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谁提出著名的文化历史论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
文化历史学派,指的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Lev S.Vygotsky,1896~1934)主张把历史回研究作建立人类心理学的基本原答则,提出“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受社会规律的制约,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认知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维果斯基的思想对教育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影响极大,他主要探讨了思维和语言,儿童的学习,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维果斯基和A.H列昂节夫及A.P鲁利亚共同组成了文化历史学派,又称“维列鲁学派”。
2. 维果斯基社会理论的简介
维果斯基社会理论
维果斯基,1896-1934,前苏联想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创始人,他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一书是该学派的奠基之作,是“维列鲁学派”(列昂节夫、鲁利亚都)中的重要人物。
3.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
1、社会历史文化学派既鼓励儿童自己解决问题,又强调成人或其他更有能力的同回伴的帮助。答这一观点鼓励我们相信孩子能解决大部分的生活难题。
2、社会文化历史学派认为,游戏在儿童智力发展中的作用是积极的。游戏的价值是儿童在游戏中似乎在试图超越他现有的行为水平。游戏促进儿童表征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儿童意志行动的发展。因此,游戏可以创造学前儿童的“最近发展区”。这一观点鼓励我们要带孩子多做游戏
3、社会文化历史学派认为思维的发展并不是从自我中心思维开始的,而是现实的、实际的、有实效的思维。具有社会性!是后天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这个观点鼓励我们要为孩子创造最好的环境进行教育
4. 维果茨基的研究在教育中如何应用有哪些
维果茨基-教育上的应用
1. 架构 (scaffolding) 的步骤
维考斯基强调儿童从与一位比自己知识更渊博的人互动过程中建构其所处的社会所重视的智能。而成人在与儿童互动的过程中,会将其所处社会所重视的智能传递给儿童,此其为架构。在教学过程中,架构有六个步骤,分别是引入 (recruitment)、示范 (demonstration)、简化作业 (simplifying the tasks)、维持参与 (maintaining participation)、给与回馈 (feedback)、及控制挫折感 (controlling frustration)等。
引入是指教师应先让学生愿意共同参与思考解决问题,而不是只做一个旁观者。当学生有意参与问题解决时,教师应先示范正确的问题解决方法。然后交由学生来解决。但必须先简化问题,让作业的难度对儿童而言不会太难,但也不可以太简单而无挑战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让学生持续地主动参与思考解决问题。这包括适时地给学生回馈,不仅让学生知道自己思考的方向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也应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解题方式为何不正确。当然,如果学生无法解决问题时,教师应再简化问题,以控制学生的挫折感。
2. 交互式教学 (reciprocal teaching)
交互式教学也是维考斯基理论应用成功的一个例子。是由教师及学生分别扮演讨论团体中领导者的角色。主要用于训练阅读成绩低落的学生阅读能力。首先由学生阅读文章,然后由教师示范讨论领导人。这位领导人的主要工作是提一些问题,以将文章做一摘要,或预测文章后续发展、或厘清学生错误观念等。接着,教师选择较简单的文章,让学生轮流担任讨论领导人的角色。此时,教师不主动介入,而只是在学生的讨论走偏时,才介入。
3. 应用儿童私人语言 (自言自语,private speech)
根据维考斯基的理论,教师应重视学生的私入语言,将它视为学生内化教师较成熟的问题解决方式的一个过程。甚至,当学生对问题解决方式尚未熟练时,可以鼓励学生将其思考过程说出来,以协助自己解决问题。
维果茨基-维果茨基对心理科学的重要贡献
