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1)政治方面: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②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②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2)代表: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
(3)前期思想: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进化论。
(4)主要阵地:《新青年》。
(5)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3.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前期实质: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
(2)前期内容
(3)后期内容:宣传十月革命,宣传社会主义。五四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主流。
4.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不过,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分子,大多有一些偏激情绪,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种看法一直影响到后来。
Ⅱ 历史人类学产生的背景及其作用
1924年,法国历史学家马克,布洛克发表了《创造奇迹的国王们》,研究了法国民众的风俗与信仰问题,引起了人类学家的注意。1929年,法国年鉴史学派兴起,为开拓人类学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创造了条件。1949年,“年鉴”学派的第二代代表人物布罗代尔提出了关于历史发展的“长时段”理论,直接奠定了历史人类学的理论基础。他出版的《物质文明与资本主义》(1967),成为历史人类学的代表作。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把结构主义运用于人类学。70年代以后,历史人类学在欧美、苏联等国家都获得迅速的发展。
历史人类学着重于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研究,社会亚文化(或称俗文化)是其研究的中心。举凡衣、食、住、行、人体、性爱、暇饰、恐惧、死亡、婚变、家庭、节日、礼仪、书籍、信仰、迷信、神话、传说、民俗、想像,都可以成为它的研究对象。它在资料来源方面主要依据传统史学所忽略的档案、账目、原始记录、口述史料和考古发现。
历史人类学是为了适应人类社会和历史文化需要而产生并不断发展壮大的,它试图研究和说明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一种最为广泛和普遍的关联性。
第一,历史人类学研究的主体是人,人既是历史人类学研究的承受者,又是该研究的发起者和深化者。第二,历史人类学的研究范围包括自然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研究要点遍布文化的各个方面。第三, 历史人类学体现了历史学和人类学之间理论的对话和研究方法的借鉴。
基于以上三点共识,历史人类学似乎可以这样定义——历史人类学的研究主体和载体都是人,它是在历史学和人类学交织的时空观中体察自然和社会两大领域文化建构的学科,历史学和人类学是其文化意识内涵的外在具像体现。这里所谓的“交织的时空观”是指,历史学希望利用人类学的“共时性”为历史学增加学科的主体参与感;另一方面,人类学也期望借助历史研究的“历时性”,以克服人类学单纯地域研究带来的琐碎疏离感。这样,二者积极对话的结果就使得历史学和人类学有了共同的研究背景——时空;同时,二者的对话也使得“历时性”和“共时性”在研究方向和步调方面达到了平衡与一致。可以说,历史学和人类学相互对话的历史传统,终于汇合成为二者共同的学术取向,使历史人类学成为历史学和人类学之间关系的最终表达。
Ⅲ 理学兴起的主要背景是什么
1.宋明来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源一 社会的动荡不安,使得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信仰出现危机感,而道教的修炼丹药长生不老,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来世的思想在社会迅速传播。随着政治稳定三教相互渗透,彼此调和逐渐趋向合一。儒家强调人世,根本目标就是强国。个人的精力应该奉献给国家。道家强调自由,目标就是超脱尘世而获得更大的自由。佛家强调解脱。儒家思想在三教中多侧重于人世间的事。而儒家思想是佛道二家的基础。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Ⅳ 后现代主义历史学的产生背景
科技和理性的极端发展及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科技和理性的负面效应得以充分展现正是借助了自然科学的建立,西方资本主义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把科技推向了极端。资产阶级一方面依靠科技建立了庞大的工业生产体系,推动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把科技和理性变成了获得私利和殖民掠夺的工具。从而使国内的危机和矛盾不断激化,也加深了各资本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市场中的不平衡状况,最终导致世界大战的爆发。在两次大战中,被现代科技武器灭绝的生命达到7000多万。不仅如此,科技和战争之间还陷入了一种恶性发展之中,把科技和理性、西方社会和西方人推向了更加片面化、极端化和畸形化的困境。
人沦落为理性和机器的奴隶:科技本是为人造福的,理性本是人高于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然而,社会历史和现实却使科技和理性走向了人的对立面:理性变成了纯粹的工具理性或科技理性,变成了部分人掠夺他人的御用工具;人道和人权也服从于工具理性,人从理性的主体和人道主义服务的中心对象的位置沦落为工具理性和机器的奴隶。这使得人们不得不用怀疑的眼光重新审视科技理性。
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矛盾加剧,人们的生存状态更加恶化:随着西方社会的发展,管理和生产的高度机械化、科学化,社会生产和管理变成了更为庞大、严密和无情的机器体系,人成了这个庞大机器的一个部件,人们的生活、消费、思想观念完全商业化了,并且为商业广告、大众传媒所左右,人失去了主体性、选择性,成为“单面人”(马尔库塞语),由工人和学生举行的游行示威时有发生,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和政治矛盾不断激化。西方人在尼采喊出“上帝死了”之后,又不得不感叹“人也死了”!
