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当一个历史学家需要具备什么
历史学研究是创新性的工作。历史学家要创新,必须具备某些特定的素质。历史学青年研究人员群体是否具备当代中国历史学家的基本素质,是一个关系到我国历史学科未来发展,以及在国际历史学界地位的大问题。笔者在结合今天的实际,学习、分析、总结老一辈史学大家的基本素质时体会到,对于我们这些后来者,也许主要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培养自己的基本素质。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这里又包括四个要素,缺一不可:一是系统地阅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著作;二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精神实质;三是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能够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做到这四点,非常不容易,需要研究机构和学者本人长期不懈的努力。
二、丰富的知识积累。历史学是一门特别强调基础知识的学科,之所以许多历史学家都是大器晚成,就是因为知识积累需要时间,需要漫长的时间。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一个希望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能够成为史学大家的学者来说,需要积累的知识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历史学知识。这里不仅仅是自己研究方向、研究领域的专门知识,比如秦汉史知识、英国中世纪史知识,而且应该包括整个历史学研究领域的基本知识,比如中国史知识、外国史知识、考古学知识,等等。二是历史学之外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这种跨学科知识,是构建历史学家广阔的思考平台,形成历史学家开阔的学术视野的必要条件。三是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实践方面的知识。这要求历史学家不要把自己锁进象牙之塔,与世隔绝,而应该关心现实,关心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现实的发展和变化。古人云:“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个优良的传统。对现实的了解和关注,是历史学家治史的不可缺少的动力之源、灵感之源,更是治史目的正确性的重要保障。
三、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学家的工作是在两个方面创新:一是新的重要史实的发现、梳理;二是对重要问题新的、有说服力的解释。这要求历史学家具有下述基本素质:(1)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做学问,要有清晰的思路、明确的概念、严谨的表述,这是基本要求。目前,我们的教育体系缺少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系统训练。我们有些年轻学者在这方面很欠缺,说话、写文章逻辑混乱。(2)较强的联想能力。历史的舞台无限广阔,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无比丰富复杂。缺乏联想能力,就难以发现纷纭复杂的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与相异性,难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难以产生很多灵感。知识面的宽广,是联想能力强的前提。(3)较强的批判精神。在学问方面,决没有绝对的权威、绝对的正确,真理永远是相对的。所以,历史学家对任何已有的学术结论,在吸收其正确合理的成分的同时,还永远应该抱批判精神,去寻找它们的不足之处。批判精神是历史学家打破思维局限、眼界局限,确立自主意识、创新意识的前提。(4)较强的创新意识。这是学术研究最基本的意识,因为同科学技术发明一样,学术研究的性质、目的就是创新。这一最基本、最起码的认识,恰恰在一些人那里被忽视了。目前,存在着大量重复劳动的学术产品。有些学者,甚至一辈子都没有一项真正创新的成果。(5)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首先是善于利用各种手段,尤其是现代发达的通讯传媒、电子网络手段查找资料的能力。其次是与国内、国际有关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这种学术交流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在学术日益国际化的21世纪,与国外学者的交流能力,将是我国历史学任何一个学科的学者所必备的能力。这两种能力都对历史学家的外语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应该说,比较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进行专业研究和学术交流,是任何一位未来的历史学家的基本功之一;而对于从事外国历史研究的历史学家来说,恐怕还需要掌握不止一门外语。
如果我们在以上五个方面加强对自己的培养和训练,必将提高我们在史学研究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良好的学风。在学风方面,我国历史学具有优良的传统。其中最重要的,笔者认为是以下几点:第一是勤奋。历史学是一门聪明的学问,需要历史学家有非常智慧的头脑;历史学又是一门“笨”学问,需要历史学家有勤奋刻苦、吃苦耐劳的精神,不但要勤于动脑,而且要勤于动腿——到处去查找资料。在很多时候,勤奋比智慧更加重要。我们常常可以发现,一些特别优秀的历史学文章,主要得益于作者在查找资料方面所下的“笨”功夫。第二是坚韧。我们都知道,坐冷板凳,而且一坐就是十年甚至一辈子,这种描述首先是来自历史学科的。坚韧意味着甘于寂寞,有时候也意味着甘于清贫。坚韧对立于浮躁、急功近利、沽名钓誉。坚韧意味着学者的清高,学者内心世界的充实。第三是严谨。所谓严谨,就是实事求是、诚实踏实、一丝不苟。别人的有关成果要充分了解并且承认,决不能埋没掩盖,当然更不能窃为己有。自己的成果要做到:字字有据——决不说空话、说主观臆断的话;据必求全——就是一些历史学家提出的“竭泽而渔”,把必需而且能够找到的资料全部找到;据必求真——就是尊重史料,不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而使用似是而非的史料,或者经不起推敲的史料。
以上几点看法,笔者主要是用来自勉,当然,也盼望能够获得其他年轻的历史学工作者的认同。
② 我想专业学历史,将来成为历史学者
小弟弟或小妹妹,志向不错嘛。姐姐也想大学考历史系。
其实,你岁数小是好事的。学习历史要求知识面很广,所以课外就要自己学会看些这方面的书籍。当然,《史记》是首选。姐姐就是初中时喜欢看古代背景的电视剧或小说,所以高中学起历史来才有优势,但是,还是读的书少了,悔之悔之。其实,真正的历史不是那些愚弄大众的庸俗历史,而是有深度的,需要你有着丰富的学识来研究的一门课程。
所以,现在不要想自己岁数不够或者学习历史以后找工作不好找,认认真真依着自己的兴趣去学习历史,热爱历史吧。
推荐你看的书籍《史记》(你可以买文白版的,看不懂文言文就看注解,不要逃避或害怕看文言文,这对你以后的历史学习受益会很大)
《唐诗》(要求你能背,这是学习历史的基本素养)
其他的就全看你自己的爱好决定了。
祝你前程似锦,成为一名优秀的历史学者。
③ 历史学者请进
我说,楼主您的观点太后现代了吧,直接否认了历史学存在的意义。
“不能求得完全的真实”,这个观点早就是历史学界公认的基本观点了。那又有这样的问题:既然不能完全反应历史全貌,那为什么要研究历史?
