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下列历史人物与干旱灾害有关A李自成起义B天平天国运动C陈胜吴广起义D黄巾起义
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李自成起义
(1)李自成起义:李自成起义是明末农民起义的重要一方。明天启、崇祯年间,陕北连年旱荒,农民纷起暴动。李自成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李岩和李自成在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并且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散布“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
(2)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咸丰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期间,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组成的领导集团从广西金田村率先发起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是19世纪中叶中国最大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1864年,随着太平天囯首都天京的(南京)陷落,标志着运动失败。
(3)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是秦末农民战争的一部分。此次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
(4)黄巾起义:黄巾起义,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开始于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平息叛乱,各地拥兵自重,虽最终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军阀割据、东汉名存实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最终导致三国局面的形成。
(1)与干旱灾害有关的历史事件是扩展阅读:
李自成起义失败的原因:
(1)李自成起义完全符合“贫民起义”的特点,它的参加者都是在天灾打击下无法生存的农民,其行动是破坏社会秩序而不是建立社会秩序。借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他们善于破坏旧世界,但是却无力建设新世界,所以他们的失败就完全是必然的。
(2)贫民起义领袖并不代表历史前进的动力,李自成也毫不例外。李自成的特殊性也许在于,他本人有良好的个人品德——与张献忠相比,他并不是嗜杀成性的暴戾之徒,所以历史资料中多有他得到部下和人民拥戴的记载,官书的《明史》也称赞李自成“不好酒色,脱粟粗粝,与其下共甘苦”。但既然李自成并不亚于刘邦、朱元璋等帝王的个人品质,那么他的失败就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历史条件使然。
(3)没有具体可行的惠民政策是问题的关键。李自成的部队变成土匪兵,当然不会出什么惠民政策。他们想的就是搜尽钱财会陕西过日子!李自成的胜利太过突然,他没有作好统治全国的准备。这些暴民的暂时胜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明政府的腐败!当时,明政府财政混乱,有些权利的人想方设法的克扣饷银。普通士兵没有饷银,自然不愿意卖命打仗!加上张献忠等牵制了明政府的大部分力量,这才使得李自成顺利攻入北京城。这些暴民被突然的胜利打蒙了,哪里想得到其他。最高统治者李自成的头脑也不怎么清楚!历朝历代,这个时候,应该安抚老百姓,安抚知识分子,安抚那些达官显贵,否则,怎么站得住脚。尤其是知识分子和达官显贵,其影响力不可忽视。李自成忽视的恰恰是这一点,以至于这三种人对于新兴政权恨之入骨!在李自成败退的过程中,没有得到士绅地主的任何支持,所以才一溃千里,最后身死“国”灭。
网络--李自成起义
⑵ 下列哪些历史事件与干旱灾害有关
您的选项呢?麻烦您拍张照片
⑶ 干旱的发生与什么有关
干旱与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大气环流系统相联系。除了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版环境(如戈壁、沙漠权地区)造成当地缺水少雨之外,旱灾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气候。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是形成干旱的直接原因,而大气环流异常,海气和陆气相互作用会导致降雨偏少,蒸发加剧,这是干旱发生的根本原因。
①定义:干旱指某一地区长期无雨或高温少雨,使空气及土壤的水分缺乏。
②定义:干旱(arid),是一种水量相对亏缺的自然现象。通常指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候现象。干旱使供水水源匮乏,除危害作物生长、造成作物减产外,还危害居民生活,影响工业生产及其他社会经济活动。干旱后则容易发生蝗灾,干旱是自然现象,干旱并不等于旱灾,干旱只有造成损失才能成为灾害。
⑷ 非洲干旱灾害的历史与现状
(一)非洲的气候更替
干湿交替是非洲部分地区气候的特征,每隔一定的年份就要发生一次历时数年的干旱已成规律。据Nicholson的研究,16世纪到18世纪末,该地带比较湿润,但也曾发生过几次严重的干旱;18世纪以来气候逐渐变干旱,但又发生过多雨时期,在20世纪变干旱时期,也出现过数次湿润期,说明非洲气候有明显的干湿交替。
