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多少日本浪人参与黄花岗起义
关于你的问题,通过相关文献检索情况如下:参考文献:
1赵金珏:《日本浪人专与辛亥革命》属,《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丛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叙述辛亥革命前后大陆浪人活动的概况。以下各章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主线,分析他们的思想和历史事件的因果、特点。在书中350页。“1911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宫崎滔天于5月16日曾写信给末永,信中谈及广州起义失败的情形”。虽然两日本人都是同盟会成员,但是没有直接参与4月27日广州起义。
2杨栋梁著《辛亥革命时期日本大陆浪人的对话认知与行动》,《历史教学》,2012年3期,也没有相关报道。
所以可以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到日本浪人没有直接参与黄花岗起义,至少没有直接证据可以说明。
希望能帮助到你的问题解决。
杭州图书馆
B. 历史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有何深意
还原历史原貌贯通历史整体
在中国抗日战争历史中,8年抗战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的全面抗战;14年抗战则是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开始的抗战,包含了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两个阶段。
教育部表示,教材修改要求将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强调“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应在课程教材中予以系统、准确体现。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李宗远说,8年到14年不是改变,而是还原历史原貌。1937年作为历史节点的意义,在于全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同样不会被否认。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日本史学会会长汤重南说,历史上使用8年抗战的提法,是考虑到对当时特殊历史环境的尊重。恢复14年抗战史的提法,更是对历史真实的尊重。
增加东北抗战的时间段学术有据
此次教材修改的历史内容,主要是增加了东北抗战的时间段。
汤重南说,14年抗战这个概念具有科学性、历史性、原则性与现实性。
李宗远说,事实上,学界大约在2005年就结束了争论,一致认定中国抗战历史应为14年标准。这个标准在纪念抗战60周年期间得到了贯彻和体现。
汤重南说,14年抗战更符合历史事实。首先,中国抗战第一枪在1931年沈阳北大营就已经打响;第二,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30万东北抗日联军在1931年至1937年之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抵抗,付出了大量牺牲。
李宗远说,从1931年开始,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逐步推进,中国对日本的反抗和防范也在逐步推进。在1931年至1937年间,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就在积极部署抵抗,9月19日还发表抗日宣言,东北义勇军在共产党领导下壮大成为东北抗日联军,发动广大民众参加抗战。在此期间,国民党方面也有东北军余部继续进行对日抗战,还有十九路军参加的淞沪抗战也属于其中的一部分。
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主任杨栋梁教授表示,教材的修改是对抗战问题认识的巨大进步,令人欣慰。14年抗战史的主要依据在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连续14年没有间断过,中国人民的抵抗从1931年开始就没停止过。因此,东北的抗战不仅是东北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抵抗,更是中华民族持续不断、不屈不挠的抗争,都应该计入抗战的史册。
新界定有助于消除认识混乱
李宗远说,14年抗战史能够最大程度地将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流血牺牲的烈士,囊括到民族英烈的范畴中来,这是对民族脊梁、抗战英灵最重要的告慰和尊重。
汤重南说,8年抗战不能将为民族而战的大量英烈包含在内,特别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他们在最艰苦的环境中流血牺牲,“南有杨靖宇,北有赵尚志”,世界闻名,特别是我们的国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这些不被算作抗战历史,是极大的不公。
这一新的历史界定,也粉碎了一些海外势力扭曲8年抗战与14年抗战之间有机联系,排他独断地抹杀中国共产党作为民族中流砥柱的不良居心。
此外,汤重南还表示,在国际上存在一种长期历史偏见,对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当中的重要历史地位严重认识不足。14年抗战史的正名,有助于唤醒国际认知,进一步敦促各界继续接近历史真实,公允面对中国人民做出的重大牺牲。
张玉来说,14年抗战史的书写,有助于国内国际抗战史研究领域能够更好地进行对接。譬如日本著名学者江口圭一与家永三郎等,都将中国抗日战争起点定位于1931年。这样的呼应是对日本国内勇于正视历史、反省罪行的有识之士的一种肯定,有助于警醒各国牢记历史、珍惜和平。
张玉来还认为,应进一步研究梳理抗战史,消除近年来“抗日神剧”等历史泛娱乐化所造成的认识混乱以及价值观扭曲,加强对青少年乃至全社会的历史传承,积极正本清源。
满意请采纳
