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三国演义体现曹操阴险狡诈的事迹有哪些
读过三国的都知道,司马懿是一个城府很深,而且很聪明的人,有着版远大报复,只是因为有曹权操在,平时都避其锋芒,为人低调,忍常人所不能忍,有次曹操和司马懿同坐马车,因为曹操有头痛病,于是在马车上犯病了,司马懿见曹操头痛病犯了,一急之下就到处跑(他希望曹操死),从马车下来没穿鞋子,哪知道曹操是装的,他只是想让司马懿把脚亮出来,因为他后面说了一句话:”为什么脚底板很白,因为他老藏着“,司马懿很狡猾,也很聪明,但是曹操能看白他
㈡ 哪些事迹能体现出曹操是个奸诈的人
在如何吸引和任用人才问题上,曹操“雄”、“奸”并存的双重性格也得到了明显的反映。
早在创业之初,曹操就非常中重视网罗人才;建都许昌之后,又一再下达“求贤令”,以朝廷的名义招纳贤士,试图把散落在民间的人才都聚集起来。
在选择人才的标准上,曹操以其政治家的独特气魄,一反过去以门阀和名气取人的传统标准,主张不拘一格,“唯才是举”。著名的《八月令》竟然明确地提出要起用那些“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这是对以门阀品第为唯一标准的传统人事制度的一次猛烈冲击。对于曹操“识拔人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的选才标准,连宋代保守主义政治家司马光也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罗致到了人才,还有个如何任用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曹操亦有独到之处,这就是清人赵翼所概括的“以权术相驭”。至于具体的做法,赵翼有一段精彩的论述:
盖曹操当初起时,方欲籍众力以成事,故以此奔走天下,杨阜所谓曹公能用度外之人也。及其削平群雄,势位已定,则孔融、许攸、娄圭等,皆以嫌忌杀之;荀彧素为操谋主,亦以其阻九锡而胁之死;甚至杨修素为操所赏拔者,以厚于陈思王而杀之;崔琰素为操所倚信者,亦以疑似之言杀之;然后知其雄猜之性,久而自露,而从前之度外用人,特出于矫伪,以备一时之用,所谓以权术相驭也。(《二十二史札记》)
曹操在创业之初,需要人才帮助打天下时,他可以虚心纳士,和刘备、孙权一样对有用之才极尽礼遇。曹操厚待刘备、关羽的事情是尽人皆知的,其实他给予自己重要的谋臣将士的优待远在刘、关二人之上,故大多能得人死力。
尤为难得的是,曹操在创业之初能用度外之人,即对有用的人才做到不记前嫌,即使是仇敌也不念旧恶,不加报复,表现了一个政治家的博大胸怀和恢弘大度。
例如官渡之战后,发现许多“许下及军中人”与袁绍暗通的书信,有人提出要查清之后收而杀之,曹操却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同上),遂命“皆焚之”。
又如陈琳,原是袁绍的部下,曾为其起草讨曹檄文,直骂到曹操祖宗三代。但归附曹操之后,仍然受到重用,并未遭受报复。
再如张绣,与曹操有杀子之仇。但张绣归降后,曹操不计前嫌,仍拜他为扬武将军,并结为儿女亲家。官渡之战中,张绣力战有功,后又击破袁谭,曹操论功行赏,增邑二千户,其他“诸将未有满千户者”。(《三国志·魏书·张绣传》)
然而,曹操对于人才的恩惠、友谊和礼遇、宽大等都直接服务于其政治目的,他的目的很明确,笼络人心、以让人才为其所用;一旦达不到这一目的,或者过去倚仗的人才对其产生了异心,那么就毫不留情地加以剪除。
