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中考历史抢分知识点

中考历史抢分知识点

发布时间:2021-02-26 18:03:17

① 快中考了如何记忆历史

把重点的内容串联记忆,不要一个点一个点的记,知识点太多,版这么短时间记不住权了。
关键记忆时间、人物、地点,至于过程有印象就可以,答题的时候可以含糊一些。不要想面面俱到。老师提示的重点事件要多下功夫。
临阵磨枪更要有取舍,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祝你好运!

② 中考抢分36计的主要目录

第1计 真题——中考方向的指明灯
第2计 代数的重要工具——因式分解
第3计 分式中不可忽视的陷阱
第4计 巧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第5计 速解一元二次方程
第6计 化动为静巧解含参不等式(组)
第7计 巧用三个“二次”关系解题
第8计 2道题搞定反比例函数
第9计 联姻解决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关系
第10计 庖丁解牛破解二次函数综合题
第11计 理清事件搞定概率问题
第12计 中考统计题频繁关注的三数
第13计 构造等腰三角形巧解题
第14计 边定全等 角定相似
第15计 测高、测距有妙招
第16计 巧借“三角形”解“四边形”
第17计 万变不离其宗的图形变换
第18计 8种辅助线解决圆问题
第19计 一“咬”二“抓”三“挖”来审题
第20计 会则对 ,对则全
第21计 巧用整体思维求值
第22计 识别陷阱有绝招
第23计 转化与化归——数学上的变身法
第24计 运算务必快而准
第25计 合理检验、自动纠误——把丢失的分找回来
第26计 瞻前顾后分步得分
第27计 不会也能得几分
第28计 一切阅读题都是纸老虎
第29计 大胆设参 设而不求
第30计 四字决速解选择题
第31计 目标定向 定位扫除解题障碍
第32计 “大”同“小”异求最值
第33计 分类讨论 各个击破
第34计 答题时间巧安排
第35计 思维短路巧连通
最后一计 放弃也是一种获得

③ 初三历史知识点总结

一、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五”计划:

1、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国家开始大规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根据总路线精神,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是:“一化”,即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三改造”。

2、成就: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工矿业的建设成就尤其突出,建成了飞机、汽车、重型机械、精密仪器等近六百个重要项目。分布:主要项目都集中在适合重工业发展的东北地区。

3、评价:这些成就的取得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二、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方针是积极发展、稳步前进,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实行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道路;(农业合作化)

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针是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实行和平赎买政策,走统购包销、加工定货、公私合营道路。

3、意义: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完。基本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实现了从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1、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大会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即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阶级关系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国内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生产关系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矛盾。

2、因此,党和全国人民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八大的路线方针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四、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1、大跃进的主要表现为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如:工业上掀起大炼钢铁、农业上虚报产量等。

2、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形式是越大越公越好,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盲目求快求纯。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脱离我国国情,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广大群众与干部的觉悟程度,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3、后果:“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党在探索中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1959~1961年,出现了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严重经济困难。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1、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2、选举毛泽东为主席。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任命周恩来为,兼外交部长。

(3)中考历史抢分知识点扩展阅读

历史学习整理方法:

1、时间归纳法。根据不同时间段,将不同的历史事迹进行归纳。

2、人物归纳法。将不同影响的人物列出,并将该人物的事迹以及该人物生活年代所发生重大事件列出。

3、事件归纳法。将各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列出,且标明相关时间以及人物,并说明各事件所产生的影响。

4、表格归纳法。将历史知识的重点制作成表格,在表格中将时间、人物、地点等罗列出来。

5、树状图归纳法。将历史知识点按照简洁到详细的顺序,依次将内容按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的顺序写出。

