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为什么很多历史学家喜欢研究魏晋南北朝
您好
我并抄没有发现有多深历史学家喜欢研究魏晋南北朝
反而觉得魏晋南北朝这段历史比较偏冷
第一,两晋南北朝政/权走马观花,远远不止十六个,无论是按国别史编年史还是纪传体都无比混乱。
第二,南北东西拉锯战频繁,洛阳,广陵地区反复易手,战/争史也描写不了。
第三,民/族仇/杀极其普遍,羌,鲜卑,羯,南匈奴依次崛起又依次灭/种,我大华夏流血千里,不够和谐。
第四,南北政/局都无比混/乱,北方天天争霸战争,和平就前秦十几年,后赵十年,北魏几十年,南朝则流行强/势军/人政/变,上游一不高兴就顺流而下平南京。人物繁杂至极,没个几百万字根本说不清。
❷ 中国文学史谈谈你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地域性认识论文
①、议论文的论点考点:第一,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第二,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
(1)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
(2)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
第三、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论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
第四、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第五、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
②、议论文的论据考点:论据是论点立足的根据,一般全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1、用事实作论据。事例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能揭示事物本质并与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议论文中,对所举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突出与论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明确论据时,不仅要知道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实论据,还要会概括事实论据。概括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2、用作论据的言论,应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以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原意。
③、议论文的结构、层次考点:结构有: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
此考点的基本形式: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
❸ 中国史学家把三国两晋南北朝称为“乱世”吗
一般历史学来家都把这段历源史称为乱世,时间上是从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开始直到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再次统一全国,但一般可以说从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开始各地的封建军阀割据即作为分裂的开始。
被称为乱世的原因包括由于长年战乱,政权更迭频繁,百姓流离失所,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和倒退,中国长期陷入分裂割据的状态,自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以来的大一统局面遭到破坏。这些都是乱世的一些特征。
当然乱世不是说完全就是历史的倒退,中国有句话叫做“凡天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即是如此,比如历史上认为这一时期由于大量的少数民族从长城以北大量南迁造成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民族大融合和民族交流,是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还有由于北方战乱,大量汉人南迁,对当时还不发达的南方地区经济是一次巨大的促进。还有因为处于战乱时期,人们在思想上需要有所寄托,造成佛教的广泛传播并与中国文化的相结合,并开始本土化,玄学的产生也促进了中国哲学在春秋战国之后的又一次大发展。这些都是这一乱世时期所有的积极影响。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有回答的不全面的地方还请多多见谅!
