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为什么历史教科书上有些事情和史实不一样,而且还有很多大事件压根没提到
现在的历史教材,我主要指的是高中及以下的历史教材,是以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鉴》作为蓝本缩编而成。且不论范先生这本书的水平如何,此书成书于上世纪50、60年代,当时由于社会条件,所以很多问题带有阶级性和局限性。且经过了这60年,史学界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通史很多地方已经跟不上主流史学界的脚步。
我们且不论前三代和三皇五帝的华夏部落。春秋时期,秦穆公基本上就没有提,高中课本在我那个时候,只有语文有《崤之战》。五霸之前的郑庄小霸更是只字未提,只是在一些难度较大的辅导书上我见过。至于宋襄公,提不提就两可了。一般史学界认为,正是由于郑庄公击败了东周的军队,才使得诸侯敢于称霸,发展到最后就是称王称帝。个人认为,秦穆公是中国历史上最出色的君主之一,他一生三扶晋主,知过能改,任用贤臣,可以说是秦国跨时代的人物,没有秦穆公的基础,秦国不可能完成最后的统一。没有蹇叔和百里奚,就不会有战国时期那么多魏国和卫国人来投奔秦国。高中历史课本对秦穆公只字未提,确实不太应该。
还有就是所谓的“百家争鸣”,我在史记和汉书上看到过“春秋六家”的说法,我查了网络,能找到名的春秋流派也就是不到20个。百家争鸣的说法似乎首先出自郭沫若,可见其年代之完和其有多么不靠谱……
两次弭兵大会曾经被一些人热捧,后来史学界还是比较认同“弭兵大会”的实际意义很低,历史课本没有纳入,也算是比较正常。
战国时期,三家分晋,强国只剩下秦、楚、齐三国。楚国差点被吴国灭掉,实力大减,而乐毅帅弱燕破强齐,这都是对秦国统一有重要贡献的事件,似乎课本上都没写。
焚书坑儒,包括王立群在内的很多史学家都曾经有过质疑。我也是质疑者之一。唐朝是鲜卑人建立的朝代,唐朝建立以后,中国人的史学观点有了很大的改变,对一些经典的历史事件也有了自己新的看法。焚书坑儒就是在这种历史环境下慢慢产生的。
刘邦并没有杀功臣,只是削藩。刘邦手下的大臣,除了主要藩王韩信、彭越、英布被杀,韩王信、卢绾被逼反投敌以外,剩下的都得到了善终。同样,朱元璋也没有杀太多的大功臣。徐达、常遇春、沐英、宋濂、李文忠、汤和、邓愈等都是善终。只有李善长和傅友德,分别被牵连到胡惟庸案和蓝玉案里面被杀,刘基疑似是被胡惟庸害死,朱元璋因此大怒,开始准备对胡动手。
汉武帝派二师将军李广利平定西域,使得西域首次成为中国领土。这件事的起因和过程虽然都不太值得歌颂,但是结果却是好的,历史书上一带而过甚至可能都没有,是不可饶恕的错误。
党锢之争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事件,历史书上似乎也只字未提。还有永嘉之乱也是一样。晋朝能说的事本来就屈指可数,这个还不提提。对于东晋,王谢的代表人物都不说说,有些说不过去。虽则在不同的地方提到了王导、王羲之、王献之和谢安、谢石。陆机、陆云是晋朝的两个名士,历史书上同样没有提到。
唐朝中后期,历史书上就是一片空白。前期对突厥的战争也写得很不明确。最可气的就是“合同为一家”,人家吐蕃(fan)都把长安拿下了,这叫“合同为一家”……可笑!
