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知识问题化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知识问题化

发布时间:2021-02-28 23:13:42

❶ 谈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我国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对于农村初中来说,很多学生从初一才真正开始学习历史,知识积累非常薄弱,对于初中历史老师的教学来说带来的挑战巨大。当前时期很多农村初中现代化教学设备还比较落后,多媒体教学设备严重缺乏。经济落后,教育资源贫乏,历史教学情况更是极其落后。
二、培养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初中历史老师要结合课堂教学的情况和课堂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采取最为恰当的方式,对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引导进行培养。
1. 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进行引导。对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必须要创造出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初中生的精神和心理都更加放松,因此也就更加容易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也更能激发初中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初中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提升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2. 通过锻炼初中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来激发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初中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培养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最为关键的部分。初中历史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初中生进行独立思考,将思考的成果做出一个总结。如,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可以形成一条时间轴,通过时间轴帮助初中生记忆每个时间点所发生的历史事件,由历史事件联想到发生的原因、经过、结局及其历史意义,以此,促使学生锻炼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锻炼自主学习能力。
3. 鼓励初中生敢于对权威提出质疑。初中历史老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多鼓励学生用于探索,勇于对权威提出质疑。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或者自己的判断对某些问题提出质疑之后,势必要去寻找相关的材料来支撑自己的质疑,这就需要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探索,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逐渐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 推荐初中生多阅读一些课外史书。历史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是一门非常有趣,能够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学科。有很多历史故事都能够让学生充满探索的冲动。其实,学习历史知识不仅仅在课堂上,在课堂外学生也要多读一些历史书籍,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历史的综合素养。通过长时间在阅读课外书籍方面的积累,学生也逐渐养成了独立自主学习的意识,被一些书中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吸引之后能够独立自主的去探索与该段历史比较符合的背景故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够渐渐的得到提高。
5. 多组织小组形式的学习。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仅要有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也要有团体合作的意识。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就某一历史问题分组讨论学习,可以同时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团队合作意识的双重目的。在小组讨论中,每个学生都要真切地参与其中,通过小组的分组讨论,让大家都独立进行思考,他们也都能看到与其他学生的差距所在,通过团队合作达成教学目标。

❷ 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而“创设问题情境”是开展探究教学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人觉察到一种有目的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学生而言,“问题”就是矛盾,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我发现,在课堂实践中,情境创设的实效性主要存在着下列问题:(1)情境运用延伸不够。目前一些教师创设情境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是新课引入时创设情境,为导入而导入,情境的设计没有贯穿于全堂课。在整个过程中,不知如何创设情境,在导入结束时(以致于课外)情境不能继续为教学过程服务。(2)注重认知激情不够。情境教学应处理好认知与情感的关系,教学过程中认知的发展应该始终有情感发展相伴随,教学过程应是认知和情感相统一的过程。遗憾的是,我们所看到的不少课,注重的是认知,缺少的是情感的伴随和推动。(3)情境例子选择不当。如何选择恰当和有用的情境例子,是个颇为棘手的问题。情境例子最后是否成功,关系到学习目标是否能顺利达成。我们的老师为了应用情境而常常选用了不合适或不恰当的例子,常常适得其反。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最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联系时事热点,创设问题情境时事热点常常蕴涵着复杂的历史因素,或是历史的继续,或是历史对今天的影响。因此,加强时事热点与史实的链接整合,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借助时事热点,创设问题情境,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热点问题的认识,又能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海峡两岸的关系发展一直是时事热点。在讲到八年级下册《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一课时,我紧密结合时事热点,展示海峡两岸交流的图片(首届两岸经贸论坛在北京隆重开幕;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长沙隆重开幕;两岸顺利实现直航;首届海峡论坛等)。通过对时事热点与史实的整合,我设计以下四个问题进行探讨:(1)你能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吗?