④ 求答案~《中考总复习抢分计划》数学

关于这个答案方面
的书籍,一般人
应该很难知道

⑤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总结

初三中考历史复习提纲(中国古代史部分)
1、识记:元谋人、北京人的文化遗存。
1)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2)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原始人群。保留猿的体质特征,直立行走,能够用手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劳动,会使用天然火,过群居生活。
2、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1)炎帝:传说中,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号称神农氏,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2)黄帝:传说中,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创始人。3)炎帝和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4)尧、舜、禹先后成为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尧、舜通过“禅让制”推举继承人;禹是治水英雄。
3、知道夏朝建立的史实: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定都阳城。禹死后,儿子启继承父位,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4、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史实: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开始变法,主要内容:1)编制户口,加强刑罚;2)奖励生产;3)奖励军工;4)承认土地私有;5)推行县制;6)统一度量衡。
作用: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知道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夏,陈胜和吴广率众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失败,但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6、张骞通西域的史实。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作用: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7、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丝绸之路是一条横穿欧亚大陆的著名古代陆上商贸通道,从长安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作用: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有力地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作用。
8、了解秦兼并六国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史实: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国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顺应了历史潮流,有利于当时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对历史发展起了促进作用;秦的统一,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统一的趋势则成为此后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9、了解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和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项目\ 皇帝 措 施
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规定国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2、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对皇帝负责;3、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官吏由朝廷直接任免;4、统一车辆形制、文字、货币、度量衡;(A、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更为简单的隶书。B、货币: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钱。)5、组织修补长城;6、焚书坑儒。
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1、 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加强监察制度; 3、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4、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用儒家经书教育青年子弟。5、大力反击匈奴,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6、派张赛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商路,评价汉武帝:汉武帝是西汉时期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在西汉初年经济繁荣与政权巩固的基础上,使西汉进人全盛时期。他在位期间,西汉出现了大一统的格局。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措施顺应了建立统一国家的潮流,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
101、唐朝工匠用各种矿物烧制出青、绿、黄三种艳丽的彩色陶器,所以叫唐三彩。唐三彩作品多为人物或动物俑,个个造型生动,栩栩如生,为艺术珍品。
102、唐代的绘画风格十分注重线条的变化,不论是凡人常物,还是云中的飞天神仙、反弹琵琶的歌女舞妓,都给人以“天风飞扬,满壁风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的美感。
103、唐代天文学家中最有成就的是僧一行(原名张遂),他通过观测,证实了太阳的运行速度是不均匀的,时快时慢。僧一行还大规模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这在世界上是第一次。
104、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六大古都”,它们分别是陕西西安、河南洛阳、江苏南京、北京(以上四地曾是几个朝代的都城)、河南开封和浙江杭州(分别是北宋和南宋的都城)。
105、唐朝时期,中国是东方最先进的国家,日本先后派了十多批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人数多时达五六百人。这些日本谴唐使回国以后,积极传播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促进了中日的友好关系和文化交流。
106、公元907年,唐朝节度使朱温废掉唐朝皇帝,建立梁朝,历史上称为后梁。此后的50多年里,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相继统治黄河流域,合称五代(公元907——960年)。同一时期,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先后出现了10个割据政权,总称十国。到公元960年,宋朝建立,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结束。
107、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今河南开封东北)发动兵变,手下将士们把黄袍加到他身上,拥立他为皇帝,取国号为“宋”,定都在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公元960——1127年)。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108、宋太祖为了巩固统治,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加强中央集权。他设酒宴,解除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
109、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被宋神宗任命为宰相后实行变法,整理财政和军政,称为“王安石变法”。后来由于司马光等人的强烈反对,变法维持不到十年就结束了。
110、北宋时期官员包拯,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人们把他当作清官的典型,尊称他为“包公”、“包青天”或“包龙图”。中国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包公的动人故事,表达了人们对他的敬仰之情。
111、五代十国时期,各地佛教盛行。宋朝时宋太祖下令雕版刻印《大藏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印刷佛经。
