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瞻园有什么名胜历史的那个图画
瞻园是南京现存历史最久的一座园林,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瞻园始建于明朝初年,是中山王徐达的府邸花园,现仍留存的石矶及紫藤。
明朝初年,朱元璋因念功臣徐达“未有宁居”,特给中山王徐达建成了这所府邸花园,经徐氏七世、八世、九世三代人修缮与扩建,至万历年间已初具规模。[3]
清顺治二年(1645)该园成为江南行省左布政使署。乾隆帝巡视江南,曾驻跸此园,并御题“瞻园”匾额。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瞻园先后为东王杨秀清府、夏官副丞相赖汉英衙署和幼西王萧有和府。
清同治三年(1864),清军夺取天京,该园毁于兵燹。同治四年(1865)、光绪二十九年(1903),瞻园两度重修,但已非原园景况。
民国时,江苏省长公署、国民政府内政部、水利委员会、中统局、宪兵司令部看守所等政府机关曾设园内。瞻园历经岁月变迁,范围日渐狭小,花木凋零,峰石徙散,虽然曾有过几次修葺,但都没能恢复原来的盛况。[3]
"解放"前的瞻园平面图
1949年后,公安三分局曾驻斯园。1957年夏,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迁入。[3]
1958年,中共南京市委书记彭冲指示重修瞻园。同年修缮工作开始,一期工程为修建瞻园西部。
1958年后,南京市将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设在园中。
1960年,中国著名古建专家刘敦桢教授主持瞻园的恢复整建工作,不仅保留了原有的格局特点,而且还充分地运用了古典园林的研究成果,推陈出新,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优秀的造园艺术。历时6年,用太湖石1800吨,使瞻园面貌一新。
1983年,瞻园以“瞻园觅秀”列入金陵四十景之中。
1985年二期工程上马,1987年竣工。共增园林面积近4000平方米,修建楼台亭阁13间,建筑面积2882平方米。扩建后的瞻园,东西二园合一,其山水布局既保留了明清园林风格,又汲取现代南北方造园艺术精华,形成兼容并蓄之特色。
2011南京瞻园平面图
2004年,瞻园被指定为“2004年中国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指定接待景点。[1]
2005年,“新金陵四十八景”评选揭晓,瞻园名列其中。[4]
2012年,“新金陵四十八景”在此评选,瞻园以“瞻园玉堂”列入其中。
B. 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的发展历史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位于南京夫子庙西侧,是全国唯一的太平天国专史博物馆。馆址瞻园是南京地区仅存的一组保存完好的明代古典园林建筑群,占地面积18 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1956年10月1日,由国家文化部批准在南京堂子街太平天国某王府遗址成立,时称太平天国纪念馆。1958年5月迁址瞻园。1961年1月改称为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经过40余年的建设,已成为公认的太平天国文物中心、资料中心和陈列中心。
太平天国壁画艺术馆、罗尔纲史学馆系我馆下属分支机构。太平天国壁画艺术馆位于堂子街太平天国某王府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存着“防江望楼”、“江天亭立”等珍贵的太平天国壁画,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罗尔纲史学馆是为纪念我馆创始人、太平天国史学泰斗罗尔纲先生而建,是太平天国史研究的又一学术殿堂。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是一座馆园合璧的博物馆,东侧是五进气势雄伟的古建筑群,为展区部分,西侧是素有“金陵第一园”之美誉的江南古典名园——瞻园,她在历史上曾与上海豫园、苏州拙政园等并称“江南五大名园”。初为明中山王徐达府邸之“西圃”,入清为江宁布政使衙署。太平天国时期曾为东王府、夏官副丞相赖汉英衙署和幼西王府。民国改元,这里又成为江苏省省长公署、国民政府内政部等机构所在地。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是全国收藏太平天国文物最多、史料最丰富的文博单位。自成立之日起,就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集太平天国文物,搜集太平天国文献史料,先后征集到太平天国高级将领的官服“团龙马褂”、太平天国印制的《钦定士阶条例》、《钦定军次实录》、 《钦定英杰归真》原刻本等一批稀世珍品。迄今为止,我馆收藏有太平天国文物2800余件;各类文物及遗址、遗迹照片10000余张;清方原始档案、函札资料2000余卷宗;有关太平天国史图书6000余册;并已整理出版太平天国资料书籍30多部700余万字。
