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想问一下我给的资料学习心得怎么写
http://www.wenmi114.com/wenmi/xinde/xuexixinde/2007-10-10/20071010123717_2.html可以去看一下 ,另外下面一篇也可以参看。《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铁人精神 》“铁人”王进喜的名字对于我们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并不陌生,它曾经响遍全国,妇孺皆知,是我们新中国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
我对“铁人”最初的了解来自小学课本,记得其中有很多豪言壮语,慷慨激昂。在我心中,铁人是一位英雄,我对他充满了敬仰、崇拜之情。参加工作以后,我成为石化战线的一员,由于“铁人”与石化工业的特殊渊源,使我有机会更多地阅读、学习了一些关于“铁人”的文章,但仍然只是通过字里行间的描述在头脑中勾画铁人的高大形象,抽象而遥远。
电影《铁人》再现了半个世纪前的那场为保障国家石油安全而开展的大会战历史场景,让我们置身于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身临其境地感受什么是“铁人精神”。
那时的大庆,冰天雪地,荒凉贫瘠,却又到处洋溢着石油大会战的热火朝天。王进喜和他的队友们就在这个充满希望的荒原上用血肉之躯和钢铁意志,打出了新中国的第一口油井。当时,不仅生活异常艰苦,而且装备十分简陋,超负荷的体力劳动,每天只有半斤定量的口粮,没有吊装设备,他们就用撬杠抬,用人拉、用肩扛,铁人团队推拉着井架,喊着整齐嘹亮的号子奋战再奋战!绳子断了,铁人一声吼“挺起来!没长脊梁骨啊?”,振奋了每个人的心,挺直了每个人的脊梁,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以气吞山河、力拔千钧之势把高高的井架竖立在茫茫荒原。井架立起来后,没有打井用的水,王进喜组织职工破冰取水,带领大家用脸盆端水、木桶挑水、罐子背水,硬是靠人力保证了井架按时开钻。
铁人在誓师大会上的激情誓词,无人不为之震撼,充分表现了铁人那种真挚朴素的爱国情感,高度展示了一个共产党员,敢于吃苦,勇于吃苦的精神境界。“以前医生给我看病,说我贫血,这人贫血,就没有力气,国家贫血,也没有力气,就得给人家欺负,我们就是要改变我们国家的贫血,让那些瞧不起我们的人,再也不敢欺负我们。我是共产党员,共产党员是什么,是家里的孝顺儿子,是下地干活的,不是在家享福的!”“上有老下有小,风里来雨里去……你是受苦受累的命,你就认了吧!……”这朴素的语言是铁人肺腑之言,是他内心最真实的表达。为了国家不再贫血,不再受欺辱,他锻打了一副钢铁般坚强的身躯,任凭寒风凛冽,任凭重压在肩,他的脊梁永远挺直,永不服输;他磨炼了一颗钢铁般坚定的意志,任凭冷嘲热讽,任凭困难重重,他的心永远充满力量、充满必胜的自信。正因为如此,即使被油管砸伤了脚,他依然忍着痛坚持在第一线;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在发生井喷的危急关头,在零下30度的严寒中,拖着受伤的脚,扔掉拐仗,毫不犹豫地跳进了水泥池,充当“人体搅拌机”;正因为如此,在最困难的时候大家连吃饭都没有保障的时候,他依然没有表现出一点退缩,依然斗志昂扬,依然信心满怀。
王进喜是“铁人”,在困难面前他有铁打的意志。但他更是普通人,在工人兄弟间他有一颗充满仁爱的心,他总是用最朴实的语言解开同志们心中的疙瘩,激发起大家的斗志。他全心全意爱着石油事业,爱着他的徒弟们,在最器重的徒弟承受不了那份生活苦熬当了逃兵时,他也是爱恨交加,嘴里虽然吼着:“熬不住了就给我滚!”手里却把当时十分稀缺珍贵的3个馒头和一袋干粮塞进徒弟的怀里。铁人用自己的朴实无华诠释了共产党员的本质,诠释了责任的内涵。
《铁人》影片虽已落下大幕,但铁人精神却在薪火相传。
铁人精神是王进喜同志崇高思想、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是我国石油工人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铁人精神不只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更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铁人精神内涵丰富,无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有着不朽的价值和永恒的生命力。
我们要向铁人学习,学习他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高度觉悟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他“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不畏艰难险阻、战天斗地的忘我拼搏精神;学习他为革命“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学习他“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不计名利,不计报酬,埋头苦干的无私奉献精神;学习他讲究科学、三老四严,为事业练就一身硬工夫、真本领的科学求实精神;学习他不安于现状,不拘于常规,奋发思变的创新精神。
铁人精神,是我们的立业之本、力量之源,也是我们抓工作、带队伍的政治优势。
我们要把学习和弘扬铁人精神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相结合,把“爱国”情怀体现到立足本职、胸怀全局努力维护企业安全生产、和谐稳定、科学发展上,把铁人精神转化为鼓舞斗志、激发热情、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强大精神动力,从铁人精神的丰富内涵中汲取力量,推进工作。
我们要把学习和弘扬铁人精神与自身的工作实践相结合,贯彻到工作中,落实到行动上,把“创业”激情体现到奋发有为、真抓实干上,着力解决与企业科学发展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及制约科学发展的各种突出问题,尊重科学,埋头苦干,看准了、定下来的事情,要抓紧去干、抢先去干,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昂扬向上的士气、百折不挠的勇气、舍我其谁的志气,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