(2)我国政府对发展两岸关系、解决台湾问题的原则、基础、最佳方式、立场、基本方针分别是什么?(3)你知道目前我们解决台湾问题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吗?(4)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何重要意义?这样将学习的重点与时事的热点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认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今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通过对事件深层次的探究,促进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利用学科联系,创设问题情境“文史不分家”,这句话说明历史与语文学科的紧密联系。古代诗歌大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全景,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至今仍广为人们喜爱,所以应利用诗歌等材料引导学生透过教材表面枯燥的文字发掘其深层内涵,加深对教材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在讲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十六课《繁荣的宋元文化》时,我曾引用了这首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这样分析:(1)这首词是我国哪一位著名词人所作,词名是什么?(2)“周郎”指的是谁?词中为何把周郎和赤壁联系在一起?史称此事为什么?(3)这位词人对词的发展做出了怎样突出的贡献?(4)这位词人与哪一位词人的词风一致?这样,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也感受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巧用图片材料,创设问题情境直观性教学是历史教学中使用的一种重要手段,大量丰富的图片材料为直观性教学提供了资源。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图片资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如,在讲七年级历史下册《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中的“炎帝和黄帝”时,可以利用炎、黄二帝的画像,引导学生思考:(1)炎、黄二帝生活在我国什么时期?(2)中华儿女为什么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你能举例进行说明吗?(3)炎、黄二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如何?通过设计这样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既培养搜集与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又培养探究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境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求知探索的内驱力。尽管历史无法像物理、化学实验那样再次让我们去经历和体验,但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历史图片、或遗址等,根据教学的需要,采用现代技术使文本、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等信息,加工编辑成多媒体课件。在历史教学中利用这些多媒体课件,可以形象地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八年级上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课中“红军不怕远征难”内容时,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flash革命歌曲《十送红军 》,创设问题情境:(1)这首歌反映了哪一历史时期的什么历史事件?(2)红军为什么长征?(3)你知道长征途中哪些英雄故事?(4)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一次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然后,我再播放电视剧《长征》中的“飞夺卢定桥”和“过草地”片段等,通过这些多媒体课件,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情境,让学生既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以前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愉快的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教师如能在讲授中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一则可以把学生引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二则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诱发思维,引导思维,教给学生如何思维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就必须着眼于如何设计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从而产生“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今后,我的改进方向是:创设历史问题情境应处理好几种关系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现代教学特别强调师生合作与平等的关系,这是创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的前提。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不应成为指手画脚、高高在上、漠不关心学生的权威和旁观者。在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教师与学生应平等相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愿望,积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认真对待学生所提的每个问题,哪怕是幼稚可笑,甚至是错误的问题,也要做到诲人不倦,耐心细致,有问必答,不厌其烦。教师要创设宽松的问题探究的学习氛围,平等地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不作简单的是非判断,更不能将自己的观点、认识强加于学生。教师应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态度,不能为面子掩饰自己的知识缺陷,应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一员,建立真挚的师生感情,做到教学相长。2.教师讲授与学生探究的关系历史问题应建立在学生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没有知识,也谈不上问题。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两种不同形式,不能因强调后者而排斥前者,而是应将两者优势互补。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是凭空发生的,而是建立在新知与未知的矛盾转化的结合点上。教师生动具体的讲授有助于再现历史情境,使学生形成鲜明的历史表象,认识历史本质。