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学习中国历史的感受
学习历史其实很简单,并不需要死记硬背,绞尽脑汁,“学习有法,学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要掌握好方法,但是这仅仅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用心学习,开动脑筋,积极发言,这样你就会发现,原来学习历史并不难。 同时,应当注意阅读每个单元的前言,了解每个单元的历史线索,主要问题和重要学习提示,这些都十分有利于我们对课文的理解。 其次,必须注意课文的学习导言,虽然短,但内容却是课文学习中最重要的,还必须认真思考课文的问题,思考的问题越多,越会引发我们思考更多问题,有利于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 因为我们毕竟要面对考试,所以我们在谈论学好历史的过程中也绝不回避考试技巧的问题。现在的历史题,单纯考知识本身的已经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对某一事件的分析。这就需要用到读书时积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 例如做选择题时,常常碰到一些诸如问“根本原因”、“实质”之类的问题,这通常要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关于这几方面的选项,一般来说就是正确的。至于问答题,则更需要你的思考与分析能力。首先是分析。通过回想老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的介绍,尽量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不要担心想太多,只要你觉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确的。更何况现在的考试一再强调“要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要有创新,有自己的观点”,所以你就要尽可能地多想一些。最忌讳的是认为自己不会,就什么都不写。最后,答题的时候,字迹一定要清楚。要答得层次分明,逻辑性强,每点内容不要罗嗦,但一定要把要点概括地讲出。每点都要用序号标明,这样才能清晰明了。 最后,多与老师同学交流对学习历史也很有帮助。一个人无论怎样细心都会有疏忽的地方,通过与同学交流笔记、与老师探讨习题,休息或者自习的时候可以和同学一起拿着卷子、书、资料什么的互相问答,往往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是我的亲身体会。
B. 学历史的感悟
通过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学习,我深深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回的儿女,创造答了灿烂的古代文化,也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我为我们伟大的祖国而深深自豪,从而激发我为弘扬中华文化、为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而作出绵薄贡献的决心。
C. 学习历史的感受
曾经读到这样的一段话:“参照历史这面镜子,可以练就看破成败的眼光,养成敏锐的世情嗅觉,让我们跳出人性的盲点,不再跌入历史的覆辙。”深有同感,以下是我学习历史的感受:
了解历史并不是作为向他人炫耀的资本,学习历史是为了了解过去,了解文化,但又不只是了解过去那么简单,历史对人们还有启示和借鉴作用,因为历史的错误会不断重演,所谓“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正如司马光所说:“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又如唐太宗所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张学良被囚禁十年期间潜心研究明史,以致于料事如神,终成一代明史专家(曾在台大历史系和中国文化学院教授明史)。读史使人明智,同一片叶子,有的人因这一叶而障目,有的人则因这一叶而知秋,学习历史可以培养我们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对未来的预测能力,对信息的敏锐感觉,学习历史还使我们有博大的胸怀去看世间万物,以最朴素的想法思考着名和利,因为历史能够包容万物,但历史又将他们所遗忘。曹操“固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哉”,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迟早将要退出历史的舞台,所谓“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到那时候,一切的功名利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你争我夺都将失去意义,依旧还在的只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了。“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与好友对坐,谈古论今,又何尝不是人生一大快事?
学习历史还要记住历史,历史不是政治的工具,胡适说过:“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们也不允许任何人篡改历史,所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记住历史的真相,还原历史的真实。
写此文送给所有爱历史的人。
D. 学习中国历史有感
学习历史可以启发智能。打个比方,历史就是磨刀石,它最大的作用就是磨利我们脑子中名叫智慧的那把刀。磨刀石不能帮助我们披荆斩棘,只有刀才可以。光是记忆历史是没有用的,只有从历史中学到智慧才是有用的。
学习历史能审时度势。这个世界上,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而历史学正是为了培养眼光不局限于当代,而能洞彻事物发展脉络与前因后果的人才,这也就是古人会把历史学当成是领袖必备教育的原因。
学习历史会感动人心。历史是追求真实之道的学问,只有从真实出发才能提炼出真实的道理,也唯有“真”才能打动人心,才能真正改变世界。