至于儿皇帝,人家沙陀人和契丹人的事情,怎么就闹出个汉奸来?再者,李克用曾经和耶律阿保机结拜过兄弟,石敬瑭是李克用的干儿子李嗣源的女婿,耶律德光是阿保机的小儿子。虽则石敬瑭大德光10岁,但是辈分上确实小德光一辈,叫德光干爹也没什么不对。
南宋的三次禅让,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奇葩,教材上同样没提。
至于蒙古和元朝,教材更是一带而过。
明史和清史稿我还没看,就不作过多的评论了。
Ⅱ 扬州著名历史事件,求行家解答
最著名的就是“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扬州十日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生内民疾苦。闯王李自容成揭竿而起,于1644年农历3月攻陷北京,明朝覆亡。谁知这时手握雄兵的守卫山海关的明朝将领吴三桂打开山海关,投降了清军,几十万八旗铁骑尽踏中原。清军入关,一遇抵抗,必“焚其庐舍”,“杀其人,取其物,令士卒各满所欲”,转战烧杀三十七载,使中国人口从明天启三年(1623年)的51650459人减至顺治十七年(1660年)的19087572人,净减三分之二。著名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都是在几乎被杀绝之后才下令“封刀”,仅扬州一城,死者就多达80余万人。公元1645年5月(南明弘光元年四月),豫亲王多铎指挥的清军主力,围困南明督师史可法所守卫的
Ⅲ 扬州著名历史事件,拜托各位大侠
扬州十日是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顺治二年)发生在清军攻破扬州城后对城中平民进行大屠杀的事件。由于当时南明将领史可法对清军的殊死抵抗,在阴历四月二十五日,清军攻占扬州后,在扬州城内进行了屠杀。当时的幸存者王秀楚所着《扬州十日记》中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故名“扬州十日”。 有关扬州十日的记载主要来自《扬州十日记》;但此书长期被清廷禁止无法流通,导致清末以前大部分人对此屠杀事件一无所知。直到清末有心人士将此书由日本带回,「扬州十日」事件才广为世人所知,为辛亥革命的成功造就了舆论准备。 据《扬州十日记》所载,清军攻破扬州城后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大肆屠杀,后来仅仅是被收殓的尸体就超过了80万具。不过近年来有人对王秀楚所着《扬州十日记》的部分内容的真实性表示怀疑,提出《扬州十日记》文中存在纰露或自身矛盾的地方,而里面提到的死亡人数也有明显夸大的成分。他们认为,从南明兵力、扬州守军、清军兵力、居民人数等几个主要方面考查,大抵均可说明《扬州十日记》关于清军屠杀至少八十万人的说法应为夸大说法,而真实发生于历史上的,应是屠城五日,杀害约十万人之数。 提到“嘉定三屠”,还需从“剃发令”说起。 对于让汉人剃头从满制,清王朝本是相当谨慎的。弘光朝投降,豫亲王多铎进入南京之后,曾有这样的公告:“剃头一事,本朝相沿成俗。今大兵所到,剃武不剃文,剃兵不剃民,尔等毋得不道法度,自行剃之。前有无耻官先剃求见,本国已经唾骂。特示。”(《明季南略》),然而,不久之后这项政策却发生了180度转变。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政局出人意料的进展迅速,江南半壁臣服,除了东南西南,满清基本已控制了整个中原,安抚之策已达到目的;二是汉人官员的推波助澜,一些业已归顺的官员们虽换了主子,倒也不甘寂寞,或自动剃发,以示忠心不二,或上书建议,以媚上谋取赏识。满清感觉名正言顺地入主中国的时机已成熟,疑虑之心消除,同年六月,多尔衮颁发了“留发不留头”的严厉剃头令,称:“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向逆命之寇,必责重罪”。 剃发对当时的汉人而言,心理上是难以承受的。“身体发肤授之父母,不可损伤”,这是千年以来的伦理观,也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剃发不仅有违传统,也是一种侮辱。因此这项政策不仅遭到了传统知识分子的抵制,也激怒了下层民众。于是,本已逐渐平静的江南又骚动起来了。 如同当时江南很多城镇一样,南京投降后,嘉定也曾“结彩于路,出城迎之,竞用黄纸书“大清顺民”四字揭于门,旋缄邑篆并册籍上于郡”。乙酉年六月二十四日,各地相继骚乱,地方官和民众纷纷揭竿而起,嘉定总兵官吴志葵响应,逐走清政府派来的县令,占据了城市。当时,李成栋正在追剿占据崇明的明军残余势力,闻讯从吴淞回兵镇压,嘉定第一屠开始了。 七月初一,两军会战,因为吴志葵的那点正规军已经投奔崇明去了,当地的“乡军”虽集合了十几万人,但都是平民百姓,熙熙攘攘,拥挤堵塞,属乌合之众,毫无纪律,更谈不到组织和战斗力了,李成栋虽只有不足五千兵力,但均为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精兵。