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历史8年级上第5单元知识点

历史8年级上第5单元知识点

发布时间:2021-02-26 08:41:04

1. 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
2.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进行暗访密查,缉拿烟贩,收缴鸦片.6月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3.1840-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1856-1860年,英法联军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占领北京后,火烧圆明园.
5.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结合第8页表格和第9页图掌握)
6.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为推翻清朝统治,派军队北伐和西征.
7.左宗棠作为钦差大臣,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收复了新疆.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8.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后,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地化程度.
9.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10.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学生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1.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A0FFFF'>上破鹨怀?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从70-80年代筹建了南海,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12.评价洋务运动(第30页内容,重点掌握)
13.1895年春,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
14.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内容( P33):要求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思想五个方面掌握.
15.1894年,孙中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他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孙中山当总理,通过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纲领,它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创办的机关刊物《民报》,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16.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17.1915年,陈独秀等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以四提倡四反对为主要内容,向尊孔复古逆流进行攻击,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18.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进行宣传马克思主义.
19.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影响到后来.
20.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举行示威,要求"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要求,遭到北洋军阀政府的镇压.6月初,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商人罢市,支持学生斗争,工人阶级起了巨大的作用,结果政府被迫释放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的胜利.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1.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一大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22.1922年中共二大,确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立民主共和国.这是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23.1924年创办的黄埔军校由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
24.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北伐,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主要战场:湖南,湖北;主要战役:汀泗桥,贺胜桥;在两湖战场消灭了吴佩孚主力;出师不到半年,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25.1927年4月,蒋介石叛变革命,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26.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
27.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进攻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农村,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28.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在未能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后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进行长征.
29.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遵义会议,会议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0.长征途中,渡过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A0FFFF'>上

2.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知识点整理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复习纲要
第一单元 史前时代
1、第一单元内容列表
生活时间 特点
旧石器时代 距今约170万年 云南元谋人 我国境内发现的已知最早人类
距今约70万-20万年 北京人 保留猿的特征、使用天然火、群居
距今约3万年 山顶洞人 外貌与现代人一样、懂磨光钻孔技术、会使用人工火
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10000年 出现了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
距今约7000年 浙河姆渡人 长江流域干栏式房屋、水稻、黑陶
距今约6000-5000年 陕西半坡人 黄河流域半地穴房屋、种粟、彩陶
距今约5000-4000年 炎黄尧舜禹 人文初祖、禅让制、大禹治水
2、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特点比较
特点

旧石器时代 生产工具上使用打制石器
生产生活靠采集狩猎为主
生活方式过着群居生活

新石器时代 生产工具上使用磨制石器
生产生活靠种植粮食和饲养家禽为主
生活方式上过着定居生活
开始使用陶器

3、河姆渡遗址与半坡遗址的比较
生活时间 生活自然环境特点 房屋建筑特点 农作物 陶器
河姆渡
遗址
距今约7000年 位于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这里气候温暖湿润,水网密布 干栏式建筑
高于地面,通风防潮
水稻
(牛)
黑陶
半坡遗址 距今约6000-5000年 位于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这里气候干旱少雨,河流少
半地穴式建筑
避风避寒 小麦

(猪) 彩陶

小口尖底瓶


点 1、 都属于新石器时代我国人类遗址
2、 都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
3、 都从事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生产,过着定居生活。

第二单元 文明的起源
1、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四大文明古国
文明古国 发源地域 出现年代 共同点 原因

古代埃及
尼罗河流域
约BC3000年 都发源于大江大河,受惠于大江大河的哺育 大江大河灌溉水源充足,水利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土地相对肥沃;气候温和,适宜人类生存,利于农作物培植和生长,能够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可见早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强。
古巴比伦 两河流域 约BC18世纪
古印度 印度河恒河 约BC2500年
古中国 长江黄河 约BC2070年
禹建立夏
2、早期国家的形成
文明古国 城市的出现 王权神圣 社会等级 军队与刑罚
古代埃及 BC3500年 法老,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王室僧侣贵族
自由民和奴隶 建有常备军
古巴比伦 BC3500年,
乌尔城 汉谟拉比,自称“世界四方之王” 奴隶主
奴隶 《汉谟拉比法典》
古印度 BC2500年,
摩亨佐达罗城 阿育王 种姓制度
四大等级
古中国 夏朝后期,
二里头宫殿 禹,划定九州,铸造九鼎 商王贵族
平民和奴隶 有强大的军队

