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学生关于学习情况对将来生活的影响调查报告
中学生学习习惯调查与研究
中学生学习成绩不佳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他们的学习习惯不好。然而,遗憾的是,问题的严重性并没有引起学生、家长甚至教师的高度重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刻不容缓。
一、中学生不良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成绩的主要障碍。其表现有:
1、 杂乱无章:
学生的房间物品摆放无一定位置,书桌上乱七八糟。书包是学习用具与其他东西混在一起。于是,写作业时找不到本子,上语文课抓出一本数学书,该交作业了才想起它还在家里,各种资料东放一张,西放一张。因而找东西的时间比学习的时间还长。
2、心不在焉
注意力很难集中,几乎每节课思想都会“开小差”。听物理课时想起天外来客,听历史课想到了少林和尚,于是一节课老师讲的内容听不到三分之一。听课效率低,又直接影响了作业和学习;日积月累,逐渐和专心学习的同学在学习成绩上拉开了距离。一心二用也是心不在焉的一种表现,看电视时写作业,吃着东西复习。于是很难安静下来专心地复习或学习,只要坐下来,就想打开电视、拿出零食、戴上耳机。
3、虎头蛇尾
做事有头无尾,拉开架式要读书,摊开一桌子书等学习用具,写了几页后想起了别的事,放下这一摊子就走;心血来潮要学计算机,书买了好几本,看了一半觉得没意思,丢在书架上,以后再也不提;报名参加“奥赛”,听了两讲觉得太难,从此不再登门,于是一大堆的书买来了却没有读,很多的机会放弃了,没有抓住,不少时间、精力浪费了却没有结果。
4、朝三暮四
目标难以确定。读了居里夫人的传记,便立志成为一名化学家,看到同桌的同学在做数学作业,自己也拿出了数学书;听到后面的同学讨论一道物理题,自己也翻开了物理书,猛然抬头看到黑板上写着:“明天交作文”,又开始琢磨该写点什么——于是,暮四朝三,朝三暮四,没有明确目标的推动,没有单位时间里较高的学习效率
5、抄袭作业
学习变成了一种取悦别人的行为,虚假的成绩成了自我安慰的精神鸦偏。
6、知难而退
学习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二、良好习惯培养原则
1、贵在自觉
尽管有些习惯是由于无意重复所养成的,但人的大多数良好习惯都是有意识养成的,而要使自己能有意识地养成一种良好学习习惯,首先必须让自己明白为什么要养成这种学习习惯,其次必须明确坚强的意志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条件。例如,要养成每天早起跑步锻炼和早读的习惯,那就要有坚持精神:不但每天都要早起,不能赖床,而且不管严冬酷暑,刮风下雨,都要自觉坚持,不可寻找借口,“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2、贵在坚持
诸葛亮说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使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地“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从小事做起,由小积大,养成良好的习惯。不原谅自己的一次偶然的过失,因为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它们也会由小到大逐步积累,最终形成坏习惯。
3、严格要求,反复强化
要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必须对自己严格要求,可以围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制定一些规范与制度,并要严格执行,必要时可要求老师、家长监督执行,持久就是不断强化,持久才能逐步适应,最终才能养成习惯。
4、整体培养,相互促进
除学习习惯外,对中学生来说,要养成的良好习惯颇多,诸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但在上述诸多习惯中,最重要的是生活习惯,因为一旦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为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卫生习惯打下良好基础,也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日常生活中马马虎虎,那么要培养仔细的学习习惯就比较困难,因此,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与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等结合起来。
5、消除恶习,破旧立新
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必须自觉地与自己已经养成的某些不良习惯作斗争,并用新的良好习惯代替它,这就是“破旧立新”的意思,要做到这一点,一要认识坏习惯的危害性,下决心改掉老毛病;二是落实具体措施;三要不搞“下不为例”。关于这一点,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得好:每一回破例,就像你辛辛苦苦绕起来的一团线掉下地一样,一回滑手所放松的线,比你许多回才能绕上去的还要多。
三、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内容。
在中学阶段,要特别注意培养认真学习、善于思考、勤于动脑动手动口的习惯,培养独立学习、主动探索、积极进取的习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从“上课、读书、练习” 三个环节抓起。
(一)上课环节。课堂是同学们获取知识的主渠道。然而,听课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在课堂上“走神”的现象在高中生中十分严重,有些甚至还做“白日梦”,头脑思维处于空白状态,对老师讲的什么、重点、难点是什么,全然不知。至于只听老师讲不动脑去分析,学习处于被动地位,不假思索,不求甚解的同学就大有人在。
