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哲学基础
一 哲学的产生与存在
1哲学的智慧和思想产生于人类的生活实践活动。
2哲学起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二 哲学的本义与任务
1哲学是一种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其本意就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2 哲学的任务是寻找光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三 世界观与方法论
1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
2方法论: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3二者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四 具体和抽象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其进行新的概括和生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五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① 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
② 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2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① 思维能正确反映存在的,就是可知论;
② 否认思维能正确反映存在的,是不可知论。
六 思维和存在(为什么)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七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
①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② 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地物质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2唯心主义:
①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决定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本原。
② 唯心主义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但由于对意识有不同的理解,形成了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客观唯心主义把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在哲学史上,没有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独立派别。
八 哲学 政治 经济 文化的关系:
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一定形态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
九 哲学对社会的变革作用
1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2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未来。
3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十 马克思主义
1产生
①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阶级基础)
②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使人们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成为可能。
③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理论来源)
2特征:实践性 科学性 革命性
①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十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就
1毛泽东思想
①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②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
③ 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2 邓小平理论
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思想方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基本内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 三个代表
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4 科学发展观
① 第一要义:发展
本质核心: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② 地位: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论
一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1内容:
①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②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原因:
① 自然界是物质的
② 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③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二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与意识
① 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② 意识: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起源);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生理基础);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内容)
③ 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2原理内容:
① 物质决定意识
②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A能动地认识世界B 能动地改造(促进or阻碍)世界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和起来
2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3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
4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三 运动和物质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和物质不可分。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四 运动和静止
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2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五 规律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规律是客观的
2规律是普遍的
方法论: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六 实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1实践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唯物辩证法
一 普遍联系的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1(普遍性)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尊重联系的客观性,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3(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一切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二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1 整体与部分相互区别
①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整体居主导地位,统帅部分。
②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处于被支配地位,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
② 高中政治必修四重要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着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5、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客观唯心
※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1、哲学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哲学是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为什么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①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②牢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③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时间经验和认识成果。
3、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①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直接理论来源: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基础:从“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为“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
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批判地吸取)]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①毛泽东思想及其精髓与活的灵魂
②邓小平理论及其主题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本质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1、理解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与意识相比而言);根本属性是运动(这是与物质的其他属性相比而言)。
※2、运动与物质的辨证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辨证关系: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及认识规律对生活和实践的意义: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1、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在此基础上,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法论。
辩证关系: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方法论: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并不是否定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1、实践的概念与特点
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从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等角度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理解真理的客观性及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真理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属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是具体的,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什么是联系?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方法论意义:客观性——切忌主观随意性。多样性——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3、整体和部分的含义、关系及其把握二者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含义: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关系: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重视局部作用。
4、系统的含义、基本特征,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意义
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意义: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旧事物?什么是发展?(即发展的实质)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走向灭亡的事物。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的普遍性
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3、为什么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把握这一观点有何意义?
前途是光明的:(1)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2)它在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吸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3)社会领域内的新事物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而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1)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2)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3)旧事物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因而,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意义: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既要充满信心,鼓励、支持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接受挫折与考验。
4、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含义: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相互关系:(1)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4)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5、把握量变和质变关系原理的意义
做好量的积累,为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什么是矛盾?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原理: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的海洋中扬帆远航,才能历经风雨,又见彩虹。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方法论意义:想问题、办事情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分析矛盾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
5、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个性)的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是可以变化的。方法论意义:(1)应该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2)掌握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科学的工作方法。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相互联系
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就是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8、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
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辨证否定观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辨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辨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辨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辨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它要求我们注重发展,注重变化,敢于创新。
3、为什么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可以比较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辨证关系的原理加以理解)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理解推动社会运动、变化、发展的两对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
3、比较并理解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不同表现及解决方式
阶级社会:主要通过阶级斗争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只能通过改革解决。
※4、了解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人民群众
※5、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想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6、理解什么是人的价值,掌握评价一个人价值大小的标准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7、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思考并深入体会价值观的选择与人的幸福之间的关系?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8、联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等相关知识,明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9、懂得劳动及奉献对人生的意义
创造价值,体验幸福:在劳动中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促进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体验人生幸福。
※10、思考为什么强调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是不可能的。
11、理解自我砥砺是一种人生的修炼,是抗挫折,抵诱惑的能力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
③ 人教版高一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生活与哲学》高考考点解析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什么是哲学?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什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两者的关系如何?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
(3)关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什么?
(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什么?他们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6、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7、 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8、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9、什么是真正的哲学?
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1)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2)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最主要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2)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3、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1)自然界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4)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4、什么是运动?
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7、什么是规律?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8、规律客观性的表现
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9、规律普遍性的表现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10、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的要求是什么?
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但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11、人与规律的关系是什么?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所以人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2)但是,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12、意识的本质是什么?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3、意识的作用的表现有哪些?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14、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指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15、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要求。
16、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2)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17、 什么是实践?具有哪三个特点?
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一、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18、 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9、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谬误?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谬误是与客观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
20、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什么?
客观性是其最基本的属性。
21、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体现在哪里?
(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都是具体的。 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22、为什么说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
(2)认识具有无限性;
(3)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过程。
23、怎样认识和发现真理?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24、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什么是联系?联系的特征是什么?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特征:(1)联系具有普遍性 (2)联系具客观性 (3)联系具有多样性
2、联系的普遍性是什么?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及其要求是什么?
