处欧、亚、非三大陆之间,是欧、亚联系的陆桥,南临地中海重要航线,东有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扼黑海的咽喉,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地形以山地为主。半岛西部有迪纳拉-品都斯山脉,中东部有喀尔巴阡-老山(巴尔干)山脉。老山山脉是阿尔卑斯、喀尔巴阡山的延伸,经南斯拉夫东部,横贯保加利亚中部,直临黑海。东西两列山脉之间是古老的罗多彼山脉和马其顿山丛, 最高峰穆萨拉峰 ,海拔2925米。半岛上平原分布零散,仅萨瓦河、多瑙河、马里查河谷较宽广 。矿产有铜、汞、铬、铅、锌 、石油以及铁、煤等。半岛西部和南部沿海地带属地中海型气候 ,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湿润。半岛内部属温和大陆性气候 ,夏热冬冷。除多瑙河、萨瓦河外,其他河流多短小湍急 。较大湖泊有斯库台湖、奥赫里德湖、普雷斯帕湖 。土壤以山地褐色土和褐色土分布最广,在石灰岩区有红色石灰土。

巴尔干半岛历史悠久,南部是古希腊文化的发祥地。公元前2世纪以后,曾先后被罗马、拜占庭、奥斯曼等帝国所统治。奥斯曼帝国的统治长达500余年,其间半岛人民曾进行了一系列反奥斯曼帝国统治的斗争。从19世纪起,沙俄渴望打通南下地中海的通道,奥地利企图向南扩张通向亚得里亚海,英、法则要保护通往印度洋和远东的交通命脉,因而半岛成为俄、奥、英、法激烈争夺的地区,多次发生战争,有“欧洲火药库”之称。主要战争有:1828~1829年和1877~1878年两次俄土战争,1912~1913年和1913年两次巴尔干战争。战争使半岛各国的对立及列强间的矛盾加剧,于1914年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在萨拉热窝被刺为导火线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半岛各国都被卷入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半岛曾被德、意法西斯占领,各国都进行了反法西斯的斗争。战后半岛诸国建有多处军事基地。海军基地有:南斯拉夫的斯普利特、科托尔湾;阿尔巴尼亚的都拉斯、发罗拉;保加利亚的瓦尔纳、布尔加斯;罗马尼亚的康斯坦察;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希腊的比雷埃夫斯、塞萨洛尼基。空军基地有:阿尔巴尼亚的地拉那;罗马尼亚的康斯坦察;保加利亚的索非亚、托尔布欣;南斯拉夫的卢布尔雅那、尼什、斯科普里等。
其中国家介绍:罗马:
意大利首都、第一大城。位于台伯河下游平原,东距第勒尼安海25公里。市区跨台伯河两岸,架有桥梁24座。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人口283万(1989)。古代罗马的发源地。约公元前二千年初,罗马人从东北移居于此。公元前八至前四世纪筑城堡,逐步形成早期罗马城。公元756-1870年为教皇国的首都,1870年意大利王国统一后成为意大利首都(教皇国退至梵蒂冈)。工业有食品、纺织、机械、印刷、化工、电子和塑料等。意大利电影工业的主要中心。西北沿海的奇维塔韦基亚为其主要港口。世界最著名的游览地之一。占城区面积40%的古罗马城多规模宏大的古代建筑(如弗拉维安半圆形剧场、科洛西姆大斗兽场、大杂技场、潘提翁神庙、戴克里先公共浴场等)和艺术珍品。城西北的梵蒂冈为罗马教廷所在地。有教堂、宫殿、博物馆、大学(建于1303年)、科学院和图书馆等。

罗马位于意大利半岛南北方向有座亚平宁山脉,把意大利半岛分成了东西两部分,亚平宁山脉旁边,有一条台伯河,罗马位于台伯河流入地中海的海拔最低30公里处。
罗马位于台伯河下游的丘陵平原上,已有2500余年历史。它是一座艺术宝库、文化名城。罗马是意大利的首都,也是罗马天主教廷所在地。是意大利占地面积最广、人口最多的城市。罗马是意大利政治、历史和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世界灿烂文化的发祥地。古城居北,新城在南。它在20世纪20~50年代建成,是拥有摩天大楼的现代花雷锋城市。罗马教廷所在地梵蒂冈位于古城区西北角。罗马古城酷似一座巨型的露天历史博物馆。在罗马古都遗址上,矗立着帝国元老院、凯旋门、纪功柱、万神殿和大竞技场等世界闻名的古迹;这里还有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精美建筑和艺术精品。
罗马气候温暖,四季鲜明,春季正是一年中最适合出游的季节。罗马气候温暖,四季鲜明,春季正是一年中最适合出游的季节。罗马气候温暖,四季鲜明,春季正是一年。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63年-1992年),历史上的国名,位于巴尔干半岛,1992年解体,分别成立了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后改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现解体为塞尔维亚共和国和黑山共和国)、克罗地亚共和国、斯洛文尼亚共和国、马其顿共和国和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共和国。