我们要把学习和弘扬铁人精神与创建“工人先锋号”、“青年文明号”、开展“十一五建功杯”劳动立功竞赛等活动相结合,把“求实”态度体现到严细认真、精益求精、争创一流业绩上,努力争创“先锋岗”、争当“先锋岗位能手”,学技术、练技能,结对同进,营造“比学赶帮”、“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全面提升各个岗位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增强企业的生机和活力。
我们要把学习和弘扬铁人精神与我公司开展的“向章敏同志学习,争当优秀共产党员”的活动相结合。把“奉献”精神体现到以国家和企业利益为重,自觉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上。章敏同志是我公司优秀共产党员,是我们泰州石化新时期弘扬 “铁人”精神的楷模,是“铁人”精神在泰州石化传承的生动教材。他虽是普通员工,工作在平凡岗位,但爱岗敬业,任劳任怨,无悔奉献,情操高尚。我们要发扬铁人精神,学习身边榜样,切实改进自己的工作作风,严格履行工作标准,不断提高自身的执行力和创造力,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工作绩效,为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B. 孔子经常教导弟子学习历史,学习文化,还关心什么
学而优则仕,仁者抄爱人
孔子当时袭处于礼崩乐坏,人心不古;学习历史,是让学生以史为镜;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复始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为啥说还要“仁者爱人”,还是时代背景,管理者都是鱼肉百姓(等级制度),视天下万民为刍狗;一点都没有“爱人”和“平等众生”的思想;孔子关心时局的同时,更关心管理者的思想,号召他的弟子学习有为就出去当官,做一个仁者爱人的君子之官,给天下一个榜样。
C. 孔子的弟子后来都做过什么
孔子周游列国,政治理想却无法得到实施,但孔子之伟大在于“知其不可行而行之”,广收弟子,大规模的开展文化教育事业,相传教授弟子3000余人,其中精通六艺的弟子有72人。而且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其中:言偃 (前506~前443)春秋时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字子游,又称叔氏。常熟人。22岁时离乡北上,拜孔子为师,为其三千弟子中七十二贤之一。谦虚好学,擅长文学,曾任鲁国武城宰,用礼乐教化民众,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深得孔子赞赏。后学成南归,从游弟子无数,被誉为传播东南文化第一人。唐代起先后被封为吴侯、吴公、吴国公及先贤言子等。清康熙间特设五经博士一员,由其后裔世袭。言偃对吴地文化的繁荣作出了很大贡献。
颜回(前521~前490) 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孔子弟子。以德行见称。勤奋好学,笃信孔子学说,并“闻一知十”,领会深刻。为人平易谦逊,沉默寡言,才智较少外露,在行动上努力实践孔子的理想,成为孔子最忠实、最得意的学生。孔子屡称他品格高尚,说他“三月不违仁”,“不迁怒,不贰过”。33岁时去世。今曲阜城北陋巷街有颜庙,亦称复圣庙。今曲阜城东11公里防山之南程庄村东北角有颜子林,为颜回及其家族的墓地。
曾参(约前505~前435) 字子舆,春秋末鲁国南武城 (今平邑)人。人们尊称为曾子。孔子弟子。乐道养亲,曾仕为小吏,以孝著称。认为"忠恕"是孔子" 一以贯之"的思想,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主张"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犯而不校(计较)”,矢志不懈地实践孔 子学说。相传著有《孝经》和《大学》。在孔门中被视为道统的继承者,被后代统治者尊为 “宗圣”。《汉书·艺文志》著录《曾子》18篇,已残,今存《大戴礼记》中,自《立事》至《天圆》凡10篇。清阮元有《曾子注释》。今嘉祥城南20公里南武山南麓有曾庙,又称宗圣庙。
仲由(前542-前480)春秋末鲁国卞(今泗水东)人。字子路,通称季路。孔子弟子。以政事见称。原为鄙野粗人,孔子设礼相诱,收之为徒。性格爽直率真,有勇力才艺,经常批评孔子。孔子了解其为人,评价很高,认为可备大臣之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并说他使自己“恶言不闻于耳”。做事果断,信守诺言,勇于进取,曾任卫蒲邑大夫、季氏家宰,是孔子“堕三都”之举的最主要合作者之一。后为卫大夫孔悝家宰,在内讧中被杀。
冉求(前522-前489) 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有,通称冉有。孔子弟子。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前487年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并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又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
闵损(前536-?) 春秋末鲁国人。字子骞。孔子弟子。以德行见称。相传遭后母虐待,但为了爱护异母弟而自甘受苦,谏阻父亲驱逐后母,孔子曾特别表彰他的孝行,后人将他列入"二十四孝"之中。为人谦和、清高,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季氏令其担任费宰,逃亡齐国力辞。
宰予 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我,通称宰我。孔子弟子。以言语见称。利口辩辞,颇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和独到的见解,孟子称赞他“智足以知圣人”,但与孔子有较多的思想分歧。反对为父母服丧3年的礼制,主张改为1年,被孔子斥为不仁。曾在白天睡觉,孔子把他比作"朽木"和"粪土之墙"。一说后来到齐任临淄大夫,因与田常作乱被杀。其墓在今曲阜城东3公里古城村南约500米处。
子思(前483-前402) 战国初思想家。姓孔,名伋。孔子之孙,孔鲤之子。相传是曾子的学生。早年一度居卫,游学齐国,曾困于宋。晚年返鲁,甚受鲁穆公尊礼。继承、发挥孔子的中庸思想,以“中庸”为自己学说的核心。把儒家的道德观念“诚”说成是世界的本源,认为“诚者,物之终始”,强调“不诚无物”。孟子曾受业于他的门人,将其学说加以继承和发挥,形成了思孟学派。后被封建统治者尊为"述圣"。《汉书·艺文志》著录《子思》23篇,已残。现存《礼记》中的《中庸》《表记》《坊记》,相传均为其著作。墓在今曲阜孔林中孔子墓偏东。
孔门十哲
颜回
