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考历史重点
初三复习时应以历史主题为主,中考的重点是初三的历史课本。
专题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
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2.发展历程:
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实行郡县制。
西汉巩固:汉武帝解决了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隋唐完善:创立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北宋加强:北宋初年,“杯酒释兵权”解决兵权的问题;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和军权收归中央。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元朝新发展: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明清达到顶峰(衰落):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制,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
顶峰。
3. 评价:
(一)双重作用。积极作用:①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③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又利于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消极作用:①专制容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思想上表现钳制了思想,束缚了文化。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二)不同阶段作用不同:在封建社会前期,主要起积极作用;封建社会后期,主要是消极作用。
二、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1、科举制的创立:隋朝
(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为改变此弊端,隋朝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2)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
完善措施: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3、科举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4、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朝末年,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评价:
积极影响: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是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消极影响: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人们思想,阻碍了科技和社会进步。
三、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经验教训
经验:汉、唐统治者都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都继承了前代的制度,并加以发展、完善。
教训:秦、隋统治者都实行暴政,激化阶级矛盾,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最终被推翻。
四、封建治世、盛世局面
文景之治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专题二 我国古代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关系
一、总体概述:
1. 秦朝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2.中国历史上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四个朝代:秦、西晋、隋、元。
秦汉、隋唐、元明清是中国三大主要统一局面。
3.国家的三个分裂时期: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辽宋夏金。
4.民族融合的高潮有三个时期: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
二、古代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关系
1.发展过程
(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秦的统一
北方: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并修筑了万里长城。
南方:兴修灵渠,连结 长江 水系与 珠江 水系,是沟通南北水路的重要通道。
(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 西汉 时期
西域:a. 张骞 两次出使西域(分别在 前138 年和 前119年),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b.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 西域都护 ,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
C.陆上丝绸之路开通。
路线:从 长安 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 欧洲 。
作用:“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3)多民族的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北魏 孝文帝 改革:迁都 洛阳 ,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 北方民族大融合 。
(4)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大发展:唐朝时期
a.在唐朝开明政策的感召下,西北各部首领纷纷来长安朝见皇帝,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b.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松赞干布是吐蕃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在他做赞普期间,汉藏两族之间的交往
有很大的发展。他十分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去唐朝求婚, 唐太宗 答应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5)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宋元时期
a.和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辽 、 西夏 、 金 ;
和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金 、 西夏 、 蒙古 。
b.金灭 辽 和 北宋 ;蒙古政权灭 西夏 和 金 ;元政权灭 南宋 。
C.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铁木真 成吉思汗)
1271年, 忽必烈 (元世祖)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1276年,元灭
南宋;1279年,元统一全国。形成新的民族 回族 。
结果:在元朝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盛况。
(6)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明清 时期
A、乾隆帝时,平定了新疆大、小和卓发动叛乱,设置伊犁将军。
b.清朝建立了对达赖和班禅册封制度。顺治皇帝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的封号; 康熙皇帝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1727年,清朝设立 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2.历代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的联系和管辖
台湾:
三国——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夷州,加强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元朝——设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的管辖。
清初—— 郑成功 从 荷兰 殖民者(占领38年)手中收复台湾。
清朝——清前期(1684年),设置 台湾府 ,隶属 福建省 。
新中国成立前——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从 日本 (占领 50 年)手中收回台湾。
西藏:
唐朝—— 文成公主 与松赞干布成亲。
元朝——设立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区事务,西藏正式成为我国的行政区。
清朝——清前期确立对达赖、班禅的册封制度。
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1 年和平解放,祖国大陆完全统一。成立西藏自治区。
新疆:
西汉——公元前 60 年设置西域都护,新疆正式隶属中央管辖。
清朝——清乾隆皇帝时,设伊犁将军。
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设 新疆省 。
三、认识:
1.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结果,分裂是短暂的。
2.国家统一的影响:
①保持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
②加强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各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
专题三中国古代经济
一 农业问题
1、历代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展
(1)春秋:春秋末年开始使用牛耕;开始出现铁农具。
(2)战国:在春秋开始使用铁器的基础上,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更为普遍,;牛耕得到推广;各国兴修水利,最著名的是秦国的都江堰。
(3)西汉: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各族得到了铁器,还学会内地铸造铁器的技术;西汉西域传人的作物品种有葡萄、苜蓿、核桃、胡罗卜等。