如何上好课?这是中学生特别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我认为,要上好课,首先提高学习兴趣,要变“课堂”为“学堂”,变被动的“听”为主动地“学”;同时,要注意改正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上课习惯。良好的上课习惯有哪些呢?精神饱满进课堂,有着一种强烈渴求知识的愿望,这是上好一堂课的保证和动力。其次,要做到“四到”,即眼到、耳到、手到、心到。要养成手脑并用的好习惯,做到边听边想边记,以听为主,这里面既有方法的问题,又有习惯的培养。实际上,一般的学习方法经过程序化以后就形成了习惯,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是形成学习能力的基础。这样,“上好课”既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掌握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也就逐步提高了。
(二)读书环节。对于教科书,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想读”或“不会读”。其一,认为“教科书简单,不值得读”;其二,认为“老师已经讲了,没有新意,不必再读”;其三,读书障碍很多,不想读。其实,读书这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决不能忽视。要提高读书的效果,应当把握以下三个环节:即“上课前要先读”,即预习,可以“粗读”,这样就能做到心中有“底”、有疑、有问进课堂;做作业之前要再读,即复习,要求“细读”;在训练中遇到疑难问题,找到对应章节要反复读,要求“精读”。另外,读教科书还要从中把握好知识点、重点、难点,通过自己的归纳、小结,形成本节课或本章节的知识结构,把零碎的、一点一滴的知识形成一个知识体系。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训练,同学们可亲自去体验品尝读书的味道,真正认识到“书本是最好的教师”,从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掌握了读书方法,自学能力也就相应地提高了。
(三)练习环节。课堂练习或课后练习的目的都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检查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完整地掌握课堂所学知识,训练学生应用知识的技能、技巧,发展思维能力。对于这些目的,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明白,对此,教师要心中有数。一定要告诉学生,练习要认认真真地完成,因为它既是知识和能力的训练,又是学风、意志和品德的考验。不仅要保质保量,而且还要独立和按时完成,更要从中有所收获。抓好以上三个环节(即上课、读书、练习),是提高初中生学习效果、学习质量的有效手段。当然,好的学习习惯还有很多,如:能自觉地制订学习计划并按计划执行;自觉做到每门课进行预习;课内勤于思考,积极举手发言,并能完整回答;能作好必要的笔记;认真复习,整理笔记,在理解的基础上做作业,偶有错题,但每次认真订正;时间观念强,不拖拉;不懂就问而不是不懂装懂;每天准备好第二天的学习用品,或下节课的准备工作;认真系统复习,作好单元小结;……
当然,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能力的提高过程,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艰苦的过程,也是磨炼学生意志、性格、品质的过程,对此,我们一定要从小、从严、从点滴小事抓,要抓住现在初中这个阶段的最佳期,使初中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初中生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关于学生暑期补课的)
一、调查原因:好不容易盼到暑假了,本想痛痛快快的玩一场,可妈妈又在催我去补习班,补、补、补,我晕。其实饱受补课之苦的又何尝我一人呢?每到双休日和假期同学们就赶集似的奔波于各个补习班,可又有几人愿意补习呢?为此我做了一个关于补课的调查报告。 二、调查结果:我在补习班调查了63人,结果有56人说不愿意补课,只有7人是自愿的。我把同学们在补课班的表现归为三类。 1、云中漫步者 迷迷糊糊上学,稀里糊涂放学。 2地下工作者 老师上面讲,他在下面玩。 3、逍遥逃学者 老师和家长稍有疏忽,他便溜之大吉。 三、调查分析: 同学们为什么这么反感补课呢?我分析了几点原因:1、家长不根据孩子的兴趣需要出发,不尊重孩子的意愿,强迫孩子去补习班。我认为这样做对孩子来说是太残忍了,只能让孩子成为学习的机器,孩子享受不到学习的快乐,最后会丧失学习的兴趣。2、家长们送孩子去补习班,剥夺了孩子们玩的时间,让双休日、寒暑假变成了黑色假期。放假比上学还累,孩子们没有一点自由时间,孩子们会受不了的。 四、调查建议:1、家长们应还给孩子双休日和假期,鼓励孩子们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这样既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也让孩子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采。 2、家长在为孩子选择
补习班时,应尊重孩子的意愿,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兴趣是热爱的前提,这样才会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如果强行给孩子增加营养,反而会营养不良的。 家长们,好好反思一下吧,让孩子们尽早从补课大军中解放出来吧!还孩子们一个金色的童年。
3. 关于历史学科的研究型学习报告
