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合阳县的历史名人有谁
曹全、伊尹、 太姒、雷敬儿、雷有终、王镇、范燧、车朴、王异、魏天命、雷翀、党守素、雷德骧、雷简夫李灌、王又旦、雷学谦、雷茂林、康乃心、钱万选、张大有、王寀、褚峻、车顺轨
② 秦始皇兵马俑简介
兵马俑,即秦始皇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中国世界遗产,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千米处的兵马俑坑内。
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4年3月,兵马俑被发现。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先后有200多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参观访问,成为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被誉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
历史沿革
《史记》载:秦始皇陵由丞相李斯依惯例开始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9年之久,兵马俑是修筑秦陵的同时制作并埋入随葬坑内。
秦子婴元年(前206年),秦始皇陵遭遇了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大一次的劫难。据《史记·高祖本纪》、《汉书·卷一·高帝纪第一上》、《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第六》等史籍记载,项羽攻入关中后,大规模破坏秦始皇陵;
地面建筑毁于一旦,并挖掘了帝陵,兵马俑在这场浩劫中也损毁严重。考古发掘情况表明,一号俑坑和二号俑坑有黑色木炭遗迹,说明一、二号俑坑的塌陷都是因为被火焚烧后造成的。
1974年03月,临潼县骊山镇西杨村农民,在陵东1.5千米的地方打井时,发现几个破碎的用泥土烧制的与真人一样大小的陶俑,经陕西省考古队勘探和试掘,兵马俑重见天日。
1974年07月,考古工作者开始对陕西临潼县秦始皇陵东侧的秦代兵马俑坑进行发掘工作。
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9年06月13日,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开始第三次大规模发掘。
(2)陕西袁历史博物馆扩展阅读
出土文物
兵马俑从身份上区分,主要有士兵与军吏两大类,军吏又有低级、中级、高级之别。一般士兵不戴冠,而军吏戴冠,普通军吏的冠与将军的冠又不相同,甚至铠甲也有区别。其中的兵俑包括步兵、骑兵、车兵三类。根据实战需要,不同兵种的武士装备各异。
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大部分手执青铜兵器,有弓、弩、箭镞、铍、矛、戈、殳、剑、弯刀和钺,身穿甲片细密的铠甲,胸前有彩线挽成的结穗。军吏头戴长冠,数量比武将多。秦俑的脸型、身材、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龄都有不同之处。
车兵俑
车士,即战车上除驭手,驾车者之外的士兵。一般战车上有两名军士,分别为车左俑和车右俑。车左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胫着护腿,头戴中帻,左手持矛、戈、戟等长兵器,右手作按车状。车右俑的装束与车左俑相同,而姿势相反。
他们都是战车作战主力,但据文献记载,他们在兵器配置和作战职责上有着一定的区别。从秦俑坑战车遗迹周围发现的兵器看,秦代战车上的车左和车右均手持戈、矛等格斗用长兵器及弓弩等致远兵器,说明战车上车左、车右的分工并不十分明确。
立射俑
在秦俑中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兵种,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持武器为弓弩,与跪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立射俑位于阵表,身着轻装战袍,束发挽髻,腰系革带,脚蹬方口翘尖履,装束轻便灵活。
此姿态正如《吴越春秋》上记载的“射之道,左足纵,右足横,左手若扶枝,右手若抱儿,此正持弩之道也。”立射俑的手势,与文献记载符合,说明秦始皇时代射击的技艺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各种动作已形成一套规范的模式,并为后世所承袭。
与立射俑一样,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持武器为弓弩,与立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立射俑位于阵表,而跪射俑位于阵心。跪射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左侧挽一发髻,脚登方口齐头翘尖履,左腿蹲曲,上体微向左侧转,双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握弓状,表现出一个持弓的单兵操练动作。
在跪射俑的雕塑艺术中,有一点非常可贵,那就是他们的鞋底,疏密有致的针脚被工匠细致地刻画出来,反映出极其严格的写实精神,让后世的观看者从秦代武士身上感受到一股十分浓郁的生活气息。
跪射俑是所有出土的兵马俑中,惟一的发现时就极其完整的兵马俑。他身后的铠甲上还残留有红色涂层,十分珍贵。
武士俑
即普通士兵,平均身高约1.8米。
作为军阵主体,在秦俑坑中出土数量为最,可依着装有异分为两类,即战袍武士和铠甲武士。他们作为主要的作战力量分布于整个军阵之中。战袍武士俑大多分布于阵表,灵活机动;铠甲武士俑则分布于阵中。两类武士皆持实战兵器,气质昂扬,静中寓动。
军吏俑
从身份上讲低于将军俑,有中级、下级之分。在秦俑坑中数量极少,出土不足十件,分为战袍将军俑和铠甲将军俑两类。铠甲将军俑从外形上看,头戴双版长冠或单版长冠,身穿的甲衣有几种不同的形式。
战袍将军俑着装朴素,但胸口有花结装饰,而铠甲将军俑的前胸、后背以及双肩,共饰有八朵彩色花结,华丽多采,飘逸非凡,衬托其等级、身份,以及在军中的威严。军吏俑除了服饰上与将军俑不同外,精神气度上也略有差异,军吏俑的身材一般不如将军俑体魄丰满魁伟,但整体上比较高大,双肩宽阔,挺胸伫立,神态肃穆。
骑兵俑
出土于一、二号坑,有116件,多用于战时奇袭。
由于兵种的特殊,骑兵的装束显然与步兵、车兵不同。他们头戴圆形小帽,身穿紧袖、交领右衽双襟掩于胸前的上衣,下穿紧口连档长裤,脚登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铠甲,肩上无披膊,手上无护甲。衣服短小轻巧,一手牵马,一手持弓。
从这种特殊的装束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从古代骑兵战术出发,骑士的行动敏捷是一项基本的要求。二号坑出土的骑兵形象,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史上发现的最早的骑兵实物。因而对研究当时骑兵服饰和装备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考古资料。
驭手俑
为驾驶战车者,在三座俑坑中均有出土。
驭手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臂甲长及腕部,手上有护手甲,胫着护腿,脖子上围有颈甲,头上带有巾帻及长冠,双臂前举作牵拉辔绳的驾车姿态。由于古代战争中战车的杀伤力极强,因而驭手在古代战争特别是车战中,地位尤为重要,甚至直接关系着战争的胜负。
车马
兵马俑坑中的每乘战车前都驾有四匹陶马。
陶马的大小和真马相似,身长约2.10米,通高1.72米。四马的造型基本相同,均剪鬃缚尾,举颈仰首,张口作嘶呜状。中间的两匹服马双耳前耸,目光前视;两侧的骖马脖颈分别向外侧微微扭转,跃跃欲行,异常神骏。
秦俑坑出土的陶马,与秦始皇帝陵园内马厩坑出土的真马的体长、身高、身躯各部分的比例等基本相同,说明它们是以真马作为原型塑造的。
马的主要特征是个头较小、脖颈短、头部宽阔,属于河曲(今甘肃洮河一带)马种。
鞍马
出土于二号俑坑,通首高1.72米,至髻胛高1.33米。从马的形体方面观察,俑坑出土的陶马个头不大,头部较重,鼻骨隆突,颈厚稍短,髻甲低,脊背宽博略向下凹,胸部较广,四肢发育较好,属于力速兼备的挽马型,也是骑乘的良马。
从云梦秦简有关律文看,鞍马主要来源于官府的厩苑。县司马掌管县厩苑中军马的调教与选拔,因此军马的优劣与县司马有着直接的关系。秦向来以养马著称,到秦王朝时养马业更盛,中央和地方都有养马的厩苑,以供骑兵和车兵的用马。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兵马俑
③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有5个坑吗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