首先,求真的态度是要有的,即使不能完全,那也要努力去追寻。因为人有求真的本能。通过梳理材料,隐约看到了以前人的生活、思想、政治等等的时候,真的是一种很快乐的事情。会感叹,啊,原来过去的人也会这样啊。
其次,关于历史有什麽用的问题?不是政客的注脚也不是反思社会的借口,只是一种兴趣而已,很简单。
楼主,看得出来啊,您估计不是特别了解历史学啊。您说的“史料”范围太狭窄了,您指的是政治制度文本和档案一类的吧。其实,那些上谕现在没有哪个搞历史的会拿来直接用的。还有些下层和中层的材料,受当时政治影响小的。历史研究的材料也很广泛啊,报刊、时人论集、时人日记、甚至广告、画册、影像等等。对于一个事件,一个人物,为防止出现您所说的片面的问题,所以要从多方、多角度、多阶层的找材料啊,然后再对此做比较,分析哪些人是什么样的反应,他们又为什么这样反应,如此如此。得出的结论不敢说完全正确,但是也能略窥一二了。
再说,现在历史学和别的学科交叉,也越来越减少这样失误了。比如对光绪的死因的探究就是一例。
是有些不负责任的家伙,但是楼主您不能一棒子打死一群人啊
④ 研究中国历史地理学的著名学者有哪些分别擅长的方向是什么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hu.com/question/19936693/answer/2894527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复旦历史地理最强,所以学者云集。周振鹤,历史政治地理、历史文化地理、中外交流史等;葛剑雄,人口史(含移民史);吴松弟,历史经济地理(港口—腹地),人口史(含移民史);安介生,人口史(含移民史),山西区域历史地理,历史民族地理;满志敏,历史自然地理(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历史时期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张伟然,历史文化地理(尤其佛教地理);张晓虹,历史城市地理、历史文化地理;李晓杰,历史政治(政区)地理;王振忠,历史社会地理,徽学;侯杨方,人口史(含移民史),人口地理信息系统,侧重清代。王建革,历史农业地理,环境史,侧重农学。韩昭庆,历史自然地理,中国地图学史,环境史。朱海滨,历史文化地理。傅林祥,历史政治(政区)地理。杨伟兵,中国历史环境与社会变迁,清代沿革地理,明清西南区域史。杨煜达,中国历史气候变化,西南边疆史地。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唐晓峰,古代地理思想、先秦地理、历史城市地理;韩茂莉,历史农业地理,历史环境变迁等;邓辉,历史时期环境变迁。阙维民,世界遗产,现在不搞历史地理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辛德勇,历史文献(不仅限于地理文献),多研究汉唐地理问题兼及其他。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华林甫,擅长地名学、沿革地理、历史地理学术史,目前主要研究清史地理问题(清史地图集)。
中央民族大学:黄义军,历史城市地理;历史瓷业地理(结合考古学方法)。
⑤ 对文学,史学的研究对社会有什么意义具体些,举著名学者为例,他们对社会发展做出了什么方面的贡献
胡适是抄哲学专业毕业,对文学,历史均有开创性贡献。发起白话文运动。
文学,史学的贡献一般都是思想性和方法性的。
文学一方面是记录,传播。另一方面是人性的,直接提供人文关怀的。不仅作为载体,自己本身也构成一种审美。
无论是数学还是物理,一个人要是没有开创新的思维,没有人性,也就难有什么开创新的成就。比如一台计算机,即便我们输入所有已知的数学公式,计算机自己也没有可能创造出新的数学理论。最终还是要靠人,这其中起作用的显然就不是数学本身,开创新的思维,都最终来源于文史哲。
历史不仅提供材料,也提供方法。
历史一方面让人知道本学科或者其他学科过去都有过什么经历,现在的学术思想都从何而来,以方便突破过去的旧学说。另一方面,历史提供了一种归纳演绎的方法,通常无论是哪个学科,我们都天然地假设:过去适用的理论,将来还会继续适用。直到发现新问题才会去改变这套理论。比如说牛顿力学,在历史上从来没发现特例之前,人们一直认为他是真理。
也就是说:不懂文史哲,任何学科都不会有突破性成就
⑥ 学者对历史的定义
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
包括: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狭义上的史学专指后者。历史狭义上的史学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的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的统一体。
就其性质而言,因历史学家们考察的角度和出发点的不同,而有“活动”说、“学问”或“学术”说、“知识体系”说、“科学”说、“艺术”说和“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说、“整合”说等等不同的界定。
(6)认为历史学有用的学者扩展阅读:
历史和故事的联系与区别:”历史“的意思:”历“就是经历的意思,”史“就是过去的事情。历史一词,说白了就是”经历的过去的事情“。故事的意思:’‘故’‘就是过去,”事“就是事情。故事是”过去的事情“。
从这两个词语的意义上来看,它们的联系就是都是以往的、过去的事情。它们的区别就是”历史“是”经历过的事情“,所以历史要求必须真实。而故事可以分为很多个种类,如寓言故事、童话故事、成语故事等等。从这可以看出,有些故事是可以虚构的,或者是根据人的想象力编造出来的。所以,故事不一定真实。
⑦ 对历史事件,学者各执一辞,非专家型历史爱好者何去何从
历史问题就去问纪连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