C. 日本战争犯罪的侵华罪行的侵略罪行铁证如山(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
吉林省公布了日本侵华档案最新研究成果——450件邮政检阅档案。这些保存在吉林省档案馆的档案形成时间为1937年到1945年,全部为日文书写,其中日本人之间的通信占50%以上,充分披露了日军侵华的种种罪行。同时,汇集最新研究成果的《铁证如山——吉林省档案馆馆藏日本侵华邮政检阅月报专辑》两本图书,由吉林出版集团出版发行。
用真实的记录,还原历史
“吉林省档案馆内的日军侵华档案,记录着日本在中国乃至亚洲犯下的滔天罪行。”吉林省档案馆研究馆员赵玉洁二十几年都在和这些档案打交道,“1945年日本投降时关东宪兵队司令部没来得及彻底销毁,这些档案才得以保留下来。”
邮政检阅是日本侵华时期各地宪兵队针对日本军人、军队服务人员、日本民众,殖民地、占领区的军政要人及普通民众、外籍人士等往来信件、电报、电话、出版物进行的秘密检查。各地宪兵队对其中反映日军暴行、战争实态、危害日军统治或可资日军利用的内容进行消除、扣押等处理,并摘要辑录形成月报或周报。
吉林省档案馆副馆长、新闻发言人穆占一介绍说,邮政检阅档案所摘录信件的内容完全出自日本侵华时的亲历者、见证者之手,“亲手所为、亲眼所见、亲笔所写,具有不可抵赖的原始性”。
“整理这些档案,对档案工作人员是精神和感情的折磨。最初接触这些档案时,里面描写的日军烧杀淫掠等暴行的场景,让人经常做噩梦。”赵玉洁介绍说,有的同事在研究731部队罪行档案时,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抑郁。
据介绍,档案中被检查信件的发信人、收信人的姓名、住址均可查证,很多信件内容与历史事件相吻合。“邮政检阅月报档案内容多属于日本军人、‘开拓民’等写给亲人的家书,其内容对事件描述往往是最原生态、最真实、具体的反映。”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教授衣保中说。
用翔实的内容,揭露暴行
衣保中教授在研究中发现,邮政检阅月报档案中有一份非常珍贵的档案,反映了日军在诺门罕战争中对苏军发动了化学战,这份档案明确记录了“石井部队被派往前线”。衣保中介绍,所谓的“石井部队”就是731部队。日本在侵华过程中,公然违背国际公约,研制使用化学武器和细菌武器,犯下了反人类的罪行。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蒋立峰介绍,邮政检阅月报档案记录了日军视劳工生命如草芥,与狗同等对待的反人道罪行,在关东军的镇压和苛酷管理下,数十万中国劳工在修筑军事工程中变成了白骨。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王胜今认为,这批档案提供了第一手档案资料,充实了1935年以后到日本战败期间利用白俄罗斯移民侵略远东的罪证。
用确凿的铁证,警示未来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杨栋梁介绍说,邮政检阅月报档案资料大量反映了被侵略的中国人民的苦难,也揭示了白俄罗斯人、朝鲜人对日本的占领的不满,以及一部分日本人本身对军国主义的排斥和反对战争的态度。
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王泰平介绍说,当年日本军国主义打着“建设东亚永远的和平”“建立东亚新秩序”“建设东亚共同体”等幌子,发动侵略战争。对档案的整理公布,也是对日本人民保卫和平的有力支持。
吉林省档案馆将联合国内科研院所、国内顶级专家加入研究,同时邀请国外专家进行国际合作研究。穆占一说:“《铁证如山》系列成果将被翻译成英文、日文等多种文字,在国际上发行,让国际社会了解日本侵华的铁证,认清日本右翼势力对侵华战争种种错误言论”。《 人民日报 》(记者岳富荣祝大伟 2014年07月06日 04 版)
D. 日本近现代经济史的作者简介
杨栋梁,1954年2月生,辽宁人。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南开大学历史系版毕业。曾在日本东京权大学经济学部、名古屋太学经济学部、爱知大学研究和讲学。现任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主任、日本研究院教授、经济史研究中心教授。兼任中华日本学会副会长、中国日本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日本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日本近现代经济史和日本近现代史研究,代表作有《日本战后复兴期经济政策研究》、《国家权力与经济发展一日本战后产业合理化政策研究》、《近代以来日本缀济体制变革研究》、《日本后发型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研究》,发表各种学术著述近百篇、部。
E. 有哪位网友可以提供一下南开大学历史系古籍所王薇老师的信息,谢谢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师信息
时间:2012-04-02 04:53来源:未知 作者:huawenuser 点击:1114次
姓名 性别 职称 所属部门 硕导 博导 1 敖堃 男 副教授 古籍与文化研究所 中国古代史 查看 2 白新良 男 教授 中国古代史 查看 3 常建华 男 教授 历史学系 中国古代史 历史学院学术委员会 历史学科评议组 历史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历史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 历史
姓名 性别 职称 所属部门 硕导 博导
1 敖堃 男 副教授 古籍与文化研究所 中国古代史 查看
2 白新良 男 教授 中国古代史 查看
3 常建华 男 教授 历史学系 中国古代史 历史学院学术委员会 历史学科评议组 历史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历史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 历史学院职称评定委员会 查看
4 陈畅 女 讲师 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查看
5 陈德弟 男 副教授 古籍与文化研究所 中国古代史 查看
6 程平山 男 副教授 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中国古代史 查看
7 陈絜 男 教授 古籍与文化研究所 中国古代史 查看