颜回姓颜名回,字子渊,亦称颜渊,比孔子小三十岁,鲁国人。颜回出身贫贱,一生没有作官。孔子赞叹说:“颜回真是难得啊!用一个竹筒吃饭,用一个瓜瓢喝水,住在陋巷里。要是一般人,一定忧烦难受,可颜回却安然处之,没有改变向道好学的乐趣!”颜回敏而好学,能闻一知十,注重仁德修养,深得孔子欣赏和喜爱。因此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
颜回才29岁,头发就全白了,而且早逝。颜回死时,孔子哭得很伤心,说道:“自从我得了颜回以后,弟子们就更加亲和向学了。”“他发了怒,很快就会消解,从不把愤怒转移到别人身上;有了错误,马上改正,决不再犯。可惜他短命死了,现在就没有这样好学的人了。”由于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所以至三国魏正始元年(224年)祭孔时开始以他为配享从祀之例。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被封为“亚圣”。明嘉靖九年(1530年)封为“复圣”。《韩非子。显学》列为儒家八派之一(颜氏之儒)。
闵损
闵损姓闵名损,字子骞比孔子小十五岁,鲁国人。闵损以德行著称,孔子特别表彰他的孝行,说他顺事父母,友爱兄弟。汉代刘向《说苑》中曾记载:闵损幼年时遭后母虐待,他父亲知道以后,非常愤怒,要把后妻赶走,闵损反而为后母求情。他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因为后母生了两个孩子,如果后母被赶走了,那三个孩子就没人照顾了。他的孝行感动了父母,也深得远近人之赞赏。闵损守身自受,“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季氏曾派人去请他出任费邑宰,他却要来人婉言推辞,并说,如果再来召我的话,那我就渡过汶水出国去了。闵损是孔门弟子中唯一明确主张不作官的人。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
冉耕
冉耕姓冉名耕,字伯牛,比孔子小七岁,鲁国人。以德行著称。后来,冉耕患了麻风病,不愿意见人。孔子去探望他的时候,站在窗外面握着他的手。叹息着说:“如果没有希望的话,这也是天命啊!这样的好人,竟然会染上这种恶病!他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
冉雍
冉雍姓冉,名雍,字仲弓,比孔子小二十九岁,鲁国人。冉雍出身贫贱,他的父亲行为不良,有人以此作为攻击冉雍的借口。孔子驳斥说,一头耕牛,也可以生出献祭用的小牛来;父亲不好,儿子不一定也不好。冉雍气量宽宏,沉默后重,深得孔子的器重,认为冉雍具有人君的容度,可以做地方长官。冉雍参加做过季氏再,以德行著称,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战国时期的荀况很推崇他,把冉雍与孔子并列为大儒。
冉求
冉求姓冉名求,字子有,通称冉有,亦称有子,比孔子小二十九岁,鲁国人。冉求生性谦退,是孔门弟子中多才多艺的人,深受孔子称赞。冉求长于政事,尤其善于理财,曾任季氏宰。他很能带兵打战,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任左师统帅,以步兵执长矛的战术打败了齐国。趁这次得胜的机会,他说服了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后来由于冉求帮季康子聚敛民财,受到孔子严厉批评,但这并未影响他们师生间的关系,足见师生相知深厚。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政事科)之一。唐朝开元27年(739年)被追封为“徐侯”。宋大中祥符两年(1009年)追封为“彭城公”(后改为“徐公”)。 端木赐
端木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比孔子小三十一岁,卫国人。他口才很好,雄辩滔滔,又能料事。见于《论语》中的孔门弟子与孔子的问答之言,属他最多,孔子器重他次于颜回。曾担任鲁国或卫国之相,最善于搞外交活动,曾在齐、吴、越、晋诸国间游说,使吴国攻齐,从而保全了鲁国。孔子对子贡的利口巧辞,有时也加以劝戒。有一次,孔子问子贡说:“和颜回相比,你自认为如何?”子贡谦逊地答道:“我哪里敢和颜回相比?他听到一分,可以了解出十分;我听到义愤,只能领悟到二分。”子贡与子路一文一武,犹如孔子的左右手,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言语科)之一。子贡很善经商,家境非常富有,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富商。孔子死后,子贡守墓六年,师生之情胜过父子。
仲由
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因他曾为季氏的家臣,又被称作季路,比孔子小九岁,鲁国人。仲由出身微贱,家境贫寒。他生性豪爽,为人耿直,有勇力才艺。仲由经常批评孔子,孔子也常批评他,仲由闻过则喜,能虚心接受。孔子对他评价很高,说他有才能,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可以让他掌理军政大事。仲由作过鲁国的季氏宰;做过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政事科)之一。
仲由一生忠于孔子。孔子说:“我的道如果行不通,就乘上小木排到海外去,跟随我的,怕只有仲由吧!”仲由保护孔子唯恐不周,不愿使孔子遭人非议。孔子说:“自从我得到仲由,就没有听到过恶语。”
在仲由63岁时,遇到卫国内讧,他为了救援孔悝与敌人展开搏斗。混战中缨冠被击断,他想到孔子“君子虽死而冠不免”的礼仪教导,在重结缨带时,被敌人砍死。他的死,对时年72岁的孔子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宰予
宰予姓宰名予,字子我,也称宰我,鲁国人。宰予口齿伶俐,能说善辩,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言语科)之一。孔子常派遣他出使各国,如“使于齐”、“使于楚”等。宰予遇事有自己的主见,常与孔子讨论问题,很有独到的见解。他提出改“三年之丧”为“一年之丧”,缩短丧期,遭到孔子的指责。宰予任齐国临淄大夫,因参与陈恒杀君事件而被杀。唐开元27年(739年)被追封为“齐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为“临淄公”(后又改封“齐公”)。
言偃
言偃姓言名偃,字子游,比孔子小四十岁,吴国人。言偃长于文学。他曾在鲁国做官,出任武城的邑宰,极力推行礼乐教化。有一天,孔子路过武城,听到琴瑟歌咏的声音,很高兴,就微笑对着他说:“杀鸡何必要用宰牛的刀?”言偃听了回答说:“从前我常听老师说‘在位的学了礼乐之道,就能爱民,普通人学了礼乐之道,就很容易听从教令,好治理’,我现在就是实行这样的教化啊!”孔子听后,对随行的弟子们说:“你们听听,他讲得很对。我刚才说杀鸡岂用牛刀,只不过是跟他开开玩笑罢了。”言偃被列位孔门四科十哲(文学科)之一。其后学者在战国时形成一个较大的学派。