112、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相当发达,火药、造纸、印刷术和指南针一起被称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113、沈括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科学家,对天文、历法、音乐、医药、数学等很是精通。他在所著的《梦溪笔谈》一书中,记载了自己丰富的研究成果。此外,他还记录了当时劳动人民的许多发明创造,比较有名的如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等。
114、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被誉为世界文明之母。北宋时期,毕升在雕版印刷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大约200年后,这一技术传到其他国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起到推动作用。
115、火药的发明与中国古代的炼丹术有密切关系。因为火药具有很强的杀伤力,唐朝末年,被广泛应用到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技术有了更大的改进。后来火药的制造方法传到阿拉伯,又从阿拉伯传到欧洲各国。
116、在很早的时候,中国就发明了指南针。北宋时期,人们创造了适用于航海的指南针,把航海事业推向了新的时代。这一时期,中国的造船技术在世界上也最为先进。
117、北宋时期大量开采金、银、铜、铁等矿藏,铜钱是当时的本位货币,铸造量非常大,在今天东到日本、西至欧洲、非洲的广大地区都有出土。
118、两宋时期的制瓷业非常发达。宋瓷品种繁多,花纹秀丽,并大量出口海外,江西的景德镇已成为中国著名的瓷都。
119、宋朝时期,市场上流通货币以铜钱、铁钱、金银等金属货币为主。为了携带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的使用为商业繁荣提供了便利条件。
120、宋代的针炙学和法医学成就突出,《洗冤集录》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比西方同类专著早了300多年。
121、司马光是北宋著名历史学家,他用了19年的时间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著名编年体通史,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
122、宋朝末年,宋江领导的一批民众在山东省梁山一带起义。后来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就是以此为背景创作的。
123、宋朝时期,中国境内还有一些其他民族建立的政权,如契丹族建立的辽,女真族建立的金,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等。1127年,金朝的军队攻破开封,俘虏了北宋的皇帝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徽宗的另一个儿子赵构称帝。逃到南方,在杭州建立政权,历史上成为南宋(公元1127-1279年)。
124、岳飞是南宋的抗金名将,他率军北上以收复被金军占领的宋朝领土,却被秦桧等人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岳飞葬在杭州西湖边上。后人为了纪念他,在他的墓前放了用生铁浇铸的秦桧等人的跪像,表示对奸臣的强烈憎恨。
125、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大举进攻南宋,南宋著名的将领文天祥组织军民抵抗,失败后被俘虏。元朝统治者采用各种方式劝他投降,他宁死不屈,写下了《正气歌》和《过零丁洋》等诗篇,表现了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成为千古名言。
201、1898年,俄国强迫“租借”旅顺和大连,将长城以北和新疆据为其势力范围。
202、1898年,法国强迫“租借”广州湾,把广东、广西及云南据为其势力范围。
203、1898年,英国强迫“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地区及附近岛屿(统称新界),并将长江流域10个省据为其势力范围。
204、日本在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之后,又于1898年强据福建为其势力范围。
205、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时,美国正忙于同西班牙争夺菲律宾。为扩大其在中国的侵略权益,1899年提出“门户开放”的侵略政策,此后,美国在中国虽然没有强占、“租借”中国领土和划分势力范围,但却以更狡猾的方式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206、《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是英国强迫清朝廷订立的关于“租借”九龙的条约,于1898年6月9日在北京签订。主要内容为:九龙(不包括九龙城)租给英国,租期99年。
207、1898年英国强迫清朝廷“租借”九龙半岛,激起九龙人民的义愤。1898年4月15日16日,九龙民众武装数千人在大埔墟阻击英国侵略军。后在英军和清军的镇压下,斗争失败。
208、中美华工条约是美国强迫清廷订立的关于限制旅美华工的条约,1894年3月在华盛顿订立。主要内容有不准华人入美国国籍等。
209、《中葡北京条约》是葡萄牙在英国支持下强迫清廷订立的不平等条约,1887年12月1日在北京签订。主要内容有:中国准许葡萄牙永驻和管理澳门以及属澳之地等。
210、1895年5月2日,康有为发动正在北京参加考试的举人1300多名,上书光绪帝,反对签定《马关条约》,提出迁都抗日,请求变法,史称“公车上书”(古时中国朝廷用车马接送到京城考试的读书人,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到京城考试的举人的代称)。
211、1898(戊戌年)中国发生了一次政治改革运动。是年,清朝光绪帝接受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的变法主张,颁发了一系列变法诏书,推行新政,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进行改革。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华侨华人中国文化常识但戊戌变法只进行了103天,就在慈禧太后的镇压下失败。
212、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学,1898年开办于北京,是戊戌变法的“新政”措施之一。1900年因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被迫停办。辛亥革命后改为北京大学。
213、谭嗣同,戊戌变法中的重要人物。慈禧太后镇压政变后,谭不愿逃走,表示甘为变法流血牺牲,后慷慨就义,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著名诗句。
214、义和团原名义和拳,是贫苦农民、城市贫民等在华北、东北等地自发组织的反帝武装,1900年发展到北京、天津地区。义和团英勇抵抗八国联军的侵略,迫使侵略军多次退却,最后在八国联军和清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
215、八国联军指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个帝国主义国家侵华的联合军队。1900年为镇压义和团的反帝爱国斗争,扩大侵略,八国联军大举进攻中国,攻陷天津、北京,到处烧杀抢掠,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216、1900年(庚子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强迫清廷于次年订立《辛丑条约》,其中规定中国赔款白银4亿54万多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抵押。这笔赔款通称为“庚子赔款”。
217、《辛丑条约》是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强迫清廷订立的丧权辱国条约。1901年(辛丑年)7月由清廷与英、美、意、西、荷、比等十一个国家的代表在北京签订。
218、《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为:中国赔偿白银四亿五千多万两,以海关等税收作保;清廷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廷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这个条约进一步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统治,并表明清廷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19、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大惨案:1900年7月,趁八国联军进攻天津之时,俄国出动17万人军队,分六路侵入东北三省。16日,俄国侵略军突然包围位于黑龙江东岸的海兰泡,把6000多中国人或用刀枪屠杀或驱入黑龙江活活淹死。第二天又强占江东六十四屯,用同样的手段残酷屠杀当地居民。
220、慈禧太后是清末同治、光绪两朝的实际统治者。自1861年发动政变实行“垂帘听政”后,统治中国将近半个世纪。
221、1905年,清朝廷宣布废除科举制度,中国各地开始兴办新式学校。
222、1905年,为了反抗美国虐待华工和限制华工入境,上海、广州、长沙、汉口、天津等城市发起抵制美货的爱国运动,中国留日学生和海外华侨也纷纷响应。
223、1903年,年仅19岁的中国留日学生邹容在上海写成《革命军》一书,号召中国四亿同胞起来推翻清朝廷,建立一个独立、民主、自由的“中华共和国”。这本书畅销100多万册,轰动了知识界和海外华侨。
224、1903年,留学日本的陈天华写出《猛回头》、《警世钟》两本书,用通俗的文字、唱词的形式,沉痛指出中国面临亡国的危险,呼吁中国人要警醒,共同担负起救国的责任。这两本书在当时宣传革命影响很大。
225、孙中山名文,字逸仙,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人,伟大的民主革命家。他领导了推翻清朝统治和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