1945年,南斯拉夫从纳粹德国手中获得解放,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铁托任主席。二战后,南实行了国有化和土地改革,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由于南斯拉夫和苏联一向关系不和,加上铁托不甘受制于苏联,1948年,南和苏联关系破裂,南斯拉夫共产党被开除出苏联领导的共产党情报局。1949年,情报局公开斥责南斯拉夫“已完全蜕化为法西斯主义并投人了世界帝国主义阵营”。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掌握苏联政权后,南苏关系开始改善,并恢复外交关系。以后,南苏关系一直在处于低度水平,南也并没有加入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国际经济组织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军事组织华沙条约组织。1963年南修改宪法,改国号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前南奉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铁托是不结盟运动的发起者。他反对大国垄断国际事务,反对战争,维护和平,为南斯拉夫赢得了国际尊重。1974年,再次修改宪法,宣布实行“联合劳动”和“代表团制议会”,1980年,铁托逝世后,联邦实行集体领导,各共和国日趋松散,民族矛盾加剧。1991年,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和马其顿四个共和国相继宣布独立。1992年4月27日,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议会通过新宪法,宣布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联合成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正式解体。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行政区划: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萨拉热窝;

克罗地亚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萨格勒布;

马其顿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斯科普里;

黑山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铁托格勒,现改名为波德戈里查;

塞尔维亚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贝尔格莱德,包括两个社会主义自治省:

5a. 科索沃社会主义自治省,首府普里什蒂纳;

5b. 伏伊伏丁那社会主义自治省,首府诺维萨德;

斯洛文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首都卢布尔雅那。

在1990年前苏联解体之后,各民族开始各自争取自治和独立。及至2003年改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之后,南斯拉夫作为国名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南斯拉夫简史

所谓南斯拉夫,也就是南部斯拉夫民族的意思。斯拉夫民族最早起源于今天的俄罗斯和乌克兰等东欧地区。公元五至六世纪,部分斯拉夫人开始迁徙到今天的巴尔干半岛,成为今天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黑山、马其顿等斯拉夫民族的祖先。到公元九世纪开始形成一些斯拉夫民族国家,如克罗地亚、塞尔维亚等。南部斯拉夫各民族受拜占庭文化影响较大,除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外,大都信奉东正教。

梦想成真 第一南斯拉夫

1398年,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在今天的科索沃地区打败塞尔维亚军队,从而开始了长达500年的对巴尔干地区的统治。1878年,在经过长期反抗斗争后,塞尔维亚、黑山获得了独立。而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则处于当时的奥匈帝国统治下。1912和1913年两次巴尔干战争使马其顿摆脱了土耳其的铁蹄。巴尔干开始产生了将南部斯拉夫民族统一起来的愿望,尤其是已经获得独立的塞尔维亚更是把以自己为核心建立一个统一的南斯拉夫国家作为基本国策。
一战中,塞尔维亚站在协约国一方。战争结束后,奥匈帝国的崩溃,使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有了自决的机会;以法国为代表的协约国也主张在巴尔干建立一个强大的南斯拉夫国家以对德形成牵制。这样,南部斯拉夫民族统一的梦想有了成真的可能。
1918年,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成立了“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1919年的《凡尔塞和约》承认并确定了该王国的主权和边界,是为第一南斯拉夫。1929年王国改名为南斯拉夫王国。

战火诞生 第二南斯拉夫

1941年4月6日,德意轴心国集团向南斯拉夫王国发动全面侵略。4月17日,王国军队战败投降,国王彼得二世流亡英国伦敦,第一南斯拉夫沦亡了。
在德国法西斯占领南斯拉夫后,以铁托为首的南斯拉夫共产党领导武装起义,开始了4年艰苦卓绝的反法西斯游击战争。在二战中,南斯拉夫的游击战争是最大的敌后战场,它牵制和消灭了德国法西斯的大量有生力量,南共领导的游击队也发展到了80万人。1943年11月29日在波黑亚伊策市召开了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委员会会议,决定成立以铁托为首的临时政府———南斯拉夫全国解放委员会,在战后建立各民族平等的联邦共和国,剥夺流亡政府的权利,禁止彼得国王重返南斯拉夫,授予铁托元帅军衔。
1945年5月,在苏联红军的支援下,南斯拉夫全境获得解放。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南斯拉夫人民承受了巨大的民族牺牲,4年中共牺牲了170万人,占当时南斯拉夫人口的11%。1945年11月29日,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1963年的新宪法又改国名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铁托成为终身总统。新南斯拉夫按照民族平等的原则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马其顿和黑山6个自治共和国以及属于塞尔维亚共和国的科索沃、伏伊伏丁那两个自治省组成。
铁托领导的新南斯拉夫在国内实行社会主义工人自治制度,在国际上奉行不结盟政策。70和80年代的南斯拉夫在经济上曾获得很大成就,其国民生活水平在东欧一度居于领先水平,由于铁托本人在二战中建立起的崇高威望和南斯拉夫既不跟从苏联集团、也不依附西方集团的不结盟政策,使得南斯拉夫在国际舞台上也拥有较高的地位。

