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哈萨克族重大历史事件

哈萨克族重大历史事件

发布时间:2021-02-26 18:42:59

❶ 哈萨克族的民族历史

哈萨克族人民公元前就活跃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及伊犁河谷、伊赛克湖一带,是“丝绸之路”古老的开发者和经营者之一。与中国古代曾经统治过今伊犁河谷及伊塞克湖四周地带的古代民族乌孙(西汉时期,公元前2世纪~2世纪)、突厥(6世纪中叶)、葛逻禄、回鹘(10世纪~12世纪)、哈刺契丹(12世纪)、克烈、乃蛮、钦察(12世纪末~13世纪)等有渊源关系。其族源主要由古代的乌孙、康居、奄察人和原在中亚草原的塞种、大月氏,及以后进入这个地区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铁勒、契丹、蒙古(其主要族源有塞种、月氏、乌孙、匈奴、康居、奄蔡、克烈、克普恰克等塞种人为哈萨克族的主要族源之一。)
公元前60年,汉在西域设置“都护府”,主要是由于与哈萨克族源有关的乌孙结盟,共同击败了匈奴贵族,才使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直至帕米尔高原的广大土地并入中国版图。据汉文史迹记载,塞种人叫“允戎”,世居敦煌,后被月氏排挤而西迁,游牧于天山南北,包括阿尔泰山到巴尔喀什湖以东和以南的广大地区;乌孙历来被认为是组成哈萨克族的主体部落,它于公元前就游牧于我国河西走廊一带,后占有了伊犁河流域原塞种人的土地,和当地的塞种、大月氏融合,形成了乌孙国;在哈萨克民族成分中有不少匈奴人的后裔,今哈萨克族居住的大部分地区都曾在匈奴的控制之下;康居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国,生活在巴尔喀什湖以西至咸海之间以及锡尔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康居部落的称谓作为哈萨克族大玉兹所属的一个部落而保留到今天;奄蔡,又叫“阿兰”,是一个以游牧、兼营农业的部族,是构成哈萨克族小玉兹的主体部落;克烈是一个人口众多、势力强大的古老的突厥部落,后由于成吉思汗夺取了其大部分领地,迫使其一部分西迁至阿尔泰山以西的哈萨克草原上。在现代哈萨克族中间仍有一些部落保留着上述古代的名称。国外学者多认为“哈萨克”名称最早出现于15世纪初期。据民间有关白鹅的传说,认为哈萨克为“白鹅’’之意。也有人认为,哈萨克是中国古代“曷萨”、“阿萨”或“可萨”的异名。还有人把哈萨克解释为“战士”、“自由的人”、“避难者”、“脱离者”。
13世纪上半叶,成吉思汗把从亚洲到欧洲凡是蒙古人马蹄所到之处,分给了自己的四个儿子。长子术赤分得钦察草原,建立金帐汗国。不久,由于领户分封,造成了新的割据局面。斡鲁朵分得了今哈萨克斯坦东部地区,建立“白帐汗国”,并于14世纪一度强大,统一了整个金帐汗国。
15世纪20年代,在金帐汗国东部出现了乌孜别克汗国,以锡尔河下游为中心,北至托波尔河,东北至额尔齐斯河,土地辽阔,人口众多,汗王阿布尔海里对外大肆推行侵略扩张政策,对内凶狠残暴,进行野蛮统治,从而激起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该汗国白帐汗国最后一个可汗巴拉克汗的儿子克烈和加尼别克(吉来和扎尼别克)苏丹(苏尔坦)对阿布尔海里汗王的不满越来越强烈,甚至达到公开对抗的程度。1456年(明景泰七年),克烈和加尼别克带着自己的部落向东逃入亦力把里统属地区,亦力把里主把楚河、塔拉斯河流域西七河区让给他们游牧,以增强自己的实力。这一部分脱离乌孜别克汗国的人被称为哈萨克人,意为“避难者’’或“脱离者”。哈萨克人建立了哈萨克汗国,过上了和平安宁的生活,从而吸引了周邻大量游牧部落纷纷前来加入。随着汗国的壮大,到15世纪末,一个有共同名称、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哈萨克民族最终形成。1589年,哈萨克人及其分布地区已区分为三个玉兹(血缘的部落联盟):大、中、小玉兹,即清文献中的右、左、西三部。其中的中玉兹(哈萨克斯坦中部地区)和大玉兹(七河流域)臣服于准噶尔部。而小玉兹(西哈萨克斯坦)则于1731年被沙俄吞并。但是准噶尔汗封建贵族烧杀抢掠使哈萨克人民遭到灾难。1728-1730年间,哈萨克族人民数次沉重地打击了准噶尔贵族的入侵。18世纪中叶,清朝统一了准噶尔部,解除了哈萨克来自准喝尔的威胁。哈萨克三玉兹先后表示归顺清朝,特别是中玉兹和大玉兹,与清朝的关系更为密切。
18世纪中叶起,沙俄侵略中国,并侵入哈萨克草原和原属清伊犁将军管辖的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1864~1883年,沙俄以讹诈和军事威胁手段,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按照条约中“人随地归”的规定,侵占了原属中国的哈萨克族及其居住地区。1864年,游牧在斋桑湖一带的哈萨克族12个克烈部,因不堪沙俄的统治和压迫,离开原牧地,移居到阿尔泰山地区。1883年,哈萨克黑宰部落3千多户迁入伊犁和博尔塔拉地区。划界后,又有了不少哈萨克族迁入了中国境内。至19世纪中叶,哈萨克族占了伊犁地区居民的大多数。他们有丰富的畜牧业生产经验,对祖国边疆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光绪十年(1884)新疆建省后,伊犁、塔城及蒙古、哈萨克部落隶属于伊犁将军;北部的阿勒泰初属于科布多参赞大臣,后划为勒泰区(1919)。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结束了清朝对哈萨克人民的专制统治。1912年阿勒泰的扎克热亚、拜穆拉等率领哈萨克使团到了北京。
历史上,哈萨克族人民曾和新疆各族人民一起为维护祖国统一,反抗沙俄侵略做出过重要贡献。19世纪后半叶,沙俄武力征服中亚,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西北大片领土,使大批哈萨克牧民遭受到残酷统治。哈萨克人民不畏强暴,多次起义,打击了沙俄在中亚的统治。《中俄伊犁条约》签订后,沙俄强迫伊犁各族人民迁移,遭到哈萨克人民的顽强抵抗。不仅如此,在1855年火烧俄国“贸易圈”的斗争中,在1871年抵抗沙俄入侵伊犁的战斗以及阿勒泰地区抗俄的斗争中,哈萨克人民均表现出了坚决反对外敌入侵的爱国主义精神。
1944年~1949年,哈萨克族人民积极参加了反对国民党统治的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革命,为新疆的和平解放做出了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哈萨克族人民进入了与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发展繁荣的新时代。1951年1月,甘肃省敦煌县成立了“安置流散哈族工作委员会”。1953年3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和西北行政委员会在兰州召开了“甘青新三省边境哈族头人联谊会及各族团结会”。会上讨论了划分哈萨克族牧居区域,建立民族自治政权,发展民族经济文化等问题,拟定了《甘青新边境各族代表关于加强民族团结,安置边境哈族的协议意见》。规定:甘肃以海子为中心,东至哈尔腾东端的托逊堡,西至安南坝,南至海子南端,北至燕都尔图,上述地区为哈萨克族居住和放牧区域。青海都兰方面以格尔木为中心,东至达赍,西至乌图美仁,南至古尔班崖吉,北至且如地带为哈萨克族居住放牧区。从此,甘青新边境的哈萨克人民彻底结束了长期漂泊动荡的生活,有了自己固定的居住地和放牧草场。1952年至1953年间,经新疆省人民政府批准,被乌斯满匪帮裹挟到镇西的300户哈萨克族牧民迁回阿勒泰。从此,巴里坤的哈萨克人民过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从1954年至1984年,在人民政府的帮助下,一批批哈萨克族牧民由甘肃、青海陆续迁回新疆。
1954年11月27日,伊犁哈萨克自治区在伊宁市正式宣告成立,区下设伊犁、塔城、阿勒泰三个专区,并受新疆省人民政府委托,代管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区(后改称自治州)。1955年11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关行政区域划分的规定,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区改称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❷ 哈萨克族的神奇故事

