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读书笔记 历史学失去魅力了吗
每个学科都有它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并且每个人喜好都不同,不变初心就行
❷ 历史学领域有没有什么公认的重大问题
在历史学这个领域有很多问题都还没有被解决比如说黄金三角中目前为止是一个怎样的情况。
❸ 历史学科的魅力在哪里
this mortal coil
一切的历史都是当代史
阳光下没有新鲜事
你往回看多远,你就能往前看多远
❹ 作文,历史老师的魅力850
历史老师的魅力
刚进入初中,一切都还很新鲜,我们接触了很多新的老师,新的同学。如果说那个老师让我最难忘,我一定会说我的历史老师,因为他真的是一个很有魅力的老师。
老师长得不高,白白的,鼻梁上架了一副眼镜,显得很有书卷气。他自我介绍时,更是别具一格,开口就是“大家好!以后由我来教你们历史!“敝人姓宋”,相传还是贵族的后代呢!”听到这,全班哄堂大笑,我更是眼泪都笑出来了,心想:真不愧是历史老师,介绍都带有历史文学气息!之后一段时间,“敝人姓什么”也在学生之间传为佳话!不过,老师上课时动作更为“经典”!他两手撑讲台,身体前倾,一只腿在前,一只腿后伸,讲起话来摇头晃脑,真有点古代学生背论语时的样子!于是,一节课我都在笑声中度过。老师幽默风趣使我而感到自豪!
而宋老师跟别人不同的是,它具有创新思想!一般都是老师授课,不知哪天宋老师突发奇想让我们备课,我们叫苦连天,只好回家苦干。而我就得亲自制作幻灯片。到那天果然抽到我上去讲课。不过我还真得感谢老师,是他让我知道当老师的辛苦,同时也让我知道学历史的快乐,从而真正意义上的爱上历史!老师的创新使我们走进新的历史天地!我为这爱创新的老师感到自豪!
但其实最让我为之自豪的是老师的魅力呀!上他的课感到轻松、愉快,却能学到很多知识。比如老师老师讲一个课时,往往会告诉我们许多历史故事,还有不少从《史记》中的名言。他还会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况来发表言论。可我们也并不是听众,而是积极参与,这时班里就像是讨论会!每人脸上都笑得像朵似的!所以我觉得老师的魅力很大,有时我不认为他是老师,而是一个无所不谈的朋友。正因为这样,班上无一例外的都爱上了历史课,当然历史成绩也在全年级名列前茅呀!不止这样,我们都和老师到了称兄道弟的情份上。每次一到历史课,我们就会用幻灯片打出“欢迎发哥”的字样!每次老师一来就会笑,而我们也跟着一块儿大笑!所以我们为有这样一个魅力指数超过万点以上的老师感到自豪!
这就是我们历史老师的魅力,我很庆幸我遇到了这么好的一个老师,我想不管以后是怎么样的,我都不会忘记这个魅力四射的历史老师的。
❺ 历史教学如何感悟历史的美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美源于生活并再现生活。人类进步的每一个脚印,都向人们传达着前人审美心理的种种信息。没有美,没有对美的追求,就没有进步,就没有创新。历史教材中的一个个美点,一条条美线,—片片美面,构成—个美学系统,这是一个有待开发的宝库。时代要求历史教师要勇敢地带领学生走进这个充满美的宝库,以积极态度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一)历史的自然美
历史的自然美之一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美。大自然神奇的造化展现出珍稀罕见的奇观。如有“欧洲巨龙”之称的阿尔卑斯山,它是”大白然的宫殿”;有被形象地称为“地球之肺”的南美亚马逊雨林;有举世无双的南极冰雪;在中国有奔腾不息的母亲河 —黄河长江,有湖光山色秀美的苍山洱海,有“童话世界”美称的几寨沟,有如诗如画的桂林山水……从南极到北极,从日出到日落.自然在动静之间积聚的魅力是永远读不完的华美书卷。
在历史教学中欣赏大门然的美,可以使学牛视野辽阔、胸襟开阔,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欣赏大自然的美,还可以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
历史的自然美之二是指千百年来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所创造的人文景观融入自然中体现出来的“天人合一”的美。世界有人才有美,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是历史上的壮丽篇章。如在教 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品味战国时李冰修筑的抗洪分流的都江堰,隋朝开凿的贯通南北、浩浩荡荡的大运河,秦朝修筑的气势磅礴、蜿蜒不绝的万里长城,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雄伟的南京长汀人桥,壮观的人民大会堂,绝妙的北京颐和园等,这些人文景观无不体现了人类智慧的结晶。这不仅是国人民的宝贵遗产,而且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而在世界历史教材中我引领学生畅游埃及尼罗河畔神秘莫测的金字塔;曾经郁郁葱葱、姹紫嫣红的古巴比伦空中花园;希腊的雅典卫城;玛雅人的博南帕克神庙壁画;德国科伦大教堂等,这些古迹都以震撼人心的美使世界人民神往。在这里,美已经打破了民族、阶级、时代、地域的局限,普遍引起人民的观赏和喜悦。学生可从中得到这样的启示,既然美的创造属于全人类的,那么,在实践中创造美的事物,不仅是为中华民族,而且是为全人类所作出的
二,历史的艺术美
艺术美在历史学科的美育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艺术美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它以其鲜明的形象性、直观性,对人的心灵和情感产生强大的穿透力。
在历史教材中,最常见的艺术美包括雄伟的历史建筑、巧夺天下的雕刻、美妙的书法、精彩的文学作品、优美的音乐舞蹈等。
建筑被誉为凝固的艺术。现存世界卜最古老的石拱桥——隋朝李春设汁的赵州桥,秦始皇仿集天下建筑之灵秀修建的阿房宫,中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一故宫,反映出天地之间关系的天坛,反映汉藏艺术交流融合的布达拉宫,代表中国石刻艺术最高峰的龙门石窟,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一…敦煌莫高窟……都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
