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岳麓版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岳麓版

发布时间:2021-02-28 11:19:55

A. 高中历史必修三 岳麓版 第五单元 知识点 详细点

第20课复 西学东渐 主要内制容:开眼看世界(主要掌握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运动时期的“中体西用”思想;维新思想(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主要掌握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以及严复进入的进化论思想——社会达尔文主义)。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主要内容:陈独秀思想的转变(资产阶级激进派——接受马克思主义);民主与科学思想;全盘西化与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
第22课 孙中山的民主追求 主要内容: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变化(这是重点,主要掌握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相同与不同)
第23课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成熟,及其个各阶段的代表作品和主要内容,这些都需要掌握
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主要掌握改革开放的背景——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真理;南巡讲话的主要内容);三个代表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掌握就可以了;科学发展观了解就行。这一课中邓小平理论是重点。

B. 高中历史必修三学考知识点总结 急 急!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 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 秦朝焚书坑儒 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 唐宋
后三教合一 宋明理学 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 ) B、“礼”(“克己复礼”) 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学说 B性善说 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 B他被称为“亚圣”

C. 高中历史必修三14课理性之光 知识点总结(岳麓版)

第十四课 理性之光——启蒙运动
一、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性质、指导思想
1、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政治: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科技:自然科学发展,提供了锐利的武器
2、启蒙运动的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专制制度的思想文化的解放运动
3、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理性主义
含义:理性是与感性相对而言的,感性是停留在表面的、是肤浅的;理性是指人的思考与判断,是指不用外界的权威来判断一切事物,只敬畏真实,尊重科学,不再信奉传统与教条。它是深刻的、是挖掘事物内在本质的。
二、启蒙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
1、孟德斯鸠生平及其作品
(1)孟德斯鸠生平及代表作
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杰出思想家,资产阶级国家和法制理论的奠基人。 出身贵族,曾担任波尔多法院的院长,用27年时间完成《论法的精神》
(2)孟德斯鸠的思想: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之手,自由就不复存在”。
三权分立:防止君主专制,确保公民政治自由
(3)孟德斯鸠的思想影响:成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原则
2、伏尔泰及其思想主张: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因猛烈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和封建统治者的腐败,他曾两次被投入巴士底狱
(1)伏尔泰的思想:自由平等
①自由是人人享有的一种天赋权利,不应受到任何侵犯,这种天赋人权只受法律支配;
②平等则依味着反对等级制度和封建特权,人人生而平等。而政府只不过是从法律上来保护人们的自由、平等权利的国家政治制度攻权力结构;
③建立依靠资产阶级力量的开明君主制,让人民享有言论、出版、选举等自由。
(2)伏尔泰思想的影响:他的思想对18世纪的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卢梭及其思想主张
(1)卢梭的代表作:《社会契约论》
(2)卢梭的思想主张:主张创立民族共和国
①天赋人权;②人民主权(主权在民);③社会契约;④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在于私有制
(3)卢梭思想的影响:批判封建制度、宣传理性至上的启蒙思想家中最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3、康德及其思想主张
(1)主要著作:《纯粹理性批判》
(2)康德的思想主张:①人非工具;②尊重他人;人应该尊重别人的感受,而不是视他为便利自己的工具。
(3)康德思想的影响:
康德是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哲学家;他的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三、启蒙运动的影响
1、是欧洲资产阶级掀起的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丰富和发展了人文主义内涵,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3、不仅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舆论准备,而且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4、对近代欧洲乃至世界的政治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D. 最新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岳麓版

一、“百家争鸣”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思想氛围宽松。③阶级关系——“士”阶层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④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2.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是指思想流派之多,主要有儒家、道家(老子和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兵家(孙子和孙膑)、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小说家等十家;“争鸣”是指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不同见解。
3.意义:①“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
(1)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①“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2)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3)教育思想:办私学。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当仁不让于师”: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4)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5)评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2.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主张:①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②伦理观——“人性本善”。③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评价: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②“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③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3.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另一重要代表,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主张:①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②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的观点。③“性恶论”,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④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
思想特点:杂取百家,但思想主体继承了儒家学说。
影响:①荀子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改造原来的儒家思想,使儒家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但在很长的时期里,他的学说被视为儒家的异端。②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背景:①儒学在秦朝遭到严重打击,汉初逐渐复苏。②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③社会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汉武帝“举贤良对策”。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
主张: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②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④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影响: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汉代的统治者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
3.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武帝的尊儒措施: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起用文学儒者参政。③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影响:①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②教育逐渐为儒学所垄断,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③太学兴盛,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④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⑤从此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四.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
1.背景——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受到严峻挑战。但儒学以它顽强的生命力,兼收并蓄,开创了新局面。②隋唐时期,儒学发展更辉煌。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儒学在融会的趋势中向理学发展。儒家经典的标准读本是《五经正义》。③到宋代出现新儒学体系,即理学。
2.宋明理学的代表和思想主张
(1)理学概念:理学是儒、道、佛三家学说思想融合的产物,以“理”和“天理”为核心,更具理论化、思辨化。
(2)程朱理学
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著作《二程遗书》)和南宋的朱熹(著作《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二程的主张:①“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世界的本源,先有理后有物。(理学的核心思想)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③发挥孔子“仁”的学说,认为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朱熹的主张:①“理气论”。认为理和气是浑然一体、不可分离的,这是一种唯心的观点。②“心性论”。认为性无不善,情也应当从善,人们应克制感情,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③“格物致知”是求“理”的方法。
影响:程朱理学,特别是朱熹的学术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还远及日本、朝鲜和欧洲,形成“朱子学”学派。
(3)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学——吸取佛教禅宗思想,把理学发展到新阶段
陆九渊——南宋理学家,认为“心即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提出“发明本心”(发:产生于;明:懂得;本心,自己的内心)是求理的方法,反对“格物致知”
王阳明(王守仁)——明朝中期儒学的代表人物,他把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他①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宣扬“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②提出“致良知”的学说,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的思想。

