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高中必修一历史第七课知识点

高中必修一历史第七课知识点

发布时间:2021-03-01 10:16:54

1.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的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 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九、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十、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 代 制度
汉代 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举制
十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①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②内阁的创立。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一、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① 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② 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的泛滥。
二、罗马法
1、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②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过程: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期间,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但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革命的完成。
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特点:①保留国王,实际上 “统而不治”的地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存在。②国家的最高权力在议会,实行代议制。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是正式确立的标志。18世纪责任制内阁逐步形成。
三、美国政府的建立:
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美国诞生。独立之初的美国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邦联)。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19世纪中期,美国形成民主党、共和党轮流执政的格局
四、美国1787年宪法:
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
评价: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②加强了国家权力,实践了三权分立原则,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精神。 局限性:承认黑人奴隶制,印第安人没有公民权,妇女地位低下。
五、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国的确立。
六、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意义: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制共和国),标志着法兰西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七、德意志的统一:
俾斯麦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1871年,建立了统一的德意志帝国。
八、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特点:皇帝不是虚位,而是握有实权。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大权。议会对政府没有监督权。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一、两次鸦片战争
鸦片走私与虎门销烟: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1839年6月,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要求扩大海外市场和大量掠夺原料
两次鸦片战争的起止年代:1840-1842年,1856年—1860年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时间及其内容:1842年。《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和焚毁圆明园
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十口通商、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
1860年《北京条约》规定了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等
沙俄侵占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英国侵占我国领土香港地区(条约及地图)经过: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强行租借新界。
二、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廷对峙的政权。通过北伐、西征,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
1856年发生天京内讧。1864年曾国藩指挥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洪仁玕著《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内容及其评价
内容:①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②关于产品的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目的: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①它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②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③但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三、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主要战役有平壤战役、黄海战役(邓世昌牺牲)、辽东战役、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危害: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在《马关条约》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四、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1901年签订。内容之一是赔款4.5亿两白银。
总之,《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五、辛亥革命
中国国同盟会的成立(时间、地点、性质、纲领):1905年在东京成立。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其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把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时间、性质:1912年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分析其体现的民主精神:主权在民;确立公民的基本权利;三权分立;建立责任内阁,确立议会共和制政体)
1912年2月12日清朝结束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
辛亥革命的功绩:①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③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④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口号、中心、主力:1919和5月4日;“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第一阶段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第二阶段的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指导作用。③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①领导阶级不同(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领导);指导思想不同:(三民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前途不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走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历史条件:①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及其登上政治舞台—— 阶级基础;②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同工人运动相结合——思想基础;③共产国际的帮助——外部条件;④陈独秀、李大钊开展早期建党活动——组织基础
标志: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
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同国民党合作;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形成。
广州国民政府北伐的开始时间、主要对象:1926年;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②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③陈独秀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七、国共的十年对峙
南昌起义:时间:1927年8月1日;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1927年“八七会议”结束陈独秀右倾错误领导
1927年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红军长征的起止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遵义会议:1935年召开,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八、抗日战争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日寇在南京屠杀中国军民30多万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战取得胜利。
抗战胜利原因:(1)日本发动的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2)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国实行了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3)中共及领导的人民军队起了中流砥柱作用;(4)国民党爱国官兵的抗战;(5)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配合支持。
九、解放战争
重庆谈判:1945年8月底,毛泽东赴重庆谈判,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但人民军队、解放区的合法地位未达成协议。
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与国民党的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促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1825年开始的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英国和德意志爆发了大规模工人运动,工人阶级开始独立的政治斗争,登上政治舞台。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1871年3月18日,巴黎革命爆发。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二.俄国十月革命
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在列宁的领导下,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推翻临时政府,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新中国的民主建设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①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 大 会的职能。《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②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③大会决定以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根两基”: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民主法制受到严重践踏。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三.祖国统一大业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从此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隔绝状态。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香港回到了伟大祖国的怀抱。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的外交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953年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954年,中国以五大国之一地位出席了日内瓦会议。
1955年,中国参加了亚非国家万隆会议。
二.外交新局面
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样,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遏制共产主义”主张,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冷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称为“冷战”。
“冷战”的主要表现:
(1)“杜鲁门主义”——标志美苏“冷战”的开始。
(2)“马歇尔计划”是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的重要政策。
(3)1949年,美、英、法等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1955年,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组成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1949年,在美苏的主宰下,德国被分裂为东德、西德两个国家。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 1961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1973年美军从越南撤军。
苏共党领袖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使苏联改革走入了误区。
1989年,东欧国家发生剧变。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2. 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一、西安事变

