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甲骨文的历史
1899年
古董商人携甲骨至京,王懿荣判定甲骨上所刻为古文字,重金收购,此为甲骨文发现之肇始。
王襄与孟定生也在天津开始收购甲骨文。
1900年
沙孟海生。.
秋,王懿荣以身殉国(1845—),山东福山人,著名金石学家。《清史稿·王懿荣传》:“懿荣泛涉书史,嗜金石、翁同和、潘祖荫并称其学”。殷墟甲骨文是他第一个认识并作为珍贵文物购藏的。*
1901年
王懿荣之子王翰甫为还旧债,出售家藏甲骨与古器物。刘鹗(字铁云)开始收买有字甲骨。
唐兰生。
商承祚生。
1902年
刘鹗先后购得有字甲骨约5000片,开始选拓墨本。罗振玉在刘鹗家中见其甲骨文拓本,叹为“汉以来若张(敬)、杜(林)、杨(雄)、许(慎)诸儒所不得见”之文字。
诸乐三生。
1903年
刘鹗《铁云藏龟》六册石印出版,共收甲骨拓片1058枚,为第一部甲骨著录。刘鹗第一个提出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该书的出版扩大了甲骨文资料的流传范围,标志着甲骨文从学者书斋中的“古董时期”进入“金石时期”。
1904年
孙诒让著《契文举例》二卷第十章,为考释甲骨文第一部著作。
1906年
山之南生(—?),山东黄县人,1924年从叔外祖丁佛言学甲骨文、钟鼎文,其甲骨文书法曾参加上海“中国语文展览”、上海救济委员会主办的“救济古物书展”等,获得好评。
冯文凤生。
游寿生。
1908年
罗振玉获悉甲骨出土地点为河南安阳小屯殷墟。
孙诒让卒。
1909年
童雪鸿生。
1910年
罗振玉考订甲骨出土地点为河南安阳小屯殷墟。罗振玉《殷商贞卜文字考》玉简斋石印出版。
1911年
罗振玉、王国维赴日本京都。
胡厚宣生。
1912年
罗振玉撰《殷墟书契》。
1913年
罗振玉《殷墟书契前编》在日本出版。
1914年
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共考释并加以解说485字。
1916年
罗振玉《殷墟书契后编》默拓影印本出版。
1917年
罗振玉《殷文存》影印本出版。
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这两篇著名论文,把甲骨学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
1919年
罗振玉回国寓天津。
1920年
王襄编第一部甲骨文辞典《秿室殷契类纂》收可识字873个。
1921年
罗振玉撰并书《集殷墟文字楹帖》一卷由贻安堂影印出版。
1922年
秦士蔚生。
1923年
商承祚编《殷墟文字类编》收入可识字789个。
1927年
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将考释文字增至今571字。
罗振玉、章玉、高德馨、王季烈《集殷墟文字楹帖汇编》由东方学会石印出版。
1928年
丁辅之《商卜文字集联》(附诗)石印本出版。
至1928年,各类甲骨著录共收甲骨9919片。
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安阳开始大规模科学发掘。
1930年
丁佛言卒(1878—),山东黄县人,其于古文字学精思博览,尤其精深甲骨和金文研究。甲骨文书法笔力沉厚,气息醇古。
1931年
5月,张守义《中国古代书契制度》发表于《金陵学报》第1卷第1期。
徐无闻生。
1932年
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发表,其中对五期书风的界定,对后世甲骨文书法创作影响甚大。
冯文凤书《赠春渠先生甲骨文书法轴》,刊于《当代名人书林》、《民国时期书法》。冯文凤乃广东鹤山人,卒年不详,她以金文笔法写甲骨文书法,行笔沉着,线条丰存,结构工稳匀称。
1933年
郭沫若《卜辞通纂》在日本出版。
陈夕康《龟甲骨文字概论》由中华书局出版。
1934年`
孙海波《甲骨言语编》出版,已能辨识甲骨文五六百字。
1935年
戴异撰并书《集殷墟百联一卷》刻本问世。
1936年
安阳举行第十三次发掘,得甲骨17000余片。此为殷墟甲骨文第一次重大发现。
1937年
简经伦《甲骨集古诗联》(上编),上海商务印书馆石印出版。
作者:shiyangde 2006-6-11 19:20 回复此发言
--------------------------------------------------------------------------------
2 甲骨文百年历史1899-1999
丁辅之《观水游山集》墨缘堂石印本出版。
1939年
叶玉森卒(1878—),江苏镇江人,著有《殷契钩沉》、《说契、研契技谈》、《殷墟书契前后编集释》、《铁云藏龟考释》等。其所写甲骨文,以毛笔作刀笔,颇得卜辞文字遗韵,曾撰联并书《天衣集》一卷。
1940年
罗振玉在旅顺卒(1866—),浙江上虞人,“甲骨四堂”之一,有甲骨学著作多种问世,后世誉他是“开甲骨文识字之始”。考释之余,提笔挥写甲骨文,是近代以甲骨文入书的开创者,并以考释的几百甲骨文字编集楹联,其甲骨文书法秀润清丽。
1941年
易孺卒(1874—),广东鹤山人,擅甲骨文书法篆刻,气息高古。
1946年
王雪民卒(1882—),天津人,善以甲骨文入印。
1948年
董作宾《殷墟文字》甲编,其中收入甲骨文朱书、墨书9片。
1949年
董作宾《殷墟文字》乙编,其中收入甲骨文朱书、墨书27片。
丁辅之卒(1879—),浙江杭州人,精于甲骨文书法,他在前人基础上,用常识之契文集自撰联语、诗作,留下大量甲骨文书法作品。
1950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开始对安阳殷墟科学发掘。
董作宾与王怡合编《集契集》。
简经伦卒(1888—),广东番禺人,早年曾任国民政府参事,后游历南洋欧美。其甲骨文书法篆刻恬淡超远,自然天成。著有《甲骨集古诗联》(上、下册)、《琴斋书画印全集》、《千石楼印识》、《琴斋印留》、《巳卯第一集》、《丁亥第二集》。