E.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http://wenku..com/view/912cfc135f0e7cd184253644.html

F. 高中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总结

一)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贡献。
1、春秋战国出现“百家争鸣”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

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P课文第2-3页)
儒家: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① 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 提出“正名”主张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
“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评价:① 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 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P课文第5-6页)
哲学思想——“性善说”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评价:① 《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 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 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 ①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P课文第7页)
② “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评价:① 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 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老子哲学思想——①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P课文第4页)
② 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① 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 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P课文第8-9页)
“逍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文学成就——寓言、散文蕴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法家:韩非:思想主张——① 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P课文第9-10页)② 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评价:① 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② 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1000多年中,法儒结合,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墨家:墨子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俭”——(P课文第7-8页)
评价:① 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② 曾被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什么重要意义?——(P课文第11页)
(1)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儒家思想孕育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3)道家思想是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4)法家思想中的其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改革家的理论武器。(5)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①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② 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③ 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

4. 简述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① 春秋末产生,其创始人是孔子,提倡“仁”“礼”的学说,但未被统治阶级所重用。
② 战国时初步发展,孟子主张“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二)知道罢黜百家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1、汉代儒学:——(P课文第13-14页)
(1)思想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2)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
(3)新儒学主要增加了四方面的内容:① 天人感应② 君权神授③ 三纲五常④ 大一统
(4)思想核心:大一统(“新”所在)

2、评价(历史意义):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神化皇权;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文化;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
3、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①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
②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③汉武帝通过起用儒士参政、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学、将儒家经典确定为教科书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三)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理学时期儒学的发展。

G. 历史高二岳麓版必修三第一、四、五单元重点详细整理 最好是专业人士自己整理

第一单元 复习资料
第一课孔子与老子
一、 孔子
1、 生平著述:
生平:“三家一创”。 著述: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和《乐》、《语》2、 学说:
①、政治学说:
A、“仁”:仁者爱人;对统治者而言要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对所有人而言,要理解体贴他人,以此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爱人途径是“忠恕”,其内容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B、“礼”:“克己复礼”:做人要克制自己,行为要符合“礼”的要求;“礼”就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实现礼的重要标准是“正名”,从而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评价:体现了保守一面。
C、“为政以德”: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以德教化百姓;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仁”、“礼”是其思想核心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不能事人,焉能事鬼”。把探讨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③、教育思想: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学习方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 历史地位:
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其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儒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其本人的历史价值:被推崇为圣人,受后人景仰。
二、 老子:
1、 生平著述:后人整理:《道德经》;道家学派创始人
2、 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抽象的概念,是凌驾于天之上的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剔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B、辩证法思想: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并可互相转化;这种转化是通过“守静”来实现的,不需要条件。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不要过分威逼百姓-—积极
愚民政策---消极
3、 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老子代表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思想
第二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 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儒家
一)、孟子和《孟子》
1、孟子的思想:
①、仁政学说: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民贵君轻;尊王贱霸
②、性善说:仁、义、礼、智与生俱来---性善的理由;“慎独”是其最高境界
③、利义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 孟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①、《孟子》成为四书之一 ②、他被称为“亚圣”
二)、荀子、《荀子》
1、荀子的思想:
①、天命观:“明天人之分”、“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②、性恶论:人性本恶;后天教育可使人由恶向善
③、政治思想:“礼法并施”、“王霸兼用”
2、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①、被视作儒家异端 ②、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
三、 墨家—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的思想
1、 墨子与墨家:有严密的组织,领导人称巨子
2、 墨家思想
①、兼爱:与孔子仁爱不同,是没有血缘关系和等级差别 的爱
②、非攻:主张各国平等,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尚贤、尚同:不分等级,举用贤才;最高职位由贤者担任,推崇权威
尚力、节用、节葬
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
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
四、 道家
1、 庄子与道家
2、 庄子的思想:
①、“齐物”:世间万物本质是相同的
②、“逍遥”:含义:对事物的变化采取旁观超然态度;方法:无所恃
③、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
④、在文学、美学方面的建树
五、 法家
1、韩非与《韩非子》
2、韩非的思想:
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
3、 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在后世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六、 兵家
1、《孙子兵法》
2、吴起与《吴子》:文德与武备并重、教戒为先
3、孙膑与《孙膑兵法》:重视战争规律、造势、人的作用

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 对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综合认识

在春秋战国这一历史巨变时期,代表社会各个阶级和阶层的人民从各自经济、政治利益出发,形成了各种学派,儒、法、道是其中重要的学派。

在理论上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在实践上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现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弊,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已儒家路线为宜。

三者之间表现了互相融合吹势,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其中,儒家思想,构筑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正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三者的综合,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附一:百家天命观的对比:

儒家
孔子
敬鬼神而远之

孟子
天命是人民意志的体现

荀子
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

道家
老子
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之前民有道

庄子
天与人“不相胜”人不能改造自然

墨家
墨子
上天有意志,鬼神也存在,崇信鬼神

附二:百家共同点:理想主义;对天、地、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对现况的暴露与批评。

第三课 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一、 汉初的黄老之学

1、 出现的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兴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2、 盛行时间:汉初到汉武帝即位约70年间

3、 社会地位: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处于统治地位

4、 主要内容:

①、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

②、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5、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

6、作用: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

7、汉武帝时衰落原因:

①、主观上黄老之说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②、客观上儒家学说经过自我调整,整合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即董仲书的新儒学。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新儒学理论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和法家思想

2、新儒学基础:天人感应学说;

①、君权神授,“屈民而伸君” ②、要实行仁政,“屈君而伸天”