展馆陈列
“太平天国历史陈列”是该馆基本陈列,有4个展厅,分序幕、历史背景、金田起义、建都天京、制度政策、坚持斗争、抗击侵略、保卫天京和前仆后继 9个部分,介绍太平天国历史的全过程。堂子街太平天国某王府壁画遗址,举办“太平天国壁画艺术陈列”。该馆另复制一套太平天国历史文物展品,常年在全国主要省市和地区巡回展出。该馆还引进“避暑山庄宫廷文物”和“金陵雨花石”等各种类型的临时性展览。200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博物馆投资四百余万元对陈列格局及内容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现陈列展览正以一个全新的面貌迎接广大观众。
陈列在内容分布上改变了传统的“一贯制”通史模式,采用简史和专题相结合的新的展览理念。展览融入了现代的陈列设计理念,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有重大突破。淡化传统的“通史”模式,以简约明了、完整连贯的简史与军事、经济、艺术、对外关系、影响五大专题相结合,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示历史。展览不仅运用了大量最新的文物资料,而且汲取了国内外权威的学术研究成果,可谓太平天国史研究的集大成。展览展出了400余件文物精品,其中一级文物29件,为历次陈列之最,其中不少文物都是首次与观众见面。
简史分为金田起义、建都天京、北伐西征、天京事变、挺进苏浙、天京失陷六部分,各部分以精练的文字资料反映了太平天国前后18年的悲壮历程。专题则以太平天国的军事、经济、艺术、对外关系和影响为五个主题,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客观史实,充分挖掘历史内涵。陈列汲取了当今国内外太平天国史权威的研究成果,许多珍贵文物为首次展出。
《太平天国历史陈列》成为利用古代建筑构筑现代化展厅的精品之作。此陈列被评为2000年度全国十佳精品陈列。
C. 瞻园的介绍
瞻园是南京现存历史最久的明代古典园林,是江南四大名园,夫子庙回秦淮风光带组成部分答。其历史可追溯至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前的吴王府,后赐予中山王徐达的府邸花园,素以假山著称,以欧阳修诗“瞻望玉堂,如在天上”而命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1瞻园是南京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明代古典园林建筑群,也是唯一开放的明代王府,曾是明朝开国功臣徐达府邸的一部分,清朝各任江南布政使办公的地点,太平天国时期为东王杨秀清王府。瞻园叠经明、清、太平天国、民国与当代,和江南多数园林一样,沿革复杂,园貌历经变迁。瞻园面积约两万平方米,共有大小景点二十余处,布局典雅精致,有宏伟壮观的明清古建筑群,陡峭峻拔的假山,闻名遐迩的北宋太湖石,清幽素雅的楼榭亭台,奇峰叠嶂。瞻园中辟有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是中国唯一的太平天国专史博物馆。87年版《红楼梦》,赵雅芝版《新白娘子传奇》的白府等便是在瞻园取景地。
D. 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的介绍
南京太平天来国历史博物馆是源中国收藏保管、陈列宣传、调查研究太平天国文物史料的专题性博物馆。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瞻园路。由太平天国史学家罗尔纲等在1950年12月主持筹建。1956年10月1日,在堂子街太平天国某王府遗址,成立太平天国纪念馆。1958年5月,迁至瞻园路。1961年1月,改名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该馆建筑具有中国民族风格,展厅西部的瞻园是南京城里独有的古典园林。曾是东王杨秀清王府和夏官副丞相赖汉英衙署,后为幼西王萧有和王府。瞻园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E.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在南京哪个地方,简单介绍一下,谢啦!!
