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中历史必修1-3知识点归纳
必修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四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学习与探究之一 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 列强入浸与民族危机
二 中国军民维护旧家主权的斗争
三 伟大的抗日战争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 太平天国运动
二 辛亥革命
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二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三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实践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二 外交关系的突破
三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专题六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一 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
二 卓尔不群的雅典
三 罗马人的法律
学习与探究之二 模拟古罗马法庭
专题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一 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二 美国 1787 年宪法
三 民主政治的扩展
专题八 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一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二 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
三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 美苏争锋
二 新兴力量的崛起
三 走向多极化
必修二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四 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
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二 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三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二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三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二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三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一 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二 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三 “蒸汽”的力量
四 走向整体的世界
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一 “自由放任”的美国
二 罗斯福新政
三 当代美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四 战后的西欧和日本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专题八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 欧洲的联合
二 发展的亚太
三 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学习与探究
图说中国经济的发展
对社区居民生活方式变迁的调查
为哥伦布领航
必修三
•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1、百家争鸣
• 2、儒学的兴起
• 3、宋明理学
• 4、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
•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 1、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
• 2、中国的古代艺术
• 3、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
•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 1、“顺乎世界之潮流”
• 2、新文化运动
•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
•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
•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 1、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 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 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 专题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 1、“人是万物的尺度”
• 2、人性的复苏
• 3、理性与自由的启蒙
• 4、主权在民的政治启蒙
• 专题七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 1、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
• 2、追寻生命的起源
• 3、人类文明的引擎
• 4、向“距离”挑战
• 专题八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 1、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
• 2、碰撞与冲突
• 3、打破隔离的坚冰
• 4、与时俱进的文学艺术
学习与探究
学习与探究之一: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学习与探究之二:“三代人眼中的教育”访谈录
学习与探究之三:艺术中的历史
2. 高中历史所有知识点总结归纳(不是小条的知识点)
1840--1842年 鸦片战争
1856---年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844年 中关《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1858年 中俄《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英
《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签订
1860年 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
俄《北京条约》签订
1895年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
19世纪40—50年代 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70年代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1898—1900年 义和团运动
1898年 戊戌变法
1905年 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 黄花岗起义
1911年lO月10日 武昌起义
1912年(民国元年) 中华民国成立 清帝退位
1913年 二次革命
1915年 护国运动开始
1916年 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5年 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9年5月4日 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1921年7月23日 中共一大,标志中共成立
1922年7月 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1923年 中共三大,制定革命统一战线策略
1945年 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949年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城市
1956年 中共八大,成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1978年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982年 中共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987年 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1992年 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 中共十五大,确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1924年 国民党一大、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形成
1936年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年9月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925年 孙中山逝世 五卅惨案、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
1926年 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1927年3月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
1927年4月12日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ge命政变
1927年7月15日 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ge命政变
国民革命失败
1927年8月1日 南昌起义
1927年9月 秋收起义
1927年8月7日 八七会议
1935年1月 遵义会议
1935年 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
1935年底 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
1937年秋 中共召开洛川会议
1931—1933年粉碎国民党四次反ge命“围剿”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中央红军长征
1942年 中国共产党开始整风
1957年 中国g共产党进行整风,反右派斗争开始
1945年8月—10月10日 重庆谈判 双十协定签字
1949年4月 北平谈判
1946年初 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1949年9月北平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开幕
1946年6月 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开始
1947年6月 人民解放军开始全国规模的反攻
1948—1949年 辽沈、淮海、平津战役胜利结束
1949年4月 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国民政府覆亡
1931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1952年 土地改革运动
1950—1953年 抗关援朝战争
1950年 镇压反革命运动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3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
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颁布
1956年 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1957年 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
1958年 “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9年 “反右倾”斗争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 ’
1967年 二月抗争
1976年 四五运动
1973年 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国民经济复苏