卜商
卜商姓卜名商,字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岁,卫国人。子夏是孔子门高足,擅长文学。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古诗上‘美人轻盈微笑时酒窝多俏丽,黑白分明的眼睛顾盼多动人,在用素粉增加她的美丽啊’。这三句诗是指什么?”孔子说:“这是说,要画画,得先把底子打好,然后再加上色彩。”子夏说:“这不就是说,人先得具有忠信的美德,然后再用礼加以文饰吗?”孔子说:“启发我心志的要算卜商了,像这样,就可以根你谈《诗》了。”子夏被列为孔门四科(文学科)之一。他提出的“学而优则仕”的论点。对后世儒生产了很大的影响。孔子去世后,他就在西河教学,当时的魏文侯曾奉他为师,向他请教国政之事。子夏的儿子先他而死,他哀恸过度,把眼睛都哭瞎了。著有《诗序》、《易传》。唐开元27年(739年)追封为“魏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增谥为“东阿公”,后又改谥“魏公”。
D. 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哪些观点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孔子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至今影响着后人,主要表现在哪,目前来说,孔子的思想总体来说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因为时代的局限性等也有消极影响,由此为后人带来了积极和消极两大影响,每个时代其实要求人的思想是不同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孔子的儒家思想核心是博爱、厚生、公平、正义、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和法治等德道思想,很多东西一直到现在都还是很有道理的。
总结:孔子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至今影响着后人,主要表现在哪,孔子的思想总体来说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因为时代的局限性等也有消极影响,由此为后人带来了积极和消极两大影响,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内容的憧憬蓝图和奋斗目标,意义深远,但同时也因为它的思想满足感的局限性的存在,让人们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可以说优缺点都有。
E. 史上最神秘世外奇人 鬼谷子的徒弟都有谁
历史上最神秘的世外奇人就是鬼谷子,他原名王诩,号玄嶶子。他是横跨多学科多门派的旷世奇才。
鬼谷子的四位高徒同他的老师一样富有迷人的传奇色彩。他们就是历史上声名显赫的苏秦、张仪、孙膑、庞涓。
F. 孔子生平事迹分类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派是崇奉孔子学说的学派。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各个时期的儒家总是适应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从孔子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应时的儒家学说。至五四运动前后,儒家学说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逐渐丧失其作为正统思想的地位。
政治主张:
孔子提出“仁”的学说,涵义十分宽泛,“仁”包含一切美德。孔子强调,仁既是人的内在心理感情和自觉道德意识,也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仁者必须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上述伦理观念的基础上,孔子针对春秋时弊,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减轻剥削和刑罚,“为政以德”,反对暴政虐民,斥责“苛政猛于虎”。
教育成就:
(!)创办私学,广收门徒:
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学校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而设,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春秋晚期,随着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地主阶级需要大量知识分子为其服务,民间聚徒讲学的风气日渐兴盛,孔子也开始兴办私学,广收门徒。他主张“有教无类”(类,指贫富贵贱的等级区别),只要“自行束 (十条干肉)以上”就收为门徒。这样,比较贫寒的平民只要交得起束 的都可以接受教育,从而突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孔子一生教授的门徒多达三千多人,比较出名的有72人。
(2)采用“因材施教”、启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法:
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承认学生个性的差异和程度的高低,主张在统一的培养目标之下,应注意因材施教。平时,孔子非常注意观察,了解每个学生的爱好、个性和程度,熟记在心,在教学中,给于不同的指导。
在教学发展史上,我国春秋末期的孔子与古希腊的教育家苏格拉底被公认为中外启发式教学的鼻祖。《论语》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还没有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深思暝想而苦思不得时,教师不要去开导他;当学生未达到若有所悟又无从说起时,教师不要给他启发诱导。)是体现孔子启发式教学的经典语录。
(3)强调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
孔子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语文课中学生已学过《论语》十则,启发学生思考:对待学习,应抱有怎样的学习态度?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要有谨慎谦虚的学习态度,不要盲目夸大自己的本领和知识。
启发学生思考:语文学过的《论语》十则,还指出应有什么样的学习态度?