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瞻园路。
专题性博物馆,由太平天国史学家罗尔纲等在回1950年12月主持筹答建。1956年10月1日,在堂子街太平天国某王府遗址,成立太平天国纪念馆。1958年5月,迁至瞻园路。1961年1月,改名太平天国历史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陈列博物馆。该馆建筑具有中国民族风格,展厅西部的瞻园是南京城里独有的古典园林。系明初中山王徐达府邸花园部分。清代改藩署。太平天国时期,曾是东王杨秀清王府和夏官副丞相赖汉英衙署,后为幼西王萧有和王府。瞻园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有时间可以去看看,挺不错的
F. 瞻园的主要景点
静妙堂建于明代,为三开间附前廊的硬山建筑。檐口高3.82米,面积195.75平方米,室内以隔扇划厅为南北两鸳鸯厅。东西山墙均开小窗,南北皆为落地隔扇门。厅南建月台与坐栏,可观水池游鱼与南假山景色,为瞻园观景西瞻园全貌。
静妙堂是一座面临水池的鸳鸯厅,它将全园分成南北两大空间,并置有南北两大水池。南水池紧接静妙堂南沿,略呈葫芦形,靠近建筑一面大而南端收小。北水池,空间比较开阔,曲折而富变化。东临边廊,北濒石矶,西连石壁,南接草坪。在静妙堂西侧,有一泓清溪沟通了南北两大水池,使南北两个格调鲜明的空间有聚有分,相互联系。 瞻园是著名的假山园,全园面积仅8亩,假山就占3.7亩。瞻园分为南假山和北假山两组,全是假山堆叠而成,但堆造之精,面积之大,确是巧夺天工。
南假山的假山上伸下缩,形成蟹爪形的大山岫,钳住水面。进入假山内还可看到暗处有仿自然石灰岩的溶蚀景观,悬坠了几块钟乳石,造成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层次丰富,主次分明的山水景观。山上的植物让这座假山透出了勃勃生机,水池东北各有古树两株,栽种于明代,已饱经600年风霜,紫藤盘根错节,女贞翠绿丰满。另有牡丹、樱花、红枫等点缀其间,衬托了南石山秀丽多姿的特色。
北假山系明代园林遗存,由体态各异的太湖石堆砌成。临水面壁,纵深山谷,谷上旱桥,桥长1.4米,宽1.18米。
北假山坐落在北部空间的西面和北端,是全园的制高点。西为土山,北为石山。两面环山,东抱曲廊,夹水池于山前。山中还有著名的普静泉,水面清澈澄静,宛若明镜。在水池的北部,有一座紧贴水面的石平桥,沟通了东西游览路线。石山体积虽大而中空,山中有瞻石、伏虎、三猿等洞壑。 籁爽风清堂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附前后卷棚式。檐高3.91米,面积112平方米,“籁爽风清堂”匾额为沙孟海书。西侧与花篮厅连接,东部为一览楼,南部为小院。一览楼二层,面积104平方米,楼上北侧有一梁台,与翼然亭相对,楼下南侧为落地长隔扇,一览楼是瞻园最高建筑,登临楼阁,园中湖光山色,一览无余。
簌爽风清堂南面小院面积200平方米,鹅卵石组成“花阶铺地”图案,院东侧有“迎翠轩”,轩名为赵朴初书写,面积53.75平方米。 瞻园的观鱼亭入口处右边墙壁上有一巨形草书“虎”字碑,是王府中珍存着镇宅之宝,堪称“百年古碑,天下第一”。这块碑宽约两尺,高一米半。碑上的虎字乃一笔挥就一气呵成,字是虎,形也似虎,犹如一只猛虎在咆哮。
这虎字里暗藏玄机,虎字里藏有四个字:富甲天下。细观此“虎”字,一虎端立,雄视生威,虎头、虎嘴、虎身、虎背、虎尾,清晰可辨,仿佛仰天长啸,人称其为“天下第一虎”。
虎字碑是民国时期担任汪伪南京政府考试院院长的江亢虎题写的。江亢虎是中国社会党首领,民国时期的著名文人,文采斐然,思想曾一度激进。江亢虎一直附庸风雅,常刻碑题词。“总统府”煦园内有一碑亭,内有一块汉白玉石碑。石碑正面刻有唐张继的《枫桥夜泊》。碑的背面有清末学者俞樾考证该诗的碑文。此碑就是当年江亢虎任汪伪政府考试院院长时为讨好日本侵略者,仿照苏州寒山寺碑复制的。