1975年 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1971年9月13日 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1976年10月 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革”结束
1971年10月 联合国恢复我国合法席位
1972年 中美、中日关系开始正常化
1997年7月1日 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14—17世纪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7—18世纪 欧洲启蒙运动
18世纪60年代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
1765年 “珍妮纺纱机”发明,揭开工业革命序幕
1785年 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1807年 富尔敦制成汽船
1814年 史蒂芬孙发明火车
1866年 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1867年 诺贝尔发明炸药
19世纪70年代 贝尔发明电话
19世纪80年代 卡尔•本茨研制汽车
19世纪90年代 马可尼试验无线电报成功
17世纪后半期 牛顿力学体系确立,标志近代科学形成
19世纪30年代 法拉第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为电的时代创造条件
19世纪初 道尔顿原子论标志近代化学的开始
17世纪早期 哈维血液循环学说奠定近代生理学基础
19世纪 细胞学说、进化论、能量守衡定律并称三大发现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奠定现代物理学基础
1840年前后 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
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家
14—15世纪 新航路开辟,为世界市场形成创造条件
19世纪中后期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殖民体系
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1825年 英国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
1857年 资本主义爆发世界性经济危机
1929—1933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33年初 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开创
国家干预经济发展新模式
20世纪50—70年代初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黄金
时期”
20世纪60年代初 联邦德国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
大国
20世纪60年代末 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1973年 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
1973年 资本主义世界引发战后最严重经济危机
1967年 欧洲共同体成立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亚洲新加坡、韩国成为世界经济
发展最快地区
1995年 世界贸易组织(WTO)正式成立
1997年 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
20世纪90年代 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
经济合作组织形成
20世纪90年代 知识经济首先在美国出现
1992年 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
2001年12月11日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640年—1688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775—1783年 北美独立战争
1789年7月—1794年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1810—1826年 拉丁关洲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
独立运动
1861—1865年 美国内战
1861年 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8年 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871年 德意志统一最终完成
1640年 查理一世被迫召开议会,英国资产阶级
革命开始
1775年 来克星顿枪声,北美独立战争开始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
开始
1804年 海地宣布独立,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开始
1688年 英国“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
治确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1783年 英国承认美国独立,美国独立战争结束
1794年 法国热月政变,法国大革命结束
1689年 英国通过《权利法案》
1776年 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布独立
1789年 法国发布《人权宣言》
1804年 拿破仑颁布《民法典》
1862年 美国通过《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792年9月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1799年 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
1804年 拿破仑称帝,法兰西第一帝国开始
1882年 德、意、奥三国同盟正式建立
1907年 英、法、俄三国协约最后形成
1922年10月 墨索里尼在意大利上台,建立法西斯专政
1933年初 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开始建立法西斯专政
1936年 广田弘毅内阁上台,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
1914—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39年9月—1945年9月2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14年6月28日 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1938年9月 慕尼黑会议
1939年9月1日 德国闪击波兰,二战爆发
1941年6月22日 德国闪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1941年12月7日 日本突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2年初 《联合国家宣言》签署,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正式形成
1943年11—12月 苏、美、英举行德黑兰会议
1943年12月 中、美、英发表《开罗宣言》
1944年6月 美英军队在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1945年2月 苏、美、英举行雅尔塔会议
1945年7—8月 苏、美、英举行波茨坦会议
1942年6月 中途岛战役——太平洋战场转折
1942年7月—l943年2月 斯大林格勒战役——二战转折
1942年10月 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转折
1931年9月18日 九一八事变
1932年 伪满洲国成立
1935年 华北事变
1937年7月7日 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开始
1937年8月13日 八一三事变
1937年12月 南京大屠杀
1940年 汪精卫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
1943年9月 意大利投降,法西斯轴心集团开始瓦解
1945年5月8日 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场结束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投降
1945年9月2日 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二战结束
1919年1—6月 巴黎和会,凡尔赛体系建立
1921年11月—1922年2月 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体系建立
二战后—1991年底 雅尔塔体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
1920年 国际联盟成立
1945年10月 联合国建立
1949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1955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 马克思主义诞生
1903年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
列宁主义诞生
1864年 第一国际在伦敦成立
1889年 第二国际在巴黎建立
1919年3月 共产国际在莫斯科成立
1871年3月—5月 巴黎公社
1917年11月7日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935年 共产国际七大制定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策略
1925年 联共(布)“十四大”--工业化方针
1927年 联共(布)“十五大”--农业集体工业化方针
1936年 苏联新宪法颁布,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在苏联确立,标志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
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
1956 苏共“二十大”,波兰波兹南事件,匈牙利事件
1968 苏联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20世纪80年代末 东欧剧变
1922年 苏联成立
1991年底 苏联解体
19世纪上半期 亚洲革命风暴
1848—1852 伊朗巴布教徒起义
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1857—1859年 印度民族大起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亚洲的觉醒
1900年 义和团运动高潮
1911年 辛亥革命
1905—1908年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3. 高中物理常识大集合。
刘叔博客
1、伽利略
(1)通过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的观点
(2)推翻了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得快”的观点
2、开普勒:提出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
3、牛顿
(1)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
(2)发现表万有引力定律;
4、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G
5、爱因斯坦
(1)提出的狭义相对论(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2)提出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3)提出质能方程,为核能利用提出理论基础。
6、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7、焦耳和楞次
先后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称为焦耳——楞次定律(这个很冷门!以教材为主!)
8、奥斯特
发现南北放置的通电直导线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偏转,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9、安培:研究电流在磁场中受力的规律(安培定则),分子电流假说,磁场能对电流产生作用
10、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
11、法拉第
(1)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现象(教材上是这样的,实际不是有一定历史原因,以教材为主!)