刘顺生。
1951年
胡厚宣《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其中收入甲骨文朱书、墨书5片。
1952年
孙儆卒(1866—),江苏南通人,教育家,其甲骨文书法多以集长联形式出现。
1953年
郭若愚《殷契拾掇二编》,其中收入甲骨文朱书、墨书3片。
1954年
9月,日本贝冢茂树《甲骨文与金文的书体》载于《书道全集》第1卷,对董氏书法断代做了更进一步分析,多有发明。
1956年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出版。
傅振伦《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字与书体》发表于《文物参考资料》第1期。
王襄卒(1876—),天津人,古文字学家,是我国殷墟甲骨文的最早鉴定和购藏者之一,其甲骨文书法厚重质朴,见于《甲骨文书法艺术大观》。
柳诒征卒(1880—),江苏镇江人,历任东南大学、东北大学教授,上海市文管会委员。1925年因同事王伯沆之托为刘鹗遗孀分售甲骨,他自购200版,皆精品,其间又为叶玉森写《殷契钩沉序》,所作甲骨文书法别具特色。
1957年
苏莹辉《中国文字书写工具探源》(上、中、下)发表于台湾《大陆杂志》第15卷第3、7、8期。
懿荣《漫谈甲骨文字的书法》、朱家濂《中国字体演变简说》发表于《文物参考资料》第1期。
张秉权《殷墟文字丙编》,收录甲骨文朱书、墨书15片。
1958年
严一萍《中国书谱殷商编序》收录于台北艺文印书馆《中国书谱》。
1960年
《甲骨文墨场必读——集殷墟文字楹联汇编》在日本出版。
10月,《集契集》发表在《中国文字》第1期上。
杨仲子卒(1885—),江苏南京人,精于钟鼎文字及甲骨文书法,善以甲骨文入印,徐悲鸿称其为近代以“贞卜文字入印之第一人”。
1961年
董作宾《殷墟文字中之人猿图》发表于台湾大学文学院古文字研究室《中国文字》第2期。
董作宾《跋鼎堂赠绝句》发表于台湾大学文学院古文字研究室《中国文字》第3期。
日本欧阳可亮《尧山甲骨美术第一集五十幅》由春秋学院甲骨学术研究室编印出版。
1962年
胡小石卒(1888—),浙江绍兴人,他21岁始钻研甲骨文,历任南京中央大学、广州中山大学、南京大学等校教授,讲授甲骨文,成《甲骨文例》,为第一本研究甲骨文文法的著作。30年代有《临甲骨文》存世,其书涩笔顿挫、古朴瘦劲。
金梁卒(1878—),浙江杭州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进士,其甲骨文书法见于《民国时期书法》(上)。
作者:shiyangde 2006-6-11 19:20 回复此发言
--------------------------------------------------------------------------------
3 甲骨文百年历史1899-1999
1963年
董作宾卒(1895—),河南南阳人,是研究甲骨学专家“四堂”之一。他对甲骨学最大的贡献是作了卜辞断代研究,即根据卜辞之“贞人‘等所属时代而把甲骨文分为五个时期,并指出各个时期卜辞的风格特点。同时他还经常书写甲骨文对联、集诗等,笔致秀润端雅,深得卜文神韵。
1965年
9月,《甲骨文编》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正编共录定甲骨文1723字(见于《说文》的有941字),附录共收入2949字,全书共收入4672字。
童雪鸿卒(1909—),安徽巢县人,其甲骨文书法载于《中国书法》1992年第1期。
1967年
董作宾所写卜辞集联收入《董作宾先生逝世三周年纪念集》。
1969年
台湾严一萍合编六家(罗振玉、章玉、高德馨、王季烈、丁辅之、简经伦)为《集契汇编》。
1971年
潘天寿卒(1897—),浙江宁海人,其甲骨文书法用笔老辣苍润,结体峻拔奇肆,章法遗失宕起伏。
1972年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发展》发表于《考古学报》第1期。
1973年
河南安阳小屯南地发掘甲骨卜辞5335片,此为殷墟甲骨文第二次重大发现。
鲍鼎卒(1898—),江苏镇江人,擅甲骨文书法。
1974年
台湾石叔明、林翰年编《甲骨文与诗》和《商卜文分韵》。
1977年
陕西岐山凤雏村建筑遗址出土西周甲骨卜辞17000余片。
1978年
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甲骨文合集》十三集,共收录甲骨41956片,1978年至1982年陆续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小屯南地甲骨》由中华书局出版,其中收录甲骨文朱书、墨书9片。
台湾安国钧《甲骨文字集联诗格言》由台北维新书局出版。
日本欧阳可亮《集契集》出版,欧阳可亮在东京建立甲骨学院。
严一萍撰《甲骨学》由台湾艺文印书馆出版,该书第八章为《甲骨文字的艺术》。
11月,中国古文字学术研究会在长春举行,中国古文字学术研究会成立。
郭沫若卒(1892—),四川乐山人,为“甲骨四堂”之一。以历史唯物史观研究甲骨文,著有《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殷契粹编》等一系列在中国学术史上有重大影响的著作。其甲骨文书法甚少,尤为珍贵,今仅见《甲骨文字研究》中一小幅甲骨文临作及1934年为柳非杞书甲骨文书法条幅。
1979年
10月,《文物》开始公布岐山出土有字西周甲骨。冬,陕西扶风齐家村发现有字西周甲骨。
唐兰卒(1901—),浙江嘉兴人,曾任清华大学教授,建国后调任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副院长。有关甲骨文研究方面的著作有《殷墟文字记》、《天壤阁甲骨文存考释》、《中国文字学》等,其书临甲骨文多见于著录。