民间传说摸摸瞻园的虎头,吃穿不愁;摸摸虎嘴,驱邪避鬼;摸摸虎身,步步高升;摸摸虎背,荣华富贵;摸摸虎尾,十全十美,虎谐音福,实乃威武镇邪之灵物。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进门正中是一尊洪秀全半身铜像,院中两边排列着当年太平天国用过的大炮20门。二进大厅上“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与“太平天国历史陈列”匾额为郭沫若题写。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是一座馆园合璧的博物馆,东侧是五进气势雄伟的古建筑群,为展区部分,西侧即是瞻园。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是中国收藏太平天国文物最多、史料最丰富的文博单位,是中国惟一的太平天国专史博物馆。
主要陈列文物有天父上帝玉玺、天王皇袍、忠王金冠、大旗、宝剑、石槽等数百件,先后征集到太平天国高级将领的官服“团龙马褂”、太平天国印制的《钦定士阶条例》、《钦定军次实录》、《钦定英杰归真》原刻本等一批稀世珍品,真切、详尽而全面地反映了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的始末。收藏有太平天国文物2800余件,,其中有42件一级文物;各类文物及遗址、遗迹照片10000余张;清方原始档案、函札资料2000余卷宗;有关太平天国史图书6000余册;并已整理出版太平天国资料书籍30多部700余万字。
G. 瞻园是不是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
是的。
瞻园已开辟为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是中国唯一的太平天国专史博物馆。
瞻园是南京现存历史最久的一座园林,是江南四大名园,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组成部分。其历史可追溯到明中山王徐达的府邸花园,素以假山著称,以欧阳修诗"瞻望玉堂,如在天上"命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瞻园是南京保存最为完好的一组明代古典园林建筑群,也是唯一开放的明代王府,曾是明朝开国功臣徐达府邸的一部分,也是清朝各任江南布政使办公的地点。瞻园叠经明、清、太平天国、民国与当代,和江南多数园林一样,沿革复杂,园貌历经变迁。
瞻园面积约两万平方米,共有大小景点二十余处,布局典雅精致,有宏伟壮观的明清古建筑群,陡峭峻拔的假山,闻名遐迩的北宋太湖石,清幽素雅的楼榭亭台,奇峰叠嶂。赵雅芝版《新白娘子传奇》中白府的取景地便是瞻园。
瞻园是南京现存历史最久的一座园林,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瞻园始建于明朝初年,是中山王徐达的府邸花园,现仍留存的石矶及紫藤。
明朝初年,朱元璋因念功臣徐达"未有宁居",特给中山王徐达建成了这所府邸花园,经徐氏七世、八世、九世三代人修缮与扩建,至万历年间已初具规模。
清顺治二年(1645)该园成为江南行省左布政使署。乾隆帝巡视江南,曾驻跸此园,并御题"瞻园"匾额。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瞻园先后为东王杨秀清府、夏官副丞相赖汉英衙署和幼西王萧有和府。
清同治三年(1864),清军夺取天京,该园毁于兵燹。同治四年(1865)、光绪二十九年(1903),瞻园两度重修,但已非原园景况。
民国时,江苏省长公署、国民政府内政部、水利委员会、中统局、宪兵司令部看守所等政府机关曾设园内。瞻园历经岁月变迁,范围日渐狭小,花木凋零,峰石徙散,虽然曾有过几次修葺,但都没能恢复原来的盛况。
