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急求北京师范大学历史专业大学四年的书目,要求信息齐全
现在大学教材基本都落后好几年都跟不上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读了也是浪费时间,我给你推荐几本比较适合新课改的书,这几本书可是一位高中历史特级教师推荐的
1、较新中国通史有高教社的六卷本《中国历史》,从先秦到中华人民共和国。
2、世界史比较新的是高教社2006年出版的4卷本《世界史》,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各一卷。
3、张鸣著《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比较适合于中学教师在备课中来使用的,观点也比较新。
4、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内容比较深,观点也比较新。
5、李斌著《顿挫与嬗变》,关于晚清历史。
6、王开玺《晚清政治新论》,专门讲晚清政治,对于提升我们的这个专业知识的层次是有好处的。
7、杨树标等著《当代中国史事略述》,把建国后的一些重大的问题以一个一个专门问题的形式分析。
8、胡鞍钢《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9—1976),从经济学家的角度看历史,很有特色也很有启发。
9、张跃发著《近代文明史》,这其实就是一本世界近代史,应该是比较新的一本。
10、李景治主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大学现代政治经济的教材,有一些提法比历史教材更加专业,更加标准。
11、《观点·历史2003》《观点·历史2004》《观点·历史2005》《观点·历史2006》每年一本,是对这一年来学术研究的各种观点的摘录,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摘编。
还有
1、更新史学观念,了解文明史相关视角及观点:[美]罗伯特·E.勒纳等著,《西方文明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法]布罗代尔著,《文明史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丰富历史素材,创新历史情景: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前工业文明与地域性历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世界通史-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世界通史-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20世纪的世界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六卷本《中国历史》,高教社出版,从先秦到中华人民共和国。
3、提高课堂提问艺术和试题设问技艺:[美]丹东尼奥等著,宋玲译,读《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
4、培养学生能力,注重史学基本规范:李剑鸣著,《历史学家的修养与技艺》,上海三联书店。
5、改进课堂学生学习参与形式:[美]坎贝尔(Campbell,L.)[美]坎贝尔(Campbell,B)[美]迪金森(Dickinson,D.)著,霍力岩等译,《多元智力教与学的策略:第3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⑵ 岳飞不是“民族英雄”的说法靠谱儿吗
回顾历史:我们究竟应该以何种标准给“民族英雄”下定义?官方的,学术的,还是顺乎民意的?民族英雄和正义与邪恶的关系是什么?这些问题恐怕尚需各方面专家做出回答。
网络:民族英雄是指维护国家领土、领海、领空主权完整,保障国家安全,维护人民利益及民族尊严,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献出宝贵生命和作出杰出贡献的仁人志士。近代的民族英雄主要是指在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法战争、抗击八国联军、中俄战争、抗日战争中作出重大牺牲的国家栋梁和民族精英。
近日,有消息说教育部教学大纲规定以后不再把岳飞当作民族英雄,这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争论。普遍的看法是,把岳飞这些民族英雄的桂冠摘去,将很大程度上引起教育断层、历史生态的危机。批评者进而对此举究竟在多大意义上促进民族团结怀有疑问。
虽然后来又有消息说,一切都是谣言。但这并不意味着岳飞的民族英雄问题就会得到解决,事实上,岳飞的问题始终是历史学家的公案之一。而某种程度上,这个问题与所谓的将大屠杀纪念馆改为和平纪念馆的功利性历史观颇有牵连,因此,关注就并非不必要。
岳飞简历:(1103—1142年)字鹏举,河南安阳人,南宋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1-3],抗金名将。他精通韬略,也精于骑射,并长于诗词、书法,其高尚品格和爱国主义精神为历代的人民所传诵。他在出师北伐,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下写的千古绝唱《满江红》,一直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不畏艰难困苦,自强不息的精忠报国情怀。他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人们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句,表示对“岳家军”的最高赞誉。
岳飞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岳家军号称“冻杀不拆屋,饿杀不打虏”。连金军也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反对宋廷“仅令自守以待敌,不敢远攻而求胜”的消极防御战略,一贯主张积极进攻,以夺取抗金斗争的胜利。他是南宋初唯一组织大规模进攻战役的统帅。
宋金时期,金灭辽、灭北宋占据中原,又频繁发动南侵战争,所到之处烧杀淫掳,许多城市重镇经金军洗劫,几成为空城。给国家、民族带来巨大灾难和痛苦。因此,抗击金兵,收复中原,是时代的要求,也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宋史》称岳飞“忠愤激烈,议论持正”,所言颇当。而赵构、秦桧、万俟卨等人将永远是千古之罪人。
岳飞不是民族英雄?
