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千古奇冤”岳飞的死,真实历史上到底是谁的罪呢
最主要的责任是昏君无能,听信谗言。秦桧虽然是个贪慕富贵权势的奸臣,但他本人只能污蔑诋毁岳飞,却并没有能力杀死岳飞。
『贰』 为什么岳飞在史书的地位很高,但很多权威的史学家在评选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将军时,岳飞的排名往往不高
我看到的排名里都有岳飞啊。再说,如果是权威的史学家,根本不会去评选回什么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将答军。每个人面对的条件不一样,对手不一样,没有固定的对比标准,军事能力很难分个高下。我建议你去读读宋史专家邓广铭(20世纪研究宋史第一人)的《岳飞传》和王曾瑜(宋史学会会长)的《岳飞新传》,看看真正的史学家对岳飞的评价。
岳飞的军事能力和个人品格在古代都是顶尖的,但具体排几名的问题就没啥意义了。
『叁』 四大史学家的他是如何贬低岳飞,结果被人骂作汉奸
吕思勉的《白话本国史》?观点尊秦贬岳,将岳飞贬为“兵惰将骄”的军阀,把秦专桧鼓吹为忍辱负重的属忠臣
吕思勉(1884.2.27—1957.10.9),字诚之,笔名驽牛、程芸、芸等。汉族,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严耕望语)。
『肆』 岳飞所受过的刑罚!急求!要有历史依据的!
鞭打,主要是鞭打!!!当时岳飞被宋帝抓到监狱里时,即被秦烩派内人提审,要其认谋容反之罪,岳飞当然是不可能认罪的,于是被绑着受鞭刑,当衣服被打破的时候,岳飞背后的“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就显了出来,当时就把审问官镇住了,这样将“精忠报国”四个字刻在背后的一个人怎么会谋反?当即就不审了,回去上报秦烩,被臭骂一通,秦烩又换了个心狠手辣的审问官去审,最后被活活打死于狱中!!!
来源是中央电视台历史教育片,具体是哪一部,忘记了,但绝对是真实的,你可以到岳飞的一些相关网站上核实,希望这个故事可以让你们的京剧丰富一下故事情节,让岳飞这个历史人物更加饱满!!!岳飞是我最佩服的人之一!!!希望编好了后能看看你们的京剧!!!还有一点《满江红》最近部分历史学者认为不是岳飞所作!!!
欢迎到我空间或者HI我,与我交流!~~
『伍』 历史上,真正害死岳飞的是皇帝赵构,秦桧充其量只是帮凶,那人们为什么只骂秦桧而不骂皇帝
可能人们认为皇帝是听了奸臣秦桧的话,才会害死岳飞,岳飞死的根本原因应该就是奸臣秦桧从中作梗吧
『陆』 历史上真实的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汤阴县)人,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书法家、诗人、抗金英雄 ,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岳飞于北宋末年投军,从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泽起到绍兴十一年(1141年)为止的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靖康元年(1126年)岳飞应招在相州参加赵构为大元帅的部队。
金军南下江南,岳飞独树一帜,坚持抗金,收复建康。绍兴三年(1133年),被任命为沿江制置使,他念念不忘收复中原。次年春,岳飞收复襄阳六郡。绍兴六年(1136年)率师北伐,顺利攻下了伊、洛、商、虢等州,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
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赵构、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岳飞班师。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入狱。