⑥ 中考抢分36计怎么样

如果自己觉得不错的话,可以看看,但不要太沉浸在其中

⑦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
第一课 鸦片战争
1.林则徐虎门销烟
(1)背景: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2)鸦片的危害:使许多白银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贫弱。同时,鸦片还严重摧残吸食者的体质。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3)时间&地点&人物: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虎门海滩。
(4)影响: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2.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1)时间&地点&双方:1840年6月,广东海面,中英
(2)结果:英胜中败
3.中英《南京条约》
(1)时间&双方1842年,英国侵略者和清政府签订。
(2)条约内容:1.割香港岛给英国;2.赔偿2100万元;3.开放广州,上海,厦门、宁波,福州五处为通商口岸;4.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
4.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的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二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1)目的: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时间&侵略者: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
2.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时间 名称 领土范围 面积
1858年 《瑷珲条约》(割地最多) 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60多万平方千米
1860年 《北京条约》 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 约40多万平方千米
1860年
1864年 《北京条约》
《勘分西北
界约记》 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 44万多平方千米
19世纪80年代 《改定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 中国西北部 7万多平方千米
3.太平天国运动
(1)简介: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
第三课 收复新疆
(1)收复特点:先北后南,缓进急战
(2)过程:1865年,中亚浩罕国派陆军司令阿古柏率兵侵入新疆,占领喀什臈尔;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其中发生了他与李鸿章的海塞之争);1876年,左宗棠率清兵分批进入新疆;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重回到祖国怀抱;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了行省
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
1.甲午中日战争(一共有三大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威海卫战役)
(1)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了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
(2)时间&地点&遇袭舰:1894年9月,黄海大东沟,致远舰
(3)结果:日舰慌忙躲避,同时放炮,击沉致远舰,全部牺牲。
(4)其次发生了辽东战役和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在威海卫战役中全军覆没。
(5)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牺牲后,人们为他写了一副挽联是:“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2.《马关条约》的签订
(1)时间&地点&双方:1895年4月,在日本马关春帆楼,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
(2)条约内容:1.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3.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4.增辟通商口岸(分别是苏州、杭州、沙市、重庆)。
(3)《马关条约》的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第五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时间:1900年春 (2)侵略目的: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3)义和团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外国教会猖狂地欺压人民。
(4)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帝国侵略主义加剧,民族危机严重。
(5)八国是指英、美、俄、日、德、法、意、奥八个国家。
2.《辛丑条约》的签订
(1)时间:1901年。
(2)国家:英、美、俄、日、德、法、意、奥、(比利时、西班牙、荷兰)11个国家。
(3)主要内容是:1.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担保;2.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3.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4.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4)影响:《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重点:《南京条约》——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
《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第六课 洋务运动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其中,内是指“太平天国运动”,外是指“第二次鸦片战争”
(2)洋务运动的目的: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3)洋务派的代表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地方代表)、奕昕(中央代表)
(4)时间: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5)前期口号:“自强”,主要发展军事工业,有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和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远东第一大船厂——福州船政局
(6)后期口号: “求富”,主要开办一些民用工业,有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7)为适应中外交涉和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于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8)洋务运动破产标志: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9)洋务运动的评价:它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10)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1.它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2.它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3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第七课 戊戌变法
1.公车上书
(1)起因: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了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2)影响:虽然对清政府触动不大,却轰动了全国。从此,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3)后来,康有为和梁启超创办了《万国公报》,通过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继续宣传维新变法。随后,他们将其名改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了。
2.百日维新
(1)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主义的运动 (2)目的:要皇帝出面,倡导变法
(3)时间:1898年6月到9月
(4)变法内容: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等,
(5)意义:在当时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化的传播,是近代史上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第八课 辛亥革命
1.孙中山创建革命党(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党)
(1)1894年,孙中山联合一些反清志士,在檀香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它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1905年,孙中山提出团结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8月,成立大会在日本东京召开,大会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通过了:1.推翻清朝统治;2.废除君主专制;3.建立民主共和国,4.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纲领。它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3)中国同盟会创办的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在《民报》中将三民主义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2.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高潮)