1980年
徐中舒主编、徐无闻主持编写的《汉语古文字字形表》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1年
5月,唐兰著《殷墟文字记》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该书着重甲骨文字的形体分析,对于一般的书法篆刻工作者有一定帮助。
李圃编《甲骨文选读》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书法》第6期发表杨鲁安《甲骨文书体浅说》。;
陆维钊卒(1898—),浙江平湖人,浙江美术学院教授,其甲骨书法瘦硬劲健,载于《中国书法》1992年第3期。
1982年
李其复编《董彦堂先生甲骨文法书集》出版。
赵铨、钟少林、白荣金《甲骨文字契刻初探》发表于《考古》第1期。
1983年
孙杰《从甲骨文的书契谈其字体特色》发表于《书法研究》第3期。
安国钧《甲骨文字集联诗格言续编》、《甲骨文字书例》出版。
容庚卒(1894—),广东东莞人,早年师从罗振玉、王国维,对殷周以来甲骨文、彝文字进行过大量的研究。青年时先攻小篆,后转向金文、甲骨文书法,其书端庄清隽。
1984年
3月3日,徐稷香《郭沫若手书甲骨文(为柳非杞手书)》发表于《人民日表》第8版。
《甲骨文字书道のすすめ》城南山人著,由日本株式会社日贸出版社出版。
作者:shiyangde 2006-6-11 19:20 回复此发言
--------------------------------------------------------------------------------
4 甲骨文百年历史1899-1999
河南建立安阳殷墟博物苑。
河南安阳举行殷墟笔会、甲骨文还乡书法展。
河南巩县建立“甲骨书法碑廊”。
刘亮《我国最早的微型刻字——陕西岐山县出土的西周甲骨文》发表于《书法》第4期。
诸乐三卒(1902—),浙法安吉人,解放初在浙江美术学院对甲骨文产生浓厚兴趣,除精读少数甲骨拓片、影印件之外,还大量抄写、集联,其甲骨文书法用笔厚重,古朴自然。
1985年
《书法》第2期发表唐复年《甲骨文简说》。
游寿《殷契选释》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欧阳可亮编辑出版《甲骨文书道作品集》。
日本贝冢茂树著、杨升南译《评甲骨文断代研究的字体演变观》发表于《殷都学刊》第4期。
陈恒安《殷契书法漫述》发表于《贵州省博物馆馆刊》创刊号。
安阳甲骨学会成立。
1986年
欧阳可亮《甲骨文还乡之愿》发表于《殷都学刊》第1期。
刘桓《从甲骨文到金文》发表于《文物天地》第2期。
《书法研究》第2期、4期分别发表王慎行《卜辞书法的结体与布局初探》、冼剑民《甲骨文的书法与美学思想》。
5月18日,童稼霖《古朴遒劲数甲骨》发表于《苏州报》。
6月,朱鸿元《青铜刀契刻甲骨文字的探讨》载于《甲骨文与殷商史》第2辑,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8月5日,陈振濂《空间美的确立——甲骨文艺术》发表于《光明日报》。
9月,何崝《甲骨文字帖》由巴蜀书社出版。
10月,日本内山知也编《甲骨文墨场必携》由东京木耳社出版。
刘兴隆《甲骨文集句简释》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1987年
中国殷商文化学会成立,胡厚宣任会长。
美国魏乐唐《魏乐唐书甲骨文集联》出版。
1988年
台湾严一萍合编六家为《集契汇编》发表于《中国文字》新12期。
锡山秦氏古鉴阁藏本《殷墟文字集联》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
孙叙常撰集《龟甲兽骨文字集联》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1989年
4月,徐振韬在英国杜伦大学东方博物馆举办甲骨文书法展,为在国外举行甲骨文书法展之发端。
6月,王宇信《甲骨学通论》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第十六章为《甲骨文与甲骨书法》。
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由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
10月,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其中收录有刘江等对商周甲骨文及近现代甲骨文书法篆刻名家名作的品评文章)由大地出版社出版发行。
刘兴隆《甲骨文集联书法篆刻专集》出版。
1990年
徐谷甫、濮茅左编篡《商甲骨文选》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台湾甲骨文学会成立。
1991年
徐无闻主编《甲金篆隶大字典》由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
濮茅左编《甲骨学与商史论著目录》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王乃栋书《写意甲骨文》由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发行。
黄孕褚《甲骨文与书法艺术》由香港文德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发行。
《杨仲子金石遗稿》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秋,安阳花园庄东地发掘有字甲骨579片,其中上有刻辞的完整卜甲达300多版。此为殷墟甲骨文第三次重大发现。