4、新儒学的影响:有利于君主统治和巩固国家统一;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作用。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及其影响:

①、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②、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 董仲舒对新儒学的改造

(1) 形成背景:经历了六七十年的休生养息,到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了。土地兼并、商贾膨胀、边境不宁、王国问题困扰着西汉统治者,强盛的西汉需要有一种新的统治思想来维护封建统治。于是,董仲舒为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对儒学进行了针对性的改造。

(2) 思想核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是新儒学的思想核心。“天人感应”即天是有意志、有感情的最高主宰者,而皇帝是“天子”,他代表天意君临天下,同时也必须顺从天意。与天同则大治,与开异则大乱。“君权神授”,即“天子受命于天,天下人受命于天子”。

(3) 特点: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的。

(4) 目的: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

(5) 对当时的影响:为维护加强西汉中央集权,防止分裂,具有进步意义,适应了西汉社会的发展。

(6) 对我国历史的影响:提出的封建伦理纲常,被后人奉为道德规范。把儒家思想神学化,使儒学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不仅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理论支柱,而且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 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

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能够取得统治思想的主流地位,主要是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的理论,强调神化皇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同时,新儒学又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这些都是先秦儒学所不曾拥有的。而先秦儒学宣扬“礼”“仁”“仁政”“民本”也为新儒学继承,并适应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新儒学正是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到汉武帝以后成为官方学说。

从内容上看,既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又继承和发挥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同时兼采众家思想之长。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由此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第四课 宋明理学

一、 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1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达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在家思想互相渗透。

3志存高远的儒学志士吸收儒、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

二、 宋明理学:

一)、程朱理学(开创:二程;集大成者:朱熹)

1、内容:

①认为“理”是离开事物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知先行后 ③、存天理,灭人欲

2、历史地位:

①、宋朝被斥为“伪学”。 ②、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③、明中期失去“匡时济世”的追求。

二)、陆王心学

1、内容:

陆九渊:

①、“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②、通过“发明本心”以求理,即通过内心的反省以求理。

王阳明

③、“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

④、知行合一

2、历史地位: 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束缚,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三)、宋明理学的评价:

1、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

2、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第五课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一、 异端思想家李贽

1、 李贽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①、明代晚期的思想界因循守旧 ②、商品经济冲击下人们竞相逐利

③、士人强烈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2、 李贽思想主要内容:

①、批判孔孟儒家思想,挑战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②、揭露批判程朱理学的虚伪,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

③、否定天理的存在。

二、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 经世致用思想:

背景:

①、明王朝内外交困、危机四伏 ②、八股取士 ③、士大夫主张以史为鉴,学术与现实相结合

内容:

①、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

②、顾炎武:按土地肥瘠定税,减轻人民负担,因地制宜,振兴工商。

③、王夫之:严以治吏,宽以养民;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

④、黄宗羲:“工、商、皆民生之本”。

2、君主专制的批判 背景:明朝后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

内容:

①、揭露专制帝王的罪恶:黄 ②、关注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人民的安居乐业:顾

③、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顾、黄

2、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评价:

①、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 ②、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

③、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主张

(1) 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强调衡量治理天下成功的标准应当是看广大百姓快乐与否。顾炎武也激烈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王夫之认为天下的土地不能为君主一人所有,而应当是从事农业的老百姓都有份。

(2) 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黄宗羲驳斥轻视工商业的传统思想,指出工商业和农业一样,都是“民生为本”,应该受到保护。顾炎武、王夫之主张文人应多研究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反对空谈。

(3) 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黄宗羲批判旧儒学的“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新思想命题。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王夫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

★ 中国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和法国启蒙思想的异同

1)相同点:这两种思想都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制度进行了大胆揭露和深刻批判,也就是说都是反封建的。

2)不同点:中国明清时期的启蒙思想尚未突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没有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新政权方案,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民主革命产生的影响有限。法国启蒙思想,彻底批判了封建制度与封建神学,提出了三权分力等资产阶级国家蓝图,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

★ 明清进步思想的主要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以“异端”自居的明朝进步思想家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还提出男女平等和“万事皆生于两”的观点,令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惊惧。

2)反对封建专制。清初黄宗羲揭露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

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

4)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第六课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

★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长期发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原因