(1)含义: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要求:一、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二、但是,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根据联系和实践的关系,联系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4、联系的多样性及其要求是什么?
(1)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多种多样;
(2)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5、什么是整体和部分?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是什么?
(1)含义:整体是指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2)关系:(1)区别: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帅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联系: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6、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有什么重要意义?
(1)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2)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7、发展的普遍性是什么?
(1)自然界是发展的。整个自然界经历了一个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无生命物质到生命物质,从生命物质到人的漫长的前进和上升过程;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表明,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认识没有终点,任何理论都在不断发展。人的认识的积累都会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
8、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9、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是什么?
根本标志在于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10、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1)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违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
(2)新事物克服旧事物中消极、腐朽和过时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3)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4)因此,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
11、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1)新事物的发展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2)新事物本身存在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
(3)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
(4)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5)所以,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要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12、事物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而道路是曲折的。
13、事物发展的状态是什么?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14、什么是量变和质变?
(1)量变: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统一、相持、平衡、静止都是量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
(2)质变: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统一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都是质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
15、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是什么?要求我们怎么做?
(1)关系:一,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二,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2)要求:一、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二、当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的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16、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矛盾。
17、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辨证法的根本观点。
18、什么是矛盾?它有哪两个基本属性?
(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
19、矛盾的普遍性是什么?有何要求?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2)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要求:(1)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2)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0、什么是矛盾的特殊性?它的表现是什么?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表现:(1)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不同的矛盾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2)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3)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如何?
(1)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个别和一般的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2)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3)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一事物总是和同类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
(4)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为特殊性,反之亦然。
2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指导意义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努力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特殊规律的过程,就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23、什么是主次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1)主要矛盾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2)次要矛盾指: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3)关系: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4、什么是矛盾主次方面?他们之间的辨证关系如何?
在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此即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另一方则处于被支配地位,此即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5、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认识方法
(1)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3)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4)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两点中的重点,不是一点论。
26、什么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7、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事物内部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分开来;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28、辨证否定的含义及本质?
(1)含义: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29、实现新事物的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的灭亡的根本根本途径是什么?
根本途径是辨证的否定。
30、辨证否定观的要求是什么?
(1)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2)不仅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31、辩证法按其本质说是什么?为什么?
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因为(1)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2)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不断运动中,因而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3)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
32、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要求是什么?
(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
33、唯物辩证法与行而上学的分歧是什么?根本分歧是什么?
(1)分歧: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行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2)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四、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
1、什么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2、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之间的辨证关系是什么?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包括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5、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是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的矛盾。
6、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7、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
(2)途径:①在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通过改革完成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8、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根本动力、强大动力、直接动力各是什么?
(1)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创新;
(2)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3)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改革;
(4)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
9、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精神财富形成的源泉,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精神财富;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0、什么是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人民群众具有历史性,但其主体是劳动群众。
1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12、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3、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什么?
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群众路线。
14、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是什么?
(1)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2)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15、什么是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指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16、什么是人的价值?它包括哪些方面?
(1)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2)人的价值包括:①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②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17、评价一个人有无价值的标准是什么?
主要是看他的贡献,即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18、什么是价值观?
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实质上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19、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体现在哪里?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①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②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我们能否拥有美好生活的航标。
20、怎样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2)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选择;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的选择标准。
21、为什么说在劳动和奉献中才能创造价值?
(1)一个人在劳动中创造的财富越多,则对社会和人民的贡献就越大,自身的价值就越大;(2)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自由地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从而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3)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2、怎样才能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1)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是不可能的;
(2)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个性表现在对他人和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
④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有哪些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什么是哲学?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什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两者的关系如何?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
(3)关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什么?
(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什么?他们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6、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7、 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8、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9、什么是真正的哲学?
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1)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2)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最主要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2)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3、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1)自然界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4)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4、什么是运动?
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7、什么是规律?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8、规律客观性的表现
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9、规律普遍性的表现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10、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的要求是什么?
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但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11、人与规律的关系是什么?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所以人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2)但是,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12、意识的本质是什么?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3、意识的作用的表现有哪些?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14、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指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15、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要求。
16、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2)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17、 什么是实践?具有哪三个特点?
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一、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18、 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9、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谬误?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谬误是与客观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
20、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什么?
客观性是其最基本的属性。
21、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体现在哪里?
(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都是具体的。 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22、为什么说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
(2)认识具有无限性;
(3)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过程。
23、怎样认识和发现真理?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24、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什么是联系?联系的特征是什么?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特征:(1)联系具有普遍性 (2)联系具客观性 (3)联系具有多样性
2、联系的普遍性是什么?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及其要求是什么?
(1)含义: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要求:一、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二、但是,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根据联系和实践的关系,联系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4、联系的多样性及其要求是什么?
(1)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多种多样;
(2)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5、什么是整体和部分?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是什么?
(1)含义:整体是指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2)关系:(1)区别: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帅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联系: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6、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有什么重要意义?
(1)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2)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7、发展的普遍性是什么?
(1)自然界是发展的。整个自然界经历了一个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无生命物质到生命物质,从生命物质到人的漫长的前进和上升过程;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表明,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认识没有终点,任何理论都在不断发展。人的认识的积累都会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
8、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9、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是什么?
根本标志在于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10、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1)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违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
(2)新事物克服旧事物中消极、腐朽和过时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3)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4)因此,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
11、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1)新事物的发展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2)新事物本身存在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
(3)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
(4)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5)所以,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要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12、事物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而道路是曲折的。
13、事物发展的状态是什么?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14、什么是量变和质变?