另外像:了解我们自己国家、民族的过去,发生的各种事情;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无论是学习还是以后的谈资都是很有用的。
即便上面的你都不认同,但历史是考试必考的,这个重要性、必要性就足够了,你必须学习、学好。
1、历史等文综学习,需要阅读、理解、记忆、掌握运用的知识较多,一定要提高学习效率。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你可能更容易掌握条理化清晰的内容,杂乱的知识点一头雾水,那么你就需要学会梳理自己学过的知识点;你可能擅于听老师讲,自己看书效率低下,那么你一定要抓住上课有限的时间高效的掌握;你可能需要一边听一边勾勾画画写写,纯粹的听纯粹的看都不会让你注意力集中等等,找到自己学习上的一些特性,这样才能有效有针对性的解决。
2、学习掌握速读记忆的能力,提高学习复习效率。速读记忆是一种高效的“眼脑直映”式的学习、复习方法。速读记忆的练习参考《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软件》,用软件练习,每天一个多小时,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把阅读速度提高5、6倍,记忆力、理解力等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最终提高学习、复习效率,取得好成绩。如果你的阅读、学习效率低的话,可以好好的去练习一下。
3、在学习之后要学会整合知识点。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同时,要学会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完善你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促进理解,加深记忆。
4、做题练习是少不了的,但不要一味的题海战术,把自己搞得一塌糊涂。做题的时候坚决独立完成、杜绝抄袭、杜绝题海战术。试题你是永远也做不完的,但题型是有限的,要学会反思、归类、整理出对应的解题思路。学习中还要学会阶段性的总结,了解自己最近的学习情况,进行调节和完善。
E. 求一篇学历史的感悟 深刻点的 800字 谢谢诶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
《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
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到了西汉时期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而比较现在和过去过年的不同,基本就是比较过年时一些民俗的变化,而民俗在各地都各不相同,比较北方大多会在过年吃饺子,而南方则会做一些甜食等等。
这里我只能简单大概的说一些个人的体会,以做抛砖引玉。
现在多数人都认为过年的年味淡了,过年没意思了。特别是在城市里,这种观念相当有市场。
我觉得(其实很多也是听别的教授分析,自己比较认同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应该是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导致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比如过去过年,最开心应该是大家热热闹闹的围坐在长辈周围一起吃年夜饭了,小孩子们还会因为可以拿到压岁钱而兴奋不已,而现在这两点都已经平淡了很多。
而之所有这样的变化,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主要是:“吃”“行”“穿”“乐”这四点。
首先来谈谈过年的吃,过去对于多数家庭来说,平时吃得都相对简单,一年中仅少数一些日子才会打打牙祭,给一家人吃顿好的,而过年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之一,所以,不论平时日子过得怎么拮据,年夜饭还是很重视的。鸡鸭鱼肉都是要尽可能的备齐全。
另外,像火腿、腊肉之类的,也基本只在过年才会进门。所以过去,人们对过年的吃还是很期待的。而现在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物资已经大大的丰富了,人们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一年四季都可以在超市里买到几乎所有以前在过年才吃的东西。基本现在平时吃的和过年也没多大的区别了。
再来说说“行”。过去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一年到头,日夜为生活操劳,少有休息,亲友间也少有相互走动,如果有长期出行在外跑的,一年之中也难得在家呆上几日,更不用说是大团圆了。而过年时就提供了这么一个机会,让所有的人都能坐在一起聊聊一年来的收获,一年来的艰辛,分享一年来的快乐,一起向长辈尽尽孝心,长辈们这时也可以尽享天伦之乐。这么难得的机会当然人人都会去珍惜,去用心度过每一分钟。
但在飞机、火车、汽车的帮助下,距离再也不是问题,12小时都可以从地球的一边飞到另一边。当机会不再难得,人们心态也就会发生变化,不再会刻意的去珍惜这片刻的温馨。
三来看看“穿”。
过去对于多数家庭来说,过年能穿上新衣也是件很让人高兴的事,鲁迅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里,那些增产却没增收的农民,说什么也要扯两匹布做新衣服也说明了这个问题。《白毛女》中的喜儿的爹,虽然没钱给喜儿买上件新衣,但他也扯了根红头绳送给喜儿。可见穿新衣也是过去过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在至少一些大城市里,已经很少再有过年穿新衣的习俗了吧。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穿新衣已经不再是一个让人盼望的事了。
四来谈谈“乐”。
那可就是小孩子们的压岁钱了!
说到小孩子们拿“压岁钱”。诚然,现在的小孩依然在为能拿到压岁钱而兴奋,但这里的心态是否一样,我觉得值得思考。
那时每当我们拿到了压岁钱,总会有一种不可磨灭的满足感!但现在,大部分孩子都对拿压岁钱的心态不同,对压岁钱的态度也会不同,于是过来人也就会觉得过年已经变味了。
当然,过年在形式上的变化还很多很多,每一种形式的变化都有其自己原因。
而如果我们现在还照着原来的方式去过年,那就更好了!