1、发生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②主要原因:张学良、杨虎城受到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的感召和影响。

2、时间:1936年12月12日

3、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4、结果:在中共的调解下,和平解决。

【分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1)根本原因:当时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

(2)重要原因:为了逼蒋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5、意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最终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二、国共合作抗日

1、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1)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实现过程:《八一宣言》(中共提出建立统一战线)——《西安事变》(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开始全面侵华,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国共合作宣言》(标志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3)标志: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国共合作宣言》, 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要点

解放战争

1、两种命运(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面临民主与专制、和平与内战两种命运)

(1)中国共产党 1945年召开七大 主张废止国民党一党独裁,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2)中国国民党 1945年召开六大 主张准备发动内战、坚持一党专政和拒绝成立联合政府。

(3)为了实现和平民主建国的目标,共产党和国民党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

①1945年8月,“重庆谈判”——1945年10月10日,签订《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方针。

②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举行,分定了国民党内战独裁方针。

2、解放战争的过程

(1)中国共产党战略防御阶段

①解放战争开始的标志:1946年6月底,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国规模的内战开始。 ②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与山东解放区,国民党由全民进攻转入重点进攻。

【注意】与山东有关的重点战役:1947年的孟良崮战役。

(2)中国共产党的战略进攻阶段

1947年夏,依照毛泽东确立的“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部署,刘伯承、邓小平千里挺进大别山。

中国共产党转入战略反攻。

(3)双方决战

①背景:解放军的力量已经超过国民党军;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②时间和战役:1948年9月——1949年1月,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

③结果:中国共产党胜利。整个东北全部解放,华北及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除少数据点外也全部解放。

(4)解放战争的结束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一、开国大典

1、《共同纲领》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我们书上把这次政协会议称之为“新政协”是相对于1946年1月重庆政治协商会议而言的。从时间背景上来看,解放战争已经取得成功,所以这次政协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建国问题。在这次会议上制定了一个重要文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共同纲领》的作用:“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2)《共同纲领》体现的原则:人民民主原则。

(解析:注意一个问题,这个时期中国是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呢?这是时期中国不是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主要是由当时社会经济成分所决定的,从这一点上大家应该可以得出《共同纲领》之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2、新中国成立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成立的历史意义:

①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②新中国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③新中国的成了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二、1954年宪法(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

1、颁布背景:

①政治上:为了保障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②经济上:为了给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条件。需要制订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内容:

①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②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③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

④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了宪法。

3、特点: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4、意义:①它的颁布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