(2)提出电荷周围有电场,提出可用电场描述电场,提出电磁场、磁感线、电场线的概念
12、楞次: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愣次定律: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13、亨利:发现自感现象(这个也比较冷门)。
14、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15、赫兹:
(1)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2)证实了电磁理的存在。
16、普朗克
提出“能量量子假说”——解释物体热辐射(黑体辐射)规律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即量子理论
17玻尔:提出了原子结构假说,成功地解释和预言了氢原子的辐射电磁波谱。
18、德布罗意:预言了实物粒子的波动性,提出波粒二象性,物质波。德布罗意波,任何一种运动的物体都有一种波与之对应。
19、汤姆生(逊)
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可分,有复杂内部结构,并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葡萄干布丁模型)。
20、卢瑟福
4. 高中物理基本知识是什么以及在高考中所占分值是多少
高中物理基本知识以及高考中所占分值分配:
分值分布:力学占物理高考总分值内的50%、电磁学占容30%、光热占20%。
每个省所占分值不同。以浙江为例:
浙江物理包括力学、电学、光学、以及动量守恒、能量守恒、天体运动、以及基本的原子结构质量亏损等,在高考中的理综考试中占120分,是理综中占分最大的一块。在浙江高考,如果你要考一本,还要选择1B的自选模块。自选模块共9大知识块(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每个知识块两个小题,各10分。
每个考生必须选6个小题作答,总分60分,如果你选物理,则这里还有20分,自选模块的物理主要是热力学定理。不过这是2011年时候的设置,据说明年高考的那届每小题要改成20分,这样考生的自选成绩和总分又会拉开了。
5. 高中物理文学常识
爱因斯坦(1921) 美国 提出电磁辐射本身是不连续的,解释了光电效应;提出光子具有能量
密立根(1923) 美国 通过实验测量普朗克常数并与黑体辐射的普朗克常数比较,从而证明了爱因斯坦学说的正确性;油滴实验测定了电子电量
康普顿(1927) 美国 解释了光的散射现象中有大于原来波长的光的成分(康普顿效应),证明了光子具有动量。
德布罗意(1929) 提出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德布罗意波,物质波)
劳厄 德国 用晶体缝隙作为衍射光栅验证伦琴射线的波动性
戴维孙(1937) 利用晶体进行了电子衍射实验,证明了电子的衍射图样
GP汤姆生(1937)
玻恩 德国 提出了光是一种概率波
海森伯(1932) 德国 提出了不确定性关系,矩阵力学
N玻尔(1922) 丹麦 建立了前期量子论;创建了玻尔原子模型
玻尔理论的三个假设
⑴定态假设: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电子虽做变速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电磁波,这样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定态。
⑵跃迁假设:电子绕核转动处于定态时不辐射电磁波,但电子在两个不同定态间发生跃迁时,却要辐射(或吸收)电磁波(光子),其频率由两个定态的能量差值决定 hν=△E
⑶轨道量子化假设:由于能量状态的不连续,因此电子绕核运动的轨道半径也不能任意取值,必须满足mvr=(nh/2π)(n=1,2,3……)
将普朗克的量子论引入了原子模型,成功的解释了氢原子和类氢原子的光谱;但是保留了过多的经典理论成分,故其理论对稍微复杂一点的原子就无能为力。
薛定谔 波动力学,薛定谔方程
普吕克尔,戈德斯坦 德国 发现了阴极射线
舒斯特,考夫曼 比汤姆生更早测定电子的比荷,考夫曼发现比荷随着电子速度而改变
卢瑟福 英国 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核式结构模型;用α粒子轰击氮核,生成了O-17和质子,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的原子核人工转变。
夫琅和费 德国 发现了太阳光谱(连续谱上的暗线)
基尔霍夫 德国 开创了光谱分析法
弗兰克,G.赫兹 弗兰克-赫兹试验:用电子轰击汞原子,证明了汞原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
贝可勒尔(1903) 法国 发现铀能发出看不见的射线,可以穿透黑纸使照相底版感光,是第一个发现放射性元素的人
玛丽居里(1903,1911),皮埃尔居里(1903)夫妇 波兰 对放射性的研究(1903);发现了钋Po,镭Ra(1911)
盖革,米勒 德国 G-M计数器,可以用于检测射线
约里奥居里夫妇(1935) 用α粒子轰击铝核合成了P-30,第一次合成了人工放射性元素的
温伯格,萨拉姆,格拉肖(1967) 温伯格,萨拉姆在格拉肖的电弱统一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弱统一的完善理论,将四种相互作用纳入统一的理论中
6. 高中常考物理历史常识
1
高中常考物理学史
一、力学:
1、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不会比轻物体下落得快。
2、英国科学家牛顿,1683年,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1687年,发表万有引力定律。 3、伽利略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
4、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5、17世纪,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定律;牛顿于1687年发表万有引力定律。 6、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1846年,科学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 二、热学:
7、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发现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布朗运动。
8、1850年,克劳修斯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定性表述: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克劳修斯表述。次年开尔文提出另一种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开尔文表述。 9、1848年,开尔文提出热力学温标,指出绝对零度是温度的下限。 三、电磁学:
10、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11、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12、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偏转的效应,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13、安培发现两根通有同向电流的平行导线相吸,反向电流的平行导线则相斥。
14、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 15、汤姆生的学生阿斯顿设计的质谱仪可用来测量带电粒子的质量和分析同位素;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劳伦兹发明了回旋加速器能在实验室中产生大量的高能粒子。