哈萨克族的文学

哈萨克族的文学可分为民间文学和书面文学,即作家文学两大类。

民间文学在哈萨克族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主要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诗歌、谚语、谜语、格言和弹唱等。在哈萨克族文学史上,《比尔江与萨拉的对唱》、《阿塞特与伊里斯江的对唱》和《居素普别克与莱孜依琶的对唱》等堪称佳作,广泛流传于民间,是哈萨克族家喻户晓的著名对唱文学作品。但是哈萨克族民间文学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无疑是长诗和史诗。哈萨克族的长诗和史诗被分为“英雄史诗”、“爱情长诗”和“叙事长诗”三大类型。哈萨克族英雄史诗中最著名、影响最为广泛的作品有《阿里帕米斯》、《豁布兰德》、《叶尔塔尔根》、《哈木巴尔》、《哈班拜》等。其中,《阿里帕米斯》和《豁布兰德》这两部宏伟史诗的产生时间很早。而《叶尔塔尔根》则是以这以后的历史事件为背景的。《哈班拜》、《博亘拜》、《贾尼别克巴图尔》和《萨巴拉克》等则是以18、19世纪的著名历史人物为主人公的英雄史诗或长诗;哈萨克族爱情长诗中最有名的是《吉别克姑娘》、《豁孜阔尔佩席与色彦苏鲁》、《恩利克与科别克》和《萨里哈与萨曼》等,其艺术价值较高,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最有影响、最重要的叙事长诗则主要有《考孜库尔帕西与巴彦苏鲁》、《克里米亚的40个巴图尔》、《鹏鹉的40个故事》、《4个宰相》和《巴克提亚尔的40个故事》等。