❹ 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魏晋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一,确立了中国五言诗这一主版要样式,同时也为权中国七言诗的发展奠立了基础;其二,确立了中国田园诗、山水诗、边塞诗这三种重要的文学题材,为唐代田园山水诗派、边塞诗派的兴盛开启了道路;其三,从风骨与声律两方面为唐代诗歌的繁盛提供了文学演进的内在动因,对中国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四,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特色。可以说,只有全面而深入地掌握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演进成果,才能充分理解唐代文学全面繁盛的文学动因,并为学好整个中国文学史打下坚实的基础。
❺ 谈谈你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走向自觉的看法
从历史的发展规律看,汉代的帝国制度的分崩,瓦解使得传统的制度,归则思维模式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从大一统的治国模式变成分割混乱的新局面,文艺界的思想也从独尊儒术变成百家争鸣,尽管没有战国时代那么辉煌,但北地的质朴刚健,南方文学的绮迷清新都在这一时期有所体现。
从政治的角度看,门阀制度使得大批怀有胸襟抱负的寒门学子通过诗歌来抒发自身的不行,或心有寄托。这一时期的代表是古诗十九首。
从人物的自身来说,这一时期的任务由于历史的重大变故,文人自身命运的无从主宰,往往以旷达放诞的态度来蔑视旧有模式,比较有名的竹林七贤。可参考鲁迅的杂文《论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或者易中天品三国有一章介绍魏晋人士的性格特点。所以创作文章就像其性格毫无顾虑。
诗歌继承了诗经的传统。众所周知,诗经是由民间创作的,而魏晋南北朝的乐府诗更是在形式内容题材创作技巧方面进行了革新,使得那时的“民间文学”成为我国文学史的一朵奇葩,相对比较民间文学,文人创作受缚于统治阶级的操纵,作品的优秀往往是昙花一现,然而这一时期的文学属于酝酿或革新期,很多文学都出自落拓士人庶民,但对后世的影响较深,如志怪志人小说,乐府诗歌,赋体散文都对后世的小说诗歌散文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注明:仅是本人偶尔感触,很不成熟。也没有参考任何资料。请谅解
❻ 你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特点有何看法与感受
我是看在你的id才帮你答的。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我还是比较熟的,其实最主要版的是熟悉魏权国,魏国中主要熟悉曹丕曹植两兄弟,两兄弟中又主要在研究曹丕。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相当重视文学的时期,涌现了许多自觉的文人。这个时期的文风前期主要受到乐府影响,后期主要受到追求唯美华丽的社会风气影响。因此前期表现为大量的文人模拟乐府诗歌,并对乐府进行文人的改造,其中三曹就是佼佼者。而后期,由于唯美华丽之风风靡,呈现出辞藻堆砌的现象,并且产生了非常工整美丽的骈文。我个人觉得,不管是前期的三曹、建安七子,还是中期的竹林七贤,或者后期的谢灵运、陶渊明等山水诗人,这个时期的文学以及文人都是非常有个性有风格的。而且处于审美泛滥的年代,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美的(至少形式上最美)。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这个时期是中国文学上最依赖酒的时期,后面的朝代从来没有像魏晋南北朝这样嗜酒如命。总之,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我觉得又飘逸又唯美,这个时期的文学风气是其他任何朝代都不能比拟的。
❼ 怎样评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有很大成就,在思想、文学、艺术等方面也有重要进步。
这一时期文专化成就体现属了分立对峙、交流融合、动荡发展的时代特点。
科学技术方面:刘歆、祖冲之、贾思勰、郦道之在数学、农学、地理学方面的成就.
思想方面:范缜的无神论.
文学方面:北朝民歌.
艺术方面:1.书法 在东汉末年已逐渐成为一种艺术, 曹魏的钟繇把字体由隶书转为楷书,东晋王羲之发扬光大、独创一家, 至北魏盛行魏碑。
2.绘画 在这一时期有了新的发展。这一时期佛教盛行, 所以宗教画占主要地位,而山水诗的增多又使山水画开始形成, 以顾恺之的创作为代表。
3.雕刻艺术 是在佛盛行、统治阶级的提倡下发展的, 其代表是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❽ 你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特点有何看法与感受
我是看在你的id才帮你抄答的。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我还是比较熟的,其实最主要的是熟悉魏国,魏国中主要熟悉曹丕曹植两兄弟,两兄弟中又主要在研究曹丕。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相当重视文学的时期,涌现了许多自觉的文人。这个时期的文风前期主要受到乐府影响,后期主要受到追求唯美华丽的社会风气影响。因此前期表现为大量的文人模拟乐府诗歌,并对乐府进行文人的改造,其中三曹就是佼佼者。而后期,由于唯美华丽之风风靡,呈现出辞藻堆砌的现象,并且产生了非常工整美丽的骈文。我个人觉得,不管是前期的三曹、建安七子,还是中期的竹林七贤,或者后期的谢灵运、陶渊明等山水诗人,这个时期的文学以及文人都是非常有个性有风格的。而且处于审美泛滥的年代,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美的(至少形式上最美)。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这个时期是中国文学上最依赖酒的时期,后面的朝代从来没有像魏晋南北朝这样嗜酒如命。总之,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我觉得又飘逸又唯美,这个时期的文学风气是其他任何朝代都不能比拟的。