瞻园园虽不大,却颇具特色,是江南名园之一。瞻园坐北朝南,纵深127米,东西宽123米,总面积15621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4260平方米。园内有乔灌木810株,竹类面积400平方米。
山、水、石是瞻园的主景,东瞻园有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展区、水院、草坪区、古建区,西瞻园有西假山、南假山、北假山、静妙堂等景点。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位于瞻园东部与东北部,此即原为江南行省与江宁布政使署之建筑,由照壁和五进庭堂组成。
大门在东半部,大门对面有照壁,照壁前是一块太平天国起义浮雕。大门上悬一大匾书"金陵第一园",字系赵朴初所题。
西瞻园静妙堂位于瞻园西南,坐北朝南,面对南假山,西靠西假山,北望北假山,是西瞻园主体建筑。
南假山位于静妙堂前,面积900平方米,系用1000余吨太湖石拼接堆砌而成,临池绝壁高7米,主峰高9米,由危崖、溶洞、钟乳石、蹬道、石矶、瀑布与步石组成。
瞻园北假山位于西瞻园北,面积1100平方米。
西假山位于瞻园西部,面积1050平方米。从北假山经8.87米长三曲桥登岸,即西假山。
东瞻园水院位于北池之东,西与西瞻园长廊相连,东与展览区相通,占地面积800平方米。
东瞻园草坪区位于东瞻园中部,东为展览区,北靠水院区,西依西瞻园,南临古建区,面积1026平方米。
东瞻园古建区位于东瞻园东南部,占地面积797.5平方米,其中心建筑为籁爽风清堂。
H. 瞻园的历史沿革
瞻园是南京现存历史最久的一座园林,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瞻园始建于明朝初年,是中山王徐达的府邸花园,现仍留存的石矶及紫藤。
明朝初年,朱元璋因念功臣徐达“未有宁居”,特给中山王徐达建成了这所府邸花园,经徐氏七世、八世、九世三代人修缮与扩建,至万历年间已初具规模。
清顺治二年(1645)该园成为江南行省左布政使署。乾隆帝巡视江南,曾驻跸此园,并御题“瞻园”匾额。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瞻园先后为东王杨秀清府、夏官副丞相赖汉英衙署和幼西王萧有和府。
清同治三年(1864),清军夺取天京,该园毁于兵燹。同治四年(1865)、光绪二十九年(1903),瞻园两度重修,但已非原园景况。
民国时,江苏省长公署、国民政府内政部、水利委员会、中统局、宪兵司令部看守所等政府机关曾设园内。瞻园历经岁月变迁,范围日渐狭小,花木凋零,峰石徙散,虽然曾有过几次修葺,但都没能恢复原来的盛况。
1949年后,公安三分局曾驻斯园。1957年夏,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迁入。
1958年,中共南京市委书记彭冲指示重修瞻园。同年修缮工作开始,一期工程为修建瞻园西部。
1958年后,南京市将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设在园中。
1960年,中国著名古建专家刘敦桢教授主持瞻园的恢复整建工作,不仅保留了原有的格局特点,而且还充分地运用了古典园林的研究成果,推陈出新,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优秀的造园艺术。历时6年,用太湖石1800吨,使瞻园面貌一新。
1983年,瞻园以“瞻园觅秀”列入金陵四十景之中。
1985年二期工程上马,1987年竣工。共增园林面积近4000平方米,修建楼台亭阁13间,建筑面积2882平方米。扩建后的瞻园,东西二园合一,其山水布局既保留了明清园林风格,又汲取现代南北方造园艺术精华,形成兼容并蓄之特色。
2004年,瞻园被指定为“2004年中国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指定接待景点。
2005年,“新金陵四十八景”评选揭晓,瞻园名列其中。