(4)三国:大批北方农民为避战乱迁居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
(5)南北朝:贾思勰总结北方人民长期生产经验,写出《齐民要术》这部我国历史上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6)隋唐:为加强南北经济交流,隋朝开凿大运河;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造了曲辕犁;创制了新型灌溉工具——筒车。
(7)北宋: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在福建普遍种植。
(8)元朝:棉花种植区域进一步推广到全国。
(9)明朝:政府推广植棉,棉布成为人民的主要衣料;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烟草等作物传入我国。
2、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1)影响因素:①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②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生产工具。
③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2)过程: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逐渐开发,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②隋唐时期:唐朝中后期,我国经济重心开始 南移,江南地区农业发展逐渐超过北方。
③南宋时:南移完成。标志:“苏湖熟,天下足”,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3、古代农业发展的共同原因: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统治阶级注意调整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如唐代制成曲辕犁、筒车等。
▲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二 商业
1 商业和城市
(1) 隋唐: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也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2) 宋元: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北宋都城东京、南宋都城临安是闻名世界的大城市;宋代海外贸易发达,泉州、广州、明州是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
元朝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商业都市。
(3)明清: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2 资本主义的萌芽
(1)原因(条件):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2)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出现。
(3)实质:“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就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是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
(4)缓慢发展:清朝,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部门增多了,规模也进一步扩大。
专题四 中外交往与冲突
一、中国古代对外政策
●概况:自汉朝至明朝,我国一直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到了明末清初我国统治阶级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趋势是由开放到闭关。
●具体史实
1、开放:
⑴秦汉:张骞通西域之后,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相继开通。东汉时,班超经营西域曾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访问洛阳,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
⑵隋唐:对外交往活跃。日本13次派“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文化,唐朝鉴真东渡传播文化;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唐朝时中国同天竺交往频繁,贞观初年,玄奘西游天竺,著成《大唐西域记》
(3)宋朝:重视海外贸易,设置市舶司专门管理;泉州、广州、明州是主要的对外港口;引进外国优良作物品种占城稻。
(4) 元朝:元朝时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意大利人马可波罗,著有《马可波罗游记》。
(5)明朝:郑和下西洋与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贸易,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
(6)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分述
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开始的主要目的
宣扬中国声威,扩大在海外的影响,加强友好往来,树立大国形象
2、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条件
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发达,对外交通畅通,政府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等。
3、不同时期对外商路的特点
先陆路贸易为主,逐渐发展为陆路、海路并重,后以海路贸易为主。
4、古代促进中外友好交往的代表人物
⑴张骞:通西域后开通丝绸之路
⑵甘英:97年受班超之派出使大秦未成功。
⑶安敦:166年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这是中欧友好往来的最早记录。
⑷鉴真:唐朝高僧,六次东渡日本最终成功,在日本传播唐文化。
⑸玄奘:唐朝高僧,唐太宗时期到天竺研究佛经,促进中印文化交流。
⑹马可波罗:意大利人,元世祖时来华居住,著有《马可波罗游记》。
⑺郑和:1405—1433年七下西洋,促进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
5、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给我们的启示
⑴开放国兴,闭关国衰。
⑵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
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
⑷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往的主流。
二 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
明朝后期至清朝前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殖民者的入侵,对外关系由友好交往转变为冲突和战争,这种变化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伍了。面对侵略与骚扰,中国政府与人民进行了一系列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 明朝中期,戚继光抗倭。
2、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澳门的居住权。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台湾省。
3、 17世纪中期沙俄侵略东北,康熙帝两次组织雅克萨之战大败沙俄军队;1689年,中俄双方签署了平等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专题五:中外重大改革
一、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1、 管仲改革 国家:齐国
2、 商鞅变法:国家:秦国
3、 北魏孝文帝改革
4、 洋务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清朝地主统治阶级为挽救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次改革,是地主阶级开展的自救运动。
(1)背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清政府面临内外交困的危局。(2)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3)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4)内容:前期、后期。
(5)评价:
5、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1)、背景国内:①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②19世纪末中国面临被瓜分危机。国际背景:①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②启蒙运动的影响。
(2)、目的:在保护清政府的前提下,使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摆脱民族危机。
(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4)、内容:①政治;②经济;③军事;④文化教育。
(5)、影响:戊戌变法迈出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第一步,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6)、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后,中国改革进入一个新时期。改革重点是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然后扩展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影响: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日益上升,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俄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1、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1)时间:1861年;
(2)人物:亚历山大二世;