步履维艰 第三南斯拉夫

由于南斯拉夫各民族曾遭受不同大国的统治,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如塞尔维亚、黑山、马其顿信仰东正教,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信仰天主教,而波黑的穆斯林族和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则信仰伊斯兰教,加上各列强历史上出于私利,经常在各民族中进行挑拨、制造争端,使得各民族之间存在不少矛盾。铁托逝世后,这些矛盾开始逐渐激化。
苏联东欧剧变也给南斯拉夫造成了巨大冲击。南斯拉夫统一的核心南共联盟也开始瓦解,各共和国的分离主义力量日益强大并逐渐控制了当地的政权。一九九一年,图季曼领导的克罗地亚以及斯洛文尼亚两共和国率先宣布独立。在南斯拉夫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的同时,西方国家出于意识形态和本身战略利益的考虑,决定不再支持南斯拉夫的统一。一九九二年一月,德国率先承认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独立,整个欧盟也步其后尘。一九九一年十一月,马其顿宣布独立。一九九二年四月,波黑又宣布独立。
鉴于新的局势,原南斯拉夫仅存的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于一九九二年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其面积和人口都只有原来的百分之四十左右,被称为“小南斯拉夫”或“第三南斯拉夫”。新的南联盟在成立伊始即面临困境。波黑爆发了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和穆斯林族之间的战争,南联盟和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米洛舍维奇被西方指责为进行“种族清洗”,受到经济制裁,国内经济日益衰退,外交上也极其困难。
一九九五年八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大规模空袭波黑塞族,塞尔维亚总统米洛舍维奇、克罗地亚总统图季曼和波黑总统伊泽特贝戈维奇一起在美国签署了《代顿和平协议》,波黑内战终于基本平息。之后,西方又利用南联盟科索沃地区的阿尔巴尼亚少数民族与塞族之间的冲突,继续对南联盟施压,从一九九九年三月二十四日起开始对南联盟进行大规模轰炸,制造了欧洲自二战以来最大的人道主义灾难。

国旗:蓝、白、红是斯拉夫人喜爱的颜色。三色旗曾是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联合王国的国旗。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增加一枚黄边红五角星,象征人民自由解放。1992年成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后,重新启用三色旗。

国歌:

《嗨,斯拉夫人》。 由波兰国歌所衍生, 一八三四年所作, 一九四五年正式定为南斯拉夫国歌

国花:

桃花。

说起南斯拉夫,三十岁以上的人也许都会哼上几句“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南斯拉夫影片《桥》曾经风靡一时,印象中那部战争题材的片子有着颇为轻松的风格,其主题曲《啊,朋友再见》则有点像咱们的《游击队歌》,表现军人为了祖国和民族的荣誉而战的视死如归的精神。另一部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则使“萨拉热窝”这座南斯拉夫城市在中国有了相当的知名度。而且,当时南斯拉夫领袖铁托的名字我们也耳熟能详。

南斯拉夫[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盟]是一个国情极其复杂的联邦,其特点可归结为:
一个联邦国家;
二种拼音文字;
三种语言;
四个宗教;
五个主体民族;
六个共和国;
七条边界;
八个领导人;
九个政府。

这种国情的复杂性本身潜在着难以估量的矛盾,铁托在世时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并曾为此作了某种安排,但是,愿望不能代替现实,在他身后,矛盾激化,最终不可收拾——结局是南斯拉夫解体,一分为五。

2.现南斯拉夫

国名。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中部和西北部。南临亚得里亚海,陆疆与克罗地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为邻。面积10.2万平方公里。人口 1,057万(1989),主要有塞尔维亚人、黑山人、阿尔巴尼亚人、匈牙利人、罗马尼亚人和土耳其人等。通用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首都贝尔格莱德。境内多山,山地以北是多瑙河中游平原的一部分。主要河流有多瑙河、摩拉瓦河等,水力资源丰富。全境以大陆性温带阔叶林气候为主,沿海地带属地中海式气候,比较湿润。年降水量550-750毫米。铜、铅、锌等矿储量丰富,还有煤、铁等。公元六世纪,斯拉夫人开始越过喀尔巴阡山移居巴尔干半岛,七世纪发展为现代南斯拉夫各主要民族的祖先。九世纪起,陆续建立了克罗地亚、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和马其顿等各民族的国家。十五世纪起,先后被土耳其和奥匈帝国统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崩溃,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1918年12月成立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联合王国。1929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 1941年4月被德、意法西斯占领。1941-1945年进行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1945年11月29日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行联邦制,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马其顿、黑山6个共和国组成(面积合计 25.58万平方公里, 1983年人口2,285万)。1963年改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80年以后国内民族矛盾日趋激化,政治动荡,至1990年初执政党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联盟分裂瓦解。1991年6月起原南斯拉夫成员国中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马其顿4国先后脱离联邦,宣告独立。1992年4月27日南斯拉夫议会通过了由塞尔维亚和黑山两共和国组成的新南斯拉夫,定名为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工业以机器制造、有色金属和冶炼、木材加工、食品加工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向日葵、甜菜和烟草等;园艺业和畜牧业较发达。出口农矿产品、船舶、皮革和烟草等。进口矿物燃料、机械、化工产品、钢铁和棉花等。主要城市有尼什、苏博蒂察、克拉古耶伐次、波德戈里察等。
1. 1918-1941

南斯拉夫始於一九一八年十二月一日,由塞尔维亚(包含现今马其顿、黑山)、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三国组成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Kingdom of Serbs, Croats and Slovenes)。一九一八年十二月一日,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加入。共六国组成。

一九二九年十月三日改名南斯拉夫王国(Kingdom of Yugoslavia)。

2. 1941-1945

一九四一至一九四五年为二次大战期间,南斯拉夫遭德国、意大利入侵瓜分,南斯拉夫暂时瓦解。

3. 1945-1992

一九四五年第二次大战,铁托领军击退德、义,十一月二十九日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Federative People's Republic of Yugoslavia)。一九六三年四月七日,改名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Socialist Federative Republic of Yugoslavia)。南斯拉夫的行政区重划为以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克罗地亚、马其顿、黑山、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六个各自独立的加盟共和国组成。 (就是恢复第一阶段时6 国组成的国家。)