(二)20世纪60~80年代非洲特大干旱灾害
20世纪60~80年代非洲热带草原和热带荒漠地带干旱频繁,灾害严重,最严重的是萨赫勒地带。萨赫勒地带是苏丹草原北部一条宽320~480km的地带(包括塞内加尔北部、毛里塔尼亚南部、马里中部、布基纳法索北部、尼日尔南部、乍得中部),南部是荒漠化热带草原,北部是半荒漠,年降水量自南向北由700mm递减至250mm。当地居民种植稻谷、高粱、花生、阿拉伯树胶等,牲畜有牛、绵羊等。60年代该地区降水较多,经济与人口增长很快,对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1968~1973年的特大旱灾开始时,以牧井为中心周围形成了直径10~12km的裸露荒漠化地块,向北扩张的农业耕作活动也形成了许多荒漠化地块。干旱继续扩大,造成河流断流,土地龟裂,庄稼失收,草木枯萎,人畜大量死亡,据统计约有20万人丧生。1973年西非的塞内加尔、尼日利亚等国家发生大旱,干旱夺走了30万人的生命。1976年博茨瓦纳、安哥拉、南非大旱,从苏丹—撒哈拉沙漠地区扩展南至博茨瓦纳的卡拉治里沙漠四周的南部非洲国家,东至非洲之角的索马里,遍及34个国家。干旱等引起了很多国家政治动乱,如安哥拉、埃塞俄比亚、乍得、乌干达等。进入 1977年,非洲每年都有多达20~30个国家发生粮荒,其中,经常严重缺粮的国家有15个,即莱索托、安哥拉、赞比亚、佛得角、博茨瓦纳、科摩罗、布基纳法索、坦桑尼亚、莫桑比克、乌干达和乍得,人口约占非洲总人口的1/2。此后1982~1984年持续3年发生特大旱灾,共有24个国家占非洲40%的人口受灾,50多万人死亡,600多万人流离失所,2亿人挣扎在饥饿死亡线上,大旱使毛里塔尼亚80%的草地变成沙漠。
1968~1973年间,在西非,特别是地处撒哈拉沙漠南缘的萨赫勒地带的年降水量一般不到正常年份的一半。1983~1985年间,西非大西洋沿岸向南直到南非又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干旱和饥馑,至少有20个国家的3000万人挨饿,1000万人离家出走。埃塞俄比亚1983年10月中旬开始,各地区发生干旱,到1984年2月末,仍未降雨。以后的几年中,该国又持续发生严重干旱,成千上万的牲畜死亡,森林火灾不断。据估计,有上百万人死亡,同时,人口大规模地南迁造成严重的难民问题。非洲从1991年开始又不断发生旱灾。早在1991年6月18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表的一项报告中指出,3000万非洲人正处于严重营养不良和饥饿之中,以埃塞俄比亚、苏丹、安哥拉和莫桑比克最为严重。据世界银行行长普雷斯顿说,非洲的这次干旱危机是几十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有1.15亿人受灾。据报道,1992年3~5月,埃塞俄比亚南部和肯尼亚北部约有75%的牲畜死亡,撒哈拉周围国家近4000万人由于干旱和内战面临着饥饿的危险,索马里已有30万人死于饥荒,有100万人流落他乡;南部非洲大多数国家谷物收获量减少一半。
⑸ 干旱带来的灾害有哪些
灾害一般为作物水分遭到破坏,减产。
干旱对作物危害程度与其发生的季节、作物的种类、品种、生育期有关。春季于早影响春播,或造成春播作物缺苗断垄,并影响越冬作物的正常生长。
危害
1.干旱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
2.干旱是危害农牧业生产的第一灾害
气象条件影响作物的分布、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形成,而水分条件是决定农业发展类型的主要条件。干旱由于其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后延影响大,成为影响我国农业生产最严重的气象灾害;干旱是我国主要畜牧气象灾害,主要表现在影响牧草、畜产品和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
3.干旱促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a.气候暖干化造成湖泊、河流水位下降,部分干涸和断流。由于干旱缺水造成地表水源补给不足,只能依靠大量超采地下水来维持居民生活和工农业发展,然而超采地下水又导致了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区面积扩大、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b.干旱导致草场植被退化。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的生态脆弱地带,气候特点为夏季盛行东南季风,雨热同季,降水主要发生在每年的4-9月。北方地区雨季虽然也是每年的4-9月,但存在着很大的孔径异质性,有十年九旱的特点。由于气候环境的变迁和不合理的人为干扰活动,导致了植被严重退化,进入21世纪以后,连续几年,干旱有加重的趋势,而且是春夏秋连旱,对脆弱生态系统非常不利。c.气候干旱加剧土地荒漠化进程
d.气候暖干化引发其他自然灾害发生
冬春季的干旱易引发森林火灾和草原火灾。自2000年以来,由于全球气温的不断升高,导致北方地区气候偏旱,林地地温偏高,草地枯草期长,森林地下火和草原火灾有增长的趋势。
⑹ 干旱造成的自然灾害
(1)东北抄华南 (2)春该地春袭季降水少,并且春季气温升温较快造成蒸发量大,形成春旱夏该地在7、8月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较少,气温较高,形成伏旱冬冬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冬季风影响降水少,但此地纬度低,冬季气温较高,形成冬旱 (3)①地石灰岩广布,形成喀斯特地貌,多地下暗河,地表水渗漏比较严重。②地地形中央高四周低,河流短小流急,很快注入海洋,使当地地表水缺乏。 (4)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减轻和避免干旱的威胁;在干旱多发地区,选择耐旱的作物;开垦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等,都是防御干旱的有效措施。 本题主要考查干旱灾害及其成因、分布。第(3)题,云贵高原干旱并不是降水少,而关键是岩溶地貌导致地表水不易保存所致;海南干旱关键是地形地势导致地表水流失快。