3、印度种姓制度
地位 等级 等级名称 代表的社会阶层 该阶层的职责或义务
统治阶级 第一等级 婆罗门 僧侣阶层 掌握宗教祭祀大权
第二等级 刹帝利 国王武士和官吏 掌握行政大权
被统治阶级 第三等级 吠舍 农民牧民商人等 供养前两个阶层
第四等级 首陀罗 贫困破产失去土地者 没有任何权利

4、告别野蛮---文化
文明古国 文字 建筑和工艺 科学技术 宗教
古代埃及 前3500年象形文字 金字塔(胡夫) 太阳历、3.16 阿蒙神
古巴比伦 苏美尔人楔形文字 空中花园 太阴历、
星期制
古印度 阿拉伯数字 佛教
古中国 商朝时,甲骨文 司母戊大方鼎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
第三单元 农耕文明时代上---相继兴衰的欧亚国家
1、 希腊文明
爱琴文明------公元前2000年--前1200年,以克里特岛和迈锡尼城为中心形成了爱琴文明
城邦时代-----公元前8世纪开始,希腊进入城邦时代,以雅典和斯巴达为重要代表。
经济特点 政治特点 差异原因
雅典 以对外贸和商业为主,工商业发达
实行民主制度 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由城邦所在地区的具体情况决定的,雅典是沿海城邦,适合发展海上贸易,而斯巴达是内陆城邦,相对闭塞。
斯巴达 以农业为主 实行军事独裁
2、 罗马文明
公元前700年左右,罗马在亚平宁半岛兴起;
公元前700年-前500年,罗马“王政时代”;
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
公元前27年,屋大维 独揽大权,建立罗马帝国;
公元2世纪,罗马成为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
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陷入危机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成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为日耳曼人所灭
3、西方文化之根-----古希腊罗马文明
古希腊:①哲学:源于古希腊语,原意“热爱智慧”,《雅典学院》②自然科学:阿基米德,螺旋提水器 ③人文科学:戏剧和历史学,希腊是欧洲戏剧故乡
古罗马:①罗马法:公元前5世纪中叶,罗马就制定并颁布了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和欧洲法学的渊源,成为近代西方各国法律体系的基础。②建筑和道路:凯旋门、宫殿、记功柱。理解“条条大路通罗马”(由来和今意)。
4、世界三大宗教
创立时间 创始人 宗教经典 原创地 现在分布区域
佛教 公元前6世纪 乔达摩。悉达多 印度 亚洲地区
基督教 1世纪 耶稣 《圣经》 巴勒斯坦 欧洲北美地区
伊斯兰教 7世纪(610) 穆罕默德 《古兰经》 阿拉伯 亚非地区
5、阿拉伯文化的特点、成就和作用:
特点:先进性(P63第二段)和包容性(吸收、消化了帝国范围内东西方不同文化)
成就:将阿拉伯数字传播到世界各地;创造了伊斯兰建筑风格,并传播到世界各地,与当地文化传统结合,成为世界文化交流的结晶;在数学、天文学、化学、医学等方面有很高的成就;文学、诗歌方面的成就,如《天方夜谭》等。
作用:阿拉伯人把古希腊、罗马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然后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也把中国和印度等东方国家的一些文化传到欧洲。阿拉伯文化在世界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着桥梁作用。

第四单元 农耕文明时代下—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
东周
西周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秦 西汉 东汉 魏蜀吴三国 西晋
南北朝 隋 唐 五代十国 宋辽夏金 元
1、 百家争鸣
学派 创始人 生活时代 主要主张 经典格言

儒家 孔子 春秋 仁爱、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孟子 战国 仁政、民贵君轻 富贵不能淫。。。。
道家 老子 春秋 无为,顺应自然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墨家 墨子 战国 非攻、兼爱 视人之身,若视己身
法家 韩非子 战国 法治、强化中央集权

兵家 孙武 春秋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膑 战国 事备而后动
2、 对秦始皇的评价:
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历史人物,他的功绩是主要有
(1)顺应历史潮流,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结束了春秋战国诸侯割据的战乱状态。有利于人民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的安定进步。(2)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专制制度的基础。(3)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大修驰道,开凿灵渠等,促进了秦朝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发展,使秦的疆域空前辽阔。
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他的历史罪过有:(1)焚书坑儒,摧残了先秦辉煌的中华文明,钳制了人民思想的发展;(2)实行严刑酷法和沉重的兵役徭役,严重剥削百姓。(3)大兴土木,穷侈极欲, 修建宫殿陵墓和万里长城。
3、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
政治上: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废除分封制。
经济上:统一全国货币为秦国的圆形方孔钱,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制度,促进了全国经济交流发展。
文化上:统一文字,统一的文字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
思想上:焚书坑儒。虽有利于秦朝加强思想控制,但是也摧残了文化和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交通上:大修驰道,排除路障。有利于全国交通和经济文化往来。
军事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征越族开凿灵渠。