16、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现象;1834年楞次发表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 四、近代物理:
17、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为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把物理学带进了量子世界; 18、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光电效应方程:Ek= hν -W 19、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原子结构假说,成功地解释和预言了氢原子的辐射电磁波谱。 五、原子物理学:
20、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可分,并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 21、1909年-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助手们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由实验结果估计原子核直径数量级为10 -15 m 。
22、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也有复杂的内部结构。 23、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发现了质子,预言原子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
24、查德威克在α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由此人们认识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7. 急求高中历史所有知识点
知识点的话还是根据时间表自己整理比较有用、
1840--1842年 鸦片战争
1856---年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844年 中关《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1858年 中俄《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英
《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签订
1860年 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
俄《北京条约》签订
1895年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
19世纪40—50年代 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70年代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1898—1900年 义和团运动
1898年 戊戌变法
1905年 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 黄花岗起义
1911年lO月10日 武昌起义
1912年(民国元年) 中华民国成立 清帝退位
1913年 二次革命
1915年 护国运动开始
1916年 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5年 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9年5月4日 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1921年7月23日 中共一大,标志中共成立
1922年7月 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1923年 中共三大,制定革命统一战线策略
1945年 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949年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城市
1956年 中共八大,成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1978年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982年 中共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987年 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1992年 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 中共十五大,确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1924年 国民党一大、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形成
1936年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年9月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925年 孙中山逝世 五卅惨案、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
1926年 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1927年3月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
1927年4月12日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ge命政变
1927年7月15日 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ge命政变
国民革命失败
1927年8月1日 南昌起义
1927年9月 秋收起义
1927年8月7日 八七会议
1935年1月 遵义会议
1935年 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
1935年底 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
1937年秋 中共召开洛川会议
1931—1933年粉碎国民党四次反ge命“围剿”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中央红军长征
1942年 中国共产党开始整风
1957年 中国g共产党进行整风,反右派斗争开始
1945年8月—10月10日 重庆谈判 双十协定签字
1949年4月 北平谈判
1946年初 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1949年9月北平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开幕
1946年6月 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开始
1947年6月 人民解放军开始全国规模的反攻
1948—1949年 辽沈、淮海、平津战役胜利结束
1949年4月 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国民政府覆亡
1931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1952年 土地改革运动
1950—1953年 抗关援朝战争
