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行政管理学的发展历程
行政管理学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化大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为行政管理学的产生奠
定了物质基础;行政管理的实践为行政管理学的产生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材料;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的发展为行政管理学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行政管理学概念最早由德国学者L.von施泰因提出,他于1865年撰写的《行政管理学》一书,用行政法的观点阐述行政问题。1887年美国学者T.W.威尔逊发表了《行政管理学之研究》一文,主张政治与行政分离,建立一门独立的行政管理学科。威尔逊因此被誉为行政管理学的奠基人。1893年美国学者F.J.古德诺出版了《比较行政法》,此书成为美国的第一部行政管理学教科书。1900年他出版了《政治与行政》一书,提出行政与政治分离的理论。此后,愈来愈多的学者把行政管理学作为单独学科加以研究。1926年美国学者L.D.怀特撰写了《行政管理学导论》一书,论述了行政管理的重要性,讲求效率的必要性,以及对行政管理进行科学研究的可能性。1927年美国学者W.F.威洛比发表了《行政管理学原理》,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行政管理学理论体系。行政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已基本形成。
行政管理学的产生和形成受到当时工商企业科学管理的影响,并从中吸收了许多原理、方法。1911年美国管理学家F.W.泰勒根据长期实践经验,撰写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提出一套企业科学管理的理论。法国管理学家H.法约尔提出了组织管理功能理论,并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出14条管理原则,对改进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建立和发展行政管理学起了积极作用。这个时期,通常被称为科学管理时期或传统理论时期。其理论的主要缺陷表现在过分重视机械效率,忽视社会效益;把行政组织视为封闭式组织系统,忽视组织外部环境的影响;片面强调人的物质利益,忽视人的精神因素,缺乏对人的尊重。
20世纪3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工人运动的发展,使传统理论受到很大冲击。1927~1932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G.E.梅奥等人通过霍桑实验,提出人际关系理论。美国学者C.I.巴纳德在《执行者的职能》中提出均衡理论。20世纪40年代以后,美国学者А.Н.马斯洛提出需求层次理论,美国学者F.赫茨伯格在《工作的动机》提出双因素理论,美国学者D.麦克格雷戈提出X理论和Y理论。与此同时,美国学者H.A.西蒙开创了以行政决策为重点的行政管理学研究的新领域。他从人的有限理性出发,把决策理论、数学方法、计算机学融为一个新的研究体系。美国组织学家J.G.马奇提出理性与组织融合理论;美国政治经济学家C.E.林德布洛姆提出渐进决策理论。他们把行为科学和决策理论用于行政研究,对行政管理学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个时期通常被称为行为科学时期。
行为科学推动了行政管理学的发展。
行政管理学的研究从只注重行政组织结构、法令、规章制度及权责分配,到同时重视组织成员意见的沟通、个人欲望的满足、非正式组织的作用;从只重视监督制裁到重视激发人的积极性;由专断领导到民主管理;由“重事”到“重人”。这些都表现出行政管理学的飞跃。但是,这个时期又出现了新的片面性,如过分强调人的行为因素;过分注重人的理性作用,忽视了组织结构、法制的作用,忽视了环境的影响作用等。60年代,行政管理学理论有了新的突破,进入了系统科学阶段。主要特点是广泛应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新成就来研究行政管理,特别是重视运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管理理论认为,行政组织是由许多相互依存的不同要素所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系统,各个部分彼此独立,但又相互依存和制约。因此,行政管理既要重视行政系统与外界环境、外部系统之间的关系,又要重视行政系统内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既要强调行政组织结构、工作程序等因素,又要强调人的因素。还认为管理活动中内外环境复杂多变,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的价值日益受到重视,要寻求唯一最佳管理方式是困难的。所以主张随环境变迁来选择管理方式。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提倡生态系统理论的美国学者F.W.雷格斯;主张社会系统理论的美国学者T.帕森斯;研究环境系统理论的美国学者F.E.卡斯特;以及提出Z理论的美籍日本学者威廉·大内等。系统管理理论已被普遍接受,成为当代研究行政管理的一种值得重视的理论。 行政管理学诞生于美国。美国的学者和改革家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1887年,威尔逊发表的《行政研究》,1900年,古德诺出版《政治与行政》以及1926年怀特(Leonard D?White 1891~1958)出版的《行政学导论》,对行政管理学的主要内容作了论述,使行政管理学成为一个独立的重要学科。