4. 1992-2006

一九九一至一九九二年间,其中斯、克、马、波四国先后独立,南斯拉夫仅剩余黑、塞两加盟国。一九九二年四月二十七日,国号改为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Federal Republic of Yugoslavia)。二○○三年二月四日,重定新宪法改国号为塞尔维亚和黑山(Serbia and Montenegro),「南斯拉夫」一词正式走入历史。二○○六年六月三日,黑山宣布独立,同月五日塞尔维亚亦宣布独立,南斯拉夫联邦正式宣告完全解体;蒙、塞两国各自使用自己的国旗,南斯拉夫蓝白红横条三色旗亦成为历史旗帜。

南斯拉夫联邦正式宣告完全瓦解。地理上继承它旧时首都贝尔格莱德的现存国家为塞尔维亚。

5. 2008

2008年2月18日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
科索沃已经单方面宣布独立,但是,它很难在短时间内真正成为一个新的国家。一旦独立的狂喜情绪淡去,科索沃人所面对以及将继续面对的现实痛苦又将重新来袭:科索沃是欧洲最穷的地区之一,腐败问题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与阿尔巴尼亚合并更是几乎不可能,加入联合国的前景由于俄罗斯等的反对可能遥遥无期。在塞尔维亚,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是,塞尔维亚的版图就好像诺基亚手机——每年都有更小更新的版本推出。在塞尔维亚,反对科索沃独立的呼声随处可闻。
美国国际问题专家认为,科索沃很有可能得不到联合国的承认,无法自我管理,依赖于欧洲国家来维持秩序,依靠北约提供武装力量,这些都可能导致科索沃最终成为一个失败的国家。