而学生自主探究问题,是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对历史问题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他们的历史思维、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和发展。所以,必须将教师对知识的讲授和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有机地统一于历史问题情境之中。3.史实材料与历史解释的关系历史认识是建立在认识主体对史实材料解释的基础上。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但它又是历史学家主观解释的产物,他们在阐释历史时,不可避免地受到阶级、时代、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个性特征等方面的限制,因而他们选择的立场、观点、角度、方法也不尽相同,最终导致对历史解释的不同。 在过去,由于过分强调以纲(大纲)为纲,以本(教材)为本,形成了教师教教材,学生记教材,教材被神圣化,教师与学生都被剥夺了对历史的解释权。今天,我们必须更新观念,将历史的解释权交给教师与学生,特别是学生对历史的解释尤为重要。所以,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在学生掌握基本史实材料的基础上,将历史解释权交给学生,培养他们不唯书、不唯上,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精神。要培养他们“证由史出”“史论结合”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当学生认为所谓历史,就是“我”自己根据史实材料对过去事情的探究和解释时,学生“我能学”的学习主体意识将大大加强,历史教学才具有生命力。4.认知与体验的关系认知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组织和重新组织,属于智力因素范畴,它是学生历史学习的基础和结果。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促使学生在问题发现、探究、解决的过程中认知得到发展。而学生对历史的体验,是指由历史事实的认知而产生的历史情感和历史意识,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何谓历史意识?史学家瞿林东认为,它是“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对自身历史的记忆和描述,并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从中总结经验,汲取智慧,进而把它用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念和要求”。[1](13)作为历史问题,若仅仅引导学生认知却缺乏相应的体验,历史将是无生命的、游离于学生之外的知识,而这种知识难以形成他们的历史认同感、责任感和历史意识。因此,有必要把学生对历史的体验、情感、意志引入历史问题情境,在这个过程中,历史的学习不再是单纯的认知,而是已渗透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层面。只有如此,学生的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全面发展。所以,教师要在历史问题情境中努力寻找学生认知与体验的契合点。5.过程与结果的关系传统的历史提问,重结果,轻过程,导致学生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即死记硬背历史结论。而今天我们强调的创设历史问题情境,不是仅仅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的答案,而是注重学生在对问题探究过程中学习态度、方法、策略、结果的整体培养,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历史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模拟史学家的研究过程,懂得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去搜集、整理历史资料;如何利用有效的历史信息去分析、解决问题。学生在“研”中学,从“做”中学,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因此,对历史问题情境创设的评价应定位于过程而不是结果。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在历史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参与程度;要关注学生在历史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策略和研究方法的养成;要观察学生历史问题解决过程中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及历史意识、历史责任感的形成情况;要掌握学生在历史问题解决过程中思维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变化与发展情况。可见,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离不开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参与历史问题的提出与设计,进行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建构历史问题的分析、假设、论证,从中了解史学研究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增强问题意识、研究意识和创造意识,尝试体验与合作的乐趣,分享问题解决的愉快。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应重在过程。新课改的亮点之一就在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学生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式学习转变,而这种转变就是建立在学生对历史问题探究解决的过程之中,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无疑是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前提与关键,是学生思维创新的源泉。令人遗憾的是,以应试为目标,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唯分数”论的教学理念,仍不同程度影响部分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他们不是积极主动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尽管也提出问题,但指导思想仍要求学生以教材中现成的知识和结论来完成问题,这种问题教学仅仅是知识的变形和搬家,从本质上看,仍属于被动接受式学习,如不加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革难以落在实处,新课程的推进也将成为一句空话。面对这种严峻的挑战,历史教师必须更新理念,推陈出新,时不我待,主动变革,使自己的教学方式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正是历史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的有益尝试和探索,这一点更有待于在今后不断研究与完善。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而“创设问题情境”是开展探究教学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人觉察到一种有目的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学生而言,“问题”就是矛盾,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我发现,在课堂实践中,情境创设的实效性主要存在着下列问题:(1)情境运用延伸不够。