4、汉武帝的历史作为(西汉的新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1)政治上:继汉景帝削蕃平乱之后,颁布推恩令,大大削弱诸侯王的封地和 势力,加强监察制度,加强皇帝权威,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2)思想上:采取儒生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学教育,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3)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解除了汉朝北部边患。(4)疆域治理上:派张骞出使西域,开疆拓土。
还加强对南方的经营,管理南方越族地区,同时加强与西南少数民族联系。
5、三国鼎立
国名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统治区域
魏 220年 曹丕 洛阳(洛阳) 长江以北的北方地区
蜀 221年 刘备 益州(成都) 益州,荆州
吴 222年 孙权 建业(南京) 江东地区
6、唐太宗“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唐太宗巩固政权的措施):
1) 吸取隋亡于暴政的教训,调整统治关系。正确处理君民关系,把君比作舟,把民比作水,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 正确处理君臣关系,善于用人,虚心纳谏。使决策正确,政治清明;
3) 完善三省六部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4) 完善科举制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大了统治基础;
5) 经济上重视农业生产,减免租赋,减少力役,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6) 民族关系上,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促使民族关系融洽,民族大团结。
7) 注意节俭,去奢省费。
唐太宗的治国措施给我们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重视人才培养和选拔;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重视农业生产,减轻百姓负担;
艰苦奋斗,勤劳节俭;实行平等团结的民族政策。
7、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过程:开始于魏晋南北时期,完成于两宋。三国以前我国经济重心在北方,西南、江南地区初步发展;魏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并出现南北平衡之势;五代南方经济超越北方,后来居上;南宋时期完成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原因:北方战乱、社会经济破坏严重,南方相对和平;北方劳动者的南移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南方人民共同劳动开发;先进生产工具的应用和优良农作物的推广,促进的南方农业的发展;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中原传统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南移、隋大运河的南北贯通也促进了这一进程。
8、唐朝经济繁荣的表现:
农业:生产力得到了发展,粮食产量增加,出现了新型的灌溉工具筒车和农耕工具曲辕犁;
手工业:丝织业与制瓷业的发展,出现了唐三彩
商业:商人、店铺众多,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性大都市之一;
社会生活:呈现出中西互通,胡汉交融,社会风气开放自由的特点。
9、盛世文化
领域 代表人物 朝代 代表作 成就与评价
史学 司马迁 西汉 《史记》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文学
(唐诗) 李白 唐
诗仙
杜甫
诗圣
宗教 佛教 玄奘 《大唐西域记》 取经,译经,著书
鉴真 传播佛教,交流文化
道教 尊老子为教主 东汉 《道德经》

艺术 书法 王羲之 东晋 《七月都下帖》 书圣
颜真卿 唐 《多宝塔碑》 颜体
绘画 顾恺之 东晋 《女史箴图》

阎立本 唐 《历代帝王图

10、丝绸之路与大运河:
中国的丝绸之路可以从长安出发,往中亚、西亚直达欧洲,这条古商道将东西方的经济和文化连接起来,通过这条通道中国的陶瓷、铁器、漆器等传到西方,而西方的毛皮、香料、药材、珠宝等物品被运到中国。
隋统一南北后,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水路通道被称为京杭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11、农牧文化的交融
建立时间 国名 都城
民族 建立者
重大事件
916 辽 契丹 辽宋订立“澶渊之盟”
960 北宋 东京(河南开封)
汉 赵匡胤
1038 西夏
党项