在一号坑中已发掘出武士俑500余件,战车6乘,驾车马24匹,还有青铜剑、吴钩、矛、箭、弩机、铜戟等实战用的青铜兵器和铁器。俑坑东端有210个与人等高的陶武士俑,面部神态、服式、发型各不相同,个个栩栩如生,形态逼真,排成三列横队,每列70人,其中除3个领队身着销甲外,其余均穿短褐,腿扎裹腿,线履系带,免盔束发,挽弓挎箭,手执弩机,似待命出发的前锋部队。其后,是6000个铠甲俑组成的主体部队,个个手执3米左右长矛、戈、戟等长兵器,同35乘驷马战车间隔在11条东西向的过洞里,排成38路纵队。南北两侧和两端,各有一列武士俑,似为卫队,以防侧尾受袭。这支队伍阵容齐整,装备完备,威风凛凛,气壮山河,是秦始皇当年浩荡大军的艺术再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号坑位于一号坑的东北侧和三号坑的东侧,呈曲尺形方阵,东西长96米,南北宽为84米,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二号坑建有1.7万平方米的陈列大厅,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遗址陈列厅。秦兵马俑博物馆官长袁仲一解释说:“一来,为的是更好地保护文物,二来,因为把整个军阵全部清出地面,起码需要5~7年的功夫。这样做的好处是游客既可以参观到二号坑局部的风采,有可以亲眼看到二号坑的挖掘工作。”
据初步推算,二号坑有陶俑陶马1300多件,战车80余辆,青铜兵器数万件,其中将军俑、鞍马俑、跪姿射俑为首次发现。二号坑东、西两端各有4个斜坡门道,北边有2个斜坡门道,俑坑坐西面东,正门在东边。坑内布局分为4个单元。
第一单元,位于俑坑东端,四周长廊有立式弩兵俑60个,阵心由八路面东的160个蹲跪式弩兵俑组成。弩兵采取阵中张阵的编列,立、跪起伏轮番射击,以弥弩张缓慢之虞。
第二个单元,位于俑坑的右侧,由64乘战车组成方阵(车系木质,仅留遗迹)。每列8乘,共有8列。车前驾有真马大小的陶马4匹。每车后一字排列兵俑3个,中为御手拉马辔,另两个分别立于车左和车右,手持长柄兵器。
第三单元,位于中部,由19辆战车,264个步兵俑和8个骑士俑组成长方形阵,共分3列。每匹马前立骑士俑一个,一手牵马缰,一手作拉弓状。每乘车后除三名车士外,还配有8~36个步兵俑。
第四单元,位于军阵左侧,108个骑士俑和180匹陶鞍马俑排成11列横队,组成长方形骑兵阵。其中第1、3列为战车6辆。每匹马前,立胡服骑士俑一个,右手牵马,左手拉弓。
三号坑在一号坑西端25米处,面积约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门前有一乘战车,内有武士俑68个。从3号坑的布局看,似为总指挥部,统帅左、右、中三军,只是没有建成而已。
四号坑有坑无俑,只有回填的泥土。
从2个坑的布局和阵法看,二号坑阵式复杂,兵种齐全,是对阵的中坚力量。这种编组方法在兵书上叫作“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偶落钩连,折曲相对。”《孙膑兵法》说:“在骑与战者,分为三,一在于右,一在于左,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反则广其弩”,三者有机结合,才能百战不殆。二号坑是这位古代军事家的理论图解。
从秦俑坑出土兵器的刻记年号看,兵马俑从葬坑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修建的。秦始皇凭借他“挥剑决浮云”、“大略驾群才”的能力,灭六国,统天下。兵马俑反映了秦王朝兵强马壮、叱咤风云的气势。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继位,继续大修阿房宫和弛道,赋税徭役比以前更为繁重,从而引起农民大起义。在这种形式下,三号坑中途终断,四号坑未及放兵马俑,就匆匆填死了。发掘中发现有火焚痕迹,可能与楚霸王入关火烧阿房宫有关系。
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秦始皇陵定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兵马俑一号坑址上建成的拱形展厅,设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向中外广大旅游者开放。2007年5月8日,西安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沧海桑田,雄壮的兵马俑军阵曾沉寂千年。二十世纪的今天,在一代又一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懈探索中,古老的兵马俑焕发出了新的生命,走向了新的辉煌。
兵马俑共计8000余件,规模十分宏大。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坐落在距西安37千米的临潼县城东,南倚骊山,北临渭水,气势宏伟,是全国重点的文物保护单位。
1974年,在秦始皇帝陵东发现三个大型陪葬的兵马俑坑,并相继进行发掘和建馆保护。三个坑成品字形,总面积22780平方米,坑内置放与真人马一般大小的陶俑陶马共约7400余件。三个坑分别定名为一、二、三号兵马俑坑。
一号坑最大,坑深5米,面积14260平方米,坑内有6000余陶人陶马,井然有序地排列成环形方阵。坑东端有三列横排武士俑,手执弓弩类远射兵器,似为前锋部队,其后是6000铠甲俑组成的主体部队,手执矛、戈戟等长兵器,同35乘驷马战车在11个过洞里排列成38路纵队。南北两翼的后卫部队。
二号兵马俑坑平面呈曲尺形,面积6000平方米,是一坐西朝东,由骑兵、步兵、弩兵和战车混合编组的大型军阵。大致可分为弩兵俑方阵,驷马战车方阵,车步、骑兵俑混合长方阵,骑兵俑方阵四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共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0多辆,并有大量金属兵器。
三号兵马俑坑平面呈凹字形,面积约520平方米,它与一、二号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似为统师三军的指挥部,出土68个陶俑和4 马1 车。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上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军事博物馆。俑阵经发掘对外开放后便轰动世界。1978年,前法国总理希拉克参观后说:"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国。"从此秦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1974年在陕西省临潼县西杨村发现一处地下建筑及陶俑,其位于秦始皇陵园东侧1千米处。这就是震动了世界,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陵兵马俑。
秦陵兵马俑共有3个兵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一号坑为步兵部队,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面积为14220米,是一位农民打井时挖出的。2二号坑呈曲尺形,面积为5000米2,它是由骑兵、战车和步兵(包括弩兵)组成的多兵种特殊部队。三号坑呈凹字形,面积为520米2,似为统帅一、二号坑的指挥机关。三个坑共有7000余件陶俑、100余乘战车、400余匹陶马和数十万件兵器。
秦兵马俑场面宏大,威风凛凛,队列整齐,展现了秦军的编制、武器的装备和古代战争的阵法。秦兵马俑皆仿真人、真马制成。陶俑身高1.75米~1.95米,多按秦军将士的形象塑造,体格魁伟,体态匀称。陶俑又按兵种的不同分为步兵俑、骑兵俑、车兵俑、弓弩手、将军俑等。步兵俑身着战袍,背挎弓箭;骑兵俑大多一手执疆绳,一手持弓箭,身着短甲、紧口裤,足蹬长统马靴,准备随时上马拚杀;车兵俑有驭手和军士两种,驭手居中,驾驭着战车,军士分列战车两列,保护驭手;弓弩手张弓搭箭,凝视前方,或在立姿,或在跪姿;将军俑神态自若,表现出临阵不惊的大将风度。陶马高1.5米,长2米,体形健硕,肌肉丰满,昂首伫立,鬃毛分飞,表情机警敏捷,匹匹都像是奔驰战场的骏马。这些都显示了秦始皇威震四海、统一六国的雄伟军容,表现了极高的造型艺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艺术宝库。
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秦始皇陵定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兵马俑一号坑址上建成的拱形展厅,设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向中外广大旅游者开放。
④ 历史博物馆。古迹或遗址的报告
“半坡遗址”挖掘主持者石兴邦、“兵马俑之父”袁仲一等史学大腕与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成建正、研究员王世平等知名学者一起,28日登上由省委宣传部与省文物局、省社科联共同主办的“长安讲坛”,作了“历史陕西”系列的精彩首讲,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薛保勤等出席了启动仪式。