目前一些教师创设情境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是新课引入时创设情境,为导入而导入,情境的设计没有贯穿于全堂课。在整个过程中,不知如何创设情境,在导入结束时(以致于课外)情境不能继续为教学过程服务。(2)注重认知激情不够。情境教学应处理好认知与情感的关系,教学过程中认知的发展应该始终有情感发展相伴随,教学过程应是认知和情感相统一的过程。遗憾的是,我们所看到的不少课,注重的是认知,缺少的是情感的伴随和推动。(3)情境例子选择不当。如何选择恰当和有用的情境例子,是个颇为棘手的问题。情境例子最后是否成功,关系到学习目标是否能顺利达成。我们的老师为了应用情境而常常选用了不合适或不恰当的例子,常常适得其反。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最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联系时事热点,创设问题情境时事热点常常蕴涵着复杂的历史因素,或是历史的继续,或是历史对今天的影响。因此,加强时事热点与史实的链接整合,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借助时事热点,创设问题情境,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热点问题的认识,又能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海峡两岸的关系发展一直是时事热点。在讲到八年级下册《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一课时,我紧密结合时事热点,展示海峡两岸交流的图片(首届两岸经贸论坛在北京隆重开幕;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长沙隆重开幕;两岸顺利实现直航;首届海峡论坛等)。通过对时事热点与史实的整合,我设计以下四个问题进行探讨:(1)你能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吗?(2)我国政府对发展两岸关系、解决台湾问题的原则、基础、最佳方式、立场、基本方针分别是什么?(3)你知道目前我们解决台湾问题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吗?(4)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何重要意义?这样将学习的重点与时事的热点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认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今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通过对事件深层次的探究,促进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利用学科联系,创设问题情境“文史不分家”,这句话说明历史与语文学科的紧密联系。古代诗歌大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全景,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至今仍广为人们喜爱,所以应利用诗歌等材料引导学生透过教材表面枯燥的文字发掘其深层内涵,加深对教材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在讲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十六课《繁荣的宋元文化》时,我曾引用了这首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这样分析:(1)这首词是我国哪一位著名词人所作,词名是什么?(2)“周郎”指的是谁?词中为何把周郎和赤壁联系在一起?史称此事为什么?(3)这位词人对词的发展做出了怎样突出的贡献?(4)这位词人与哪一位词人的词风一致?这样,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也感受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巧用图片材料,创设问题情境直观性教学是历史教学中使用的一种重要手段,大量丰富的图片材料为直观性教学提供了资源。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图片资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如,在讲七年级历史下册《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中的“炎帝和黄帝”时,可以利用炎、黄二帝的画像,引导学生思考:(1)炎、黄二帝生活在我国什么时期?(2)中华儿女为什么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你能举例进行说明吗?(3)炎、黄二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如何?通过设计这样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既培养搜集与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又培养探究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境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求知探索的内驱力。尽管历史无法像物理、化学实验那样再次让我们去经历和体验,但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历史图片、或遗址等,根据教学的需要,采用现代技术使文本、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等信息,加工编辑成多媒体课件。在历史教学中利用这些多媒体课件,可以形象地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八年级上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课中“红军不怕远征难”内容时,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flash革命歌曲《十送红军 》,创设问题情境:(1)这首歌反映了哪一历史时期的什么历史事件?(2)红军为什么长征?(3)你知道长征途中哪些英雄故事?(4)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一次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然后,我再播放电视剧《长征》中的“飞夺卢定桥”和“过草地”片段等,通过这些多媒体课件,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情境,让学生既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以前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愉快的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教师如能在讲授中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一则可以把学生引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二则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诱发思维,引导思维,教给学生如何思维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就必须着眼于如何设计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从而产生“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今后,我的改进方向是:创设历史问题情境应处理好几种关系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现代教学特别强调师生合作与平等的关系,这是创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的前提。