1115 金
女真族

1127 南宋
临安(今浙江杭州) 汉
岳飞抗金

1271 元
大都(今北京) 蒙古族 忽必烈 统一中国
12、宋元时期经济繁荣的表现
两宋时期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到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完成了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转移。
农业:出现了新工具和新品种,秧马的应用节省了体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占城稻的种植面积扩大,粮食产量增加。
手工业:陶瓷制造业很发达,景德镇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商业:宋代城市的坊市制被打破,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还出现了商标、广告,元朝发行了纯纸币。
世俗生活:“瓦子”是宋代大型的综合娱乐场所,在勾栏里人们可以观赏杂剧、说话等节目,一些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已出现。
13、宋元时期的文化
北宋初年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因此宋代的科举考试非常发达,教育事业在民间有了较大的发展,宋代的诗歌较前朝更加注重哲学理性,同时词作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得到很大的发展,梅、兰、竹、菊是当时文人最爱描绘的景物,元朝的戏剧有很大的发展,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关汉卿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剧作家,他的代表作品是《窦娥冤》。
14、古代科技典范
宋元时期,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高峰。
火药:唐朝末年开始应用到战争,宋元时期才被广泛的应用于战争。
印刷术: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北宋时期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元代时出现了转轮排字盘。
指南针:战国时人们就发明了指南仪器,宋朝时,人们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应用于航海事业。
棉纺技术:宋元时期棉布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元代妇女黄道婆将海南岛黎族的纺织技术广泛传播,松江迅速发展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
15、宋元时期的开放与交流局面形成的原因及表现。
原因:元帝国的统治区域空前辽阔,扫除了诸多割据政权,实现了国家统一,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建立起完善的驿站系统,交通的发达和畅通为中外交流提供了保障,创造了便利。
表现:各国商人来华经商,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威尼斯人马可•波罗经由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并写下一部见闻录《马可•波罗游记》;
宋元时期泉州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大港口,也是一个多种宗教汇合的地方。
宋元时期的“陶瓷之路”也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更加繁盛,中国的瓷器和茶叶等大量出口,远销亚非欧诸大洲。
16、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
政权分立与统一:西周一统,春秋、战国分立混战,秦汉一统,魏蜀吴三国鼎立,南北朝南北对峙,隋唐一统,宋、辽、金和西夏分立,元朝一统。
民族融合和交往: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和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和融合,两汉时期汉族与匈奴等族的交往,东汉末年开始的少数民族内迁,最终融合与汉族之中,隋唐大一统局面下,汉族和周边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往来密切,元代又是一个民族融合的高峰期。
区域发展和变化:北方领先地位的丧失和经济重心的难以过程。

3. 人教版 八年级下历史五单元 复习提纲











临 工厂从这里发展而来 现代工厂的来历;手工工场产生的时间和历史意义
商人的地位变了 引起商人地位变化的原因;商人的崛起与贵族的没落;新兴的两大阶级正在形成;
蒙娜丽莎的微笑 文艺复兴兴起的时间、原因、实质;《蒙》微笑的深刻内涵;人与神的冲突;
“教皇奶牛”的解放 “教皇奶牛”内涵;宗教改革的时间、实质、意义;
近代科学的诞生 近代科学诞生的背景;意义科学(意义与社会意义);
理性之光 “理性”内涵(民主与科学);启蒙运动实质、意义;
发现新大陆 新航路开辟背景;“新大陆”;突出“新”;新航路开辟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全球联系的加强 物种的传播;贸易的发展;文明的交流;
黑人是怎样来到美洲的 殖民掠夺的的原因;对开辟新航路的评价;罪恶的黑奴贸易;联系美国当今的黑人问题;拉丁美洲的来历;
议会对王权的胜利 英国革命的根本原因;对课题的解释(资对贵的胜利、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胜利);新制度确立的标志——《权利法案》,英革命的不彻底性;君主立宪解释;
历史上第一位总统 北美独立运动的一系列事件、独立战争的序幕、范围、北美宣布独立的时间、《独立宣言》1789年美国宪法确定的美国政体及意义、三权分立结构图解释。
忘我献身的法国公民 三个等级制度的了解、第三等级所包括的人、大革命爆发的标志、攻占巴士底狱图解、《人权宣言》的思想来源、人民为法国大革命作出的贡献、大革命的顶峰时期、法国最终确立的政体。
最后的盛世 对课题的理解(中国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已是危机四伏)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著名的商帮、总体上中国仍处于自然经济。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清朝为何不修长城的原因及清统治者为巩固国家所采取的措施、土尔扈特部回归、中央对西藏管理的加强、金瓶掣签制度确定的时间、明成祖时中央直接派官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管理、清朝奠定了今天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雅克萨之战与《尼布楚条约》
专制帝国 明朝的特务机构、迁杖、清设军机处与“文字狱”明清时期的八股文。专制的具体表现为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这意味着封建专制的中国与思想解放和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外国差距将出现、黄宗羲思想。
来自海上的挑战 郑和下西洋时间、次数、所到地点、远航目的、与此对比西欧通过海上来华所带来的影响(明朝时天主教东传、徐光启与《几何原本》、分析利玛窦绘制的世界地图、1553年澳门被占、台湾被与郑成功收复台湾。西方的思想入侵和武力入侵使统治者采取闭关锁国政策、讨论此政策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4.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提纲、