8 陈志强 男 教授 世界史学系 世界史 党政领导 历史学院学术委员会 历史学科评议组 历史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历史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 历史学院职称评定委员会 世界史学系 查看
9 崔岩 女 讲师 历史学系 历史文献学 查看
10 党超 男 讲师 历史学系 中国古代史 查看
11 邓丽兰 女 副教授 历史学系 中国近现代史 查看
12 丁见民 男 讲师 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 世界史学系 世界史 世界史学系 查看
13 董国辉 男 副研究员 拉丁美洲研究中心 世界史 世界史学系 世界史学系 查看
14 董瑜 女 讲师 世界史学系 世界史 世界史学系 查看
15 杜家骥 男 教授 中国古代史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历史研究所 查看
16 付成双 男 副研究员 世界史学系 世界史 世界史学系 查看
17 高飞 女 工程师 行政办公室 查看
18 高艳林 男 副教授 历史研究所 中国古代史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党政领导 查看
19 郭长虹 男 副教授 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查看
20 郭明 男 馆员 教学与科研办公室 教学办公室 查看
21 郭伟 男 初级 查看
22 顾晓茜 女 工人 网络技术研究中心 查看
23 韩琦 男 教授 拉丁美洲研究中心 世界史 世界史学系 世界史学系 查看
24 韩铁 男 教授 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 世界史学系 世界史 世界史学系 查看
25 哈全安 男 教授 世界史 历史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历史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 历史学院职称评定委员会 世界史学系 世界史学系 查看
26 何孝荣 男 研究员 历史研究所 中国古代史 查看
27 洪国起 男 教授 历史学院学术委员会 查看
28 侯杰 男 教授 历史学系 中国近现代史 历史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 查看
29 侯咏梅 女 馆员 文献资料中心 查看
30 黄春雨 男 副教授 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查看
31 王昊 男 馆员 查看
32 胡宝华 男 教授 历史学系 专门史 查看
33 贾洪波 男 副教授 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查看
34 江沛 男 教授 历史学系 中国近现代史 党政领导 历史学院学术委员会 历史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历史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 历史学院职称评定委员会 查看
35 姜胜利 男 教授 历史学系 查看
36 蓝海 男 副研究员 党政领导 查看
37 李冬君 女 副教授 历史学系 中国近现代史 查看
38 李凡 男 教授 世界史 世界史学系 世界史学系 查看
39 李晶 女 讲师 古籍与文化研究所 查看
40 李剑鸣 男 教授 查看
41 李金铮 男 教授 历史学系 中国近现代史 查看
42 李来容 女 讲师 历史学系 中国近现代史 查看
43 李明玉 女 副研究员 教学与科研办公室 教学办公室 历史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查看
44 林延清 男 教授 历史研究所 查看
45 李少兵 男 教授 历史学系 中国近现代史 查看
46 李少龙 男 副研究馆员 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查看
47 刘敏 女 教授 历史学系 中国古代史 查看
48 刘晓琴 女 副教授 历史学系 中国近现代史 查看
49 刘毅 男 教授 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历史学院学术委员会 历史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历史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 历史学院职称评定委员会 查看
50 刘岳兵 男 教授 世界史学系 查看
51 刘尊志 男 副教授 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查看
52 李小林 女 教授 历史研究所 中国古代史 查看
53 李喜所 男 教授 历史学系 中国近现代史 历史学院学术委员会 历史学科评议组 历史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历史学院职称评定委员会 查看
54 李宪堂 男 副教授 历史学系 专门史 查看
55 李永胜 男 副教授 历史学系 中国近现代史 查看
56 李卓 女 教授 世界史 历史学科评议组 历史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世界史学系 查看
57 李治安 男 教授 历史学系 历史学院学术委员会 历史学科评议组 历史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历史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 历史学院职称评定委员会 查看
58 罗宣 女 副教授 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 世界史学系 世界史 世界史学系 查看
59 毛立坤 男 讲师 历史学系 中国近现代史 查看
60 马世力 男 教授 网络技术研究中心 世界史学系 世界史 历史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 世界史学系 查看