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不应成为指手画脚、高高在上、漠不关心学生的权威和旁观者。在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教师与学生应平等相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愿望,积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认真对待学生所提的每个问题,哪怕是幼稚可笑,甚至是错误的问题,也要做到诲人不倦,耐心细致,有问必答,不厌其烦。教师要创设宽松的问题探究的学习氛围,平等地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不作简单的是非判断,更不能将自己的观点、认识强加于学生。教师应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态度,不能为面子掩饰自己的知识缺陷,应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一员,建立真挚的师生感情,做到教学相长。2.教师讲授与学生探究的关系历史问题应建立在学生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没有知识,也谈不上问题。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两种不同形式,不能因强调后者而排斥前者,而是应将两者优势互补。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是凭空发生的,而是建立在新知与未知的矛盾转化的结合点上。教师生动具体的讲授有助于再现历史情境,使学生形成鲜明的历史表象,认识历史本质。而学生自主探究问题,是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对历史问题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他们的历史思维、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和发展。所以,必须将教师对知识的讲授和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有机地统一于历史问题情境之中。3.史实材料与历史解释的关系历史认识是建立在认识主体对史实材料解释的基础上。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但它又是历史学家主观解释的产物,他们在阐释历史时,不可避免地受到阶级、时代、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个性特征等方面的限制,因而他们选择的立场、观点、角度、方法也不尽相同,最终导致对历史解释的不同。 在过去,由于过分强调以纲(大纲)为纲,以本(教材)为本,形成了教师教教材,学生记教材,教材被神圣化,教师与学生都被剥夺了对历史的解释权。今天,我们必须更新观念,将历史的解释权交给教师与学生,特别是学生对历史的解释尤为重要。所以,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在学生掌握基本史实材料的基础上,将历史解释权交给学生,培养他们不唯书、不唯上,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精神。要培养他们“证由史出”“史论结合”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当学生认为所谓历史,就是“我”自己根据史实材料对过去事情的探究和解释时,学生“我能学”的学习主体意识将大大加强,历史教学才具有生命力。4.认知与体验的关系认知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组织和重新组织,属于智力因素范畴,它是学生历史学习的基础和结果。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促使学生在问题发现、探究、解决的过程中认知得到发展。而学生对历史的体验,是指由历史事实的认知而产生的历史情感和历史意识,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何谓历史意识?史学家瞿林东认为,它是“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对自身历史的记忆和描述,并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从中总结经验,汲取智慧,进而把它用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念和要求”。[1](13)作为历史问题,若仅仅引导学生认知却缺乏相应的体验,历史将是无生命的、游离于学生之外的知识,而这种知识难以形成他们的历史认同感、责任感和历史意识。因此,有必要把学生对历史的体验、情感、意志引入历史问题情境,在这个过程中,历史的学习不再是单纯的认知,而是已渗透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层面。只有如此,学生的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全面发展。所以,教师要在历史问题情境中努力寻找学生认知与体验的契合点。5.过程与结果的关系传统的历史提问,重结果,轻过程,导致学生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即死记硬背历史结论。而今天我们强调的创设历史问题情境,不是仅仅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的答案,而是注重学生在对问题探究过程中学习态度、方法、策略、结果的整体培养,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历史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模拟史学家的研究过程,懂得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去搜集、整理历史资料;如何利用有效的历史信息去分析、解决问题。学生在“研”中学,从“做”中学,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因此,对历史问题情境创设的评价应定位于过程而不是结果。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在历史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参与程度;要关注学生在历史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策略和研究方法的养成;要观察学生历史问题解决过程中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及历史意识、历史责任感的形成情况;要掌握学生在历史问题解决过程中思维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变化与发展情况。可见,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离不开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参与历史问题的提出与设计,进行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建构历史问题的分析、假设、论证,从中了解史学研究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增强问题意识、研究意识和创造意识,尝试体验与合作的乐趣,分享问题解决的愉快。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应重在过程。新课改的亮点之一就在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学生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式学习转变,而这种转变就是建立在学生对历史问题探究解决的过程之中,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无疑是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前提与关键,是学生思维创新的源泉。