哈萨克族的作家文学是在古代氏族部落文学的基础上,于5到6世纪形成的,并随之得以发展。其主要作品有《霍尔呼特先知之书》、《乌古斯可汗的传说》等。

❸ 新疆哈萨克族的历史

我国的哈萨克族主要分布于阿勒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少数分布于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和青海省海西蒙古族哈萨克族自治州。2003年普查 新疆哈萨克族人口为135.21万人 。主要从事畜牧业。善刺绣,绣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绝大多数集中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使用哈萨克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支。哈萨克先民曾使用过鄂尔浑——叶尼塞文、回鹘文。伊斯兰教传入后,接受了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至今。1959年又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方案,但推广条件不成熟,1982年恢复使用原有文字,将新文字作为音标保留。
哈萨克族人民公元前就活跃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及伊犁河谷、伊赛克湖一带,是“丝绸之路”古老的开发者和经营者之一。与中国古代曾经统治过今伊犁河谷及伊塞克湖四周地带的古代民族乌孙(西汉时期,公元前2世纪~2世纪)、突厥(6世纪中叶)、葛逻禄、回鹘(10世纪~12世纪)、哈刺契丹(12世纪)、克烈、乃蛮、钦察(12世纪末~13世纪)等有渊源关系。其族源主要由古代的乌孙、康居、奄察人和原在中亚草原的塞种、大月氏,及以后进入这个地区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铁勒、契丹、蒙古(其主要族源有塞种、月氏、乌孙、匈奴、康居、奄蔡、克烈、克普恰克等塞种人为哈萨克族的主要族源之一。) 哈萨克美女
公元前60年,汉在西域设置“都护府”,主要是由于与哈萨克族源有关的乌孙结盟,共同击败了匈奴贵族,才使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直至帕米尔高原的广大土地并入中国版图。据汉文史迹记载,塞种人叫“允戎”,世居敦煌,后被月氏排挤而西迁,游牧于天山南北,包括阿尔泰山到巴尔喀什湖以东和以南的广大地区;乌孙历来被认为是组成哈萨克族的主体部落,它于公元前就游牧于我国河西走廊一带,后占有了伊犁河流域原塞种人的土地,和当地的塞种、大月氏融合,形成了乌孙国;在哈萨克民族成分中有不少匈奴人的后裔,今哈萨克族居住的大部分地区都曾在匈奴的控制之下;康居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国,生活在巴尔喀什湖以西至咸海之间以及锡尔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康居部落的称谓作为哈萨克族大玉兹所属的一个部落而保留到今天;奄蔡,又叫“阿兰”,是一个以游牧、兼营农业的部族,是构成哈萨克族小玉兹的主体部落;克烈是一个人口众多、势力强大的古老的突厥部落,后由于成吉思汗夺取了其大部分领地,迫使其一部分西迁至阿尔泰山以西的哈萨克草原上。在现代哈萨克族中间仍有一些部落保留着上述古代的名称。国外学者多认为“哈萨克”名称最早出现于15世纪初期。据民间有关白鹅的传说,认为哈萨克为“白鹅’’之意。也有人认为,哈萨克是中国古代“曷萨”、“阿萨”或“可萨”的异名。还有人把哈萨克解释为“战士”、“自由的人”、“避难者”、“脱离者”。 13世纪上半叶,成吉思汗把从亚洲到欧洲凡是蒙古人马蹄所到之处,分给了自己的四个儿子。长子术赤分得钦察草原,建立金帐汗国。不久,由于领户分封,造成了新的割据局面。斡鲁朵分得了今哈萨克斯坦东部地区,建立“白帐汗国”,并于14世纪一度强大,统一了整个金帐汗国。 15世纪20年代,在金帐汗国东部出现了乌孜别克汗国,以锡尔河下游为中心,北至托波尔河,东北至额尔齐斯河,土地辽阔,人口众多,汗王阿布尔海里对外大肆推行侵略扩张政策,对内凶狠残暴,进行野蛮统治,从而激起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该汗国白帐汗国最后一个可汗巴拉克汗的儿子克烈和加尼别克(吉来和扎尼别克)苏丹(苏尔坦)对阿布尔海里汗王的不满越来越强烈,甚至达到公开对抗的程度。1456年(明景泰七年),克烈和加尼别克带着自己的部落向东逃入亦力把里统属地区,亦力把里主把楚河、塔拉斯河流域西七河区让给他们游牧,以增强自己的实力。这一部分脱离乌孜别克汗国的人被称为哈萨克人,意为“避难者’’或“脱离者”。哈萨克人建立了哈萨克汗国,过上了和平安宁的 哈萨克族
生活,从而吸引了周邻大量游牧部落纷纷前来加入。随着汗国的壮大,到15世纪末,一个有共同名
[1]称、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哈萨克民族最终形成。1589年,哈萨克人及其分布地区已区分为三个玉兹(血缘的部落联盟):大、中、小玉兹,即清文献中的右、左、西三部。其中的中玉兹(哈萨克斯坦中部地区)和大玉兹(七河流域)臣服于准噶尔部。而小玉兹(西哈萨克斯坦)则于1731年被沙俄吞并。但是准噶尔汗封建贵族烧杀抢掠使哈萨克人民遭到灾难。1728-1730年间,哈萨克族人民数次沉重地打击了准噶尔贵族的入侵。18世纪中叶,清朝统一了准噶尔部,解除了哈萨克来自准喝尔的威胁。哈萨克三玉兹先后表示归顺清朝,特别是中玉兹和大玉兹,与清朝的关系更为密切。 18世纪中叶起,沙俄侵略中国,并侵入哈萨克草原和原属清伊犁将军管辖的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1864~1883年,沙俄以讹诈和军事威胁手段,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按照条约中“人随地归”的规定,侵占了原属中国的哈萨克族及其居住地区。1864年,游牧在斋桑湖一带的哈萨克族12个克烈部,因不堪沙俄的统治和压迫,离开原牧地,移居到阿尔泰山地区。1883年,哈萨克黑宰部落3千多户迁入伊犁和博尔塔拉地区。划界后,又有了不少哈萨克族迁入了中国境内。至19世纪中叶,哈萨克族占了伊犁地区居民的大多数。他们有丰富的畜牧业生产经验,对祖国边疆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光绪十年(1884)新疆建省后,伊犁、塔城及蒙古、哈萨克部落隶属于伊犁将军;北部的阿勒泰初属于科布多参赞大臣,后划为勒泰区(1919)。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结束了清朝对哈萨克人民的专制统治。1912年阿勒泰的扎克热亚、拜穆拉等率领哈萨克使团到了北京。 历史上,哈萨克族人民曾和新疆各族人民一起为维护祖国统一,反抗沙俄侵略做出过重要贡献。19世纪后半叶,沙俄武力征服中亚,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西北大片领土,使大批哈萨克牧民遭受到残酷统治。哈萨克人民不畏强暴,多次起义,打击了沙俄在中亚的统治。《中俄伊犁条约》签订后,沙俄强迫伊犁各族人民迁移,遭到哈萨克人民的顽强抵抗。不仅如此,在1855年火烧俄国“贸易圈”的斗争中,在1871年抵抗沙俄入侵伊犁的战斗以及阿勒泰地区抗俄的斗争中,哈萨克人民均表现出了坚决反对外敌入侵的爱国主义精神。 哈萨克
1944年~1949年,哈萨克族人民积极参加了反对国民党统治的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革命,为新疆的和平解放做出了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哈萨克族人民进入了与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发展繁荣的新时代。1951年1月,甘肃省敦煌县成立了“安置流散哈族工作委员会”。1953年3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和西北行政委员会在兰州召开了“甘青新三省边境哈族头人联谊会及各族团结会”。会上讨论了划分哈萨克族牧居区域,建立民族自治政权,发展民族经济文化等问题,拟定了《甘青新边境各族代表关于加强民族团结,安置边境哈族的协议意见》。规定:甘肃以海子为中心,东至哈尔腾东端的托逊堡,西至安南坝,南至海子南端,北至燕都尔图,上述地区为哈萨克族居住和放牧区域。青海都兰方面以格尔木为中心,东至达赍,西至乌图美仁,南至古尔班崖吉,北至且如地带为哈萨克族居住放牧区。从此,甘青新边境的哈萨克人民彻底结束了长期漂泊动荡的生活,有了自己固定的居住地 哈萨克族
和放牧草场。1952年至1953年间,经新疆省人民政府批准,被乌斯满匪帮裹挟到镇西的300户哈萨克族牧民迁回阿勒泰。从此,巴里坤的哈萨克人民过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从1954年至1984年,在人民政府的帮助下,一批批哈萨克族牧民由甘肃、青海陆续迁回新疆。 1954年11月27日,伊犁哈萨克自治区在伊宁市正式宣告成立,区下设伊犁、塔城、阿勒泰三个专区,并受新疆省人民政府委托,代管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区(后改称自治州)。1955年11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关行政区域划分的规定,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区改称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❹ 关于哈哈萨克民族的历史