(1)量变: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统一、相持、平衡、静止都是量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
(2)质变: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统一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都是质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
15、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是什么?要求我们怎么做?
(1)关系:一,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二,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2)要求:一、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二、当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的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16、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矛盾。
17、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辨证法的根本观点。
18、什么是矛盾?它有哪两个基本属性?
(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
19、矛盾的普遍性是什么?有何要求?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2)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要求:(1)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2)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0、什么是矛盾的特殊性?它的表现是什么?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表现:(1)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不同的矛盾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2)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3)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如何?
(1)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个别和一般的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2)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3)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一事物总是和同类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
(4)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为特殊性,反之亦然。
2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指导意义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努力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特殊规律的过程,就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23、什么是主次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1)主要矛盾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2)次要矛盾指: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3)关系: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4、什么是矛盾主次方面?他们之间的辨证关系如何?
在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此即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另一方则处于被支配地位,此即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5、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认识方法
(1)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3)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4)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两点中的重点,不是一点论。
26、什么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7、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事物内部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分开来;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28、辨证否定的含义及本质?
(1)含义: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29、实现新事物的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的灭亡的根本根本途径是什么?
根本途径是辨证的否定。
30、辨证否定观的要求是什么?
(1)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2)不仅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31、辩证法按其本质说是什么?为什么?
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因为(1)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2)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不断运动中,因而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3)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
32、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要求是什么?
(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
33、唯物辩证法与行而上学的分歧是什么?根本分歧是什么?
(1)分歧: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行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2)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四、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
1、什么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2、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之间的辨证关系是什么?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包括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5、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是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的矛盾。
6、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7、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
(2)途径:①在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通过改革完成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8、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根本动力、强大动力、直接动力各是什么?
(1)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创新;
(2)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3)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改革;
(4)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
9、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精神财富形成的源泉,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精神财富;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0、什么是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人民群众具有历史性,但其主体是劳动群众。
1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12、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3、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什么?
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群众路线。
14、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是什么?
(1)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2)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15、什么是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指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16、什么是人的价值?它包括哪些方面?
(1)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2)人的价值包括:①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②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17、评价一个人有无价值的标准是什么?
主要是看他的贡献,即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18、什么是价值观?
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实质上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19、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体现在哪里?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①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②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我们能否拥有美好生活的航标。
20、怎样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2)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选择;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的选择标准。
21、为什么说在劳动和奉献中才能创造价值?
(1)一个人在劳动中创造的财富越多,则对社会和人民的贡献就越大,自身的价值就越大;(2)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自由地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从而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3)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2、怎样才能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1)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是不可能的;
(2)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个性表现在对他人和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
⑤ 求文档: 高中政治必修四的第四单元知识点
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4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以往社会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具有不同步性,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
方法论要求:①从客观存在的社会实际出发 ②树立正确的社意,抵制和克服错误的社意。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44.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5.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46.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A.什么叫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B.什么叫上层建筑: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即上层建筑。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47.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48.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3)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是,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49.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含义: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劳动群众是其主体)
(2)为什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
A.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D.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50.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财的创造者,是精财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原理)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方法论)
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51.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它涵盖了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52.人的价值的内涵与评价
(1)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2)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在今天,人的贡献主要是对工人阶级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的贡献。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53.价值观含义
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54.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2)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3)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要求: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的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55.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1)价值判断含义: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的判断叫做价值判断。
(2)价值选择:在价值判断基础上作出的选择叫价值选择。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A.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B.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56.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和阶级性
(1)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
(2)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在阶级社会,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57.价值冲突和评价标准(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
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当个人利益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58.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A.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价值。
B.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C.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
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条件、享受条件和工作条件都是由社会提供的。
我们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但是,我们要正确认识和追求个性发展。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A.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B.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C.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综合探究:(1)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一个人有了崇高理想,就有了坚定正确的方向,就能够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人类的幸福结合起来,从而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实现人生的价值。(2)个人和社会是统一的,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的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⑥ 求高中历史选修3和政治必修4的复习提纲。
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1918年)
1、背景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
世界的瓜分是按照国家实力进行的。19世纪下半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这种发展不平衡导致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发生了变化:课文表格。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下来,美、德经济发展迅速。与实力对比变化相反,各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占有状况未变,还都是按照原来的力量对比划分的,这样矛盾就产生了。新崛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按照新的国家实力重新瓜分世界。由此引发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战争。
19世纪下半期,工业革命发展,资本主义列强寻求海外市场禾原料产地,掀起掠夺、瓜分殖民地的新浪潮。19世纪末,整个世界基本被西方列强瓜分完毕,世界最终连成一个整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其资本主义发展的附庸。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列强殖民扩张的目的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扩张有何不同?