F. 一战后至今巴尔干半岛国家的演变

巴尔干半岛巴尔干半岛历来是国际关系中复杂、多事的地区,素有“火药库”之称。在这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民族矛盾、宗教冲突、文化差异、边界纠纷、政治分歧等棘手的问题既相互影响,盘根错节,又大有水火不相容之势。在这之中,南斯拉夫地区更是矛盾与冲突最为集中和激烈的区域。又因为巴尔干地区地处交通要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欧洲各大国出于私利,一向关注这里的动态和变化,并积极插足各种矛盾与冲突。例如,发生于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原本是一场在欧洲常见的暗杀事件,起初,人们并没有对此感到有什么异常,但在事后的一个多星期后,欧洲列强居然把它炒作成一场沸沸扬扬的“七月外交危机”,进而又因此引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 南斯拉夫地处东南欧巴尔干半岛的西北部。现南斯拉夫境内的最早居民是伊利里亚人、色雷斯人和克尔特人。6世纪,斯拉夫人的一支开始突破拜占廷帝国的多瑙河防线,侵袭巴尔干半岛。7世纪,他们在巴尔干半岛定居下来,逐渐同当地土著居民融为一体,统称南部斯拉夫人。南斯拉夫境内的斯拉夫部落为了争得生存和安居之地,先后同拜占廷人、阿瓦尔人、法兰克人、匈牙利人、威尼斯人等进行了接连不断的战争,曾建立起中世纪国家组织。但是,由于无力抵御邻国的扩张侵袭,这些国家存在的时间都不长。保加利亚位于巴尔干半岛的中部和东部,中古时期最早居民是色雷斯人。希腊人和罗马人曾在这一地区建立过奴隶社会。7世纪后半期,一支古保加利亚人进入今保加利亚东北部。在反对拜占廷帝国的共同斗争中,古保加利亚人和定居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结盟,并于公元681年建立了斯拉夫-保加利亚王国。后古保加利亚人逐渐被斯拉夫人同化,成为斯拉夫国家,但仍沿用保加利亚这个名称。阿尔巴尼亚位于东南欧巴尔干半岛西部,阿尔巴尼亚人是巴尔干半岛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从14世纪到16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征服了巴尔干半岛,消灭了南斯拉夫境内的斯拉夫国家,在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建立了长达5个多世纪的军事封建统治。巴尔干半岛长期处于土耳其帝国的统治之下。这里民族关系复杂,其中斯拉夫人居多数。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罗马尼亚、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等国相继摆脱了土耳其的统治,取得了独立。不久,奥匈帝国吞并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而当地人民想同塞尔维亚结合起来,共同组成一个大的南部斯拉夫人的国家。
巴尔干半岛这时,俄国以南部斯拉夫人的解放者自居,插手巴尔干事务,使那里的矛盾更加激化;19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同奥匈和意大利建立了针对俄国和法国的三国同盟。1879年,在俾斯麦的推动下,《德奥同盟条约》首先缔结。这个条约具有明显的反俄性质。后来,由于意大利在同法国争夺突尼斯的斗争中失败,俾斯麦趁机拉拢意大利,共同对付法国。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签字,三国同盟正式建立,德国成为三国同盟的核心。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经济迅速发展,赶上和超过了英国。德国修建“三B铁路”的计划也表明向巴尔干半岛扩张的意图,从它的首都柏林开始,过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到达亚洲的巴格达。为了对付三国同盟,1892年法国和俄国缔结了军事协定,法俄同盟由此形成。英国也调整了同法国、俄国的关系,在20世纪初分别签订了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英法、英俄协约的签订,意味着英、法、俄三国协约的建立。这样,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了。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战争的火药库。巴尔干半岛国家分别被拖入两次世界大战。战后,巴尔干半岛国家先后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但是,一方面,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影响着巴尔干国家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另一方面,一些国家,特别是南斯拉夫的民族矛盾十分复杂,人数在50万以上的民族有8个,最大的塞尔维亚族只占人口的36%。这8个民族在历史传统、宗教信仰、文化习俗和经济发达程度等方面差异很大。第一次世界大战后,8个民族虽然统一进一个王国里,但由于这个王国实行大塞尔维亚主义,民族关系相当紧张。铁托执政时期,在南斯拉夫实行了民族平等政策,各民族的存在得到承认,国家实行联邦制。1980年铁托总统去世,南斯拉夫失去了一位有权威的领袖,许多原来被掩盖的民族问题开始表面化。
索非亚教堂
巴尔干半岛1989年10月,南共联盟第28次中央全会通过“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的决议,宣布放弃“一党垄断”。1990年,有70年历史的南共联盟不解自散。与此同时,全国各地涌现了大约300个政党,各政党几乎无一例外地打着维护本民族利益的旗号争取选票,民族主义思潮泛滥。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在公民投票后,于1991年6月25日同时宣布独立,这标志着南斯拉夫联邦开始解体。南联邦议会和政府为此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宣布斯、克两共和国单方面的独立决定为非法。南斯拉夫由此战乱不已。1992年4月塞尔维亚和黑山两共和国原则上取得一致意见,决定组成一个“保持南斯拉夫连续性的共同国家”。4月27日,南斯拉夫联邦议会举行会议,通过了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联合组成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的宪法,宣告新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正式成立。然而,就在克罗地亚战乱刚告平息之际,波黑共和国又发生了战乱。这是一场规模更大、更加激烈而残酷的混战。波黑是一个信奉不同宗教的不同民族混居的共和国,境内信奉东正教的塞尔维亚族约150万人,占人口31.3%,信奉天主教的克罗地亚族约80万人,占17.7%,最大的民族集团是穆斯林族,约200万人,占人口的43.7%,穆斯林族原本也是塞尔维亚人,但在奥斯曼帝国时被迫改宗伊斯兰教,他们在风俗习惯上与塞尔维亚已大不相同,政治上也有不少矛盾。在冲突中,塞尔维亚族由于得到南人民军的支持,在武器装备、作战经验与兵力上都占有很大的优势,一直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前南斯拉夫战乱不已,迫使大批人民流离失所,沦为难民。据估计,到1992年10月,滞留在前南斯拉夫境内的难民达180余万,其中克罗地亚和波黑两共和国难民已分别占两国人口的总数1/4。另外,还有40余万前南斯拉夫的难民涌向邻近的欧洲国家,给这些欧洲国家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波黑战乱愈演愈烈,国际社会调停的重点又转到波黑冲突上。1992年,欧共体和联合国先后通过了一系列原则决议,南冲突各方举行了多次会谈,但均无结果。
巴尔干之钥——贝尔格莱德
巴尔干半岛1996年美国介入波黑内战,只是初试锋芒;1999年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斯拉夫大动干戈。从本质上分析,苏联东欧剧变之后,美国朝野两界谋求建立以美国领导的单极世界秩序的战略目标成为主流。美国的世界战略渐渐呈现出一种在全球范围内的攻势。其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最近10年间就在欧洲经济始终低迷,前苏东地区经济一蹶不振,东亚经济在快速发展之后进入结构性调整并遭遇了金融危机的重创,以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普遍疲弱,而美国经济却出现了连续9年的高增长,其强劲发展的势头至今未现衰迹。美国的这种发展不仅继续拉大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而且拉开了其与欧盟、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正是在此基础上,美国得以在20世纪末在世界格局中建立起了前所未有的强势地位。美国新世纪全球战略既已轮廓初现,而无论是在波黑还是科索沃,尽管军事介入都是以北约的名义实施的,但事实证明,冷战以后欧洲政治家们所一直致力的“欧洲的事由欧洲人来做”的政治目标,已被美国在北约组织中无可置疑的政治—军事领导地位所粉碎。在美国新世纪全球战略中,联合国维护国际安全和世界和平的传统机制被搁置一旁,美国及其北约盟国将随时可将其军事行动实施于北约政治空间之外任何他们认为适宜的地方。此次美国为首的北约在科索沃的所做所为,可以说是20世纪末有组织的国际犯罪、大规模践踏人权的最新纪录,可却被冠冕堂皇地标榜为保护人权和制止所谓种族清洗。美国将藉科索沃危机为契机,试图重新调整与各大国和各主要国际力量之间的关系,以确立自己在新世纪中的领导地位。巴尔干半岛在20世纪末,虽然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发展是趋势与潮流,但在巴尔干并没有出现缓和与缓解的迹象,原有的矛盾依然存在,甚至在不断恶化,新的冲突则又在发生,不利于稳定和平与发展的因素使这里的局势仍处恶性循环中。1912~1913年和1913年两次巴尔干战争。1912年3月至8月间,已经独立的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4国先后结成反土同盟,即巴尔干同盟。随后帝国主义各国出于自己的侵略目的,都插了进来。俄、英、法站在巴尔干同盟一边,德、奥则支持土耳其。这样巴尔干的局势更加复杂化。10月,同盟各国相继对上宣战,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战争结束,土耳其战败求和。同年12月巴尔干同盟四国与土耳其在伦敦举行谈判,由于两大帝国主义集团的插手,使交战双方的谈判断断续续地拖了好几个月,直到1913年5月30日,才签订了《伦敦和约》:土耳其在欧洲的领土除保留伊斯坦布尔及附近的一小块地区外,其余部分分割给巴尔干同盟各国;承认阿尔巴尼亚独立。对于巴尔干各国来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是一次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