②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

③它的颁布极大地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3.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一、填空题
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589年,隋朝灭掉陈朝统一南北。
3、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和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6、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7、618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8、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则天,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9、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作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著名的谏臣
10、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11、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12、由武则天提拔,被唐玄宗任命为宰相的名臣是姚崇。
13、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14、唐朝时期,全国的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
15、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访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
16、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17、唐玄宗统治时期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18、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始于隋文帝时。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19、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最为重要。
20、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人物是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则天。
21、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22、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政府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23、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24、唐朝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25、8世纪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成为“和同为一家”了。
26、8世纪中前唐玄宗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玄宗封 (mohe)首领为渤海郡王。玄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亚
27、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28、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他专心翻译佛经,还写成《大唐西域记》。
29、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唐朝长安是当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30、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特产居唐朝进口首次。
31、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32、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33、唐朝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毕生心血写成《千金方》,被后世尊称为“药王”
34、石窟艺术在隋唐时期大为发展,最著名的是坐落在今天甘肃西部的敦煌莫高窟。
35、10世纪初,契丹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
36、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
37、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38、1127年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39、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堰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
40、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
41、唐朝时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茶树的栽培在江南的丘陵地区。
42、北宋时蜀地丝织品“号为寇天下”。江浙的丝绸产量高,朝廷用的丝绸,有很多来自江浙。
43、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的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44、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是临安,它的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
45、宋朝的海外贸易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侨胞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46、元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47、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
48、北宋初年,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两色的衣服。由于士大夫的提倡,妇女缠足的陋习。
49、北宋的肉食中以羊为多;南宋吃鱼多。宋代时,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
50、今天的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宋代称春节为元旦,最为重视。
51、1206年,蒙古贵族如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他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
52、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
53、元朝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意大利旅行家马克可•波罗的著作《马克可。波罗行纪》。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54、元朝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省,简称“行省”。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还加强对琉球的管辖。
55、北宋时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它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15世纪欧洲才出现活字印刷,比我国晚约四百年。
56、指南针是我国人民的伟大发明,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海外贸易发达,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
57、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
58、我国北宋时期的科学家沈括的科学成就有《梦溪笔谈》、创制“十二气历”。我国元朝时的著名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郭守敬的科学成就有《授时历》测定一年为365.2425天,与现在公历的公历基本相同,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约三百年。
59、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编写《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支五代的历史。
60、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家郭熙、李公麟人称“宋画第一”、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元代最著名的画家是赵孟 的作品《秋郊饮马图》被称为“神品”
61、人称“宋四家”指苏轼、黄庭坚、米 (fU)、蔡襄。
62、1368年初,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称帝建立明朝,他就是明太祖。
63、明朝的特务机构: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朱棣设立东厂进行对臣民的监查、侦查。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64、北平的燕王朱棣,打出“靖难”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称帝。1421年迁都北京,以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65、明朝前期明成祖(朱棣)在1405——1433年派郑成功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他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66、元末明初明政府派戚继光抵抗倭寇平息东南沿海的倭患。
67、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在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怀抱。
68、明朝后期,女真的杰出首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为金,史称后金。迁都沈阳,后改称盛京。
69、皇太极继承汗位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金”为清。1644年迁都北京,对国的统治。
70、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乾隆帝时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造成了“文字狱”。
71、明朝后期(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兵进入台湾,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在台湾设置府县,加强管理。
72、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73、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建城堡。康熙帝命令清军水陆并进,击毙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被迫投降。
74、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75、顺治帝接见西藏的佛教首领达赖五世赐予“达赖喇嘛”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个位西藏佛教首领为“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76、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达赖和班禅的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
77、乾隆帝时下令调兵讨伐回部上层族小和卓与大和卓。清朝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对整个新疆地区进行管辖、设置哨所,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78、1771年初英勇的扈特部众,在杰出的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毅然踏上了回归祖国的征途。清朝伊犁将军和乾隆帝先后接见了渥巴锡并妥善安置了土尔扈特部众。
79、清朝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南至南海诸屿。清朝疆域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
80、明代从外国引进的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在不少地方推广种植。
81、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畅销海内外。
82、明清时期 ,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贸易城市。
83、明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了许多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他们开设机房,雇用机工进行生产,出现了“机房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机房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用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用与被雇用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84、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清朝统一台湾以后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来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其它港口。
85、北京城由宫城、皇城和京城三个部分组成,以“万岁山”作为全城的中心点。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蜿蜓六千余公里,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86、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写的一部总结性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明朝末年,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写了一部《天工开物》总结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网络全书”、徐光启关于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还介绍欧洲的水利技术的著作《农政全书》。
87、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和《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明朝中期的《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清朝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红楼梦》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地位。
88、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有顾盛名的戏剧家,代表作出《牡丹亭》。清朝中后期以微剧、汉调为基础,融合吸收了其它剧种的一曲调和表演方法,在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一个新的剧种——京剧。
89、明朝书法家董其昌的作品兼有“颜骨赵姿”之美。明末画家徐渭的作品《墨葡萄图》、郑板桥《兰竹图》、东洪绶《西厢记》画的插图。
二、连线题:
1、把下列时间、人物、朝代、都城相连 2、把各少数民族政权建立相连
时间 人物 朝代 都城 契丹族 金 元昊
518年 赵构 隋朝 临安 党项族 契丹 阿保机
618年 杨坚 唐朝 长安 女真族 西夏 阿骨打
960年 李渊 北宋 长安
1127年 赵匡胤 南宋 东京 3、将下列左右相关内容相连
1206年 忽必烈 蒙古国 北京 冰裂纹瓷器 临安
1271年 朱元璋 元朝 斡难河畔 南宋最大的商业都市 开封
1368年 皇太极 明朝 大都 闻名世界的宋朝大商港 浙江哥窑
1636年 铁木真 清朝 南京 北宋都城 广州