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扩张主要目的是直接掠夺贵金属和财富(资本原始积累阶段);19世纪下半期以来的资本主义列强殖民扩张的主要目的是抢占海外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输出剩余资本的场所。
(2)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
在欧洲列强的激烈争斗中,主要有三对基本矛盾:法德矛盾、英德矛盾、俄奥矛盾。
三国同盟的形成:德国首要目的是防范法国。德法矛盾:争夺欧洲霸权。历史宿敌。
1879年,德国与奥匈帝国签订同盟条约(这是德国构筑同盟体系迈出的第一步,反俄性质)
1882年,德、意、奥缔结《三国同盟条约》(标志着以德国为首的第一个欧洲大陆军事同盟集团的形成)
三国协约的形成
1892年,法、俄签订了《法俄军事协定草案》(标志着欧洲大陆的另一个军事同盟集团的初步形成)
1904年,英、法签订《英法协约》
1907年,英、俄签订了《英俄协约》(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军事同盟的最终成立)
(3)战争的催化剂
科技进步成果被运用于军事领域:潜艇、飞机、坦克、电报、电话、无线电(残酷性,世界性,世界范围内指挥战争,突破地域限制)
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
2、经过
(1)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2)战争进程
第一阶段:1914年。马恩河战役彻底打破了德军想在六周内打败法国的计划“施里芬计划”。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首次重大战役。它宣告了速战速决梦想的破灭,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堑壕战。
第二阶段:1915——1916年。主要的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
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持续时间最长、最为惨烈的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伤亡人数近100万。首次使用毒气。
索姆河战役:英军首次使用坦克。
日德兰海战:海上战场。德国对英国发出挑战。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大的一次海战。英国舰队损失惨重,但英国海军仍然掌握着制海权。
第三阶段:1917——1918年。发生两件大事:一是俄国的十月革命;二是美国的参战。这两件大事对大战的结束产生了重大影响。
3、结果
同盟国(德奥集团)的失败而告终。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保加利亚。(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实力。
4、性质: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
主要看交战方的目的,这个目的应该贯穿在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中,。一战的爆发是因为交战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战争过程中各国战争目标和行动也都是为了争夺霸权和瓜分领土,明显显现了战争的侵略掠夺性;战争的结果也不是正义和公理的胜利,而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没有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二战爆发埋下伏笔。
分析战争性质还要注意区别整体与个别,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一战中,塞尔维亚和比利时是为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是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性质。但这不能从整体改变一战的非正义性。
5、影响
(1) 西欧相对衰落;美日的崛起:美国战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开始从伦敦专向纽约。(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日本一战期间扩展在中国势力,企图独霸中国;经济实力大增(债权国)。
(2) 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摧毁了俄罗斯、德意志、奥匈等帝国,英、法、意等帝国主义国家被削弱。封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解体。
(3) 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4) 革命与独立浪潮:欧美各国工人运动高涨;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奠定了二战后摧毁殖民体系的基础。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凡尔赛体系的建立——巴黎和会(1919年)
(1)实质:战前列强争夺的继续。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2)主要内容
重新划定德国疆界;限制德国军备; 赔款问题;瓜分海外殖民地: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英法日分割,充分说明了帝国主义战争的本质(争夺殖民地,争夺霸权)。巴黎和会的性质是帝国主义分赃会议。
中国山东问题: 大国强权政治下,英法美操纵的巴黎和会同意满足日本的要求。中国爆发五四运动,中国代表团最后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弱国无外交。
由和约内容分析得出和约、和会的实质:凡尔赛和约是在牺牲弱小民族的基础上,宰割德国的掠夺性条约,反映了巴黎和会帝国主义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赃性质和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的实质。(如中国山东问题)
(3)凡尔赛体系的构成
构成:协约国集团与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和土耳其等战败国签订的一系列和约;《凡尔赛和约》、国际联盟盟约结为一体,构成协约国列强建立战后以欧洲为主的国际关系新秩序的基本框架,即凡尔赛体系。
巴黎和会上最大的赢家:英国、法国。
(4)凡尔赛体系下的重重矛盾
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暂时缓和);战胜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协约国对苏维埃俄国的极端敌视,准备武装干涉。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排除在体系之外。
(5)维系国际机构:国际联盟:1920建立,英法操纵(1946年解散)
2、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华盛顿会议(1921.11.12)
(1)根本原因:日本在中国和太平洋地区的扩张威胁美英利益。(美日矛盾)。目的:调整列强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分配问题。
(2)内容
《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
华盛顿会议(三个条约)上,美国成了最大的受益者,美国获得哪些利益?抑制了日本在亚太地区队扩张和海军力量的增长;取得了与老牌海军强国英国相等的制海权;在中国实现了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政策。
《九国公约》实质上是“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中国山东问题的解决:
解决原因
①中国人民坚持斗争的结果;(弱国无外交)
②美英和日本的矛盾。美英反对日本独占中国的野心,对日本施加一定的压力。(主)
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力量的对比——帝国主义战胜国重分世界殖民地,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凡-华体系”调整了帝国主义在欧洲和东方的关系——构成了20-30年代帝国主义新的国际关系
3、战后遗留问题解决:德国赔款问题;欧洲安全问题。
(1)道威斯计划:影响:34页(德国赔款问题)
(2)《洛迦诺公约》:1925年。影响:34页。
(3)《非战公约》:1928年。影响:积极、局限。35页。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
1、背景(原因)
(1)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20世纪20年代相对稳定,随着德、日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它们对英、法、美主宰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日益不满。
(2) 30年代大危机对二战爆发起了催化的作用。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因此大危机使世界走向战争。
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标志:1931年“九一八事变”
欧洲策源地形成标志:1933年希特勒上台
(3) 法西斯蓄意发动侵略战争是局部战争扩大为全面战争的主要原因。
(4) 英法推行绥靖政策(顶点《慕尼黑协定》),美国推行中立自保政策(西班牙内战不干涉政策),苏联避战自保(《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客观上促进了大战的爆发。
2、经过
(1)局部战争: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的对外侵略扩张
意埃战争(1935年)
德、意干涉西班牙内战(1936年):性质:西班牙内战既是一场西班牙人民反对国内反动保守势力的革命战争,同时也是一场有国际力量卷入的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是30年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一个典型,被称为“小二战”,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预演。
日本全面侵华:1937.7.7七七事变
德国吞并奥地利:1938年
德、日、意法西斯结盟:1936-1937年期间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建立“柏林-罗马-东京”三国轴心,以反对共产主义为名义结成同盟,
(2)战争的全面爆发:1939年进攻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英国。不列颠之战:德国遭到发动侵略战争以来首次失败。
(3)战争的扩大
1941.6.22苏德战争爆发:莫斯科战役:打破了德军陆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标志着“闪电战”的破产,极大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决心。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本偷袭珍珠港:1941.12.7。二战真正成为全球性的战争。
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美日在亚太地区争夺的结果。
直接原因:美英等国宣布对日实行贸易禁运。
(3)战争的转折
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1942年1.1《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三大转折性战役
1942—1943年。在二战的三大战场:苏德战场、太平洋战场、北非战场,盟军分别取得了扭转战局的决定性胜利。三次关键性战役:苏德战场:斯大林保卫战;太平洋战场:中途岛海战;北非战场:阿拉曼战役。
法西斯国家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反法西斯同盟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最终取得胜利。
(4)战争的胜利
诺曼底登陆:1944.6.6——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
德日投降时间:1945.5.8德国投降;1945.8.1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 2,正式签订无条件投降书。至此,二战正式结束。
日本投降的原因:主要由哪些因素促使其投降?哪个最为主要?
中国全面反攻(最主要作用):中国是抗日主战场,中国军民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最终拖垮了日军主力,没有中国军民的英勇抗日,就没有反法西斯战争的全面、辉煌的胜利。
美国投放原子弹
苏联出兵东北
后两个非决定性因素,起加速作用。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
(1) 战争的正义性(法西斯国家发动的是侵略战争,它们把战争强加给各国人民,遭到各国人民的反对,战争的非正义性,决定了它们必然失败)。
(2) 人民是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3) 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和力量的联合。
3、性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为什么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反法西斯战争?
二战同同样是由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引起的,参加国有美英等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但始终是一场反法西斯战争。
主要矛盾:三四十年代世界主要矛盾是法西斯势力扩张与反法西斯力量间的斗争,打败法西斯是当时世界政治的中心问题。在这场战争中,尽管参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国家,有着各自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代表着各自不同利益和要求,但是,在彻底打败德意日法西斯侵略者的共同的目标下,它们“求大同,存小异”,互相援助,共同抗击敌人,取得胜利。