1950年 镇压反革命运动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3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
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颁布
1956年 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1957年 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
1958年 “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9年 “反右倾”斗争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 ’
1967年 二月抗争
1976年 四五运动
1973年 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国民经济复苏
1975年 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1971年9月13日 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1976年10月 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革”结束
1971年10月 联合国恢复我国合法席位
1972年 中美、中日关系开始正常化
1997年7月1日 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14—17世纪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7—18世纪 欧洲启蒙运动
18世纪60年代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
1765年 “珍妮纺纱机”发明,揭开工业革命序幕
1785年 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1807年 富尔敦制成汽船
1814年 史蒂芬孙发明火车
1866年 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1867年 诺贝尔发明炸药
19世纪70年代 贝尔发明电话
19世纪80年代 卡尔·本茨研制汽车
19世纪90年代 马可尼试验无线电报成功
17世纪后半期 牛顿力学体系确立,标志近代科学形成
19世纪30年代 法拉第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为电的时代创造条件
19世纪初 道尔顿原子论标志近代化学的开始
17世纪早期 哈维血液循环学说奠定近代生理学基础
19世纪 细胞学说、进化论、能量守衡定律并称三大发现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奠定现代物理学基础
1840年前后 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
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家
14—15世纪 新航路开辟,为世界市场形成创造条件
19世纪中后期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殖民体系
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1825年 英国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
1857年 资本主义爆发世界性经济危机
1929—1933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33年初 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开创
国家干预经济发展新模式
20世纪50—70年代初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黄金
时期”
20世纪60年代初 联邦德国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
大国
20世纪60年代末 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1973年 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
1973年 资本主义世界引发战后最严重经济危机
1967年 欧洲共同体成立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亚洲新加坡、韩国成为世界经济
发展最快地区
1995年 世界贸易组织(WTO)正式成立
1997年 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
20世纪90年代 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
经济合作组织形成
20世纪90年代 知识经济首先在美国出现
1992年 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
2001年12月11日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640年—1688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775—1783年 北美独立战争
1789年7月—1794年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1810—1826年 拉丁关洲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
独立运动
1861—1865年 美国内战
1861年 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8年 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871年 德意志统一最终完成
1640年 查理一世被迫召开议会,英国资产阶级
革命开始
1775年 来克星顿枪声,北美独立战争开始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
开始
1804年 海地宣布独立,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开始
1688年 英国“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
治确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1783年 英国承认美国独立,美国独立战争结束
1794年 法国热月政变,法国大革命结束
1689年 英国通过《权利法案》
1776年 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布独立
1789年 法国发布《人权宣言》
1804年 拿破仑颁布《民法典》
1862年 美国通过《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792年9月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1799年 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
1804年 拿破仑称帝,法兰西第一帝国开始
1882年 德、意、奥三国同盟正式建立
1907年 英、法、俄三国协约最后形成
1922年10月 墨索里尼在意大利上台,建立法西斯专政
1933年初 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开始建立法西斯专政
1936年 广田弘毅内阁上台,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