G. 巴尔干半岛的萨拉热窝事件

巴尔干半岛历来是国际关系中复杂、多事的地区,素有“火药库”之称。在这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民族矛盾、宗教冲突、文化差异、边界纠纷、政治分歧等棘手的问题既相互影响,盘根错节,又大有水火不相容之势。在这之中,南斯拉夫地区更是矛盾与冲突最为集中和激烈的区域。又因为巴尔干地区地处交通要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欧洲各大国出于私利,一向关注这里的动态和变化,并积极插足各种矛盾与冲突。例如,发生于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原本是一场在欧洲常见的暗杀事件,起初,人们并没有对此感到有什么异常,但在事后的一个多星期后,欧洲列强居然把它炒作成一场沸沸扬扬的“七月外交危机”,进而又因此引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
南斯拉夫人
南斯拉夫地处东南欧巴尔干半岛的西北部。现南斯拉夫境内的最早居民是伊利里亚人、色雷斯人和克尔特人。6世纪,斯拉夫人的一支开始突破拜占廷帝国的多瑙河防线,侵袭巴尔干半岛。7世纪,他们在巴尔干半岛定居下来,逐渐同当地土著居民融为一体,统称南方斯拉夫人。南斯拉夫境内的斯拉夫部落为了争得生存和安居之地,先后同拜占廷人、阿瓦尔人、法兰克人、匈牙利人、威尼斯人等进行了接连不断的战争,曾建立起中世纪国家组织。但是,由于无力抵御邻国的扩张侵袭,这些国家存在的时间都不长。
保加利亚位于巴尔干半岛的中部和东部,中古时期最早居民是色雷斯人。希腊人和罗马人曾在这一地区建立过奴隶社会。7世纪后半期,一支古保加利亚人进入今保加利亚东北部。在反对拜占廷帝国的共同斗争中,古保加利亚人和定居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结盟,并于公元681年建立了斯拉夫-保加利亚王国。后古保加利亚人逐渐被斯拉夫人同化,成为斯拉夫国家,但仍沿用保加利亚这个名称。阿尔巴尼亚位于东南欧巴尔干半岛西部,阿尔巴尼亚人是巴尔干半岛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独立
从14世纪到16世纪,昔日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封建神权穆斯林帝国——奥斯曼帝国从亚洲西部出发,征服了巴尔干半岛,消灭了南斯拉夫境内的斯拉夫国家,在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建立了长达5个多世纪的军事封建统治。巴尔干半岛长期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这里民族关系复杂,其中斯拉夫人居多数。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罗马尼亚、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等国相继摆脱了奥斯曼帝国(1299~1922)的统治,取得了独立。不久,兴起于欧洲中部的奥匈帝国吞并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而当地人民想同塞尔维亚结合起来,共同组成一个大的南方斯拉夫人的国家。