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不断变化,慢慢的让我们的很多习俗都被淹没了或是禁止了。
F. 学习历史的感悟
学习历史其实很简单,并不需要死记硬背,绞尽脑汁,“学习有法,学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要掌握好方法,但是这仅仅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用心学习,开动脑筋,积极发言,这样你就会发现,原来学习历史并不难。
同时,应当注意阅读每个单元的前言,了解每个单元的历史线索,主要问题和重要学习提示,这些都十分有利于我们对课文的理解。
其次,必须注意课文的学习导言,虽然短,但内容却是课文学习中最重要的,还必须认真思考课文的问题,思考的问题越多,越会引发我们思考更多问题,有利于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
因为我们毕竟要面对考试,所以我们在谈论学好历史的过程中也绝不回避考试技巧的问题。现在的历史题,单纯考知识本身的已经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对某一事件的分析。这就需要用到读书时积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
例如做选择题时,常常碰到一些诸如问“根本原因”、“实质”之类的问题,这通常要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关于这几方面的选项,一般来说就是正确的。至于问答题,则更需要你的思考与分析能力。首先是分析。通过回想老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的介绍,尽量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不要担心想太多,只要你觉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确的。更何况现在的考试一再强调“要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要有创新,有自己的观点”,所以你就要尽可能地多想一些。最忌讳的是认为自己不会,就什么都不写。最后,答题的时候,字迹一定要清楚。要答得层次分明,逻辑性强,每点内容不要罗嗦,但一定要把要点概括地讲出。每点都要用序号标明,这样才能清晰明了。
最后,多与老师同学交流对学习历史也很有帮助。一个人无论怎样细心都会有疏忽的地方,通过与同学交流笔记、与老师探讨习题,休息或者自习的时候可以和同学一起拿着卷子、书、资料什么的互相问答,往往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是我的亲身体会。
G. 学习了历史后对历史的感受
历史学习,最基本的要学会听课:
1、有准备的去听,也就是说听课前要先预习,找出不懂的知识、发现问题,带着知识点和问题去听课会有解惑的快乐,也更听得进去,容易掌握;
2、参与交流和互动,不要只是把自己摆在“听”的旁观者,而是“听”的参与者,积极思考老师讲的或提出的问题,能回答的时候积极回答(回答问题的好处不仅仅是表现,更多的是可以让你注意力更集中)。
3、听要结合写和思考。纯粹的听很容易懈怠,能记住的点也很少,所以一定要学会快速的整理记忆。
4、如果你因为种种原因,出现了那些似懂非懂、不懂的知识,课上或者课后一定要花时间去弄懂。不然问题只会越积越多,最后就只能等着拥抱那“不三不四”的考试分数了。
其次,要学会记忆:
1、要学会整合知识点。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同时,要学会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完善你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促进理解,加深记忆。
2、合理用脑。所谓合理,一是要交替复习不同性质的课程,如文理交叉,历史与地理交叉,这可使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轮流兴奋与抑制,有利于记忆能力的增强与开发;二是在最佳时间识记,一般应安排在早晨、晚上临睡前,具体根据自己的记忆高峰期来选择。
3、借助高效工具。速读记忆是一种高效的阅读学习方法,其训练原理就在于激活“脑、眼”潜能,培养形成眼脑直映式的阅读学习方式,主要练习提升阅读速度、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思维力等方面。掌握之后,在阅读文章、材料的时候可以快速的提取重点,促进整理归纳分析,提高理解和记忆效率;同时很快的阅读速度,还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游刃有余的做其它事情。具体学习可以参考《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软件》。
学习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也是高效整理,促进理解和记忆的方法。不仅在记忆上可以让你大脑里的资料系统化、图像化,还可以帮助你思维分析问题,统筹规划。不过,要学好思维导图,做到灵活运用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的。前面说的“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软件”中也有关于思维导图的练习和方法讲解,可以参考。
最后,要学会总结:
一是要总结考试成绩,通过总结学会正确地看待分数。只有正确看待分数,才不会被分数蒙住你的双眼,而专注于学习的过程,专注于蕴藏在分数背后的秘密。二是要总结考试得失,从中找出成败原因,这是考后总结的中心任务。学习当然贵在努力过程,但分数毕竟是知识和技能水平的象征之一,努力过程是否合理也常常会在分数上体现出来。三是要总结、整理错题,收集错题,做出对应的一些解题思路(不解要知道这题怎么解,还有知道这一类型的题要怎么解)。四是要通过总结,确定下阶段的努力方向。
H. 对历史的感悟
唐太宗曾说过一句“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可见历史这个东西还是相当重要的。然而当代人对于历史的认知程度却实在是不容乐观,当然这也有一些原因,目前的古装影视作品泛滥就是这其中的一个,什么东西一到了批量生产那质量就很难保证了,目前的这些所谓的古装剧大多都先是根据历史上的一些小事捕风捉影,紧接着就是胡编乱造,不管是盐罐子还是醋坛子都倒进去一起搅和,再添点战争场面和几段儿女情长,剩下的就是砸钱请腕儿了,不过还别说就这样整出来的片子也还照样成为各年龄阶段的朋友们闲谈时的最佳话题,而且也不管它片头有没有什么“本剧纯属虚构”的字样,就直接把剧情纳入了自己那本来就没啥的历史知识中,留着日后拿出来向别人炫耀,你说这能不令史学家们寒心吗?