1914—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39年9月—1945年9月2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14年6月28日 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1938年9月 慕尼黑会议
1939年9月1日 德国闪击波兰,二战爆发
1941年6月22日 德国闪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1941年12月7日 日本突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2年初 《联合国家宣言》签署,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正式形成
1943年11—12月 苏、美、英举行德黑兰会议
1943年12月 中、美、英发表《开罗宣言》
1944年6月 美英军队在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1945年2月 苏、美、英举行雅尔塔会议
1945年7—8月 苏、美、英举行波茨坦会议
1942年6月 中途岛战役——太平洋战场转折
1942年7月—l943年2月 斯大林格勒战役——二战转折
1942年10月 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转折
1931年9月18日 九一八事变
1932年 伪满洲国成立
1935年 华北事变
1937年7月7日 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开始
1937年8月13日 八一三事变
1937年12月 南京大屠杀
1940年 汪精卫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
1943年9月 意大利投降,法西斯轴心集团开始瓦解
1945年5月8日 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场结束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投降
1945年9月2日 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二战结束
1919年1—6月 巴黎和会,凡尔赛体系建立
1921年11月—1922年2月 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体系建立
二战后—1991年底 雅尔塔体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
1920年 国际联盟成立
1945年10月 联合国建立
1949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1955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 马克思主义诞生
1903年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
列宁主义诞生
1864年 第一国际在伦敦成立
1889年 第二国际在巴黎建立
1919年3月 共产国际在莫斯科成立
1871年3月—5月 巴黎公社
1917年11月7日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935年 共产国际七大制定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策略
1925年 联共(布)“十四大”--工业化方针
1927年 联共(布)“十五大”--农业集体工业化方针
1936年 苏联新宪法颁布,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在苏联确立,标志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
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
1956 苏共“二十大”,波兰波兹南事件,匈牙利事件
1968 苏联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20世纪80年代末 东欧剧变
1922年 苏联成立
1991年底 苏联解体
19世纪上半期 亚洲革命风暴
1848—1852 伊朗巴布教徒起义
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1857—1859年 印度民族大起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亚洲的觉醒
1900年 义和团运动高潮
1911年 辛亥革命
1905—1908年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8. 高中物理基本知识以及高考中所占分值
高中物理基本知识以及高考中所占分值分配:
分值分布:力学占物理高考总分值的50%、电磁学占30%、光热占20%。
运动的描述、几种力、几种运动
一 基本的力(前期力的分析是基础)
1 重力
2 弹力
3 摩擦力
4安培力
5洛伦兹力
6 万有引力
二 物体的平衡 (正交分解、三角形法则)
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对力的分析要到位)
三 运动的描述(基础)
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2 时间和位移,速度 ,加速度
4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四 牛顿运动定律 (三大定律)
1 牛顿第一定律
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3 牛顿第二定律
4 牛顿第三定律
5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一)
6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二)
(牛顿三定律是研究力与运动的基础)
五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特殊运动)
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4 自由落体运动
六 曲线运动 (特殊运动)
1 曲线运动
2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3 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
4 抛体运动的规律
5 圆周运动
6 向心加速度
7 向心力
(会用到力的分解和合成,进而求向心力)
七 万有引力与航天
1 行星的运动
2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3 万有引力定律
(一般会考察1个选择题,主要是和同步卫星相比较,大约占分值4分)
八 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
1 追寻守恒量
2 功
3 功率
4 重力势能
5 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6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7 动能和动能定理
(力,电,磁中功能关系都会用到,作为工具)
九 动量守恒定律 (IB模块)
1 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
2 动量守恒定律(一)
3 动量守恒定律(二)
4 碰撞
5 反冲运动 火箭
6 用动量概念表示牛顿的第二定律
(选修中会有一个动量守恒的大题8分,虽然知识点较难,但考察形式和难度较简单)
电场、磁 场--基础知识
十 静电场 (出1个选择题,占4分)
1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2 库仑定律
3 电场强度
4 电势能和电势
5 电势差