一、摆正一对关系
上海地区研究型课程在高中各阶段已普遍实施,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与宝贵的经验。众所周知,研究型课程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部分,其实施的学习内容、途径、方法及其结果的表达,具有实践性、开放性、探究性、生成性的特征。它强调了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注重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体验,而不特别关注对学科知识、技能的系统掌握。然而,在学科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中,一般都要依托特定的学科知识内容展开,其教学目标、内容与任务都是事先设定的,在操作中不能弃此而另起炉灶。所以,就学习的任务而言,研究型课程中的历史学习与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就不可能完全相同。
在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中,当然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因学科本身的特点更凸现其文化知识上的传承,虽然也强调课堂上的探究,但接受式学习仍占重要地位,(现时还占主导地位)。研究性学习进入高中历史课堂,要改变的是接受式学习一统天下的局面。换而言之,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接受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在课时占用比例上是大小明确的而非倒置的,在功能上是互相补充的,而非对立的,在实践上是彼此渗透的而非绝缘的。以事求实是的态度,摆正这一对学习方式的关系,不仅不会削弱研究性学习在历中学科的地位与作用,反而能使它有目标、有计划、有成效地可持续实施。
[1] [2] [3] 下一页
二、可分两种类型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可采用“渗透型”与“专题型”两种方式实施。
1、“渗透型”,也可称“穿插型”,其特点是灵活机动,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其目的从根本上说与“专题型”方式一样,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景,引导学生从问题情景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但“渗透型”的方式相对“专题型”方式的研究课题较短小,实施随机而较普遍。
“渗透型”研究的对象主要来源于教材和教学计划内容,具体而言,有以下4种,①教材中某些章节后的思考题;②教材中某些语焉不详甚至有待商榷的知识点,如上教版(以下所云教材均指上教,故不再说明)高一《历史》上册99页“(道光帝)派林则徐做饮差大臣,到广州去查办‘海口事件’。”中的“海口”系何地?该事件又是怎么回事?高三文科班用《历史》(实验本)201页“于谦临危受命,担负起北京的防务……战斗延续5个月”,北京保卫战究竟是“5个月”还是“5天”?
将载有上述内容的材料有选择地复印给学生,结论完全可由学生作出。当然,这说不上是一种研究,但至少可让学生懂得怎样查史料,怎样用史料去说明一些问题,以及史学工作者进行考证的一些基本思路与方法。③教材中某些可供学生有联想或进一步思考余地的知识疏理与类聚工作,如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先后建立的“苏(维埃)区—边区—解放区”,这些历史名词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沿革的历史原因与其中所反映的意义。事毕让学生再在教材中找出类似的历史名词沿革的例子,学生会很有兴趣地列出诸如“红军→八路军、新四路→解放军”、“八旗兵、绿营兵→湘军、淮军→新军”,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三级会议—制宪会议—立法议会—国民公会等”,并配上简要的解说词。④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自制图表,如:从“兴中会”、“同盟会”到“中国国民党”的发展简示图,“一战”中欧洲战场的三条战线(及作战的双方)简示图,新中国初期对外关系简表等。要求是简明扼要,鼓励创新。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疏理、类聚和编制图表,是一种“探究”含量较低的学习任务,但却培养了学生归纳、联想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有利于养成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会圈划教材关键词语的学习习惯,而这些能力与习惯,正是完成“探究”含量较高的学习任务的基础与前提。⑤某些可引起争议或讨论的问题,这在教材中挖掘一下亦有不少,教师在教学计划中可适当穿插若干,如“有人认为‘林则徐是一个悲剧式的英雄,他的悲剧具有双重含义’。请问这‘双重含义’指的是什么?你怎么看?”这类题目的探究可大可小,作为“渗透型”学习的研究对象,当然不宜过大。
需要说明的是在历史课中“渗透”或“穿插”的学习方式并非是因为前些年提了“研究性学习”后才出现的,实际上,它早已存在于一部分优秀历史教师的先进经验之中了。这些先进经验,在当前实施研究性学习中无疑是极具传承、开掘价值的资源。