西方国家公共行政学的阶段有的学者把西方国家公共行政学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传统的行政管理阶段(大致期间为1900年以后);人性的行政管理阶段(大致期间为1930年以后);系统权变的行政管理阶段(大致期间为1960年以后)。有的学者把它分为形成阶段——传统管理阶段;成长阶段——科学阶段;科学化阶段——现代化管理时期。
西方国家公共行政学产生的条件:行政管理学于19世纪末萌芽到20世纪初诞生于美国,是有历史必然性的。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美国经济发展到更高阶段,上层建筑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就政府行政活动的变化而言,主要有:
⒈政府职能由政治统治扩大到对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管理,由消极放任“守夜人”变成积极干预社会生活的“行政国家”。
⒉行政职能加强和行政活动范围扩大,使行政机构迅速增加,行政人员队伍日益壮大;而“功绩制”的实施和“政治中立”原则的确立,更促使行政成为“非政治化”的管理领域。
⒊行政机构臃肿所造成的庞大的财政开支和效率极低的官僚作风,妨碍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
上述客观条件,推动了行政管理学产生于当时的美国。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行政管理学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到更高阶段的产物,威尔逊等人则是顺应这一时代需要并进行了理论创造的著名代表。
同时,学科发展也为行政管理学能获得长足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行政管理学在西方
行政管理学在西方各国的发展演变有如下情形:由政治与行政分离的研究,到政治与行政配合的研究;由静态的研究到动态的研究;由以事为中心的研究,到以人为中心的研究;由法规的研究到行为的研究;由机械的效率观到社会的效率观;由单科的研究到科际的研究等。发展趋势表现为:
(一)研究领域的拓宽和加深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更结合实际
(三)不同学派之间的争鸣和交流
行政管理学在中国
行政管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和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前后。但在当时的年代,未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也未造成学科研究的强势;虽是新生学科,但发育不全,步履维艰。
20世纪50年代初,由于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和学科建设认识上的偏颇,行政管理学的有关专业和课程被取消,该学科的研究和传播也随之中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和行政改革的迫切性日益鲜明地摆在人们的面前,也因此而推动人们对行政管理学的重新认识。1984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和劳动人事部召开了新中国建国以来由政府主持的第一个研究行政管理学的会议——“行政科学研讨会”。会议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了开展行政学研究的必要性,提出建立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科学体系的任务及发展中国行政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这次研讨会的成功,标志着行政管理学在中国的重建,并成为它进一步发展的新起点。
在往后的20多年里,中国行政管理学在恢复重建的同时获得迅速和健康的发展。
中国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形成了一套严密的封建行政管理体系:实行大一统的国家行政组织体制;实行封建官僚制度;在中央集权制内部实行等级尊卑主从制度;建立严格的监察制度;建立严格的行政管理法规,如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典《周礼》、《秦律》、《唐六典》、《元典章》、《明会典》、《清会典》等;建立周密的官吏管理制度,包括官吏的选拔、任用、察举、奖惩、回避、俸禄、致仕等。