.文艺复兴
时间、地点 14-16世纪,发生在意大利,后传播到传播到法国、德国、英国等西欧一些国家。
发生背景 工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文艺复兴”运动 14-16世纪,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
代表
人物 达芬奇,意大利艺术家。被称为“文艺复兴最完美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画中的妇女神态自然,口角含着一丝微笑,恬静之中带有隐约的哀伤 ,富有生命的活力。)
莎士比亚,英国剧作家。代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奥赛罗》《哈姆雷特》(课本P10哈姆雷特的话,是对人在宇宙中的价值与地位的肯定,是对人的理性与 智慧的褒扬)
性质 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人文精神含义 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重视人的作用和需要,主张一切以人为本,要求一切从人出发,最终一切为了人。
意义 资产阶级的依次思想解放运动,反映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使人们的思想从宗教愚昧中解放出来
2.科学革命
主要科学家及成就 哲学 英国科学家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
物理 英国科学家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天文
意大利 托勒密“地心说”。哥白尼“日心说” 被誉为“科学革命的开端”。
布鲁诺(宇宙是无限的,没有中心)为捍卫真理被教会烧死。
科学的作用 科学可以帮助人类认识自然,揭示自然界的奥秘,从而以科学、理性的态度看待世界。
3.“理性之光”——启蒙运动
何为“启蒙” 就是打破“蒙昧主义”(迷信和无知)
兴起时间 17、18世纪,18世纪后半期,该运动在法国达到顶峰。
兴起的原因 根本原因:西欧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西欧先进的思想家们为了张扬理性的力量,发动了启蒙运动,他们著书立说,激烈批判专制主义和宗教愚昧,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
条件:“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科学革命等。
性质 资产阶级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代表及其主张 伏尔泰:启蒙运动旗手,提倡天赋人权(人生来就是自由和平等的,一切人都有追求生存、追求幸福的权利,这种权利是天赋的,不能被剥夺。)
卢梭:人民主权思想(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政府和官吏是人民委任的,人民有权委任他们,也有权撤换他们,直至有权举行起义,消灭奴役压迫人民的统治者。)
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受此思想影响)
狄德罗:网络全书派,18世纪法国160多位思想家和科学家编撰了《网络全书》,宣扬科学和理性,反对迷信和专制。
启蒙运动影响 1、 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作了思想和理论准备。
2、 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3、 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
为什么人们给哥白尼的学说以很高的评价:(1)哥白尼的观念在今天是错误的,但是它的观念不是武断的,而是建立在观察和证据的基础上(2)哥白尼的学说从客观上动摇了中世纪神权统治的思想基础,对人们冲破神学思想的束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新航路的开辟(最早开辟新航路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原因 1、手工工场的发展增加了欧洲人对黄金的渴求。2、东西方传统商路被阻断使对东方有贸易需求的欧洲人迫切需要寻找一条新的商路。
条件 1、航海技术的进步。(①中国发明的指南针已普遍用于航海事业②造船技术的进步。③已经拥有了丰富的航海知识。)2、地圆学说的流行。
3、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4、航海家探险的精神
影响 (1)正面影响:加强了全球的联系,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使世界开始走向整体;①方便了人口的迁徙,形成新的民族(如18世纪中叶,美利坚民族的形成);②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③促进了不同区域文化和科技的传播和交流。(2)负面影响:掠夺土地和财富,毁灭印第安文明;贩卖黑奴。总之,造成了亚、非、拉美长期的落后与贫穷。 (抢占殖民地最多的是英国,被称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