(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内容:①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②地主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③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须出钱赎买。
(5)目的:摆脱农奴制危机,巩固贵族地主的统治;
(6)评价: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最积极意义是使上千万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局限性:一是政治上沙皇专制统治没有改变,保留大量封建残余;二是使农民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但必竟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2、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1、苏俄新经济政策(1921年)
(1)背景:三年内战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能适应和平建设时期发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的不满,破坏了生产力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
(2)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农民向国家交了粮食税后,余粮归自己支配;大型企业由国家管理,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
(3)“新”的表现: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4)提高了人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苏联六七十年代的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能根本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发展重工业,军事力量大为增长
(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以“经济改革”为重点,没有取得成果;后以“政治改革”为重点,失败。最后导致苏联解体。
(4)苏联解体说明的道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遭遇挫折,但这只是苏联这种模式的失败,我们要吸取苏联的经验教训,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5)、列举世界历史上俄国国名的演变:
沙皇俄国(1917年3月以前)、苏维埃俄国(1917年11月-1922年)、苏联(1922年底-1991年底)、俄罗斯(1991年底至今)
三、日本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1、大化改新:学习隋唐先进制度
2、日本明治维新
(1)时间:1868年;
(2)人物:明治天皇
;
(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学习对象:西方欧美列强;
(5)内容:①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②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体现改革性质); ③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后世影响深远)。
(6)影响:它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②保留封建残余,日本强大以后,很快走上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理。
(7)对中国的影响:一方面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大大加深,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另一方面,日本的崛起也刺激了中国,中国的维新变法正是学习日本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走资本主义道路的。
四、美国历史上的改革
罗斯福新政
(1)时间:1933年;
(2)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指导,消除经济危机
(3)“新”的表现(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指导
(4)中心措施:对“工业”的调整——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
(5)影响:①新政取得显著成效。美国经济缓慢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②新政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五、欧洲其他各国的改革
1、奴隶主民主政治改革
伯里克里改革:使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达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2、封建主的改革
查理.马特改革
3、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东欧各国的改革
代表:匈牙利改革。
结果:东欧改革未收到预期效果,反而引起国内经济形势恶化,进而带来政治危机,最终导致东欧剧变。
历史上的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1)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能起一定推动作用;
(2)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我们要坚持改革,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现代化建设;
(3)要扩大对外开放,善于学习别人长处。
(4)改革要符合国情,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B. 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9月 北平
主要内容{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决定了新中国的国旗,代国歌,首都,采用公元纪年
{决定 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意义:为新中国的正式成立做了多方面的准备
(2)开国大典{1949 10 1 北京
{毛泽东宣告:中华………………(湘潭口音)
{ 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合法政府
(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结束了中国100多年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壮大了世界和平、命主、社会主义的力量
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人民的解放斗争
(还没写玩,明天继续写。记得金币哟~没有就不发了~~~~气死你!)
C. 中考历史知识点
2010年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1]
闭关锁国与对外开放比较表
对
外
开
放 时间 表现 历史作用
汉朝 丝绸之路 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造纸术的外传 造纸术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唐朝 遣唐使 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鉴真东渡 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玄奘西行 第一个系统地将天竺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了中国,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宋朝 指南针传入欧洲 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明朝 郑和下西洋 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来往,推动了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后 1980年,我国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 有力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先进科学技术。-----邓小平
闭
关
锁
国
清朝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虽有防御西方殖民势力的一面,但同时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恶果。它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闭关自守最终不能扭转中外力量的对比,不能从根本上抵挡殖民势力的侵略,反而进一步导致闭塞、停滞、倒退,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
[2]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三个阶段 名 称 领导者 历史作用
学习西方军事器物
洋务运动 洋务派(恭亲王
奕欣、曾国藩、
李鸿章、左宗棠)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戊戌变法 康有为、梁启超 戊戌维新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辛亥革命
孙中山 清朝的统治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崩溃,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结束。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胡适 新文化运动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
[3]
西藏与中央政府关系简史
历史时期 主要事件及影响
唐朝 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联姻,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清朝 1727年,清朝开始设立驻藏大臣,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长驻西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新中国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解决西藏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4]