然而更伤心的还大有人在,那就是历史人物,不过在这方面的纠纷倒也不多——他们总不能向老天爷请半天假还阳来打名誉官司吧?那些把坏的说成好了的暂且不说,没准是他们后代积了些阴德,但那些把好的说成坏了的咱就不能不提了,像几年前《倚天屠龙记》播出后可就很少有不骂陈友谅的了,可事实呢?陈友谅和张世诚一样带头抗元,是个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只是后来都败在了朱元璋手里,没落得善始善终,但经过金大侠的江湖笔那么一加工成了另一副嘴脸还被当代人信以为真——那就有问题了。
但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看武侠,所以金大侠在历史方面的影响力较某个人还差一些,这个人就是罗贯中。说起罗贯中就不得不去提“三国”,不错《三国演义》是一部好小说,本人也十分喜爱,但历史小说也很难避免与史实有一定出入,在这一点“三国”也不例外,其中冤枉最大的就要当属周瑜了,这位江东名将在这部小说里无非是成了提高诸葛亮身价的筹码,最后还被他活活气死,但事实真就如此吗?我们来分析一下,先比对一下两个人的基本状况:身高,都一米八几的个,可谓平分秋色;长相,诸葛亮虽然不丑但周瑜可是当时公认的偶像派帅哥;年龄,诸葛亮富有青春活力而周瑜则尽显成熟之美;再比老婆,阿彦丑女和绝色小乔似乎没有什么可比性;接下来就是权力、地位了,他俩一个是国防部长,手握重兵,一个是空头参谋,没有实权……这上下一掰算我真不知道他诸葛亮有什么魔力能气死周瑜,顺便说一下这里关于小乔的身世也有待推敲,小说里她是东汉太尉乔玄之女,而这个乔太尉死于公元183年享年75岁,小乔则是在公元198年被周瑜娶回家,当时周瑜有24岁,如果乔太尉能活到那时也有90岁了,那小乔到底有多大?他美周郎总不至于也搞姐弟恋娶回来一个30多岁的婆姨八?好,就算小乔当时有30多岁那她也不可能是乔玄的女儿,起码我不认为他有这个能力。
如果说这些问题出现在文学作品上还可以理解的话,那么在正史上出现的错误似乎就不可原谅了,怎么正史上也有错误?当然有!拿破仑就说过:“历史不过是胜利者捏造的谎言。”实际上也确实是如此,赢王败寇的道理谁都知道,失败者别说是去纠正孰是孰非了,能保住身家性命就不错了,就这样才出现了皇帝出生时的那些不着边际的祥瑞景象……
可见要想真正了解历史还要好好研究啊。
I. 对历史学习的感悟700字
曾经读到这样的一段话:“参照历史这面镜子,可以练就看破成败的眼光,养成敏锐的世情嗅觉,让我们跳出人性的盲点,不再跌入历史的覆辙。”深有同感,以下是我学习历史的感受:
了解历史并不是作为向他人炫耀的资本,学习历史是为了了解过去,了解文化,但又不只是了解过去那么简单,历史对人们还有启示和借鉴作用,因为历史的错误会不断重演,所谓“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正如司马光所说:“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又如唐太宗所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张学良被
囚禁十年期间潜心研究明史,以致于料事如神,终成一代明史专家(曾在台大历史系和中国文化学院教授明史)。读史使人明智,同一片叶子,有的人因这一叶而障
目,有的人则因这一叶而知秋,学习历史可以培养我们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对未来的预测能力,对信息的敏锐感觉,学习历史还使我们有博大的胸怀去看世间万物,
以最朴素的想法思考着名和利,因为历史能够包容万物,但历史又将他们所遗忘。曹操“固
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哉”,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迟早将要退出历史的舞台,所谓“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到那时候,一切的功名利禄、勾心斗角、
尔虞我诈、你争我夺都将失去意义,依旧还在的只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了。“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与好友对坐,谈古论今,又何尝不是人生一大
快事?
学习历史还要记住历史,历史不是政治的工具,胡适说过:“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们也不允许任何人篡改历史,所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记住历史的真相,还原历史的真实。
写此文送给所有爱历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