(1) 国家统一,疆域辽阔。

(2) 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进科技文化进步。

(3) 个民族间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

(4) 教育的不断发展,培养了从事科技文化事业的人才。

(5) 清朝之前,中国历代统治者大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外文化交流不断,中国人民收外来优秀文化的精华。
(6)中华民族具有勤劳、刻苦钻研、重视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富于智慧和创新精神。
一、 天文学
1、 观测天象
①、商朝最早的日食记录
②、春秋最早的慧星、哈雷慧星的记录
③、战国最早的天文学专著---《甘石星经》
④、战国最早的星表---《石氏星表》
⑤汉代最早的太阳黑子的记录
2、天文仪器:
①、秦汉时期已发明了“浑仪”,是观察天象的仪器。
②、张衡:水力浑象仪,是观察和演示天象的仪器;地圆学比欧洲早1000年;地动仪
③、僧一行:黄道游仪,确实恒星位置;测出子午线长度;水运浑象仪。
④、郭守敬:简仪,比欧洲早300年;黄赤交角;地球绕太阳公转时间比实际只差26秒;《授历》
二、 数学:
①、春秋:九九乘法表;度量衡;筹算
②、西汉:《周髀算经》勾股定理,比西方早500年
③、东汉:《九章算术》:田亩面积、谷仓容积、正负加减、二次方程元代:珠算法
④、三国:刘徽,计算圆周率的方法,精确到3.1416
⑤、南朝:祖冲之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1000年
⑥、旷世奇才朱载堉,第一次以精密的计算为基础,构筑起一套科学的音律体系。
三、四大农书:
①、《齐民要求》南朝,贾思勰,第一部完整农书
②、《农桑辑要》元代,最早的官修农书
③、《农书》元代,王祯,重点在生产工具的改革
④、《农政全书》明代,徐光启,介绍西方水利技术
四、医学:
①、春秋战国,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
②、西汉《黄帝内经》:现存的较早的一部医书,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③、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辩证施治的医疗原则。
④、东汉神医华佗发明麻沸散,创“五禽戏”
⑤、东汉《神农本草经》中国 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奠定药物学发展基础
⑥、《唐本草》第一部由政府篇写的药物学专著
⑦、唐药王孙思邈《千金方》方剂
⑧、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药物学最高成就
五、工程建筑成就:
①、秦国蜀守李冰,都江堰水利工程(防洪灌溉),使川西平原成为 “天府之国”
②、秦长城(秦赵燕)西起临洮东至辽东、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
③、隋朝开凿大运河
六、四大发明:
一)、造纸术:
①、西汉纤维纸 ②、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③、作用: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延续和传播
二)、印刷术
①、现存最最的印刷品,868年雕版印刷的《金刚经》
②、北宋毕升,活字印刷术
③、13世纪传入朝鲜,后传入欧洲
④、作用:对欧洲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乃至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火药:
①、唐孙思邈《丹经》硫磺伏火法 ②、唐末用于战争宋用于狩猎、采矿等
④、14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⑤、作用:为欧洲资产阶级确立统治产生巨大影响
四)、指南针:
①、战国的司南 ②、北宋人工磁体指南针,用于航海
③、13世纪传入欧洲 ④、作用:对地理大发现起了重要作用

H.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单元一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落实课标
一、孔子(前551——前479年)
1、“仁”的思想:
①含义:“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最根本的含义是“爱人”,即体贴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是美德的总合。②实现方法: “忠恕”之道。“恕”是低的要求,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是高的要求,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忠恕”的关键是自我修养。③对统治阶级来讲,“爱人”就要“为政以德”, 反对苛政严刑,实行仁政,体贴民情,爱惜民力。对普通人来讲,要做君子,不当小人,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而修仁的标准是“礼”。
2、“礼”的思想
①含义:孔子所讲的礼是周礼,是西周建立的以宗法制和等级制度为核心的各种典章制度。从广义上可以理解为社会准则和政治制度。②实践方法:一是“正名”:面对春秋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各阶层要贵贱有序,各守其份,以此恢复社会秩序。其二是“克己复礼”:每个人都要克制自己,不能为所欲为,这实际上还是讲自我修养。③仁与礼的关系:仁是美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和自律,礼是外在约束和他律。孔子试图以仁爱为根本,借助伦理道德的作用,化解个人与他人、与家庭、与社会的种种矛盾,按照礼制,重新建立起充满人情味的伦理关系,最终治国安民,使社会由乱变治。而把握仁与礼两者关系的方法论就是“中庸”。
3、“中庸”的思想:
“中庸”是“执其两端而用乎中”,既不过分,也不走极端,不偏不倚,谦和持中,恰到好处。中庸既是为人处事的方法论,也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4、天命思想:
孔子主张理性,反对迷信,把探讨和解决实际问题放到首位,而对“鬼神”则“敬而远之”,这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非宗教、非迷信的文化传统。
5、孔子思想不被统治者重视的原因:
①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② 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对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他们的需要。
6、教育思想:①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②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③教学对象:有教无类;④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举一反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
7、孔子的教育地位:
①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教育家,被后世称为“第一位老师”、“万世师表”;②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扩大教育范围,使学术下移等;③总结出一套很好的教学方法;④整理六经,保存了典籍,传播了文化。
8、孔子的历史地位
①孔子的思想在当时虽未受到重视,但经历代学者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成为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对我国的政治、伦理、文化和民族性格产生深渊远影响;②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产生重要影响;③孔子本人被推崇为圣人,受到后人景仰。
二、老子
1、“道”的思想:“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道”既是自然的规律,又是世界的本原。在天命论盛行的春秋时期,这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世界是运动和变化的,事物都会向着它的对立面转化:比如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前和后、生和死、贵和贱等等。
3、政治思想:①他认为世间万物的发展都有规律,人们遵道而行,顺其自然。所以主张“无为而治”、“无事取天下”、“治大国如烹小鲜”等;②面对春秋乱世,老子消极避世,知其不可为而不为。
4、老子的历史地位:
①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②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对中国的哲学、论理学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孔子与老子思想的主要区别
1、孔子的思想是积极入世,甚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体现的是一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执着精神;而老子是“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是避世思想,是一种看破规律、尊重规律的超脱精神;
2、孔子的思想主要研究社会人际关系,对“天道”避而不谈;而老子思想则研究“天道”,用“道”来解释宇宙的起源和演变;对现实社会则恰恰消极避之。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第1课相同)
落实课标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条件
1、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面临剧烈的社会大变革,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带来思想的大解放,
2、物质基础:铁器和牛耕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起;
3、阶级条件:社会变革导致阶级关系变动,不同阶级的思想家分别对各种社会问题发表见解;
4、政治条件,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没有一统的思想形态,各国基于争霸战争和政治需要,纷纷网络人才,养士成风,宽松的局面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造了环境;
5、文化条件:私学兴起,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局面,培养出大批知识分子,士人阶层壮大、活跃。
6、科技条件:自然科学领域成就突出,人们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这为古代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提供了思想素材。
7、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创造和夏商周文化发展的奠基作用。
二、孟子、荀子与儒家
1、孟子:①4个思想要点:仁政学说——思想核心;人性本善 ——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养浩然之气和重义轻利的精神品格。②评价: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尊为“亚圣”;《孟子》一书在唐代被当作经典,在南宋被列为四书,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2、荀子:①4个思想要点:“明天人之分”与“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性恶论”;礼法并施与王霸兼用治国思想;民水君舟思想。②评价:综合了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是战国思想集大成者;在很长时期被视为儒家异端;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子和墨家
1、墨子的8点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尚力、上天、节用、节葬。
2、评价:墨子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墨子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取征引;战国之后趋于没落。
四.庄子和道家
1、3个思想要点:①哲学观点:齐物(任何事物本质相同);②人生态度:逍遥(旁观、超然,无所恃);③天人关系:不相胜(人必然顺从自然)。
2、评价:①不仅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贡献,在文学和美学方面也很有建树;②他的寓言和散文蕴含哲理,具有神奇浪漫风格,对后世文风有深远影响。
五.韩非和法家
1、5个思想要点:①法、术、势相结合;②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③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今必胜古;④主张变法革新;⑤以法为本,主张法治。
2、影响:①韩非的主张符合社会发展潮流,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②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六.兵家
1、吴起:文德与武备兼重的战略思想
2、孙膑:①强调把握战争规律,取得桂陵之战胜利;②重视人的作用;③创造利己形势;④著有《孙膑兵法》,军事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七、“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百家争鸣” 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力的推动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繁荣;
2、“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后世思想文化的基础,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构成了传统哲学的基础,法家变革的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因而,百家争鸣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断作用。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落实课标
一、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
1、 原因:①西汉初年,社会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社会经济需要恢复和发展;②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③黄老之学适应了当时的统治者的需要。
2、 内容:①是道家学说中黄帝和老子的学派,以早期道家理论为基础,又兼采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的思想;包括治身和治国两个主要内容;②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③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3、 作用:使汉初政治宽松,社会迅速恢复发展。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 原因:
①汉朝面临王国问题和匈奴威胁,道家无为思想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②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统治者要求加强中央集权,开拓大一统事业;③儒家学说经过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宣扬“有为”而治、积极进取,适应了社会需要。
2、董仲舒的思想:
①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法家思想;②大一统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③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神化皇权,但人君要仿效天道实行仁政;④三纲五常学说;⑤针对土地兼并严重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现实,提出限田、薄赋、省役等主张
3、巩固措施:
①汉武帝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政;②中央设太学、地方建立完备的教育系统,学习儒家经典,传播儒家思想。
4、历史影响:
①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更有利于政治和精神上控制百姓;②其宣扬的“天人感应”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目的;③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从此在政治上占据正统地位,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③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④消极影响是禁锢了思想,扼杀了才智。