昨日的讲坛可谓精彩纷呈,主持人王世平从克林顿、萨科齐等国际政要访华首站均定在西安入手,谈起了陕西历史文化的魅力。85岁的石兴邦先生介绍了仰韶文化的最新研究进展,还提到了关于乾陵开挖的争议,同时也表达了对乾陵地宫文物的忧思。而袁仲一先生则就历博的镇馆宝物之一“煤精印”,笑言印主——杨坚岳父、李渊外祖父独孤信,是“中国第一老丈人”。王世平认为用13朝或14朝古都来概括陕西并不全面,陕西称得上是亚洲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是中华民族及其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冲突融合之地等等。成建正则称:“陕西是一支歌,她将黄土高原的豪迈、关中平川的坦荡和秦巴山区的婉约,融汇在自己悠扬而久远的旋律之中;陕西是一首诗,她用独特的语言和优美的韵律,描述了远古的艰辛劳作、西周的森严仪礼、秦代的赫赫军威和西汉的漫漫丝路,还有魏晋的兼并融合与隋唐的强盛辉煌。”
据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周敏介绍,“长安讲坛”系列讲座,除史学外,还将涵盖哲学、社会、经济等主要社科领域,各方面权威专家将依次登坛开讲。另悉,“长安讲坛”之“历史陕西”系列,近期将有张岂之、刘云辉、袁仲一、焦南峰、王学理、韩伟、李浩等著名学者,就炎黄文化、西周文明、秦俑与秦文化、汉文化与茂陵、法门寺、唐长安文化等,将周秦汉唐挨个儿过一遍。本报记者 王锋
第一期
史学泰斗漫谈陕西历史文化
2008-6-29 09:32 来源:三秦都市报
●克林顿、萨科齐争着来西安,是把陕西看成中华文明的集中象征。。
●2000多年前,陕西人走在“对外开放”的最前列。
●纯而又纯,封闭的,保守的文化是没有前途的,注定是要消亡的。
“长安讲坛”昨日开幕
本报讯(记者 夏明勤)酝酿已久的“长安讲坛”昨天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开幕。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周敏主持仪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薛保勤、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刘云辉到会并致辞。
薛保勤指出,“长安讲坛”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引领社会科学界、服务社会、满足干部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人文陕西和文化强省的现实需要和基础性工作。
为将“长安讲坛”办成一张繁荣学术、服务陕西、服务文化、服务大众的文化名片,薛保勤强调要通过百姓化的视角、通俗化的表述、学术化的理论支撑、学者化的报告团队,打造我省公共文化的服务亮点,构建我省公共文化的服务平台,生产我省公共文化的精神产品,形成我省公共文化的服务体系,在服务大众和服务决策、服务党政两条战线展开,在通俗化与学术化两个领域同时推进,在普及的过程中提升、提炼、提高,在提高的实践中进一步普及。
随后举行的首场讲座中,专家们漫谈陕西历史文化,剖析深刻、幽默风趣,让大家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受益匪浅。
嘉宾主持
王世平: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
嘉宾
石兴邦: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及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袁仲一:陕西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原馆长,研究员
成建正: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
陕西是亚洲重要的人类起源地
王世平: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正式访问中国,把西安作为访华的第一站。去年,新上任不久的法国总统萨科齐首次访华,第一站又是直奔西安。他们把访华的第一站选在西安,实际上就是要表达美国和法国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明的一种尊重、一种敬意。也许克林顿个人未必就那么喜欢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但他是代表美国来到西安,表达的是对中华文明的一种尊重。他们争着抢着要来西安,实际上是把陕西看成中华文明一个集中的象征。
一说到西安,人们总喜欢说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但我认为仅仅用十几个王朝不足以概括陕西。我给陕西下了几条定义,第一个就是陕西是亚洲重要的人类起源地,请石兴邦先生给大家做一个阐述。
石兴邦:河南是最早发现仰韶文化的,在后来的进一步考古发掘中发现,仰韶文化的范围极大。中国的北方,甚至中国的南方,以及泰国、越南这样一些地方,都受到仰韶文化的影响。而陕西发现的有关仰韶文化的数量和重要性都比渑池有很大的增长。仅宝鸡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存数量,就相当于一个河南省的。
王世平:石先生谈到仰韶文化,我给各位稍微补充一下,仰韶是一个地名,在河南的渑池县。1922年瑞典人安特生在渑池仰韶发现了一种彩陶文化,他将之命名为仰韶文化。
第二个定义,陕西是中华民族和起文明的发祥地,这一点请成建正先生做一个阐述。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文明的发祥地
成建正:我是晚生后学。黄帝一直是被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陕西无论从古史传说还是古遗迹来说,都理所当然的成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第二,中国是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和建都朝代最多的国家,在西安建都的朝代总共是14个,有说13朝。大夏在陕北统万城曾经建过都,如果从整个陕西省的角度来说,应该是14个王朝。建都的时间累计起来长达1077年,这恐怕在世界上都很少,在中国是绝无仅有。
第三,陕西是中国各种文明相融合、发扬光大的地方,陕西四周跟七个省、一个直辖市相接,是和周边省份交往最多的地方。对丝绸之路各省都很重视,我们和邻省之间关于丝绸之路也有过争议,但是丝绸之路从长安开始,由张骞完成是肯定的。
还有一点,陕西是中国的大地原点所在地,泾阳有一个“永乐镇”,这里是测定的中国大地原点。作为封建的中央政权,恐怕在这建都是最合适的了。
我还想说陕西是中国历史上发生大事最多的地方。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100件大事》,从人的起源一直列到中共十六大,在中国发生的100件大事,发生在陕西28件,占将近30%。
另外我们陕西一直是富庶之地,黄土自肥,是一种天然的沃土,只要一下雨,他就产生肥力,最适合人的生活。
我插一件小事,今年3月26日我们馆正式对外开放,全国各省和直辖市的博物馆馆长看了这3002件文物之后,有五六个馆长给我表达一个类似的意思,就是你这么个搞法我们以后还做不做展览了。他们的意思就是你们的东西太丰富了,这也反映了我们陕西历史文化的厚重。
王世平:刚才成建正馆长激情洋溢地讲了炎黄,说陕西是中华民族和文明的发祥地,我给他稍微补充一下,轻松的话题。
1961年中国确定了180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基本要根据这个地方有什么重要的文化遗存,有没有经过比较重大的科学发掘。但有一个是完全根据传说定的,就是咱们的黄帝陵。黄帝陵并没有非常确凿的、可靠的历史记载,但它被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被定为古墓葬第一号,根据的是中华民族的感情。早在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在黄陵这个地方开始祭祀轩辕黄帝,一代一代传下来,有东西没东西已经不重要了,人心所向,已经变成了一种文化认同、一种血缘认同。
现在很多地方在争历史古迹,比如说我现在用推土机半个钟头就可以推起一个土堆,现刻一块碑,现盖一个房子,把它做旧。但黄帝陵有一棵大柏树,高23米,七搂八拃半,这个柏树大约5000年,正好和传说中轩辕黄帝的时代相吻合。我们只要知道在5000年以前,一直有后代不断地在这儿种树,黄帝陵有5000年的树,有3000年的树,有2000年的树,一直种到现在,整个山上现在有八九万棵柏树,这个东西做不了假,是铁证。
我给陕西的第三个定义,曾有十多个王朝在陕西建都,具体是13个、14个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周、秦、汉、隋、唐在陕西建都,这是中国古代的精华,其他多一个、少一个的没关系。请袁仲一先生给大家讲一讲!