2012年,“新金陵四十八景”在此评选,瞻园以“瞻园玉堂”列入其中。
I. 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的建筑布局
艺舍
在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北部,有一座古建筑大厅,外观古色古香,内部设施现代化,这就是瞻园艺舍的多功能展厅。此展厅面积大约550平方米,展线长120米,展柜由入口处向两侧延伸形成环绕状,中间展柜成丁字式,外有玻璃隔尘,内有射灯照明,配以格调高雅的字画展品,给观众带来一种清新脱俗、耳目一新的感觉。该展厅从1999年落成开放至今,共展出书画等各类展览展示近百次,受到广大观众和书画家们一致好评。 说起瞻园艺舍的历史,要追溯到上个世纪70年代。当时,赵朴初先生为我馆瞻园艺舍艺术沙龙亲笔题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赵丹先生、昆剧表演艺术家俞振飞先生、古琴表演艺术家梅日强先生以及书画艺术家林散之、傅抱石、钱松嵒、亚明、宋文治、魏紫熙、赵良翰、李味青等艺术大师都先后来到瞻园雅集、泼墨挥毫,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有鉴于此,江苏国画院钱、亚、宋、魏,群贤毕至,也把一些大型艺术笔会放在瞻园举行。
瞻园艺舍在艺术家心目中的地位与日俱增,逐步形成了一个高雅艺术聚会的场所。20世纪90年代,博物馆应广大艺术家的要求,将瞻园艺舍建成一个艺术沙龙的形式,深入社会,与艺术家广交朋友,并得到社会各界朋友的关心与支持。吴门画派的著名书画家吴养木、沙曼翁、钱持云、张继馨等也与艺舍建立了良好的友谊,并先后到艺舍举办个人书画展,赠送作品。湖北著名画家谷有荃、邵声朗等都成为艺舍的朋友。在南京也云集了一大批有实力的中青年艺术家。瞻园艺舍还经常组织笔会,邀请书画界的朋友参与。
艺舍收藏有大量著名书画家的顶尖力作:其中有林散之书法狂草作品《朝辞白帝彩云间》、傅抱石《大渡河悲剧》 、俞剑华《清凉世界》、钱松嵒《江上朝暾》、陈大羽《一唱雄鸡天下白》、李味青《丹枫秋菊图》、赵良翰《梅石图》、范曾《太平军进南京》、戴敦邦《太平天国十王图》、刘继卣《金田起义》、沙曼翁《隶水轴》、吴养木《山水》、张继馨《梅鹤图》等。
瞻园艺舍不仅展示书画家的作品神韵和风采,还举办了各类图片、资料展等,如《龙文化艺术展》、《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图片展》和《中共“十五大”图片展》,为瞻园艺舍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和社会效益。
概况
瞻园被誉为“金陵第一园”,原系明代开国功臣徐达府邸之西圃,始建于嘉靖初年,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乾隆南巡时曾驻跸于此,并御题“瞻园”二字,取自苏东坡诗句“瞻望玉堂,如在天上”。据说乾隆对此园十分欣赏,回京后便命人在北郊长春园中仿瞻园而建“如园”。
瞻园素以假山著称,全园面积15000平方米,由三座各具风姿的假山组成了瞻园的主景,游人至此,无不流连忘返。北假山陡峭雄峙,原为600多年前明代一石山,至今仍保留明代风格。西假山蜿蜓如龙,石头犹如从土中生出,充满自然野趣。而南假山则是由刘敦桢先生设计建造于1958年,它巍峨雄壮,由1800多吨太湖石拼连而成,呈现出层次分明,自然幽深的壮丽景观。
名石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要有佳峰珍石,方称得名园。若再有名人品题,或有文字镌刻载于著录的,那就愈加珍贵了。在素有“金陵第一园”之美誉的瞻园中,就有一块这样的奇石——“招鹤峰”,因其形同“如意”,又称“如意峰”。峰高3.61米,正面凿有海水纹,体态古朴。石峰上还镌有明朝中期的状元钱福、吴宽、名画家沈周等人的题诗,字迹依稀可辨。古人有诗云:“每看孤云招野鹤,频携樽酒对名花”,峻秀奇特的山石耸立在静谧的玉兰院中,构成“危峰招鹤”之佳景,成为瞻园新十八景之一。不过这块奇石并非瞻园旧物,而是来自附近四福巷中的栝园。