当行政管理学在西方国家产生之后,中国学者很快就予以重视,加以引进和研究。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翻译出版了美国学者所著的《行海要术》、《行政纲目》,日本学者蜡山政道所著的《行政管理学总论》、美浓部达吉所著的《行政法撮要》。孙中山参考国外行政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国传统提出五权分立思想,中央与地方均权的思想,公开考试、择优选官的思想等。同时,中国的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设立行政管理学课程。从30年代起,中国学者撰写的行政管理学著作陆续问世。其中最早、最系统的行政管理学专著是1935年出版的张金鉴所撰的《行政管理学之理论与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2年高等教育院系调整后,行政管理学虽然没有作为独立学科进行系统研究,但相关学科从不同角度对国家行政却作了有益的探讨。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社会科学的研究进入新的阶段。1980年12月中国政治学会成立,广泛恢复了政治学的研究活动,其中包括行政管理学的研究。1984年国务院办公厅、劳动人事部发起召开行政管理科学研讨会,同年11月劳动人事部成立行政管理科学研究所。1988年夏正式建立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此后,中国社会科学院、高等院校、中国共产党各级党校、成人教育组织均成立了行政管理学研究或教学机构。同时,还出版了一批行政管理学著作和教材。
⑵ 历史学考研复习时间的合理规划
考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半年到一年不等。但是,相对于我们要复习的内容,却好像又是时间不够的。因此只有做到忙而不盲,有条不紊,脚踏实地的复习,才能成功。所以一个有效的复习计划至关重要。
相对于中国古代史来说,中国近现代史的考试命题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考研大纲在不断变化,每一年新大纲中的措辞和提法,与前一年的大纲都有所区别,因此,注重变化也是备考历史学统考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省时省力、直击重点的好方法。
有很多师弟师妹来问考研的经验方法,其实所谓的经验是只有走过之后才能知道的东西,而方法也是因人而异,所以今天在这里仅就一点点心得跟大家做一下分享。分享一点历史学考研复习方法一、明确考研的目的大多数选择考研的师弟师妹都是即将毕业的应届生,对于应届生考研我认为,如果你们是出于对专业的喜爱或者对更高层次知识和能力的追求那是非常可取的。反之如果仅仅是因为就业难或者从众的心理而选择考研那是不明智的。因为以我的经历,本科毕业后的工作经验是非常重要的。个人认为我能够成功的最大资本就是毕业后这几年的工作经验,它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在面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淡定和自信,更多的是它有益于我在整个复习过程中的心态调节,而且现在很多导师非常看重未来研究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果在本科毕业后有一段时间的工作实践是非常好的。
二、时间,科目分大块,宏观把握考研的时间分配从来都是考生们最关注的问题, 其实我想说的备考并不是越早准备越好,因为如果开始时间太早,复习战线拉的太长就容易疲劳。当进入 11 月份,是冲刺的最佳时机别人都是复习备考正酣,而你在这个时候正好进入了疲劳期,很难提高。如果你真的已经下定决心目的明确的要考研的那么从 7 月份左右开始准备是恰到好处的。 当然我并不是说在这之前就不需要看书了,我的建议是在 7 月份之前,英语可以选择一些夯实基础的书来读,其实我当时复习的时候就是选择的后者,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千万不要在这个时候就心浮气躁的开始抱着真题啃。 专业课可以选择和你报考方向相关的专业书籍来看, 适当的关注一下期刊和杂志。如果你所考的科目有英文原版的教材,此时正是阅读的最佳时机,一来可以熏陶一下专业素养二来可以借此提高英语能力, 一举两得。对于政治个人觉得在大纲出来之前完全不需要去理他。进入七月份,就必须绷紧弦子好好把握了。但在这之前你可是适当的放松的一下,比如出去旅旅游,但是时间不宜过长,尽量控制在一个礼拜左右。这样一来可以替你放松一下相对疲惫的身心,二来你也可以称这个时机整理一下思绪为今后更为关键的复习打好腹稿。 复习计划是这样做的:1 月份为考试月不算在计划内,从 7 月到 12 月共 6 个月,总计划是每门课程都复习四轮。每一个月再制定较为详细的月计划,每周订份周计划,然后严格执行,灵活调整。我的复习过程基本上是这样过来的,没有觉得有多死板、多压抑反而相对严格的督促了自己, 即便有时候无法绝对的完成,但是也要比不做计划随心所欲的看要好的多。
希望帮到你
⑶ 求个学习历史的好方法,怎样记年份,怎样记事件意义等
将易错的 重点的 写纸上
每天都背
每天 睁开眼睛 和 闭上眼睛 时 复述一遍
意义可以和下面版所讲内容联系起权来
可以试着分一下 从哪些角度 谈的
比如:对世界 对殖民国家 对殖民地人民。。。
对生产力 对社会结构。。。
还可以从消极和积极两方面看
有些句子有递进关系,善于把握
大多都是套话 像什么:维系和稳定了政权,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问题 做下来发现 材料题很多,就是很多问题的答案从材料中概括,
一些要结合所学知识, 做问题 首先最重要的是审清题目,确定
所问内容是那几章所教内容,关键的还要从时间上去把握、分析,
综合性强的题目还要从 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多重分析。