第4课 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落实课标
一、背景——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
2、唐朝:调和之风兴盛,“三教合一”弥漫各个领域;
3、儒学丰富、更新深受佛道影响。
二、程朱理学
1、概念:理学是宋代出现的新儒学体系,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服务于治理国家的学说,理或天理为其核心观念。
2、代表:程颢、程颐、朱熹
3、主张:①世界观:理,在世界是本原,在社会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个人是人性;②方法论:格物致知;
4、影响:①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元朝成为科举考试内容;②明初程朱理学确定了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③流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地产生很大影响。
三、陆王心学
1、南宋陆九渊:
①世界观:心是万物渊源,“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②方法论:发明本心以求理,内心反省。
2、明朝王守仁:
①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和社会动荡,主张以心学代替理学;②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四、理学影响:
1、理学从哲学上发展了儒学,是宋明时期儒学主流,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方面影响深远
2、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强调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因循守旧,片面地重义轻利,压制和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3、积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具有和谐意识、忧患意识、崇尚道德、强调力行,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其了积极作用。

第5课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课标要求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落实课标
一、历史背景
1、政治: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2、经济:商品经济迅猛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文化:程朱理学走向极端,八股科举使思想界出现陈腐习气,士人试图跳出四书五经窠臼,冲破传统儒学束缚。
二、李贽主张
1、有《焚书》和《藏书》等多种著作;
2、鞭鞑程朱理学,批判纲常伦理,反对绝对权威,人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
3、认为人皆有私,追求物质享受,尊重个性解放;
4、万物的本原是阴阳二气,根本否定天理,摇撼了理学的理论基础。
三、经世致用
1、背景:
①明王朝内外交困,危机四伏;②士大夫面对危局,寻求改革方案,提倡以史为鉴,提倡研究与现实结合,形成经世致用思想。
2、代表:顾炎武、黄宗羲、顾炎开
3、主张:①为学应求务实,关乎国计民生,致力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②提出拯救时弊主张;③主张工商皆本(黄宗羲)。
4、影响:
①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据学术之风;
②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为后世提供了思想源泉。
四、批判君主专制
1、主张:
①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君主专制是社会许多弊端的根源(黄宗羲);②区分亡国与亡天下(顾炎武);③提出限制君权的设想:倡导言论自由、建立监督机构、保证清正廉洁等;
2、影响:
①对君主专制造成强烈冲击;②对后世民主思想具有深刻的启蒙和启迪作用。
五、整体认识
1、明末清初的思想批判是商品经济发展、封建制度衰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
2、批判思想继承批判了传统儒家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抨击纲常伦理;
3、提倡经世致用,追求个性解放,构建起富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开启了近代思想启蒙的先河,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但在当时没有形成主流,影响有限。