《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
这时,俄国以南方斯拉夫人的解放者自居,插手巴尔干事务,使那里的矛盾更加激化;19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建立了针对俄国和法国的三国同盟。1879年,在德国宰相俾斯麦的推动下,《德奥同盟条约》首先缔结。这个条约具有明显的反俄性质。后来,由于意大利在同法国争夺突尼斯的斗争中失败,俾斯麦趁机拉拢意大利,共同对付法国。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签字,三国同盟正式建立,德国成为三国同盟的核心。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经济迅速发展,赶上和超过了英国。德国修建“三B铁路”的计划也表明向巴尔干半岛扩张的意图,从它的首都柏林开始,过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到达亚洲的巴格达。为了对付三国同盟,1892年法国和俄国缔结了军事协定,法俄同盟由此形成。英国也调整了同法国、俄国的关系,在20世纪初分别签订了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英法、英俄协约的签订,意味着英、法、俄三国协约的建立。这样,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了。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战争的火药库。巴尔干半岛国家分别被拖入两次世界大战。
战后,巴尔干半岛国家先后建立起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制度,但是,一方面,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影响着巴尔干国家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另一方面,一些国家,特别是南斯拉夫的民族矛盾十分复杂,人数在50万以上的民族有8个,最大的塞尔维亚族只占人口的36%。这8个民族在历史传统、宗教信仰、文化习俗和经济发达程度等方面差异很大。第一次世界大战后,8个民族虽然统一进一个王国里,但由于这个王国实行大塞尔维亚主义,民族关系相当紧张。铁托执政时期,在南斯拉夫实行了民族平等政策,各民族的存在得到承认,国家实行联邦制。1980年铁托总统去世,南斯拉夫失去了一位有权威的领袖,许多原来被掩盖的民族问题开始表面化。
19世纪末巴尔干半岛之所以成为火药桶,是因为其重要的地理位置。首先,土耳其海峡位于巴尔干半岛与小亚细亚半岛之间,对于俄国来说,土耳其海峡是俄国南部重要的生命线,如果土耳其海峡被敌对国封闭,俄国南部的对外联系将被断绝,黑海舰队将成为瓮中之鳖。巴尔干半岛的控制对于俄国来说至关重要。巴尔干北部的奥匈帝国日益衰败,面对北方的德国、西边的法国、东面的俄国,奥匈帝国无力与任何一个国家对抗。它的发展只能往南方,将巴尔干半岛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一次进行最后的挣扎;而俄国势力的入侵会让原本就比较示弱的奥匈帝国受到敌对国的三面夹击(东边、南边俄国,西边法国),巴尔干半岛的控制对于这个帝国来说也是生死攸关的。巴尔干半岛民族成分复杂,加上其原来的统治者奥斯曼帝国更加没落,为两大集团在巴尔干的争夺提供了便利。两国通过扶植和吞并巴尔干各小国来达到其控制巴尔干的目的,巴尔干也成为欧洲矛盾之一,一战便因为巴尔干问题开战了。
索非亚教堂
1989年10月,南共联盟第28次中央全会通过“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的决议,宣布放弃“一党垄断”。1990年,有70年历史的南共联盟不解自散。与此同时,全国各地涌现了大约300个政党,各政党几乎无一例外地打着维护本民族利益的旗号争取选票,民族主义思潮泛滥。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在公民投票后,于1991年6月25日同时宣布独立,这标志着南斯拉夫联邦开始解体。南联邦议会和政府为此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宣布斯、克两共和国单方面的独立决定为非法。南斯拉夫由此战乱不已。1992年4月塞尔维亚和黑山两共和国原则上取得一致意见,决定组成一个“保持南斯拉夫连续性的共同国家”。4月27日,南斯拉夫联邦议会举行会议,通过了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联合组成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的宪法,宣告新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正式成立。然而,就在克罗地亚战乱刚告平息之际,波黑共和国又发生了战乱。这是一场规模更大、更加激烈而残酷的混战。波黑是一个信奉不同宗教的不同民族混居的共和国,境内信奉东正教的塞尔维亚族约150万人,占人口31.3%,信奉天主教的克罗地亚族约80万人,占17.7%,最大的民族集团是穆斯林族,约200万人,占人口的43.7%,穆斯林族原本也是塞尔维亚人,但在奥斯曼帝国时被迫改宗伊斯兰教,他们在风俗习惯上与塞尔维亚已大不相同,政治上也有不少矛盾。在冲突中,塞尔维亚族由于得到南人民军的支持,在武器装备、作战经验与兵力上都占有很大的优势,一直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前南斯拉夫战乱不已,迫使大批人民流离失所,沦为难民。据估计,到1992年10月,滞留在前南斯拉夫境内的难民达180余万,其中克罗地亚和波黑两共和国难民已分别占两国人口的总数1/4。另外,还有40余万前南斯拉夫的难民涌向邻近的欧洲国家,给这些欧洲国家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波黑战乱愈演愈烈,国际社会调停的重点又转到波黑冲突上。1992年,欧共体和联合国先后通过了一系列原则决议,南冲突各方举行了多次会谈,但均无结果。
巴尔干同盟
1996年美国介入波黑内战,只是初试锋芒;1999年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斯拉夫大动干戈。从本质上分析,苏联东欧剧变之后,美国朝野两界谋求建立以美国领导的单极世界秩序的战略目标成为主流。美国的世界战略渐渐呈现出一种在全球范围内的攻势。其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是:21世纪头10年间就在欧洲经济始终低迷,前苏东地区经济一蹶不振,东亚经济在快速发展之后进入结构性调整并遭遇了金融危机的重创,以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普遍疲弱,而美国经济却出现了连续9年的高增长,其强劲发展的势头至今未现衰迹。美国的这种发展不仅继续拉大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而且拉开了其与欧盟、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正是在此基础上,美国得以在20世纪末在世界格局中建立起了前所未有的强势地位。美国新世纪全球战略既已轮廓初现,而无论是在波黑还是科索沃,尽管军事介入都是以北约的名义实施的,但事实证明,冷战以后欧洲政治家们所一直致力的“欧洲的事由欧洲人来做”的政治目标,已被美国在北约组织中无可置疑的政治—军事领导地位所粉碎。在美国新世纪全球战略中,联合国维护国际安全和世界和平的传统机制被搁置一旁,美国及其北约盟国将随时可将其军事行动实施于北约政治空间之外任何他们认为适宜的地方。此次美国为首的北约在科索沃的所做所为,可以说是20世纪末有组织的国际犯罪、大规模践踏人权的最新纪录,可却被冠冕堂皇地标榜为保护人权和制止所谓种族清洗。美国将藉科索沃危机为契机,试图重新调整与各大国和各主要国际力量之间的关系,以确立自己在新世纪中的领导地位。在20世纪末,虽然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发展是趋势与潮流,但在巴尔干并没有出现缓和与缓解的迹象,原有的矛盾依然存在,甚至在不断恶化,新的冲突则又在发生,不利于稳定和平与发展的因素使这里的局势仍处恶性循环中。1912~1913年和1913年两次巴尔干战争。1912年3月至8月间,已经独立的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黑山4国先后结成反土同盟,即巴尔干同盟。随后帝国主义各国出于自己的侵略目的,都插了进来。俄、英、法站在巴尔干同盟一边,德、奥则支持土耳其。这样巴尔干的局势更加复杂化。10月,同盟各国相继对上宣战,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战争结束,奥斯曼帝国战败求和。同年12月巴尔干同盟四国与土耳其在伦敦举行谈判,由于两大帝国主义集团的插手,使交战双方的谈判断断续续地拖了好几个月,直到1913年5月30日,才签订了《伦敦和约》:土耳其在欧洲的领土除保留伊斯坦布尔及附近的一小块地区外,其余部分分割给巴尔干同盟各国;承认阿尔巴尼亚独立。对于巴尔干各国来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是一次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