教师总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向弟子传授有效的学习方法:
孔子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按一定的时间实习或演习所学内容,不是很快乐吗?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两者不可偏废。
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因材施教”的小字和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原始资料,使课堂教学生动充实,做到论有所依,论从史出。
编写的典籍:
孔子是春秋末期人,他逝世之后,弟子们将平时听讲的东西汇集起来,汇集起来之后就是听讲的记录了,古代给它一个名词,叫“论”。我们今天有论文、论说,将这些言论集中起来,就叫做“论”。学生们系统的整理孔子平时的话,学生也发挥孔子思想,大体上孔子逝世之后,三十年到五十年的时间,整理出一个定型的东西,即《论语》。
孔子晚年根据鲁国历史资料编订《春秋》一书,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约在二十岁之后,孔子做过两次小官,一次是做会计的委吏(管粮仓),一次是做乘田(管牛羊)。
步入中年,私人讲学
孔子三十岁左右时,学问已经达到了比较成熟的地步,他要把自己的主张公诸于世,于是,他开辟了一条私人讲学的道路,开创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私人讲学事业。
他所用的教材是选取以前已有的材料而整理改编而成的,所以他说“述而不作”。他所教的科目包括礼乐射御书数。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德行,陶冶性情,以便担负起济世的重任。在教学方法上,他坚持“不愤不启”、“有教无类”的宗旨。因此,在此后的几十年中,形成了一个对社会影响极大的儒家学派。
这一年,齐景公与晏婴来到鲁国,孔子曾与齐景公对答。景公听了他的话很高兴。
离开鲁国
鲁国自宣公之后,政权就掌握在以季孙氏为首的“三桓”手中(即鲁桓公的后代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后来鲁昭公失败后,孔子对季孙氏的越礼行为很不满,发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呼声。他看到鲁国如此混乱,根本没有从政治国的机会,所以,就在公元前517年(34岁)离开鲁国,到齐国去了。到了齐国,他做了高子的家臣,想要借此与齐景公通上关系。在齐国他向齐景公谈了著名的正名思想,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齐国,他与齐国太师谈论音乐,听到《韶乐》,并且深入学习,竟然入迷到“三月不知肉味”的地步。景公想给孔子封地,但是遭到晏婴的反对,而且把孔子当成了季氏的间谍,甚至齐国大夫想要加害于他,孔子未能成功,只好离开齐国,回到了鲁国。
回鲁授徒
齐国回到鲁国之后,孔子便专门从事教育事业。此时,他的知识已相当渊博,但是,因为“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他的学说更加成熟完善。在他47岁时,阳虎曾多次请他出来做官,但他都没有答应。
此时,“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使人招孔子。孔子循道弥久温温无所试,莫能己用,”,想要前往,欲仿效周文王和周武王之作为。子路很不高兴,阻止孔子,不知什么原因,孔子终究未前往。
仕宦生涯
在51岁那年,孔子正式出任中都(今山东汶上县)宰,由于政绩突出,升为小司空(主管工程),52岁任大司寇(主管司法)。后来,又以相礼的资格参加齐鲁两国的“夹谷大会”,在大会之上,孔子处处“以君子之道辅其君”,完全按照礼数办事,使齐景公深感惭愧,归还了鲁国的三个城池,创造了鲁国外交史上多年未有的成就。从《孔子世家》所记的这次大会的情况可以看到,孔子不仅看重礼乐,而且注重文武并重、礼法并重。
此后,孔子曾经和鲁定公谈论治国方略。孔子说:“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并任命仲由(子路)为季氏宰,对三桓采取了实质性的措施,即“堕三都”,攻下了叔孙氏的封邑郈和季孙氏的封邑费,欲攻孟孙氏的封邑成,未成功。从《史记》的这一段记载可以看到,孔子不仅善于用礼乐,而且善于用兵。
五十六岁时,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参与治理国政三个月,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以至使“齐人闻而惧”,认为“孔子为政必霸”。从此可见孔子的治国才能决不是纸上谈兵,而是非常实用的。
“堕三都”招致了三桓的极力怨忿因而也招致了他们对孔子的极力排斥。再说,孔子的政绩引起了齐国的忌妒和担忧,于是,齐景公一面离间鲁国的内部关系,一面又送了八十名美女,“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季孙氏和鲁定公欣然接受了,并且三日不理朝政,对孔子的态度也怠慢了,孔子知道治国大计无法实施,于是怀着沉重的心情,率领众弟子离开了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十四年的生涯。