主要航海家 时间 1487-1488年 1492年 1497-1498年 1519-1522年
人物 迪亚士 哥伦布 达伽马 麦哲伦
国别 葡萄牙 意大利 葡萄牙 葡萄牙
航线 西欧—好望角 西欧—美洲 西欧—好望角—印度 环球航行
支持者 葡萄牙 西班牙 葡萄牙 西班牙
(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被称为拉丁美洲。这以这些地区受属于拉丁语系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早期殖民统治有关。)
5.资产阶级革命
国家 英国 美国 法国
革命背景 君主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英国殖民者压制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君主专制使得阶级矛盾尖锐,同时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法国启蒙思想为法国大革命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开始标志 1640年议会的召开(议会要求限制王权) 来克星顿的枪声(1775年) 巴黎人民攻占巴斯底狱(1789年7月14日)
过程 (1)1640年,议会限制王权,标志革命爆发;(2)1642年,查理一世挑起内战;(3)1649年,查理一世被押上断头台;(4)1688年,资产阶级发动政变;(5)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
(1)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导火线(2)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3)1776年7月4日,通过《独立宣言》,美利坚合众国诞生。(4)1781年,美国打败英国。(5)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6)1787年,美国制订宪法,确定了美国的共和政体。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1)1789年7月14日,攻占巴士底狱(封建专制的象征)——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标志。法国颁布《人权宣言》(2)1792年,巴黎人民举行第二次起义,废除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国王路易十六被推上断头台;(3)1793年,巴黎人民第三次举行起义,大革命达到顶峰。
(〈马赛曲〉后来被定为法国国歌。)
重要人物 克伦威尔 华盛顿(第一任总统,也是历史上第一位总统) 罗伯斯比尔
拿破仑
重要文件 《权利法案》在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影响深远。 《独立宣言》(标志美利坚合众国诞生(1776年7月4日)《1787宪法》确定了美国的共和政体 《人权宣言》(主要内容: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自由平等的。)
革命意义 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扫清了障碍。 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欧洲、拉美革命 结束了法国革命的封建专制;打击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确立了共和政体。
日本明治维新
背景:19世纪中期的,日本是一个闭关自守、封建落后的国家。
1853年,美国打开了日本的门户,民族危机严重。
内容:政府积极倡导向西方学习,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兴办工业企业。 仿效西方建立起学校教育体系。 在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上,政府也要求国民向西方学习,采取了“改历”“易服”“剪发”等措施。
意义:日本改变了落后面貌,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
6.两次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过程:
(1)工业革命早期阶段—蒸汽时代
(2)工业革命的新阶段—电气时代
名称 时间 标志(特点 ) 主要技术发明成果和发明人 工业发展领先国家
工业革命早期阶段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蒸汽作为动力) 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
蒸汽机(瓦特)1782年 英国
蒸汽机车(史蒂芬孙)1814年英国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当时世界上唯一的工业国。
工业革命的新阶段 19世纪后半期—20世纪初)
电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电作为动力) 电动机(格拉姆)1870年 比利时;电磁感应原理(法拉第)1831年英国;发电机(西门子)1866年德国;电灯(爱迪生)1879年美国;飞机(莱特兄弟)1903年美国;电话(贝尔)1876年美国;汽车(卡尔本茨)德国 美国、德国后来居上,率先实现了电气化,工业发展势头超过英国。

7.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工业革命就好象一把双刃剑,双刃的意思是什么?
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财富,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也给社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两极分化,阶级差别,造成社会的不公正现象 。
(2)19世纪30——40年代欧洲爆发的大规模的工人运动: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英国的宪章运动; 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3)空想社会主义者:
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 英国:欧文,他的理想社会称为:新和谐公社
空想社会主义者把理想社会的 实现,寄托于个别统治者和开明富豪的支持。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1)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
(2)为什么能创立:马克思、恩格斯从小就有大志,关心工人疾苦;研究并吸收包括空想社会主义在内的人类优秀文化成果;考察了当时工人的情况,亲自参加工人阶级的斗争。
(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4意义: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为剥削和压迫、没有贫困和愚昧的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工人阶级政党,在世界各地建立起来。社会主义的号角,成为工业时代的最强音。
8.理想变为现实的十月革命(伟大的俄国十月革命)
(1)背景:①革命前的俄国处在沙皇统治下,是个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②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人民蒙受了巨大的灾难。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2)过程:
(一)二月革命:1917年3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①结果:推翻沙皇专制统治成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但临时政府没有满足工人和农民的愿望。
②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十月革命:1917年11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①结果: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了代表了工人、农民的苏维埃政府。
②性质:社会主义革命
③列宁和布尔什维党为什么能得到人民的拥护?
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的方式改造俄国。他们代表了俄国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追求的目标是为了满足工人和农民的愿望,因此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④新生的苏维埃政府采取了哪些施政措施?
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颁布了《土地法令》,把土地分配给农民,把银行和大企业收归国有,由工人监督企业生产;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
⑤十月革命为什么能取得胜利?
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政策(指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俄国工人阶级力量比较集中。
⑥十月革命的意义:
不仅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用社会主义方式改造俄国的道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9.两次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
①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
②参战双方:以德国、奥匈帝国为首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以同盟国的失败结束。
③战役:凡尔登战役 (凡尔登绞肉机)---最惨烈的战役 一战的转折点
④特点:飞机、坦克等大量新式武器首次被应用于战争,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它警示后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应把科技用于造福人类上,用于推动社会的发展上。
⑤性质: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殖民地的非正义战争
⑥灾难:战争历时四年,参战国有30个左右,卷入人口达15亿,死亡3000万人。(2)第二次世界大战:
①发动者:德意日法西斯集团
②性质:是一场法西斯侵略与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与邪恶的战斗。
③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
④结果:1945年,意、德、日相继投降,正义最终战胜了邪恶。
⑤灾难:战争历时六年,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人口卷入了战争。死亡达6000万。
⑥联合国的成立:1945年10月24日,在美、英、苏、中等国的共同努力下,成立了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
10.改革弊端的罗斯福新政——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①目的:为了尽快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境,实行经济复兴。
②特点:全面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③内容:①全面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②政府规定了企业必须遵守的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标准,承认工人有权和雇主集体谈判。(作用:减轻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局部改变了生产关系,改善了劳动人民的状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缓和了阶级矛盾。它也是政府对雇员集体议价的支持。③政府以提供工作机会代替赈济的方法,有国家承建许多公共工程,招募大量失业者。④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使退休工人可以得到养老金,失业者得到保险金,子女年幼的母亲、残疾人补助。
④意义:罗斯福改革的精神,鼓舞了美国人民。随着新政的实施,美国逐渐从噩梦般的经济危机中走出来,新政中采取的措施,后被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思考题:1、罗斯福新政中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借鉴?
建立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重视农业,关注“三农”问题;注重保护和发展民族工业;再就业工程。