哈萨克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之一,也是近代中国最大的跨境民族之一。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中央王朝——清朝统治新疆的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在激烈地动荡中从古代向近代迈进的重要时期。同时,这一时期对哈萨克族来说,更是一个在政治、社会诸方面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内,由于自身历史的发展,由于清朝政府对哈萨克政策的变化,特别是由于沙皇俄国对哈萨克草原的军事占领和吞并以及对中国西北边疆地区的侵略,哈萨克最终在19世纪末由一个独立的民族变成了一个近代地跨中俄两国的重要跨境民族。
现在,我国许多著名的治哈萨克史专家学者都认为:“哈萨克族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古老民族。她是由古代居住在中国西部地区的许多部落和部族,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逐步融合而成的”。到13世纪初,哈萨克“已形成为一个有共同名称、共同语言、共同地区、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民族意识、民族感情的稳定的共同体”。因此,到18世纪中期清朝统一新疆之前,哈萨克已经是活动在东从斋桑湖、巴尔喀什湖,西到里海广大地域的一个人口众多、在中亚政治社会生活中举足轻重的重要民族。
18世纪中期统一新疆后,清朝政府多次公开宣布:“准噶尔荡平,凡有旧游牧,皆我版图”,凡是厄鲁特蒙古各部原所属牧地,都是中国的领土,不许哈萨克及同时归附清朝的布鲁特、浩罕等进入。乾隆二十五年(1760),即清朝统一新疆后的第二年,针对部分哈萨克私自越境游牧一事,乾隆皇帝对哈萨克首领说:“塔尔巴哈台等处,向属准噶尔游牧,朕以大兵平定,……尔哈萨克游牧颇属宽广,理宜守其旧界,不可妄思逾越。尔等若谓为朕臣仆,各以游牧为请,岂有大兵平定之地而分给众人之理”。

为了防止哈萨克等越境游牧,清朝政府每年从伊犁、塔尔巴哈台等处出动军队沿边进行巡查,并在各交通要道设卡伦哨所,驻扎军队防守。对此,清朝政府在一次上谕中说得很清楚:“吹、塔拉斯、沙喇伯勒,俱在伊犁以西,……原系厄鲁特游牧。……著传谕明瑞等,酌派人员率同熟悉地理之厄鲁特,前往吹、塔拉斯、阿勒和硕、沙喇伯勒等处巡查,若哈萨克、布鲁特等仍有越境游牧者,即晓示该头目,速行驱逐,不可令伊等阑入内地”。这时,中国西北地区的疆界和清朝政府管辖的范围是明确的:“从铿格尔图喇(今俄罗斯乌斯季卡缅诺哥尔斯克)跨额尔齐斯河往西南,越过喀尔满岭,沿爱古斯河(今俄罗斯阿亚古斯河)到巴尔喀什湖”,再“从巴尔喀什湖的北岸到塔拉斯河的西端,又东南沿塔拉斯西南的哈喇布拉岭,到纳林河(今塔吉克纳伦河)”,最后直到“葱岭地区(今帕米尔)”。

但是,清朝政府的上述立场和对中国西北边境地区的管理措施,并没能完全阻止众多哈萨克越境游牧的活动,在与哈萨克接壤的许多地区,“常有哈萨克乘间游牧,来去无定”。这主要是因为:首先,在清朝政府平定阿睦尔撒纳的叛乱中,厄鲁特蒙古各部人口大量流散死亡,原有的牧地上几乎已经无人居住,广阔优良的牧场对哈萨克各部牧民有巨大的吸引力,为其越境游牧提供了地域方面的可能;其次,长期传统的游牧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使哈萨克牧民心目中的近代国家、边界等观念比较淡漠,这也是古代游牧民族中的普遍现象,哪里水草丰富哪里就是自己的家园,他们认为进入无人住牧的牧场是正常的事;再次,中国西北沿边地区地形复杂,地域辽阔,仅靠清朝政府在沿边地区设立的数目有限的卡伦哨所和每年一到二次的军队巡查,也很难阻止众多的哈萨克牧民们的越境游牧;另外,也是最重要的,如前所述,这时的哈萨克汗国已处于分裂状态,各部互不统属,因此清朝政府虽然一再传谕哈萨克各部首领管束所属部众不要越境,但是收效不大。特别是一些下层分散穷苦的哈萨克牧民,为了寻求生计,往往私自越境游牧,并长住不归。
进入民国以后,由于沙俄在民族问题上的错误政策和前苏联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一些失误,曾多次引起哈萨克向中国境内的大规模迁徙活动,进一步使中国境内哈萨克的人数增加。据有关资料不完全统计,到1926年(民国十五年)时,仅新疆境内的哈萨克总人口已超过二十万人。到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时,仅新疆境内的哈萨克总人口进一步增加到四十三万多人。哈萨克这时不仅成为中国近代最重要的跨境民族之一,而且已上升为新疆的第二大民族(人口总数仅次于维吾尔族)