新疆与中央政府关系简史
历史时期 主要事件及影响
汉 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清朝 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重新统一新疆,促进了维吾尔族同中原地区的交流,对巩固西北边疆起到了重大作用。设伊犁将军,加强中央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
1876年,左宗棠收复新疆。根据左宗棠的建议,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新中国 解决新疆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5]
台湾与中央政府关系简史
历史时期 主要事件及影响
明末清初 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
清朝 中日《马关条约》中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新中国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 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我们国家的主体部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特别行政区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
[6]
中国近代屈辱史
战争 签订的条约 条约的主要内容 影 响
鸦
片中
战英
争 中英《南京条约》(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
海为通商口岸;中国赔款2100万
银元;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英国商
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
同英国商定。 中国的国家主权
和领土完整遭到
破坏,开始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
甲
午中
战日
争 《马关条约》(《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
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
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
开设工厂等。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
民族危机及半殖民
化程度。
侵八
华国
战联
争军
《辛丑条约》 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
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分39年还
清,本息共计9.8亿两;划定北京
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
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清
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清政府完全成为西
方列强统治中国的
工具,变成了“洋
人的朝廷”,中国完
全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
[7]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三次重要会议
会议名称 时间地点 内容 历史作用
中共一大 1921年上海 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革命的面
目焕然一新。
遵义会议
1935年遵义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是党的历史上
一个生死攸关
的转折点。
11届三中
全会
1978年北京 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 是我国社会主
义现代会建设
史上的伟大转
折。
[8]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战役
战役名称 发生时期 历史意义
南昌起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时期 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飞夺泸定桥 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时期(长征途中)
百团大战 抗日战争期间 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解放战争期间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
解放战争期间 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战争中最激动人心的战略大决战。
渡江战役 解放战争期间 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9]
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比较表
历史事件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革命目的 剥夺王权,保留王位 为民族独立而战 为争取“民主”“共和”而战
重要文件(内容
提要) 《权利法案》(限制国王的权利,保护国会的权利) 《独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 《人权宣言》(人人生而自由平等+财产权是人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制定机构 国会 大陆会议 制宪会议
历史作用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使英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同时,迅速波及其他欧州国家,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被誉为“欧洲范围的革命”。 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的独立,推动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彻底摧毁了法国封建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0]
三次科技革命比较表
名称 开始时间 发明者 主要发明(成果) 标志(意义)
第一次
科技革命
18世纪
60年代 哈格里夫斯 珍妮纺纱机(真正近代意义上的机器)
人类进入
蒸汽时代
瓦特 改进了蒸汽机
史蒂芬孙 火车机车(以“蒸汽机”为动力机)
第二次
科技革命 19世纪
70年代 爱迪生 电灯、留声机、蜡纸、油印机等2000多项发明 人类进入
电气化时代
卡尔?本茨 汽车(以“内燃机”为动力机)
莱特兄弟 飞机(以“内燃机”为动力机)
第三次
科技革命 20世纪
四五十年代 电子计算机应用、生物工程、航空航天技术 人类进入信
息化时代
[11]
美国历史上的三位著名总统
总统 历史背景 主要贡献
华盛顿
独立战争 在美国独立战争中,担任大陆军总司令,领导美国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1789年,当选美国第一任总统,连任两届总统后,放弃了继续担任总统的权利,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
林肯
美国内战(南北战争) 1860年,当选为美国总统,同情黑人的悲惨处境,反对并希望逐渐废除野蛮的奴隶制度。南北战争期间( 1862年),先后颁布了《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两个重要法令,大大调动了人民群众和黑人奴隶的积极性,扭转了战局,使南方军队彻底陷入了绝境。
罗斯福 1929---1933世界经济大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3年就任美国总统后开始实行以《全国工业复兴法》为核心和基础的新政。“新政”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新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美国度过了危机。
[12]
世界发展趋势回顾与展望
时间 世界各地区文明交往的特点 代表性事件
古代
世界 世界各个地区相互隔绝,孤立发展,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交往方式有暴力冲撞、也有和平交流。 亚历山大东征(暴力冲撞)
马可?波罗来华(和平交流)
近代
世界 欧洲许多冒险家,通过海外探险,开辟新航路,将世界各个地区连成一体。 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麦哲伦首次环球航行
当今
世界 随着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交通与交往手段的发展,世界走向全球化,人类进入“地球村”时代。 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全球性经济组织、跨国公司进一步发展。
[13]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评价历史人物的评卷标准
关键在于:史论结合,有理有据。同时应当注意:应将历史人物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评价;应抓住历史人物历史活动的主要方面进行评价;应把评价的重点放在历史人物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上。 (满分10分):第一层次,没有答题或完全离题,得0分;第二层次,有史无论,简单罗列史实,但未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评述,得1—4分;有论无史,只谈自己的观点,没有用史实加以证明,得1---4分;第三层次,有史有论,且史论基本准确合理,但在知识和认识上有少量错谬,或条理不够清晰,逻辑上不够严密,语言上不够优美,得4--- 7分;第四层次,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论述合理,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文辞优美,有自己的观点,并与具体史实相结合,得7---10分。如学生语言富有个性魅力,观点有独到创新之处,可酌情加1---2分,但总分不超过10分。
评
价
秦
始
皇 [正面][史:如何统一中国]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中国,[论:统一中国的意义]结束了诸侯长期格局混战的局面,符合人民的愿望;[史:如何巩固统一]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论:巩固统一的意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论:肯定]秦始皇对我国历史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产生了巨大影响。//[反面][论:否定]但他又是个残暴的皇帝,[史:秦始皇的暴行]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评