(1)时间&地点&起义军: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
(2)12月,宣布独立的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推翻了清朝的统治;2.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3.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第九课 新文化运动
(1)背景: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 ,新旧思想发生了冲突。
(2)时间:1915年九月。 (3)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4)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
(5)内容:1.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6)目标:像尊孔复古的逆流展开猛烈进攻,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
(7)《每周评论》的创办:1.目的:为了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2.创办时间:1918年底;3.创办人:李大钊等人;4.意义:从此,中国的先进分子用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革命推到一个新时期
(8)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影响到后来。
◎重点:1.近代化的探索是指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新出路的过程。
2.一切涉及外国的事务称洋务。
3.1644—1912念是清朝时期,而-221—1912年是封建社会。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十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五四爱国运动
(1)背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时间&地点&人员:1919年5月14日;北京天安门;北京大学等校学生。
(3)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
(4)重心:由学生阶级(北京)发展到工人阶级(其他地方)——势力扩大
(5)结果:政府被迫释放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的胜利。
(6)意义: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7)五四精神:不畏强权、顽强不屈、宁死不屈爱国精神,极强的民族责任感。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思想基础:五四爱国运动时,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中国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也越来越多,出现了一批马克思主义者。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阶级基础:这些马克思主义者到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促使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3)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组织基础: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先后在上海、北京等地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4)中共一大召开时间&地点&人物:1921年7月;上海;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
(5)会议内容:一.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1.推翻资产阶级政权,2.建立无产阶级专政,3.实现共产主义。二.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三.选举了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6)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她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7)“焕然一新”的“新”在于:新核心——中国共产党;新思想——马克思主义;新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第十一课 北伐战争
1.黄埔军校的建立
(1)背景: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直至1927年,这段时期我们称作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2)时间&地点:1924年5月;广州黄埔
(3)名称: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
(4)校长:蒋介石 (5)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6)办学宗旨:培养有理想、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新一代军人。
(7)意义:培养了大量军事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2.北伐战争
(1)时间:1926年7月 (2)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
(3)总司令:蒋介石 (4)主要战场:湖南、湖北(两湖战场)
(5)在攻打吴佩孚军阀中著名的三大战役: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
(6)北伐军在打败吴佩孚后,又集中力量进攻江西,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
(7)北伐军攻打的范围:从珠江流域到长江流域
(8)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9)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四一二反革命事变
3.南京国民政府
(1)建立时间:1927年4月
(2)性质:1.他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2.他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运动。
第十二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南昌起义
(1)背景:国民党实施斩尽杀绝的恐怖政策
(2)时间:1927年8月1日 (3)人物: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
(4)地点:南昌 (5)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
(1)背景: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在汉口召开会议,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并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会后,派毛泽东回湖南领导秋收起义。
(2)时间&地点&人物:1927年9月;湘赣边界;毛泽东和工农革命军
(3)战略思想:毛泽东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城市转向农村),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4)三湾改编:将一个师改为一个团;在各级部队建立共产党组织;班设小组、连设支部、营设党委、连以上设党代表。全团由毛泽东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统一指挥。部队还进行民主改革,成立士兵委员会,实行官兵一致的原则。意义: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5)井冈山会师时间:1928年4月 (6)会师地点:井冈山
(7)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湘南的农民武装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两军会师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3.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历史意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重点:1.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
答:因为城市里敌人力量强大,在当时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攻打和占领城市是不可能的。而以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作为落脚点,利于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以便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打到最后夺取城市的目的。这是把革命的退却和进攻巧妙结合起来的正确选择。
2.秋收起义后工农革命军为什么要去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
答:因为:(1)井冈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2)井冈山附近农产品丰富;(3)离大城市较远,敌人力量薄弱;(4)群众基础好,便于建立根据地。
第十三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1.长征的开始