❺ 有谁知道哈萨克族的历史

哈萨克民族溯源绵长悠久,在历经了漫长的战乱纷争、部落迁移和多个部落融合之后,终于形成了今天遍布大疆南北的哈萨克民族。

哈萨克族是属于跨国境民族。在很久以前,他们的部落就在哈萨克草原过着游牧生活。其中有些部落的名称,在他们相邻的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上曾有记载如塞种、乌孙、匈奴、康居(康里)、阿兰(奄蔡)、克烈、乃蛮、钦察、咄陆(杜拉特)、突骑施(撒里乌孙)、葛逻禄、札刺亦尔、私吉刺特、阿尔根、阿里钦等,但有些部落在公元后才有记载,如突厥、阿尔沁、克依玛克等。

塞 种

塞种人为哈萨克族的族源之一。据汉文史籍记载,塞种人原名“允戎”,世居敦煌,后被月氏排挤而西迁,游牧于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到巴尔喀什湖以东和以南的广大地区。

在哈萨克族中,包含有不少古塞种人的成分。如哈萨克的克昔恰克。阿尔根及其他部落中都有“支尔塞克”、“别斯塞克”、“波尔塞克”和“卡尔塞克”等氏族部落。说明这些氏族部落都是古代塞种人的后裔。又《汉书·西域传)在涉及到哈萨克族的主要源流之一的乌孙时亦云:“乌孙民有塞种、大月氏种云。”这也说明哈萨克族中有古代塞种人的成分。

匈 奴

在哈萨克民族成分中,有不少匈奴人的后裔。匈奴是古代北方最早建立国家的游牧部族之一。它兴起于公元前3世纪,衰落于公元1世纪。在匈奴冒顿单于时,征服了邻近许多部族,控地东尽辽河,西至蒽岭。今哈萨克族居住的大部分地区都在 匈奴的控制之下。

据《汉书·西域传》载,公元前71年,乌孙与朝联合攻击匈奴,乌孙俘获匈奴4万人。这4万人后来无疑都被作为哈萨克族的主要族源的乌孙部族所融合。

乌 孙

乌孙历来被认为是哈萨克族的先民,是组成哈萨克族的主体部落。乌孙部落现在是哈萨克大玉兹的主体部落。乌孙是我国的一个以游牧为主的古老的部族,公元前2至1世纪崛起于我国西北地区,后在伊犁河流域建立了一个举足轻重的政权。据《史记》和《汉书)记载,乌孙在西迁伊犁河流域之前,游牧于敦煌、祁连之间(今河西走廊一带),为“匈奴西边小国”,其有史可考的首领名叫难兜靡。在难兜靡为首领时,乌孙为强邻月氏所攻,国破家亡。其时,难兜靡之子猎骄靡(即后来的昆莫)刚刚诞生,为匈奴单于所收养。

公元前162一161年,在匈奴老上单于支持下,昆莫(猎骄靡)率军向西大举进击,攻破当时在伊犁河流域居住的大月氏,一部分大月氏人继续西徙;一部分人则留在原地。昆莫收取大月氏余众,留居伊犁河流域。此后,乌孙人口激增,势力逐渐强盛起来,建立了一个地域广大、国力强盛的地方政权。其地东接匈奴,北抵康居,西达大宛,南连城郭诸国。政治中心在赤谷城。昆莫分设各官,管理全国。乌孙最盛时,拥有12万户,人口63万,胜兵18.88万人,是西域最强大的“行国”。

伊犁河流域的乌孙人与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极为密切。早在汉武帝时,通过细君公主、解忧公主和女使冯燎与乌孙昆莫、大将联姻,并与汉朝建立了隶属关系,抗击了共同的敌人。此后4百年内,乌孙与中原封建王朝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为保卫东西方之间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康 居

“康居”(康里)是组成哈萨克民族的主要部落之一。康居是2千多年前的古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部分康居人迁往他处与别的民族融合亦势所不免。但其主体部落仍然长期在其故地繁衍生息,成为形成哈萨克族的族源之一。据哈萨克族自古相传的康居(康里)部落系谱来看,康居(康里)部落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所以哈萨克这一大部落的先世无疑是在汉代出现于史册的“康居”。

阿 兰

在哈萨克诸部落中,有一个名叫阿里钦的大部落,它是构成哈萨克族小玉兹的主体部落。有人认为阿里钦部落的先世即是2千多年前出现于我国史籍中的“阿兰”。阿兰,又名奄蔡或阿兰聊,是一个以游牧为主、兼营农业的部族.其民俗、服饰与康居大同小异。

汉代时,阿兰是中亚大国,《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均记其“控弦者有十余万人。”

可 萨

“可萨”为古突厥汗国的一个部族。“可萨”又作“曷萨”、“阿萨”.有人认为“可萨”,“曷萨”和“阿萨”等即今“哈萨克”同音异译。

据史籍记载,可萨部在古突厥汗国的西部,即 汉代奄蔡故地。可萨人的国王,称为答尔罕。可萨人以牧业为主,牧放的主要牲畜为牛和羊。“可萨”有四五个城市,城内有不少人定居,从事商业和农业。商业在可萨人中占有重要地位。