价
汉
武
帝 汉武帝统治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大一统格局。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上:采纳大臣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加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司隶校尉,在地方在13个州部设刺史。军事上:出击匈奴,解除匈奴的威胁。在与少数民族地区的交往方面: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在对外交往方面:开拓了丝绸之路。总之,汉武帝统治期间,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评
价
唐
太
宗
唐太宗统治期间,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唯才是举,同时认真吸取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政治上,唐朝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最后交由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经济上,在赋役制度方面,唐朝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并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赋役,使人身束缚逐渐松弛。法律上,唐朝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在历史上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对待国内民族关系方面,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西北各部尊称唐太宗为他们共同的君主“天可汗”。综上所述,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评
价
华
盛
顿 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当选大陆军总司令,领导美国人民,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1789年,他当选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任总统,四年后再度当选美国总统。华盛顿是美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在美国独立战争和建立共和国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领导作用,他的内政和外交原则对美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幸福之上,坚持民主,不贪恋个人权利,他的高尚人格是后人学习的榜样,无愧于“国父”的称号。
评
价
拿
破
仑 拿破仑通过雾月政变建立了执政府,在他当政期间,颁布了《拿破仑法典》,进行一系列对外战争。《拿破仑法典》是资产阶级国家的第一部民法典,它的立法精神和原则为后来许多欧洲国家借鉴和效仿。拿破仑统治时期,正是欧洲社会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重要阶段,他用刺刀加速了这一过程,使法国大革命的成果通过暴力被推广到他所征服的欧洲国家。拿破仑战争也威胁了欧洲所有国家的主权,侵犯了别国人民的利益,遭到各国联合抵抗。
[14]
古今中外重大历史事件及其意义(标志)一览表
历史事件 意义(标志着什么)
《辛丑条约》的签订 清政府完成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公车上书 戊戌变法运动拉开了序幕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了
“五四”运动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
南昌起义 中国共产党开始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
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九一八事变 中国开始局部抗战
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渡江战役 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 土地改革运动在农村开始了
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1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我国从此走上了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1776年《独立宣言》的发表 美国诞生
1781年约克镇战役英军投降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结束
1789年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法国大革命的开始
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 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电力得到广泛应用并取代蒸汽机成为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要能源
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跨进了“电气时代”
电气化和钢铁时代的到来 现代工业的崛起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成立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
《慕尼黑协定》 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德国闪击波兰 二战爆发
英法对德宣战 二战全面爆发
德国进攻苏联 二战进一步扩大
日本偷袭珍珠港 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 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形成,正义力量携手联盟
诺曼底登陆 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 欧洲战事以反法西斯联盟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欧盟成立 欧洲正朝着经济政治一体化目标迈进
“杜鲁门主义” 美苏冷战正式展开
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苏东(苏联及部分东欧国家)巨变 两极格局的结束
[15]
古今中外“八字方针”一览表
汉武帝推行大一统措施,在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的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五四运动中提出的口号之一是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什么精神的集中体现 百折不挠,自强不息
西安事变中,张学良、杨虎城提出的主张是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是 剥夺王权,保留王位
世界各民族各地区文明交往的方式是 和平交流,暴力冲撞
杜鲁门主义具体指的是 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相互依存,相互竞争
D.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历史作为非热门考试科目,却也在中考中占据一定比重,近年来的历史中考中,开放性题目的比重在不断增高。因为开放性试题最能体现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和人文素养的要求。昂立新课程小编为大家带来中考历史19大必考知识点,让这万能的模板助你得高分。
一、大国崛起
1. 常考设问:对大国发展/崛起的认识
2. 答案模板
(1)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是发展经济的基础和前提;
(2)不断改革,大胆创新;制度创新是大国崛起的关键;
(3)善于学习外国的长处和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大力发展科技,培养人才等。
二、中日关系
1. 常考设问:中日双方妥善处理两国关系、为中日关系良性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2. 答案模板 (1)总体做法(建议、启示、看法)
① 正视历史,以史为鉴,面对未来;
② 加强交流,增进互信;
③ 睦邻友好,合作共赢。
(2)日本方面:应正视历史问题,积极、主动、妥善解决战争遗留问题,不要做伤害中国人民情感的事,努力发展中日两国互惠互利、友好合作的睦邻关系。
(3)中国方面:应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努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加强和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努力促进中日关系的友好发展。
三、中美关系
1. 常考设问:发展中美两国新型大国关系的看法、建议
2. 答案模板
(1)求同存异、增强政治互信;
(2)促进经济合作与共赢、加强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事务合作;
(3)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坚持和平发展,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珍惜和平发展机遇期。
四、三次科技革命
1. 常考设问:科技革命带来的影响和认识
2. 答案模板
(1)积极影响: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2)消极影响:环境污染,交通拥挤,高科技犯罪,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等;
(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要正确利用科技,减少消极影响。
五、对外交往
1. 常考设问:对外交往的发展对我们的启示
2. 答案模板
(1)开放利于进步,闭关导致落后;
(2)独立自主、平等互利是外交的保障;
(3)国家利益是外交的出发点;
(4)维护国家安定和统一是外交发展的保障;
(5)外交政策要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
六、民族复兴
1. 常考设问: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 答案模板
(1)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