4、将下列作者与作品相连 5、将下列内容相连
《过零丁洋》 关汉卿 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红楼梦》
《梦溪笔谈》 司马光 我国第一部以农民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三国演义》
《资治通鉴》 沈括 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 《水浒传》
《窦娥冤》 文天祥 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西游记》
6、将下列相关内容相连 7、将下列朝代与都城及古今地名相连
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北京 唐朝 东京 西安
清代后来居上的丝织业中心 南京 北宋 长安 开封
明清全国的制瓷业中心 苏州 南宋 临安 北京
明清时期北方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景德镇 元朝 建康 杭州
陈 大都 南京

8、将下列年代与事件相连: 9、 将下列年代与发生的确良事情相连
1368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589年 隋朝灭亡
1421年 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澳门居住 605年 陈朝被灭
1553年 明成祖迁都北京 618年 唐朝灭亡
1662年 明军攻占大都,结束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907年 开通大运河
10、将下列历史上的称呼与人物及代表作11、将下列人物与相关事件相连:
诗仙 吴道子 《早发白帝城》 张玄素 敢于直言,进谏二百多次
诗圣 李 白 “三吏”、“三别” 唐太宗 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画圣 杜 甫 《送子天王图》 魏 征 反对唐太宗在洛阳修建宫殿
武则天 任用“房谋杜断”

12、将下列时间与事件相连: 13、将下列事件与人物相连:
10世纪初 北宋建立 设殿阁大学士 乾隆帝
960年 南宋灭亡 转战东南沿海抗倭 明太祖
1206年 契丹国建立 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 皇太极
1276年 蒙古国建立 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 戚继光
三、问答题
1、简述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
(1)、北宋时辽宋议和,订立澶渊之盟;宋与西夏连年交战后议和,西夏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2)、南宋时,宋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
2、简述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
(1)、南方农业有较大发展。水稻跃居宋朝粮食作物首位。棉花种植地推广到长江流域。茶树栽培也有很大发展。
(2)、南方手工业兴旺。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织业在南宋时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宋朝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
(3)、南方手工业繁荣,有开封、杭州等商业都市,有广州、泉州等外贸商港,是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3、宋太祖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1)、宋太祖即位后,解除了石守信等大将的兵权。
(2)、宋太祖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收归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4、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历史意义(作用)是什么?
(1)、目的:为了加强和海外各国的联系。
(2)、意义: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航海家。
(3)、作用: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5、简述《尼布楚条约》的签订的历史意义。
《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领土。
6、隋唐时期,我国取得的居世界领先地位的科技成就哪些?
(1)、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修建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2)、唐都长安规划整齐,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3)、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
(4)、唐朝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7、清朝前期对外实行什么政策?清政府为什么要实行这种政策?实行些政策造成的危害是什么?
(1)、清朝前期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
(2)、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是:第一,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主要地位,统治者认为天朝的物产丰盈,无须同外国互通无关;第二,害怕外国商人和沿海人民往来会滋扰生事,威胁其统治。
(3)、闭关锁国造成的危害是: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手工业的进步和发展;清政府看不到世国界形势发展变化,不能同外国进行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交流,中国在世界上逐步落伍了。
8、简要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
(2)、加上自然条件的优越性,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
9、明朝前期加强君主专权制的措施:
(1)、政治方面:①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②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③设立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加强对臣民的监督;④迁都北京,加强对北方的控制;⑤执行削藩政策。
(2)、文化方面:采取八股取士,从思想上控制知识分子。
四、列举题:
1、列举唐朝三位著名的诗人及代表作:
李白《蜀道难》 杜甫 “三吏”“三别” 白居易《新乐府》
2、列举北宋时少数民族政权和都城:契丹,都城上京 党项,都城兴庆 金,都城会宁
3、列举17世纪我国进行反侵略的历史事件
郑成功收复台湾、戚继光抗击倭寇、第一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第二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4、列举明朝三位著名的科学家及其著作:
李时珍《本草纲目》 宋应星《天工开物》 徐光启《农政全书》
五、材料分析题:
1、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这句话是谁说的? (2)、唐太宗对君与民的关系做何比喻?两者关系怎么样?
唐太宗 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够承载船行走,
也能够把船掀翻。
(3)、他为何会产生这一认识?
因为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从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
(4)、为此,在他执政后,采取了哪些缓和君民关系的措施?
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提倡节俭,革除弊政;重用人才,虚心纳谏。
2、“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1)、“机户”指什么人?“机工”指什么人?最期的资本家 最期的雇用工人
(2)、“机户”和“机工”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雇用与被雇用的关系,是资产阶级生产关系性质。
(3)、材料中的现象出现在何时何地? 出现在明朝中期苏州和松江一带地区。
3、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产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材料中的“天朝”和“外夷”分别指什么? 天朝指清朝 外夷指外国
(2)、这句话是谁说的? 是乾隆帝说的
(3)、这夺段话反映了清朝统治者什么思想? (4)、据此清朝采取了什么对外政策?
重本抑末,压制打击工商业发展的保守思想。 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5.“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回答:①上述材料记载了8世纪初发生的一件什么事?②文中“和同为一家”是形容唐朝与哪个民族的关系?③举出唐与这个民族“和同为一家”的另一件事?④这个民族曾生活的地方现在称之为什么?⑤这个地方从哪个朝代起成为中国的正式行政区?
答:①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②吐蕃。③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④西藏。⑤元朝。