咄 陆

咄陆为西突厥的一个部族.“咄陆”又作“都陆”,据对系谱资料的研究,即今哈萨克族大玉兹中的“杜拉特”部落名称的异称。有人认为咄陆是大玉兹乌孙的一支。

突骑施

突骑施是西突厥五部咄陆中最强大的一支,有人认为是乌孙部族的后裔。在哈萨克语中,突骑施被称“撒里乌孙”,意即“黄乌孙”,这也说明突骑施是乌孙的后裔。

葛逻禄

唐代西域的葛逻禄部也与哈萨克族的源流有密切的关系。葛逻禄为突厥诸部之一,故地原在阿尔泰山之西南,原游牧于乌伦古河流域和额尔齐斯河流域及塔尔巴哈台山等地。葛逻禄统有谋落、炽俟、踏实力3个部落。8世纪60年代,突骑施部衰落,葛逻禄据有其地,建立葛逻禄汗国,于是突骑施统治下的古代哈萨克诸部又处于葛逻禄政权的管辖之下。在葛逻禄汗国时期,伊斯兰教开始传入伊犁。后来,葛逻禄与东来的回纥及西来的祥窘等部联合建立了喀喇汗王朝,其疆域包括伊犁在内的中亚广大地区。

有人认为,今哈萨克族中玉兹的阿尔根部落,即古代葛逻禄三部之一的谋落的后裔。

克 烈

克烈是今哈萨克族中玉兹的一个大部落,主要居住在阿勒泰地区,另外塔城、哈密、昌吉等地区也有。但克烈部早在蒙古兴起之前,便闻名于世。辽金时期,克烈部游牧于杭爱山与肯特山之间的鄂尔浑河和图拉河流域,西与篾儿乞惕和吉利吉斯部为邻。当时,克烈是人口众多、势力强大的部落,其首领是王罕。王罕是与成吉思汗同时期的人,曾与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把秃儿结为兄弟。也速该把秃儿死后,成吉思汗对王罕十分敬重,以父事王罕。后来,克烈部王罕常与成吉思汗的蒙古部结盟攻打鞑靼、篾儿乞惕部。但这种结盟为时不长便告决裂。不久,成吉思汗率军攻破王罕,夺取了克烈部的大部分领地。一部分克列部迁至西部领土(今哈萨克斯坦),这部分西迁的克烈部后来成为哈萨克族的组成部分。

乃 蛮

乃蛮部是今哈萨克族中玉兹的一个大部落,主要分布在我国新疆阿勒泰、塔城和伊犁三个地区。乃蛮部的历史也很久远,是古代突厥诸部之一.辽金时,乃蛮部与其他突厥诸部一样,游牧迁徙。他们的主要居住地是大阿勒台、哈喇和林、可可雷昔刺思山和阔阔也儿的石山等.乃蛮与乞儿吉思、克烈、畏兀儿为邻(拉施特《史集》第一卷第一分册,中译本第224页)。

公元1204年,在成吉思汗征服克烈部之后,乃蛮王太阳汗联合篾儿乞惕部和脱黑脱阿札答兰部的札木合等,策划攻打成吉思汗部。由于有人告密,成吉思汗先发制人,突然袭击,将乃蛮部、篾儿乞惕部击溃,太阳汗被杀。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又突然袭击乃蛮不亦鲁黑汗。乃蛮部毫无准备,不亦鲁黑汗被擒,领地被占,部众四散,有不少逃至额尔齐斯河流域和别失八里等地,这些乃蛮部后来都融合到哈萨克族中。

篾儿乞惕

有人认为,“篾儿乞惕”也是哈萨克源流之一,为今哈萨克族中玉兹克烈十二部之一。主要分布在现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篾儿乞惕部落在辽金时并不属于克烈部,是一个独立的强大的突厥部落。后来由于战争的缘故,才融合到克烈部。

辽金时,篾儿乞惕部分布在色楞格河流域一带,北邻吉利吉斯、秃马惕等部,南接克烈部,东连乃蛮部,西抵蒙古部。当时,篾儿乞惕部是人口众多、非常好战的部落,他们常与成吉思汗的蒙古部和王罕的克烈部发生战争。一次,篾儿乞惕部袭击成吉思汗部,把成吉思汗的家和营地抢劫一空,还抢走了他的妻子孛儿帖。

不久,成吉思汗部击溃了篾儿乞惕部,占有其地,一部分篾儿乞惕部向西溃逃。后来,这部西逃 的篾儿乞惕人加入了克烈部,成为十二部阿克克烈之一。

弘吉刺惕

弘吉刺惕为今哈萨克族中玉兹的一个大部落的名称,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辽史》辽金时弘吉刺惕是游牧于蒙古高原的较大的部落之一。分布在克鲁伦河下游到额尔古纳河一带。西与蒙古部为邻,西南与塔塔尔部相接,东南抵金朝边界。

据史籍记载,弘吉刺惕部世代与成吉思汗的蒙古部联姻,成吉思汗的妻子孛儿帖就是弘吉刺惕部落的姑娘。后来,弘吉刺惕部一部分人融合到蒙古族中,另一部分后来西迁成为哈萨克族的一部分。

札刺亦儿

今哈萨克族大玉兹的还有一个名叫札刺亦儿的部落。札刺亦儿在辽金时是居住在蒙古高原上的强大的部落之一。

蒙古汗国兴起后,札刺亦儿部被臣服.成吉思汗出征中亚和伊朗时,军中有许多札刺亦儿人及札刺亦儿将领。这些札刺亦儿后来可能留在中亚,成为组成哈萨克族的部落之一。

钦 察

钦察是哈萨克族来源之一,“钦察”系哈萨克族中玉兹的一个大部落名称,一般译作“克昔恰克”。

哈萨克族的邻近部落对哈萨克的认识,是由“哈萨克”这个名字而开始的,至今已有几个世纪。这种说法是确切的,因此哈萨克族直到今天还原封不动地保留着自己部落的名称。

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哈萨克族逐步走向了完善和稳定。勤劳、勇敢的哈萨克族人民也正在为新疆的繁荣富强努力奋斗!