(3)青少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世界观,为发展贡献力量。
七、战争与和平
1. 常考设问:怎样才能有效地避免战争
2. 答案模板
(1)反对战争,珍爱和平;
(2)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打击恐怖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防止军国主义和极右势力抬头;
(4)力争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5)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等。
八、民族团结
1. 常考设问:如何维护民族统一
2. 答案模板
(1)增强民族团结意识,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2)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自觉同破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行为作斗争;
(3)实行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
(4)加大对民族分裂势力的打击力度,任何分裂国家的行为都注定失败。
九、两岸关系与祖国统一
1. 常考设问:如何推进两岸关系进一步(和平稳定)发展,实现祖国统一
2. 答案模板
(1)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坚持九二共识;坚决拥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
(2)互相尊重、互补互利,加强经济、科技、文艺、旅游等方面的交流;
(3)加强领导人对话和两岸人员往来;
(4)坚决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坚决反对“一中一台”等各类台独言行,坚决维护国家统一;
(5)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聪明才智,积极参与海峡两岸的交流活动等。
十、改革与制度创新
1. 常考设问:从中外的改革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2. 答案模板
(1)改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改革必须立足国情,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3)改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是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动力之源;
(4)改革是强国之路,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有利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十一、侵略与反抗
1. 常考设问:对中国近代遭受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抗争的认识
2. 答案模板
(1)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2)发展才是硬道理,坚持对外开放,只有提升综合国力,才能在国际上立足;
(3)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中国人民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等。
十二、思想解放
1. 常考设问:思想解放的作用及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2. 答案模板
(1)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社会进步;
(2)思想解放为社会进步奠定思想基础,社会进步推动思想解放。
十三、党的发展历程
1. 常考设问:对党的发展历程的启示
2. 答案模板
(1)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3)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4)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抓住机遇,发展壮大自己,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自我,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等。
十四、改革开放
1. 常考设问:由中国改革开放得到的启示
2. 答案模版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
(2)要结合本国国情,实事求是,不能照搬别人的经验;
(3)要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十五、民主与法制
1. 常考设问:对民主法制建设的认识
2. 答案模板
(1)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民主与法制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3)不同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借鉴;
(4)民主与法制建设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十六、经济全球化
1. 常考设问:中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2. 答案模板
(1)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重视区域合作,与各国实现互利共赢;
(2)中国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同时,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重视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
(3)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促进经济的迅速发展。
十七、世界政治格局
1. 常考设问:面对复杂多变的政治形势,中国应该如何做/如何应对
2. 答案模板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教育科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综合国力;
(2)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加快自身发展,积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
(3)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
十八、传统文化
1. 常考设问: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2. 答案模板
(1)坚持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自觉抵制西方落后思想和意识的侵蚀;
(3)积极宣传民族传统文化;
(4)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坚持发展创新,坚持与时俱进。
十九、三农与民生
1. 常考设问: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
2. 答案模板
(1)重视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2)加大农业资金投入,坚持税费改革;
(3)加强、加大向农民宣传农业技术等的力度;
(4)注重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历史学科注重记忆理解与背诵,学生们不可忽视历史对我们的学习成长的作用,在初中阶段就应该打好基础。
E. 历史中考重点。
1、我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阶段(重点)
秦统一的时间
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
秦朝巩固统治措施的历史作用:这些措施奠定了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对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我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阶段(重点)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61年,郑成功率领将士,从金门横渡台湾海峡,向占领台湾的荷兰殖民军发动进攻。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回归祖国。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清朝设立台湾府: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册封“达赖”、“班禅”和设置驻藏大臣:清朝顺治帝正式赐予西藏佛教首领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后来,清朝明确规定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和设置伊犁将军: 清朝乾隆帝出兵平定了回部上层贵族小和卓和大和卓发动的反清叛乱。清朝为此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从而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专题二 科举制的发展历程(重要)
1、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拨官员; 隋炀帝:正式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重视人才培养和选拨;武则天:开始殿试和武举; 唐玄宗:把诗赋作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
2、科举制的演变
明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明太祖:思想文化上,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3、科举制的废除
科举制度的废除: 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在1905年(清朝末年)被废除。
专题三 我国古代对外关系(重点)
1、主动。开放
张骞通西域: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两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密切了中原地区和西域地区经济文化的联系。
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的使者、商人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它沟通了中西交通,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是贸易之路、友谊之路、和平之路、文明之路。