中学历史教师袁腾飞在百家讲坛上说:岳飞、金兀术都是“中华民族大英雄”。很多人由此推论:袁腾飞认为岳飞不是民族英雄。袁是不是这意思,有争论。不过,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确实已不再承认岳飞是民族英雄。
这其实是把一个争议的老话题又带出来。八十年代,就有人质疑岳飞的民族英雄称号。主要理由是:岳飞不是抗击英帝国主义或日寇,而是抗金,而金也在今日中国范围内,同属中华民族,岳飞抗金不过是中国人内战……
秋风:评价岳飞之莫须有“××不是民族英雄”的逻辑硬伤
[南宋和金,当时还不是一个国家]
这就如同说,袁崇焕抗清也是中国人内战,因为满汉是一国之内兄弟民族的关系——满汉当时是一国之内吗?宋、辽、金当时都是国家嘛,满清虽然还没有建国,但也是有自己的国家政权。能用今天的东西这样去套吗?可以这样歪曲历史吗?…[详细][侵略了,难道可以不反?]
何况岳飞、袁崇焕等人所奋起抵抗的乃是落后、野蛮的异族(在当时还是异族)的掠夺性侵略,这种抵抗,在任何时候都有无可置疑的正义性。以明末为例,当时后金(清)的全部男丁不过二十万人,全部从军作战,生产劳动靠的是俘虏来的汉人、朝鲜人奴隶。他们发动战争的目的,便是掠夺物产和俘虏人口。对这样的入侵之敌,难道应该箪食壶浆夹道欢迎?…[详细][按此逻辑,反法西斯不成了破坏全人类统一?]
假设未来的世界真的是大同的世界,我们的后人能说今天戍边的勇士,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假设,侵略者昨天、现在或者明天侵略我们的国家,在很多年以后与我们同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我们可不可以早早投降了事,以免我们的子孙把我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抵抗说成“兄弟阋墙,家里打架”。
事实上,岳飞早于“中华民族”
[祖宗的硬盘,后代能格式化吗]
形成这种错乱、争议的关键,在于人们错误地把现代的民族、尤其是中华民族的概念,运用于根本不知此概念的古人。评价岳飞之难源于今人闭着眼睛跳进了自己的观念陷阱。人们过于固执地以今衡古,用古人根本无法想象的价值标准来衡量、要求古人。[中华民族的概念,还不到一百年]
人们现在熟悉的“民族”概念,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十六、十七世纪的欧洲人最早产生这种观念,十九世纪的德国人将其发扬光大。由此出现所谓“民族国家”,有了民族主义。到二十世纪,中国人接受了西方传来的民族观念,经过复杂的演变,大约到抗战时期,基于地理、政治概念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概念、观念、意识。[请原谅宋朝人,他们竟不知道自己是中华民族]
在中西文化大规模接触之前,中国人是没有这种观念的。那个时代的人们虽有夷夏之辨,虽有种群意识,却没有现代的民族意识,岳飞本人也从来没有过这种民族意识。岳飞从来不是为现代意义的“民族”、更不是为二十世纪才出现的“中华民族”奋斗的…[详细]
英雄是个常识,不是靠证明证出来的
[承认岳飞是古代民族英雄,不会影响今日民族团结]
对民族英雄“与时俱进”的新评价,表面上宣扬的是“历史主义”,骨子里藏的是实用主义。六七年前,就有针对中学生的“教学大纲”,褫夺岳飞、文天祥“民族英雄”的称号。我们冒昧地揣测专业人士此举的用意,不在于赶翻案的潮,而是担心伤害少数民族和族群的感情,进而会有损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和谐。但是,我们认为这样的实用主义反而是短视的。[英雄,不论成败,也不计身后评]
总会有不愿当异族奴隶的热血男儿挺身而出,为本民族的存亡作最后的挣扎。虽然由于时势的缘故,这种挣扎也许是徒劳的,免不了要被聪明的后人讥之为抗拒历史潮流,但他们为人的尊严和英雄的气概,却在悲剧性的最后一搏中发出了惊世骇俗的光亮,千百年之后依然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激励着每一个血还没有冷透的后来者。[有胆量,行正确,便当得起英雄之名]
人类社会的观念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可能牢不可破,但一个民族的主流价值观应该相对稳定。美德表现于具体历史时空中,但自身却是永恒的、普遍的。我们说,勇敢,无畏,虽万千人吾往矣,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反对异族杀戮不屈不挠战至最后,不要说当代中国人,哪怕是西方人,哪怕是当时他的敌人,也可以理解、接受、赞美这种美德,并被其英雄行为感动。因为这美德,他就当得起英雄之美名…[详细]
结语:
依上逻辑,岳飞是民族英雄,袁崇焕是民族英雄,郑成功是民族英雄,文天祥是民族英雄;施琅不是,汪精卫不是,吴三桂不是,洪承畴不是。不知各位以为然否?
相关资料与图片均来自于网络:通过网络搜索
相关参考文献来源如下:
网络:http://ke..com/view/134768.htm
http://ke..com/view/2545.htm
腾讯:http://view.news.qq.com/zt/2009/mzyx/index.htm
⑶ 大学生论文网站都有那些
文文网,里面有很多原创的论文,希望能够帮到你
⑷ 2014年四川高考历史简答题