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宋孝宗时岳飞冤狱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岳飞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夹击金军,以收复失地。岳飞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金人流传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
(6)骂岳飞的历史学家扩展阅读:
岳飞的治军风格
岳飞是中国古代治军的楷模,“岳家军”成为一时的典范。他虽然没有军事论著传世,但从其散见于史书篇牍中的论述和军事实践,可看出岳飞严于治军的主要内容。前人在总结岳飞的治军思想时指出有六个方面:贵精不贵多;谨训习;赏罚公正;号令严明;严肃纪律;同甘苦。 这六方面的核心便是以严治军。
由于岳飞严于治军、善于治军,故“岳家军”战斗力强,“皆可以一当百”,金人也赞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家军”为当时一些将帅所叹服,也为后世一些名将所效法。如明代名将戚继光亦以岳飞为榜样,练就了抗倭劲旅“戚家军”。
岳飞在作战中不仅强调要有勇敢的精神,而且更为重视谋略的作用。岳飞注意灵活用兵。宋王朝实行“将从中御”,将帅作战必须依事先准备的阵图行事,不得擅自改变。岳飞认为,阵图有一定的局限,而作战是千变万化的,“古今异宜,夷险异地”,不能照搬阵图。他提出“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思想。另外,岳飞还提出“善观敌者逆知其所始,善制敌者当先去其所恃”的思想。
『柒』 来个历史高手给我讲下岳飞,勤学苦练的故事,
十岁跟周侗读兵法,学武艺 岳飞幼年家境贫寒,无钱上学。但他非常好学,常在私塾窗外听课,无钱买纸笔,就以树枝为笔,大地为纸。私塾老师周侗免费收岳飞为学生,教育他做人的道理,每逢单日习文,双日习武。岳飞练功十分刻苦。三九严寒,北风呼啸,大雪纷飞。一大早,和岳飞住在一起的小师弟王贵、张显、汤怀等都因怕冷不肯起床练功。岳飞却想,功夫就要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若少年不努力,将来用什么去报效国家呢?他一个鲤鱼打挺,从被窝里跃起,穿衣提剑,迎风斗雪,挥剑起舞。早在一边仔细观察的周侗,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暗暗称赞:“小小年纪就如此刻苦练武,将来一定能成国家栋梁!”他踏着厚厚的积雪走到岳飞身后,说:“来,孩子,我再教你几套剑法!” 师父周侗从岳飞手中接过剑舞了起来。只见那剑在飞雪中来回穿梭,犹如一根银丝在飞舞,让人眼花缭乱。岳飞凝神记下师父的套路,等师父练完,就凭着自己的记忆,一招一式有模有样的练了起来。周侗见岳飞悟性很好,基本功又扎实,非常高兴,说:“这就是我祖传的剑法绝招,叫‘巧女纫针’!”接着,他又教了“暗渡陈仓”“蛟龙过海”等几套素不外传的绝招。 天大亮了,王贵、汤怀、张显等人才慢腾腾的出来练剑。见岳飞练得满面红光,汗流浃背,一个个羞红了脸不敢吱声。周侗师父厉声教训了他们几个:“你们应该好好向岳飞学习。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呀!”后来,他们就都学习岳飞,刻苦练功了。
</p>
『捌』 岳飞的历史评价
1)北宋末抄年,女真人入侵袭中原,流寇趁机作乱,勾结外国,岳飞并未镇压农民起义,而是镇压了一帮勾结女真人,掠夺老百姓的盗贼
2)岳飞抗金是爱国的表现,是对民族负责的表现,由于封建政权是某一家族的政权,精忠报国只能通过忠于皇帝来体现,所以,岳飞绝对不是愚忠