我引领学生欣赏初唐画家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步辇图》,观察出画家的笔力刚健,线条盘屈如铁丝;欣赏盛唐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感受出画家强烈的立体感和人物衣带飘飘若飞的意境;而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东京汴河两岸如画的风光里和东京城内的繁华的景象中;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却冲着我们每一个欣赏她的人露出神秘的微笑……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学生们感受到了那震撼人心的艺术美。
我指导学生临摹书圣王羲之那“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兰亭序》;盛唐颜真卿那气势雄浑、劲健洒脱的书法作品《多宝塔碑》;中唐柳公权那方折峻丽、骨力劲健的书法名作《玄秘塔碑》等。经过自己动手,学生们体会出了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
古人擅长用诗歌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唐朝诗人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豪迈奔放,气势磅礴,想[象丰富,手法夸张,美不胜收;鲜卑族的《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绘成群的牛羊,放牧在苍茫无际的原野,让人不禁联想起[景色如画的塞外风光; 《荷马史诗》描述了奥德赛的英雄气魄。[这一切都源于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源于其心灵深处,说明
对美的渴求是人类的本性。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使学生的心灵得到陶冶和净化,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增强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对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历史的社会美
社会美表现为历史人物的美。历史是由人类创造的,人物美应是历史中社会美的核心。在中外历史上,杰小人物灿若星辰,'他们的嘉言善行、人格魅力都是对学生进行品行美、心灵美教育'的最好素材。 :
在历史教学中,我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历史人物:从冥冥鸿荒中女蜗补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的神活和普罗米修斯为人间盗火而殉身的传说,到主持修建都江堰的李冰;从不辱使命出使西域的张骞、班超,到率领浩浩荡荡的船队七下西洋的郑和;从“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精忠报国”的岳飞,到“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从主持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到甘愿以生命唤醒民众的谭嗣同;从追求自然科学真理的哥白尼、布鲁诺,到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马克思、恩格斯,他们都是美育的重要范例。这些先进人物身上无不体现着人类美的本质.即社会美的核心—心灵美。
数不胜数的这些历史人物能让学生深深地感悟到人物所具有的人格美,对于启迪学生美好的心灵,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养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总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这些美的素材,向学生传;播美,激励学生去发现和赞赏人类所创造的知识与成就,去欣赏美的自然,美的社会,美的人生,美的自我。历史课的审美教育;不仅能使教学行为得到审美升华,使学生成为全面、和谐、自主;发展的人,而且还能让教师在塑造审美世界的同时,也完成了对自我的审美塑造~
❻ 历史的学科精神是什么
所谓精神力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历史教学有其特有的灵魂――学科精神作为支撑点。无论是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还是千姿百态的教学方法,都源自于历史学科本身的内在的学科精神。
一、实证精神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学科,历史有其自身的学科规范。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以图否定历史的真实性;一些历史教师和学生也认为历史课就是讲历史故事而已,绝无真实性可言。“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一句出自于胡适先生,笔者以为胡先生此言并非是在赞成对历史随便曲解,而是说每个人都可以基于自己的生活环境和角度对历史作出不同解读。其实,胡适先生是一个很实事求是的人,他对历史的态度非常认真,他提倡说话要有证据。历史需要证据,历史源于史料,因此,历史是一门实证的严谨学科。
从第一节历史课开始,笔者便入手培养学生的实证精神。先问学生:“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生活在哪里呢?” 随后出示《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并特别将元谋人三个字用红体字标出。继而设问:“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你知道他们生活在哪里吗?为什么要强调是‘已知最早人类’?”第一个问题在书中就能轻松找到,是知识习得与巩固;第二个问题则从强调历史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入手,力图使学生入门之始便养成正确学习历史的严谨态度。
