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网页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网页

发布时间:2021-02-25 23:28:56

A. 南京大学(历史系)录取分数线

考到630就可以报考,并且录取几率非常大。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前身专溯源于1902年建立的三江师范学堂属国史科。1952年院系调整时,由原中央大学历史系、边疆政治系和金陵大学历史系合并而成。全院设有中国历史系、世界历史系、考古文物系三个系,设有历史学、考古学两个本科生专业,以及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国际关系史、边疆学、考古学7个博士点;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国际关系、民族学7个硕士点。
百余年来,柳诒徵、陈汉章、缪凤林、陈训慈、郭廷以、顾毂宜、沈刚伯、朱希祖、张贵永、贺昌群、劳干、金毓黻、雷海宗、罗尔纲、徐子明、杨宪益、纳忠、韩儒林、白寿彝、陈恭禄、刘继宣、郑鹤声、王绳祖、蒋孟引、王栻、刘毓璜、洪焕椿、茅家琦、王觉非、蒋赞初、陈得芝、魏良弢、张宪文、蔡少卿等一批史学大师和著名学者先后在本系任教,虽历经风雨涤荡,儒魂未散,学纛不倒,为该系奠定了良好的学科架构。

B.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院系简介

全院设有中国历史系、世界历史系、考古文物系三个系。设有历史学、考古学两个本科生专业,以及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国际关 系史、边疆学、考古学7个博士点;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国际关系、民族学7个硕士点。1995年,本系被确定为 国家教育部直属的文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996年,经国家人事部评审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并成为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的单位。1998年,本系经国务院 学位办评审,获准按历史学一级学科招收博士生。本系世界地区、国别史为国家重点学科,中国近现代史专业为江苏省重点学科,该专业科研教学团队被评为江苏省学科优秀梯队。
本系除所属各教研室外,设有一批具有专业研究特色和跨学科的科研机构。1985年-1995年期间,本系教师承担国家和国家教委项目65项,江苏省项目14项。1995年以来承担九五国家项目8项、国家部项目15项、江苏省项目14项。出版学术著作90余部,发表论文560余篇;同期获国家社科基金优秀奖1项,教育部优秀成果一、二等奖7项、教育部优秀教材一、二等奖2项、江苏省优秀成果一、二等奖10项。
历史系文物室藏品丰富,价值珍贵,包括石器、青铜器、玉器、陶瓷、碑拓、书画等,其展览厅可供师生教学研习之用。全系设有3个与国际联网的电脑室;多媒体教学报告厅设备齐全,功能多元,初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 历史系资料室现有两个220平米的大书库,分为中文图书和线装书、中文期刊、外文书刊两个部分。另设有三个中国近现代史特藏室,国际关系史特藏室、英国史特藏室、元史特藏室。
期刊阅览室1间,55平米。 历史系藏书有近25万册,其中中文书15万册,外文书1万册,中文期刊150种,1万余册,外文期刊近百种,6千余册,线装书3200余种。
现订阅的中文刊物有:主要高校的学报、综合性学术期刊和专业性学术期刊以及与本学科有关的人大复印资料近120种。
外文期刊有:《美国历史评论》、《英国历史评论》、《外交事务》、《历史》、《国际史评论》、《东亚史》、《当代史》、《当代史杂志》、《经济史评论》等近50种。还有香港《大公报》、《广角镜》等报刊。
资料室现藏有较大部头的书刊有:、四部丛刊、古今图书集成、丛书集成(初编)、中华大藏经(部分)、道藏、清实录、天一阁藏明地方志选刊、英国外交文件(部分)、美国外交文件(部分)、德国外交文件、大英网络全书、大美网络全书、民国丛书、中华民国外交史资料丛编、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中央日报、民国日报等。 历史学系向来注重培养素质高、适应面广的复合型人才。本科生除学习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外,还选修了大量的文化素质课及应用型课程,西方文明史、中国 文化史、港澳台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史、公文写作等课程深受学生欢迎。考古专业的师生长期参与田野考察和文物发掘与整理工作;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历史系致力 于加强与海内外的学术交流和合作,与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常性的联系。有数百位多名海外著名教授以及访问学者先后在此讲学交流或攻读博士、硕士学位。举办了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史、当代台湾研究、英国史等国际学术讨论会。
历史系毕业生就业面较宽,在国家外交部、安全部、新闻机构、高校研究所、部队等单位,都可看到历史学系学生的身影,他们工作勤恳、认真踏实,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C. 南京大学历史系

南京大学的历史学类专业高考从来都没有招过理科生,历史学是典型的文科专业,不仅是南京大学,其他大学基本上也是文科生招生,没有理科生招生的。

录取分数线不同省份不一样,2014年江苏省分数线如下(文科):