61 门连凤 女 研究员 党政领导 历史学院学术委员会 历史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历史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 历史学院职称评定委员会 查看
62 米镇波 男 教授 查看
63 南炳文 男 教授 历史研究所 中国古代史 历史学院学术委员会 历史学科评议组 历史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历史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 历史学院职称评定委员会 查看
64 潘斌 女 工程师 查看
65 潘芳 女 讲师 拉丁美洲研究中心 世界史学系 世界史学系 查看
66 庞乃明 男 副教授 历史研究所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查看
67 乔治忠 男 教授 历史学系 中国古代史 历史文献学 历史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历史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 查看
68 宋志勇 男 教授 世界史学系 查看
69 孙立群 男 教授 历史学系 中国古代史 历史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 查看
70 孙卫国 男 教授 历史学系 历史文献学 查看
71 谭融 女 教授 世界史学系 查看
72 王昊 男 馆员 行政办公室 查看
73 王军 男 工程师 网络技术研究中心 查看
74 王金连 女 编辑 教学与科研办公室 教学办公室 查看
75 王黎 男 副教授 世界史学系 世界史学系 查看
76 王利华 男 教授 历史学系 中国古代史 党政领导 历史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历史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 查看
77 王力平 女 教授 古籍与文化研究所 查看
78 王立新 男 教授 世界史学系 查看
79 王萍 女 教授 拉丁美洲研究中心 世界史 世界史学系 世界史学系 查看
80 王秋香 女 助理研究员 文献资料中心 教学办公室 查看
81 王薇 女 教授 古籍与文化研究所 查看
82 王先明 男 教授 历史学系 中国近现代史 历史学院学术委员会 历史学科评议组 历史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历史学院职称评定委员会 查看
83 王晓欣 男 教授 历史学系 中国古代史 查看
84 王燕 女 助理馆员 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查看
85 王以欣 男 教授 世界史学系 世界史 世界史学系 查看
86 温娟 女 副教授 世界史学系 查看
87 武鹏 男 讲师 世界史学系 世界史 世界史学系 查看
88 吴志成 男 教授 世界史学系 查看
89 吴振清 男 副教授 查看
90 肖军 男 副教授 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 世界史学系 世界史 世界史学系 查看
91 肖玉秋 女 副教授 世界史学系 世界史学系 查看
92 夏炎 男 副教授 历史学系 中国古代史 查看
93 谢东 男 助理研究员 教学与科研办公室 查看
94 薛磊 男 副教授 历史学系 中国古代史 查看
95 徐思伟 男 副教授 世界史 世界史学系 世界史学系 查看
96 许檀 女 教授 历史学系 中国古代史 查看
97 阎国栋 男 教授 世界史学系 查看
98 闫爱民 男 教授 历史学系 中国古代史 查看
99 杨巨平 男 教授 世界史学系 世界史 世界史学系 查看
100 杨栋梁 男 教授 世界史 历史学院学术委员会 历史学科评议组 历史学院职称评定委员会 世界史学系 查看
101 杨东明 男 讲师 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查看
102 杨令侠 女 教授 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 世界史学系 世界史 世界史学系 查看
103 杨永明 男 副研究员 古籍与文化研究所 文献资料中心 查看
104 叶民 男 副教授 世界史学系 世界史 世界史学系 查看
105 元青 男 教授 历史学系 中国近现代史 查看
106 袁胜文 男 副教授 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查看
107 余新忠 男 教授 历史学系 中国古代史 查看
108 藏佩红 女 副教授 世界史学系 查看
109 张传勇 男 讲师 历史学系 中国古代史 查看
110 张分田 男 教授 历史学系 专门史 查看
111 张国刚 男 教授 查看
112 张聚国 男 副教授 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 世界史学系 世界史学系 查看
113 张荣明 男 教授 历史学系 专门史 历史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 查看
114 张思 男 教授 历史学系 中国近现代史 查看
115 张伟伟 男 副教授 世界史学系 世界史 世界史学系 查看
116 赵伯雄 男 教授 古籍与文化研究所 历史学院学术委员会 历史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历史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 历史学院职称评定委员会 查看
117 赵德宇 男 教授 世界史学系 查看
118 赵学功 男 教授 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 世界史学系 世界史 世界史学系 查看
119 赵永纪 男 教授 古籍与文化研究所 查看
120 郑玮 女 讲师 世界史学系 世界史 世界史学系 查看
121 朱凤瀚 男 教授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查看
122 朱洪斌 男 副教授 历史文献学 查看
123 朱会玲 女 馆员 文献资料中心 查看
124 朱彦民 男 教授 历史学系 专门史 查看
(责任编辑:huawenuser)
F. 我想跨专业考研
给你一些信息做参考!