评价唐太宗:
对外关系上——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政策,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对外关系呈现出和睦、开明、开放的景象。
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唐朝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出大批遣唐使,学习唐朝的制度和文化。遣唐使回国后,以唐朝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大化改新)。
唐太宗贞观年间,高僧玄奘从长安前往天竺,学习佛法。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国并翻译,还写成《大唐西域记》。该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唐玄宗时,高僧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才成功,他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作用:遣唐使的到来、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密切了唐朝和日本、印度等国的文化交流。表明唐朝对外交往的开明、开放政策。
郑和下西洋: 1405年,明成祖派遣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意义:郑和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体现了主动外交、和平外交。
2、闭关锁国
原因: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具有封闭性和保守性,清朝统治者认为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②(现实的原因)清朝统治者担心开放会使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影响:“闭关锁国”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经起过一定的作用。但是,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专题七 新中国的建立、巩固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重要)
1、新中国的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北京为首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100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国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国际意义)。
2、西藏和平解放
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3、抗美援朝
黄继光、邱少云: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舍身堵枪眼的黄继光;为严守纪律,纹丝不动,最终被大火吞噬的邱少云。
4、土地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土地改革的意义:
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5、工业化的起步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6、三大改造: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7、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大庆石油工人,有“铁人”之称的王进喜;科学家,被誉为“两弹元勋”的邓稼先;被称为“党的好干部”的县委书记焦裕禄等。他们成为全国人民的楷模。
8、文化大革命
全国大动乱局面的出现: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国出现大动乱的局面。
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 1971年9月13日,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1976年10月,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内乱。
专题八 走向辉煌的现代中国(重点)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经济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特区的建立: 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国有企业改革: 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1992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
邓小平理论: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邓小平。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2、新中国伟大成就
(1)民族团结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全国已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2)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一国两制”的根本前提。“一国两制”是新时期祖国统一的指导思想。
香港、澳门回归: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海峡两岸的交往日益密切: 二十多年来,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海峡两岸经济上互相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3)外交成果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按照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此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
世界格局的演变经历了四个
工业革命的影响: 19840年前后革命。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革世界的统治,、东
序。华盛顿体系、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凡尔赛——
3、两极格局的形成
杜鲁门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苏冷战和两极格局的结束。主义民主,健全法制,稳定政治局势。在经济上,针
F. 初中历史中考知识点
一、历史区分:
古代史:夏商周到1840年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史:1840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
中国现代史:1949年至今。
二、古代史知识点:
1、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生产力提高、民族、地域之间联系加强、战乱带来灾难,人民渴望统一、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国富兵强,实力超群。
2、西周:时间: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建立:楚汉之争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汉,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即汉高祖。汉武帝大一统:背景:休养生息 国力强盛。措施:改革官制 大量选才 削弱王国势力强化法制。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西汉统治达到鼎盛。
3、唐朝:618年建立统一。贞观之治原因:吸取隋忘教训,强调“存百姓”。措施:革新制度,倡节俭,兴科举。开元盛世措施:选贤,重农,限佛,募兵制,兴文治。作用:政治清明、国力强盛、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三、近代史知识点:
1、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2、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70年代以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3、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4、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为反抗国民党统治,进行工农武装革命,开始了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5、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
6、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
7、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悍然发动内战。
8、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四、现代史知识点:
1、中共历史上召开了多次重要的会议,历次会议的时间经常容易混淆,例如中共“一大”、“二大”、“三大”、“七大”、“八大”、“九大”召开的时间分别是1921、1922、1923、1945、1956、1969。
2、1953年,中央确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让你记住工业化和进行三大社会主义改造是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任务。
3、1984年,中央开放了沿海14个沿海开放城市:口诀“一天两连通三州,烟波江上北两岛”。
G. 初三历史知识点总结
6.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俄国经济陷于全面崩溃,1917年的”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用武力镇压革命群众.1917年11月7日,在列宁亲自领导下,十月革命武装起义取得胜利,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人民委员会,推出”一战”,颁布了没收地主,寺院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的<土地法令>.