曹操智囊团的首席人物荀彧的遭遇就很能说明问题,他“弃绍从操”之后,在政治方面给予了曹操很大的支持,曹操也与他颇为投缘,甚至称赞其为“吾子房也”。但荀彧自幼受儒家礼法教育,毕竟心存汉室,他之所以为曹操出谋划策就是希望能通过曹操“削群雄,以匡汉室”,所以当他看到曹操权位日高,欲加国公和九锡时,便和曹操在政治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他明知曹操有僭越之心却不肯附和,这就成了曹操实现个人野心的绊脚石,于是遭到嫉恨。关于荀彧的结局,有人说是被曹操用药酒毒死,也有人说是受胁迫而自杀身亡,总之是不得善终。
像这样先受礼遇后遭忌杀的自然并非荀彧一人,还有不少早年曾为曹操的统一大业建立功勋的人,到后来却不得不通过回避隐退以求自保。曹操的重要谋士程昱就以“知足不辱”为由,自动交付兵权,乞求退休;而贾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嫌,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何夔见“太祖性严,掾属公事,往往加杖”,便“常畜毒药,誓死不辱”。这些史实都说明在曹操后期的高压政策下,他的臣属们进退维谷,忐忑不安的心理状态。
因此,将曹操对人才既任用又猜疑的态度比照起来看,他在人才问题上奉行的其实是实用主义的方针。为了建立统一天下的王霸事业,他重视人才、礼遇人才,表现了他有囊括英才的雄才大略和容纳人才的恢弘大度;但是为了维护个人的绝对权威,他又猜忌、枉杀人才,表现了其在人才问题上奸诈诡秘的另一面
㈢ 有哪些故事可以体现曹操的阴险狡诈
曹操为人,猜疑心很重。也许是处于变化不定、波谲云诡的政治军事环境使然吧,他特别防范有人暗害他。有时这种防范心理几至于病态。
当年他刺杀董卓未遂,逃出京城。董卓派人追捕,并四处张贴告示,画影图形,到处设下捉拿曹操的罗网,情势十分险恶。
曹操和救他脱险的陈宫逃到曹操父亲的老友吕伯奢家。吕伯奢热情款待,因家中无酒,便急忙出去买酒。曹操坐在前堂,忽听后面有磨刀声,顿起疑心。及至悄悄走到后窗,听里面说:“绑起来,杀吧!”立时大惊失色,没等再认真观察,就决定先下手。于是提剑闯入内宅,见一人杀一人,老少八口全倒在血泊之中,及杀到厨房,却见一只猪刚被捆上四蹄待宰。这时才明白是因误会而错杀了真诚待客的主人一家。
曹操和陈宫只好匆匆逃离吕家。但在半路上又和兴冲冲、喜滋滋沽酒而归的老翁吕伯奢碰上了!陈宫满面疚愧,抬不起头。曹操却在两马相措之际,一挥剑,又把慈祥的老翁杀死了!
陈宫大惊:“前面杀人,是由于误会;现在明知是恩人,却还要虐杀,太不像话了!”
曹操道:“伯奢到家,一见被杀之人,必定告官,追杀我们!”
“你这样做,也太不仁义了!”陈宫道。
曹操冷笑:“宁可我对不起天下人,但绝不能让天下人对不起我!”
从这件事上,可见曹操为人之“一斑”。而随着他地位的提高、权势的增大,这种猜疑心理就发展为一种“防范于未然”的阴险冷酷的权谋了!
有一次,他对照料、服侍自己饮食起居的侍从们说:“我有个毛病,或者说特殊功能,当我在睡梦中时,只要人稍一接近我,我就会跟梦游症似的,马上跳起身来杀死这个人,所以今后当我睡着、尤其是熟睡之际,造成不要靠近我,以免误杀。”
付从们一笑,口头上答应了。
曹操为使众人相信自己的话,于是在一天夜晚睡觉时,故意蹬开被子,装作受冻而不知的酣睡状态。
一个平日深受曹操喜爱、对曹操的照料也十分精细入微的小男童,见主人在寒夜受冻,出于职责、更出于对曹操的爱戴,便小心翼翼、轻手轻脚地走到
曹操卧床前,刚要伸手捡起地上的被子给主人盖好,曹操突然翻身跳起,抽出床头宝剑,狠命一挥,男童即刻身亡。曹操杀人之后,一言不发,重新躺倒,呼呼大睡起来。
其他侍从吓得面无人色,都呆傻般一动不能动。很长时间才清醒过来,但谁也不敢再靠近曹操。那个被杀的小童也就一直横在曹操床下。
第二天清晨,曹操醒来,一见床头床毛溅满鲜血、床下又横卧着已死的小童,大惊之后便大怒:“谁敢杀我所爱之人?!”