1992年
徐无闻、黄任重编《殷墟甲骨书法选》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吴仁生《从毕达哥拉斯的“美是和谐”谈及殷商甲骨文》发表于《书法赏评》第2期。
徐振韬《罗振玉和甲骨文书法》发表于《书法导报》第30期。
台湾董玉京撰《董玉京甲骨文草书集》出版。
9月,安阳段长山、魏峰合编《甲骨文书法艺术大观》由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被誉为“我国第一部集近现代甲骨文书家作品之大成”的著作。
沙孟海卒(1900—),浙江鄞县人,所临武丁时期甲骨文一帧见于《沙孟海书法集》。
商承祚卒(1901—),广东番禺人,1921年到天津问学罗振玉,研读甲骨文,1923年编著《殷墟文字类编》,先后在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许多著名学府讲授甲骨文。青年时期受其师罗振玉影响学习甲骨文书法,其甲骨文书法古穆平实。
作者:shiyangde 2006-6-11 19:20 回复此发言
--------------------------------------------------------------------------------
5 甲骨文百年历史1899-1999
1993年
袁德炯《八然斋习书答记之一》发表于台湾《甲骨文学会会刊》。
张俊之《甲骨文书法谈》发表于《书法艺术》第1期。
齐冲天《一项切实有益的工作——<殷墟甲骨书法选>读后》发表于《书法报》第15期。
8月,《中国书法》杂志社与中国古文字研究会联合举办了在京著名古文字学家关于古文字与书法的座谈会。
锐声《深入浅出雅俗共赏:读<殷墟甲骨书法选>》发表于《博览群书》第9期。
翟万益《殷卜书法艺术的叛逆——周原甲骨文书法艺术探微》收录于中国书法家协会编《全国第四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重庆出版社出版。
安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安阳市书法家协会编《甲骨文书法艺术论文集》由华文出版社出版。
徐无闻卒(1931—),四川成都人,西南师范大学教授。曾手抄甲骨文字约20万字,为书法研究生讲授甲骨文及其书法。主编《甲金篆隶大字典》、《殷墟甲骨书法选》,其甲骨文书法篆刻质卜典雅。
1994年
吴仁生《董作宾在甲骨文书法艺术上的造诣》发表于《中国文房四宝》第3期。
10月,安阳举行“’94中国安阳甲骨文发现95周年国际学术纪念会”,大会还在殷墟博物苑举办了甲骨文书法摹刻艺术作品国际大展。
台湾《印林》《甲骨文书艺入印。专集出版。
游寿卒(1906—),广东霞浦人,胡小石弟子,黑龙江师范大学教授,著有《殷契选释》,其甲骨文书法浑朴自然。
1995年
1月、3月和11月徐振韬分别在英国帝京大学、杜伦大学和美国柏克利大学举办个人甲骨文书法展,每次展出30余幅。
江苏省甲骨文学会成立,该会与台湾甲骨文学会、日本甲骨文谈话会建立了良好的合和关系,进行了多次学术文化交流。
苏金海《甲骨文治印中的几个问题》发表于《书法报》第25期。
金开诚、王岳川主编《中国书法文化大观》(其中有张铁民对于商周甲骨文艺术的述评文字)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马洪《甲骨文入印:从文字结构到艺术结构的问题》发表于《书法艺术》第4期。
王天民《甲骨文心理场的现代观照》发表于《现代书法》第6期。
刘顺《我写甲骨文》发表于《书法报》第46期。
安阳殷墟甲骨文艺术研究会成立。
金学智《甲骨文集唐诗一百首》出版。
刘兴隆《甲骨文书法集联》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
1996年
黎忻《天真烂漫自然天成》发表于《现代书法》第2期。
南京举办江苏省甲骨文学会首届书法展。
1997年
南京举办首届中日甲骨文书法展。
山东桓台史家遗址发掘成果鉴定会。
刘正成《桓台史家岳石甲骨出土刍议》发表于《中国书法》第5期。
李鸿伦书《甲骨文书法》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
戴天仇著《甲骨文书艺》(百日通)出版。
《书法》第3期发表张俊之《罗振玉对甲骨文书法的贡献》。
7月,南京举办首届海峡两岸甲骨文书法联展。
陈爱民《从甲骨文到甲骨文印的审美转化》收录于《西泠印社国际印学研讨会论文集》。
《书法艺术》4、5期,发表张俊之《谈甲骨文书法及篆刻的创作》。
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出土文物与书法”国际书法研讨会在台北举行。
毕涤辛《甲骨文断代分析及其书法风格简介》发表于台湾《甲骨文论文集》。
12月,《中日首届甲骨文书法展选集》出版。
刘顺卒(1950—),河南安阳人,安阳市博物馆副馆长、安阳甲骨文学会副会长,其甲骨文书法空灵简古。
秦士蔚卒(1922—),江苏淮安人,数十年致力于甲骨文书法篆刻,其甲骨文书印浑朴奇崛,别开生面。
1999年
《中国书法》第1期,发表刘一曼《殷墟甲骨文三次重大发现》。
西泠印社举办“西泠印社第4届篆刻作品评展”、“西泠印社篆刻创作理论研讨会”。其作品投稿要求其中希望1方用甲骨文入印。短论内容之(3)为:“甲骨文入印的探讨及与篆刻有关的其他方面。”
4月,在山东烟台举行“纪念王懿荣发现甲骨文100周年”活动。
为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由江苏省甲骨文学会与江苏省社科联、江苏省教育工会、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社科院甲骨学商史研究中心、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及台湾甲骨文学会等单位共同发起举办“甲骨文与商代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海内外甲骨文书艺展”。