13.(22分)瓷器是人类文明的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景德镇位于昌江畔,附近盛产造瓷的主要原料高岭土。北宋景德年间,其生产的影青瓷成为贡品,景德镇因此得名。两宋之际和元末的大规模战乱,使定窑、龙泉窑等陆续衰落,相对安定的景德镇,遂成“天下窑器所聚”的瓷都。
元代景德镇制坯、烧瓷等分工不断细化,这时创制的青花瓷、釉里红和卵白釉,至今仍有崇高声誉。明朝在景德镇创建御器厂,其组织和分工相当细密,“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宣德、成化年间制造的御窑瓷器堪称经典。嘉靖至万历年间,商品经济大发展,加之西欧等海外市场的扩大,“景瓷”销量大增。清初对御窑厂进行了诸多改革,如匠役制改为雇募制,使康乾时代景德镇瓷业再度鼎盛。嘉庆后,因“墨守旧法,且有粗制滥造之弊”,景德镇瓷业渐趋衰落。(据叶喆民《中国陶瓷史纲要》等)
(1)据材料一概括景德镇发展成为“瓷都”的主要因素。(8分)
材料二 1708年,萨克森一炼金师在欧洲率先研制出瓷器。1710年,萨克森王国宣布掌握制瓷专利,并成立梅森皇家瓷器厂。1722年,两把交错的蓝剑成为梅森瓷器的商标且沿用至今。经过不断研发与创新,梅森瓷器逐渐摆脱了中国的影子,被誉为“白色金子”和欧洲第一名瓷。后来受工业化冲击,全手工作业的梅森遇到极大挑战。1864年新厂建成,为保护手工技艺,他们将原厂改为博物馆,专门保存模具,300年的石膏模具至今无一缺失,随时能重新制出原汁原味的梅森瓷器。
梅森瓷器经久不衰,根源在于对质量一丝不苟的奉守,也离不开一万多种绚丽的色彩和精细的浮雕。全球瓷厂中,梅森最早建立了自己的绘画艺术学校,工艺师要完成近4年的技术与艺术教育和10年的经验积累才能上岗。梅森,300年来一直贵为欧洲瓷都,是与严谨的梅森人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分不开的。(据蒲缇《梅森:300年的白金盛宴》等)
(2)据材料一、二说明,与景德镇相比,成就梅森瓷业300年辉煌的独特之处。(9分)
(3)综上,任举四川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案例,就其如何传承并发扬光大,阐述你的见解。(5分。要求:见解与所举案例形成合理联系)
14.(30分)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3
(1)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参照图3,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这一趋势。(10)
材料二
图4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事物(部分)
材料三 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2)根据材料三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图4所示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10分)
材料四 “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式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表3
事件
观点
戊戌变法
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仅没有减轻变法的压力,反而加速了变法的失败。
辛亥革命
如果不是武昌起义爆发,新政将按计划进行,中国最终将成为一个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的产物,导致了各种思想混乱。
(3)概括材料四陈旭麓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指出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6分)按照这一原则,任选表3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4分)
【如果你想要整张试卷也可以追问我】【满意望采纳】
⑸ 有关适合大学生阅读的、世界大国历史的综合书籍
E.H.卡尔:《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2007年
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与技艺》上回海三联书店,2007年
马克答•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乔伊斯•阿普尔比等:《历史的真相》刘北成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⑹ 历史学家的技艺怎么样
经典之作。这个译本用了新的书名,文字还是用的上海社科院出版社的旧版。但没有版权说明,译文依据的是什么版本不清楚,这一点失误降低了本书的学术引用价值。(法......
⑺ 求《历史学家的技艺》
这本书吗
已经上传到附件你可看看
⑻ 李剑鸣的论著目录