史上最强大的朝代在陕西建都
袁仲一:西周、秦、西汉、新、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这就13个,如果加上大夏是14个,另外还有。这是可以研究的问题,但是这些王朝里头,最主要的还是周、秦、汉、隋、唐这五朝,其他几个朝代时间都比较短,影响较小一些。
这几个朝代就是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都是极其辉煌的时代。陕西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汉唐时代就有长安了,她又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世界性的大都市、国际性的大都市。这一部辉煌的历史,不单纯写在文字上,而且大量刻印在三秦大地的实物上,是一部活生生的可以触摸的历史。
西周时代灿烂的青铜文化,埋藏着丰富的地下文物宝藏。宝鸡农民要动土,经常有大批的文物被发现,像1976年扶风庄白村的一个农民,在平整土地的时候,一下发现一窖青铜器,达103件,有一个都达到了284千克。其他的就多了,窖藏墓葬的,经常动土就会发现。再举一个例子,1966年扶风一个农民在修猪圈的时候,挖出来青铜器,两件大型物体。所以讲西周文明不能不提到灿烂的青铜器文化。
另外,周王室采取了分封制、礼乐制和宗法制,这个整体的文化体系,像一个精神纽带一样,从政治、经济、社会、信仰等各种层面上,把华夏联系在一起,在中国历史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到了秦始皇时代,消亡六国、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上是有跨时代意义的。
当然汉代的东西就更多了,走在这个地方,不由得引起你的遐想。汉代在文化上的成就,在中国文明的发展史上,具有辉煌的意义。到了唐代就更为辉煌了,用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的话来说,从夏商周以来,中国的强盛、发展的高度没有超过唐的。咱们历博库房里头藏有敦煌壁画500多幅,每一幅都是价值连城。你往碑林博物馆走一走,看一看那些大家书法,它们成为后世书法的典范。
唐代那种包容性、那种广纳百川的精神,是很重要的,它体现了中华民族无穷的创造力,这种包容、开拓的精神直到今天也鼓舞着我们进一步的改革开放。纯而又纯的文化,事实上是没有的,封闭的,保守的和外围不接触的文化是没有前途的,是要消亡的。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文明融合的中心
王世平:刚才袁先生用全方位的眼光把陕西的历史文化做了一个勾画。我关于陕西还有一点定义,简单的说就是,陕西是农业民族和草原民族包括他们的文化,长期冲突、交流、融合的中心,也就是说陕西是一个民族融合的中心,是一个文明融合的中心。
我们今天一说起陕西,可能给人的印象是比较封闭、保守,但是在20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 “改革开放”的先驱,“对外开放”第一人就是张骞,他就是陕西汉中人;维护丝绸之路的一个著名的人物班超,他也是陕西人,也就是说2000多年前,陕西人走在这个“对外开放”的最前列。
⑤ 长安是现在的哪个城市
长安是现在陕西省的西安市。是历史上第一座被称为“京”的都城,长安是版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和权隋唐大运河的起点,是迄今为止唯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的中国城市,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世界四大文明古都。
拓展资料:
长安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千余年,先后有21个王朝和政权建都于此,是十三朝古都。在建都长安的诸多朝代中,周、秦、汉朝、隋朝和唐朝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强盛时代,当时的长安已成为国际性大都市。
西安是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中国国际形象最佳城市之一 ,有两项六处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分别是: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大雁塔、小雁塔、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兴教寺塔。
另有西安城墙、钟鼓楼、华清池、终南山、大唐芙蓉园、陕西历史博物馆、碑林等景点。西安也是国家重要的科教中心,拥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 。
⑥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学术研究
为了提高科研水平,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实行科研工作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科学决策,秦俑博物馆决定设立“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学术委员会”,拟定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学术委员会章程草案》,并提交馆党委会研究,2007年8月27日,经馆党委会研究决定,通过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学术委员会章程》。《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学术委员会章程》明确了学术委员会的工作职责、产生办法、组织形式、权利义务、议事规程。依据章程,每一委员将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群策群力,积极为秦俑博物馆科研事业的繁荣发展献言献策,在馆党委的领导下,紧紧依凭学术委员会,制订博物馆科研人员专业技术职称资格审查、推荐及评审办法;科研成果评奖管理办法;课题申报与管理办法;科研课题及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等。通过制度来管理科研,促进科研的发展。
2012年9月13日,秦陵博物院召开学术委员会委员改选大会,依据《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学术委员会章程》规定,根据投票选举结果、经2012年9月19日院党委会议研究:一、曹玮、田静、周铁、吴永琪、郭向东、张卫星、党士学、朱学文、史党社、彭文、赵昆同志担任秦陵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二、学术委员会主任由曹玮同志担任,副主任由田静、周铁同志担任。下设办公室,主任由田静同志兼任,副主任由武天新、朱学文同志担任,秘书由芦建华同志担任。 获奖人 获奖论著或项目 获奖时间、等次及颁奖单位 袁仲一 《秦代的陶文一组》(论文) 1982年获得陕西省第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秦俑考古队、
秦俑博物馆 《秦陵二号铜车马》(专刊) 1986年获得陕西省第二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袁仲一等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1974—1984)(专著) 1990年获得陕西省第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荣誉奖 袁仲一 《秦代陶文》(专著) 1990年获得陕西省第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张文立 《秦俑的冲击波——试论秦俑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论文) 1990年获得陕西省第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袁仲一 《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专著) 1994年获得陕西省第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张仲立、党士学 《秦陵铜车马车舆结构与车舆衣蔽再探》(论文) 1994年获得陕西省第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张文立等 《秦始皇帝陵》(专著) 1994年获得陕西省第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李淑萍、孟剑明 《秦汉经济学说之历史影响和文化价值》(论文) 1994年获得陕西省第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吴永琪等 秦陵一号铜车马复制技术 1995年7月获得国家文物局1994年度文物科学技术进步四等奖 吴永琪等 秦陵一号铜车马修复技术 1996年5月获得国家文物局1995年度文物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袁仲一等 