在解答完上述两个问题后,笔者接着设问:“远古人类的历史距今年代久远,我们怎样还原历史呢?”随后向学生展示了元谋人考古挖掘图片、牙齿化石及出土石器的等图片,让学生根据这些图片作答。在讲解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时候,笔者引导学生从实物史料来发现历史,如北京人的“头盖骨”、山顶洞人的“骨针”,让学生根据史料有所发现。笔者最后指出:通过以上过程,我们懂得了历史研究需要史料支撑、通过史料还原历史的道理,“门齿化石”“石器”“炭屑”“头盖骨”“骨针”等考古发现都属于实物史料,我们可以从中获取历史信息。从而强调了文字史料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史料意识,使他们明白历史是一门需要实证的学科,论从史出,不能空谈,为后续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八年级(下)《中国历史》主要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的历史,内容上自成体系,但从整个初中历史教材来看,八年级(下)的课本内容大多涉及政治史,内容抽象,意识形态化明显,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对中国现代史板块的教学活动建议如下:访问家庭和学校附近的老人,获得对近代社会生活的感性认识;访问长辈,记录他们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经历和感受,学习整理口述史料的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用五个方面变化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等等。表明历史史料除了文字史料、实物史料,还应包括口述史料。口述史面向大众,具有把历史“生活化”的功能,引导学生深入社会生活中,接触“沉默的大多数”,倾听普通人的故事, 通过对普通人生活状况的了解,建构起原生态的历史,学会将这些内容放在宏观的历史背景中进一步去认识,获得对社会生活的历史面貌及其变迁的深刻体验。例如,学生通过访问周围上了年纪的长辈,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服饰变化,就能获得中国人在以往曾有过一段只穿或蓝或灰单色调衣服的历史知识,进而从如今五颜六色、个性十足、日新月异的新潮服饰中感受到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冲击和影响,更具体地认识到我国三十多年来社会生活发展的历史进程。口述史教学,让学生对历史的了解不再浮光掠影,而是深入其中,在参与对历史的实证过程中真正走进历史。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通过一定的训练他们是能培养起历史实证精神的。
二、质疑精神
受篇幅限制,历史教材只能反映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的某个层面,编写往往是“定论”式的,如果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把历史教材当成了万宝书,唯其马首是瞻,缺失质疑精神,教学中畏首畏尾,不敢超越教材,必然会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成为对教材内容的机械记忆,阻碍了思维的发展,甚至终身难以跳出教材“定论”的束缚。历史是一成不变的吗?当然不是,历史没有万能的公理,它是一门动态的学科,允许百家争鸣。
例如,在讲解“贞观之治”的时候,笔者发现人教版教材对此的叙述有失偏颇,只写了太宗统治好的一面,但是对他的统治不足一面却完全没有涉及。唐太宗的统治是否真的是完美无缺吗?翦伯赞在其《中国史纲要》中对此略有谈到,“贞观后期,唐太宗不再能很好地纳谏,逐渐抛弃了轻徭薄赋的政策,他甚至说:‘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战争和徭役逐渐频繁起来。贞观二十一、二十二年,唐东征高丽,西犯龟兹,西南征服了松外蛮,北边攻灭了薛延陀。同时,太宗又令营缮翠微宫(在今西安终南山)和玉华宫(在今陕西宜君境)为避暑之用;征发江南、剑南民工造船,以备远侵高丽。剑南一带, 州县督迫严急,既役人力,复征船庸,‘民至卖田宅,鬻子女不能供’。官吏们还扩大征发范围,役及山僚,终于激起了雅、邛、眉三州僚人的反抗。”
在一纲多本的情况下,其他版本的初中历史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处理又是怎样的呢?岳麓版教材虽在条理性上优于人教版,但是其内容也仅仅涉及唐太宗贞观前期的政策。北师大版教材是三个教材中唯一一个提到了唐太宗晚期统治的瑕疵的,认为“唐太宗晚年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政局大不如前”。对照课标本课对“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的要求,三个版本教材在处理上都无不妥,但北师大版教材不足百字的补充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的历史情景。基于此,在讲解到唐太宗的时候,笔者为学生补充了两段史料,一段是太宗干预史官修史,一段是太宗晚年统治的不足。然后让学生通过课本和笔者提供的两段史料来对唐太宗作出全面评价。笔者认为,学生要创新,就要先学会质疑,而质疑必须是用史实来说话的,即通过不同角度的史料来全面评价历史人物,分清一个人物历史的主流和支流。历史不是一种简单的定论,而要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理解,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史料。历史课为学生提供了历史史实,如果学生能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判断,并敢于质疑,形成独立见解,这在本质上与史学家并无不同。又如,现行人教版历史教材,张衡地动仪的介绍出现在七年级上册中,将地动仪作为东汉时期的主要发明予以重点介绍。原先关于地动仪的工作原理,《后汉书》中的介绍只有语义模糊的196个字,直到1951年,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的王振铎,借鉴日本地震学者原尊礼的直立杆原理,才设计并复原出1∶10比例的木质“张衡地动仪”模型,这个模型也长期被运用到了历史教材中。很长时间内,笔者在向学生解释地动仪工作原理时也采用了直立杆原理的说法。一次,有学生提出这种说法不对,大胆地结合网上查得的资料与笔者争辩,但是笔者仍然坚持己见,因为教参对地动仪工作原理的解释就是直立杆原理。然而,地动仪直立杆原理的说法确实存在着错误,中国地震局和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从2002年开始了新的科学复原研究,新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新发现并纠正了过去的误解,把地动仪的工作原理改为悬垂摆。到了2011年教材修改了地动仪部分内容,对地动仪工作原理的解释也发生了变化。可见,质疑于完善历史教学是多么的重要,必须予以应有的重视。