❻ 哈萨克族的那些历史名人都有啥伟大事迹

法拉复比 (870-950年),法拉比是一位制杰出的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通晓多种语言,在哲学、心理学、音乐、文学、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和人文学等领域均有非凡成就,有20余部著作传世,代表作有《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争论》、《亚里士多德与埃利亚派之间的鸿沟》、《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幻想》、《科学的起源》、《音乐全书》等。

米尔咱·马黑麻·海答尔(1499-1550),16世纪哈萨克杜拉惕部著名历史学家。他的历史巨著《拉失德史》是研究中亚史必不可少的重要著作,引起世界历史学界的关注,有英文、中文等译本。

阿布赉(阿布里曼素尔)(1711-1771),哈萨克汗国著名可汗。他勇敢地担负起领导抗击侵略的历史重任,在1723-1756年长达30多年的哈萨克-准噶尔战争时期,不仅表现出他的军事天才,而且在清王朝、准噶尔和俄国的外交关系中显露出了他杰出的外交才能。1757年遣其11部各头人组成使团前往北京朝觐。接着于1758、1759、1760年连续三年派使者去北京和热河朝觐,同时促进了哈萨克汗国与清朝的贸易往来。阿布赉曾出兵征讨布亦鲁特部和中亚及伏尔加河一带的卡尔梅克人,取得重大胜利。

❼ 哈萨克族来历民族经历了哪些历史变迁

哈萨克人是由8世纪前后进入河间地带(阿姆河以东锡尔河以西地带)的突厥人和13世纪中进入这一地区的蒙古人混居结合,于15世纪形成的民族。操突厥语,体形则属于蒙古人种。20世纪晚期在哈萨克约有660万人,在中国(主要在新疆)约有110万人,在乌兹别克约有80万人,在俄罗斯约有60万人,在蒙古约有11.3万人。哈萨克人是中亚操突厥语的,仅次于乌兹别克人的第二大民族。

哈萨克人是传统的游牧民族,终年住在可移动的圆顶帐篷里(即蒙古包),其构造是可拆卸的木架,上面覆盖毛毯。哈萨克人按季节移居为其牲畜(包括马、绵羊、山羊、牛、和少数骆驼)寻找牧场。日常食品主要是乳制品辅以羊肉。发酵後的马奶(koumiss,马奶酒)和马肉极为珍贵,但通常只有富人才享用得起。毛毯紧贴在蓬架上,使帐篷内外舒适整洁,并且可用来做斗蓬。皮革用来做衣服、容器和皮鞭,马毛可编绳而牛羊角可做勺子和其他用具。

哈萨克人自认来自同一祖先,始祖有三子,因以形成大、中、小三个哈萨克游牧部落,分别占居原先的哈萨克汗国(今哈萨克)的东、中、西三部分。游牧部落再分为更小的集团,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大家庭,不仅包括父母和未婚子女,也包括已婚儿子及其家庭成员,一起在帐篷聚居。部落中各层次的集团均在传统上设有首领,但作为全民族,甚至一个游牧部落,难得联合在一个共同的首领之下。

由于定居后的农业侵占了牧场,哈萨克人的游牧生活逐渐衰落。19世纪,更多沿边境的哈萨克人开始种植庄稼。俄国革命后许多富裕的哈萨克人带著牲口逃往中国新疆或阿富汗,留下的游牧民终于组织起畜牧集体农场而定居。绝大多数的哈萨克人现在成为定居的农牧民,畜养羊群和其他牲畜及种植庄稼。到1934年,在原苏联只剩下一个游牧部族。不过在中国新疆还存在许多游牧部落。

哈萨克人族源

哈萨克族的族源比较复杂,包括了古代不同时期进入这个地区的斯基泰人,(塞种是波斯,印度史料的称呼),乌孙、康居、奄蔡人、大月氏、匈奴、柔然、铁勒、可萨人,契丹、蒙古等民族。哈萨克这字有四解释:尼合迈德·蒙加尼指出是奄蔡的异译。这字也有白天鹅的意思。kaz是天鹅,ak是白。他们把自己说成是天鹅化身成的美女与一个男人生出的后裔。俄罗斯人拉甫罗夫指出在八世纪僧侣叶弗卑尼著作中的哈索格即是哈萨克,哈萨克在北高加索的卡巴尔达-巴尔卡尔语中是指处境不好,无家可归的人。在晚清,丁谦指出哈萨克是可萨人的异译。

❽ 哈萨克人的历史

哈萨克人历史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公布,新疆登记人口已达1925万人,此数据包括外来人口,不包括外出人口。普查登记常住人口为1846.26万人。
新疆的哈萨克族1996年人口数为125.85万人,主要分布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地区以及巴里坤哈萨克族自治县、木垒哈萨克自治具等地,主要从事畜牧业产,现有已由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走上窝居或半定居的农牧结合的道路,少部分人从事其他经济活动。哈萨克族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系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普遍信仰伊斯兰教。
哈萨克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汉代的乌孙、康居。在15世纪中期哈萨克汗国建立之前,已有许多后来加入哈萨克族的部落长期在我国新疆北部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地区游牧。17世纪后半期,统治新疆及附近地区的蒙古准噶尔部向周边扩张,许多哈萨克族人被迫离开放乡。18世中期,清政府平定了准噶尔贵族叛乱,哈萨克牧民又回到了原住牧地。在沙俄侵略中国西北边疆的过程中,许多哈萨克部落不愿受俄国统治进而又陆续迁入新的中俄边界中方一侧。这些先后游牧和迁徒到中国境内的哈萨克部落构成了今夫我国的哈萨克族。