二号坑陈列艺术照明工程试验研究 1996年5月获得国家文物局1995年度文物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1997年12月获得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命名的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 吴永琪等 秦陵一号铜车马修复技术 1997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吴永琪等 计算机多媒体文物管理系统 1997年9月获得1996年度国家文物局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张文立 《秦始皇帝评传》(专著) 1998年12月获得陕西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袁仲一 《秦文字类编》(专著) 1998年12月获得陕西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张仲立 《秦陵铜车马与车马文化》(专著) 1998年12月获得陕西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李淑萍 《传播在博物馆中的作用》(论文) 1998年12月获得陕西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徐卫民等 《秦政治思想述略》(专著) 1998年12月获得陕西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袁仲一等 陕西秦始皇陵二号兵马俑陪葬坑第一阶段发掘 1999年11月荣获1996年至1998年度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一等奖 吴永琪等 秦俑彩绘保护技术研究 获得2001年——2002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袁仲一等 《秦始皇陵铜车马发掘报告》(专著) 2001年10月获得陕西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张仲立 《才士才官考论》(论文) 2001年10月获得陕西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徐卫民 《秦都城研究》(专著) 2001年10月获得陕西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袁仲一 《秦始皇陵考古发现与研究》(专著) 2001年10月获得陕西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袁仲一 《秦始皇陵考古发现与研究》(专著) 2004年1月获得陕西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吴永琪等 秦俑彩绘保护技术研究 2005年1月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秦俑土遗址及相关文物防霉保护研究 2005年11月获得国家文物局2005年度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二等奖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溢彩流光——陕西出土秦金银器展”(展览) 2005年获得第六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最佳综合效益奖 曹玮《陕北出土青铜器》陕西省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序号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1 《秦陵二号铜车马》 秦俑考古队、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考古与文物丛刊 2 《秦代陶文(上中下三编)》 袁仲一 三秦出版社 3 《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论文选》 袁仲一、吴永琪、张文立、张中立 西北大学出版社 4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上下)》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文物出版社 5 《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 袁仲一 文物出版社 6 《秦文化·秦俑研究特刊》 《文博》编辑部 陕西人民出版社 7 《秦俑研究文集》 武伯伦、张文立 上海人民出版社 8 《秦俑研究文集》 袁仲一、张占民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9 《秦陵传说轶事》 王宝玲、黄晓明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0 《秦史人物论》 张文立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1 《秦文字类编》 袁仲一、刘钰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2 《秦刑罚概述》 王关成、郭淑珍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3 《博物馆学论文选》 李淑萍 西北大学出版社 14 《博物馆学论著要目》 孟剑明 西北大学出版社 15 《讲解艺术论》 马青云、贾志强、杨维中 西北大学出版社 16 《秦建筑文化》 徐卫民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7 《秦陵铜车马与车马文化》 张仲立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8 《秦始皇帝陵兵马俑辞典》 袁仲一 文汇出版社 19 《咏秦诗》 张文立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 《秦成语典故》 朱思红、朱君孝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1 《秦俑艺术论集》 田静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2 《秦政治思想述略》 徐卫民、贺润坤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3 《秦始皇帝评传》 张文立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4 《秦俑学研究》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5 《秦帝国史》 王云度、张文立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6 《秦始皇帝陵志》 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三秦出版社 27 《博物馆里的计算机》 郭宝发 西北大学出版社 28 《秦宫廷文化》 田静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9 《秦始皇陵兵马俑文物保护研究》 张志军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30 《秦始皇陵铜车马发掘报告》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文物出版社 31 《秦始皇陵铜车马修复报告》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文物出版社 32 《秦史研究论著目录》 田静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33 《秦文字通假集释》 袁仲一、刘钰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34 《秦俑学》 张文立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35 《遗址博物馆学概论》 吴永琪、李淑萍、张文立 陕西人民出版社 36 《秦都城研究》 徐卫民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37 《秦军事史》 郭淑珍、王关成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38 《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1999》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文物出版社 39 《秦俑秦文化研究》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陕西人民出版社 40 《秦陵兵马俑》 何宏 陕西旅游出版社 41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讲解词汇编》 何宏、芦建华 陕西旅游出版社 42 《秦俑百题》 孟剑明 