2、“专题型”。其特点是探究的课题,虽依托于历史学科知识内容,但又有很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如“西部开发”既涉及到党和政府的战略决策与西部现状,又涉及到包括地理、政治、生物等多门学科,其探究的过程与结果呈开放性与多元性。采用这种方式要注意“三要”“三不要”。一要定位明确,不要反客为主,探究的课题可划入历史学科的,而不能是与历史学科很少干系的,如“沙尘暴”是地理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热点”课题,确与历史学科有一定关系,但不宜作为本学科学习的对象。二要力所能及不要偏难偏易,如“以巴冲突”虽是当前国际政治的大“热点”,但缘由悠久复杂,可放在“渗透型”类中去学习,作一般性了解;如作为“专题”探究,极易成为“半拉子工程”。同样探究康熙帝与程朱理学的关系,是学生力所不能及的课题,而探究拿破仑究竟死于哪一天,不仅太易,而且对高中生而言意义不大。三要量次适当,不要过于频繁。
教师从设计、组织、指导到小结,各个环节务必要准备充分,及时听取学生、班主任的反馈,从整个操作过程看,启动工作前移、网络引入课堂,事毕应有总结是可取的,也是理所当然的。
“专题型”学习探究的对象,均为较大的课题,所以将课题分解成各个小课题,让各学生小组采取完成指定的小课题与选择一定的小课题相结合的办法,比较可行。如在高一年级笔者将研究的专题“日本的近代化与中国的近代化”分解成如下四个小课题:①甲午战争对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与国民心态上有何不同影响?②20世纪初,中国知识青年赴日留学的原因是哪些?请你评价一下近代一度出现的中国向日本学习的热潮的历史现象。③日本近代化是近代亚洲唯一成功的国家,其中有哪些经验可供当代中国现代化借鉴与启示?④就你所知道的历史知识而言,日本的近代化与中国的近代化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其中小课题①②为必须完成的,③、④可任选一个。
在高三年级历史班采用专题型方式,必须注意其实用性,即使学生感到这种探究对参加高考或综合考有意义。
再如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在寒假中播出后,收视率很高,加上媒体炒作,一时沪上颇有“满城争说”之势,成为市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个“热点”。此剧可看性强,先前又被说成是“大型历史剧”,故使学生中产生了不少似是而非错觉。适当时机指导学生进行“说《康熙》,话真伪”的“专题型”学习,也未尝不可。
4. 求写一篇高中历史社会调查报告
高一历史学习方法调查报告
题目:高一学生能否自主学习历史
实质课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内容提纲: 1、研究方向及题目
2、前言
3、具体数据分析方向
4、调查要求
5、具体数据
6、数据分析 得出观点
7、分析原因
8、解决办法
9、总结及补充
一、调查方向:高一学生能否自主学习政治历史
实质研究课题: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前言
历史学科的知识点比较多,需要记忆,但这只是考试的基础。因为对高一学生和高考而言,我们更需要的是对问题的分析与总结能力。我们的调查目的是学生认为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才可能有好一的效果。请你从下面选项中挑选一个。
三、具体数据分析方向
我认为较好的历史的学习方法
A、自己学习,把时间交给自己,老师不干预
B、老师领着学习串知识点把知识系统化
C、通过做题 在做题中找规律找线索
D、学生们分组互动讨论或提问学习
四、要求
学生抄写命题及自己认可的选项字母与文字答案
教师认真调查,得出数据分析及文字分析结果
从文字分析结果得出反思与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调查数据:
一一班调查结果:一一班人数共计54人实交选票54张,达到百分之百。其中
选A的有8人,占班内总人数的14。8%。
选B 的有29人,占班内总人数的53。7%。
选C的有9人,占班内总人数的16。7%。
选D的有8人,占班内总人数的14。8%。
一二班调查数据:
参加调查的学生55人,回收问卷55份,其中
选A的5人,占9.1%,
选B的31人,占56.4%,
选C的5人,占9.1%,
选D的14人,占25.4%。
六、对以上数据的分析。
高一的学生是比较有理性的,所提供的选项也比较有说服力,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应该可以成为我们学习时参考的方法,所以我们对数据的分析也比较认真慎重。
从以上几个数据中得到了以下的分析结果。
我们在调查中有意识的写了三个让学生自主学习的选项,就是A、自己学习,把时间交给自己,老师不干预C、通过做题学习在做题中找规律找线索D学生们分组互动讨论或提问学习。只有一个是教师主导学习B、老师领着学习串知识点把知识系统化。
令我们遗憾的是,学生自主学习与学习的三个选项的选票数的和也没有选B、的教师主导学习的票数多。
也就是说,学生们仍然没有从传统的教师主导的学习方法中解放出来,不会自主学习,不会主动的学习,换句话讲也就是不会自主的学习与生活。
七、为什么会有这样结果?
我们整天在谈课改。课改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让学生与教师在课堂的地位或者说角色发生变化,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这么一个变化过程。为此我们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与探索。可是对于这么一个调查的结果如此的不尽人意,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我们真的以学生为主体了吗?
我们也曾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发言,反思,演示。但是说一句现实的也是令我们教师们不能接受的话。这些行为过程是学生们的自主行为吗?还是我们设计好的路数,让学生们在我们设计好的路上走一遍,或者干脆说学生的行为只不过是我们行为的演绎罢了,我们是导演,而且这个导演对演员的要求只有一个:你必须是我的翻版,你的行为不能超出我的理解之外,否则你就是不合理的。
在这种所谓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中,课改能成功吗?