⑷ 历史学是什么:新时期几种史学定义简议
历史学是人类对自己的历史材料进行筛选和组合的知识形式。历史学,是个静态时间中的动态空间概念。历史学是由历史、科学、哲学、人性学及其时间空间五部分有机组合而成。——常识教育篇。
⑸ 汶川地震之后多长时间大概能重建大原来水平求大神帮助
中新网7月12日电 四川汶川八级特大地震发生已整整两个月。据悉,将于不久后报国务院审批的《四川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提出,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完成四川省灾后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使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生产条件达到和超过灾前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恢复重建规划强调民生优先 据《四川日报》报道,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省“512”抗震救灾指挥部副指挥长蒋巨峰昨天主持会议,对《四川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初审稿)》(以下简称《规划》)进行审议。 《规划》确定的四川省恢复重建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尊重自然,科学布局;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创新机制,协作共建。围绕恢复重建城乡居民住房、公共服务及城镇、基础设施、产业、生态环境和改善灾区群众生活等主要目标,《规划》明确了四川省灾后恢复重建的总体布局、主要任务、政策措施和实施机制等。四川省级相关部门负责人就进一步完善《规划》内容提出了修改意见。 蒋巨峰对《规划》编制工作给予肯定,认为文本框架已比较成熟,接下来要结合刚刚出台的新政策和恢复重建中出现的新情况,继续修订和完善,尽快形成正式文本。他并要求《规划》要加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规划和灾后重建9个专项规划的衔接,并对重建目标、政策措施等重大问题作进一步细化研究。 减征五至九成个人所得税 据《华西都市报》报道,为了支持企业吸纳就业,近日出台的《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中规定,受灾严重地区的企业在新增加的就业岗位中,招用当地因灾失去工作的城镇职工,经县级劳动保障部门认定,按实际招用人数予以定额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定额标准为每人每年4800元。该《意见》还调整了重灾县营业税起征点。三年恢复重建期间,重灾县(市)按期缴纳营业税的起征点调整为月营业额5000元。 该《意见》还规定,对因灾造成重大损失的个人,可在3年内减征五至九成个人所得税。“五至九成”的减征标准,省政府授权给各灾区县(市)级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 地震伤残人员康复情况良好 另据四川日报报道,留在四川省内治疗的因地震致残伤员有400多人,其余伤残人员转入外地治疗。留守伤员中第一批57人转入该省肢体伤残康复中心,已装配假肢24具,目前恢复情况良好。 四川迎来震后最大旅游考察团 四川新闻网报道说,由台湾旅行商业同业公会总会理事长姚大光率领的台湾旅行商考察团一行九十余人,已经澳门辗转抵达成都,开始对四川旅游资源震后恢复情况,组团可行性等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调研。这是地震之后,四川迎来的最大旅游考察团。
麻烦采纳,谢谢!
⑹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是哪一年
1979年3月15日,“社会学座谈会”在京召开,胡乔木同志代表党中央为社会学正名,开始了社会学的恢复和重建。
⑺ 距今 时间 历史学中常提到距今多少年,究竟截止时间是哪一年
历史复学不会提到距今多少制年,更不会经常提到距今多少年.
你看到的不是历史学的学术著作
历史学作为一门严谨的学术和人文学科不会经常的出现如此不严谨的言语
在能以公元纪年或者其他纪年表达的时候还有什么必要说距今多少年这样的话
你看的是有关历史的日常读物
截止时间当然不是楼上所说的今年
而是文章或者书籍撰写的当年
⑻ 把中国历史学通需要多长时间
只是学通的话,看一遍二十五史就行了. 这就要看你看书的速度了. 你看一本比较厚的书需要多长时间, 再乘以25.
⑼ 关于历史的资料问题
作为考试,你需要尽量弄懂以下问题:
1、为什么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起点?
2、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基本特征和主要矛盾是什么?近代中国人民面临的两大任务及其关系是什么?
3、资本-帝国主义是怎样对中国进行侵略的?近代历次反对侵略斗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经验教训是什么?
4、太平天国革命的纲领、意义、失败原因是什么?
5、了解洋务运动的基本内容、历史作用和失败原因
6、你如何认识维新变法运动的意义、失败的原因、教训
7、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的纲领是什么?