5月,由江苏省文化厅、中国历史博物馆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联合举办“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海内外甲骨文书法大展”。
刘一闻《甲骨文与书法篆刻》发表于5月13日《大众日报》。
《首届海峡两岸甲骨文书法联展作品集》出版。
为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上海博物馆从其馆藏的5000版甲骨文中挑选出1000版甲骨文,举办上海百年来首次甲骨文专题展。
8月,“魏峰甲骨文书法展览”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河南省安阳市8月19日召开甲骨文书法艺术研讨会,20日召开甲骨学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暨另安阳甲骨文发现100周年纪念大会,21日举办“全国甲骨文书法篆刻作品大展”开幕式。
国家图书馆在北京举办“百年甲骨精品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项目“甲骨学一百年”科研成果《甲骨文一百年》、《甲骨文合集补编》(共收录甲骨13450片)和《百年甲骨学论著目录》出版。
南京举办“百年甲骨学——南京图书馆藏甲骨学文献展”。
《胡小石临甲骨文金文长卷》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
甲骨文孤本《丁山摹本》拟由江苏出版。
徐振韬、周凤池主编《国际甲骨文书法篆刻家大辞典》拟出版。
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全集·甲骨文》卷拟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
② 中国古文字是怎样的
甲骨文是迄今可考的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它产生于殷商时代。因为奴隶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比之现代文明社会要愚昧低劣得多,当时的宫廷贵族迷信鬼神,认为它们才能预知未来。所以,在遇到生老病死和战争疾病等重大事件时,都要去叩问神灵。他们在龟甲或兽骨上钻孔、灼烧,根据纵横交错的碎裂纹路进行占卜,以此判断吉凶。而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占卜目的和结果之文字就叫甲骨文,又由于是占卜之辞,甲骨文也称“卜辞”。
朝代更迭,多少英雄美人都朽成了尘土,甲骨文也已沉埋在遥远的时光中,要不是金石学家王懿荣得了一场疟疾,或许甲骨文要永远地守着旧曰繁华继续寂寞下去。
清光绪二十五年,在北京做官的王懿荣因得疟疾,遍请名医。根据医嘱需服一味“龙骨”,他派人寻遍京城各处药铺,最后才在宣武门外菜市口的鹤年堂买到这副中药。当他打开纸包一看,却发现“龙骨”上刻着各种奇异的符号。凭着扎实的金石学功底,王懿荣认定这些符号绝非自然纹路,看出很有规律,像是人工所为。敏感的他不顾疟疾缠身,派人将铺子里的“龙骨”统统买回来,然后他与好友、《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共同考证鉴定,得出结论,认为这是商朝时期的遗物,从此揭开了中国最古老文字之谜。这之后,金石学家罗振玉、王国维和一些历史学家对河南安阳西北五里小屯村一带进行考证,认为此处便是商朝的国都——殷的所在地。从1928年起,国家十余次组织科学发掘,出土十余万片甲骨文,发现自殷王盘庚迁都至纣王灭亡270余年的历史,为研究历史、古文字和书法艺术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而且把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提前了一千多年,改变了当时学术界所谓“东周以前无史”的说法。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让我们了解到那个久远年代的文化风貌,对汉字的源头有了一种清醒的认识。甲骨文文字成熟,刻画精美,结构匀称稳定。它脱胎于绘画图形,象形的比重比较大,从字形来看,已具有了后世方块汉字的基本形体,初步奠定了汉字线条艺术的基础。它既体现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等“六法”造字方式,又表现了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三要素”。其生动的象形、古拙的笔触为中国独有的书法艺术开出一脉清泉,引得后世汉字书法以此为源头,历经几世演变而成体系。因此,甲骨文也被称为“汉字书法之始祖”。
如果说甲骨文奠定了中国书法的线条基础,那么钟鼎文则巩固了方块字的间架结构。与甲骨文不同,钟鼎文不是殷商时期刻在甲骨上的卜辞,而是商周以降刻在或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由于古人称“铜”为“金”,所以这种文字又被称之为“金文”。与甲骨文的内容不同,金文所记载的大都是天子的功德、国家的律令、诸侯的言行以及当时重大的讨伐、征战、祭祀活动。