英美对德战争虽有争霸因素,但客观上是为了保卫自由民主制度和民族独立,摧毁纳粹暴政而战,客观上有利于欧洲人民和世界人民,有利于世界和平和健康发展,其主导方面是发法西斯正义战争。
4、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人类的胜利,民主战胜专制,正义战胜邪恶。理性得到张扬,民主、人权与和平的思想深入人心。(纳粹残杀犹太人),联合国诞生。
改变世界格局:德意日法西斯被彻底打败;英法被削弱,美苏崛起;社会主义国家;殖民体系彻底瓦解;西欧衰落,世界重心转移。
二战期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原子弹——和平运用:核电厂。
世界历史进入一个新阶段。
四、雅尔塔体制
1、雅尔塔体制:二战结束后,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德黑兰会议、波茨坦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这就是所谓的雅尔塔体系。
(1)主要内容
(2)评价
积极:有利于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体现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它将苏联与美苏两国不同的社会制度的和平共处纳入国际关系体系)共处与合作以共同维护战后战后和平的精神,反映了世界人民对和平与安全的渴望,具有一定进步性。
消极:建立在美苏战时实力均势的基础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安排战后世界两分天下,使雅尔塔体制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实质: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对世界格局做出的两分天下的划分,它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雅尔塔体制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的结束,为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二战后初期表现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全球对峙局面;20世纪60年代以后逐渐被美苏争霸局面所代替)
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全球战略矛盾对立。美国为了称霸世界,挑起了针对弈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主要斗争方式。
2、冷战的形成
(1)“冷战”的概念
(2)“冷战”序幕——1946.3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3)“冷战”的全面开始——1947.3杜鲁门主义提出
政治上对抗:1947.9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上对抗:马歇尔计划1947.6:根本目的:稳定和控制西欧,遏制苏联。(“共产主义”)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
经济互助委员会(经互会)1949.9
军事上对峙: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北约)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华约)——标志着战后欧洲正式出现了两个敌对的军事集团。随着美国遏制政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展开,到1955年,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冷战”对峙局面最终形成。
(4)美苏争霸(20世纪60年代以后逐渐被美苏争霸局面所代替,美苏争霸日益成为“冷战”的主旋律)
美苏争霸的原因:
美苏实力对比的变化;
苏联外交战略的变化;——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主要原因)
决定事件发生发展的是内因,苏联外交战略的变化是主要的(同时也是主观原因),而双方实力对比变化是客观因素,可能性。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期
争霸态势:缓和与紧张并存,以紧张为主,争霸的优势的美国。
表现:缓和:外交上“和解”——戴维营会议
紧张:军事上的对抗——第二次柏林危机(“柏林墙”的修筑)
古巴导弹危机(战略优势在美国)
美苏争霸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
争霸态势:苏攻美守,优势在苏联方面。
美国:尼克松主义(缓和政策)——材料
苏联:积极进攻战略(力争军事优势的军事战略和麻痹西方的缓和战略)
缓和:
(1)1972年尼克松访苏(缓和高潮)
(2)1975年,欧安会召开,签署《赫尔辛基宣言》
对抗: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
美苏争霸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
争霸态势:美攻苏守,优势在美国方面。
对抗:1980年“卡特主义”提出:重新强调实力和军事遏制
1981年里根新遏制政策: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星球大战计划,逼苏联搞军备竞赛,以此拖垮经济实力相对落后的苏联。
缓和:标志:1987年《消除中程导弹条约》签署(标志美苏关系进入一个新的有限缓和时期,即所谓“第二次缓和”)
(5)、冷战结束——苏联解体
1991.12.8,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国签署明斯克协定,宣布成立“独立体”。(初步解体)
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签署《阿拉木图宣言》,独联体扩大到苏联绝大部分加盟共和国。苏联作为国际法一个主体停止存在。苏联完全解体。
东欧剧变原因
内因:
历史原因:袭用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经济政治原因:改革成效不大——经济政治危机
外因
苏联因素: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影响
西方因素: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基本战略,其目标是使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私有化、政治多元化、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西方化,最终使社会主义国家演变为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以美国为领导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
苏联剧变和最终解体的原因
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 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
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五、二战后的局部战争(大国干预与插手):原因、影响理解
1、“冷战”中的“热战”(冷战产物,美苏两国和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
(1)朝鲜战争(1950-1953):朝鲜半岛的分裂:二战结束受降区造成。
(2)越南战争(1961-1973)
2、中东战争(一定程度上中东地区战争频繁是美、苏冷战对峙、争夺世界霸权的产物;领土争端、宗教、民族矛盾)
3、发展中国家的局部战争(领土争端、宗教民族矛盾)
(1)印巴战争
(2)两伊战争
4、高科技下的局部战争
(1)海湾战争
(2)伊拉克战争
六、争取世界和平的努力
1、联合国
2、反战和平运动:三次高潮、特点、作用
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一、哲学是什么
1、哲学的作用
(1)哲学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具有的作用。
①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②从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③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地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④从哲学的任务上看,哲学能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真正的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①体现在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③总之,任何反映时代的历史人物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全发的话字数不允许,我用邮箱发给你哦~
⑦ 高中必修4政治知识点
(辩证)唯物论
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否则就要遭到自然的惩罚。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依赖于物质,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②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错误倾向】:既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论、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又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应用范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又如: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就业观、价值观;弘扬长征精神、航天精神、感动中国人物的感人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P41(略)
3.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原理
【原理内容】:(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违背规律必然要受到惩罚(2)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在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1)承认规律的客观性,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违背客观规律。
(2)同时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各项工程、宏观调控等工作中,要按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说明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根本点,正是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才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人类各项成功的活动都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合。如农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消灭病虫害、防治SARS、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卫星成功发射科学上探索发现、各种工程的兴建、科学发展观、价值规律等等。
【错误观点】: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唯物)辩证法
1.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不能主观臆造联系。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改革要配套进行;说明我国要处理好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说明我国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经济与教育、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说明当前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强,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说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生必须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2.客观联系面前人有主观能动性
【原理内容】: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事物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方法论】: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改变条件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四大工程、建立互联网等中人的能动性。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地位、作用和功能相同)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联系: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1)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2)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着眼,又要搞好局部;说明在我国的改革和建设这些重大问题上,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说明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必须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和中央的权威,又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发挥各地区的经济潜能,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如:和谐社会、“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等