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学科是北京师范大学最早形成的系科之一,由 1902 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第二类"分科演变而来。1952 年院系调整,辅仁大学历史系并入。在百年的历史发展中,一批享誉海内外的学者李大钊、钱玄同、邓之诚、王桐龄、方国瑜、朱希祖、张星烺、杨秀峰、楚图南、陈垣、侯外庐、白寿彝、赵光贤、柴德赓、刘启戈、陈正飞、张鸿翔等在此辛勤耕耘过,奠定了北师大历史学科坚实的基础。现有 1 个国家级重点学科, 1 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7 个博士点, 8 个硕士点。既有国内外知名的教授何兹全、龚书铎、刘家和、瞿林东、陈其泰、晁福林、郑师渠等,也有一批崭露才华的中青年学者。
在科研方面,是国内历史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是全国高校中最早设立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和最早获得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也是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1994 年设为国家首批人文社会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001 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基地,是" 211 "工程、" 985 "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单位。
北京大学
前身可溯至1899年秋京师大学堂设立的史学堂,是近代中国最早建立的史学教育科系。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1912年5月改为国立北京大学。新文化运动中,北京大学的史学教育多方吸取近代世界新的科学理论、方法和知识,力求使学生获得广博的基础知识,打下厚实的学术功底,练就精深的专业能力。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时,由于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一部分历史学骨干教师的汇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师资阵容进一步壮大,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益发突出。随着形势的发展,考古学专业1983年从本系分出,独立成为考古学系。在该系的教师行列里,涌现过李大钊、马叙伦、马衡、朱希祖、陈寅恽、陈翰笙、陈衡哲、傅斯年、李济、董作宾、孟森、钱穆、陈垣、陈受颐、顾颉刚、邓之诚、冯家升、张星、刘崇、毛子水、姚从吾、郑天挺、翦伯赞、张政、向达、邓广铭、周一良、齐思和、杨人、邵循正、苏秉琦等著名的史学家。
课程门类设置齐全,分本科和研究生两个层次,可授予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本科从1994年起列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现有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四个博士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世界地区国别史。还有全国第一家博士后流动站。
南京大学
前身溯源于1902年建立的三江师范学堂国史科。1952年院系调整时,由原中央大学历史系、边疆政治系和金陵大学历史系合并而成。九十余年来,一批史学大师和著名学者先后任教,如柳诒徵、缪凤林、陈训慈、郭廷以、沈刚伯、朱希祖、张贵永、贺昌群、雷海宗、罗尔纲、韩儒林、白寿彝、陈恭禄、王绳祖、蒋孟引、王拭、王觉非、茅家琦等,奠定了南大历史系的学科构架、基本特色及发展基础。全系设有历史学、考古学两个本科生专业,以及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国际关系史)、考古学5个博士点(含硕士点)。1995年,被确定为国家教育部直属的文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996年,经国家人事部评审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并成为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的单位。1998年,本系经国务院学位办评审,获准按历史学一级学科招收博士生。本系世界地区、国别史为国家重点学科,中国近现代史为江苏省重点学科。
复旦大学
历史系是复旦大学历史最为悠久的系科之一,成立于1925年。1949年,暨南大学和同济大学的文学院并入复旦,改史地系为史学系。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组成了复旦大学历史系。从80年代后期起,原属于历史系的历史地理和文博专业,先后独立为历史地理研究所和文博系。
该系拥有享誉学界的一代宗师,如周谷城、顾颉刚、周予同、姚名达、方豪、陈守实、邓广铭、蔡尚思,等等。著名的语言学家陈望道、闻名遐迩的地理学家任美锷都先后担任过系主任。1952年院系调整后,又有谭其骧等杰出学者调入任教,开创了复旦大学历史系的新局面。
南开大学
1919年南开大学创建伊始,即设置有历史学门。1923年,南开大学正式建立历史系。著名学者蒋廷黻博士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成为该系的奠基人。目前,有著名明史专家南炳文教授、蒙元史专家李治安教授,中国近代史专家李喜所教授,美国史专家李剑鸣教授、王晓德教授,拜占廷史专家陈志强教授,日本史专家杨栋梁教授、米庆余教授,还有相关领域的专家王先明教授、白新良教授、赵伯雄教授、杜家骥教授、常建华教授、乔治忠教授、许檀教授、李卓教授、韩铁教授、马世力教授等等。 该院现拥有8个二级学科,它们是: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考古与博物馆学、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均拥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基本上涵盖了史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哈全安教授主持的"世界上古中古史",李治安教授、王晓欣副教授主持的"中国古代后期史"两门课程,被确定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孙立群教授主持的"中国古代前期史"课程,被确定为天津市级精品课程。学院每年招收博士生60余名,硕士生60余名,本科生70余名,并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
以上是对2008年前五名历史学院师资力量的简单介绍,为方便报考学子能够了解如何选择投报专业以及院校,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为例,向大家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考生可以以此为参考去收集自己有意向报考的院校专业信息。
更多详情可咨询跨考专业咨询师!