4. 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七课知识点总结

.责任制内阁
在讲述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时,让学生先阅读教材上【历史纵横】提供的有关“内阁”和“责任内阁制”的有关材料,结合教师的补充让学生明确“责任内阁制”的概念。指出内阁制是17世纪英国革命的间接产物。国王召集咨询会议本是英国的传统,革命后内阁作为国王的私人会议的成份减少了,而从议会多数党领袖中来遴选内阁成员也渐成惯例。乔治一世(1714-1727年在位)让内阁自行处理国事,沃尔波尔就成了实际上的首相。内阁制是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与总统制相对。由于内阁制政府具有对议会全权负责的特征,故又称责任内阁制、议会内阁制。
然后讲清楚责任内阁制形成和发展过程。内阁制起源于18世纪初的英国,由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以后为许多国家采用。内阁制的内阁是以议会为基础产生的。内阁首相通常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首相从政见基本相同的议员中挑选阁员人选,提请国家元首任命,组织内阁。国家元首对内对外名义上代表国家,但并无实际行政权力,由内阁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全权负责。元首颁布法律、法令和发布文告时,都必须由首相或有关阁员副署。内阁接受议会的监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如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其阁员必须集体辞职,或由内阁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举行议会大选。新议会如果仍对内阁表示不信任,内阁则必须总辞职,由国家元首任命新首相组织新政府。首相(或总理)是内阁政府首脑,主持内阁会议,总揽政务,拥有任免内阁成员和所有政府高级官员的权力,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对内对外的重大方针政策。
让学生概括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特点。借此培养学生归纳、分析、阐释的能力。(特点有责任内阁制为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首相负责组成,责任内阁制对议会和首相负责;首相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内阁控制下院等)
结合教材【历史纵横】有关提供的材料,让学生了解现代英国宪政特点。让学生明确与历史上相比,下院在权力上有哪些变化?知道英国宪政的演变过程。