5、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1)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2)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3、认识反复性和无限性
【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历史唯物主义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要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不科学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阻碍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注意形成科学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生产力、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
3、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
5、人生价值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看他对社会、对人们的贡献。
6、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我们一定要树立和坚持正确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7、正确价值观
正确的价值观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必须符合人们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8.价值判断具有社会历史性和主体特征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9。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⑴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⑵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⑧ 求高中政治必修四册的知识点总结
生活与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归纳
(一)辩证唯物论:物质、意识、规律
1.世界物质性统一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2.意识的指导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举例: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就业观价值观;弘扬航天精神、感动中国人物的感人精神)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举例:家庭实际消费、自身实际就业、省情制定发展战略等)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规律是普遍的,事物在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5.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
【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
【方法论】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6.物质和运动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7.运动和静止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还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二)认识论(2个)
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认识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性的认识对实践有推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2.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辩证法(16个)→核心观点:矛盾
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创新
1.普遍联系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方法论】我们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地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地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在事物和人为带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举例: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举例:和谐社会、“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八个统筹”等)
5.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着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是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我们必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6.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事物发展趋势)
【原理内容】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方法论】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鼓励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7.量变、质变辩证关系原理(事物的发展状态)
【原理内容】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8.对立统一规律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过程中,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方法论】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坚持矛盾分析法这一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9.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自身包含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
【方法论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解决矛盾的正方面确方法。
10.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方法论】我们要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方法论】我们必须把两方面辩证统一起来,反对只看到矛盾普遍性,忽视矛盾特殊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差别;又要克服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忽视矛盾的普遍性。看不到事物的联系。
1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在复杂事物的很多矛盾中,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要抓住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
13.矛盾主次方面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他们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1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
【方法论要求】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看问题,主体、主流、性质、本质、方向等。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会改变我国经济制度,一国两制不会改变我国的国家性质)
15.辩证否定观原理[新]→核心是对立统一原理
【原理内容】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方法论要求】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 实。同时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16.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前者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后者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逐步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四)社会历史观(2个)
注意点:(唯物论中意识、认识论中认识、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中社会意识、价值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形成科学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原理。
【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体现在:人民尊重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要求我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党、国家的政策、方针,关注民生)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③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④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⑤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⑥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五)人生观、价值观(4个)
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方法论】我们一定要树立和坚持正确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个人和社会相统一的原理。
【原理内容】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的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在与社会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3.人生价值的实现原理。
【原理内容】人要在劳动和奉献中体现和创造价值,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同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个人素质,埋头苦干,要有顽强奋斗精神,充分利用好客观条件。
4.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①理想来源于现实。②理想高于现实。③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把理想植根于现实之中,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对理想的追求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又要符合自己的实际,从自己的实际条件出发。
(六)辩证唯物论与唯物辩证法的区别:
①内涵不同。
辩证唯物论的内容: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学说,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学说,是关于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学说。
唯物辩证法的含义: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的思维领域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研究世界的运行状况、形态、发展规律,回答客观世界怎么样的问题。
②对应的哲学范畴不同。
唯物论与唯心论对立,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
③基本观点不同。
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又是变化发展的,联系与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
④方法论的要求不同。
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赞同8| 评论(1)
⑨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详细一点儿,谢谢啦!!!!