1.《隔岸观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2. 《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1775》(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3.《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1月。
4.《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1775》,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2002年作为《美国通史》第1卷重印;2006年收入“中国文库”。
5.《文化的边疆:美国印第安人与白人文化关系史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
6.《伟大的历险:西奥多·罗斯福传》,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5月。
7. 《大转折的年代: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研究》,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年5月。 1、 《美国历史上的社会运动与政府改革》(张友伦、李剑鸣主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年2月。
2、《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就职演说全集》(李剑鸣、章彤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1月;最新修订版,1997年7月。
3、《20世纪美国和加拿大社会发展研究》(李剑鸣、杨令侠主编),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
4、《美国历史的多重面相:庆贺历史学家张友伦教授八十华诞论文集》(李剑鸣、杨令侠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
5、《世界历史上的民主与民主化》,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1月。
6..《外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研究丛书》(6册,主编),上海三联书店,2011-2013年。 1.“美国早期的国家构建及其启示”,《世界历史评论》第2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4年11月)
2.“美国革命时期关于代表制的分歧与争论”,《史学月刊》,2014年第11期。
3.“美国政治史的衰落与复兴”,《史学集刊》,2013年第6期。
4.“戈登·伍德与美国早期政治史研究”,《四川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5.“在雅典和罗马之间——古典传统与美利坚共和国的创建”,《史学月刊》2011年第9期,第108-124页。
6.“意识形态与美国革命的历史叙事”,《史学集刊》2011年第6期,第3-29页。
7.“历史语义学、语境主义与政治思想史研究”,丛日云、庞金友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方法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36-253页。
8.“‘危机’想象与美国革命的特征”,《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9.“世界历史上的民主与民主化”,《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六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0.“‘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史学集刊》,2009年第5期。
11.“‘大’与‘小’的关系及其他——现代史学写作的挑战与应对”,《历史教学》,2009年8月上半月刊。
12.“‘人民’的定义与美国早期的国家构建”,《历史研究》,2009年第1期。
1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美国史研究”,《史学月刊》,2009年第1期。
14.“历史语境、史学语境与史料的解读——以弗吉尼亚批准美国宪法大会中一条材料的解读为例”,《史学集刊》,2007年第5期。
15.“中国的美国早期史研究:回顾与前瞻”,《美国研究》2007年第2期。
16.“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历史研究》2007年第1期。
17.“历史研究中的求知与求用”,《历史教学》2006年第2期。
18.“历史解释建构中的理解问题”,《史学集刊》2005年第2期。
19.“论历史学家在研究中的立场”,《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第5期。