我们其实根本没有做到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体,所以我们也就不可能得到我们所希望的调查结果:让学生自主学习或者学习。
八:出路
说句继续不客气的话。在今天的这种教育体制上,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是不太可能的。除非是你做秀。但是做秀只能是一时的行为,如果一个教师长期做秀,他的教学过程也可能是非常好,但是我们的教育体制更看重是一个教师的教育结果―――分数,在这个分数的杠杆下,这个教师的教育结果却只有一个:不被领导认可,不被家长认可,然后淘汰。
九、总结及补充
其实我对这次一一、一二班班的调查结果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至少在这个数据中还有将近百分之五十的学生还是选择了自主学习。虽然我们在出选项的时候的确做了一些手脚,但最起码有一部分学生还是选择了自己自主的学习,这说明求实中学的课程改革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我们希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继续加大学生的主体学习时间与能力提高的能力时间,尽量做到即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成绩,又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做到成绩与能力两不误。
这肯定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只真正做到了这些,我们的求实教育才真正算是有了自己的特色与成就。
其实我们真正的学习方法应该是几个方法的合一,是几个学习方法的同时运用。但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这次课题研究的要求,我们没有允许学生多选。希望大家能理解。
5. 对历史学科的认识
历史学是历史学家在对人类以往的历史进行系统化整理的基础上,对历史的本质、历史的意义所作出的一种理论解释和精神体验。我们知道,历史是由以往时代的许许多多的人及其活动构成的。在历史学家看来,如果能把历史上那些看似单个的、孤立的人和事联系起来,发现其相互间的关系,发现其对后世特别是对当世的影响与作用,无论这种影响与作用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是经验启示的还是思想启示的,那历史本身于现代人而言,就具有了意义,历史就不是死亡的过去,而是现实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人类的一种古老的精神活动,历史学其实也就是每一时代的人类在反思自己往昔经历的过程中,对历史之本质和意义的一种理性追问和情感体验。这种对历史意义、历史本质的理性反思与情感体验,在每一时代人类的精神生活中,都占据着特殊的地位。
从根本上说,追问历史的本质与意义,探究历史的变因与动力,在不断与自己的历史进行对话过程中,在从对自己历史的重新体验与反思中,获得对自我个性本质与特征、对自我现实存在状态的真切认识,乃是人类源自内心深处的一种永恒的精神需求。历史使我们看清过去的路而得以知道现在的位置。那“我从何处来,现在在哪里,将向何处去?”的追问,那对“天人之际”、“古今之变”的不懈探究,那对文明之兴衰交替、社会之治乱相因的艰难解读,总是会深深地牵动着每一时代人的精神世界,拨动每一时代人的情感心弦。确实,有主体自觉意识、关注自我的现实存在际遇与未来命运的人,怎么能不为历史上那具有昭示意义的无数惊心动魄之往事所吸引,怎么能不为往昔岁月里那无数生命的欢乐痛苦所牵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历史学存在之价值与意义,在于它对人类而言乃是一种体现人之本质的、对自我精神故园的回归情感,一种对自我个性特征作理性和情感认同的寻根意识。由此我们说,历史是人类的精神故乡,是人类生命力的活水源头。在这个精神故乡里,凝聚着每一个民族先贤祖辈沥血之路上的光荣与梦想,汇集着每一个民族古圣先哲那经过时间考验的伟大智慧和情感。借助于历史学这一古老而常新的精神形态,人类的智慧、理想、经验、情感才得以延续下来,积累起来,传承下去,而不会被滚滚流逝的岁月黑洞吞噬湮没,现代人也才不会成为迷失故土、无家可归的浪人。历史学作为伴随人类始终的精神追求,每一个民族从这种精神追求中,找到使自己的情感与心灵得以慰藉、得以安顿的庇护所。人们之所以必须守护自己的历史,正因为人们必须守护自己的故土与家园。人类的文明犹如一条江河,它从遥远的昨天流淌而来,还要流向明天流向未来,而它之所以永远奔腾向前,正由于它有着历史这一永不枯竭的源泉。所谓“欲明大道,必先知史”,没有历史,没有对历史的承继与发展,我们并不会比“北京猿人”有更多的智慧。生生不息的历史,智慧与知识日积月累的历史,发展与变化着的历史,使我们得以继承以往一切时代、一切民族的精神、思想和情感,以此来面对当前的生活,应付未来新的挑战。同时,对自己历史的认同与守护,更是每一个民族保持自尊心、自信心的前提。失去与自己历史联系的民族,忘记或背叛了自己历史的民族,必将沦为一个心灵飘泊的精神放逐者,成为一个无家可归的精神流浪者,这种无根的痛苦是一个民族最大的不幸。
历史学具有博大的时空胸襟,它是人类超越个体生命时空局限而得以认识感受世界无限丰富性和多样性的根本途径。人类的历史是一个如此漫长绵延的过程,每一个体的人生之旅都只不过是这个历史长河中的一瞬。而世界之大,使得每一个个体的人生可能的生存空间范围都不过如同茫茫沙漠之中的一粒沙石。历史时空的无限性,既是文学、哲学、艺术世界里永恒的主题,是一代代的诗人、文学家、哲学家体验生命本质、抒发内心情感的主题,更是历史学得以显示它对于人类精神生活和情感需求之重要意义的根源所在。面对无限之宇宙与历史,有情感有意识的人不能不生发出超越自我、超越当下而去追问无限历史的内在精神冲动,所谓“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古诗十九首》)。咏史而伤今,每一个时代的人是这样为历史而情动神伤,以至“一篇读罢头飞雪”(毛泽东《贺新郎·读史》),读史而白头,可知历史学是一个多么富于人类情感的世界。面对亘古无际的历史,你是否会生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那种历史情感与历史意识呢?其实,这深沉厚重的历史情感与历史意识,正是人性之本质的一个突出方面。我们可以说,试图对个体生命的这种时间空间有限性困境作出超越与突破的不懈努力,构成了历史学产生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在动因。每一个个体的人,尽管他的个体生命是短暂的,他的生存空间是局促的,但却可以通过历史这个浓缩着人类以往时代丰富智慧与思想的巨大宝藏,去认识、去感受、去体验遥远时代遥远地域里人类历史的无限恒久性与丰富性。