(1)背景: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虽然红军英勇奋战一年,付出重大伤亡,但是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党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初期长征开始时间:1934年10月
(3)初期路线:革命地出发→湘江(损失惨重)→乌江(改变路线到贵州)→遵义(遵义会议)
2.遵义会议
(1)时间&地点:1935年1月;在遵义
(2)内容:1.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2.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3.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4.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3)意义: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的胜利
(1)后期路线:遵义(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计划)→巧渡金沙江(摆脱敌人包围圈)→飞夺泸定桥→爬雪山(扎金山)→过草地(潘篱草地)→吴起镇
(2)长征的胜利: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和红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3)长征胜利的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把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转危为安。
(4)长征精神:1.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2.面对困难永不言败的革命主义乐观精神;3.舍己为人、军民团结的集体主义精神;4.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
◎重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十四课 难忘九一八
1.九一八事变
(1)时间:1931年9月18日
(2)背景:南满铁路柳条湖一小段铁轨被炸,日本侵略军早有预谋地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却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以此为借口进攻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爆发了。
(3)在此同时,蒋介石却采取不抵抗政策。由此形成了:1.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部队组织的抗日义勇军;2.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两只抗日力量。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2.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1)目的: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2)时间:1936年12月12日
(3)简要过程: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他们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4)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
(5)党中央派遣代表:周恩来
(6)结果及意义: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十五课 “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1.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1)时间&地点:1937年7月7日;在卢沟桥附近
(2)简要过程: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到宛平县城内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日本军队想卢沟桥中国守军发起进攻,并炮轰宛平城,中国守军奋起抵抗。
(3)意义: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4)国共二次合作: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西北的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2.南京大屠杀
(1)时间:1937年12月 (2)攻占城市: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
(3)国民政府后来迁都至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
第十六课 血肉筑长城
1.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
(1)平型关大捷的时间&地点&参战部队&意义:1937年9月25日;山西平型关;林彪和聂荣臻领导的八路军一一五师;是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2)台儿庄战役的时间&地点&领导者&结果及意义:1938年春;徐州;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中国共歼敌一万多人,取得抗战以来重大的胜利
2.百团大战
(1)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
(2)“囚笼政策”是指:日军修筑了无数的碉堡、封锁墙和封锁沟,利用铁路和公路,把根据地包围起来。
(3)“三光政策”是指:对抗日根据地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政策
(4)百团大战的目的: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
(5)时间&部队&主要目标:1940年8月;彭德怀领导的八路军;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
(6)意义: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3.中共七大
(1)时间&地点:1945年4月;延安
(2)内容:①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 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这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3)意义: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4.抗日战争的胜利
(1)简介: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取得了伟大胜利,台湾也回到祖国怀抱。
(2)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中国人民坚持抗战、自强不息的精神,国共两党的合作和世界人民的相互支援。
(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1.扭转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屡败局面;2.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3.中国人民为反抗法西斯侵略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4.为世界的反法西斯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十七课 内战烽火
1.重庆谈判
(1)蒋介石的目的: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
(2)毛泽东的目的: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3)时间&地点&人物&达成的协定:1945年8月;重庆;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人;双十协定。
2.全面内战的爆发
(1)背景: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
(2)简要过程:1947年3月,国民党二十多万大军,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彭德怀、贺龙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进行多次战役,粉碎了敌人的进攻。
3.挺进大别山
(1)进攻部队: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豫解放军主力
(2)在挺进大别山之后,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第十八课 战略大决战
1.三大战役
(1)进行时间: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
(2)三大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
(3)辽沈战役:时间:1948年9月;领导者:林彪、罗荣桓;结果:解放军攻克沈阳,解放东北全境;战术:关门打狗
(4)淮海战役:指挥者: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作战部队: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意义: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战术:猛虎掏心
(5)平津战役:作战部队: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结果: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意义: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6)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敌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2.渡江战役
(1)时间:1949年4月 (2)国民党政权垮台时间:1949年4月23日
第六和第七单元看看书,中考一般就考一道选择,我教了几届历史了,比较清楚的。