5. 总结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章1~4课知识点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1.了解先秦时期的王朝变迁:[夏 → 商 → 西周 → 东周(春秋、战国) ]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禹死后,其子启夺得王位。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夏朝统治维持了四百多年。
(2)后来商灭夏,商朝统治历时六百年左右。
(3)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都镐京,史称西周。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2.理解分封制、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和影响
A西周分封制
(1)开始实施者:周武王
(2)基本内容:
①分封对象: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等,成为诸侯。
②权利义务:享有世袭统治权;拱卫王室,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等义务。
③主要封国:鲁、齐、燕、宋、吴
(3)影响:
积极作用:它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它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消极性:受封诸侯在领地内有很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势力的壮大,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力量日盛,王权衰落,分封制被破坏。(春秋:楚王问鼎)
B西周宗法制
(1)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2)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维护奴隶主统治。
(3)特点:
①嫡长子继承制(最主要特点)。
周王称“天子”,世代以嫡长子相传,余子分封为诸侯;诸侯的地位,也由其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类似的关系。
②大、小宗关系:大宗可以命令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最高领袖。 (政治上,上下级关系; 血缘上,兄弟关系。)
③宗法等级: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个宗法等级。
④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相结合(家、国结合)
(4)意义:
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②对后来中国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内涵体现在今天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如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尊宗敬祖,重男轻女观念、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划分远近尊卑等)。
★3.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
(1)神权与王权结合(2)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这些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
二、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了解秦朝的统一
(1)原因:
①商鞅变法奠定秦统一的基础; ②统一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③人民渴望国家统一; ④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2)时间、策略: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 “远交近攻”策略
(3)顺序: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
(4)秦朝疆域:东临东海,西到陇西;北达长城,南到南海;东北到辽东。
(5)建立: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定都咸阳。
(6)意义:结束了长期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了解“始皇帝”的来历
(1)名称来源:
秦王嬴政灭六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为了加强统治,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希望从自己开始,子孙传承,永掌政权,创立了皇帝制度。
(2)特点:
①皇权独尊——显示了皇权的不可僭越(如“朕”“制”“诏”“玉玺”等词)
②皇位世袭——显示了皇权的不可转移
③皇权至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
(3)影响:被中国古代历代王朝所沿用,影响中国两千多年。
[前221年,秦始皇;1912年,清宣统帝(溥仪)]
3.了解秦朝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秦始皇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史称“三公”。
(1)“三公”职能:
①丞相——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行政权,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产生。)
②太尉——主管军事(虚职)
③御史大夫——丞相助手,负责监察百官、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等。
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三公九卿”通过“朝议”的方式参与朝政。
(2)“三公”制的实质:三公相互牵制,从而集权于皇帝。
4.理解郡县制的建立和作用
(1)建立过程:春秋、战国,开始出现 秦朝时,在全国推行。
(2)概况:
①郡: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的最高行政长官为郡守。
②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是县令或县长。
③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还有负责地方治安并兼管公文传递的“亭”。
(3)特点:
①实行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②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4)影响: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③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④奠定了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深远)。
5.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
(1)建立:秦始皇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2)核心:君主专制
(3)影响:
A.积极方面:
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有利于国家统一、对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和中华民族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②有利于推动封建经济文化发展。
③建立了地主阶级对人民群众的初步统治,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④秦朝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具有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B.消极方面:
①皇权至高无上,容易导致暴政。
②地方自主性和能动性受到压抑。
③皇帝的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难免失误。
④助长官场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阻碍社会进步。
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了解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汉初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王国,郡县制、封国制并行。
郡国并行制,一度影响到中央集权,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形成大一统局面。
2.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
(1)三省: 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
尚书省负责执行(执行政令)。
(2)六部:尚书省下设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户籍、土地和赋税)、礼部(礼仪、科举)、兵部(军政)、刑部(刑狱)、工部(国家工程建设)。
(3)特点: ①三省互相牵制,互相监督 ②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4)影响:
①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②是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被历代王朝所沿用。
(5)示意图:
3.了解宋朝分割宰相权力的举措
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长官称“同平章事”,相当于宰相。
为了制约相权,又增设“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事权和财权。
4.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
(1)概况:
①在地方上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共设10行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②大都及其周围地区(河北、山东、山西),归中书省直辖,称之为“腹里”;
③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3)意义: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地方省制的开端。
4.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1)世官制:
我国夏、商、周时期实行的一种选官制度,也叫“世卿世禄制”。根据爵位的高低授以不同的官职,由于爵位可以世袭,这样就形成世官。
(2)察举制:
汉武帝时开始实施、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西汉时主要是以才能和品德为推荐标准,东汉初重孝廉;但发展到东汉后期,门第族
望成为选举的依据,使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发展形成并发展起来。
(3)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推行,标准是门第、出身,不注重才能。它使世家大族子弟垄断高级官职。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该制度无法继续下去。
(4)科举制:
①建立:隋朝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②发展: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明清时期,演变成“八股取士”;清末“新政”时(1905年),科举制废除。
②意义:
积极性:①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该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局限性:
明清八股取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创造意识的人,制约科技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1)废丞相:
①原因: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宰相“专权乱政”,妨碍皇权行使,正式废除丞相制。
②目的:加强君主专制
③过程:明太祖朱元璋时,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归六部→秦以来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④影响: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中国的宰相制度设立于秦代秦始皇时期,废除于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时期。
(2)设内阁:
①背景: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导致皇帝丛杂政务集于一身。
②经过: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明成祖(明永乐帝)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
后来内阁的地位逐渐上升,有了专门的衙署和属官,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 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
③职能: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④影响: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它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
2.清朝设置军机处
(1)设置:清朝雍正皇帝时,为办理西北军务设立军机处。
(2)职责: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跪受笔录、秉承皇帝旨意办事,传达诏令。
(3)特点:简(机构简单)、速(效率高)、密(决策封闭性)。
(4)评价:
不仅提高政府行政效率,而且使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性:
①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与发展; ②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③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促进多统一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
(2)消极性:
妨碍碍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压制民主思想的产生,阻碍中国社会进步,使中国社会发展大大落后于西方。
★ 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脉络和特点:
1.概念:
(1)含义: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部分。前者指:皇权至上,专制独裁;后者指:地方无权,必须无条件服从中央。
(2)基础:
①经济:封建自然经济 ②思想:(最初)法家思想,(后来)儒家思想
(3)发展历程:
战国,萌芽 → 秦朝,开创 → 汉、唐、元发展和完善 → 明清 顶峰
(4)两大矛盾:①君权与相权的矛盾;②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脉络:
(1)中央政治制度:秦朝三公制→唐朝三省六部制→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2)地方行政制度:(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汉朝郡国并行制→元朝行省制
3.演变特点:
(1)中央:君权逐渐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
(2)地方: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3)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完善。