总之,通过历史学,通过历史学家为我们提供的关于悠悠往昔岁月、关于遥远异国他乡的人类生活图景,我们获得了无限丰富的人类的知识、智慧,体验到了其它时代的人们的情感与思想,感受到了遥远世界其它民族的欢乐与痛苦。历史学使我们不是简单地只生活在我们自己的时代、自己的国度里,而是生活在一个更为广阔更为漫长的“历史学时空”里,从而得以同过去以往时代、同所有地域的人进行交流对话,汲取全人类的智慧与经验,把自己短暂局促的个体生命溶入到世界历史的无限进程中去,获得对自我的超越和升华。
6. 请给我一篇中学生社会调查报告,最好是学习的,短一些
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调查报告
我们于200年月~月,对渔峡口镇的两所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一、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
7. 关于大学生信仰的调查报告 2000字
宗教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容观存在的历史现象,它曾在历史上产生过极为重要而广泛的作用,渗透进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在今天的文化活动、国际事务和日常生活中仍有一定的影响。客观地认识宗教的本质及其产生和发展规律,了解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体系及其特点,不仅有助于当今的大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宗教现象,认识到宗教对于社会安定和世界和平的影响,而且对于拓宽知识视野,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分析科学、伦理、法律、经济 、文学艺术等各种文化活动,更好地处理在人际交往中的宗教信仰关系等,也有积极的意义。 论当代大学生的宗教信仰 据调查,大学生中明确表示信仰宗教的约占总数的10%,产生这种宗教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客观因素,也有大学生自身主观的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环境的宽松、经济水平的提高、价值观念的变化,使人们的信仰变成多元化。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价值观念的不同,决定人们意识形态的异化。共产党内的不正之风,社会主义初级社会的腐败现象、单位中的用人不当,社会分配的不公平,贫富差距的扩大,种种因素,使青年人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产生了怀疑。政治信仰的缺失,导致许多人转向宗教信仰,大学生也不例外。 青年人思想未定型,情绪浮躁、易变,追求新鲜刺激,常有反传统的逆反心态,有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面对不同以往的文化背景和多种价值选择,大学生感到茫然、疑虑、混乱的同时,求新、求异的心理使一些青年学生转向了宗教。 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青年人承受着更多的来自学习、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的风险和压力。求学道路的困难、生活的苦涩和艰辛、工作的不尽人意或家人的下岗待业、个人及亲友病痛等等,面对人生挫折和困惑,都会导致青年人寻找精神上的安慰和解脱之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往日趋淡漠,因而宗教组织中教友之间的亲密、友善的关系,毫无功利色彩的互相关心和真诚帮助,就显得充满亲和力和诱惑力。青年大学生在社会中大多处于弱势地位,教会和教友之间的互相帮助,使他们感到上帝是他们最后的靠山。信仰宗教满足了信仰者的归属感,使其精神上感到欣慰和满足,他们不再是孤立无援的,他们是“组织里的人”。 当然,有一些大学生是因为生长在信仰宗庭,还有一些人在困境中得到宗教界人士的帮助从而走向宗教。 当代大学生的宗教热,集中反映了部分青年人在信仰中的迷失,体现了许多认识上的误区: 其一,宗教道德与文化的独特魅力的吸引。特别是追求至善的宗教道德,是它最迷惑人、吸引人的地方之一。三大宗教几乎都包括了这么一些道德诫律:不偷盗、不奸淫、不凶杀、不贪财、不抢劫、不诬陷、不妄语、平等爱人、惩恶扬善。因而相当部分大学生认为,这些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并不矛盾,它的约束力量甚至超过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作用,当今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尤需这些宗教道德的教化。 世界银行前两年曾发表过一个报告,大意是有信仰的地方发生金融犯罪的可能性更低,因为人们不是害怕法律才不犯罪的。事实上,再完备的法律也阻挡不了深思熟虑的触犯,人不犯罪一是受到道德律的自我约束、自我谴责,二是害怕神的惩罚。佛教的转世说,基督教的天堂地狱,这些戒律在叫人弃恶从善,抑制罪恶势力、稳定社会秩序、净化社会空气等方面确具有独特的积极意义。 其三,对科学家信仰宗教问题的认识。很多大科学家似乎接受上帝这个概念,有些科学家本身信仰宗教,因此,许多大学生认为科学与宗教信仰并不相孛。仅供参考!