8、为什么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9、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变化?对旧三民主义内容做何理解?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10、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口号、历史意义是什么?中国知识分子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11、十月革命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怎样推动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
12、为什么说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
13、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4、中国共产党二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15、怎样理解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基本思想?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16、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17、王明左倾错误的主要特征和严重危害是什么?
18、延安整风对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伟大意义和作用。
19、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
20、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游击战争的地位和作用?
2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怎样形成的?统一战线的方针和政策是什么?为什么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是扭转时局的关键?如何理解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
22、抗日战争是如何解决土地问题的?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实行什么样的土地改革政策?
23、毛泽东《论持久战》中怎样论述抗日战争的规律的?
24、党的七大的历史意义和功绩
2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26、七届二中全会的基本内容
27、了解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共同纲领》的制定对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意义和作用
28、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2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一个怎样的社会?
30、为什么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31、了解中国共产党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和政策。
然后根据这些问题,看看下面拟的资料,希望能对楼主有所帮助……
重点整理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主要矛盾是: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是: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落伍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自给经济,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这种小农经济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中国封建政府还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社会内部,缺乏促使工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有效机制,造成封建经济发展的迟滞。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和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保守性日益增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入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统治。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是社会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政治经济危机。
18世纪的中国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世,危机四伏,而且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而工业革命使许多西方国家迅速强大,因此中国与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近代中国社会因此而落伍了。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
列强通过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领土,勒索巨额战争赔款,并享有一系列的特权,使中国丧失了主权,进而在中国形成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局面,使中国社会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
《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勒索白银2100万银元,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规定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的税率,要有中英两国“秉公议定则例,是使中国丧失了海关自主权;《天津条约》又开放了10个口岸,规定外国商船可以自由在各通商口岸转口,而不需要重新课税,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北京条约》割九龙半岛南端的九龙司,开放天津;《中葡会议草约》规定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和澎湖列岛,勒索白银2亿两,规定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办工厂。中俄《爱晖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俄改定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等共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北京使馆区和北京至大沽、山海关一线包括天津、唐山等12处“留兵驻守”,勒索到4.5亿两白银,强迫清政府做出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对它们的组织的承诺,并规定清政府各级官员如对人民反抗斗争“弹压惩办”不力,“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中美《望厦条约》取得并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
这些条约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使资本帝国主义渗透入中国社会,使中国社会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
意义:
(1)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2)它建立了政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分配土地制度和其他改革措施;《资政新篇》主张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主张,提出发展资本主义,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3)太平天国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还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也是前所未有的。
(4)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5)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局限:
(1)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2)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
(3) 太平天国领导者不团结导致自相残杀,以及腐朽昏庸、鼠目寸光使起义军在起义过程中四面树敌。
(4)太平天国起义的理论基础是破碎的神学理论,并不代表时代潮流。
(5)太平天国对知识分子大加排斥,使其缺乏知识分子为其出谋划策、制定纲领。
(6)这场农民起义事件,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江南由于地处风暴中心,更是一派劫灰,生灵涂炭。甚至在狂飙过去许多年之后,依然满目疮痍,遍地瓦砾。
(7)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理性的认识。
(8) 太平天国革命的失败表明,农民阶级不是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虽有巨大的革命潜力,但注定不能成为近代革命的领导阶级,单纯的农民战争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5.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与局限
意义:
(1)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开始了中国近代教育。翻译了一批西学书籍,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打开了眼界。
(2)冲击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使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人们开始学习和模仿西方的各种技术和器物。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改变。