重点符号特殊记忆。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着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5、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客观唯心
※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1、哲学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哲学是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为什么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①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②牢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③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时间经验和认识成果。
3、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①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直接理论来源: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基础:从“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为“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
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批判地吸取)]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①毛泽东思想及其精髓与活的灵魂
②邓小平理论及其主题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本质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1、理解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与意识相比而言);根本属性是运动(这是与物质的其他属性相比而言)。
※2、运动与物质的辨证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辨证关系: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及认识规律对生活和实践的意义: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1、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在此基础上,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法论。
辩证关系: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方法论: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并不是否定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1、实践的概念与特点
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从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等角度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理解真理的客观性及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真理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属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是具体的,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什么是联系?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方法论意义:客观性——切忌主观随意性。多样性——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3、整体和部分的含义、关系及其把握二者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含义: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关系: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重视局部作用。
4、系统的含义、基本特征,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意义
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意义: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旧事物?什么是发展?(即发展的实质)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走向灭亡的事物。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的普遍性
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3、为什么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把握这一观点有何意义?
前途是光明的:(1)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2)它在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吸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3)社会领域内的新事物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而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1)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2)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3)旧事物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因而,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意义: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既要充满信心,鼓励、支持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接受挫折与考验。
4、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含义: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相互关系:(1)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4)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5、把握量变和质变关系原理的意义
做好量的积累,为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什么是矛盾?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原理: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的海洋中扬帆远航,才能历经风雨,又见彩虹。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方法论意义:想问题、办事情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分析矛盾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
5、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个性)的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是可以变化的。方法论意义:(1)应该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2)掌握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科学的工作方法。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相互联系
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就是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8、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
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辨证否定观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辨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辨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辨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辨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它要求我们注重发展,注重变化,敢于创新。
3、为什么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可以比较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辨证关系的原理加以理解)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理解推动社会运动、变化、发展的两对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
3、比较并理解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不同表现及解决方式
阶级社会:主要通过阶级斗争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只能通过改革解决。
※4、了解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人民群众
※5、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想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6、理解什么是人的价值,掌握评价一个人价值大小的标准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7、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思考并深入体会价值观的选择与人的幸福之间的关系?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8、联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等相关知识,明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9、懂得劳动及奉献对人生的意义
创造价值,体验幸福:在劳动中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促进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体验人生幸福。
※10、思考为什么强调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是不可能的。
11、理解自我砥砺是一种人生的修炼,是抗挫折,抵诱惑的能力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
⑩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知识点总结
哲学原理、方法论及其运用
(辩证)唯物论
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
2.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说明社会主义既是物质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3. 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
【方法论】: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各项工程、宏观调控等工作中,要按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注意】:(1)凡是讲到人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取得了成功(或遭到了失败),一定是遵循(或违背)了某种客观性(如:自然界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如果人们科学办事,同样坚持了实事求是原则。(2)把握例词:实事求是、遵循和依据规律、因为人的活动而造成某种消极后果、拔苗助长、根据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面向市场、“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生态失衡。
4.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方法论】: 规律是客观的,但并不意味着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人类各项成功的活动都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合。如农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消灭病虫害、防治SARS、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卫星成功发射科学上探索发现、各种工程的兴建等等。
【注意】:把握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例词:努力、艰苦奋斗、决心、顽强、百折不挠、“两军相遇勇者胜”、“有志者事竟成”等。
(唯物)辩证法
1.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 说明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改革要配套进行;说明我国要处理好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说明我国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经济与教育、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说明当前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强,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说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生必须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注意】:把握例词:离不开、有利于、相关动词(导致、造成、引起等)