资本主义对自然的破坏越演越烈,威胁着人们生存的自然家园。:随着工业的发展,一方面,人们受利益驱动大量开采自然,使很多非再生资源几近枯竭;另一方面,大工业又产生大量有害物质和气体,排放到自然界,进一步恶化了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环境。自然界是人类的家园,是人的“无机身体”(马克思语)。环境的恶化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存本身。这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和反思。
来源:等到满山红叶时的博客
Ⅳ 现代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兴起的历史背景
现代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兴起的历史背景:
(1) 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启蒙运专动所导致的对于传统主流文化的属批判, 对民间文化的关注。 (2) 新文学运动和白话文运动促使当时的学者和作家到民间文学中汲取灵感和资源,尤其体现于北大歌谣运动。
(3) “到民间去” 教育运动: 民间文学在动员民众、 唤醒民众中具有重要作用。
(4) 古史辨学派与新史学对于民俗和民间口头传统的重视, 直接导致了民间故事的收集和研究。
(5) 此外, 中国民间文学兴起还受到了 当时西方学术的影响。
Ⅵ 汉初有利于史学发展的社会背景
首先汉武帝霸来出百家独尊儒术,儒学自的发展给了史学发展提供基础。其次两汉文景之治,社会稳定,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经济的发展,给史学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岐山西汉初年,实行黄老无为的政治理念,不做过多干涉,给了史学发展以宽松的环境。
Ⅶ 汉代太学生兴起的背景
当东汉光武复帝刘秀称帝后,戎制马未歇,即先兴文教。东汉太学始创于建武五年十月(公元29年),汉光武帝起营太学,访雅儒,采求经典阙文,四方学士云会京师洛阳,于是立五经博士。建武二十七年,建造的太学讲堂"长十(丈)丈,宽三丈"。永建六年(130),汉顺帝诏修:赶学,"凡所造构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每年用工徒竟达11.2万人,营建规模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至汉质帝时,太学生人数已有3万余人。
Ⅷ 概括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背景:
南北朝时期佛、道盛行,儒学面临挑战。南北朝时期佛教徒提出佛为正,儒道为邪教,三教归佛,又称“三教合一,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唐朝时期统治者奉行以道为主的三教并行政策,儒学的地位受到挑战。
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他们又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道佛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是儒、道、佛三教合一的产物(当时佛教已经大致完成融合儒道的进程)。
儒家思想汲取道家、玄学、道教、佛教的有益内容,并注入哲学因素,囊括天人关系的形成的更为理性化、思辨化的思想体系。
宋明理学是儒学的一种历史表态,是继魏晋把儒学玄学改造之后,宋明理学是对隋唐以来逐渐走向没落的儒学的一种强有力的复兴。
这个复兴儒学的运动,由隋唐之际的王通发其先声,由唐代中期以后的韩愈、李翱、柳宗元诸人继其后续,而至两宋时期蔚为大观,形成一场声势浩大、波澜壮阔而又影响久远的儒学运动。
在时间上,这场儒学运动持续到明清之际,影响直至当代;在空间上,这场儒学运动不限于儒学的故乡,还牵涉到受儒学影响的东亚诸国,以至于在这些国家,所谓的儒学主要就是理学(或称性理学)。
宋明理学是当时中国有抱负有思想的学术群体对现实社会问题以及外来佛教和本土道教文化挑战的一种积极回应,他们在消化吸收道佛二教思想的基础上,对佛道二教展开了一种与孟子“辟杨墨”相类似的所谓“辟佛老”的文化攻势,力求解决汉末以来中国社会极为严重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
宋明理学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在思考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中所生出来的哲学智慧,它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后半期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走势,现代的中国人仍然不得不面对由它所造成的社会及文化后果。然而也正是这个智慧成果,其在成功地回应佛老而使儒学重新走上正统地位。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是儒、释、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果实,也是春秋战国和汉代这一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思想体系的完善过程。它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形态呈现出来,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Ⅸ 宋代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理学:理学又名为道学,两宋时期产生的主要哲学流派。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
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理学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论,论证了封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至南宋末期被采纳为官方哲学。
形成的历史背景:
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的思想揭开了理学的序幕,而北宋中期的周敦颐、邵雍、张载从不同方面探讨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提出了理学的基本范畴,从而为理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胡瑗提倡“明体达用”,主张把儒家经典作为治理国家的根据;孙复作《春秋尊王发微》,为统一的封建国家作论证;石介倡言“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万世常行不可易之道也”;他们的思想揭开了理学的序幕。
(9)历史学兴起的背景扩展阅读
理学在宋朝的发展,到元朝时期正式被确立为官方思想领域上的统治地位,被官方所大力的弘扬“君臣大义”的思想已经超越“华夷之辩”成为当时社会的普世价值。
被包括汉人在内的知识分子所广泛接受,大批的汉族色目地主纠集的“义兵”兴起,也成为镇压红巾军的主力。
不过元朝消耗汉族世侯对于汉族知识分子的排斥,也使这个群体很大程度游离于元朝中央政权之外,使元朝的统治根基脆弱,最后崩溃。
从儒学自身发展来看,理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或者儒学复兴运动,它所强调的义理之学,是对于汉唐儒学的一种反动,表现出一种想要摈弃汉唐训诂之学而直接面向经典、回复圣人之道的气势。
颇有一点“文艺复兴”的味道。理学家们标榜自己的学说为“实学”、“实说”,批评佛老的学说以及汉唐的章句之学和讲求诗词歌赋的词章之学为“虚学”、“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