局限:
(1)具有封建性。指导思想是在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条件下发展新的生产力,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2)对外国具有依赖性。企图依赖外国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这根本不可能办到。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派所创办的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在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式下,无法维持企业的运行。
6.戊戌维新的意义和局限
意义: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进步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它也为我们揭示了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腐朽的社会制度,促进了后来者走上革命道路。
局限:
(1)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在政治上不敢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不敢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思想上无法摆脱封建思想。
(2)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虽然反对帝国主义,但幻想帝国主义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而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3)惧怕人民群众。维新运动局限于具有资产阶级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的狭小圈子里,维新派脱离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而未能获得深厚的阶级基础,使自身得阶级相当软弱。
7.《资政新篇》
内容:
政治上,主张“以法治国”、舆论监督和直接选举政府官员,即提出了初步的民主法制思想;经济上,它鼓励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提倡保险事业;文化思想上,它反对迷信,提倡新式教育;外交上,它主张自由往来、平等互利。幻想通过这套方案来建设一个“新天、新地、新世界”。
影响:
思想先进、超前,是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或者说是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纲领;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政新篇》的核心是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是当时亚洲最早的近代化方案,与西方国家相比,仍是比较先进的。
但太平天国后期严峻的军事形势,内部的腐化堕落、民心丧失,洪秀全对他的不信任等一系列因素导致《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施,使得影响相当有限。
8.辛亥革命的纲领、意义、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纲领:
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民权主义:“建立民国”。即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即通过平均地权的办法,避免贫富悬殊,预防将来的社会革命。其核心是解决土地问题。
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第三、辛亥革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失败的原因:
1、客观上,帝国主义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从而用各种手段破坏、干涉中国革命,与国内的反革命派勾结,绞杀了这场革命。
2、主观上,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启示:
揭示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能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9.新文化运动的两阶段及内容
第一阶段:1915年9月到1919年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
内容: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
基本口号——“民主”与“科学”
当时提倡的民主:一是指民主精神和民主思想;二是指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
当时提倡的科学:一是指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认识和判断事物的科学方法;二是指具体的科学技术、科学知识。
主要武器: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
基本内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把批判的矛头集中指向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孔学,因而排孔、反孔成为观念形态革命的起点。
第二阶段: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
内 容: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开始逐步地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挥指导作用了。民主不再是指狭隘的资产阶级民主,而是指多数人的民主、劳动阶级的民主。科学指除自然科学外,就社会科学而言,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传播逐步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流。继续并发展了反封建的启蒙运动。
10.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工人阶级相结合的产物
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以后,着重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主张中国必须建立工人政党来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
(2) 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使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成了知识分子与工人相结合的运动,使工人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在马克思主义领导的斗争中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3) 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
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进行的这些活动,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初步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的知识分子,其思想感情进一步转变到工人阶级方面来;同时,一部分工人由于受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而提高了阶级觉悟。这样,就形成了一批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为党的成立作了干部上的准备。
这种结合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五四运动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为初步结合。第二阶段,从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到党的成立为进一步结合阶段。
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工人阶级的这种结合,才有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1.五四运动的性质及意义
性质:五四运动是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它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群众性、及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性质。
意义: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显示了伟大的力量,并给予先进的知识分子以真切的教育,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学生、工人和广大市民发动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不仅规模之大遍及全国,而且斗争方式是崭新的。在五四运动中,爱国的青年起到了先锋作用。在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12.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客观必然性及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客观必然性: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一,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为了战胜这个敌人,革命营垒需要有坚强的领导者、组织者。
第二,面对异常强大的敌人,软弱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正因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不行,中国革命要胜利,中国社会要有光明的前途,就不能依靠资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而必须依靠新的革命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中国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正是适应中国革命的这种要求而成立的。