8. 关于历史调查报告怎么写
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一)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陈述式如《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提问式如《为什么大学毕业生择业倾向沿海和京津地区》,正副标题结合式,正题陈述调查报告的主要结论或提出中心问题,副题标明调查的对象、范围、问题,这实际上类似于“发文主题”加“文种”的规范格式,如《高校发展重在学科建设――××××大学学科建设实践思考》等。作为公文,最好用规范化的标题格式或自由式中正副题结合式标题。
(二)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2.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9. 我要一份 高二历史的 教育方面的调查报告 3000字左右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一)、目的和内容
长期以来,在历史课程改革的研究中,研究者比较注意教育理论和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教学评价。这
种研究强调教学的标准化,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学习主体的研究,忽略了学习主体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对
于教学计划实施的影响。根据新的认知主义教学观,学习主题对所学课程的评价认知是他们发展学习
潜能的重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学历史教学改革要把学生对历史课的认知和评价作为一个重要的
研究参考。
这次调研的内容主要为高中学生对历史课程学习兴趣的自我评价,喜欢(不喜欢)学习历史课程的自我
归因,对现行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章节结构与文字表述的认可程度和期望,对历史教师的教学内容处理
能力、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对历史课程考评方式的满意度与期望,以及对学习历史课程的 价值和意
义的认知等几个方面;调研同时还涉及在各类历史学习内容中学生的主要兴趣点,目前学生学习历史真
实的主要方式,以及所具有的历史思维能力等方面。
(二)调研方法
此次调研的对象为九中文科班学生,随意调研。发放试卷25份,收回25份。女生7人(占总数的%)、女
生18人(占总数的%)。
二、调研的主要结果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
1、与其他课程相比,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不低。在文科的学习学生中,把历史学科列为第一位的
共有7人、第二的共有8人、第三的共有3人。这部分学生的比例共占%,超过了调研的半数以上,说明学
生对历史课还是有相当大的兴趣。另外在问到“你是否喜欢学习历史课程”时,有22人表示喜欢学习历
史课程,1人不喜欢学习历史课程,2人表示说不上喜欢,也说不上不喜欢。
进一步分析,喜欢学习历史课与不喜欢学习历史课的学生中13人表示本身就对历史感兴趣。10人表示历
史教师讲课很精彩。2人无表态。这说明学习的兴趣对学生非常重要。
2、学生喜欢或者不喜欢学习历史课的动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在于学生自身对历史学习是否感兴趣。
在表示喜欢学习历史的同学中,有56%的学生认为喜欢学习历史课的动因是因为自身对历史就感兴趣,
有近44%的学生认为历史教师的可讲得精彩。
调研还进一步发现,学生是否喜欢学习历史课与价值对其学习历史课的要求有很强的相关性。在表示喜
欢学习历史课的同学中,有60%的家长要求孩子学好历史以“作家历史知识,提高人文素养,”有40%的
学生家长要求孩子考个好分数就行了。这说明家庭的期望对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重要的影响。
(二)、对历史教科书、历史教师的教学、历史课的考试方式的评价和期望方面
1、总体上说,多数学生对教科书持基本满意的态度,但对篇章结构安排的满意度相对大于对内容可读
性的满意度。
调研表明,关于教科书的篇章结构的安排,有68%学生认为比较合理,28%的学生认为不够合理,4%的学
生认为很不合理。
对于教科书的内容,52%的学生认为比较丰富,40%的学生认为不太丰富,8%的学生认为很不丰富。
关于教科书的文字表述,有44%的学生认为可读性比较强,24%的学生认为可读性不太强,24%的学生认
为可读性很强,8%的学生认为可读性不强。
2、多数学生对于历史教师的教学情况的评价认可满意。有72%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生
动形象,有趣味性。24%的学生认为很一般,谈不上趣味性,但也不是特别枯燥,4%的学生认为照本宣
科,比较枯燥。
对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由60%的学生认为教师讲述为主,有课堂提问,但没有讨论课。36%的学
生认为教师讲述为主,有课堂提问,也有课堂讨论。
对于教师在课堂上所补充的教科书之外的历史知识,有68%的学生认为介绍过得比较多,32%的学生认为
介绍过,但不多。
对于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使用历史图片、地图、录音、录像等教辅工具80%的学生认为偶尔使用。20%
的学生认为基本不使用。