陕西旅游出版社 43 《秦战争述略》 张卫星 三秦出版社 44 《中华秦文化辞典》 袁仲一 西北大学出版社 45 《秦汉文化比较研究》 吴永琪、杨绪敏、邱永生 三秦出版社 46 《秦汉文化史大辞典》 林剑鸣、吴永琪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47 《秦始皇陵考古发现与研究》 袁仲一 陕西人民出版社 48 《博物馆工作研究》 田静 陕西人民出版社 49 《秦都咸阳与秦文化研究》 雷衣群、徐卫民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50 《秦学术史探赜》 张文立 陕西人民出版社 51 《话说秦史——秦始皇帝》 彭文、赵震 陕西旅游出版社 52 《骊山史话》 张敏、张宁 三秦出版社 53 《历史的瞬间——各国领导人在秦俑》 孟剑明 陕西旅游出版社 54 《秦兵马俑坑》 袁仲一 三联出版社 55 《秦甲胄研究》 张卫星、马宇 陕西人民出版社 56 《秦始皇陵及秦陵兵马俑》 吴永琪 三秦出版社 57 《秦文化论丛选辑》 《论丛编委会》 三秦出版社 58 《秦俑博物馆二十五年纪念集》 吴永琪 三秦出版社 59 《陕西出土秦金银器》 吴永琪、罗文利、郭向东、朱学文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60 《梦幻的军团》 孟剑明 陕西旅游出版社 61 《秦始皇》 张敏、张文立 西安出版社 62 《博物馆学论文集》 《博物馆学研究》丛书编委会 陕西人民出版社 63 《华县东阳》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文物出版社 64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雷玉平 西安出版社 65 《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2000》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文物出版社 66 《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2001——2003》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文物出版社 67 《战国铜鼎回归记——捐赠实录》 吴永琪 68 《秦始皇帝和他周围的人》 张文立 科学出版社 69 《走出帝王陵》 刘珺 西北大学出版社 70 《秦陶文哦新编》 袁仲一 文物出版社 71 《回顾与创新——秦俑博物馆三十年纪念文集》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三秦出版社 72 《开创宏图——秦俑博物馆三十年纪念集》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西北大学出版社 73 《秦始皇帝陵》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科学出版社 74 《文物巡展的探索与思考
——秦始皇兵马俑全国巡回展实录》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科学出版社 75 《平庐影谱》 董作宾 三秦出版社 76 《殷暦谱》 董作宾 巴蜀书社 《秦始皇帝陵》: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文物出版社出版。是一部汇集秦始皇陵出土文物的大型图录。
《秦陶文新编》:袁仲一、刘钰著,文物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上、下编,共收录秦代陶文及刻符3370件,是在《秦代陶文》艺术的基础上吸纳新发现的资料纂成。
《平庐影谱 平庐印存——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藏董作宾先生遗稿》:董作宾著,三秦出版社出版。
《殷暦谱》:董作宾著,巴蜀书社出版。全书线装,一函8册,根据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藏董作宾手批“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1945年4月初版影印,具有很高学术价值。
《秦始皇陵二号兵马俑坑发掘报告(第一分册)》: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著,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是秦始皇陵的二号兵马俑坑第一阶段的考古发掘报告。
《回顾与创新——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纪念文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三秦出版社出版。该书为纪念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而出版,分“回顾篇”与“创新篇”。
《秦始皇帝和他周围的人》:张文立著,科学出版社出版。
《文物巡展的实践与探索——“秦始皇兵马俑全国巡回展”实录》: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著,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由巡展工作的亲历者撰稿,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回顾了这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
《有朋自远方来——参观秦俑的各方贵宾》:吴永琪主编,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精心选辑了200余幅珍贵照片,真实记录了中外贵宾参观秦兵马俑时的情景,以此角度反映出秦俑的巨大魅力与广泛影响力。
《开创宏图——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三十年纪念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纪念献礼之作,由集体创作编纂,回顾了博物馆三十年来各方面工作情况。
《走出帝王陵》:刘珺著,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一部以文化散文形式叙述历史与生活的学术作品。通览全书可见,作者认为在显见的历史之外,另有一种隐藏的历史存在。《走出帝王陵》所欲达成的,正是对这种隐性历史的探寻和理解。
《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学术论文集》:本书为配合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秦俑学第七届年会的顺利召开,将参会代表提交的85篇论文,分历史研究、考古研究、博物馆研究学研究三大类进行编辑校对,并装订成册。
《中国博物馆学会考古与遗址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学术论文集》:本书为配合中国博物馆学会考古与遗址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的顺利召开,将专委会成员提交的涉及考古与遗址博物馆的概念界定、博物馆管理模式、展示方式、教育活动、与媒体合作形式,以及文化遗产管理、虚拟博物馆技术、博物馆文化产业开发等20余篇学术论文进行编辑校对,并装订成册。
⑦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里都能看些什么
秦始皇陵土陵冢高43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筑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都城的皇城和宫城。内城略呈方形,周长3890米,除北面开两门外,其余三面各开一门。外城为长方 形,周长6294米,四面各开一门。陵家位置在陵园南部。
秦始皇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l 500米处。昔日,这里是一片坟地,当地农民在掘墓时曾发现有像人一样的东西。1974年3月,在陵东的西杨村村民抗旱打 井时,在陵墓以东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间,发现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经考古工作者的发掘,才揭开了埋葬于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宝藏。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捅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