3)女真人披发左衽渔猎放牧,跟中国之人风俗言语皆不相通,不可能是兄弟民族,假如是兄弟就不会到处烧杀抢掠,把汉人当成畜生一样买卖了
4)岳飞因为保护汉族不被女真人杀掠,准备营救被抢走的国家元首,而得罪了赵构和秦桧,进而被残酷杀害,所以,都上千年了,老百姓对岳飞还是充满了感激和同情。
总之,民间对岳飞的评价就是,四个字“民族英雄”,而且是超级的哦
『玖』 哪位北宋名将比岳飞还冤枉,因为一本小说被骂了好多年
岳飞是我国古代的著名将领,他在两宋之交的国破家亡之际保家卫国、抗击外敌,一举克复了被金兵取得的许多城池,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不过,纵然他劳苦功高,但却被主和派的秦桧所陷害,再加上宋高宗为人懦弱,一心想和金人议和。
最终,他被因"莫须有"的罪名而处死,令世人扼腕。其实,除了岳飞,宋朝时还有一位惨遭冤枉的名将。
杨家将是宋朝时著名的武将家族,光是这一家族,便为北宋王朝输出了杨业、杨延昭等优秀将领,而在后世创作的小说中,他们更是被极度美化,成为了忠勇的象征。在《杨家将》的系列小说里面,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反派,那便是潘仁美,他也正是今天笔者要说的,被冤枉的名将。为什么说他的冤屈堪比岳飞呢?且听笔者在此道来。
不过,因为间接导致了杨业的战死,民间对潘美十分不满。等到小说兴盛后,人们一方面赞扬杨家将的勇猛和忠义,另一方面则要找到一个很有权势的奸臣来反衬杨家将们的高洁。最终,潘美因官爵显赫,又曾导致杨业身死,便被选中成了小说中的潘仁美,受到世世代代的指责和厌恶。
潘美本是一代名将、功臣,却成了书中的大反派。岳飞虽然当时身死,但死后留下美名,受到历代的怀念,而潘美则是虽然善终,但死后却受到唾骂,他所蒙受的冤屈,也算是很大了。
『拾』 为何有人会诋毁岳飞的满江
《满江红》是不是岳飞的作品?——解开历史谜团
岳飞的诗词,虽留传较少,但这首气势磅礴、悲壮深沉的《满江红》却深为人们喜爱。岳飞写《满江红》词时,中原大地正遭受金人铁骑的践踏。岳飞矢志抗金,反对投降,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他执著地追求收复失地,报仇雪耻,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心声;他战功赫赫,治军严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他自奉菲薄,廉洁奉公,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扬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所以,《满江红》一词,和岳飞的高风亮节一起,一直作为爱国主义的绝唱,唱彻神州。
《满江红》是在明朝的前期才广泛传播开来的,在宋、元两代极少或根本不见于记载。然而,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前,所有的人都相信它是岳飞的作品,没有人怀疑过它的作者是不是岳飞。让人始料不到的是,三十年代学者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辨证》一书的《岳武穆遗文》一篇中对《满江红》一词的作者提出质疑,从此江湖多事,数十年来关于此词的作者是不是伪作,争论不断。
持“伪作说”者,认为《满江红》是明朝人伪作的赝品,此派以余嘉锡、夏承焘为首,如果不计分量不足的“小人物”,则李敖是后期最有影响的一个。持“非伪说”者,认为《满江红》的确是岳飞的作品,中坚力量是历史学家邓广铭、学者唐珪章。下面,咱们来介绍两派学者和他们的论据论点。
(一)质疑者的论断
首先对《满江红》的作者提出质疑的,是近代学者余嘉锡。他在《四库提要辩证》中的《岳武穆遗文》条下,提出了两点质疑:
一、这首词最早见于明朝嘉靖十五年(1536)徐阶编的《岳武穆遗文》,是根据明朝弘治十五年(1502)浙江提学副使赵宽所书岳坟词碑收录的。赵宽未说所据何本,因而来历不明。而且赵宽碑记中提及的岳飞另一首诗《送紫岩张先生北伐》经明人考证是伪作。在此之前,此词亦不见于宋、元人的著述,为什么突然会出现在明中叶以后?深为可疑。
二、岳飞的孙子岳珂所编《金佗粹编》中的《岳王家集》也没有收录这首词。岳珂平生富于收藏,精于鉴赏,他与父亲岳霖搜访岳飞遗稿不遗余力。但是,从南宋嘉泰三年(1203)他为《岳王家集》作序到南宋端平元年(1234)重刊此书,共经历了三十一年,仍未收录这首词。因此,这首词可能不是岳飞所作。
继余嘉锡之后,词学家夏承焘于1961年也写了一篇《岳飞〈满江红〉词考辨》的文章,他除了赞同余氏的怀疑外,又提出了“贺兰山”地名有误。主要论点有:
一、岳飞伐金要直捣的“黄龙府”,在今吉林省境内,而贺兰山却在今内蒙古河套之西,南宋时属西夏,在明代则是北方鞑靼人常常入侵之地,距离岳飞伐金之地数千里之遥,且并非金国土地,若此词果真出岳飞之手,“不应方向乖背如此”。
二、贺兰山不同于前人泛称的“玉门”、“天山”之类的地名,它是实指。贺兰山在汉、晋时期还不见于史书,到北宋时才有记载。唐、宋时人们以贺兰山入诗,都是实指。直至明代中叶以后仍是如此,因此,以“泛称”解释岳飞的“乖背”,似也不通。
三、明朝弘治十一年(1498),明将王越在贺兰山抗击鞑靼,打了第一个大胜仗。因此“踏破贺兰山缺”,“在明代中叶实在是一句抗战口号,在南宋是决不会有此的”。所以,《满江红》不可能写于宋代,而是作于明代。
四、明朝的王越和他的同僚们,才可能是《满江红》词的作者。这首词刻在杭州岳庙中的时候,正是明朝打败鞑靼五六年之后。王越是进士及第,不仅武功盖世,“身率三军,决胜千里”,而且博学能文,长于诗赋,戎马疆场之余,作诗、词、赋、文数百篇,后人辑有《王襄敏公集》。这样的奇才,有了争夺贺兰山的阅历,自然会写出《满江红》这样不朽的诗词。
1980年,台湾学者孙述宇也发表了《岳飞的〈满江红〉?一个文学的质疑》,对词的作者也提出了两点疑问。
一、《满江红》词中用了岳飞的事迹和典故,如“三十功名”、“八千里路云和月”等等,根据这些尽人皆知的材料,一个伪作者是很容易写出这样一首词的。
二、《满江红》词的格调,与已证实的岳飞另一词《小重山》风格迥异:前者是慷慨激昂、英气飒飒的英雄诗;后者格调低沉、宛转惆怅的忧愤诗,两者“格调差得太远”,因而认定,“《满江红》是一首有事迹、有心志,但没有阅历的词”,是后人假借岳飞名义而作,“什九不是”岳飞的作品。
总结起来,质疑《满江红》为岳飞所作的论据就是:《岳王家集》未收,贺兰山方向乖背,前后词风格不同,宋元著述未见。
对于以上这些质疑者的观点,邓广铭、唐珪章、李安、陈非等学者进行了有力的驳斥。(二)“《家集》未收”辨
《金佗粹编》中的《岳王家集》未收《满江红》,其原因在于:
一、岳飞被赐死时,其家存文件全被查封没收,后来虽蒙准发还,也散失很多,并不齐全。
公元1142年,岳飞遇害时,其家被抄,家存文稿也被查封,家人难以妥为保管。此后,秦桧及其党羽把持南宋朝政近二十年,期间又屡次大兴文字狱,岳飞的文稿进一步散失。
公元1162年,宋孝宗为岳飞平反昭雪。此后,在各方的帮助下,岳飞三子岳霖(1130—1193年)开始收集与其父岳飞相关的各种资料,但是历经近二十年“秦祸”,与岳飞相关的许多资料文稿多有散失,故虽经过岳霖与其子岳珂(1183~1240年)两代人的努力,却仍然不能收集到岳飞的全部遗文,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而在南宋灭亡后,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统一了中国。作为抵御外侮的爱国英雄,岳飞的声名受到了蒙古统治者的压抑,很少大张旗鼓地宣称岳飞,直到明朝建立以后,事情才有所改观。这一历史事实,造成了《满江红》基本上不见于宋、元人的著录,而到了明朝才开始出现,并在社会上流传。
历史上,因多种原因,有一些作品湮没多年,过了很久又再次出现,这一情况也不乏其例。如唐朝末年诗人韦庄的《秦妇吟》一诗就被湮没了九百多年,之后又重见于世,但人们并没有因此而怀疑其真实性。——须知古代私人的一些孤本藏书,往往视为珍宝,不肯轻宣泄外人,因而某些作品手稿在经历了一段年月之后方才重新出现的情况,也并不稀奇。