1950年代以来,维果茨基在心理学界的知名度日益增大,他不仅被认为是20世纪俄罗斯心理学的一位关键人物,而且被选为20世纪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的100位心理学家之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这样一位声名显赫的心理学家37岁就英年早逝,从事心理学研究不过短短的10年时间,以他思想与成果的丰富性、独到性、广泛性以及其生命的短暂性而论,他创造了心理学历史上的一个奇迹,被后人盛誉为“心理学的莫扎特”。
维果茨基的一生短暂而辉煌,奋斗不止,创造不息。虽历经沧桑,依然矢志不渝。由于出身与种族的原因,求学期间饱尝辛酸;由于身体的原因,屡受疾病的困扰,几度起死回生;由于政治的原因,饱受冷遇与旁落。所有这些坎坷与不幸,都被维果茨基化为科学探索的不竭动力。维果茨基的研究涉及到了哲学、历史、文学评论、艺术、电影、心理学、教育学、语言学、缺陷学、医学等领域。他提出的文化历史理论成为心理学宝库中的珍品。
1、创立了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创建了文化历史学派
文化历史理论博大精深,其基本主张可以概括如下:人的心理活动是社会学习的结果,是文化和社会关系内化的结果;心理发展本质上是一个社会发生过程;文化是以神经心理系统的形式被内化的,形成了人的大脑的生理活动;高级神经活动是高级心理过程形成和发展的基础;高级神经活动内化了从人类的文化活动与中介符号中引申出来的社会意义;社会活动与实践活动促进了感觉运动格式的内化;高级心理机能的内化过程在本质上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文化历史环境中,知觉、随意注意、记忆、情绪、思维、语言、问题解决、行为等具有不同的形式。
维果茨基的高级心理机能历史起源理论力图证明,人的心理发展的源泉和决定因素是人类历史过程中不断发展的文化,这对消除把心理过程理解为精神内部固有属性的唯心主义观点,克服无视动物行为与人的心理活动的本质差异的自然主义倾向起了积极的作用。他最早将历史主义原则引入了心理学,指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历史的产物。正如A.A.斯米尔诺夫所指出的:“正是历史原则构成了他的全部理论的核心,维果茨基的主要功绩和他在苏联心理学发展中所作的巨大贡献,也就在于此。”(斯米尔诺夫,1984)
维果茨基以其渊博的学识、高深的科学素养、高尚的人格和非凡的创造力吸引了一批富有才华的青年学者集结在他的学术旗帜之下,形成了苏俄心理学历史上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学派——社会文化历史学派。苏俄不少成就卓著的心理学家如列昂捷夫、鲁利亚、达维多夫、赞科夫等都是这个学派的重要成员。他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如列昂捷夫提出的活动理论、鲁利亚创立的神经心理学、加里培林提出的智力形成的阶段理论、埃利康宁与赞科夫等人进行的“教学与发展”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等都对苏俄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倡导辩证唯物主义心理学的方法论
维果茨基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心理学理论家与实验者,而且还是一位出色的心理学方法论者。这就是说,维果茨基不仅致力于解决心理学发展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而且更为关注对心理学具有重大意义的哲学方法论问题,并将后者视为未来心理科学大厦的基石。维果茨基大力倡导的唯物辩证法,使心理学家在传统方法之外找到了另一条研究人类心理的有效途径。辩证方法的引用使心理学研究方法呈多元化态势,为心理学家揭示人类心理的奥秘提供了新的视角。
3、影响了现代心理科学的发展
维果茨基提出的众多概念和理论丰富了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宝库,其理论研究涉及心理学的众多领域,如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语言学、儿童心理学、神经心理学等,维果茨基以其大胆独特的思想影响并促进了上述各领域的研究,推动了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末,以布鲁纳为首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将维果茨基的思想介绍到美国后,直接影响了建构主义领域中一个重要学术流派——社会建构主义学说的兴起,从而引发了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
维果茨基-维果茨基心理学理论的主要局限