在一号坑中已发掘出武士捅500余件,战车6乘,驾车马24匹,还有青铜剑、吴钩、矛、箭、弩机、铜戟等实战用的青铜兵器和铁器。俑坑东端有210个与人等高的陶武士俑,面部神态、服式、发型各不相同,个个栩栩如生,形态逼真,排成三列横队,每列70人,其中除3个领队身着销甲外,其余均穿短褐,腿扎裹腿,线履系带,免盔束发,挽弓挎箭,手执弩机,似待命出发的前锋部队。其后,是6000个铠甲俑组成的主体部队,个个手执3米左右长矛、戈、戟等长兵器,同35乘驷马战车间隔在11条东西向的过洞里,排成38路纵队。南北两侧和两端,各有一列武士俑,似为卫队,以防侧尾受袭。这支队伍阵容齐整,装备完备,威风凛凛,气壮山河,是秦始皇当年浩荡大军的艺术再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号坑位于一号坑的东北侧和三号坑的东侧,呈曲尺形方阵,东西长96米,南北宽为84米,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二号坑建有1.7万平方米的陈列大厅,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遗址陈列厅。秦兵马俑博物馆官长袁仲一解释说:“一来,为的是更好地保护文物,二来,因为把整个军阵全部清出地面,起码需要5~7年的功夫。这样做的好处是游客既可以参观到二号坑局部的风采,有可以亲眼看到二号坑的挖掘工作。”
据初步推算,二号坑有陶俑陶马1300多件,战车80余辆,青铜兵器数万件,其中将军俑、鞍马俑、跪姿射俑为首次发现。二号坑东、西两端各有4个斜坡门道,北边有两个斜坡门道,俑坑坐西面东,正门在东边。坑内布局分为4个单元。
第一单元,位于俑坑东端,四周长廊有立式弩兵俑60个,阵心由八路面东的160个蹲跪式弩兵俑组成。弩兵采取阵中张阵的编列,立、跪起伏轮番射击,以弥弩张缓慢之虞。
第二个单元,位于俑坑的右侧,由64乘战车组成方阵(车系木质,仅留遗迹)。每列8乘,共有8列。车前驾有真马大小的陶马4匹。每车后一字排列兵俑3个,中为御手拉马辔,另两个分别立于车左和车右,手持长柄兵器。
第三单元,位于中部,由19辆战车,264个步兵俑和8个骑士俑组成长方形阵,共分3列。每匹马前立骑士俑一个,一手牵马缰,一手作拉弓状。每乘车后除三名车士外,还配有8~36个步兵俑。
第四单元,位于军阵左侧,108个骑士俑和180匹陶鞍马俑排成11列横队,组成长方形骑兵阵。其中第1、3列为战车6辆。每匹马前,立胡服骑士俑一个,右手牵马,左手拉弓。
三号坑在一号坑西端25米处,面积约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门前有一乘战车,内有武士俑68个。从3号坑的布局看,似为总指挥部,统帅左、右、中三军,只是没有建成而已。
四号坑有坑无俑,只有回填的泥土。
从2个坑的布局和阵法看,二号坑阵式复杂,兵种齐全,是对阵的中坚力量。这种编组方法在兵书上叫作“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偶落钩连,折曲相对。”《孙膑兵法》说:“在骑与战者,分为三,一在于右,一在于左,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反则广其弩”,三者有机结合,才能百战不殆。二号坑是这位古代军事家的理论图解。
从秦俑坑出土兵器的刻记年号看,兵马俑从葬坑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修建的。秦始皇凭借他“挥剑决浮云”、“大略驾群才”的能力,灭六国,统天下。兵马俑反映了秦王朝兵强马壮、叱咤风云的气势。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继位,继续大修阿房宫和弛道,赋税徭役比以前更为繁重,从而引起农民大起义。在这种形式下,三号坑中途终断,四号坑未及放兵马俑,就匆匆填死了。发掘中发现有火焚痕迹,可能与楚霸王入关火烧阿房宫有关系。
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秦始皇陵定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兵马俑一号坑址上建成的拱形展厅,设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向中外广大旅游者开放。
文化遗产
世界最大帝陵之一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实际上它是一座豪华的地下宫殿。
世界第八大奇迹 外国元首、学者参观秦俑博物馆后认为,秦俑坑的发现,不仅在我国,而且也是世界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可以说是世界第八大奇迹,它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塑相媲美,公认它是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
震惊中外的考古发现 1974年,中国考古工作者把沉睡千年的7000多件陶捅发掘出土,被认为是古代的奇迹,是本世纪最壮观的考古发现。秦兵马俑,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还是在考古发现上,都是世界上所罕见,它对于深入研究公元前二世纪秦代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和艺术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材料。它既是中国人民的艺术珍品,又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遗产。
古代泥塑艺术的宝库 秦始皇兵马俑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而塑造的,艺术手法细腻、明快,手势、脸部表情神态各异,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显示出泥塑艺术的顶峰,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添光彩,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
位于陕西临潼县城东5公里, 距西安36公里, 是秦始皇嬴政的皇陵。 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陵园占地近8平方公里, 建外、内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 ,顶部略平, 高55米,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皇帝陵, 也是最大的皇帝陵。
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 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 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惊和关注, 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现已在一、二、三号坑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 对外开放。
一号坑为东西向的长方形坑,长230米,宽62米,四周各有五个门道。坑东西两端有长廊,南北两侧各有一边廊,中间为九条东西向过洞,过洞之间以夯土墙间隔。这个坑以车兵为主体,车、步兵成矩形联合编队。军阵主体面向东,在南、北、西边廊中各有一排武士面向外,担任护翼和后卫;东面三排武士为先锋。九个过洞内排列着战车与步兵的庞大主体军阵,每个过洞内有四列武士,有的穿战袍,有的着铠甲,中间配有战车,每辆战车后有 御手一名,车士两名。
秦始皇兵马俑二号坑
二号兵马俑坑于1994年3月1日开始正式发掘。全坑划分20X20米的24个探方。每个探方又以十字隔梁分成4个大小相等的小方。二号俑坑上部覆盖的表土已被清除,棚木遗迹已揭示出来。图中所示是二号俑坑发掘现场的局部情况。
秦始皇兵马俑三号坑
三号坑面积520平方米,呈“凹”字形状。出土战车一乘,马俑四件,武士俑68件。坑内陶俑以夹道式排列,它是秦军阵的指挥中心。
秦始皇帝陵铜车马
秦陵铜车马出土于秦始皇陵西侧20M处,1980年局部试掘铜车马坑时,在一木椁内出土一前一后纵置的两辆大型铜车马,出土时已残破,经修复后恢复原状。
铜车马出土现状
修复后展出的铜车马
秦始皇帝陵园考古发掘
秦始皇帝陵位于西安市临憧区东的骊山北麓。通过考古勘探,在陵园内外已发现各种陪葬坑、陪葬墓及修陵人员的墓葬500余座。陪葬坑中比较重要的有:兵马俑坑、铜车马坑、马厩坑、珍禽异兽坑、石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吏俑坑、青铜水禽坑,以及各种附葬坑等。另外,在陵园内外还发现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等大量的宫殿建筑遗址。整个陵园犹如一座丰富的地下文物宝库。它是中国历代帝王陵中规模最大、埋藏物最多的一座陵园。
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他的陵墓在西安城东30公里处。1974年2月,当地农民在秦始皇陵东侧1.5公里处打井时偶然发现了与真人真马一样大小的兵马俑。从此,一个埋藏了两千多年的地下军阵被挖掘出来,并建成博物馆。秦兵马俑坑系秦始皇的陪葬坑,由一号、二号、三号坑和兵码俑坑组成。展出的陶质陪葬武士俑和兵马俑共计8000个,排列成阵,气势壮观。俑分将军俑、铠甲俑、跪射俑等。坑内还出土有数万件实战兵器,馆内展出秦始皇大型彩绘铜车马。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展示了古长安往日的辉煌,也是长安何已会成为丝路起点的一个写照。
⑧ 安康历史博物馆有什么文物
绘画