弄了好久啊 应该行了吧? 累死我了

5.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第一课 鸦片战争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
2.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绪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6月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3.1840-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842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P5)
鸦片战争的主要影响:①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二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1. 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以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英法联军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占领北京后,火烧圆明园.
2.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3.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农民革命领袖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全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1853年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
第三课 收复新疆
1.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讨伐阿古柏。.左宗棠作为钦差大臣,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收复了新疆.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1876年左宗棠进军新疆,1881年中国收回伊犁,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2.意义:新疆的收复,不仅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而且维护了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尊严,同时对新疆的开发和建设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四课 甲午中日战争
1、时间:1894年7月-----1895年4月 2、主要战役:黄海海战,威海卫之战
2、在黄海海战中,爱国将领: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英勇牺牲。
3、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4、结果:清朝战败, 签订《马关条约》 时间:1895年4月
5、内容: 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6、影响:《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割台湾等领土,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而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赔款是清政府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经济;开埠通商,使日本的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允许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第五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1900年,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侵略中国。
2、《辛丑条约》(1901年)的主要内容:①清政府赔款4.5亿两白银,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③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3、危害:它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中国是怎样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答:开始沦为: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完全沦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列强通过发动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不断扩大侵略特权,使中国沦为其半殖民地,清朝政府成为他们统治中国的工具。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第六课 洋务运动
1、目的: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2、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3、口号: 前期(60年代)以“自强”为口号, 后期(70年代)以“求富”为口号。
4、主要内容:①、创办军事工业;②、创办民用工业; ③、筹建海军;(北洋,南海,福建三支海军)
④、兴办新式学堂(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
5、评价: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第七课 戊戌变法
1、公车上书(时间:1895年春)
2、背景:《马关条约》的签定 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作用:为维新变法运动拉开了序幕。
3、百日维新
(1)时间:1898年6月到9月慈禧发动政变,前后103天,最终失败.
(2)内容: 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军事:训练新式军队;政治:开放言论,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文化教育:开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废除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创办报刊。
(3)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但不可能实现救亡图存的愿望,不可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道路。
第八课 辛亥革命
1.孙中山创立同盟会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为汇集革命力量,孙中山联合华兴会、光复会和兴中会的成员, 成立了中国同盟会。
2.时间:1905年8月。地点:日本东京。领导人:孙中山为总理。
3.性质: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4.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5.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6.革命旗帜(指导思想):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7.影响:它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8..武昌起义:时间:1911年10月10日
9.中华民国成立: 时间:1912年1月1日 地点:南京。 人物:孙中山。
10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1.意义: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动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局限性: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它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第九课 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①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提出民主与科学口号。 ②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鲁迅。 ③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等。
2.“新世纪曙光”: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李大钊是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第一人,1918年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3、评价: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条件,推动五四运动的发生。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十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五四爱国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的正义要求。
(2)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
(3)结果:初步胜利,罢免了三个卖国贼职务,并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历史意义:①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 ②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③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④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共成立准备条件。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成立时间:1921年7月23日
(2)成立地点:上海(后转移到浙江嘉兴)
(3)成立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4)大会通过党纲,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大会选举新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成立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领导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第十一课 北伐战争
1、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即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了。
2、北伐战争(1926年)目标: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主要对象:张作霖;吴佩俘;孙传芳。
北伐的先遣队:叶挺独立团。 3、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南京国名政府”。
第十二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 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率领革命军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标志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
2、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
毛泽东领导,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建设一支新型人民军队奠定基础。起义队伍后来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创中国革命胜利道路。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者:毛泽东
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意义:井冈山等农村根据地的建立,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走向胜利的道路,这就是从城市转向农村,创建农村根据地,由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这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胜利道路。