6 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7 电容器与电容
8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和磁场相结合,出一个综合大题,大约18分)
十一 恒定电流
1 导体中的电场和电流
2 电动势
3 欧姆定律
4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5 焦耳定律
6 电阻定律
7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在实验题与计算题,相关内容大约占6分)
8 多用电表
9 实验:伏安法测电阻
10 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11 实验: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必考实验题,相关内容大约占10分)
十二 电磁波及其应用
1、电磁波的发现
2、电磁光谱
3、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
(有时会出选择题大约占4分)
十三 电磁感应
1、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2、楞次定律
3、感生电动势和动生电动势
4、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5、磁声对运动电荷的作用
(一般会有1选择和1大题,主要考察电磁学及产生的运动,大约占22分)
十四 交变电流
1 交变电流
2 描述交变电流的物理量
3 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
4 变压器
5 电能的输送,高压输电,
(一般会有1个选择题目,大约占4分)(比如2011第20题)
内部结构与能量关系(IB模块)
十五 分子动理论、内能
1、分子及其热运动
2、物体的内能
3、固体和液体
4、气体
十六 热力学定律
1 功和内能
2 热和内能
3 热力学第一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
4 热力学第二定律
5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微观解释
6 能源和可持续发展
(有时候会考个选择题,大约占4分但是会出1个关于气体运动及内能的选做题,占8分)
光学
一 光的折射
1、 光的折射 折射率
2、 全反射 光导纤维
3、 棱镜和透镜
4、 透镜成像规律
5、 透镜成像公式
二 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
1、 机械波的稍微和干涉
2、 光的干涉
3、 光的衍射
4、 光的偏振
(这两章一般会在选做题中出现,大约占4分)
三 放射性与原子核 (IB模块)
1、 天然放射现象 原子结构
2、 原子核衰变
3、 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
4、 射线的探测和防护
四 核能与反应堆技术 (IB模块)
1、 核反应和核能
2、 核列变和裂变反应堆
3、 核聚变和受控热核反应
(裂变、衰变有时在选择题或选修中,占4分)
五 机械振动
1 简谐运动
2 简谐运动的描述
3 简谐运动的回复力和能量
4 单摆
5 外力作用下的振动
六 机械波
1 波的形成和传播
2 波的图象
3 波长、频率和波速
4 波的反射和折射
5 波的衍射
6 波的干涉
7 多普勒效应
(简谐运动、机械波一般会考一个选择题或选修中的一问,大约占4分,和交变电流相联系)
9. 高中物理常识总结
http://ke..com/view/2218.htm
http://ke..com/view/4578.htm
http://www.ts49z.com/grzy/jiahongwei/jhw/aosite.htm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理论探讨
2.1.产生的历史背景 2.2.第一类永动机 2.3.原子论与唯能论的争论 能量是否守恒的争论
2.1.产生的历史背景
17世纪末,惠更斯研制火药爆炸的燃气,推动活塞在缸筒中运动。
1783年,瓦特为了确定它的蒸汽机的性能,提出“马力”这个概念。
1802年,特里维西克(Richard Trevithick)制成“高压蒸汽机”。
19世纪20年代初,卡诺深入研究蒸汽机原理,从热素说的观念探讨热与热机作功和热效率。
1834年,克拉佩隆运用彭西列提出的功概念表示卡诺所说的动力,把卡诺的理想热机可逆循环过程中热与功的关系,绘成两个绝热过程和两个定温过程形成的封闭热功可逆循环曲线,即后来所说的示功图,因而形成理想热机的热功可逆循环。
1842年,迈尔在发表的第一篇论文中提到计算热功当量的原理和结果。
1843年,焦耳宣读第一次发表热功当量实验结果的论文。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发现,是在当时工程技术的迫切需要下出现的。在1798-1849年间热动说取代了热素说和热功当量的发现与精确确定的基础上,由于研究热机原理和能量转化守恒关系的迫切需要,在理论和实践条件基本成熟后,应运而生。
2.2.第一类永动机
真正可以称之为近代意义上的永动机,最早的应是帕莱格林努斯(Peter Peregrinnus)于1256年把磁力转化为动能的扭轴罗盘,他称之为“永动机”。1518年兹马拉 (Zimara)利用阿基米德螺旋制造的抽水机将水提升,并且使其余力驱动上冲式水轮,以推动磨旋转。在美国专利局现存的档案中,发现英国的第一个永动机专利是在1635年申请的,期限为14年。18世纪60年代伦敦钟表匠科克斯(James Cox)和他的助手梅尔林(Joseph Merlin)利用气压机的压力变化,推动钟运转,直至19世纪30年代永未停过,十分著名。
在水轮机和蒸汽机在生产上的作用日益增大的情况下,使一些能工巧匠企图研制不需再供给能量而能工作的机器,并不奇怪。面临“永动机”发明申请逐渐增多的情况,法国科学院于1775年宣布不再接受关于永动机发明的专利申请。但是,永动机在美国仍在盛行。
据统计,美国至1904年有600个以上的永动机发明专利许可证 。英国从1855年之后有575个永动机专利。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理论上得出第一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的结论。本世纪以来,虽然能量守恒定律和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已深入人心,但是永动机的设想并未完全停止。甚至在70年代还出现过永动机的设计 。但是,至今的科学发展已使永动机的设想一个个成为泡影。
2.3.原子论与唯能论的争论
随着热力学的不断发展和物质组成层次的深入研究,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初,出现了围绕能是否是万物的本原,在原子论学派和唯能论学派之间展开了争论,曾经引起学术界的很大关注。
以奥斯特瓦尔德为首的唯能论学派,和以玻尔兹曼为代表的原子论学派,在德国酝酿的激烈斗争,在1895年在吕贝克举行的第67届年会上达到了高潮。唯能论的斗士是海尔姆,奥斯特瓦尔德的干将还有杜恒等人,杜恒的得意学生和助手能斯特在唯能论的问题上,倾向于相信原子论。普朗克在1893年以前倾向于马赫和奥斯特瓦尔德的观点,一年后他对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熵的解释不再从任何特殊假设出发,而是从不可逆的经验进行考虑,因而反对唯能论并转向原子论的观点。年轻的数学家全站在玻尔兹曼一边。
奥斯特瓦尔德在1902年发表的“自然哲学讲演录”一书中指出:“如果把物质和精神这两个概念包含在能量概念之中,就会简单地,自然而然地排除掉那种使这两个概念结合在一起的困难,那是一个很大的收获”。他又写道:“一切外界现象都可以说是能量之间的过程,其原因非常简单:我们的意识本身就是能量的过程,它把自己的这种特性传给一切外界现象”。他认为从唯能论观点出发,存在两个唯能论定律,热力学第一、二定律是由这两个定律得出。并从唯能论的这两个定律,可以了解意识或精神现象。
普朗克曾指出,摆在未停时在平衡点附近左右摆动,电火花在正负电体间振动,而热却不可能在不同温度的导体之间传递。他认为:“唯能论学派认为上述根本区别是无关紧要的,而置之不理”。