元黄公望溪山松月图(轴) 元曹瑛山居听涛图(轴) 明文徵明松荫草堂图(轴) 明张宏依阁观雾图(轴) 明杨文骢翠峰山庄图(轴) 清蓝瑛山溪流香图(轴) 清王时敏风拂岚溪图(轴) 清王镒雨窗岑寂图(轴) 清杨晋远山精舍图(轴) 清王之敬岫雾虚堂图(轴) 清唐岱云壑扬帆图(轴) 清温仪清泉出林图(轴) 清高其佩古木幽兽图(轴) 清高其佩云龙图(轴) 清高其佩寒山归隐图(轴) 清明福祈愿图(轴) 清钱鹤年合和二仙图(轴) 清恽寿平玉堂春晓图(轴) 清恽寿平喜字花卉图(轴) 清董邦达待客登楼图(轴) 清顾亿松条花枝图(轴) 清边寿民芦雁图(横披) 清袁曜仙山楼阁图(轴) 清邹一桂山雀戏梅图(轴) 清邹一桂雄鸡竹石图(轴) 清闵贞寿星图(轴) 清黄慎果枝仙人图(轴) 清路慎庄山庄雨霁图(轴) 清司马钟灵石双鹊图(轴) 清戴熙西湖灵秀图(卷) 清佚名四时花鸟图(屏) 清马安吉五大夫图(屏) 清佚名四时花鸟图(屏) 清顾鹤庆山外孤烟图(轴) 清佚名达摩坐禅图(轴) 清吴嵩人物仕女图(轴) 清陈铼万里泊舟图(轴) 清冯玉璋四季花鸟图(屏) 清何象宾人物仕女图(轴) 清何象宾倚窗观书图(轴) 清佚名蕉荫闲读图(轴) 清田可耕铁拐李图(轴) 清杨建屏荷花图(横披) 清孔昭明麻姑献寿图(轴) 清孔昭明管鲍分金图(轴) 清胡毓才墨竹图(屏) 清傅子西四季山水(屏) 清李煜俊峰耸云霄图(屏) 清张伟暖雨栖鸟图(轴) 民国美庵老藤葡萄图(轴) 民国钟衡河梁行旅图(轴) 民国刘大烈四时花鸟图(屏) 民国宋伯鲁探花蝶图(轴) 民国叶丙坤万年如意图(轴) 民国成启运兰花图(轴) 民国邹雪樵松风流水图(轴) 民国邹雪樵风雨归舟图(轴) 民国李梅雪鲤鱼图(轴) 清佚名西王母图(轴) 清佚名寿星图(轴) 清甘棠人物故事图(屏) 清甘棠福禄寿星图(轴)
法书
唐佚名古土蕃文写经(卷) 宋米芾行书(轴) 明傅山草书(轴) 明查士标行书(屏) 清傅眉小楷(册) 清王杰行书(轴) 清张度行隶(屏) 清张度隶书(联) 清张问陶行书(联) 清查升行书(屏) 清张照行书(联) 清铁保行书(联) 清郭尚先行书(联) 清郭尚先行书(轴) 清翁方纲行书(轴) 清黄宗羲篆书(联) 清刘墉行书(联) 清郑燮行隶(轴) 清郑燮行隶(联) 清金农漆书(联) 清金农漆书(横披) 清何绍基行书(联) 清何绍基行书(联) 清何维朴行书(屏) 清汪由敦行书(轴) 清汪由敦楷书(轴) 清周於礼行书(联) 清陆润庠行书(联) 清康有为行隶(联) 清翁同和行楷(联) 清潘祖荫行书(联) 清左宗棠行书(联) 清朱昌颐行书(屏) 清赵光小楷(轴) 清王广荫小楷(轴) 清黄士瀛小楷(轴) 清杨建屏行书(轴) 清宫尔铎行书(屏) 清宫尔铎行楷(联) 清闫敬铭行楷(联) 清雷仲德行书(屏) 清卓秉恬行书(联) 清唐仲冕行楷(联) 清张楷楷书(联) 清王道行草书(轴) 清莫友之篆书(联) 清曾国潢篆书(联) 清徐同柏篆书(轴) 清吴大潋篆书(联) 清吴大潋行书(轴) 清王香行书(轴) 清杨笃篆书(屏) 清杨笃隶书(屏) 清王步瀛隶书(屏) 清洪钧草书(屏) 清王文治行书(联) 清谭宗麟行书(联) 清吴省兰行书(联) 清阮元隶书(联) 清石珩行书(联) 清姚元之行书(轴) 清李瑞清隶书(联) 清祁■藻行书(轴) 清方玉润行书(联) 清江国栋行书(联) 清王寿彭行书(联) 清李文田行书(联) 清李嘉绩隶书(联) 清鄢鸣■行书(联) 清白遇道楷书(联) 民国成启运行书(联) 民国王世镗草书(屏) 民国于右任草书(轴) 民国于右任草书(轴) 民国史彪行书(屏) 民国谢馨行书(轴) 民国宋伯鲁行书(联) 民国宋伯鲁行书(屏) 民国文成郁隶书(屏) 民国陈毅行书(屏) 民国张紫樵行书(横披) 民国陈俦九行书(屏) 民国郭坚行书(联)
其它文物就不太清楚啦
⑨ 陕西秦始皇陵兵马俑
兵马俑不是陪葬,而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军队标准化模型 。
之前,曾经看过一个叫陈景元的专家,他提出,兵马俑,很可能不是秦始皇的陪葬坑,而是秦宣太后的。他罗列出了一些证据比如:
1、为什么出土的是铜兵器,而不是铁兵器?而按照当时的冶铁工艺,秦国统一六合的军队,完全有能力配备铁兵器,不但性能好,成本也更低。这是不是说明,兵马俑的时代更早?而且,根据古书记载,秦王为了防止刺客,用磁石磊门,这充分说明,铁兵器在秦始皇时期,已经十分普遍了。还有一个传说,说秦始皇统一六合之后,收集了天下所有的铜,铸造了12个青铜人。
2、士兵戴的是皮帽,而不是头盔。
3、统一六国后,秦始皇立即“改正朔、易服色”,规定了“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的制度。而俑坑里的几乎所有的武士俑,从上到下身穿了大红、大绿的战袍,紫色、蓝色、白色的长裤,真是五颜六色:异常鲜艳,哪里有一丝一毫的“尚黑”的意味。
4、为什么兵马俑的位置,离秦始皇陵这么的遥远,而且不在一条直线上。
5、为什么有的陶俑发髻是歪的,符合楚人装束,还有的陶俑有少数民族的装束。
6、秦国统一度量衡,也统一的车轴距,所谓车同距,但是兵马俑里出土的车,轴距不统一
7、兵马俑里,有芈月夫人,也就是秦宣太后的一些遗迹。
8、秦始皇时期法度严明,所造兵器都有详细铭文。但是出土的几十万件兵器中,只有区区5件,标注有吕不韦的印记。而秦丞相李斯的印记的兵器,一件没有,那么大量的兵器中,纪年标注的都不是很明确。
9、有一部夫的士兵装备,十分精良,而很多士兵的铠甲,很多是模拟的皮甲,装备并不先进,根本就是早前秦国的装备水平。
10、秦统一六合主要依靠的是步兵与骑兵部队,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战车的弱点已经十分明显,这种相对落后的作战模式已经逐步的退出了秦国的军事领域,但是兵马俑的一、二号坑。依旧是以战车为主力的。所以这支部队,要远远早于秦始皇时期。
。。。。。。。。
还有很多理由,当时看了并不以为然,因为兵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这个观念已经在我脑子里有20多年了。即使陈景元也逃脱不了思维定势,认为兵马俑是秦宣太后的陪葬。
可问题是,兵马俑,为什么非要是什么人的陪葬,为什么就不能是别的用途呢?
首先,兵马俑坑深4-6米。但是中国粉尘颗粒的沉积速度是每年0.15厘米-10.6厘米,也就是说,每一千年,要沉积1.5米-106米。在西安,许多唐代的遗迹,已经被深埋地下数米,主要是因为沉积导致地面不断提高。那么经过两千年的岁月,兵马俑附近的沉积超过十来米,应该是非常有可能的。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在两千年前,兵马俑还是一个地下兵阵吗?兵马俑不但不可能在地下,甚至有可能高出地面十多米。古代西安附近相对潮湿,为了防潮防虫,建筑都是建在高高的土台之上。那么兵马俑如果在两千年前,是高于地面的,那么兵马俑,还可能是陪葬吗?
任何一个皇帝,都会认为自己的统治将千秋万代,不管是秦宣太后也好,秦始皇也好,这么庞大的军阵,光维护要给子孙带来多少麻烦?兵马俑的武器,都是真刀实枪,而这些兵器暴露在空气中,金属部分会锈蚀,木质部分会虫蛀或者腐朽。每年地面要堆积多少灰尘?武器上会不会满布蛛网,尽日惹飞絮?武器自然损坏后,是否要更新?这些维护工作,又需要消耗多少人力和财力呢
其实,我也觉得,秦宣太后,耗费这么大的财力给自己修陪葬,不太可能,光烧制这些陶俑,就需要消耗多少木材?秦宣太后时期,秦国还没有都江堰,也没有郑国渠,国力还没这么强大。而且正处于休养生息的阶段,忙着对付西戎都应接不暇,那里有功夫如此劳民伤财,就为了陪葬么?
但是,兵马俑手持的武器,也的确是个很大的疑惑,为什么只有几件武器,有吕不韦的印记,而李斯的印记,一件都没有?还有,兵马俑不伦是战阵布局,还是装备武器,其实都落后于秦始皇时期,那么兵马俑早于秦始皇,还是有道理的。
所以,我的观点是,兵马俑,很可能是秦始皇之前的某个君王就开始修建了,但目的不是为了陪葬,而是为了军队标准化建立一个模型。对,我的理解是,兵马俑不是陪葬,而是一个模板。经过几代君王的维护或者改进,所以兵马俑才有了不同时代的阵营和武器装备。
我一直为人,秦国能统一天下,最制胜的法宝,那就是标准化。标准化从来都不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可靠的。
秦人最南方的兵工厂,和最北方的兵工厂。即使相隔十几年,所生产的兵器几乎一摸一样,具备同等优良的性能。
(袁仲一说:兵马俑里砖头,和已经挖掘出秦始皇陵里砖的烧纸工艺,花纹,质量完全一样,因此断定兵马俑是秦始皇陪葬,连兵器都可以相隔十几年一样,砖头一样有什么好奇怪的呢?所以袁仲一的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
秦人的指挥作战,不论是对武器配备,还是兵种配置,以及作战方案,都有非常严格的标准。
标准化或许会埋没天才,但却能发现和挖掘更多的实用英才。
诸子百家,秦国没出过一个。所以不能说秦国统一天下,靠的是某几个天才。
最能打仗的白起,也在坑杀赵国45万人之后,就再没出山过了。南征北讨,基本就累死王翦一个人了。军事上也算不上人才辈出。
但是,秦国的国力和战斗力是最强的。这些都不是依靠一两个天才完成的。而是一个非常严密,具备统一步骤的庞大机构完成的。而这种庞大机构的管理,就需要标准化。
美国人在100年前,因为管理不了区区几万人年规模的大型工程,而蒙受的巨大的损失,而秦人在2000年前,就可以管理几百万人年的巨大工程,比如:统一六合的百万军队,全国兵器制造系统,全国后勤补给系统,长城,秦始皇陵,秦直道,灵渠等等。。。。。
那么这些严密的体系,在长期的执行过程中,如果单单依靠文字,或者吕不韦一个人用嘴巴说,是绝对不行的。那么就需要一个标准模型。这才是兵马俑的真正意义所在。。。。
兵马俑就是模型,一比一真人大小,严格划定了排兵布阵,甚至细化到了人与人的间隔距离。部队的兵种配置,武器标准等等这些不都是活生生的模型吗?所以,兵马俑很可能是秦国较早的某个君王开始修建,经过历代己任帝王,逐步完善的一个伟大作品。所以,兵马俑里,可以看到不同年代的文物。如果兵马俑阵的事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军事标准化模型的话,那么要比作为一个陪葬,意义重大的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