第6课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与实践
课标要求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落实课标
一、天文学
1、天象观测:
战国《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天文还著作,其中《石氏星表》是世界最早的星表;
2、天体测量:
①秦汉:发明浑仪;②东汉:张衡发明水运浑象仪,证明浑天说,其地圆见解比欧洲早1000年,发明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③ 唐朝:僧一行与梁令瓒制黄道游仪,世界首次发现恒星位置变动;实测子午线;制水运浑象仪;④元朝:郭守敬制简仪;测定黄道和赤道的交角值受到世界天文学推崇。
3、历法:郭守敬编制《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
4、中国古代的天文学领先的原因:
①满足农业生产“授农以时“的需要;②为封建王朝统一天下提供“授命于天“的依据,宣示政权统治的合理性、合法性能;③朝廷集中人力对天文历法乾地观测和研究,取得显著的成就。
二、数学
1、计算方法:
①春秋出现九九乘法口诀;②春秋时发明度量;③春秋战国出现算筹
2、数学专著:
东汉《九章算术》总结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有面积、容积、正负、数加减、一元二次方程等世界最先进的成就),标志着解决实际问题为内容、以算筹为工具、以十制位计算的数学体系形成。
3、圆周率:
三国刘徽精确到3.1416;南朝祖冲之精确到七位,领先世界1000余年。
4、数学思想:
明朱载育提出“理由数显,数由理出”,以计算为基础,构筑韵律体系。
三、农学----四大农书
1、《齐民要术》:南北朝贾思勰,介绍北方生产经验,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2、《农桑辑要》:由元代大司农司主编,最早官修农书;
3、《农书》:
元朝王祯,综合南北经验,涉及农林牧副渔,附有《农器图谱》(有水排、 木活字等记载)
4、《农政全书》:明代徐光启总结历代农业、手工业经验,吸收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创作,达到传统农业科学顶峰。
四、医学
1、《黄帝内经》:编于战国,提出阴阳五行、脏象、经络、形神、天人五大核心理论,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2、《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撰写,论述“望、闻、问、切”四诊法,是临床经典,张仲景被称为医圣。
3、《神农本草经》:东汉出现,较早的药物学著作。
4、《本草纲目》:明李时珍著,创立世界最先进的分类法,体现了生物进化的思想。
五、四大发明
1、造纸:
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魏晋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2、印刷:
最早有明确时间的印刷品是唐代《金刚经》;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13世纪中期传到朝鲜,后从西域传到欧洲。
3、火药:
最早记载于唐孙思邈的《丹经》;唐末用于战争;五代和宋广泛使用;14世纪阿拉伯人传往欧洲。
4、指南针:
战国司南;北宋航海;13世纪传入西欧,促进地理大发现。
六、中国古代科技小结
1、主要特点:
①在内容上,实用性很强,对事物的发展规律探讨不够,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和学科体系;
②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和经验总结,具有较强的经验性,缺少观察实验和归纳推理的研究方法;
③在应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的需要,缺乏将科技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的意识,缺乏进一步促进科技发展的动力。
2、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原因:
①经济: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促进了农耕经济的迅速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②政治:国家统一,疆域辽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发展,统治者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重视和支持科技发展; ③对外、民族:民族融合和对外开放促进了民族间、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吸取我国少数民族和外来的优秀文化;④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进步培养了大量人才;⑤人民:古代人民在与自然界长期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⑥科学家:古代科学家们不懈的探索精神和个人努力。