G. 定州都有哪些历史人物啊急求! 尽可能多的告诉我,在这儿谢谢了!
李夫人,野史中又称李妍,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人,是汉武帝最为宠爱的妃子之一。她是武帝宠臣、宫延乐师李延年的妹妹,贰师将军李广利的姊姊。
李延年擅长音律歌舞,故而颇得武帝宠幸。一日延年为武帝献歌,歌词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武帝闻得此曲,极为感慨叹息。武帝姊平阳公主便告诉武帝,歌中的佳人就是指延年的妹妹,即李夫人。李夫人随后得武帝召见,由是深得宠幸。
李夫人早卒,武帝以皇后之礼安葬,后来还封其弟李广利为贰师将军,李延年为协律都尉。武帝驾崩后,霍光揣度其意旨,为李夫人追上尊号为孝武皇后。
李夫人生一子刘髆,为昌邑哀王。其孙刘贺,袭昌邑王,只当了二十七日的皇帝。
刘琨(271~318年),字越石,中山(今河北定州)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西晋诗人、音乐家和爱国将领。
宫素然 定州人 古代第一位女画家,著作《明妃出塞图》,该画于清朝咸同年间流入日本,现藏于日本大阪节立美术馆。画面描绘西汉元帝时,王昭君远嫁匈奴单于,出塞和亲跋涉塞外路上的情景。
孙志远(1911年出生于河北省定州,1966年逝世),原名秉哲,是一位中国共产党政治家。
孙志远1929年加入共青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时期担任过不同部队的政治委员。曾参加西藏和平解放谈判。后来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机械工业部部长。
孙志远(1911-1966)原名孙秉哲,又名宋耀祖、孙国钰、孙健。
1911年10月12日生于河北定县大王梅村。
1929年在北平师范大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0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参加领导爱国学生运动。同年11月任共青团北平市委组织部部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被派到东北辽阳一带的抗日义勇军中工作。
1932年春返回家乡,任中共定县中心县委书记,曾组织农民武装配合高(阳)蠡(县)暴动。
1933年2月到东北军骑兵二师训练班任教官,后到第五十三军从事兵运工作。
1934年8月被派到苏联海参崴学习。1935年2月回国,先后在沈阳,北平等地从事党的秘密工作。
1936年8月被派到中共东北军第五十三军工委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冀中人民自卫军党代表,参与创建冀中抗日根据地。
1938年5月任八路军第三纵队兼冀中军区政治部主任、冀中区党委常委。
1940年入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2年任党校第二部副主任。
1943年任晋绥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1944年任晋绥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兼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党校副校长。
1945年任晋绥野战军独立二旅政委。
1946年1月任军事调处执行部驻集宁执行小组中共方面代表。同年5月任晋绥野战军政治部主任、第三纵队政委。
1947年任晋绥土改工作团团长兼中共静乐县委书记。
1948年7月任西北野战军第七纵队政委,1949年2月任第一野战军七军政委,同年6月任第一兵团政治部主任,参加扶(风)郿(县)、陇东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秘书长。
1952年11月调任政务院副秘书长兼参事室主任。
1954年2月任中共中央财委第二、第三办公厅主任,同年10月任国务院第三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建委副主任。
1956年10月任国家经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后兼物资管理总局局长。
1961年1月任国防工业委员会党组第二书记,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第三机械工业部部长兼党组书记。
1958年5月被补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
1959年4月被选为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是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
1966年10月11日在北京逝世。
张寒晖(1902年—1946年),河北定州人,中共早期地下党员。
1937年在西安创作著名抗日歌曲《松花江上》,1946年病逝于延安。
1925年入北平国立艺专戏剧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在北平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4年回老家组织抗日救国会,同时从事小说和戏剧创作,为宣传抗日奔走呼号。
1935年去西安,在东北军中宣传抗日。
1937年再度深入农村,宣传抗日救国。
1942年任陕甘宁边区文协秘书长,他创作的《松花江上》、《国民大生产》、《去当兵》等著名歌曲,曾在解放区和全国广为流传,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张电甲(1922.2.15——2010.3.14), 河北省定县(定州市)北车寄村人。
1922年张电甲出生在定县北车寄村一个贫苦的家庭,
1935年,张电甲就已经是个热血少年,投身到了家乡河北定县(今河北定州市)晏阳初领导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简称平教会,为乡村建设运动的前身)学习。当年张寒晖还在定县主持平民教会工作,张电甲第一次接触了解了马列主义,并参加了由张寒晖组织的家乡农民运动。
1937年10月加入由吕正操将军领导的人民自卫军在冀中平原上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