补充:联系的可变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从而建立起新的、具体联系。)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原理内容】:【方法论】:联系具有多样性,这就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4.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2)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1)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2)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着眼,又要搞好局部;说明在我国的改革和建设这些重大问题上,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说明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必须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和中央的权威,又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发挥各地区的经济潜能,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注意】:把握例词:(1)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具有局部根本没有的功能→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例词:从全局着眼、国家利益、整体系统地看问题等;(2)任何整体都是由部分组成的,部分的变化影响整体的变化,甚至对全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 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例词:在国民经济中搞好某一产业、搞好某些地方(振兴东北、开发西部、中部崛起、海峡西岸)、调整经济结构、人的某一器官对健康的影响、集体的某一部分
5.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看待一个人应当坚持变化发展的观点;说明我国的改革事业是新事物,要用创新精神拥护和支持改革,积极投身到改革事业中去;说明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制度,看到两种社会制度的不同前途,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说明要用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认识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是毛泽东思想的最新成果,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在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态度上,做到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党的先进性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注意】:把握例词:创新、与时俱进、科技进步、经济效益提高、因人的努力而使境况(经济、学习、环境)变好
56、发展的趋势
【方向、总趋势】: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这就要求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热心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成长。
【道路曲折】: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这就要求我们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7、量变、质变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这就要求我们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积累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引起质变。这就要求我们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8.矛盾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方法论】: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一分为二。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处理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关系;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贯彻邓小平一系列“两手抓”的思想: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说明在我国经济生活中,要正确处理市场与宏观调控、速度与效益、效率与公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产与消费、经济与教育、经济与人口、经济与资源、经济与环境等矛盾;说明在我国政治生活中,要正确处理民主与法制、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等矛盾;在社会生活中,要正确处理谦虚与骄傲、先进与落后、成绩与问题、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批评与自我批评等矛盾。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统一。
【注意】:把握例词:既---又----、同时、但也要,即有又有,对立统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方向转化 例词:好心办成了坏事
9.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矛盾具有特殊性,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不能混淆不同性质的事物,因为“万物莫不相异”;说明我国农村在致富的过程中,不同的地区状况所走的路子不相同;说明我国城市企业在改革中,企业自身现状不同,经营方式、改革方式也不同;说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与宏观调控相结合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不同的地区、领域、部门、行业和不同的时期,二者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和形式也应有所差别;说明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必须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不同性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注意】:(1)如果材料中所指出的事物(或矛盾)有不同特点,或材料中存在不同的矛盾,这则材料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材料中有与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的三条内容分别相符的情况,则分别体现矛盾特殊性原理的相关内容。(2)把握例词:因地制宜、同病异治、针对**、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手段
10.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相互联结的。(1)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2)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
二者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在这个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在这个场合为特殊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普遍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原理也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即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要把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结合起来。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工作方法;说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同特征和基本原则,如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共产党的领导等,又要立足于本国的实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说明邓小平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的辩证统一;说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具有社会主义的一般特征,而且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
【注意】:把握例词:(1)只要材料中存在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或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就包含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2)如果材料中有普遍都适用或都要坚持的东西,而且,这些东西要与具体情况相结合,也体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1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就要求我们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说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其他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说明在经济建设中,要把农业放在重要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又要抓好粮食生产,粮食是基础的基础;说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是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说明国有企业改革要集中力量抓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进一步放活国有小企业。
【注意】:把握例词:中心、核心、重点、重中之重、要害、关键、着力、首要、要务、牛鼻子、节骨眼—抓主要矛盾
1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主要方面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这就要求我们看问题要着重抓主流,弄清事物的性质。
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就要求我们看问题时要全面,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在我国现阶段,要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说明对待股份制,不能笼统地判定它的性质,国家和集体控股,股份制就有明显的公有性质;说明国有企业从现状上看,绝大多数向着提高经济效益的方向发展,但也确有少数企业面临困境和问题;说明建国后特别是二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绩,这是主流,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和困难;说明实行“一国两制”以后的中国,国家的主体是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所以我国的国家性质仍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说明我国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是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这是主流,但是也确有极少数党员干部以权谋私、贪污腐败,所以要加强廉政建设;说明青年的绝大多数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注意】:(1)把握例词:公/私、优/缺点、利/弊、好/坏、成绩/问题、把握事物的主流、主题、本质,保持事物不改变性质、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等—矛盾主次方面
注:主次矛盾的关系原理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原理结合起来就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之中的重点。但注意:只有既强调主要矛盾又不忽视次要矛盾或既看到矛盾主要方面,又看到矛盾次要方面,才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如:
着力学好语数外,也要学好政地—两/重(不同矛盾)
战争的危险存在,但和平是主流—两/重(矛盾双方)
注:现实中,看到不同问题或同一问题的不同方面而未强调某一方,则不体现重点论
既要学好语数外,又要学好政地—两点论(不同矛)(无重点)
光明和黑暗总是相伴而生—两点论(矛盾双方)(无重点)
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了解)
【原理内容】:①事物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②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③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④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又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说明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关键要靠自身努力,同时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说明企业发展既要转换内部经营机制,又离不开一定的外部环境;说明个人的成长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在条件的作用。
【注意】:把握例词: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既自力更生、又对外开放;自身努力,他人帮助;顺境、逆境与自身素质;发展外贸与扩大内需;近朱近墨;不怨天尤人等。
13、创新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是事物发展的环节,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即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认 识 论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方法论]要求我们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原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推动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学习科学理论,形在正确的认识。
3、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历史唯物主义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要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不科学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阻碍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注意形成科学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生产力、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
3、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
5、人生价值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看他对社会、对人们的贡献。
6、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我们一定要树立和坚持正确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7、正确价值观
正确的价值观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必须符合人们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