内容太多,如果你确实想要,麻烦发QQ或邮箱过来吧。

I. 高中历史必修三总复习提纲(全套)[岳麓版]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贡献。
1、春秋战国出现“百家争鸣”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
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
儒家:孔子 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① 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 提出“正名”主张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
“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评价:① 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 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孟子 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P课文第5-6页)
哲学思想——“性善说”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评价:① 《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 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③ 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 ①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② “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评价:① 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 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老子 哲学思想——①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② 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① 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 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 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逍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文学成就——寓言、散文蕴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法家:韩非:思想主张——① 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 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评价:① 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② 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1000多年中,法儒结合,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墨家:墨子 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俭 评价:① 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② 曾被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什么重要意义(1)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儒家思想孕育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3)道家思想是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4)法家思想中的其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改革家的理论武器。(5)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①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② 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③ 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
4. 简述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① 春秋末产生,其创始人是孔子,提倡“仁”“礼”的学说,但未被统治阶级所重用。
② 战国时初步发展,孟子主张“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二)知道罢黜百家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1、汉代儒学(1)思想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2)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3)新儒学主要增加了四方面的内容:① 天人感应 ② 君权神授 ③ 三纲五常 ④ 大一统 (4)思想核心:大一统(“新”所在)
2、评价(历史意义):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神化皇权;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文化;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
3、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①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
②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③汉武帝通过起用儒士参政、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学、将儒家经典确定为教科书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三)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理学时期儒学的发展。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系统,即理学。
2、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朝—王守仁(王阳明)
3、主要内容:
程朱理学:“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
陆王心学:陆九渊认为“心即理也”,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王守仁“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④宋明理学的影响 :
历史作用:① 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②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四)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结合他们的基本观点简要说明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P课文第20-22页)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1、背景:政治上,专制政治的腐败,农民起义打击。
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根本原因)。
思想文化上,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的习气;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开始传入,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2、代表人物及主张:
(1)“异端”李贽,著作有《焚书》、《藏书》——(P课文第20页)
否定孔孟学说;批判程朱理学;倡导个性自由,反对盲从统治者的意志;追求物质享受;主张男女平等。
哲学思想:指出万物皆源于矛盾的阴阳二气,并非生于“天理”,从而否定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2)顾、王、黄(各自著作见课本)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倡导言论自由,建立监督机构;学术上,主张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经世致用”;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出“工商皆本
3、影响(评价):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概述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1、四大发明的概况:(1)造纸术
概况: ① 纸出现以前的书写材料——甲骨、青铜、竹木简、帛② 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不适于书写。③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人称“蔡侯纸”
评价:纸的发明不仅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人传承提供了有效的载体,也为当时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传播与平民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印刷术概况:① 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世界最早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868)印刷的《金刚经》。② 活字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节省印刷费用,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对人类的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时是泥活字,后来出现了木活字、金属活字。③ 外传——13世纪中期活字印刷术传到朝鲜,后又从西域传到欧洲。
评价: 大大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对人类的文明历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3)火药概况:① 唐代炼丹制药时偶然发明,最早记载见于孙思邈著的《丹经》,称作硫磺伏火法。② 唐末用于战争,五代和宋朝广泛用于狩猎、开山、采石和火器。③ 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评价: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明,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
(4)指南针
概况:① 战国——司南 ② 北宋——指南针发明,并用于航海。③ 13世纪传入西欧,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评价: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明的时代。
2、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的贡献:中国古代科技方面的成就,长期领先于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由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春秋时期创立(孔子及其主要学说)——战国时期发展(孟子与荀子及其学说)——西汉确立独尊地位(董仲舒及其大一统思想)——南北朝时期出现危机——宋明儒学的创新(理学的代表人物及主张)——明清时期遭到批判(代表人物及主张)
(二)概述汉字和绘画的起源,知道东晋、唐、宋时期的著名书法名家,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
1、汉字与书法(1)文字的发展历程:刻画符号(新石器时代)——商甲骨文(最早的成熟文字)——商周金文(标准字体:籀文)——春秋战国:混乱——秦:书同文(小篆、隶书)(2)书法:秦篆汉隶——魏晋: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原因:主观:士人表达情意;客观:文具的改进)(王羲之“书圣”《兰亭序》)——隋唐(风格多样):草书――张旭、怀素;楷书――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宋四家(追求个性忽略法度)——明代(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
朝代 时代风貌 书法名家 艺术特色
魏晋南
北朝 社会危机、士人群体形成、文具改进 王羲之 虚玄灵动
隋 唐 盛世气象 张旭、怀素 狂放不羁
颜真卿、柳公权 注重规范法度
宋 代 社会生活丰富多样 宋四家、赵佶 追求个性、有意无法
明 代 社会平民化、世俗化 祝枝山、文徵明 强调个性化
清 代 世运转衰
士人趋时应度 刘墉、翁方刚 馆阁体精润美媚,了无生气
包世臣、康有为 力挽颓风、矫枉过正
2、绘画①起源:新石器时代——战国两汉:帛画——魏晋:文人画出现(代表人物及绘画特点)——唐:雍容华贵(代表人物及绘画特点)——宋元:文人山水画,独立画种,注重意境(原因:文人阶层壮大,理学的兴起)——明清:风格奇特(原因:时代的变化,社会动荡)
②民间绘画:a兴起原因:商业兴盛、城市发展、文化普及b代表:张择端(北宋)《清明上河图》;明清――木刻版画、年画、剪纸、布贴画③中国古代绘画的基本特点:一方面盛行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另一方面出现了非功利、主写意的文人画;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
(三)知道诗经、楚辞和汉赋的文学成就,概述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人的文学艺术成就,知道明清四大长篇小说;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1、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反映贵族平民的生活。
2、楚辞: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其特点为句式自由灵活;代表:屈原——《离骚》
3、汉赋:特点是铺陈词藻、文采华丽,是一种带韵散文。如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
4、唐诗:(1)繁荣原因:①统一、强盛 ②中外、民族间交流频繁 ③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④科举制度的确立(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风格、代表作:李、杜、白见课本
主要代表人物及其风格、代表作:
代表人物 时代特点 作品风格 代表作 流派
李白 (诗仙) 盛唐 豪迈奔放、想象丰富、手法夸张 《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浪漫主义
杜甫(诗圣)
其诗称为“诗史” 唐由盛转衰时 诗风浑厚深沉,语言凝重精练 “三吏”“三别” 现实主义
白居易
晚唐 讽喻诗:平实浅近、针砭时弊
叙事诗:韵味绵长 《秦中吟》、《新乐府》
《长恨歌》、《琵琶行》
5、宋词(1)繁荣原因:①商业的繁荣、城市生活更加丰富,适应市井生活需要 ② 山河的破碎、民众的苦难使人们的感情更加丰富 ③“长短句”能灵活地表达情感
(2)特点:句子长短参差,便于抒发感情,可配乐演奏
(3)代表:(豪放派和婉约派代表人物及代表作见课本42页)
婉约派——柳永 《雨霖霖》;李清照
豪放派——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陆游
6、元散曲:——(P课文第43页)
(1)背景:汉族文人进取无望,用以抒发愁闷情怀。社会下层文人对社会黑暗、人民悲惨遭遇的不满。 (2)代表人物: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秋思》。
7、明清小说; (1)社会背景:① 商品经济的发达,工商业城镇兴起,市民阶层崛起,对文学的需求增多