G. 【急】西方哲学史的学习心得!!
论到文化,哲学为先,说希腊多么牛,无非是出了单传的三代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若再扯上一个牛人,亚历山大也算一个后继者。往往就有外国人认为这三代相传的比中国的孔孟两代的相传总强些吧,可是假如代代相传反而越来越昌盛的话,中国的历代太祖皇帝都要从墓中蹦出来痛斥自己的传世后代不争气了。先生有言,苏格拉底一介牛人鼓吹民主一辈子最后还是坦然接受了不公正的毒酒,柏拉图的恋爱实在没有前途了就梦幻出柏拉图式的恋爱观,自以自娱,更把老师的语录出版为理想国骗取名利,(倒与孔子的徒弟相似)以致不惜建立名利场学院来维持生计,亚里士多德更以“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来堵塞后人挑战其权威的嘴,致使几千年来没人敢指出他的诸多错误,此最为歹毒贻害,更别说唆使弟子亚历山大纵横侵略,涂炭天下了。但是单论其哲学成就,着实厉害:西方的哲学家们与中国的最大不同是他们一般脱离政治束缚,只专心哲学问题,躺在天井里看星星不理路过的君王,思考的是宇宙的根本问题,代表是犬儒的智者们,因而产生的是现代所谓的纯种的哲学;中国的一开始就接近政治和君王,希望哲学可以为国家和社稷服务,孔子周游列国,何尝不想士大夫为官做宰,造就了中国人的求官仕途之风,儒家提倡以礼仁治国就是为此。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很多,因为这个时代的哲学两者俱是对后代留下了最深刻的影响,因而也就造就了两个不同的心态的民族,东方和西方的冲突由此凸现凸显了,原因很多,其骨子里的价值观却是根本的原因,而这一时期的哲学,加剧了这种差距,也就必然要产生后来的悲剧,是后话。
H. 历史上的狄仁杰有徒弟吗。是徒弟。不是学生或者桃李什么的。
这几年,电视剧《神探狄仁杰》引起了广大群众的关注,收视率居高不下。人们无不为狄仁杰高超的断案能力而叹服。在历史上,狄仁杰确实是位断案高手,只不过,这仅是其传奇一生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
唐贞观四年(630年),狄仁杰出生于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的一个庶族官僚家庭。祖父狄孝绪,任太宗贞观朝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官至夔州长史。他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封建教育,及长,通过明经科考试及第,出任汴州判佐。初步仕途不久,时任工部尚书的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狄仁杰被吏诬告,阎立本受理讯问。讯问期间,狄仁杰直言据理,申诉冤情。最后,阎立本不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而且发现狄仁杰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不可多得的人才。谓之“河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推荐狄仁杰作了并州都督府法曹。
显庆五年(660年),高宗李治携皇后武则天出游汾阳宫,途经并州太原。并州长吏李冲玄,因去汾阳官路经境内妒女祠,深恐武后遭妒女之嫉,发生不测,使征发吏民数万新筑御道,取悦武后。狄仁杰却竭力反对,据理力争地说:“天子之行,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何妒女避邪?” 李冲玄听后方才作罢,免去了一场劳民伤财的繁重劳役。高宗听到这个消息后,称赞狄仁杰“真丈夫矣”。
仪凤元年(676年),狄仁杰擢升为大理丞,掌管国家刑法之权。到任第一年,便亲躬审案,处理前任积案无数,牵涉人命17000多件。他明察善断,循律准确,拆诉冤狱,颇得时人称赞,一时名声鹊起。狄仁杰的这段传奇经历,经后世文人的艺术创作,成就了狄公的“神探”之名。
这年九月,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两位将军,因误砍唐大宗昭陵的柏树,引得皇帝大怒,命令将他们处死。仁杰接到高宗斩杀两将的诏命,据理奏道:“国家法度已明,二人罪不当死。”’高宗闻奏愤怒地说:“诏命已出。”狄仁杰犯颜直谏:“今误伐一拍,便杀两将,若盗一扑,何以处之?不当杀而杀,是法不信于人。我不能奉诏陷陛下于不道,恐后世议论陛下何为人主乎?”高宗闻言顿觉有理,遂收回成命,改处流刑。
后来,狄仁杰卸任大理丞之职,放任地方,出任宁州刺史。宁州地处陇右之西,为汉戎杂居之地。狄公到任后,体察民情,抚如戎落,内外相安,甚得当地吏民欢心,人们纷纷赞颂他的德政,并勒碑铭记。直至狄仁杰离任宁州重人朝为冬官(工部)侍郎,充江南巡抚使。宁州百姓仍“歌狄刺史者盈路”。
垂拱四年(688年)六月,武则天任命狄仁杰为江南巡抚大使,巡视吴、楚之地。狄仁杰针对当时吴、楚多淫词的弊俗,奏请焚毁祠庙1700余所,唯留大禹、吴太伯、季札、伍子胥四祠,减轻了江南人民的负担。垂拱四年(688年),博州刺史琅琊王李冲起兵反对武则天当政,豫州刺史越王李贞起兵响应,武则天平定了这次宗室叛乱后,派狄仁杰出任豫州刺史。当时,受越王株连的有六、七百人,籍没者多达5000人。狄仁杰深知大多数百姓都是被越王强拉的壮丁,因此,上疏武则天说:“此辈咸非本心,伏望哀其诖误。”武则天听从了他的建议,特赦了这批死囚,改杀为流,安抚了百姓,稳定了豫州的局势。当时,平定越王叛乱的是宰相张光辅,将士居功自傲,大肆勒索。狄仁杰怒斥张光弼杀戮降卒,以邀战功。他说:“乱河南者,一越王贞耳。今一贞死而万贞生。”“明公董戎三十万,平一乱臣,不戢兵锋,纵兵暴横,无罪之人,肝脑涂地。”“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如得上方斩马剑加于君颈,虽死如归。”狄仁杰义正辞严,张光弼无言可对,但怀恨在心,还朝后奏狄仁杰出言不逊。狄仁杰被贬为复州(今湖北沔阳西南)刺史,入为洛州司马。