20.“学术规范建设与世界史研究”,《史学集刊》2004年第3期。
21.“美国革命时期马萨诸塞立宪运动的意义和影响”,《历史研究》2004年第1期。
22.“本土资源与外国史研究”,《南开学报》2003年第2期。
23.“美国殖民地时期的人口变动及其意义”,《世界历史》2002年第4期。
24.“英国对殖民地的政策与北美独立运动的兴起”,《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
25.“美国殖民地时期历史研究中的若干重要问题”,《史学月刊》,2001年第4期。
26.“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前的政治辩论及其意义”,《历史研究》2000年第4期。
27.“土地问题在英属北美殖民地社会的重要性”,《南开学报》1999年第6期。
28.“世界史研究规范化问题刍议”,《世界历史》1999年第2期。
29.“美国印第安人和白人文化关系的历史考察”,载《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硕士博士文库·历史学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0.“种族问题与美国史学”,载《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建所20周年纪念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1.“伯纳德·贝林的史学初论”,《史学理论研究》1999年第1期。
32.“关于20世纪美国史学的思考”,《美国研究》1999年第1期。
33.“美国现代史学中的相对主义思潮”,《美国历史问题新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8月版。
34.“美国史研究中的文化隔膜问题”,《美国研究》1996年第1期。
35.“文化接触与美国印第安人社会文化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36.“本世纪初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世界历史》1994年第2期。
37.“美国土著部落地位的演变与印第安人的公民权问题”,《美国研究》1994年第2期。
38.“两个半球汇合与北美印第安人的历史命运”,载黄邦和等主编《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6月版。
39.“西奥多·罗斯福与中国”,《美国研究》1993年第3期。
40.“美国印第安人保留地制度的形成与作用”,《历史研究》1993年第2期。
41.“加拿大与美国独立战争”,《历史教学》1992年第4期。
42.“西奥多·罗斯福的史学成就”,《历史教学》1992年第8期。
43.“两个世界文明汇合与北美印第安人的历史命运”,《历史研究》1992年第1期。
44.“论美国印第安人的教育问题”,《美国研究参考资料》1991年第12期。
45.“关于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的几个问题”,《世界历史》1991年第6期。
46.“西奥多·罗斯福的新国家主义”,《美国研究》1992年第1期。
47.“美国联邦行政权力的历史演变”,《南开史学》1991年第1期。
48.“奴隶制、南北妥协与美国社会发展”,《世界历史》1989年第6期。
49.“评西奥多·罗斯福”,载张友伦等主编《日美问题论丛》,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50.“论西奥多·罗斯福当政时期的国内政策”,载世界历史编辑部编《欧美史研究》,华东师大出版社1989年版。
51.“二十世纪初美国联邦政府的社会改革”,《南开史学》1988年第1期。
52.“西奥多·罗斯福当政时期在美国历史上的地位”,《湘潭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53.“美国资本主义合理化进程论纲”,《南开研究生论坛》1987年第4期。
54.“也评美国内战前的几次妥协”,《世界历史》1987年第2期。 1.“自律的学术共同体与合理的学术评价”,《清华学报》,2014年第4期。
2.“‘山重水覆’抑或‘柳暗花明’——记费城的一次美国革命史研讨会”,《社会科学论坛》,2013年第10期。
3.“外国史研究中的材料问题”,《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九辑),社科文献出版社,2012年。
4.“宏大叙事与世界史研究”,《经济-社会史评论》,三联书店,2012年。
5.“探索世界史研究的新方法——‘新文化史’的方法论启示”,《史学月刊》2012年第2期。
6.“网络史学的神话与实际”,《史学理论研究》2011年第4期。
7.“他们在美国发现了什么”,《博览群书》2011年第3期。
8.“一个时代的背影——杨生茂教授的学术贡献与地位”,《美国研究》2010年第2期。
9.“政治史研究的新取向”,《世界历史》2010年第2期。
10.“读书与精神的重建”,《博览群书》2009年第10期。
11.“世界通史教科书编纂刍议”,《史学月刊》,2009年第10期。
12.“从国际学术的维度审视中国当代学术”,《云梦学刊》2009年第4期。