金文由甲骨文演变而来,在结构上与甲骨文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以统称为“甲金文”;从文字学的角度看,它们都属于大篆的系统,或称为“籀文”,也就是后来由周宣王之太史籀规范下来的字体。但是,与甲骨文相比,金文有意识地省去了甲骨文中的图画成分,字的描摹性特征也明显减弱,一些在甲骨文中直接描摹事物本身形象的字,在金文中已演化为由线条交构而成的距离事物原型很远的“字”,比如在甲骨文中,“犬”、“豕”、“兔”、“虎”、“象”等表示动物的文字,多数都还画成有首有尾有肚腹的样子,而在金文中它们都一律减省了肚腹部分,首和尾的表现也不十分明显。在写法上,金文的书写已在追求整齐规范的外部风貌,纵向自动成行,横向更是有意识地排列,字体的大小也更为接近。在造字上,形声字在金文中的比重迅速增大,明显居于主导地位,这意味着金文已基本脱离了象形图画的束缚,越来越向纯粹的线形符号靠拢。由于金文是刻画或铸造在钟鼎上面的,其刀刻的功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端庄古拙,沉稳浑厚,不仅对后世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直接影响到以后的篆刻艺术。时至今日,不仅书法家中有专攻金文者,而且篆刻家中也有专攻金文者。
甲骨文盛行于殷商,钟鼎文盛行于西周,石鼓文流行于东周。这三种文字相递承继,最终确立了汉字书法追求线条也美的艺术特性。
石鼓文是唐代在陕西凤翔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因其被刻写在10只鼓形的石头上,故而也称之为“石鼓文’,世称“石刻之祖”。北宋大观年间,石鼓全部被移到了首都开封。到宋徽宗时,又下令用黄金填满刻文,以示珍贵。元代以后,这些石鼓被移至北京,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中一只鼓的字迹已经磨灭,其余九只鼓也有残缺。每鼓四周都刻有一首四言诗。共10首,其诗修辞、用韵、诗风均与《诗经》相近,后人推断当是《诗经》时代的作品。这10首诗原有700多字,现仅存200多字,内容主要记述秦王游猎之事。故石鼓文又称为“猎碣”。
石鼓文属大篆,其字体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用笔起止均为藏锋,圆融浑劲,结体促长伸短,匀称适中,古茂雄秀,趋于方正丰厚,“若星辰丽天,皆有奇致”。石鼓文比金文更加规整精练,间架结构也更为匀称疏朗,是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由于是刻在圆形的石鼓上,其笔画多为曲线,字体大小如一,显得朴质自然而又端庄流畅。
从艺术发展的角度来看,自甲骨文至金文再到石刻文,书法的意味在一步步地凸显出来。甲骨文主要用于记录,以实用价值为主;金文范铸于礼器和兵器之上,虽有装饰的意味,但观赏起来多有不便:与那些间或铸在底部、刻在腹中或藏在盖底的钟鼎文不同,石鼓文一览无余,便于欣赏,有着更高的观赏价值。于是,石鼓文被历代书家视为临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故有“书家第一法则”之誉。唐代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都很推重石鼓文,其后历代书家都将它视作早期篆书的法则。石鼓文对书坛的影响以清代最盛,如著名篆书家杨沂孙、吴昌硕主要是得力于石鼓文才形成自家风格的。明代大收藏家安国收藏有10种石鼓文拓本,自称“十鼓斋”。其中最佳者为北宋拓三本:《先锋》、《中权》、《后劲》。这些均是世界上保存字数最多、最好的拓本,现皆流失到日本。
③ 求三天的西安旅游攻略
去年8月初,我去西安玩了五天,去了华山、兵马俑、秦始皇陵、华清池、骊山、版陕西历史博物馆、权大雁塔、西安交通大学、钟鼓楼广场、回民一条街,因为你的主要目的是看演唱会,按照我自己对景点的兴趣程度,我的建议是:
第一天:陕西历史博物馆、大雁塔,博物馆要排很久的队,而且每天又进入的名额限制,如果你能够9点之前到博物馆,就排队买票进去看吧,进去可以租一个讲解器,慢慢看慢慢听文物的解释,还是很有意义的,可能就是人有点多。完了之后出来,如果还有精力,就去大雁塔,我记得就在博物馆不远的地方,可以步行。午饭不要在博物馆那里吃,人多又贵,多走几步路,价格就会低很多,推荐吃那里的特产biangbiang面。
第二天:早起去华山,个人比较喜欢大自然特别是巍峨的山峰的魅力,早起去火车站那里就有去华山的巴士,买往返票,带好干粮喝水或者在山下买都不贵,山上贵,我是八点到华山,九点开始爬,下午五点到顶,坐索道下来,回到市区。晚饭在回民一条街吃特产解决。
第三天:西安交通大学游一游,感受大学的魅力,兵马俑、秦始皇陵、华清池有点儿远时间不够,而且这三个地方门票费很贵又很热。游完大学就回家吧,建议在回民一条街带特产“椒盐花生”。
④ 1.商代金文和甲骨文有什么样的关系2西周春秋金文有哪两个主要的发展趋势3汉隶对篆文的改造有哪些方面
问题抄二:1,字形简化。2,东方诸袭侯国文字形体剧烈演变
问题一:根据现在的研究成果来看甲骨文和商代金文并不是谁继承谁的关系,二者没有明显的先后顺序。由于甲骨文的书写材料是龟甲和骨(主要是牛的肩胛骨),甲骨文必然会有字形简单,笔画多直笔等特点,而金文是先在范上写好再浇铸的,字形就复杂很多。加上商代金文出土的很少,且多为商中晚期金文,这样就容易产生商代金文源于甲骨文的错误认识。二者的关系应该是同一种文字由于书写材料不同,用途不同等原因而产生的不同字体。
问题3:从小篆到隶书,是字体变化最大的一次,是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理由是1、小篆的字形结构被打破,象形意味淡薄,符号性加强/。2、小篆的圆转笔势到隶书一般变为方折及横、撇、捺等笔画,利于书写。3、文字的简化程度更高,而且构形更严谨而有规律,偏旁的位置不再像篆书那样随意。