第十三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1、红军的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1)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泛滥。
(2)开始: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
(3)经过:中央根据地(瑞金)------向贵州进军-----解放遵义-----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军的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过草地———三军大会师
(4)胜利的标志:1936年10月甘肃会宁,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5)胜利的历史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遵义会议:(1935年在遵义召开)
(1)内容: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
(2)意义:①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 ②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 ③(3)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④党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十四课 难忘的九一八
1、“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军炸毁沈阳柳条湖村南满铁路的路轨,蒋介石不抵抗政策,接着进攻沈阳。半年内东北三省沦陷。 这是日本为了转嫁经济危机,大规模侵略中国的开始。
2、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
中国共产党从民族解放事业的大局出发,采取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 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它标志着十年内战局面的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第十五课 “宁为战死魂,不做亡国奴”
1、1937年1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附近举行军事演习。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无理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并炮轰宛平城。中国守军忍无可忍,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史称“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2、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3、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又发动八一三事变,大举进攻上海,接着又向南京进犯。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被日军屠杀的中国军民和士兵达三十万以上。
第十六课 血肉筑长城
1、平型关大捷
时间:1937年9月,由八路军一一五师取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意义:这是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2、台儿庄战役
1938年春,在李宗仁指挥的徐州会战中,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意义: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正面战场上的一次重大胜利。
3、百团大战
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
1940年8月,由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取得。目的:粉碎敌人“囚笼政策”“三光政策”
目标:破坏敌人交通线,摧毁日伪军据点。意义: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最大规模的战役。
4、中共七大
(1)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解决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发展前途问题。
(2)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七大。
(3)会上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大会为争取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5、抗日战争的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1)加速日本法西斯投降的事件:① 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②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 。③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号召全国战略大反攻。
(2)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改变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屡遭失败的局面,第一次取得反侵略的完全胜利。
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十七课 内战烽火
1、重庆谈判(P88):
(1)目的: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2)时间:1945年8月-10月
(3)中共谈判代表: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
(4)结果:签定了《双十协定》(1945、10、10)
2、转战陕北(P89)
(1)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进攻中原解放区(陕甘宁)
(2)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揭开反攻序幕。(P90-91)
第十八课 战略大决战
1、三大战役(P93-96):
(1)辽沈战役: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人民解放军,解放东北。
(2)淮海战役:刘伯承、邓小平、陈毅指挥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3)平津战役: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合力,北平和平解放,基本解放华北地区,奠定了全国胜利的基础。
(4)三大战役的意义: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军队,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2、渡江战役(P96):江西湖口到江苏江阴。
1949年4月23日解放南京,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第六单元 经济和社会生活
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的机会, 进入了“黄金时期”。
2、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火山的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总的来说是比较落后的。
3、1876年,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是淞沪铁路。
4、我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1905年由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京剧名篇《定军山》,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31年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拍摄的《歌女红牡丹》。
5、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6、中文报纸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
7、国民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女子停止缠足,用新式的礼服代替过去的翎顶补服。还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夫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
第七单元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1、1909年,京张铁路全线通车,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负责京张铁路设计勘测,施工总工程师詹天佑。
2、近代以来,列强入侵,国家危难,一些爱国的思想家认识到要改变现状,必须学习西方的长处,代表人物先后有魏源和严复。其中魏源编著的《海国图书》一书,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并说明编写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严复是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他翻译了《天演论》,阐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观点。
3、戊戌变法期间,作为“新政”创办了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戊戌变法留下来的重要成果,他的创办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4、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华文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弘弘扬科学精神,批判封建愚昧,成为进步文学艺术家的神圣使命。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有文学巨匠鲁迅,代表作有《狂人日记》《孔乙己》;美术大师徐悲鸿,代表作有《愚公移山》,人民音乐家聂耳合冼星海,代表作分别有《义勇军进行曲》和《黄河大合唱》。

6.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革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辽沈战役是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之间进行的
辽沈战役共歼敌47万人,解放了东北全境,连同其他战场的胜利,人民解放军上升为300万人,国民党军队则下降为290万人。全国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从此,人民解放军不仅在质上占了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占了优势。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得人民解放军拥有了一个巩固的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战略后方,并拥有了东北野战军这支近百万的战略预备队,为以后解放平津与华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这是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和平的实现已经迫近的标志。”
淮海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发起,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
淮海战役胜利结束。这次战役共计歼敌55.5万人,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的地区。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带京、沪一带完全暴露于人民解放军的攻击之下。

平津战役是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之间进行的
平津战役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地区基本获得解放。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进一步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三大战役的胜利,使人民群众胜利地完成了与敌主力的战略决战。三大战役共进行了142天,歼灭敌人173个师,共计154万多人。连同在此期间其他地区的作战,人民解放军共计歼敌182万人。这意味着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已被消灭殆尽。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

阅读全文

与历史8年级上第5单元知识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