13.“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读美国历史”,《博览群书》2009年第6期。
14.“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美国早期史”,《史学月刊》,2008年第2期。
15.“精读几本书”,《南方周末》,2007年10月18日D26版。
16.“对美国自由的一种历史阐释”,《世界历史》2004年第1期。
17.“并非‘完美主义者’的遗憾”,《史学月刊》2003年第9期。
18.“探索中国美国史学发展的路径”,《美国研究》2003年第2期。
19.“1989年以来中国的美国史研究”,载《透视美国:近年来中国的美国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
20.“美国宪法何以成为‘活着的宪法’”,《美国研究》2001年第2期。
21.“意飘云物外:周基堃教授印象记”,《学术界》2000年第2期。
22.“学术训练与世界史学科的建设”,《世界历史》2000年第1期。
23.“富兰克林和他的《穷理查德历书》”,载《穷理查德历书》,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24.“文化研究与中国文化的建设”,《湘潭师院学报》1999年第1期。
25.“民主的考验和考验中的民主”,《读书》1999年第2期。
26.“个性与学识兼备乃为良史”,《书摘》1998年第9期。
27.“一面历史的镜子”,《史学月刊》1996年第5期。
28.“《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读后”,《历史研究》1996年第4期。
29.“评《美国的崛起》”,《世界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9期。
30.“杨生茂教授与中国的美国史研究”,《世界历史》1993年第3期。
31.“人与神共同拥有的世界”,《湘潭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
32.“探索美国历史的新视野”,《世界历史》1992年第4期。
33.“一部工具书的启示”,《读书》1992年第3期。
34.“创新求实继往开来”,《世界史研究动态》1991年第1期。
35.“罗伯斯比尔的悲剧”,《政治学研究》1988年第3期。
36.“可贵者胆所求者新”,《世界历史》1988年第5期。
37.“美国史学界对西奥多·罗斯福的研究”,《世界史研究动态》1987年第11期。
⑼ <<治史三书>><<史学方法论>>内容简介
网上察。
⑽ (30分)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图1
(1)(10分)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显示出全球化开始时的无序状态。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确立了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19世纪后期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20世纪中叶,世界银行等世界性经济组织的建立,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20世纪末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的开始。
(2)(10分)整理:图2所示新事物具体表现在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等几个方面,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因果: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先进的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中华文明的冲击;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倡导向西方学习和社会变革运动的影响。这些新事物的出现,促进了人们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化。 (3)(10分)评价: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条件。 原则:历史评价应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 戊戌变法:该观点忽视了当时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维新派实力相对弱小的特定历史条件。 辛亥革命:该观点忽视了当时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的“新政”步入困境,民主革命势力迅速发展的历史现实。 新文化运动:该观点忽视了当时的专制统治和复古逆流的社会现实,以及新文化运动知识精英试图把中国引入民族政治轨道的追求。 与李剑鸣历史学家的技艺和修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