一开战,李成栋以骑兵冲击,乡兵即四散奔走,自相践踏,被打的落花流水,大败而回。李成栋以大炮攻城,“终夜震撼,地裂天崩,炮硝铅屑,落城中屋上,簌簌如雨”。初四嘉定城破,李成栋下令屠城,放部下大肆劫掠屠戮,明人朱子素的笔记《嘉定乙酉纪事》载“兵丁每遇一人,辄呼蛮子献宝,其入悉取腰缠奉之,意满方释。遇他兵,勒取如前。所献不多,辄砍三刀。至物尽则杀。故僵尸满路,皆伤痕遍体,此屡砍位能非一人所致也。”大屠杀持续了一日,约三万人遇害,“自西关至葛隆镇,浮尸满河,舟行无下篙处”(《嘉定乙酉纪事》,下同)。 李成栋则“拘集民船,装载金帛、子女及牛马羊等物三百余船”,满载而去了。 杀戮的恐怖并未吓倒民众,李成栋一走,四散逃亡的民众又再度聚集,一位名叫朱瑛的反清义士率五十人进城,纠集民众,又一次占控制了嘉定。“乡兵复聚,遇剃发者辄乱杀,因沿路烧劫,烟焰四路,远近闻风,护发益坚。” 李成栋遣部将徐元吉镇压,因嘉定居民闻风逃亡,这一次的目标主要是城郊,“数十里内,草木尽毁。时城中无主,积尸成丘……民间炊烟断绝。”尤其是外冈、葛隆二镇,因为组织乡兵进行了抵抗,几乎被烧杀殆尽。此为嘉定第二屠。 抵抗的余波还在继续。八月二十六日,绿营把总吴之藩造反,此人本是吴淞守军将领冯献猷部下,随冯投降了李成栋,但这是一次无望的起义,很快就被覆平,李成栋恼怒,嘉定也再遭浩劫,连平息吴的造反外带屠戮平民,嘉定城内外又有两万多人被杀,这是嘉定第三屠。 经过嘉定三屠,从此“远近始剃发,称大清顺民云”。野蛮的血腥终于压制住了反抗的余波,李成栋因为平定江南卓著,被允提拔为江南巡抚,但不久他又调往东南平定南明隆武朝,可谓战功累累,只不过江南巡抚这个更有诱惑力的职务被另一降将刘良佐替代了。值得一提的是,当初李成栋降清之后,作为多铎的先头部队,充当过攻打扬州的前驱,“扬州十日”他同样有份,只不过已无法考证其在扬州城究竟有过多大份量的屠城作为了,可以说李成栋实为不可饶恕的民族罪人。至于其后来投明反清,无非是感觉老被当枪使,欲望得不到满足,而永历的许诺更有诱惑力而已,事实上在他归降永历之后,也一度把持过南明军政大事,但败亡的更快。此等反覆小人,败不可叹,死不足惜。
Ⅳ “扬州十日”是否在历史上确有其事
前几年的央视的“百家讲坛”上,有个学者,叫做阎崇年。
他认为“扬州十日”是不存在的,是假的。因为清朝统治者能够以几十万之众征服百倍于己的汉族,靠的是就是少杀人。
“扬州十日”,人间惨剧,这段惨痛的史实,这段历史中的血与泪,才是人们更应该去记住的!除了“扬州十日”,还有“嘉定三屠”,“剃发易服”这些都是血流成河的惨剧!
Ⅳ 扬州十日的历史背景
《向天再借500年》原本是电视剧《大英雄郑成功》的主题曲。该剧因种种原因,一直没能上映(后经央视重新缩减为24集,才通过审核播出,仅余标清版),结果原属其所有的主题曲便被提前通过审核的《康熙王朝》无耻剽窃,成为《康熙王朝》的主题曲。所谓“向天再借五百年”其实原本指的是郑成功希望苍天再借他五百年,好在有生之年剿灭鞑虏的意思。原本赞颂的是抗清民族英雄郑成功,结果在“移花接木”之后,便显得很滑稽,成了赞颂满清的驴唇不对马嘴的厥词。这,或许也是莫大的讽刺吧。
另外,为了与电视剧《康熙王朝》将要吹捧的内容相符,歌词也被进行了一些篡改。比如“血淹没人间,安得太平美满”改为“愿烟火人间,得太平美满”(但是韩磊的原唱他们无法改动),篡改后的结果,便是让上下语录缺乏连贯,而且文意冲突。
1.看铁蹄铮铮,踏遍万里河山。
“铁蹄”是形容侵略者的(没有人认为它是褒义词),这正表明了满清铁骑践踏中华大好河山。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四川屠省、济南屠城、苏州屠城、南昌屠城、广州屠城、赣州之屠、江阴之屠、昆山之屠、嘉兴之屠、海宁之屠、金华之屠、厦门之屠、潮州之屠,沅江之屠、舟山、湘潭、南雄、泾县、大同、汾州、太谷、泌州、泽州…… 明末中华大地的八千万人口,到奴隶制伪酋长死去之时,只剩下了不到3000万,锐减了一半以上,绝大多数都是不甘为奴、拒绝剃发易服的志者义士和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郑成功等爱国志士的悲愤心情可想而知。2.我站在风口浪尖紧握住日月旋转。
日月为“明”,表明郑成功反清复明的决心,也肯定了郑成功在反清行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他少年时代在南京国子监读书,将仁义礼智信铭刻于心;后来受到隆武皇帝的册封,更是勇担重托。而风口浪尖四个字,也是与郑家军的水战优势相吻合。
3.血淹没人间,安得太平美满,以及 怨淹没人间,安得太平美满
均被篡改为“愿烟火人间,安得太平美满”(仔细听,唱的和显示的确实不是同一句话),
本来是说,由于满清入侵和某些鞑奴(洪承畴、吴三桂、孙之獬等等)的残酷镇压,鲜血战火淹没人间,百姓怎么能够过得太平美满?