H. 历史上巴尔干战争的背景

巴尔干半岛的10个国家共有面积大约是154.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3亿。其中,土耳其面积为78万平方公里,人口6690万;罗马尼亚面积23.7万平方公里,人口2320万;南斯拉夫(包括塞尔维亚和黑山)面积10.2万平方公里,人口1064万;希腊面积13.1万平方公里,人口1047万;保加利亚面积11万平方公里,人口843万,克罗地亚面积5.6万平方公里,人口469万;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面积5.1万平方公里,人口452万;阿尔巴尼亚面积2.8万平方公里,人口333万;马其顿面积2.5万平方公里,人口203万;斯洛文尼亚面积2万平方公里,人口197万。由于土耳其只有3%的领土位于巴尔干,所以一般不把土耳其包括进巴尔干国家的行列。除去土耳其,巴尔干地区的面积近80万平方公里,人口7000多万。

巴尔干地区位于欧亚两洲的接壤处,是欧洲的下腹部,扼黑海、地中海的咽喉,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同时,这里民族成份复杂,宗教多样。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欧洲的火/药桶。

巴尔干地区长期是各大国觊/觎的对象,多次遭到大国的统治。14世纪下半期,奥斯曼帝国入/侵巴尔干;19世纪中期,奥匈帝国也开始将巴尔干的西北部地区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俄国自从15世纪以来一直打着解放“斯拉夫人”的旗号在巴尔干地区争夺势力范围。在这些帝国的统治之下的巴尔干各国人民长期受到民族歧/视和宗教压/迫,巴尔干人民的解放事业往往与民族解放和宗教信仰联系在一起。民族解放和宗教信仰在巴尔干人民的争取独立的运动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错综复杂的历史原因,巴尔干地区的民族和宗教关系十分复杂,历史遗留问题更是难以解决,特别是领土问题。各个民族都想建立单独的民族国家,扩/大领土范围。

I. 历史上巴尔干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的东南部,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汇合处,既控制着地中海和黑海的门户,也控制着通往印度洋的航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自14世纪以来,这一地区一直处于土耳其殖民统治和奴/役之下。因而巴尔干各族人民迫切要求摆脱土耳其的奴役,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加上20世纪初,随着土耳其帝国的日益衰落,尚未被瓜/分的土耳其及其统治下的巴尔干半岛,成为帝国主义瓜/分的重要目标。所以这里一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其中既有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也有巴尔干各族人民与帝国主义矛盾,还有巴尔干人民同土耳其封建统治者的矛盾,以及巴尔干各国和各民族之间的矛盾。所有这些矛盾、特别是列强之间的矛盾使巴尔干半岛地区经常发生纠/纷、冲/突和战争。

1912年3月至8月间,已经独立的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4国先后结成反土同盟,即巴尔干同盟。随后帝国主义各国出于自己的侵/略目的,都插了进来。俄、英、法站在巴尔干同盟一边,德、奥则支持土耳其。这样巴尔干的局势更加复杂化。10月,同盟各国相继对上宣战,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战争结束,土耳其战败求和。同年12月巴尔干同盟四国与土耳其在伦敦举行谈判,由于两大帝/国主义集团的插手,使交战双方的谈判断断续续地拖了好几个月,直到1913年5月30日,才签订了《伦敦和约》:土耳其在欧洲的领土除保留伊斯坦布尔及附近的一小块地区外,其余部分分割给巴尔干同盟各国;承认阿尔巴尼亚独立。对于巴尔干各国来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是一次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

欧洲的首脑们企图压下巴尔干危机,然而,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后,由于各帝国主义的挑拨,在分配战果时巴尔干同盟内部产生于严重分歧。塞尔维亚和希腊对保加利亚获得马其顿和色雷斯的大部分土地非常不满,于是塞尔维亚和希腊于1913年6月1日签订了反保加利亚同盟条约,随后罗马尼亚也加入其中。俄国想利用这个同盟对抗德、奥,便对其表示支持。奥匈帝国为了对付俄国,便支持保加利亚。1913年6月29日,保加利亚在奥匈怂/恿下,先发制人挑起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第二次巴尔于战争是一次非正义的争夺领土的王朝战争。结果,保加利亚被塞、希、罗、门、土五国联军打败。8月10日,双方在布加勒斯特签订了和约,保加利亚不仅丧失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从土耳其得到的大部分土地,而且还丧失了一部分原有土地。

两次巴尔干战争中,交战双方的背后都有帝国主义的支持,因此,巴尔于战争实际上反映了两大帝国主义侵/略集团的矛盾斗争。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后,保加利亚为了伺机“复仇”积极投靠德、奥集团;塞尔维亚、希腊和罗马尼亚则加强了同协约国的联系。这样,两大侵略集团对巴尔干的争夺和巴尔干各国之间的矛盾更加剧烈和复杂,终于成为帝国主义矛盾的焦点和欧洲的火/药库。随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由此而起。

J. 巴尔干半岛至今仍动荡不安,其历史原因是什么

巴尔干半岛位于欧亚两洲的接壤处,是欧洲的下腹部,扼黑海、地中海的咽喉专,战略位置十分重属要。同时,这里民族成份复杂,宗教多样。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欧洲的火.药桶。

  1. 地理位置: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东南部,地处欧、亚、非三洲的交会处,控制着黑海和地中海的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欧洲列强争夺的焦点。

  2. 民族关系、宗教信仰复杂:历史上阿拉伯人、罗马人、土耳其人都曾征服过那里,形成了多民族、多宗教、多种族杂居的现象,矛盾重重。

  3. 大国争夺--最主要原因:19世纪以后,列强插手、两大军事集团的争夺,使巴尔干半岛小规模战争不断,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阅读全文

与巴尔干半岛的历史事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