由于维果茨基短暂的一生充满紧张的探索,不断提出新的思想,急于建构自己的理论,更由于他英年早逝,未能像冯特、弗洛伊德等心理学家一样到晚年有足够的时间对其早期理论作进一步的修改、补充与完善,因此,维果茨基的理论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点,如有些词语的使用缺乏准确性,有的假设未能用实验证明,有的理论不够完善。维果茨基思想的局限性突出体现为:其一,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早期也曾出现过自然主义的倾向。例如,他将低级心理机能与高级心理机能绝对对立起来,认为儿童的低级心理机能具有纯遗传的自然性质,它们不是以文化符号为中介的,因而没有中介结构。后来,他对这一观点作了重大的修改。其二,维果茨基把历史主义原则引进心理学时,没有分析社会形态的具体性质。脱离具体的社会形态谈历史,只能使历史抽象化。其三,维果茨基过于武断地认为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与有机体结构的生物变化无关。发展与变化是永无止境的,维果茨基把心理机能的自然发展过程与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两者对立起来是没有充分科学根据的。
维果茨基-维果茨基对西方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影响述评
维果茨基是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奠定了前苏联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从六十年代开始,他的理论逐渐进入西方心理学领地,并对西方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西方心理学自1879年诞生以来,一直以实证主义、现象学作为哲学基础,注重抛开社会文化背景的人的研究,致使西方心理学呈现出明显的自然科学色彩。前苏联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不论在哲学基础上,还是在理论上都与西方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由此而形成了心理学中的两大阵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西方心理学和苏联心理学处于隔绝状态。但近年来,西方心理学发展出现了新的走向,开始逐渐由自然主义的心理科学观向社会文化的心理科学观转变。维果茨基的心理学思想也逐渐进入西方的心理学领地,并逐渐形成了世界性的维果茨基研究热潮。
维果茨基对西方心理学的影响是在他去世后的二十年以后才开始发生的,其标志为他的《思维和语言》一书被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1962年)。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未,维果茨基对西方的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产生了十分广泛而强烈的影响。我们可以将这种影响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后期):西方心理学界初步了解维果茨基的心理学思想阶段,其标志为维果茨基的《思维和语言》于1962年被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J.S. Bruner)为之撰写了序言。
第二阶段(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产生广泛影响阶段。其标志为维果茨基的一系列著作和被译成英文,以《社会的思维》1978年翻译出版为标志。而后,《思维和语言》于1986年再版,并逐渐出现了一系列关于维果茨基的研究论文。这些论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工具"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最近发展区"的概念、作为自我调节工具的内部言语问题以及在儿童思维中的科学概念等。所有这些都表明维果茨基的思想已经在西方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
第三阶段(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对维果茨基研究的深化阶段。在此阶段,研究者不但对维果茨基的心理学思想感兴趣,同时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维果茨基,把视野扩展到维果茨基的个人生活及其时代背景与其心理学思想的联系。如在九十年代出版了一些关于维果茨基的著作,如《维果茨基:革命的心理学家》、《理解维果茨基:对综合体的探讨》、《维果茨基与教育:社会历史心理学的教学含义与应用》等。同时,实证性研究逐渐增多,研究紧紧围绕维果茨基的社会性建构的思想。
