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的总结要思维导图~要图,简洁的~哪位大神帮帮我啊,急- -!!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
1
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
、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
、原因:
(
1
)
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社会地位较低的士,
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
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
2
)
政治和经济大变动,
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
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
发
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
(
3
)
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
批驳,
形成了
“百家争鸣”
的局面;
同时,
各家彼此吸收、
融合,
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
、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
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
、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
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
2
、早期儒学:
(
1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
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
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
,打破了
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
2
)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
“仁政”
,
进一步提出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的民本思想。
在伦理观上,
孟子主张
“性
本善”
。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
3
)
孟子、
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
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
使儒
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
、道家:
(
1
)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
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
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
2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
、法家: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
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
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
2
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一、
从“无为”到“有为”
(
1
)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
2
)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
的政策。
(
3
)措施:减轻田租、赦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
的赋税和徭役等。
(
4
)结果: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
会繁荣,国力日盛。
(
5
)汉初面临的社会问题:
内: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割据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为患,边关危机,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
6
)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需要,
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
要。
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
、董仲舒其人:
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
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在位期间,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2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
1
)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
主张。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
2
)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
。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2. 谁有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结构框架图
1.西周实行分封制。
2.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和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实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赢政规定封建最高统治者为“皇帝”,自称“始皇帝”;秦始皇规定:皇帝称“朕”;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皇权至上
4、秦朝时,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掌军事。
唐朝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宋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 。后增设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以削弱相权。(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
元朝在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5、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战国和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郡国二制并行。
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将兵权收归中央(杯酒释兵权);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大部由中央掌控。
元朝除河北、山西、山东归中央的中书省管,其余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6、 明朝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中书省和丞相,杀丞相胡惟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史称“内阁”。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7、皇太极设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康熙帝亲政后,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 ;雍正帝时,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8、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有得于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等。
消极: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总之君主专制的加强,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3.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小结
、知识体系:儒学的创立、发展历 程及影响 创立(春秋时期孔子)→发展(战国 孟子、荀子)→重创(秦朝,“焚书坑儒”) →独尊(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 →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到来自 于佛教、道教的冲击)→复兴(唐宋时 期)→理学(宋明时期,儒学在迎接佛教 和道教的挑战中逐渐吸纳其思想,形成 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批判 继承(明清时期,批判与继承传统儒学, 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二、必背知识点 1、孔子(思想:仁、礼、德治;教 育:有教无类、私学;典籍:六经) 2、孟子(道德规范;仁政:民贵君
3、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4、道家(朴素辩证法、无为)法家 (《法经》、韩非、最受统治者欢迎) 墨家(小生产者利益,兼爱、非攻) 5、“焚书坑儒”的实质(思想文化专
目的(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制)、
6、罢黜百家;太学的出现(儒学教育 官方化和制度化);科举制的影响 7、儒学的困境(佛道的冲击)、复兴 (唐代中后期:韩愈道统思想、李敖“性命 之源”;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 8、北宋五子开创理学(二程确定了理 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9、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理气论、修养 论、社会政治理论;四书五经。 10、陆王心学(陆九渊是开创者:心即
王阳明集大成:致良知、知行合
理也。
11、明朝李贽:反正统、理存于百姓 中、童心说、破除对孔子的迷信 12、明末清初的黄宗羲(批判封建君 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顾炎武(经世 致用、众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唯
13、清朝唐甄“凡为帝王者皆贼
4.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分单元列知识框架(前三单元)
我是高三的,单元列知识框架 每专题最后一面那个 专题学习小结与测评 就不错,不过你自己列一遍比较好
5. 高中历史必修三岳麓书社第一单元一二课知识网络框架
6.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网络结构图
7.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网络结构图
8. 历史必修三知识框架 记住是框架 不是知识点
保证全是框架啊 优点是较为简洁 嗯...有一些太简洁,你适当补充一下就行了。不过全部要点里面都有了,还算全吧。望采纳!
专题一
9. 关于高中历史必修一到必修三重点知识梳理 50分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
(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第四课)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