❾ 宗白华先生对魏晋南北朝的评价
这个问题已有人做过论述,我把它粘贴过来稍作整理,你看看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其实应该主要主要从魏晋时期因为战争不断,死亡频繁,冲击了两汉神学,各种思想应运而生来论述。
法国十九世纪的批评家丹纳认为:“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必须正确设想它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格概况。”“要了解作品,这里比别的场合更需要研究制造作品的民族,启发作品的风俗习惯,产生作品的环境。”
在汉魏六朝以前,中国没有专门的系统的文艺理论和美学,只有一些零星片断的美学思想散见于先秦诸子著作,主要是儒道两家的哲学著作中,到汉魏六朝却出现了大量的专门的艺术理论著作,这固然与艺术和美学自身的发展有关,但细想开来,却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哲学风尚、文化审美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陆象山),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东汉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传入和兴盛,魏晋玄学之风的盛行,都对当时的艺术和审美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可以说,汉魏六朝的文学、音乐、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形式的审美风尚是建基于当时的这些时代背景和哲学风尚上的。
正如宗白华先生在他那篇著名的《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论文中指出的:“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然而,汉魏六朝审美的兴盛与社会的动荡、人生的遭际、儒佛道玄等各种观念的影响却是互为因果的。正是这种密切的因果联系,形成了一系列衣被后世的美学范畴,如神思、虚静、隐秀、顿悟、气韵、风骨、意象等。
以书法美学为例。对于书法美学而言,一系列书法美学范畴、书法美学思想也都与这一时期的儒佛道玄、人物品藻等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书学上的“骨”论、“势”论、“古质今妍”说、“意在笔先”说、“天然功夫”说、“形神”观、自然观、中庸观等。可以说,脱离汉魏六朝的时代背景和哲学风尚,就很难对当时各种艺术和美学思想的全貌与底蕴做出正确的评价。汉魏六朝的士人将人生的遭际、各种哲学风尚影响下形成的宇宙观与自己的审美理想相结合,创造了浩博深邃的审美文化。其中书法作为当时异常引人注目的一种艺术形式,更能体现出这种影响。正如金开诚先生所说:“通过书法艺术,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种种精神和实质。”[4]然而,影响包括书法在内的美学思想逻辑发展的因素又不是独立的起作用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某一时期的书法美学思想,总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渗透。 一“肥瘦相合,骨力相称”——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它自上而下的灌输、渗透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尽管魏晋六朝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原因,儒家的独尊地位曾一度动摇,但儒家的艺术精神作为中国书法艺术创作和书法赏评的重要美学原则,其流变仍然对当时的艺术审美包括书法美学思想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历史的看来,儒家思想的社会地位及其影响随朝代的更替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儒学思想的沉浮、民族意识形态的变化,使书法的发展也呈现出相应的态势。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社会安定,国家繁荣昌盛,汉代艺术也沉雄气厚,反映了朝气蓬勃的大一统气象。书法风格上则是隶书对法度的强化和对沉厚飞动之势的追求,隶书在汉代达到鼎盛。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美学思想,力倡儒家“中庸”、“中和”之说,认为:“中者,天下之所始终也;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中者,天地之美达理也,圣人之所保守也”,“和者,天地之正也,阴阳之平也”,“中者天之用也,和者地之功也。举天地之道美于和”。[5]指出天地之美就在于阴阳二气的融合、和谐、协调。这种“中庸”思想作为儒学艺术精神的要义也成为书法审美的指导准则。作为“天下之大本”、“天下之达道”(《论语•中庸》)的中庸思想渗透在书法审美中,就表现出不激不厉的创作个性,志气平和的创作心态和规矩从容的创作手段。书法美学思想的发展受儒学中庸思想的支配,强调政治功利性,讲究形式上的法度、气势和组织的和谐。汉代赵壹的《非草书》一文,就反映了儒学的中庸思想对书法的干预和渗透。