苏联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28年和1933年的两国五年计划,其重点都是重工业,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苏联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1937年苏联基本完成了农业集体化.同年苏联通过新宪法,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确立.
7.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
1919年1-6月,参加国有27个,英国,法国,美国三国成为和会的主宰.其主要内容有:同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分别和德国盟国签订一系列和约,它们和对德和约共同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决定成立制裁侵略,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1920年成立,实际上是帝国主义列强维护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秩序的工具).确定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和约内容见初三<世界历史>第二册35页)
8.华盛顿会议
在美国倡议下召开,共有九国国家参加,美,英,日三国起主要作用.英,法,日,美签订了<四国条约>,相约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属地的权益.美,英,日,法,意五国签订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规定了五国海军主力舰的吨位比例.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实际上成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最终确立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9.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首先从美国开始,是一次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有三大特点: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消除经济危机.其内容有:金融方面,首先从金融业开始,使私人现款重新流通;农业方面,政府让农民缩减耕地和屠宰耕牛,由政府拨款补偿;工业方面,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调整,1933年国会通过工业复兴法,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调节和控制;社会赈济方面,新建许多公共工程,以减少失业队伍,刺激消费和生产.
评价:a.新政取得了一定成效,使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资本主义统治得到稳定;
b.资本主义制度没有改变,产生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新政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10.德意日的法西斯化
德意日三国建立法西斯专政的根本原因是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
希特勒的上台执政,标志着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1936年,日本受到军部控制的内阁上台,标志着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1937年,德,意,日三国结成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成为“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又称轴心国集团.
11.第二次世界大战
原因:a.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德意日建立和强化了法西斯专政,疯狂对外侵略;
b.英法美的纵容侵略政策加速了大战的爆发.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大战全面爆发;
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袭苏联,苏联军民英勇捍卫国土,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1942年初,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1942年7月-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943年9月意大利新政府投降;
1943年中,美,英在埃及召开开罗会议,发表了<开罗宣言>,为战后处理日本问题提供了依据;美,英,苏在伊朗德黑兰举行了会议,确定了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1945年初,美,英,苏三国在苏联的雅尔塔举行会议,会议达成重大协议:德国由美苏英分区占领;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成立联合国.
1945年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
1945年7月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初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放了两颗原子弹;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
12.二战后苏联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措施和影响
从1946年起开始执行第四个五年计划,在斯大林领导下,集中精力恢复并发展经济,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是苏联工业的发展重点.苏联人民取得了经济振兴的巨大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教育文化事业有较大发展,加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吸引力.
13.”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1967年,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和国际地位,促进经济的发展,加强互相间的合作,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等六国发起建立了”欧洲共同体”组织.”欧共体”建立后,成员国数目不断增加,相互之间的合作日益密切,促进了成员国的经济发展,也提高了欧共体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
14.美国的霸权政策和美苏争霸
美国霸权政策的体现: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欧洲推行”冷战”政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和敌对行动).
美国通过提供经济援助,抵挡苏联和社会主义力量的冲击,控制西欧各国.
为了进一步控制西欧,对欧洲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包围,1949年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0世纪50.60年代,发动了侵略朝鲜和越南战争.
美苏争霸: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国立的增强,苏联也走上了霸权主义的道路;60年代的”古巴导弹危机”;70年代末,苏联出兵占领了阿富汗,企图建立在南亚和波斯湾地区的霸权;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美苏争霸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也给两国本身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苏联力不从心,80年代中期被迫改变称霸政策.
15.第三世界的兴起
二战后亚洲人民首先掀起民族解放运动;
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把原来的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