193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2年,部队开往定县,反“扫荡”开始后,张电甲不幸在一次战斗中英勇负伤住在当地群众家养伤,定县北町惨案后和冀中部队失散。后来由于伤势一直没有痊愈以及其他一些原因没有找到部队。便在家结婚开始了农民生活。
2010年3月14日因伤病医治无效在北车寄去世。
杨栋梁(1916-1989)河北省定县(今定州市)北车寄村人。曾用名杨文聚
193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
1951年6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第六十八军第二零三师师长。
1955年4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二十六军第一副军长兼参谋长。
1967年8月10日至1972年6月29日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西省军区司令员。
1968年1月至1972年4月任江西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1970年12月至1972年6月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
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是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89年1月8日在济南逝世。
H. 明年想考南开日本研究院的研究生,想了解下日研的国际政治和世界史专业都有哪些老师,谢啦~~
http://202.113.26.27/teachers.asp
这是南开日本研究院的网址
姓名 职称 学位 研究方向 研究室电话
杨栋梁 教授、博导 博士 日本经济史 23505753
李 卓 教授、博导 博士 日本古代史、日本社会史 23505753
赵德宇 教授、博导 博士 日本文化史 23505753
宋志勇 教授、博导 博士 日本外交史、日本教育 23505186
臧佩红 副教授 博士 日本教育、日本战后史 23505753
莽景石 教授 博导 经济学博士 现代日本经济 23505753
刘岳兵 副教授 哲学博士 日本思想 23505753
郑蔚 副教授 博士 日本金融制度 23505753
温娟 副教授 博士 日本近代经济 23505753
乔林生 副教授 博士 日本政治与对外关系 23505753
张玉来 副教授 博士 日本经济 23505753
刘轩 讲师 博士 日本经济 23505753
王蕾 副教授 博士 日本外交 23505753
尹晓亮 讲师 博士 日本政治与外交 23502788
周志国 硕士 办公室 23505186
王蕊 硕士 办公室 23505186
马娟 学士 办公室 23505186
郑朝晖 讲师 学士 资料室
陈俊杰 讲师 学士 资料室
退休教师
俞辛焞 教授、博导 博士 日本外交史
米庆余 教授、博导 日本外交史
王振锁 教授、博导 日本政治史 23509687
武安隆 教授 日本文化史
你大概看下吧希望帮到你
I. “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 有何深意
还原历史原貌贯通历史整体
在中国抗日战争历史中,8年抗战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的全面抗战;14年抗战则是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开始的抗战,包含了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两个阶段。
教育部表示,教材修改要求将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强调“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应在课程教材中予以系统、准确体现。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李宗远说,8年到14年不是改变,而是还原历史原貌。1937年作为历史节点的意义,在于全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同样不会被否认。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日本史学会会长汤重南说,历史上使用8年抗战的提法,是考虑到对当时特殊历史环境的尊重。恢复14年抗战史的提法,更是对历史真实的尊重。
增加东北抗战的时间段学术有据
此次教材修改的历史内容,主要是增加了东北抗战的时间段。
汤重南说,14年抗战这个概念具有科学性、历史性、原则性与现实性。
李宗远说,事实上,学界大约在2005年就结束了争论,一致认定中国抗战历史应为14年标准。这个标准在纪念抗战60周年期间得到了贯彻和体现。
汤重南说,14年抗战更符合历史事实。首先,中国抗战第一枪在1931年沈阳北大营就已经打响;第二,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30万东北抗日联军在1931年至1937年之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抵抗,付出了大量牺牲。
李宗远说,从1931年开始,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逐步推进,中国对日本的反抗和防范也在逐步推进。在1931年至1937年间,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就在积极部署抵抗,9月19日还发表抗日宣言,东北义勇军在共产党领导下壮大成为东北抗日联军,发动广大民众参加抗战。在此期间,国民党方面也有东北军余部继续进行对日抗战,还有十九路军参加的淞沪抗战也属于其中的一部分。
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主任杨栋梁教授表示,教材的修改是对抗战问题认识的巨大进步,令人欣慰。14年抗战史的主要依据在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连续14年没有间断过,中国人民的抵抗从1931年开始就没停止过。因此,东北的抗战不仅是东北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抵抗,更是中华民族持续不断、不屈不挠的抗争,都应该计入抗战的史册。
新界定有助于消除认识混乱