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2)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为把中国革命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土地革命战争阶段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13.毛泽东思想形成标志
1930年1月,毛泽东写成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14.遵义会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占领黔北重镇遵义后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这里召开了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解决了当时最迫切的军事问题,又在组织上结束了“左”倾领导在中共中央的统治。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的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做出的。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表明:作为一个严肃的、对人民负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并注意从自己所犯的错误中学习并汲取教训的。
15.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启示意义)
在革命中必须端正思想路线,反对教条主义,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相结合的原则。必须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或“右”的错误思想。
纲领:
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民权主义:“建立民国”。即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即通过平均地权的办法,避免贫富悬殊,预防将来的社会革命。其核心是解决土地问题。
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第三、辛亥革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失败的原因:
1、客观上,帝国主义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从而用各种手段破坏、干涉中国革命,与国内的反革命派勾结,绞杀了这场革命。
2、主观上,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启示:
揭示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能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16.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党内连续出现左倾错误的原因
(1)八七会议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敢于和瞎指挥;
(2)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即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
(3)王明等人破坏党的民主集中制、压制党内民主,大搞宗派主义,对坚持正确意见的货不对他们随声附和的同志,采取“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方针,使“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无法及时地得到纠正。
17.民主革命时期中共的土地革命路线、方针、政策
路线: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方针: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具体过程: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主持制订第二个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1931年2月,毛泽东进一步总结根据地土地革命的经验,要求各地各级工农民主政府发布公告,明确规定农民已经分得的田地归农民个人私有,可以自主租借买卖,别人不得侵犯;生产的产品,除向政府缴纳土地税外,均归农民个人私有,任凭自由买卖。
18.抗战中中共对中间势力的策略
中间势力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中共对地方实力派采取争取的策略。具体的方式是:(1)发展壮大共产党,使之有充足的力量;(2)尊重他们的利益;(3)要同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能一步一步取得胜利。
19.国民党军队在对日抗战中的积极作用
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防御阶段。在此阶段,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先后组织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是比较积极的,对日寇造成了一定的消耗。
在战略相持阶段,也进行过几次较大的战役,大体上保住了西南、西北大后方地区。
20.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之际,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6年上半年,中国共产党对驻扎在西北地区的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国民党第十七路军的统一战线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双方停止敌对性行动。1936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放弃了反蒋抗日的口号,第一次公开把蒋介石作为联合的对象。9月日,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明确提出党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进而全国各界民众以不同形式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投入了全民族抗战。
中国共产党确信,只有动员和依靠群众,才能坚持抗战,并使抗战的胜利成为人民的胜利,所以一开始就主张实行人民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并强调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在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既统一,又独立。这样做的目的,实质上就是力争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使自己成为团结全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这是把抗日战争引向胜利的中心一环。
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持、扩大和巩固,中国共产党总结反“摩擦”斗争的经验,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
中国共产党上述原则和方针的提出和贯彻实施,对于坚持全民族抗战到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1.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中国的抗战牵制和削弱了日本的力量,使之不敢贸然北进,从而使苏联得以集中兵力对付德国,避免东西两面作战;同时也推迟了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间,并使之在发动和进行战争时由于兵力不足而不能全力南进,从而减轻了美、英军队受到的压力。
中国坚持持久抗战,抗击和牵制着日本陆军主力,大大减轻了其他反法西斯战场的压力,为同盟国军队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阿洲大陆上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啊。中国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记得,还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
总之,中国是全世界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五个最大的国家之一,是在亚洲大陆上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为了自己的解放,为了帮助各同盟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http://www.sharej.com/topic/7495(字数所限,请楼主参照引文出处,还有几个问题的提纲)
⑽ 怎样才能在一年时间内学好历史呢
我是江苏考生,刚高考完,说实话,历史成绩实在出乎我的意料,本来以为只能得B,结果得了A+。真的出乎意外。在此简单说点吧!
其实呢,有些人本身对历史就有感觉,这种人,上课听完,下课不背书,照样考得很好。如果你不是这种人,那么背书是绝对必要的!
基本上很多历史大题,只要你语文理解力够好,有些答案是可以从题中找出来的。重要的是你会提炼题目给你的信息,你可以多找点历年真题,从中积累经验。
知识梳理本是对基础的一种巩固。如果你没有弄笔记的习惯,强迫自己弄得话,只会事倍功半。不如,照着书本来背。其实书本才是最基础的,我们老师总是要求我们考前将书看一遍,这样你才不会遗漏。当然,并不是说一个劲的背书,还是要学会提炼重点,我想作为一名高中生,这项能力你必须要有。牢牢记住重要事件发生的时间,最最重要的是影响和性质,这个一定要记住!我建议你可以自己根据时间或其他列个大纲,然后自己根据时间慢慢说出发生了什么事,产生了什么影响等等,如果你能说出来,那会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
错题本是提醒我们不能再犯同样错误的工具。我同学曾介绍过一个方法,我觉得不错。你可以把错题剪下来,装在信封里,有空的时候,拿出来再做,如果再做的时候做对的话就可以把那个错题丢掉,这样做可以节省时间去抄题。我们班上大部分同学都是把题目剪下来贴本子上,总之,异曲同工啦。不过,你要舍得剪你的练习册啊,我的练习册已经不成样子了,呵呵~~~
高考是对综合能力的测试,不是说你把书背好就可以的,它考察的是你的分析理解力,所以你也不要太过心急。学好一门功课是长远的事,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慢慢的你会发现一些窍门的。
只要有心,积极进取,不管以前如何,你一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