二、岳霖、岳珂两代岳家后人没有搜集到此词,只能说明他们在这方面有遗漏。根据现有的史料看,岳霖父子也确有遗漏的实证。例如南宋学者赵与时《宾退录》记载的岳飞的“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直节报君仇。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一诗,就不见于岳珂编的《家集》中,因此,我们不能根据他们父子当时有没有收集到来断定作品的真伪。
三、据岳珂在《家集序》中所说,其父岳霖对于搜集岳飞的各类作品,确实是做过极大的努力,而岳珂本人在这方面却没有做过什么工作,只是加以编次刊印而已。其原文云:
先父臣霖盖尝搜访旧闻,参稽同异,或得于故吏之所录,或传于遗稿之所存,或备于堂札之文移,或纪于稗官之直笔。掇拾未备,尝以命臣,俾终其志。臣谨汇次,凡三万六千一百七十四言,厘为十卷,阙其卷尾,以俟附益。异时苟未溘先犬马,誓将搜访,以补其阙而备其遗。
这篇序文写于南宋嘉泰三年(1203年),到端平元年(1234年),岳珂又把《金佗粹编》(《家集》即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金佗续编》重行汇合刻印,距《家集》之初次刊行已达三十一年之久,他在序言中所说“阙其卷尾,以俟附益”者,却仍是一句空话。
即如收录岳飞诗《题新淦萧寺壁》的《宾退录》,在南宋嘉定末(1224)或宝庆初(1225)即已印行,岳珂却并未采辑。刊行于南宋开禧二年(1206)的《云麓漫钞》所载岳飞写在宜兴县张大年家的那段《题记》,较之岳珂收在《家集》中的那篇《五岳祠盟记》文字多些,也更翔实些。岳珂也置若罔闻,没有取相参订,这也足见岳珂对于搜访岳飞遗文,是不够辛勤认真的。(三)“王越托名”辨
所谓“明朝将领王越托名创造《满江红》之说”根本不能成立,原因如下:
一、王越不具备写出此词的才力。据《中国文学》,王越并未跻身“明代诗人”行列,但岳飞却荣立“宋代词人”之林。细检《王襄敏集》,殊属平庸。就选入《明诗别裁集》那仅有的一首《与李布政彦硕冯佥宪景阳对饮》(七律)说,也实在是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由前后两半合成。“青山”和“黄叶”同在,难道真是“久历边陲”的王越所见?而“雁度西风白草新”也只有在南方才能见到吧!无怪乎《四库提要》说王越:“诗文有河朔激壮之音,而往往伤于粗率”该集与《遗文》相距不可以道里计。再看汤阴岳庙中王越所题《谒岳王祠》,似抒情言志的小赋,但内容上表现上贫弱拙劣,辞不达理未举,而只剩下了冗长。王越焉能出此绝妙好词?!
二、王越生于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一说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也实在太迟了。至于在王越登进士第(景泰二年,即1451)前后,由于种种可想而知的原因,他作伪的可能性小到没有;而明代任何人即使作伪,也不能一手遮天。因为到这时,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已经在民间流传300余年了!
三、王越死得太快了。据《明史》本传记载:明朝成化十一年(1475),王越因奸人韦英勾结势倾中外的宦官汪直,孜孜以求擢升;十九年(1483),“直得罪,言官并劾越。诏夺爵除名,谪居安陆”。“弘治七年(1494),越屡疏颂冤,诏复左都御史。”“复结中官李广,以中旨召掌都察院事”,被言官“交章论,乃寝”。十年(1497)冬,起用王越总制延绥、宁夏、甘肃三边。十一年(秋),“越以寇巢贺兰山后,数扰边,乃分兵三路进剿。斩四十三级,获马驼百余”。“会李广得罪死,言官连章劾广党,皆及越。越闻忧恨,其冬卒于甘州(今甘肃张掖)。”
王越作伪的最大可能在进剿贺兰山前后,但是,却比《精忠录》成编(1455年)晚了40多年!——这对王越、对明代任何人来说,有心作伪也无力回天!!