李宗远说,14年抗战史能够最大程度地将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流血牺牲的烈士,囊括到民族英烈的范畴中来,这是对民族脊梁、抗战英灵最重要的告慰和尊重。
汤重南说,8年抗战不能将为民族而战的大量英烈包含在内,特别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他们在最艰苦的环境中流血牺牲,“南有杨靖宇,北有赵尚志”,世界闻名,特别是我们的国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这些不被算作抗战历史,是极大的不公。
这一新的历史界定,也粉碎了一些海外势力扭曲8年抗战与14年抗战之间有机联系,排他独断地抹杀中国共产党作为民族中流砥柱的不良居心。
此外,汤重南还表示,在国际上存在一种长期历史偏见,对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当中的重要历史地位严重认识不足。14年抗战史的正名,有助于唤醒国际认知,进一步敦促各界继续接近历史真实,公允面对中国人民做出的重大牺牲。
张玉来说,14年抗战史的书写,有助于国内国际抗战史研究领域能够更好地进行对接。譬如日本著名学者江口圭一与家永三郎等,都将中国抗日战争起点定位于1931年。这样的呼应是对日本国内勇于正视历史、反省罪行的有识之士的一种肯定,有助于警醒各国牢记历史、珍惜和平。
张玉来还认为,应进一步研究梳理抗战史,消除近年来“抗日神剧”等历史泛娱乐化所造成的认识混乱以及价值观扭曲,加强对青少年乃至全社会的历史传承,积极正本清源。
J. 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有何深意
还原历史原貌贯通历史整体
在中国抗日战争历史中,8年抗战是指从年“七七事变”爆发后的全面抗战;14年抗战则是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开始的抗战,包含了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两个阶段。
教育部表示,教材修改要求将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强调“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应在课程教材中予以系统、准确体现。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李宗远说,8年到14年不是改变,而是还原历史原貌。1937年作为历史节点的意义,在于全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同样不会被否认。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日本史学会会长汤重南说,历史上使用8年抗战的提法,是考虑到对当时特殊历史环境的尊重。恢复14年抗战史的提法,更是对历史真实的尊重。
增加东北抗战的时间段学术有据
此次教材修改的历史内容,主要是增加了东北抗战的时间段。
汤重南说,14年抗战这个概念具有科学性、历史性、原则性与现实性。
李宗远说,事实上,学界大约在2005年就结束了争论,一致认定中国抗战历史应为14年标准。这个标准在纪念抗战60周年期间得到了贯彻和体现。
汤重南说,14年抗战更符合历史事实。首先,中国抗战第一枪在1931年沈阳北大营就已经打响;第二,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30万东北抗日联军在1931年至1937年之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抵抗,付出了大量牺牲。
李宗远说,从1931年开始,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逐步推进,中国对日本的反抗和防范也在逐步推进。在1931年至1937年间,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就在积极部署抵抗,9月19日还发表抗日宣言,东北义勇军在共产党领导下壮大成为东北抗日联军,发动广大民众参加抗战。在此期间,国民党方面也有东北军余部继续进行对日抗战,还有十九路军参加的淞沪抗战也属于其中的一部分。
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主任杨栋梁教授表示,教材的修改是对抗战问题认识的巨大进步,令人欣慰。14年抗战史的主要依据在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连续14年没有间断过,中国人民的抵抗从1931年开始就没停止过。因此,东北的抗战不仅是东北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抵抗,更是中华民族持续不断、不屈不挠的抗争,都应该计入抗战的史册。
新界定有助于消除认识混乱
李宗远说,14年抗战史能够最大程度地将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流血牺牲的烈士,囊括到民族英烈的范畴中来,这是对民族脊梁、抗战英灵最重要的告慰和尊重。
汤重南说,8年抗战不能将为民族而战的大量英烈包含在内,特别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他们在最艰苦的环境中流血牺牲,“南有杨靖宇,北有赵尚志”,世界闻名,特别是我们的国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这些不被算作抗战历史,是极大的不公。
这一新的历史界定,也粉碎了一些海外势力扭曲8年抗战与14年抗战之间有机联系,排他独断地抹杀中国共产党作为民族中流砥柱的不良居心。
此外,汤重南还表示,在国际上存在一种长期历史偏见,对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当中的重要历史地位严重认识不足。14年抗战史的正名,有助于唤醒国际认知,进一步敦促各界继续接近历史真实,公允面对中国人民做出的重大牺牲。
张玉来说,14年抗战史的书写,有助于国内国际抗战史研究领域能够更好地进行对接。譬如日本著名学者江口圭一与家永三郎等,都将中国抗日战争起点定位于1931年。这样的呼应是对日本国内勇于正视历史、反省罪行的有识之士的一种肯定,有助于警醒各国牢记历史、珍惜和平。
张玉来还认为,应进一步研究梳理抗战史,消除近年来“抗日神剧”等历史泛娱乐化所造成的认识混乱以及价值观扭曲,加强对青少年乃至全社会的历史传承,积极正本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