到目前为止,维果茨基的理论在心理学及教育学界的影响已被公认,并形成了世界性的维果茨基研究热潮。维果茨基热的产生有多方面原因。首先,维果茨基之所以对美国心理学产生了如此广泛的影响,主要是由于美国的心理学家被社会影响及维果茨基自己对社会影响的重要性的一再强调所吸引。西方学者普遍认为,维果茨基与其他任何心理学家比,都更重视大的社会环境和小的社会环境影响之间的关系;更强调文化和历史的社会因素和个人特点的关系。维果茨基关于社会文化对儿童心理的影响的观点,打破了在西方人心目中长期占统治地位的个人主义的思想,使他们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而且也解决了用他们固有的观念所难以解释的一些实际问题,使西方对维果茨基的兴趣越来越浓;其次,由于维果茨基和皮亚杰是同时代的心理学家,并有一些相同的研究领域,如思维和语言、建构的思想等;同时,在二者的理论中又有较大的差异,如关于自我言语问题、建构的社会性问题等,也是维果茨基基热的一个主要原因。第三,五十年代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升天,对美国产生了巨大的震撼,使美国人发现苏联基础教育的进步,继而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受命负责整个教育改革,而布鲁纳对维果茨基的理论是十分赞赏的。第四,维果茨基思想受到如此重视还有大的社会背景,即随着社会发展进入后现代社会,后现代主义开始对心理学产生影响。皮克林(John Pichering)博士为《心理文化论要》写的序言中,引用了布鲁纳(1990),埃德曼(Edelman 1992)的观点:"心理学并未置身于后现代境况之外,它的注意力从个体的认知结构转向了文化的过程,文化的过程出现于个体之间,并创造了每一个体的个体认知结构。近年对心理学的批评,以其不同的方式强调了这样的需要,即在其生物的和文化的背景中去考虑心理生活,使过分强调内在认知机制的学科重新得以平衡"。由此可见,维果茨基在西方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既有其理论科学性的一面,也是西方心理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致。
5. 精神分析学派,认知心理学派,社会文化历史学派他们之间共同点是什么
共同特点:
游戏的年龄发展水平展现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是许多心理学派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阶段性体现心理发展的水平,其意义在于揭示发展过程中的质的差异。
研究发展的阶段性可以用多种指标来说明差异的状况。上述三种心理学派都不约而同地分析了游戏的年龄阶段状况,将游戏水平及其方式作为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判别指标。
在精神分析学派那里,弗洛伊德的五个心理发展阶段分别对应了五种游戏。通过典型的五种游戏展现儿童的心理特点:母婴游戏是口唇期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认知发展学派中心理发展与游戏的对应关系是最为清晰明确的。
在皮亚杰看来,感觉运动阶段对应机能性游戏、前运算阶段对应象征性游戏、具体运算阶段对应规则游戏。通过这三种游戏展现儿童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虽不像精神分析学派和认知发展学派那样,有明确的心理发展阶段划分,但在艾里康宁那里还是涉及到发展阶段问题。
他认为,游戏的三阶段,即掌握物品的习惯用法到最初动作的发展再到动作的进一步概括化,展现了儿童心理发展从具体到抽象、从摆弄和操作物品的动作转向模仿人的活动、体会相互之间的关系。
(5)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是前苏联以扩展阅读
1、精神分析学派:
要解决的矛盾是本我与超我不平衡问题,需要自我的积极作用。自我的作用发挥得好,则个体心情舒畅,情绪稳定;反之,则郁闷,失常。精神分析学派的研究者认为,游戏能够帮助自我不断获得强有力的能力,调整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平衡,并使平衡能够保持下去。
因为游戏能够反映社会现实,帮助内化社会规范,及时反映变化,并在假想的情境中实践与体会。所以,游戏丰满了自我,对解决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有特殊的意义。
2、认知发展理论:
要解决的是适应问题,适应要求同化作用与顺应作用相等,但往往由于主体的发展,客体的复杂、多样,对等的状态常常短暂、难以维持久远。要么同化作用大于顺应,要么顺应作用大于同化,不适应随时发生,带来的是情感的失落。
皮亚杰将同化作用大于顺应的思维方式,称作游戏,可见在认知发展心理学派这里,游戏本来就是与心理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游戏通过反映客观现实,构建认知结构,逐步适应,满足情感需要。