四、王越幕僚无暇代笔。“越在时,人多咎其贪功。及死,而将馁卒惰,冒功糜饷滋甚,边臣竟未有如越者。”王越为人,“既躁于进取,依附攀援”,“与群小关通”,“为朝议所齮”,“为礼法士所疾” ,又死得极不光彩。而上行下效,其幕僚“早励良规,自求多福”尚且不暇,焉能为他代笔?并且,有识之士以其卑劣可鄙,与岳飞不能望其项背,也不屑于为他代笔!
事实上,现存河南汤阴岳庙的《满江红》刻石立于明英宗天顺二年(1458年),上面清楚地写着“右《满江红》词,乃宋少保岳鄂武穆王作”。这说明,《满江红》词的出现要早于余嘉锡所说的明朝弘治年间(1488年—1505年)。
不仅如此,汤阴的岳庙是在明代宗景泰元年(1450年)至二年(1451年)间经徐有贞提倡、汤阴县学谕袁纯负责创建的。庙宇落成后,袁纯又编辑了《精忠录》一书,记载这一经过,并且选录了岳飞的部分诗文,其中就有这首《满江红》。该书编成于景泰二年、三年间,比徐阶于明世宗嘉靖十五年所编辑的《岳集》之刊行则早了八十多年。
由此可知,《满江红》这首词的出现至迟不晚于15世纪50年代初期。这个时间,也远早于王越抗击鞑靼的时间,王越及其同僚所作之说不攻自破。
有许多学者还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王越在贺兰山击败鞑靼,事在明朝弘治十一年(1498年)。而据学者张璋编选的《历代词萃》所收岳飞《满江红》后评笺中,河南汤阴发现一块《满江红》词碑,下注《满江红》词乃宋少保岳鄂武穆王作,天顺二年春,庠生王熙书。而河南浚县的县志也记载汤阴庠生王熙于天顺二年(1458年)书写《满江红》并刻石立于岳王庙之事。
明朝天顺二年(1458年),比王越在贺兰山打胜仗的弘治十一年(1498年)早了四十年,而且词碑出土于岳飞故里,应该比较可靠。汤阴庠生王熙不能于四十前书刻四十年后才写出的作品,这是任何人都能理解的常识。可见,《满江红》词为王越幕府所作之说,不能成立。
至于以靖康之耻与岳飞的冤狱影射“土木之变”和于谦之死,有点牵强。“土木之变”,发生在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早于王熙书碑9年。即算“土木之变”情况与靖康之耻有某些类似,王熙何故迟至9年之后才书刻一首无根据的岳飞词来类比呢?更何况王熙书碑时明英宗已放归八年(1450年),与靖康耻犹未雪词意不符。于谦被杀是1458年,正是王熙书碑之年,《满江红》词是指要抗金收复失地,与于谦之死,对不上号。因此,武断地认为《满江红》词是明代人为王越攻贺兰山、土木之变、于谦之死等事而作,显然牵强附会,与史实不符。(四)“贺兰山”辨
对于“方向乖背”的指责,大多数驳斥者认为:
一、《满江红》词中的“贺兰山”应为泛说,而不是实指。正如词中的“胡虏肉”、“匈奴血”指广义的敌人,而未曾实指女真人一样。既然把斗争对象称做“匈奴”,则不但在河套地区的贺兰山可以入词,就连阴山以及更西边的祁连山也同样可用。似不应因此而责备作者“方向乖背”。
二、此句之上是“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诸句,如只就“贺兰山”句而断言其为明人所作,则势必把“靖康耻,犹未雪”等句断为“泛指”。而“靖康耻”是特定的历史灾难,不可以泛指的。明代虽有“土木之变”,但不久明英宗即被放回,且夺门复辟,不能称之为“犹未雪”;在明朝统治期内,中原与河朔地区从未被鞑靼人长期占领过,因而也不能产生“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豪情。
三、就南宋的地理位置而言,金人控制着北方,其东西两端即南宋人眼里的东北和西北;就汉唐以来的历史版图而言,整个西北部的大片土地都曾被少数族占领。因此,有不少南宋词作说到金兵时,常用“西北”和西北方向的历史典故。
如与岳飞处同一时代的南宋名臣赵鼎在他的《花心动》词中写道:“西北欃枪未灭,千万乡关,梦遥吴越”;稍晚于岳飞的南宋词人辛弃疾,在他的《稼轩词》中,既有“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之句(《水调歌头》),又有“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之句(《满江红》);另一位与岳飞处同一时代的词人张元干在他的《贺新郎》中也说:“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他们的“楼兰”、“琵琶”,特别是常常提到的“西北”方位,显然,都指的是当前的敌人金国女真人。我们能指责他们“方向乖背”吗?