令人遗憾的是,以应试为目标,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唯分数”论的教学理念,仍不同程度影响部分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他们不是积极主动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尽管也提出问题,但指导思想仍要求学生以教材中现成的知识和结论来完成问题,这种问题教学仅仅是知识的变形和搬家,从本质上看,仍属于被动接受式学习,如不加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革难以落在实处,新课程的推进也将成为一句空话。面对这种严峻的挑战,历史教师必须更新理念,推陈出新,时不我待,主动变革,使自己的教学方式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正是历史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的有益尝试和探索,这一点更有待于在今后不断研究与完善。

❸ 如何创设初中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

就历史学科而言,所有的历史知识都是在具体的情境下产生的,可以说,历史学科是一门天生就跟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学科,在历史学科中开展情境教学本不需要刻意而为。但从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来看,情境教学反而成为一个问题:一方面,中学历史教学长期存在去情境化的现象;另一方面,现行的情境教学存在诸多误区。因此,创设有效情境,开展情境教学的实践和研究,对中学历史教学尤为必要。
一、审视历史情境教学的概念
什么是情境?什么是情境教学?请看下面的案例:
美国的一堂历史课。上课开始,教师宣布考试分数后,发现不少学生垂头丧气,便说:“如果想要加分数,就给我10美元。但是,只能是白种人学生。”学生一听便都愤怒喊叫,拼命跺脚,把课本、书包扔向教师,表示抗议。教师则像变魔术一样,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盾牌来抵挡,并用水枪向学生扫射。学生的情绪达到了愤怒的顶点。这时,教师才对他们严肃地说:刚才就是当年美国黑人领袖马丁 路德 金反对种族歧视,组织示威游行而遭到白人警察阻挠的情境。他倒在了统治者的真枪实弹之下,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却给我们留下了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今天我们就来走近这位令人肃然起敬的历史伟人并学习他的这篇演讲……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高明地创设、引导,学生自然地参与,教学过程在一个近似真实的环境中展开,这就是情境教学。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心智发展的教学方法。这里的情境,从词义上看,就是事情发生的环境。创设这一环境的目的是提供便于学生理解的条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所以,情境就像一座桥梁,引导着学生从此岸到达彼岸,由已知探索未知。
情境既然是为教学服务的,它就必然地具备这样的特征:基于生活,便于学生接受新知;形象具体,利于学生融入其中;内含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探究;融入情感,激起学生情感共鸣。对于历史教学而言,情境要能有助于再现历史、培养能力、建构认识。那些不符合史实、牵强附会、不够典型和没有意义的教学情境,在历史教学中要尽力避免,否则,只能干扰或破坏教学,导致教学低效甚至是无效。
二、透析历史情境教学的困境
历史学科的情境教学主要是指如何从情境化的角度去理解历史上发生过的人和事,但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一方面,历史具有过去性的特点,逝去的便不会回头,很难复原;另一方面,受制约的因素还有很多:首先是受以理性主义为传统构建起来的学科体系的制约。在理性主义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学科体系,过分追求理论性、概念化和符号化,追求对事物本质的探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概括,虽然在逻辑上显得严密完整,却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历史过程的丰富多彩和惊心动魄,给人一种僵化和干瘪的印象。其次是受现行中学课程教材的制约。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为例,受传统学科体系和观念的影响以及篇幅限制,大量类似如“标志”“开端”“转折”“高峰”等符号化的词语充斥其中,过分追求事物的本质,忽略了对大量历史细节的关注,呈现出抽象多、形象少,结论多、过程少,深度多、广度少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学。第三是受史学观念和研究方法的制约。看看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等这些专业名词,就知道中学历史受高校、专家和专业化的影响之深,历史学要走向大众任重而道远。第四是受目前高考命题方式的制约。虽然近年来情境化的命题在高考试题中渐渐多了起来,对中学历史情境教学产生了一定推动,但还远远不够。
三、考量不同情境案例的效度
什么样的情境是有效的?怎样创设有效的历史教学情境?下面结合几个教学案例,看看不同的创设所带来的不同效果。
1.再现事件。
美国作家内森 米勒这样描述美国“大萧条”的景象:
1500多万美国人――占全部劳动大军的1/4强――绝望地从一家工厂踯躅到另一家工厂,去寻求已不复存在的工作。统计的数字不灵了,失业的人数可能高达1700万。
惊恐的储户包围着银行,徒劳地试图在银行关闭或破产前提取一生的储蓄。
在边远的高原上,一群群脸色忧郁、缄默不语的人们持枪保护自己的农场和家园,以防被受押人没收或被地方司法长官卖掉。
失业的匹兹堡钢铁工人打发自己的孩子到面包店去讨些吃的;在纽约市的工厂里,女工们为每天挣20美分而没命地工作。
衣阿华州的农场主将卖不出去的牛奶泼在公路上,把玉米和小麦当燃料烧掉;而在芝加哥,饥饿的人群在垃圾堆里觅食。一个寡妇在拾取臭肉时特意取下眼镜,以免看到蛆虫。
到处可见到美国人的极度痛苦。它显示在妇女忧郁的目光中,因为爱和笑已经从她们的生活中消失了;它显示在巴尔的摩食品商的脸上,因为他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设

❹ 有效教学----初中历史教学问题与对策

我们依据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的主要要求教学:1、写作文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2、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3、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4、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须根据教育部对课改区中考命题指导意见精神教学:作文题目的设置应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有利于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还应减少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能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构思立意,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悟、体验和理解;另外,文题应简明扼要,不设审题障碍.