武周天授二年(691年)九月,武则天终于醒悟,她偏信了张光辅的诬告,使狄仁杰蒙受不白之冤。遂立即把狄仁杰调回京师,委以重任,任命他为地官(户部)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狄公开始了他短暂的第一次宰相生涯。身居要职,狄仁杰谨慎自持,从严律己。一日,武则天对他说:“卿在汝南,甚有善政,卿欲知谮卿者乎?”狄仁杰谢曰:“陛下以臣为过,臣当改之;陛下明臣无过,臣之幸也。臣不知谮者,并为善友。臣请不知。”武则天对他坦荡豁达的胸怀深为叹服。
长寿元年(692年)春,武则天为巩固武周的政权,消灭反对势力,滥用酷吏,大兴告密之风,对李唐旧臣及李氏宗室,横加诬陷,大开杀戒。受到宠信的酷吏来俊臣,为了“邀功”便罗织罪名,诬告宰相狄仁杰、任知古、裴行本和御史中丞魏元忠、潞州刺史李嗣真等人“谋反”。狄仁杰等人既以“谋反”之名获罪,遂立即遭到逮捕。仁杰被捕下狱后,女皇仍对狄仁杰等人谋反之事心存疑惑。她亲命给事中李峤、大理寺少卿张德裕等调查落实,详察谋反之事是否属实。岂知张德裕、李峤,因惧怕得罪酷吏,明知狄仁杰等清白无罪,被诬含冤,却仍附和来俊臣的诬陷之词。依据当时所定法条,如不认罪,即遭毒刑。来俊臣审问狄仁杰时,狄公一问即招:“大周建国,万物维新,我是唐室旧臣,谋反是实。”仁杰一刑未受,即承认谋反之罪,于是狱卒不再对他严加防备,等待的只是“报有司徒刑”。那知仁杰机敏过人,他趁看守松懈,乘机从衣服上撕下一块绸布,写好申冤之状,密藏于棉衣之中。然后把棉衣交给狱吏说:“时天方热,请转告家人去其棉。”他的儿子狄光远,为父拆洗棉衣时,发现了申诉状,遂持状上告。女皇闻告后,立即召见狄仁杰,并问:“既无反事,何故又招反是实?”狄公回答:“不承认,则吃于鞭笞拷掠。”于是,武氏下令释放与仁杰一案牵涉之人,免于死罪,或贬为地方官,或流放充边。狄仁杰虽免于身死,却从一朝宰相之尊,贬为彭泽县令。
在彭泽(今江西彭泽)令任内,狄仁杰勤政爱民。赴任当年,彭泽干旱无雨,营佃失时,百姓无粮可食,狄仁杰上奏疏要求朝廷发散赈济,免除租赋,救民于饥馑之中。
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十月,北方游牧民族契丹入侵冀州,河北震动,朝野皆惊。武则天起用狄仁杰为魏州刺史,镇守北边,抵御契丹。仁杰到任后,收拾民心,悉放被迫进城守备的农民归返家园。一反前任驱民入城,缮修守备,墨守城规的挨打战略。很短时间内军民振奋,百姓欢悦。契丹引兵来攻,发现情况不妙,遂引兵北退,使魏州不战自守。武则天闻仁杰兵不血刃,契丹自退,遂擢升仁杰为幽州都督,亲赐紫袍、龟带,亲笔在紫袍上写了“敷政术,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12个金字,以示表彰。第二年十月,调狄仁杰回朝,初为鸾台侍郎,旋升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恢复了宰相之职,成为辅佐武则天掌握国家大权的左右手。这时,狄仁杰已年老体衰,力不从心。但他深感个人责任的重大,仍然尽心竭力,关心百姓利益和国家前途,提出一些有益于百姓和国家的建议或措施,对以后几年社会政治生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武承嗣,数次使人游说女皇,争立已为太子。狄公素知“二武”之心,遂以国家前途为重,从中阻止,对女皇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甚至直谏:“你为元首,我为宰相,立太子是国家之本,岂能不预知乎?”他还以传统的人伦之情劝武则天说:“姑侄与母子那个亲?陛下若立庐陵王,则千秋万岁常享宗庙;而要立侄,没听说过侄为天子,而姑于庙者也?”狄仁杰语重心长的劝告,终于使女皇省悟,召庐陵王李显回宫,立为太子。粉碎了“二武”妄想争当太子的美梦,防止了一次动乱。
圣历元年(698年)秋,突厥南下骚扰河北。武则天命太子为河北道元帅、狄仁杰为副元帅讨伐突厥。时太子无能,武则天命狄仁杰知元帅事,亲自给狄仁杰送行。突厥默啜可汗尽杀所掠赵、定等州男女万余人退还漠北,狄仁杰追之不及,武则天改任他为河北道安抚大使。面对战乱后的凋敝景象,狄仁杰采取了四条措施:一、上疏请求赦免河北诸州,一无所问,使被突厥驱逼行役的无辜百姓乐于回乡生产。二、散粮运以赈贫乏。三、修驿路以济旋师。四、严禁部下侵扰百姓,犯者必斩。很快恢复了河北的安定。
狄仁杰很有知人之明,也常以举贤为意。一次,武则天让他举荐一名将相之才,狄仁杰向她推举了荆州长史张柬之。武则天将张柬之提升为洛州司马。过了几天,又让狄仁杰举荐将相之才,狄仁杰曰:“前荐张柬之,尚未用也。”武则天答已经将他提升了。狄仁杰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狄仁杰的大力举荐,使张柬之被武则天任命为秋官(邢部)侍郎,又过了一个时期,升位宰相。狄仁杰还先后举荐了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数十位忠贞廉洁、精明干练的官员。他们被武则天委以重任之后,朝风为之一变,朝中出现了一种刚正之气。之后,他们都成为唐代中兴名臣,为开元盛世的开创作出了贡献。对于少数民族将领,狄仁杰也能举贤荐能。契丹猛将李楷固曾经屡次率兵打败武周军队,后兵败来降,有关部门主张处斩之。