另外还有80%的学生认为学校对于学生学习历史课比较重视。只有12%的学生认为学校不太重视,4%的学
生认为学校不重视。
进一步分析,学生对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方式的评价与学生学习历史课的方式与效果存在一定的联系。
调查表明,有52%的学生认为目前自己学习历史的主要方式是以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联系为主,48%的学
生认为目前自己学习历史的方式是以背诵记忆史实为主。因而72%的学生对老师教科书上的内容或历史
教师讲授的内容有过疑问。对于历史课的教学内容,60%的学生认为应该由教师进行生动的讲述,学生
认真听讲。24%的学生认为应该由教师与学生以讨论问题的方式进行教学,16%的学生认为应该教师在书
上划重点,学生背熟这些重点。
3、多数学生对现有的历史课的评价方式,绝大多数学生(84%)认为现在的考试方式能够部分反映学生
掌握历史知识的程度。能够全面反映或根本不能反映的只是各占4%。
与此相关的是,学生最希望的历史课的评价方式是“试卷考试与其他方式相结合”,持这种看法的学生
的比例高达52%。另外12%的学生认为应该写历史小论文,24%的学生认为应该搞讨论、调查、制作等各
种活动。调研表明最希望试卷考试方式的只有9%。
(三)对于学习历史课的价值和意义评价方面
1、学生普遍认为现在的历史课程与现实结合得不够紧。有56%的学生认为现在的历史课程与现实结合得
不够紧,44%的学生认为历史课程与现实结合得比较紧,12%的学生认为历史课程与现实结合的比较紧。
2、多数学生认为学习历史课程对于综合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调研表明,有36%的学生认为学习历
史课程对于提高理解、分析、运用等思维能力很有帮助,48%的学生认为认为学习历史课程对于提高理
解、分析、运用等思维能力比较有帮助,8%学生认为学习历史课程对于提高理解、分析、运用等思维能
力没有什么帮助。
对于学习历史课程对于提高口头或书面语言文字表达能力,44%认为很有帮助,32%的学生认为比较有帮
助,8%的学生认为没什么特别的帮助。
对于学习历史课程对于学习政治或者地理或者语文等学科,56%的学生认为很有帮助,32%的学生认为比
较有帮助,只有9%的学生认为没什么帮助。
3、多数学生认可历史课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方面具有的意义,但也有相当多的学生认为
学习历史对于处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作用不大。调研显示有60%学生认为学习历史对于树立正确的世界
观和人生观是“必需”的。32%的学生认为学习历史对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有作用的,但不
是必需的。也各有4%的学生认为无关重要,或没有考虑。
有72%的学生认为学习历史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起很大的作用,20%的学生认为学习历史对于培
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比较有作用,只有8%的学生认为作用不大。基本上没有作用的没有。
有36%的学生认为学习历史课程对于以后从事社会工作(除了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工作之外)用处分非
常大,44%的学生认为比较有用,20%的学生认为用处不大。
有9%的学生认为学习历史课程对于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如人际关系等)非常有用,52%的学生认
为学习历史课程对于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如人际关系等)比较有用,28%的学生学生认为学习历
史课程对于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如人际关系等)没有多大的用处,8%的学生认为没有有用。
与以上学生对历史课的价值和意义的评价相关的是,有84%的学生认为高中阶段“必须开设历史课”,
只有9%的学生认为可以开设,但不是必需的。
三、调研后的反思
1、学生自身对历史课程学习的兴趣非常重要,教师的精彩讲解也非常的重要,在历史课的教学中再加
强趣味性同时要多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
2、历史教科书在内容结构、章节安排、文字表述上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处理与改进,适应学生的思维水
平与能力。
3、历史教学的对学生的评价机制需要改革,方式需要多样,要让学生能把自己的个性充分的展示出
来。
4、要加强对历史学习上困难学生的辅导,努力培养他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5、要学会在一个阶段或学期过后,进行及时的自主的有关学情的调研活动,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
题,及时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加强教师对自身教学的反思,进而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
性,从而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总而言之,这次教学调研活动,我的收获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