2000年以来,我省与全国一样加快了中考改革步伐.纵观近6年的我省中考作文,形式有三:一是命题+半命题式;二是话题作文;三是材料作文.如:2000年为可以压力为题,也可在压力前边或后边加词,或前后分别加词.2001年为发现要求同2000年.这种命题具有在限制的前提下的开放性,颇能考出学生的水平,因而颇受广大师生的欢迎.2002年、2003年分别以把握感动为话题作文,这种形式更具开放性.2004年以据母鹰让雏鹰学飞的材料作文,2005年以据教师教育学生容易发现别人的错误,而忽略别人的正确的材料作文,这种形式防止了学生作文宿构,更能多角度地考察学生的作文水平.我认为这三大样式,以及半命题作文,是我们目前中考命题与作文教学的走向,同时,还应注重这四种形式下的选题作文,因为这样做更符合从学生实际出发的人本、人文观念.但是不管用哪种形式作文,我认为考查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是一定的,甚至可以说就是要考查学生的成长,我们看一看,想一想省内外的文题就不难发现这点.总之,文题自拟,文意自定,文体自选,写真情实感,这是中考作文和作文教学的走向,充分体现了自主创新精神.
总起来说,我认为作文教学应持这样的理念:不写不行,只多写不指导不行,只写没有阅读和生活保障不行,不唤起学生的内驱力不行,教师不提高设计、指导水平不行.要科学训练.要体现新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注重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要师生互动,一起成长.要实际·实践·实在·实效.作文要真情流露,个性表达.
有人说,只干不研不反思是瞎干,只研不干是白干,我说:又干又思又研是实干是巧干,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的作文何尝不是如此呢?我认为:只要我们大家齐心协力,有信心有恒心会用心,就会创造出我们作文教学的一招鲜、几招鲜,就会涌现出许许多多的行家里手,我们初中作文教学的春天一定会到来,明天也一定会更美好!

❺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巧妙设计问题——刘金库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巧妙设计问题 刘金库 一堂成功的历史课,要有明确而又科学的教学目标,内容完整形式丰富的教学过程,更要有有效的目标达成。要完成教学目标,需要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更需要师生的双边互动。教师的引导就是要求老师对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自主学习与探究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思考与动手能力,这样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是知识的教学、职能的发展与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其中知识教学是基本,智能培养是核心,思想教育是灵魂。我们从知识入手,培养和发展学生智能,使其受到思想教育。故而提高学生智能、加强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是我们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与责任。而职能的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师的对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方法的引导、探究式的启发与归纳。问题的设计极其重要,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能力与合作探究学习的兴趣。笔者从事教育21年,而从事历史教学11年了,下面我仅就自己10多年的历史教学中如何巧妙设计课堂问题与大家交流与探讨,如有不妥,敬请指正。一.导语设计问题 从导语开始设计问题,给学生留下悬念,激发学习兴趣。导语是有着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过渡要自然、流畅,而不是牵强附会。怎样由上一节(前面)学习内容很自然过渡到新学内容,并且能留下悬念,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例一:七年级(上) 第九课 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学完以后,紧接着学习:第十课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 我的导语是这样的:前面我们学习了秦末农民大起义,了解由于秦的暴政引起陈胜吴广起义并推翻了秦的统治,那么秦的灭亡将会有哪个政权建立?面对农民战争后的经济萧条,新的统治者将会采取怎样措施恢复社会经济发展?结果会如何?要想解决这三大问题,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学习第十课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三个问题相互关联,悬念迭起,学生会有极大兴趣的。例二:九年级(下) 第十一课 西方世界社会秩序的调整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下一课罗斯福新政与德意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我的导语是: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西方世界社会的秩序调整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了解通 过巴黎和会 与华盛顿会议暂时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北非以及亚太地区的矛盾,形成了战后的世界格局,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24---1929年是世界相对稳定时期,也是帝国主义国家经济在战后发展“繁荣时期”,但繁荣的背后隐藏这危机,很快爆发了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有三大特点,损失最大的是美国和德国,面对这场经济大危机,美国和德国会采取怎样的措施摆脱经济呢?