在该文中,赵壹站在正统儒学的地位上,对“离经叛道”的草书大加抨击指责。认为书法是“王政之始,经典之本”,是圣人载道的工具,直接关乎王政礼乐的盛衰,而对草书的耽迷只能被弃正道,误入歧途。其《非草书》便旨在本着中庸之道使“士子就有道而正焉”,平息社会热衷草书的狂热情绪,从而倡导发扬一种不激不厉的创作个性。正如陈振濂所说:“赵壹《非草书》在书法批评史上的理论价值不在于他对书法合乎艺术规律的审美接受,而在于它站在儒学立场的反书法倾向,这个倾向从反面强调了书法的文化价值,并直接将书法纳入儒学的价值体系之中”。[6]赵壹站在儒学卫道者的立场,在东汉草书艺术浪潮对儒家审美理想构成冲击的情况下,力倡书法对儒学的尊崇,力倡儒学的中庸审美理想,开启了书法艺术与儒学融合的历史源流。从本质上说,书法美学思想,并不仅仅是书法审美主体、形式自律构成的,其中长久的儒家文化积淀也是一个重要内容。魏晋南北朝时,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佛教、道教兴起,儒学渐趋式微。许多书家修身养性得益于佛道诸家,但其中也融汇着儒家思想,正如黄庭坚在《山谷题跋》中所评羲之:“右军笔法如孟子言性,庄周探自然,纵说横说,无不如意,非复可以常理待之。”可以看出,书家的美学思想同其艺术风格一样,同样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其中,也反映着儒学的博大精深。晋尚韵,其韵,崇尚风流蕴籍,体现了宽和、涵容与适度之美。与韵相映生辉者是度,即具体的技巧、法度。只有韵而乏度,则意境空洞,只有度而欠韵,则为下品。即所谓“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7]而二王书法则韵度兼备,体现了儒家中庸理想,“在书法艺术的领域内最为完美的体现了魏晋风度,又末流于疏狂,合乎儒家所要求的‘文质彬彬’和‘中和’的审美理想。”[8]所以说“右军父子拔其萃耳”。[9]王羲之更是在其美学思想上强调中庸,他把创作心态概括为:“贵乎沉静,意在笔前”,认为在技法上应该“书字贵平正安稳”(《书论》),“分间布白,上下齐平,……大字促之贵小,小字宽之贵大。”(《笔势论》),只有讲求中庸适度,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南朝梁武帝萧衍更是极倡中庸,在其《答陶隐居论书》中,他认为“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墨浮涩,多墨笨拙”,只有遵循中庸之道,使书法创作“扬波折节,中规和矩,分间下注,秾纤有方,肥瘦相和,骨力相称”,“适眼合心”,才“为甲科”。这些观点也影响到对书学风骨论的看法。由上可见儒家思想对汉魏六朝书法美学思想的影响。 二“自然”、“妙意”、“书道”——道家思想的影响 道家作为哲学体系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不及儒家,但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在文化艺术中的作用却比儒家有过之而无不及。尤其是老庄著作所向往的人生境界中蕴含的艺术精神,对于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从书法风格来看,西汉以来,隶书在“独尊儒术”的儒家思想保护下得到极好的发展并最终达到完全的成熟。隶书的规整、平正、开阔、雍容且整体风格统一,正代表着儒家理智、严谨、平实、中和的典型风貌。书法形象开始成为明确的“有意味的形式”,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逐渐形成自觉,但艺术主体自觉的过程,同时也是主体接受儒家约束的过程。艺术家逐渐陷入无法安顿丰富感情生命的过程。这里,我们看到道家思维对艺术发展的重要作用。西汉竹简笔法、结体上的放逸、夸张,可以说是道家自然适意思想支配下不自觉地流露,这种不自觉地流露所显示的艺术本性便不断的刺激着道家思维的自觉。于是“方不中规,圆不中矩”(崔瑗《草书势》)的草书逐渐受到青睐并迅速发展为今草,儒道两种思维的斗争渐趋明朗化,赵壹的《非草书》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 魏晋南北朝时期,包括书法在内的各门艺术奇迹般的在这个灾难深重的时期取得巨大成功。魏晋书风及书法美学思想千百年来始终为我们所景仰。它在艺术精神的自觉、自由,特别是在表现主体生命体验上受到老庄道家式思维的影响极深,艺术思维中儒家的束缚相对减少,使此期已经完全成熟的书法艺术朝着表现主体真情实感方向迅速发展。于是钟繇书不事雕琢,自然天成;造像、墓碑、摩崖更是因时因地因事而自然变化,整个书法莫不以体现“道”的境界和主体生命意识为旨归。钟繇说:“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从天地来讲书法艺术的创造,其中包含强调“天然”的意思。南朝庾肩吾的《书品》一卷,从功夫和天然两个方面来品评书法,且其功夫的最高境界是“善射之不注,妙斫轮之不传”,十分清楚地反映出这一时代老庄循序渐进以体“道”,来达到艺术自由解脱的典型思维方式。所以,魏晋南北朝书法是道家的书法,它在我国儒道互补的思维史上,是最完整体现书法艺术性的时期,也是书法最受人热爱,最能表现主体精神的时期。道家的艺术精神注入其中,使魏晋南北朝的书法美学思想也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如卫夫人《笔阵图》就阐发了道与技的关系。她说:“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凡学书字,先学执笔”,“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强调了用笔的重要性、执笔的方法和运笔的力度,表明了对“技”的重视,同时,掌握了此“技”,方能达到妙境,穷尽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