而某些人是怕原歌词与剧中将要吹捧的所谓“康乾盛世”相冲突吧!(小冰期结束,生产力只是恢复到平均水平的六成罢了,若不是圈地运动的废止以及美洲高产作物的普及,恐怕是一个大大的倒退。)
4.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
看到鞑军占据华夏神州,而抗清基业势单力薄,于是发出了“再活五百年”的呼喊,希望能够亲眼看到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一天。
可惜郑成功只活了39岁,便积劳成疾、郁郁而终。特别是兵败南京城下,更让他英雄落泪、徒呼天不假年。
正是这一句呼喊奠定了郑成功个人的悲情基调(而康熙活了69岁,在当时已是高寿)。
郑成功和李定国的爱国行动最终失败了,这与电视剧《大英雄郑成功》遥相呼应,也算是为冉闵、辛弃疾、岳飞、文天祥、夏完淳…………民族英雄们高奏了一首悲壮的挽歌。
Ⅵ 清朝扬州十日历史惨案是真的吗
扬州十日又称扬州屠城、 扬州之屠, 是指史可法率领扬州人民阻挡清军南侵守卫战失败后,专清军对扬属州城内人民展开的大屠杀。当时幸存者王秀楚的《扬州十日记》中和明末史学家计六奇的《明季南略》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故名“扬州十日”。
扬州在激烈抵抗后失陷,清兵屠戮劫掠,十日不封刀。“几世繁华的扬州城是时“堆尸贮积,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为五色,塘为之平”、“前后左右,处处焚灼”,““城中积尸如乱麻” 。扬州居民除少数破城前逃出和个别在清军入城后隐蔽较深幸免于难者以外,几乎全部惨遭屠杀,仅被和尚收殓的尸体就超80万具。
在文字狱盛行的清朝时期,所有有关扬州屠城的记载随着清军入主汉地之后被刻意掩盖,导致清末以前大部分人对此屠杀事件一无所知。直到辛亥革命前夕才将《扬州十日记》从海外带回中国, “希望使忘却的旧恨复活,助革命成功” ,扬州十日才广为世人所知。
除《扬州十日记》之外,还有《扬州城守纪略》 《明季南略》 等诸多史书记载屠杀事件,然皆远不及《扬州十日记》详细。
Ⅶ 历史上的扬州十日,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历史上的扬州十日,清王朝军队攻破扬州城后,对于扬州城的居民疯狂的屠杀,对于扬州城富裕的家庭大肆抢劫,导致扬州城由一个富裕的城池,变成了寸草不生的荒芜之地。
综上所述,在扬州十日里,清王朝的军队攻下扬州城后,对扬州城的居民大肆的屠杀,对扬州城的财富大肆的抢劫这样的一种活动,并且持续了十天左右。
Ⅷ 扬州著名历史事件thanks
最著抄名的就是“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袭。扬州十日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生民疾苦。闯王李自成揭竿而起,于1644年农历3月攻陷北京,明朝覆亡。谁知这时手握雄兵的守卫山海关的明朝将领吴三桂打开山海关,投降了清军,几十万八旗铁骑尽踏中原。清军入关,一遇抵抗,必“焚其庐舍”,“杀其人,取其物,令士卒各满所欲”,转战烧杀三十七载,使中国人口从明天启三年(1623年)的51650459人减至顺治十七年(1660年)的19087572人,净减三分之二。著名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都是在几乎被杀绝之后才下令“封刀”,仅扬州一城,死者就多达80余万人。公元1645年5月(南明弘光元年四月),豫亲王多铎指挥的清军主力,围困南明督师史可法所守卫的
Ⅸ “扬州十日”在历史上确有其事吗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真实性无可厚非,至今扬州城内还流传着相内关的童谣。相比之下容汉族人对满人就和善多了,从国父到委员长再到毛爷爷,都没有对满人进行过大规模的清算。可悲的是,当年提笼架鸟的“八旗贵胄”们并没有感恩戴德,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程度越来越深,替满遗招魂的声音也越来越多。希望清醒的有良知的族人能勿忘历史,防患于未然
Ⅹ 谁能讲讲关于“扬州十日”这段历史
清军调集红夷大炮轰击扬州,史可法再次向南明求援,仍没有回应。四月廿五日,扬州城内被攻破,史可法欲拔容剑自刎,为部下所阻。多铎劝其投降,遭史可法严辞拒绝,多铎遂下令在军前将史可法处死。史可法的部将刘肇基继续率领残部和城中居民与清军展开巷战,经过激烈战斗,清军才占领扬州。清军攻占扬州后,当时大雨倾盆,多铎宣布在扬州城内进行血腥屠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