⑤ 求一篇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观后感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遵照周总理遗愿,1983年开始筹建,1991年6月20日建成开放。这座标志着中国博物馆事业在20世纪年代发展最高水平的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自开放以来,便以其雄伟庄重的仿唐建筑,丰富精美的藏品和博大雄浑的历史陈列闻名中外,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成为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作为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无论在建筑功能,陈列展示还是文物收藏保护技术和设施等方面,均代表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最高水平,它的建成开放被视为中国博物馆事业走向现代化的标志和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里程碑。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基本陈列《陕西古代史》以时代为序,将陕西古代史划分为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个阶段,从馆藏文物中精选了2000余件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以周、秦、汉、唐为重点,在6000平方米的面积、2000余米长的展线上系统地展现了自蓝田猿人至鸦片战争前人类进化发展的艰难足迹以及几千年来陕西古代文明的兴衰和沧桑,被誉为“浓缩的中国古代史”。除《陕西古代史》外,陕西历史博物馆还利用馆藏优势与国内外文博机构合作,在东、西展厅举办了《陕西古代青铜器珍品展》、《陕西历代陶俑精华展》等十几个主题鲜明、品位高雅的专题陈列和临时陈列,从多角度、多侧面向广大观众揭示了历史文物的丰富内涵以及华夏民族博大精深的文明成就,同时也形成了自己互为补充、交相辉映的陈列体系。
陕西历史博物馆每年接待游客60多万人次。开馆20年来,已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上千万人次,作为展示陕西及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窗口,陕西历史博物馆在热情欢迎来自世界各地游客的同时,还在国家文物局和陕西省政府和上级机关的支持下,独立或与有关单位合作,先后在日本、韩国、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墨西哥、巴西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了近40个文物展览。不少展览都在当地引起了巨大轰动,在不同程度上掀起了“中国热”,为我们与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真正实现了让世界了解陕西,让陕西走向世界,同时也为弘扬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做出了贡献。通过文物对外展览交流,陕西历史博物馆与世界许多著名的博物馆、美术馆、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的交流合作关系,并由此进一步奠定了在世界博物馆中的重要地位。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藏品无论对微观和宏观的考古学研究,还是对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并评估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均具有重要意义。开馆以来,陕西历史博物馆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主办了西周史学术讨论会、唐墓壁画国际学术研讨会、秦汉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其学术水平和地位已为国内外学术界广为认可,并被视为周秦汉唐研究的重要信息交流中心之一。
⑥ 石鼓文,金文,篆书他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一、主要使用年代不同:
1、石鼓文,是先秦时期的文字。
2、金文,是殷周时专期的文字。
3、篆书,篆书是属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
二、承载文字的器具不同:
1、石鼓文,为我国最古老的石刻,器具为刻有籀文的鼓形石。
2、金文,是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器具为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
3、篆书,小篆由于是官书,只适合于隆重的场合,如记功刻石、叔量诏版、兵虎符之类。
三、文字特征不同:
1、石鼓文,其书法字体多取长方形,体势整肃,端庄凝重,笔力稳健,石与形,诗与字浑然一体,充满古朴雄浑之美。
2、金文,字数不多,字体瘦长,笔道遒劲雄美,行气疏密有致,结构严谨,情势凝重,各有风韵。有两种风格,一种是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起止多露锋芒,间有肥笔,另一种则是运笔有力,形体瘦筋,笔划多挺直,不露或少露锋芒。