众侍从一直战兢兢远避在旁边,见曹操怒问,才一齐跪倒,说出事情经过。
曹操听后,惊愕又悔伤,顿时流下泪来。抱起那小童尸身,难过地说:“我跟你说过,我会梦中杀人而不自知。你怎么还在我睡觉时靠近我呢!”
于是,曹操下令,厚葬这个被自己误杀之人。整个葬礼中,曹操表情十分沉痛。
军中众人终于相信:曹公睡梦中,确有神秘的自我保护能力。并互相告诫:当曹操睡觉时,万万不可靠上前去。
曹操这种伎俩,只有一个人看得透明之极。这个人就是杨修。当曹操装模作样为那小童送葬时,他扶棺苦笑道:“不是曹公在梦中,而是你在梦中啊!”
曹操见杨修戳穿了自己的阴谋,深恨杨修。后来,终于找了个借口杀死了他
㈣ 哪些事例中可以看出曹操残忍奸诈的性格特点。
杖杀幸姬
有一个曹操宠爱的姬妾常常陪曹操在白天睡觉,躺在曹操的床上。有一次曹操临睡前对她说:“一会记得把我叫醒”。后姬妾看到曹操睡得很香,就擅自做主没有把他叫醒。等到曹操自己醒来发现错过了时辰,就下令把这个姬妾杖责至死。
望梅止渴
有次曹操带兵出征,途中找不到有水的地方,士兵们都很口渴。于是曹操叫手下传话给士兵们说:“ 前面就有一大片梅林,结了许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士兵们听后,嘴里都流口水。他们凭借着这个,得以到达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误杀吕伯奢
曹操故人。曹操因刺杀董卓不成而逃离洛阳,途中被陈宫所救,共同来到吕伯奢家,吕伯奢吩咐家人杀猪款待二人,自己前往西村买酒;但曹操却误以为家人的磨刀声是要杀死自己,于是尽杀吕氏家人。
离开吕家后遇见买酒归来的吕伯奢,曹操因担心吕伯奢将告发自己,于是挥剑砍死吕伯奢;陈宫因此责备曹操大不义,曹操却回答“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因此认定曹操是不义之人,于是离他而去。
(4)关于曹操阴险狡诈的历史事件扩展阅读:
鲁迅: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毛泽东: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范文澜:他是拨乱世的英雄,所以表现在文学上,悲凉慷慨,气魄雄豪。
谭其骧:曹操是一个有优点,有缺点,功劳很大,罪孽也不小的历史人物。
钱穆:曹操兼能政治、军事和文学,又能用人,是魏国创业者。然而,他却是一大奸雄,故为历史反面人物,此下中国历史六百年中衰,曹操不能辞其咎。
㈤ 流顺的三国故事中,曹操阴险狡诈,这符合历史实际吗
不符合,曹操统一了北方,有很大作为
㈥ 流传的三国故事中,曹操阴险狡诈,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这符合历史实际吗结合史实谈谈你的看法。
我建议你去看《三国志》,那里写得比较真实,但是由于作者陈寿原来是蜀国人,所以还是对于蜀国人物,蜀国志写得比较“偏心”一点吧
㈦ 在三国演义的故事中,曹操阴险狡诈,诸葛亮是智慧与道德的化身,这符合历史实际吗
首先,三国演义是小说,他不是史书,是不符合实际的,就像鲁迅先生对诸葛亮的评价“回