6. 急!新课改高一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点重点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第1课:
分封制实施的目的、受封对象,诸侯对天子的义务与在封国内享有和权利;分封制实施的影响(包括积极与消极)
宗法制:含义、目的、特点、作用。
第2课:
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时间、意义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与意义。
第3课:
汉武帝、宋太祖为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隋唐实施三省六部制的目的是什么?三省各自具有怎样的职责?三省六部制的实施有作用?
元朝实施行省制度的原因、目的与意义。
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分别实行怎样的选官制度,其选官标准又有何不同?隋唐的选官制度实施有何历史意义?
第4课
清朝前期为加强君主专制,几代皇帝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重点是军机处的理解掌握)
第二单元第课:
希腊地理环境有何特点,对其政治制度形成产生了什么影响?
简述梭伦改革的背景、内容与意义。
雅典民主政治制度有何特点?产生了什么影响?
第6课
罗马法包括哪些内容?罗马法由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的原因是什么?罗马法对罗马及后世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第三单元 第7课
英国《权利法案》制定的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英国议会、内阁、首相、国王的各自权利与相互关系如何?
第8课
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主要内容、作用。
美国联邦政府组织结构有何特点?国会、总统之间是如何实现权力的制衡的?
第9课
法兰西共和之路漫长而艰难说明了什么?共和制能在法国最终确立起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德国君主立宪制建立的背景是怎样的?德国的君主立宪制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相比有何区别?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19世纪70年代,法、德两国都确立了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其各自背景各是什么?两国为何会建立起不同的政治体制?

21. 结合背景分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必然性,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22. 理解掌握《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掌握它们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23. 掌握太平天国兴起、失败时间,定都天京意义、理解掌握《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内容及评价。
24. 辛亥革命:掌握同盟会的成立背景、时间、地点、领导人、理解其纲领。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临时约法》内容及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5. 五四运动时间、斗争对象、主力、初步胜利的成果,意义。
26. 中共成立的条件、时间、一大主要内容、中共成立的意义。
27. 中共八七会议、遵义会议的背景、主要内容、意义。
28.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概况与意义。土地革命的内容、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和意义。
29. 红军长征的原因、时间、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
30. 抗日战争:由局部抗战到全民族抗战。抗战初期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四大会战)、百团大战、日军的暴行。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
31. 解放战争: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全面内战爆发。战略反攻与战略决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及意义。
32.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条件、标志和意义。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的时间、意义。
33. 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成就。(两个会议、三大制度)新时期是如何逐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
34. 祖国统一大业:香港问题的由来:香港问题能顺利解决的原因、过程、意义。
35. 台湾问题是怎样造成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进行了哪些努力?当今台湾问题解决的主要障碍是什么?(国共两次合作分别给中国社会进步起了怎样的推动作用?两次内战又给中国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由此可以得出怎样的启示?)
36.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奉行怎样的外交方针?具体表现为什么?到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国外交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70年代我国外交又取得了了怎样的新突破?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作了怎样的调整?为世界和平发展进行了哪些努力?
37. 什么叫冷战?美国冷战政策的主要表现有哪些?美苏冷战给世界带来哪些影响?
38. 美苏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是如何出现的?
日本从战败国迅速发展成世界大国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近代史上发生在南京的大事,几乎浓缩了一部中国近代史。请举出近代发生在南京的大事并答出每件大事所产生的影响。

阅读全文

与高中必修一历史第七课知识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