事实上,南宋词人辛弃疾曾经在其词中将长安(今西安)比作东京开封,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曾经在其诗中将天山比作宋金对峙的前线战场,这些并不能说明他们犯了地理常识方面的错误。况且,西夏与北宋向来有战事,甚至在南宋初年,金人入侵中原的情况下,宋军也曾与西夏作战。
四、据黄拔荆教授考证,河北省磁县也有一座贺兰山,与岳飞及其军事生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宋朝时期的磁县当南北官道要冲,为兵家必争之地,岳飞在这里练兵、与金人交战,前后达六年之久。据此,则《满江红》中的“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是岳飞抒发抗金杀敌的壮志,陈述自己的战略设想的实写了。
有了“贺兰山”这一句,则《满江红》词非岳飞莫属了。(五)“风格”辨
所谓风格,指的是作家或艺术家在他长期的写作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特色。
其一,岳飞并非专门词家,留下的词作甚少,并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因而既有宛转低回的《小重山》,也有慷慨激昂的《满江红》。它们写于不同时间、不同心境,当然就会风格迥异。
其二,即使是诗词大家,也并非一“格”到底,两种风格兼擅的作家在文学史上并不少见。如苏东坡,既写过“大江东去”这样雄浑豪放的名篇,也写过“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这样的幽怨缠绵之作。如李清照,既写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这样的幽怨缠绵的名篇,也写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样雄浑豪放之作。因此,以《小重山》为岳飞词作的风格坐标,来否定《满江红》为岳飞所作,显然有以偏概全之嫌。
其三,从《满江红》反映的思想内容来看,这首词与岳飞其他诗文的内容是一致的。如“誓将直节报君仇,斩除顽恶还车驾”诗句,正是“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写照,而“不问登坛万户侯”,就是“三十功名尘与土”的注脚。此外,还有“扫清胡虏”,“立奇功,殄丑虏”,“白首为功名”,“深入虏庭,缚贼主,喋血马前,尽屠夷种”等等雄文,其用词与内涵显然与《满江红》是一致的。
事实上,《满江红》词中的一些思想和笔法,在岳飞的其他作品中也曾有所反映。如岳飞《五岳祠盟记》文中有“深入虏庭,缚贼主,蹀血马前,尽屠夷种”,与《满江红》中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如出一辙。岳飞《题新淦萧寺壁》诗中的“不问登坛万户侯”,也可以说是“三十功名尘与土”的注脚。《题新淦萧寺壁》一诗:“雄气堂堂贯斗牛”也与“怒发冲冠”、“壮怀激烈”异曲同工。
再比如,建炎四年(1130年),岳飞驻军宜兴县,因事到附近的广德军去公干,在其地金沙寺的墙壁上写了一段《题记》中的“俟立奇功,殄丑虏,复三关,迎二圣,使宋朝再振,中国安强,他时过此,得勒金石,不胜快哉!”与《满江红》中的“带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内容基本一致。显然,《满江红》词是岳飞内心真实思想感情的流露,后人不必纠缠于一些琐碎的枝节。
特别是唐圭璋先生所编之《全宋词》中,收有岳飞之另一首《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该词有岳飞之手书墨迹,并有谢升孙、宋克、文徵明所写的跋。其下阕云:“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其气势、思想内容、遣词用语,与《满江红?写怀》如出一辙。如果肯定《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为岳飞所作,能说《满江红?写怀》不是岳飞的作品吗?(六)“宋版”《满江红》确证