与显刘备之长厚近似答伪,状诸葛亮多智而近妖”,真实的诸葛亮是没有三国演义中那么多本事的,诸葛亮突出的能力是政治能力,在某些方面,可能还不如“蜀国之翼”法正,诸葛亮治国能力领世人称赞,而且忠心耿耿,这点不容置疑,但向三国演义里的空城计,借东风,草船借箭都是在历史上不存在的,在说曹操,所谓的“治国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指的就是他,但我们在看三国演义的时候回发现,在讨伐董卓,推选袁绍为“关东军”盟主的时候,只有曹操忠心为国,自己带领军队去打董卓,虽然败了,但总比那些口上说声讨董卓,而在大营里夜夜笙歌不发一兵一卒诸侯强上百倍,要说阴险,他们不算阴险么,还有,曹操在为官的时候,打击豪强,为民办事,实打实的能臣,这些都是有历史记载的,虽然后来曹操做事有的时候阴险狡诈,但是在那个社会,用《出师表》的话说就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也是无奈之举,包括刘备,孙权等人,要说阴险,都应该有几分吧。
三国演义作者本意就偏向于蜀国集团,贬低魏国,
㈧ 突出曹操阴险多疑个性特点的事件
在关羽被曹操掳后,面对曹操的关爱攻势,关羽人降心不降,直言说,一旦有刘某人消息,本人马上就要追随而去,说白了,就是要抛弃曹操,曹操没降罪关羽,反而爽朗一笑,虽万般不舍,竟也慨然应允。
面对孔融的挖苦讽刺嘲笑时,曹操最先选择宽阔一笑,毕竟孔融是大才,曹操又爱才,但孔融三番五次阻挠曹操的政治军事行动,曹操此时表面上呈现的是无奈笑,实则肚子里,早已充满杀气笑,正如鲁迅先生说:曹操是办事的人,孔融是旁观的人,而孔融自持才华横溢,在曹操面前言语尖锐,目空一切,致使曹操由宽容笑转为恼羞成怒的笑,最终,孔融在曹操笑声中送了性命。
,”更把自己推向一代奸雄的宝座。
在曹操身上,处处都能看到阴险狡诈,残忍暴戾,奸雄奸贼这样的字眼,甚至连笑,都充满奸笑,布满杀机,在笑声中杀人,在笑声中算计人,让人防不胜防。笑得多了,时间久了,旁人就辨不清,曹操什么时候是真笑,什么时候是奸笑,真真奸奸,奸奸真真,让人云雾不分,同时也给曹操的笑蒙上了一层面纱,不过,这也是曹操笑声的高明之处,笑中有内涵,笑中 有学问。
其实,曹操的笑并非全是奸笑阴笑一类,也有亲切随和,可爱迷人的地方。
比如,在曹操的部下中,曾有人写信给袁绍,大骂曹操,官渡之战后,袁绍兵逃走,曹操无意中得了这些信件,当即有人进言道:太可恶了,竟敢辱骂主公,把写信的人统统抓起来杀了,曹操却微微一笑,看也不看,将所有信件付之一炬,曹操这一动作,被那些写信的人远远看了,不知道念了多少声阿弥陀佛菩 萨保佑。
又有袁绍部下陈琳大骂曹操,骂完曹操,又骂曹操祖宗十八代,骂完不说,还把曹操老底子详详细细的加以渲染报道给社会各个阶层,周围人都以为曹操逮住陈琳后,会大动肝火,势必弄他个绞刑尝尝,谁知曹操不但没杀陈琳,还给他安排司空军谋祭酒的工作,解决了陈琳失业难的问题,当时把陈琳感动得,恨不得马上有人刺杀曹操,自己替他挡刀,表表忠诚,此番传扬出去后,很多人都绞尽脑汁,思谋该如何骂曹
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㈨ 曹操阴险狡诈的性格体现在那个典故
曹操官渡之战的时候,补给跟不上,非常缺粮食,然后粮草官来回问他该怎么办,曹操让粮草答官把士兵的口粮减半,过了一阵士兵受不了就开始闹事,为了稳定军心,曹操杀了粮草官说他贪赃枉法,都是粮草官擅自削减大家的粮食。
㈩ 三国演义中体现曹操奸诈狡猾的事例
读过三国的都知道,司马懿是一个城府很深,而且很聪明的人,有着远大报复,只版是因为有权曹操在,平时都避其锋芒,为人低调,忍常人所不能忍,有次曹操和司马懿同坐马车,因为曹操有头痛病,于是在马车上犯病了,司马懿见曹操头痛病犯了,一急之下就到处跑(他希望曹操死),从马车下来没穿鞋子,哪知道曹操是装的,他只是想让司马懿把脚亮出来,因为他后面说了一句话:”为什么脚底板很白,因为他老藏着“,司马懿很狡猾,也很聪明,但是曹操能看白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