狄仁杰认为李楷固有骁将之才,若恕其死罪,必能感恩效节,于是奏请授其官爵,委以专征,武则天接受了他的建议。果然,李楷固等率军讨伐契丹余众,凯旋而归,武则天设宴庆功,举杯对狄仁杰说“公之功也”。狄仁杰有知人之明,有人对狄仁杰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武则天晚年,日趋昏愦,奢侈无度,但信任狄仁杰愈重。久视元年(700年),擢升狄公为内史。是年夏,女皇求佛僧为其制不老之药,有胡僧邀请她观看安葬舍利(佛骨),笃信佛教的武则天答应了。狄仁杰以国家兴亡为重,不惜跪于马前谏曰:“佛者,夷狄之神,不足以屈下之主”。武则天遂中道而还。是年秋天,女皇欲奉佛教为国教,并准备修筑大佛像并巨寺,预计费用多达数百万,宫不能足,于是诏令天下僧尼日施钱以助。狄仁杰上疏谏曰:“如来设教,以慈悲为主。岂欲劳人,以在虚饰?”“比来水旱不节,当今边境未宁。若费官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武则天接受了他的建议罢免了其役。武则天常称仁杰为“国老”,“仁杰好而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狄公也曾多次以年老告退,女皇从不应允。狄公每入见,则天“常止其拜”,并说:“每见公拜,朕也身痛。”这年秋九月,狄仁杰病故,享年71岁。武氏则天悲恸异常,失声叹道:“朝堂空矣!”“天夺吾国老何太早矣!”遂赠仁杰为文昌右相,并宣布废朝三日,以示哀悼。逮至唐睿宗时,又追封仁杰为梁国公。
额呵呵,狄仁杰是否有徒弟我没法考证,不过生平倒是找到了,请采纳。
I. 拜师学艺,史上第一祖师爷四徒弟来历是什么
一、《史上第一祖师爷》四徒弟来历
1、林锋的掌门大弟子萧焱原型《专斗破苍穹》主角萧炎
属2.、林锋第二弟子朱易原型《阳神》主角洪易
3、林锋第三弟子汪林原型《仙逆》王林
4、林锋第七弟子石天昊原型《完美世界》石昊
二、内容简介
“你叫石天昊?天生至尊,却被族兄谋夺,现在被生父寄养在一个小山村里?来来来,跟为师走,咱们让那些人知道一下,欠下的公道,必须还!”
“你叫萧焱?昔日天才,现在废柴,你的未婚妻还上门打脸退婚?来来来,跟为师走,咱们让那丫头知道一下,什么叫莫欺少年穷!”
“你叫朱易?侯府庶子,被父亲压制,母亲是昔日圣女却被人害死了?来来来,跟为师走,咱们让你爹知道一下,什么叫天大地大,拳头最……不对,是道理最大!”
J. 关于文学的知识
元末明初,我国的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尤其是章回体小说步入日臻完善的阶段。中国的第一部流传最广、影响最深、成就最高、气魄最大的章回体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即《三国志通俗演义》,就是通过生活在这一历史时期的、杰出的小说大家——罗贯中的椽笔诞生并风行于世的。他在我国的文学发展史上,建树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同时,为世界文学的宝库,也增添了灿烂的光彩。
罗贯中,名本,别号湖海散人。生卒年不详。太原清源人(今太原市清徐县),其祖籍四川成都府,先祖罗仲祥后唐时仕青州(即今清徐)。后因原籍水灾且路远途遥。落籍太原清源,迁居城西白马山(今白石沟)寺沟村。其父罗锦生有六子,贯中行居第二。
大约是罗氏先祖为仕宦出身的缘故吧,后世罗氏家族很重视对后代进行“水源木本”的家族历史教育,一直保持了“耕读传家,诗礼教子”的家风。在这种家传的影响之下,贯中从小喜爱读书,博洽经史,为后来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贯中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复杂的时代。元朝蒙古贵族的残酷统治和压榨,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抗,推翻元朝统治的斗争如火如荼。各方义军,诸如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不仅与元军奋战,而且还进行着相互的兼并。据说,步入青年的罗贯中,就在这个历史大动荡的影响下,浪迹江湖,参加了张士诚领导的起义军,并入其幕府,充任幕客。而且,王圻的《稗史汇编》就说他“有志图王”,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这一点从他后来所著的《三国演义》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罗贯中从事小说稗史的创作,似乎应得益于他政治上的失意。正是由于此,他才有时间和有可能致力于文学创作,成为我国文学史上首先用全力从事小说创作的作家。他有许多的著作传世,诸如《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相传,他还写过十七史通俗演义,并曾参与了《水浒传》的撰写。尺蠖斋评释的《西晋志传通俗演义》序文就说:“罗氏生不逢时,才郁而不得展,始作《水浒传》,以抒其不平之鸣。”
贯中的长篇巨制《三国演义》,大约是他后期的作品。这部古典文学名著,描述了从东汉中平元年(18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 280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他依据陈寿《三国志》提供的历史线索和历史人物,博采裴松之对《三国志》补缺、备异、惩妄、论辩,所保存拇罅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