⑧ 求初三中考历史的学习方法

一、系统复习,夯实基础
根据考试内容和时间,拟订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内容包括复习进度、教学案的编写、周练的安排,整个复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梳理教材”。时间大约在2月26-5月13日左右,即按照教材的编写体系,以《中考说明》规定的考试内容为重点,提纲挈领地复习,此阶段约占了整个复习阶段的一大半时间,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教材中最基本的知识,同时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教材的整体线索有一定的了解。第二阶段是综合训练,时间是在5月14日-5月27日,将六本书的知识有机融合,根据中考的具体要求,选择若干题目进行一系列综合训练,目的是将第一阶段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进综合、形成能力。第三阶段是查漏补缺。模拟测试,时间大约在5月27日——中考,根据列次训练的情况,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再进行讲解、训练,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历史复习内容较多,一共考六本书,但课时少,虽然《中考说明》规定了考试内容,但历史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我们必须合理地利用时间,全面地有重点地复习,这样才能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从容面对中考。为了更好地提高复习效果,我们在以课本为主的前提下,为学生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案,包括知识结构和习题两部分,知识结构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提纲挈领的认识,习题涉及所有题型,突出重点知识。使所复习的知识得到巩固,以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抓住重点,加强训练
六本书的内容很多,在复习时教师首先要全面系统地进行复习,同时又要有侧重点,重点是什么呢?就是《历史考试说明》里的考查内容及要求,复习时这部分内容要强化。此外,我们认为八年级上册第一、二、三、四单元,下册第一、二、三单元,九年级上册第四、六、七单元,下册第一、二、三、四、七单元是整个初中阶段历史复习的重点内容。对于上述内容,教学时要强调,平时的训练要强化,我们每两周进行一次周练,每月进行一次考试,每次周练、月考的内容都是滚动式的,带着学过的内容一起考察,对学生常犯的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注重应试能力的提高
基础知识掌握了,能力提高了,还要提高考试、答题的能力。特别是应试的技巧,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我们认为学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审题,在平日练习和考试过程中一定要仔细审题,题目问的是什么要弄明白,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回答,千万不能草草看一眼就解答。(2)对课本内容一定要熟悉,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做选择题尽量不看书,材料题和问答题一定要看书。(3)注意合理地安排考试时间。
四、历史复习中的困难与解决方法
(一)、今年对我县来说历史是真正的第一次中考,在日常教学中我们面临不少具体困难:
①时间太少一般每周3节课算很给面子,工作量太大(6本书)。
②信息不通,材料有限,上学期几乎没有配套练习。
③学生基础薄弱,过去两年根本没有重视(学校、家长及学生)这给九年级的老师造成困难,复习课需象新课一样详细。
④缺乏经验,由于是课改第一年参加中考,老师们大多都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新课教完之后总复习应如何进行,我们感到十分茫然,有点老虎吃天——无从下手。
(二)、解决的办法:
①加强复习的力度和广度,使学生更加熟悉课本,保证基础的方面少丢分。第一轮,全面复习,细化知识点,打好基础.即讲课时要注意课程标准的要求,要线索清楚,重点突出,逻辑严密,时间空间概念明确,语言精炼,并辅以条理化的板书.通过看、读、写、记等方式强化训练,一章一节的基础知识,做到人人过关。第二轮,比较对照,纵横串连,辨异求同.经过系统复习,学生掌握的知识是更牢固了,但知识是零碎的、混乱的、孤立的,这一段复习要求师生双边互动,进一步使知识系统化,重新组合教材,进行知识归类,触类旁通.把已掌握的知识前后左右贯通起来,形成网络,把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进行联系,总结寻求历史事件的异同点,强化学生的对知识的掌握。
②九年级下学期加大学生的练习量(尽量寻找一些较好的材料,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多创设一些与生活情境相关的试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知识点,促使知识转化为能力,以史为鉴,评论古今,提高能力。
③增加考试次数,把握好时间和解题速度,练练学生的应试能力。我市历史中考虽为开卷考,但开放性的试题有一定的份量,考试时间又固定,致使考卷大部分内容要用闭卷形式完成,而很多学生对开卷考寄予不切实际的奢望,不早采取措施会对他们的中考造成不必要的失分。我们要指导学生紧扣课程标准,扎实基础,以课本为本,全面系统地做到"五看三抓",即看提示、看正文、看插图、看资料、看大事年表;抓线索、抓网落、抓重点。
④加强学校之间、县与县之间,新老课改区之间的交流,特别老课改区已参加中考两年,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通过与老课改区的交流,我们这些新课改区会少走不少弯路,也希望县教研室能为我们提供这样的平台(教研员与教研员之间)。
(三)、教学与计划
1、第一轮总复习,以课为单位(范围1-5册),力求详细。到本学第2周结束。
2、九年级下册教授,到本学期期中考前结束到此作为中考第一轮总复习结束
3、期中考后转入第二轮复习,以单元为单位,此期间加大练习量帮助学生巩固
4、中考前模拟训练
五、备战中考
(一)、时间紧,任务重,紧扣教材,精选练习
由于九年级《历史》下册本学期(寒假)刚到,我在网上给同学们下载了简易教材进行了熟悉赶课。拿到课本后,我们马上制定计划,熟悉教材,经过紧赶慢赶,本学期结束课程。新课讲授虽然紧张,但是巩固不能忘,于是利用晚自习和周六辅导时间完成相应的作业、练习,通过单元目标检测来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从3月26日起,准备用一个半月的时间,按照《新课标》要求,紧扣教材,结合《河南省中考总复习指导》一册,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第一轮复习,迎接5月中旬的模拟考试。
模拟考试后,再进行第二轮复习,此轮复习应有所侧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主要依据是《中考说明》。