⑺ 中国历史上的旱灾由政府进行赈灾的灾害有哪些,受灾情况如何希望能详细一点儿,谢谢!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旱灾记载,应是距今3800多年前(公元前1809年)伊洛河流域的大旱,即所谓“伊洛竭而夏亡”。民国时期国内外学者如何西(A.Hosie)、竺可桢、陈达、邓拓等,都曾利用《古今图书集成》、《东华录》以及其他文献记载对中国历史时期的水旱灾害进行统计,其结果均无一例外地显示旱灾发生的次数多于水灾。据邓拓《中国救荒史》的统计结果,自公元前1766年至公元1937年,旱灾共1074次,平均约每3年4个月便有1次;水灾共1058次,平均3年5个月1次(《邓拓文集》第二卷第41页,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新中国成立后,旱灾发生的频率总体上小于水灾,但自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华北、西北大部分地区开始出现的干旱化(并非单指降雨量的减少)趋势,从生态系统变化的角度来看,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就灾害的后果而言,旱灾引发重大饥荒的频次以及由此导致的人口死亡规模,更非其他灾害所可比拟。据美国学者郑麒来对历代正史资料的统计,自汉代以来,因各类自然灾害导致的求生性食人事件经常周期性发生,而其中至少有百分之五十以上是由干旱引起的。近代以来特别是民国时期,此类求生性食人事件显然进入新一轮周期,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据不完全统计,从1840年到1949年这110余年间,全国各地共出现此类食人事件50年次,平均两年左右即发生1次。其中缘于旱灾的共30年次,缘于水灾的10年次,其他的则为旱水、旱蝗、旱雪、霜灾以及不明原因的大饥、春荒、冬荒,旱灾依然是求生性食人的主要原因。
在灾害造成的人口损失方面也同样如此。明清至民国时期,全国共发生死亡万人以上的重大灾害221次,其中水灾65次,飓风53次,疾疫46次,旱灾22次,地震21次,但各灾型的死亡人数并不与其发生的次数成正比,尤其是旱灾,为数仅居第四,死亡人数却处于诸灾之首,共计30393186人,占全部死亡人数(42737008)的71%。而且明代如此,清代如此,民国时期更是如此,可谓愈演愈烈。其中1876―1879年的华北大旱灾,山西、河南、陕西、直隶等受灾各省共饿死病死人口950万至1300万,最高估计多达2000余万人; 1892―1894年晋北大旱,死亡100万人;1942―1943年中原大饥荒,河南1省死亡人口约300万人;1943年广东大饥荒,死亡50万人(一说300万人)。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由旱而荒并因之导致大规模人口死亡的事件,除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之外,殊属罕见,但仅此一次,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中国灾情报告:1949―1995》公布的数字,即已造成千万人以上的人口损失,可见旱灾危害之巨大
⑻ 灾害中与干旱没有关联的是
D 干旱导致草木枯黄,可能诱发森林火灾;蝗虫孳生诱发蝗灾;土壤水分长期缺失导致土地荒漠化。
⑼ 干旱的影响和灾害涉及哪些方面
在一系列的自然灾害中,干旱的影响和灾害涉及面极广,它涉及到经济、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等多个方面。中国是一个干旱灾害频发的农业国家,据不完全统计,自公元前180年至1949年,中国历史上因旱灾死亡万人以上的事件至少24起,共死亡1185.4万人。而1873年~1879年中国北方的这次特大旱灾及其引起的饥荒,其严重程度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⑽ 我国历史上的重大干旱事件(举例)
华北大旱灾、1959—1961年大旱、1978—1983年大旱
1、华北大旱灾
从1876年到1879年,大旱持续了整整四年;受灾地区有山西、河南、陕西、直隶(今河北)、山东等北方五省,并波及苏北、皖北、陇东和川北等地区;大早旱不仅使农产绝收,田园荒芜。
由于这次大旱以1877年、1878年为主,而这两年的阴历干支纪年属丁丑、戊寅、所以人们称之为“丁戊奇荒”;又因河南、山西旱情最重,又称“晋豫奇荒’、“晋豫大饥”。
2、1959—1961年,历史上称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国连续3年的大范围旱情,使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市场供应十分紧张,人民生活相当困难,人口非正常死亡急剧增加,仅1960年统计,全国总人口就减少1000万人。
3、1978—1983年,全国连续6年大旱。累计受旱面积近20亿亩,成灾面积9.32亿亩。持续时间长,损失惨重,北方是主要受灾区。
4、2010云南旱灾,2010年云南遭遇百年一遇的全省性特大旱灾,干旱范围之广、时间之长、程度之深、损失之大,均为云南省历史少有。云南大部、贵州西部和广西西北部已达特大干旱等级,其中楚雄市尤为严重,20余万农村人口缺水。
5、2011贵州旱灾,2011年7月以来,持续的高温少雨天气导致贵州部分地区发生较为严重旱情,至8月16日贵州干旱监测显示,全省30余个县市出现特旱和重旱。全省各地多云到晴,赤水河谷、遵义东部、铜仁地区、黔东南大部、黔南南部、黔西南东南部午后有35℃以上的高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