关于栝园和这块巨峰,在《康熙江宁县志》、《嘉庆新修江宁府志》中都有详细的记载:“栝园在大功坊( 即今瞻园路)东巷内,本魏公东园,后归周亮工。堂前老栝两株,赵宦光题额,左峙一巨峰,沈周、吴宽、钱福皆有镌题”。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这三位在招鹤峰上题诗的名人。
明朝著名书画家沈周(1427-1509),是苏州人,吴门画派创始人。与文征明、唐寅和仇英合称“明四家”,文征明与唐寅均曾师法沈周,得益非浅,所以以沈周居“明四家”之首。他以山水画著称,花鸟画亦有较深造诣,并能画人物。他学识渊博,诗文书画均负盛名。
状元吴宽自幼聪慧好学,不仅文章写得好,书法也好,年青时在乡里已负盛名。成化八年(1472年)连中会元、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因他学识渊博,为人敦厚,是东宫朱祐樘(即孝宗弘治皇帝)的老师。孝宗皇帝即位后的弘治八年(1495),擢升为吏部右侍郎。这年,吴宽母亲逝世,他赶回苏州料理丧事,在家守孝三年。按照惯例,吴宽离职后应有人补缺,但皇上不派人去补,留着空职,等吴宽回京后续任。吴宽回到京城,即转为吏部左侍郎,又侍奉东宫,做太子朱厚照(即明武宗)的老师。仕至礼部尚书。吴宽在朝廷的威望很高,受到皇上和官员的尊敬。七十高龄的吴宽因身体有病,几次要求隐退,皇帝都未同意,后死于任上。被追封为太子太保,谥号文定。吴宽是位书法大家,擅长正楷行草,对稍后进入书坛的祝枝山、文征明、唐寅等人,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还是个有名的藏书家,家藏古籍甚多。苏州的怡园就是吴宽当年的府第。
钱福是上海人,约1505年前后在世。少负异才,科名鼎盛。弘治庚戍(1490年)会元、状元,授翰林修撰。诗文藻丽敏妙,登第后名声煊赫。我们儿时常听父母老师教导的那首“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的《明日歌》就是钱福的大作。
招鹤峰上镌有这三位名人的手迹,此石历史至少应在500年以上,当为中山徐氏宅园遗存,确实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品。随着明王朝的灭亡,栝园逐渐衰败,据史料记载,至清道光年间,园已废圮,但这块名石却幸运地保存了下来。20世纪90年代初,大全福巷、四福巷一带拆迁,此峰被移入瞻园。历经五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人事沧桑,昔日名石依然能屹立在名园之中,确为一大幸事。
王府之夜
“瞻园——王府之夜”是一项以明代文化艺术欣赏为主题的游园活动,其创意新颖、曲目精彩,是明代王府庭院的再现。它将灯艺、园艺、曲艺、服饰艺术的古典美与古园林的美妙夜景融为一体。
在美轮美奂的瞻园夜王府内:亭台楼阁玲珑剔透,假山湖石巍峨雄浑,碧水波光粼粼,草木青翠葳蕤……有流光溢彩的晚亭上宫廷细乐的奢华,也有曲折幽深的回廊里古埙的悠思,雾氲仙苑中,有况世奇缘“牡丹昆曲”的演绎,七彩飞瀑下,更有琵琶鸣泉的欢歌,一轮月影淡描出翩翩霓裳的飘逸……伴以一出出古典戏曲、丝竹舞乐,将明清时期的音乐、舞蹈、曲艺和服饰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演绎着一个欢乐祥和的太平盛世。
J. 南京瞻园导游图
瞻园正门进去约三进大房,大门是朝南的,主要是太平天国纪念馆,靠西面是园林专区,有假山,池塘属,回廊等,现在好像是西北角改造,还没开放,多数是商店和餐馆。东面是高高的围墙,没有东西。名字还真没注意。没有什么一管二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