许多专家认为,岳飞作《满江红》之说首见于明代,而不见于宋、元版本,也不完全是事实。因为年代久远,许多宋、元刊本早已失传;如能披微索隐,许多后代作品辗转引用的宋、元作品中,仍能找到岳飞作《满江红》的记载。
《藏一话腴》为南宋后期学者陈郁所著。郭光先生使用的清沈雄《古今词话》和康熙《御选历代诗馀》中所引的《藏一话腴》文字,比之通行的《豫章丛书》本,多了如下一段重要文字:“(武穆)又作《满江红》,忠愤可见。其不欲等闲白了少年头,可以明其心事。”可见,南宋后期刊行的《藏一话腴》的另一版本,有岳飞作《满江红》之记载。
清人潘永因编订的《宋稗类钞》是辑录宋代的各种笔记小说,分类编排而成的书。其卷三《忠义》也有如下一段文字:“武穆家谢昭雪表云:青编尘乙夜之观,白简悟壬人之谮。最工。武穆有《满江红》词云:怒发冲冠朝天阙。”
全词除“壮志饥餐胡虏肉”之“胡虏”改为“仇恨”外,其余与流传于世的《满江红》词全同。而“胡虏”之改,显然是怕触犯了清代统治者的忌讳。
今查南宋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三《谢昭雪表》的前一句与此段引文几乎全同,唯有“最工”作“甚工”,开头多一“岳”字。据此,则大致可以判定,它是《鹤林玉露》的另一版本。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的写作年代是南宋“淳祐辛亥”(1251年),其成书年代与《藏一话腴》相近,都在南宋端平元年(1203年)之后,自然是反映了在《金佗粹编》、《金佗续编》成书后的新发现。
既然如今尚得以见到南宋后期有两处记载,则《满江红》词为岳飞所写,应无可疑。
1995年,陈非先生展示了有关岳飞《满江红》词的新发现。
据介绍,1986年在浙西江山县发现了一部《须江郎峰祝氏族谱》,其卷十四之《诗词歌赋》集中载有岳飞于绍兴三年(1133)赠抗战派大制参祝允哲的《满江红》词及祝允哲的和词。须江是江山县的古地名,郎峰祝氏是唐宋望族,祝允哲曾任大制参,提督荆襄军务,曾上疏高宗,愿以全家七十多口乞保岳飞,由此证实他们关系非同一般。岳飞题为《满江红?与祝允哲述怀》,其词云:
怒发冲冠,想当日,身亲行列。实能是、南征北战,军声激烈。百里山河归掌握,一统士卒捣巢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励臣节。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金城门阙。本欲饥餐胡虏肉,常怀渴饮匈奴血。偕君行,依旧奠家邦,解郁结。
祝允哲的和词题为《满江红?和岳元帅述怀》,其词云:
仗尔雄威,鼓劲气,震惊胡羯。披金甲,鹰扬虎奋,耿忠炳节。五国城中迎二帝,雁门关外捉金兀,恨我生,手无缚鸡力,徒劳说。
伤往事,心难歇;念异日,情应竭。握神矛闯入,贺兰山窟。万世功名归河汉,半世心志付云月。望将军,扫荡登金銮,朝天阙。
很显然,流行于世的《满江红?写怀》是岳飞在自己所作的《满江红?与祝允哲述怀》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祝允哲词中的部分词语、意境,修改后的定稿。其中,祝作“徒劳说”,在岳词中演绎为“空悲切”;祝作“贺兰山窟”,在岳词中改作“贺兰山缺”;祝作“万世功名归河汉,半世心志付云月”,在岳词中演绎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祝作“朝天阙”,在岳词中直接搬用,把原作低沉的“解郁结”结尾,改得奋发昂扬。
岳飞本非词家,他写词只是在一定场合里抒怀言志,并没有自成一家、流传千古的非分之想,因此反复修改、使用自己的旧作,和把他人的词语、意境融入自己的新作,都是很正常的事。但是,修改后的《满江红?写怀》,慷慨激昂,气壮山河,成为了抒发爱国情怀的千古绝唱。
这两首原汁原味的《满江红》的发现,足以扫除一切怪论,而成为《满江红》定为岳飞所作的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