3、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最大限度地实现由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受社会文化历史的制约,活动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产生、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在学习前期他们确定了游戏在其中的意义,这是因为,孩子在游戏中创造了一种想象的情境,这种想象的情境以一种简缩的方式再现真实的社会生活,并通过游戏,试图超越他现有的水平,逐步地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从而使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得以提高。
6. 历史学派的各国学派
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为李斯特。此后罗雪尔将以萨维尼(1779~1861)为代表的法学研究中的历史方法,应用到经济学方面,奠定了这一学派的基础。继之有希尔德布兰德(1812~1878)和克尼斯(1821~1898),形成了旧历史学派。1870年后,由于工人运动和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在旧历史学派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以G.von施穆勒为首的新历史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L.布伦塔诺(1844~1931)和A.瓦格纳(1835~1917)。20世纪初期从内部批判历史学派,并促进历史学派的解体的主要人物有韦贝尔(1864~1920)和桑巴特。
19世纪前半叶,英国完成了产业革命,获得了世界工厂的地位。A.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学说代表了英国产业资本的利益,而德国还处在封建割据的农业国阶段,为了发展德国本国的工业,对来自英国的工业品,必须采取保护贸易政策,并在意识形态上对抗英国的斯密理论。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1841)一书中指责英国古典经济学不强调经济生活中国民有机体的重要,是“世界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经济学。他的国民经济学则强调经济生活中的国民性和历史发展阶段的特征。他反对古典学派的抽象、演绎的自然主义的方法,而主张运用从历史实际情况出发的具体的实证的历史主义的方法。在经济理论方面,李斯特提出发展国民生产力的理论,批判斯密的单纯“交换价值”的理论。在经济政策上则主张采取国民主义和保护主义的贸易政策。李斯特的这种历史主义的经济发展阶段论,形成了德国历史学派的传统和基本特征。 美国历史学派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创始人为人类学家F.博厄斯,这一学派主要盛行于1890年至1930年,但其观点和方法一直影响到当代美国民族学界。该派以实证主义为其方法论的哲学基础,主张对具体的文化现象进行详细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不主张过早地作理论概括。他们宣称人类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1)重建人类发展的历史;(2)决定历史现象的类型和它们的历程;(3)探讨文化变迁的动力。19世纪末,正值进化学派和传播学派针锋相对之际。博厄斯对两派学说均持批评态度,但其批评的重点是摩尔根和进化学派。
这一学派以实证论和经验论为基础、强调对具体事实的描述和记录,认为这是“历史的方法”,而坚决反对摩尔根所作的理论概括,认为他的理论体系是“思辨的方法”,完全不可取。
R.H.罗维所著《初民社会》 (1920)是批评摩尔根的代表作。历史学派也批评传播学派、尤其反对“埃及中心说’。然而,他们同样把文比看作是超社会的,否认文化发展的普遍规津、所提出的概念“文化区”、“文化丛”与传播学派的“文化圈”、“文化层”虽形式不同,实质却相去不远。他们认为可将文比分解到最小单位、即“文化持质”,若干文化特质结合构成一个文化丛、与之相适应的地域即“文化区”。
他认为民族学家研究文化应该从文化特质人手。标准文化特质多的地方为文化区中心,属于独创;文化特质少的地方为外围,属于传播。博厄斯及其许多追随者具有鲜明的反种族主义立场、并从科学上论证了种族平等和民族平等思想,曾为反对欧美中心主义和种族压迫进行了坚决斗争。
7. 心理学社会文化历史学说的代表人物是谁
社会文化历史复学派在制苏联形成的以Л.С.维戈茨基、Α.Н.列昂节夫和Α.Р.鲁利亚为首的心理学派别,也称为维列鲁学派.苏联许多心理学家如:Π.Я.加尔佩林、Β.Β.达维多夫、Л.Β.赞科夫、Α.Β.扎波罗热茨、Π.И.津琴科以及Д.Β.埃利科宁等都是这个学派的重要成员.