三、反思精神
历史课不是单纯教给学生历史知识的,这已成为所有历史教师的共识。但是,一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该如何具体落实呢?很多教师把中国史教学定位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民族自豪感”等固然没错,但培养学生的反思精神也很重要。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即使是自然科学,中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人类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例如,代表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水平的四大发明,在中世纪末期传入欧洲以后,改变了整个人类历史的进程。历史教材所呈现的就是这样的历史,即中华文明在古代比西方发达,只是最近这几百年落后了。于是在教材中,我们看到的是祖冲之算出的圆周率值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赵州桥比西方同类型的桥早七百多年,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百年……在为古人取得的辉煌成就喝彩的同时,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多地反思:中国后来为什么渐渐落伍了?于是,在讲完“四大发明”后,笔者引用了鲁迅在《电的利弊》中“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一段文字,启发学生思考。随后,笔者播放了余秋雨评四大发明的一段视频,“四大发明实在是不错,但实在是太早太早了。对祖先的创造发明当然应该尊重……一个民族的创造力就像一个人的生命力一样,要通过长期的延续来证明。你如果永远地在说自己幼年时期的聪明和强壮,而后来一蹶不振,听来听去会让人听不下去的。而且在我看来,中国人在古代最重要的创造发明一定不在那四项……一个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它的第一发明;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中医中药肯定是它的第二发明。近代以来,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早就落后于西方了。不信,大家看一看我们周围,电灯、投影仪、电脑、手中的圆珠笔、外面的汽车、工厂里的机器、我们家中的电器产品,哪一样是中国人发明的。再看看我们手中的课本,这也都是西方现代印刷术的成果……这是让我们汗颜的问题。”两段文字让学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有的学生联系到了诺贝尔奖,虽然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是在诺贝尔奖最重要的科学领域,中国人依然没有实现零的突破。历史借鉴、历史智慧,都不是可以轻松得到的,需要对历史不断感悟、理解和反思。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应是反思历史、寻求借鉴的过程。历史的经验只有与学生的认识产生共鸣,通过主观反思,才能最终内化为学生的智慧。
在最后的结语中,笔者拿出一张白纸,告诉学生:四大发明曾经对世界文明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但是这都已成为过去,无论是在人文还是科技领域,我们与世界最先进水平还有差距。如果我们还沉醉于自己往日的辉煌历史,只能是夜郎自大。纸是祖先为我们留下的伟大发明,但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现在的一切如同这一张白纸,将来究竟会写下什么要依靠每一位当代中国人的努力。今天的一切就是明天的历史,当后人在看我们现在历史的时候,我们为他们写下的应该是中国崛起的新辉煌。
总之,历史学习过程不仅仅是知识学习,更是史学思维与精神培养过程,不是背过了历史就学好了历史,而是看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史学方法、史学思维,并从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上有所感悟,对自己的人生有所启发。我们的课堂需要一种精神,我们的教师需要一种精神,我们的学生需要一种精神,它们共同构成了历史教学的魅力。
❼ 为何很多人研究清史,清朝历史有什么魅力所在
我大清王朝魅力还是很大的,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算起,到1912年宣统帝下诏退位为止,一专共296年的历史,经过属了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统治的时期。 如此长久的朝代历史能不让人心生魅力吗,大清帝国达到了有史以来的鼎盛阶段,史称"康乾盛世"。
清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高度发达,是中国社会体制转折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文化也是最发达的,对史学家的吸引力自然很大。
❽ 如何提高历史教学课堂魅力
多互动,古今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