3、篆书,标准篆书体的体式是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长,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基本特征:字形修长、而且紧画、向下引伸,构成上密下疏的视觉错感。线条匀称无论点画长短,笔画均呈粗细划一的状态。
⑦ 甲骨文字的发现具有什么历史意义
甲骨文的历史意义
如果说钻木取火标志着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岁月,那么文字的出现就意味着人类走出了结绳记事的洪荒年代。甲骨文的发现,正是照亮中华文明的一盏明灯。甲骨文不仅仅是一个文明的符号、文化的标志,它还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把有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在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汉字体系,历经数千年的演变而承续至今,书写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 目前,安阳殷墟共出土甲骨15万片,单字约4500个,其中约有1500个单字已被释读。3000多年以来,甲骨文虽然经过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不同书写形式的变化,但是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保留至今,成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块字,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所以,对于甲骨文的出土以及对其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归结出甲骨文的四点意义:
1、是证实了中国早期国家——商王国的存在。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以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知道历史上有个商王朝,而且这些文献无一是成于商代的。而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将大量的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同时,他根据缀合的两片卜辞,发现上甲以后几位先公之次序应是报乙、报丙、报丁,《史记》以报丁、报乙、报丙为序,是后世传抄而成的。这篇著名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这不仅是中国历史研究的一件大事,而且鉴于殷商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这一发现也是世界历史研究中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
2、在于王国维用甲骨文证实了《殷本纪》的史料价值,使《史记》之类历史文献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其意义不仅局限于商史。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也恐非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3、是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到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起了催生作用。1927年秋,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继续在此地寻找甲骨。当李济主持第二次发掘时,已开始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认识到“凡是经过人工的、埋在地下的资料,不管它是否有文字,都可以作研究人类历史的资料”。并从而取得以后14次发掘的重大收获,所以可以说,正是甲骨文的发现揭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序幕。
4、是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甲骨文的发现,极为有力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还比较远,有很多象形、会意文字,令近代诸多学者眼界大开。《说文解字》以小篆为本解释字原的理论的错误得以纠正,从而使人们认识到中国文字的真正的起源。
5、是大大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以及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自甲骨文被发现之后,在中国以及海外众多学者的努力和追求之下,不仅为甲骨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使甲骨学成为一门国际性学问,而且大大促进了世界各国人民认识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中国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