8. 心理发展观的维果理论
在发展心理学史上,维果斯基(Л.С.Выготски,1896—1934)的思想,独树一帜,不仅被俄国,而且被西方心理学界所推崇,1992年11月,在莫斯科还召开了维果斯基心理学思想的国际讨论会。维果斯基是前苏联(俄国)的心理学家,他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与言语、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他和鲁利亚(А.Р.Лурия)、列昂节夫(А.Н.Леонтьев)一道从20年代开始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后来得到了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的名称,形成了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又称“维列鲁”学派(苏联称为трик.а,意思是三人在一起)。维果斯基是这个学派的创始人。这个由维果斯基、列昂节夫、鲁利亚为首所形成的心理学派,是当代俄国最大的一个心理学派别。后来有许多心理学家,例如Л.И.钦琴科、Л.Я.加里培林、Л.В.赞可夫、А.В.查包罗塞茨、Д.В.艾利康宁和В.В.达维多夫等,都是这个学派的重要成员。在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国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维果斯基在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上都作了研究,特别是他关于人类心理的社会起源的学说,关于儿童心理发展对教育、教学的依赖关系的学说,作了较深入的探讨。
第一,他创立了如前所说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的心理机能。
维果斯基认为,由于工具的使用,引起人的新的适应方式,即物质生产的间接的方式,而不象动物一样是以身体的直接方式来适应自然。在人的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这就使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制约。
当然,工具本身并不属于心理的领域,也不加入心理的结构,只是由于这种间接的“物质生产的工具”,就导致在人类的心理上出现了“精神生产的工具”,即人类社会所特有的语言和符号。生产工具和语言符号的类似性就在于它们使间接的心理活动得以产生和发展。所不同的是,生产工具指向于外部,他引起客体的变化,符号指向于内部,它不引起客体的变化,而是影响人的行为。控制自然和控制行为是相互联系的,因为人在改造自然时也改变着人的自身的性质。
第二,他探讨了“发展”的实质,提出其文化—历史的发展观。
维果斯基认为就心理学家看来,发展是指心理的发展。所谓心理的发展就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是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是什么?维果斯基归纳为四个方面的表现: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也就是说各种机能由于思维(主要是指抽象逻辑思维)的参与而高级化;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变化、组合,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是什么?维果斯基强调了三点:一是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是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的。二是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的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环节,使其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三是高级的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由此可见,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是与他的文化—历史发展观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强调,心理发展的高级机能是人类物质产生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强调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并为这个变化过程确定了一系列的指标。
第三,他提出了教学与发展,特别是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的思想。
在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维果斯基提出了三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最近发展区”思想;一个是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一个是关于学习的最佳期限问题。
维果斯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由于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的结果而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第二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样在智力活动中,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独立活动之间可能有差异,由于教学,而在别人的帮助下消除这种差异,这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
根据上述思想,维果斯基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这是他对教学与发展关系问题的最主要的理论。也就是说,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教学决定着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既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上,也表现在智力发展的速度上。
怎样发挥教学的最大作用,维果斯基强调了“学习的最佳期限”。如果脱离了学习某一技能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看来都是不利的,它会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因此,开始某一种教学,必须以成熟与发育为前提,但更重要的是教学必须首先建立在正在开始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
第四,他分析了智力形成的过程,提出了“内化”学说。
在儿童思维发生学的研究中,国际不少心理学家提出了外部动作“内化”为智力活动的理论。维果斯基是“内化”学说最早推出人之一。他指出,教学的最重要的特征便是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这一事实,也就是教学激起与推动学生一系列内部的发展过程。从而使学生通过教学而掌握全人类的经验内化为儿童自身的内部财富。维果斯基的内化学说的基础是他的工具理论。他认为,人类的精神生产工具或“心理工具”,如上所述,就是各种符号。运用符号就使心理活动得到根本改造,这种改造转化不仅在人类发展中,而且也在个体的发展中进行着。学生早年还不能使用语言这个工具来组织自己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的形式是“直接的和不随意的、低级的、自然的”。只有掌握语言这个工具,才能转化为“间接的和随意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技能。新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活动形式,首先是作为外部形式的活动而形成的,以后才“内化”,转化为内部活动才能“默默地”“在头脑中进行”。
9. 学前儿童游戏论简答题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1.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基本观点
2.维果茨基的游戏学说
3.艾里康宁的游戏学说
4.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对游戏理论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