历史

在成吉思汗开始进行征服前和进行征服活动时,哈萨克诸部落虽然采取了联合进行抵抗的措施, 但这一事业并不顺利。各部落封建贵族未能做到真正的联合。 哈萨克各部落建立“阿拉什”联盟的进程始于13世纪。 15世纪中叶建立了哈萨克汗国,根据哈萨克民间传说和历史文献,首次将哈萨克各部分为三个玉兹,进行治理的汗(国王)之一—贾尼别克汗,他被哈萨克民众尊称为“贤士贾尼别克”。克列汗和贾尼别克汗是哈萨克汗国的创建者。他们的生卒年不详。一般推断他们是在1472-1473年间在战争中去世的。 1480-1511年,哈萨克汗国的汗克列汗之子穆尔恩德克。穆尔恩德克汗死后,贾尼别克汗之子哈斯木汗登基为汗,他是个众望所归很有威信的苏丹。哈斯木汗时期(1511-1523年),哈萨克诸部已得到统一,哈萨克汗国人口达到100万,军人30万。当时哈萨克汗国远近闻名。 由于在哈斯木汗时期哈萨克汗国得到很大发展,国力强盛,哈斯木汗为哈萨克汗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建立了丰功伟绩。因此他在哈萨克汗国内外,以及在后代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与克列汗和贾尼别克汗一样,被认为哈萨克汗国的奠基者和缔造者之一。 1523年哈斯木汗去世以后,哈萨克汗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汗位的激烈斗争。哈斯木汗的继承者塔赫尔登基汗位期间(1523-1533年)和此后的布依达席继承汗位期间,哈萨克苏丹(贵族)之间的内讧加剧,矛盾变得异常激烈,汗国几乎处于分裂状态。1538年哈斯木汗的之子哈克纳扎尔继承汗位。他一直执政到1580年,在位时间长达40多年。哈克纳扎尔登基汗位之后,立即着手采取得力措施平息内乱,巩固汗国的统一;同时恢复了与各邻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了与吉尔吉斯的联盟。
1580年,哈克纳扎尔汗去世之后熙芥登基汗位(1580-1582年),但他在位时间短暂。此后熙芥汗之子萄叶克勒继承汗位(1582-1598年)。不久萄叶克勒汗去世,其子也斯木登基汗位(1598-1628年)。也斯木汗之后其子杨吉尔汗继位(1628-1652年)。杨吉尔汗时期,哈萨克汗国东部的准噶尔部崛起,准噶尔封建贵族对哈萨克汗国形成日益严重的威胁,经常攻打哈萨克汗国。 杨吉尔汗之子陶克于1680年继承汗位。当时他将牙帐设在塔什干,对哈萨克各部进行了有效的治理。他通过哈萨克三个玉兹德高望重的比官,很好地推行了自己的政策。1721年陶克汗去世,哈萨克三个玉兹的统治集团忙于争权夺利。这时准噶尔汗策妄阿拉布坦利用这一时机,于1723年春天率领大军对哈萨克汗国发动了突然袭击。这一春天,大雪成灾,面对突如其来,杀气腾腾的准噶尔军队,哈萨克人毫无戒备,猝不及防,被迫丢下牲畜、毡房、衣物等四散奔逃,来不及逃走的或被屠杀,或被俘虏。1723-1729年,在准噶尔的连年侵袭击下哈萨克族背井离乡,家破人亡,损失惨重,因而被称为大灾难年头—“灾难降临,四散奔逃,阿勒卡湖边,遍地尸体。” 在如此严峻的危急时刻,哈萨克上层贵族由于内耗,未能及时组织人民抗击入侵者。而哈萨克人民中却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勇士。其中最有名的有大玉兹的撒卜拉克;中玉兹的哈班拜、博亘拜、贾尼别克;小玉兹的台拉克等。
1728-1730年,哈萨克军队对准噶尔军队进行了打击,并从小玉兹和中玉兹的一部分领土上赶出了准噶尔占领者。这大大鼓舞了人民的士气,增加了人民战胜敌人的信心,哈萨克军队人数日益壮大。 1730-1731年,哈萨克小玉兹阿布里海尔汗为达到统治哈萨克三个玉兹的目的,从而投靠。臣服于俄国。因此,领导和组织哈萨克人民反击准噶尔侵略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以哈班拜为首的人民英雄门的肩上。 在事关民族生存亡之危急关头,年轻的苏丹阿布赉通过参加决定性的战役,并以其英勇善战和智谋而崭露头角。他经受了许许多多的考验和 严峻的挑战,证明自己不仅是一个英勇善战的英雄,而且也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外交家和领导人。 阿布赉(1711-1781年),原名阿布勒曼素尔,系哈萨克杨吉尔汗之第五世孙。从1734-1781年沙俄,准噶尔,满清政府等周边邻国与哈萨克中玉兹交往时,都与阿布赉打交道。为抗击准噶尔贵族的侵略,阿布赉积极团结哈萨克三个玉兹德高望重的比和肩负保家保家卫国重任的勇士;改善了与三个玉兹的汗和苏丹的关系;组建了很有战斗力的骑兵队伍。这一切使他在哈萨克人民群众中的威望日益提高。1781年他不幸的去世了。 1781年他去世之后哈萨克的中玉兹之间又发生了分散。1781年阿布赉的之子瓦力继承汗位。1818年他去世之后他的之子博克爱继承了汗位。不幸的是他1818年去世了。 19世纪22年沙俄消灭了哈萨克汗国的汗位。就这样哈萨克汗国生存了366年(1456年至1822年)。

❾ 哈萨克族有多久的历史

虽说哈抄萨克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袭汉代的乌孙、康居。但是“哈萨克”这个名称名称最早出现于15世纪初期。15世纪20年代,在蒙古金帐汗国东部出现了乌孜别克汗国, 以锡尔河下游为中心,北至托博尔河,东北至额尔齐斯河。1456年,汗国有两个“苏丹(部落首领)”-----吉来和扎尼别克,由于内讧向东逃入亦力把里(东察合台汗国)统属地区,亦力把里汗将楚河、塔拉斯河流域西部七河地区让给他们游牧,以增强自己的实力。这一部分脱离乌孜别克汗国的人被称为哈萨克人,意为“避难者”或“脱离者”。哈萨克人随后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哈萨克汗国。随着汗国的壮大,周邻民族的加入,到15世纪末,哈萨克民族最后形成。如此算来,“哈萨克”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已经有近600年的历史了。

阅读全文

与哈萨克族重大历史事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