(二)、提高效率,向课堂要质量
历史教学,往往是一头热。教师热情洋溢,学生无所谓,甚至是冷淡,要求他们读历史,有时候真的是需要连哄带骗。中考实行等级制,学生、家长、语数英的老师们不愿意我们占学生太多的时间,因此,我们只能淋漓尽致地向45分钟要质量。
为了提高效率,这就要求老师们巧妙地组织课堂教学,通过声情并茂的语言,生动紧凑的授课环节,活泼有趣的教学活动(讨论、抢答、竞猜等等)来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最大限度地解决应该掌握的知识点,相关的练习,以便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研究试题,提高作答技巧
我认真研究了两年来(包括七、八年级的期中、期末)试卷,现在的历史试卷变得可人疼了,人文语言的表述,时政热点的结合,图文并茂,让历史不再只是“古董”。于是,我们设计出类似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会愉悦读题,沉着思考,从容作答。作答时力求语言文字简洁,中肯、生动,而不是拖泥带水,更不能答非所问。同时,养成学生规范作答的习惯。
另外,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分层次教育,教师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来批改作业,批改试卷,有打分的划等级的,也有面批、面改的。努力做到稳住A等生,重点推进B、C等的学生进入A、B等,尽量减少D等的学生数。
(四)、明确开卷考≠抄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首次参加中考,大部分学生会简单地把开卷考误认为抄书,因此,我们应该讲清两者的要害,说明开卷考,实际上更注重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培养。在复习过程中,应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线索,掌握基本的史实和史料,牢记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应用、表达等综合能力,为扎实基本功,平时练习以闭卷形式为主。
(五)、抓住有利时机,获取中考信息
像今年的历史学科会,希望市里的领导,市、县各位曾经取得硕果的老师们,不惜赐教,多多指导,我们将多学习多提高。

⑨ 2014河南中考政治历史抢分秘诀。

我不是河南的来但可以自给你提供些帮助;

历史和政治的共同点都是要熟记,不是背过,但起码要知道大概是什么。

  1. 历史主要是时间,有隐含时间和表面时间,表面时间就是20世纪30年代。。。。。,隐含时间就是后面还有个”之后“,这时需格外小心。

  2. 历史就是要知道在那一年发生了什么事情,多翻课本,学会历史语言,比如“推动了社会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之类的话,这些都是课本上的,不妨多学学这种语言,即使遇上不会的题瞎蒙两句也是可以的。

  3. 历史就像串项链,一环接一环,要把时间和事件记得滚瓜烂熟,考试不用翻书,我考历史不翻书的。

  4. 政治嘛就注重解题套路了,评价类用什么什么来回答,他的意义啊,重要性啊,这些都是多做题之后要总结规律的,不一定要多做题,一定要注重套路。

说了一遍也是给我复习呢!希望你政史能考个好成绩!

阅读全文

与中考历史抢分知识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