今天我 们就一起学习第十二课罗斯福新政与德意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二.课题是设计问题 从学习的课题入手提出问题,直入要害,紧扣重点,突出重点,每一课的题目就是本课的核心、重点,开门见山突破重点,可以事半功倍,会有更好效果。例一:七年级(上)第八课 秦的统一 今天我们学习秦的统一,请同学们探讨以下问题:1.秦统一的条件 2. 秦统一了哪些方面?又有哪些具体措施?你最欣赏哪项措施?并说明理由。3.秦统一的各项措施有怎样的作用,又有哪些措施现在还在起作用? 例二:九年级(上)第二课大河流域的上古文明 从题目可以提出一下问题: 1,大河流域有几大河流?共有几大文明古国?并从东向西依次说出其名称。2.上古文明为哪个社会的文明,这些文明的共性是什么?三.链条式设计问题: 一环紧扣一环,环环相扣,使问题紧凑,拓展学生思维,也更能集中学生的学习精力。 例一: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 1.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是什么关系?西汉初年实施休养生息的背景什么? 2.休养生息重点解决了发展农业方面的什么问题?休养生息的作用是什么?对西汉又怎样的影响?汉高祖、文帝、景帝治理国家的措施对于我们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有哪些借鉴? 例二: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经历几代皇帝?这几代皇帝的共同作为是什么?2.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最繁荣时期,请你分析其繁荣的原因有哪些?一个国家强盛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四.图片式设计问题 借用图片设计问题,比较直观,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把知识与图片结合起来,其实也是知识的运用与联想。 例一: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图,并回答问题: 图一 田纳西河水利工程 图二 蓝鹰游行在纽约举行 1.图一是罗斯福新政中解决什么问题?他还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该问题? 2.图二有事罗斯福新政中解决什么问题的?其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你是如何评价其新政的?2007年以来的经济危机还未过去,各国借鉴了罗斯福的哪项措施来摆脱危机? 例二: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图,并回答问题: 1.由两幅图,看出日本军队前后有何变化?这种变化给日本、中国各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2.这两幅图与日本历史上哪一事件有关?你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例三: 图一 攻打冬宫 图二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图三 秋收起义 图四 井冈山会师 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图,并回答问题: 1.列宁说“在帝国主义最薄弱的环节爆发革命”与图一图二有关,是什么事件?其性质是什么? 2.图三图四是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所走的路,两国革命道路有何不同?给你有何启示?五.综合归纳式设计问题: 就是把相同或相近几个事件放在一起,找出共同点,进行归纳,拓展提升,得出一种感想或认识、启示。 例如:1.从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的事件中,他们几位身上有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请问这种精神是什么? 2.由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你的感想是什么? 3.由百家争鸣、新文化运动到文艺复兴再到启蒙思想运动给你的认识什么? 4.由三次科技革命的作用你的到怎样的感悟? 总之,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启发性、灵活性、归纳性和提升拓展性,方可起到将智能培养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要注意语言精练、简洁,通俗易懂,也需要教师对教材非常熟悉,要有深挖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自成一体,驾轻就熟,灵活运用,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用历史知识解释现实的问题,使学生对历史有一种亲切感,历史的人和事好像就发生在昨天,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在轻松中学习历史,在历史中寻找知识与快乐。 作者工作单位:安康市汉滨区初级中学

❻ 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式教学法

新的教学大复纲的实施使问题式制教学方法逐渐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问题式教学法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法逐渐应用到高中教学中来,这就需要教师将问题式教学法与实际教学课堂联合起来,发挥其最大作用,能够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够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阅读全文

与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知识问题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