1910年之后,原子论由于电子和原子的发现,以及量子论的出现和发展,居于统治地位。但是,原子论和唯能论的斗争,同时也提出了能是否是万物本原的问题。这个问题并没有因奥斯特瓦尔德企图用唯能论方程和他的唯能论第一、二定律取代热力学第一、二定律等观点的失败,而真正得到解决。爱因斯坦、海森堡等相当数量的科学家,仍持质量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和能是万物本原的观点。这个问题既是一个科学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它有待自然哲学家们,根据科学的不断发现,做出更深刻的概括。
.4.能量是否守恒的争论
围绕能量守恒定律是否正确而出现的第一次争论,是镭放射的巨大能量的来源和如何解释的问题。彭加勒在1906年发表的《科学的价值》一书中,提出镭放射的能量“推翻了能量守恒定律”和发现电子的静质量为0“推翻了质量守恒定律”,因而使19世纪末的物理学遇到了严重的危机。在维护能量守恒原理的科学家之中,又分为两种。一种认为放射性的巨大能量是放射性物质从外部空间中的以太、气体或其他射线中长期吸收和积聚起自己的能量。开尔文在1903年就提出镭的放射性能来自于其原子长期吸收空间的以太形成的,并在1904年召开的大英科学促进会上与瑞利打赌。也有科学家主张能量守恒定律在放射性过程中仍然正确,并从原子内部自发分裂方面寻找辐射的根源。
关于能量守恒是否正确的第二次争论,是B衰变过程中能量是否守恒问题。由于问题的实质关系到能量守恒定律在核物理中是否适用的原则问题,并且又是由玻尔这样的物理权威提出和由鲍利加以反对,自然引起物理学家的极大关注。
关于能量守恒定律的争论,尽管学术界出现过这样或那样的看法和评价,但是应该说它们都从正反两个方面使科学家和哲学家得到很深的教益。其共同的结果是证明了能量守恒定律在微观和宏观世界两方面都是正确的。已成为自然科学和自然哲学上的一个牢固的基石。
2005年10月16日20:10 热力学第二定律理论探讨 [补记]
三.热力学第二定律理论探讨
3.1.说法的产生和演变 3.2.热寂说的起源 3.3.关于热寂说的争论 3.4.负绝对温度
3.1.说法的产生和演变
在科学史上,公认克劳修斯最早提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克劳修斯、开尔文和朗肯在1850-1851年间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说法和论证。
马赫作为一个具有哲学头脑的重要的科学史学家评价克氏说法和开氏说法实际上是等价的。
王竹溪教授曾说:“热力学第二定律通常是指开尔文说法,这个提法非常深刻。”
热力学第二定律既然是一个经验性很强的定律,那么它的发现必然首先从宏观的大量存在的热和机械功转化现象,特别是热机作功过程开始的。克氏说法和开氏说法虽然都从热机作功的基本假设出发,但没有明确提出“孤立的系统”的前提条件;他们没有也不可能从微观的分子运动观点深入探讨这个定律的含义和作用,以及对这个定律的熵增原理说法作深入和细致的探讨,甚至把它无限推广到宇宙,得出后来引起激烈争论的结论。由于这些原因,热力学第二定律在提出之后,出现了许多深入而更严格的探讨、争论和说法的演化过程。
麦克斯韦、玻尔兹曼、奥斯特瓦尔德、马赫和普朗克等著名科学家,都一致指出,热力学第二定律只有在一个孤立系统条件下才成立。
关于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微观方面的解释和说法,主要是由玻尔兹曼提出的,他是在克劳修斯和麦克斯韦工作的基础上,用分子运动的统计观点对熵增原理进行新的表述。玻尔兹曼提出的H定理或克劳修斯提出的熵增原理,与牛顿力学和能量守恒定律不考虑时间的方向性是矛盾的,这使大多数科学家难以接受。先后出现“可逆佯谬”和“循环佯谬”来反对分子运动理论.玻尔兹曼对此进行了有力的反驳.关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几率说法,经过19世纪末的争论后,很快得到国际科学界的公认.今天,它已作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更加深刻和准确的新说法,在科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3.2.热寂说的起源
热寂说是开尔文和克劳修斯从机械能的不断耗散观点出发,认为各种形态的能量最终都会在与机械能的转化过程中,以热量的形式趋于平衡。开尔文认为机械能等于各种能,都要以热的形式最终耗散掉,这种能量转化在自然界中是不可逆的。这是他在1852年之后至1862年之间,逐步形成的一种看法,至1862年正式作为一种科学假说提出来的。克劳修根据类似的考虑,于1865年将热力学第二定律推广到宇宙,得出宇宙熵趋于极大值,并于1867年正式提出热寂说。认为:
“在一切自然现象中,熵的总值永远只能增加而不能减少。于是到处不断进行的变化过程,可以下面的定律简短地表述:宇宙的熵趋于极大。宇宙越是接近于这个熵是极大的极限状态,那就任何进一步的变化都不会发生了,这时宇宙就会进入一个死寂的永恒状态”。
3.3.关于热寂说的争论
宇宙热寂说是自然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科学上无法用观测和验证作出最后判决的学术问题,它的出现注定会引起国际科学界和哲学界的极大关注和争论。这种争论虽然因种种原因而时起时落,但至今已延续120多年,首先对热寂说提出异议的,是麦克斯韦在它出现不久后提出的“麦克斯韦妖”。
麦克斯韦提出了他的著名的理想实验--“麦克斯韦妖”:
“现在让我们假定这一容器被一个带有一个小孔的间隔分成两部分,A和B,并且能看见单个分子的一个小生物打开和关闭这个小孔,以至于仅仅允许较快的分子从A通到B,和仅仅允许较慢的分子从B通到A。于是,它将不消耗功便能提高B的温度和降低A的温度,而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矛盾。”
“麦克斯韦妖”的提出,大大促进了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正确程度和应用范围的研究。
“麦克斯韦妖”曾困惑了人们达半多世纪,直到1929年西拉德把信息和熵联系起来研究“麦克斯韦妖”之后,才逐渐进入比较明朗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许多人先后作出了努力,但是被认为基本上予以解决的则是布里渊。
布里渊在1949-1956年间深入研究了信息和熵的关系,认为麦克斯韦理想实验的熵减过程,是由于信息对小妖的作用引起的。信息应该看作系统的熵的负项,即信息是负的熵。“麦克斯韦妖”假想实验只能而且必须是一个可从外部引入负熵的开放系统,正因为这样,它并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
虽然很多人认为布里渊基本上解决了“麦克斯韦妖”问题,但是关于宇宙热寂问题的研究还有很长的道路。
3.4.负绝对温度
工程热力学中提到的绝对温度,都是绝对温度零度以上的正绝对温度。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核磁共振和激光效应的研究,发现核自旋系统和激光系统中,粒子只具有基态和激发态两种能量形态。在正绝对温度条件下,激发态的粒子数多于基态的粒子数。但是,在核自旋系统和激光系统中则相反,基态的粒子数却超过了激发态的粒子数。根据玻尔兹曼的粒子分布函数表示式,如果基态粒子(原子或分子)数大于激发态的粒子数,则绝对温度应该为负值,即能够出现负的绝对温度。
既然近几十年的科学发展已经证明,负绝对温度是确实存在的,那么至今沿用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氏说法和开氏说法是否仍然适用呢?
克氏说法在负绝对温度情况下,仍然适用,并且熵增原理也是适用的。
在负绝对温度条件下,开氏说法必须改为:
“不可能从一个正绝对温度热源取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
这是由于根据玻尔兹曼的粒子分布函数表达式,当绝对温度高于无穷大时,才能实现激发态粒子数超过基态的粒子数,才能出现负绝对温度。也就是说,负绝对温度系统的能量大于无穷大绝对温度的能量,导致负绝对温度实际上高于正绝对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