② 社会识字率的普遍提高,更多的下层文人从事小说创作 ③ 印刷术不断完善,书坊书肆迅速发展 ④ 社会上弥漫着拜金逐利的风气,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 ⑤ 各种社会危机、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使一些文人对现实进行批判。(2)成就:① “四大奇书”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② “三言”“二拍”《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通言》《初刻拍案惊奇》《续刻拍案惊奇》③ 批判现实的作品《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四大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概述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1、“开眼看世界”(19世纪四五十年代①背景: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加剧,中西方联系扩大
②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设译馆,翻译外国报刊书籍如《各国律例》,编译《四洲志》,开了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③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明确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④意义:以林则徐、魏源为先导,“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从此,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2、“中体西用”(19世纪60-90年代)——(P课文第88-89页)
背景:① 西学的传播猛烈冲击着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②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③ 以曾国藩、李鸿章和张之洞为首的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含义:“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
“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清王朝。
实质:在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清王朝统治的作用。
作用:随着洋务运动的实践,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也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了促进作用。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3、维新变法思想及作用:——(P课文第89-90页)
1)早期维新思想:最初支持洋务派和洋务运动,王韬、郑观应为代表人物,随着中法战争的失败,早期维新派开始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要求,还主张发展工商业。这些主张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但未能形成系统和付诸实践。
2)维新思想的发展:(19世纪90年代以来)
①背景: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先进人士西学知识的增长促使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进一步的发展。
②代表人物及思想:A、康有为,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借用经学外衣、利用孔子权威来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为维新变法提供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其思想产生了“大飓风”和“火山大喷火”般的巨大影响。
B、梁启超,突破康有为理论的束缚,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C、谭嗣同。极力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堪称维新运动的勇士。
D、严复,系统传播西方思想文化的第一人,提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主张,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原理阐述维新变法的重要性。
③维新派与顽固派进行论战;内容包括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这场论战使维新思想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形成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3)维新思想的影响:①维新思想是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而产生发展的,它将变法图存与发展资本主义相结合,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主题和政治要求②是先进中国人西方学习进一步深入的表现,突破了“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的物质层面,深入到制度层面
③维新思想极大的冲击了封建思想,动摇了封建社会的理论基础,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④但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它并没有彻底批判封建传统文化。
(二)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了解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1、背景:——(P课文第92页)
①经济基础——“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强烈要求实现民主政治;
③思想基础——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
④政治状况——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复辟帝制,人民强烈反对
⑤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造舆论,掀起复古尊孔逆流,遭到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强烈反对。认识到在中国要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
2、标志:——(P课文第92页)
进作用。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3、维新变法思想及作用:——(P课文第89-90页)
1)早期维新思想:最初支持洋务派和洋务运动,王韬、郑观应为代表人物,随着中法战争的失败,早期维新派开始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要求,还主张发展工商业。这些主张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但未能形成系统和付诸实践。
2)维新思想的发展:(19世纪90年代以来)
①背景: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先进人士西学知识的增长促使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进一步的发展。
②代表人物及思想:A、康有为,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借用经学外衣、利用孔子权威来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为维新变法提供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其思想产生了“大飓风”和“火山大喷火”般的巨大影响。
B、梁启超,突破康有为理论的束缚,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C、谭嗣同。极力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堪称维新运动的勇士。
D、严复,系统传播西方思想文化的第一人,提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主张,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原理阐述维新变法的重要性。
③维新派与顽固派进行论战;内容包括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这场论战使维新思想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形成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3)维新思想的影响:①维新思想是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而产生发展的,它将变法图存与发展资本主义相结合,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主题和政治要求②是先进中国人西方学习进一步深入的表现,突破了“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的物质层面,深入到制度层面
③维新思想极大的冲击了封建思想,动摇了封建社会的理论基础,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④但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它并没有彻底批判封建传统文化。
(二)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了解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1、背景:——(P课文第92页)
①经济基础——“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强烈要求实现民主政治;
③思想基础——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
④政治状况——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复辟帝制,人民强烈反对
⑤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造舆论,掀起复古尊孔逆流,遭到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强烈反对。认识到在中国要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
2、标志:——(P课文第92页)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
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主要阵地:《新青年》(发表的意义见课本93页)
3、主要内容:——(P课文第93页)
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攻击以孔子和儒学为代表的旧礼教,旧道德,竖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P课文第94页)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a.胡适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b.陈独秀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迂晦的旧文学,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c.鲁迅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是新文学的典范——(P课文第96页)
④ 十月革命后,竭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4、思想影响:——(P课文第97页)
①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沉重打击,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②对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觉醒起了巨大的作用
③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五、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简要说明科技进步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1、重大成就如下:——(P课文第120-122页)
时间 重大成就 作用与意义
1964年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我国由此跨入和国家行列
1966年 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我国有了用于施展的战略核导弹
1967年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4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 1 号”发射成功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73年 袁
(二)简述达尔文及其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述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分歧。
1、进化论出现的背景:——(P课文第67页)
改革的年代,但相继成功的欧洲各国并没有出现启蒙学者所描绘的美好景象,人们将对现实的不满反映到文学艺术领域,产生了浪漫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
① 巴尔扎克:——(P课文第76页)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人间喜剧》,由91部小说组成,刻画了2400多个人物形象,展示了19世纪前期整个法国的社会生活,尤其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罪恶方面入木三分,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网络全书。”
② 列夫•托尔斯泰:——(P课文第76-77页)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战争与和平》,罗曼罗兰赞誉此书为“近代的《伊利亚特》”。
③特点:强调真实具体的描写现实生活,揭露批判社会黑暗,着力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二)知道凡高和毕加索,简要说明其主要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1、现代美术时代背景: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现代艺术即为这种变化的反映。
2、现代美术:——(P课文第81页)
①凡高:后印象派代表,作品为《向日葵》;他的作品色彩极其强烈,富有个性,充满了火一样的热情,他被称为“扑向太阳的画家”。
②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现代派代表,采用夸张、变形与抽象的表现手法,大胆运用各种材料,代表作为《坐在椅子上的女人》《格尔尼卡》等。
②发展:到1927年之前为默片时代,此间,美国人格里菲斯被誉为“现代电影之父”。卓别林为杰出演员,代表作品有《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等
③随着影像与声音结合技术的成熟,有声电影崛起,世界电影进入全面繁荣阶段,如奥斯卡奖的设置。
2、电视:①1929年,英国人贝尔德发明了电视
②优势:兼具多种媒体优势,具有覆盖面广、时效强和现场感强的特点
③主要功能:传播咨讯;开展远程教育;娱乐;展示世界各地优秀艺术品。
④意义:丰富精神生活,扩大视野,提高素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对现代社会产生深远影响。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3、影视艺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影视艺术的产生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了人类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引领文明的发展趋势和社会风尚,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对人类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阅读全文

与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岳麓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