D.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 在哪个分校

没有什么分校,现在就是两个校区,鼓楼老校区与仙林新校区。历史学系,大一到大三应该在仙林,大四及研究生在鼓楼,但2年后情况可能有变,因为2012仙林将取代鼓楼成为主校区。

E. 南洋大学的历史

第二次大战前的殖民地时代,马来西亚及新加坡华文教育,并不为殖民地政府所关心,而是完全由居住在本地区的华人社会所承担。因此,本地区华文学校沿袭了盛行于中国的教育体制。虽然战前华文教育的发展仅达到中学阶段,但华校中学毕业生回到中国深造尚无困难。华文教育仍被认为具有完整的体系。迨至一九四九年,中国由共产党执政后,华校高中毕业生到中国升学的途径遽告断绝。
当时逃避对华文教育负责的殖民地政府似乎尚未注意到众多华校中学毕业生,因无法深造所产生的问题的广泛性与严重性,政府仍旧摒弃这批年青人进入殖民地政府为本地区高等教育而设的唯一高等学府-创办不久的马来亚大学。
因此,酝酿筹设一间华文高等学府的情势随而产生,以满足每年从本地区华校毕业的大批青年男女的愿望。一九五三年五月,已故新加坡商业巨子陈六使先生联同本地区向来赞助华文教育的同道成立筹备委员会,共同筹创一间以华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大学。
由新加坡发起创办大学的倡议,在东南亚每一个华人人口显著的角落,受到热烈响应,筹募基金运动与兴办大学热潮获得各阶层人士的积极支持。由于殷商缙绅踊跃捐献,劳动阶层的出钱出力,瞬眼间筹得巨款,建筑校舍计划得以迅速着手进行。新加坡福建会馆献赠位于岛国西端裕廊地区一幅广达五百余亩的地段供作校址,贡献尤巨。英国当局自始即对华文大学的计划不表赞同,本大学创办人因而受到诸多阻挠。最后,唯有以民间力量在缺乏官方支持下积极进行。因殖民地政府拒绝以大学地位赋予本大学,本大学乃以公司方式注册,它创立的宗旨即为东南亚地区服务,因而命名为南洋大学-因南洋为以前华人对东南亚的通称。 南洋大学创立之后,创办人积极进行物色声誉卓著的学者出掌南大,当「吾国与吾民」的作者林语堂博士接受大学校长职位时,各方咸庆得人。 林博士于一九五四年十月就任。各方企望正殷,不期林博士与创办人对建设大学计划发生歧见;因此在本大学尚未开学,建设工程正在进行时,林校长于一九五五年三月离职。林语堂与南洋大学就此决裂。
一九五六年三月成立大学行政委员会执行大学行政。文学院院长张天泽博士膺选主席。同年三月十五日举行开学仪式,三月三十日正式上课;一九五八年春,第一期建筑工程全部竣工。
一九五六年本大学开学时仅有文学院暨理学院两院。文学院设中国语言文学、现代语言文学、史地、经济政治及教育等五学系。理学院设数学、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四学系。报名商学院的新生,则暂时并入文学院经济政治学系受业。翌年,商学院正式成立,设工商管理、会计银行两学系。
正当本大学迅速建立规模时,本地区的政治发展亦在迅速演变,新加坡自治政府即在此时成立,这是英殖民地统治急速退出本地区的先声。在这新政治局势下,民选代表占多数的新加坡立法议会于一九五九年三月四日通过立法确定了本大学的大学法定地位。一九五九年五月廿九日宪报号外颁布南洋大学法,自是月廿七日起生效。从此,官方正式承认南大为新加坡教育制度中高等学府的一环。
同年,于一九五六年入学的第一期学生行将毕业。但南大的困难并不因南大得到法定地位而全盘解决。新加坡公共服务委员会及马来亚公共服务委员会在职任公务员时,仅承认新加坡及马来亚等二间由政府主办的大学所颁予的学位。因此就引起「承认」南大学位问题,嗣后八年间成为一个持续争论的问题。
政治方面的发展,新加坡已于一九六O年成为自治邦,拥有全部民选的议会和政府。新政府密切关怀南大的发展。因而委任一个检讨委员会,审议前政府所委任的一个委员会所提出的报告书,旨在促使南大成为本邦赞助下的一间大学。 自1960年起,由南洋大学执行委员会聘请庄竹林博士,为副校长 (Vice-Chancellor) 以主持校政,过去四年中管理大学的行政委员会同时宣告结束。大学行政首长名称从大学法中所规定的校长(President) 修正为副校长(Vice-Chancellor),显示南大有意改变过去从美国脱胎的中国大学体制而沿袭英国大学体制,俾与本地高等教育制度趋于一致。校长(President) 衔称虽然继续留存大学法中,直至于1966年,由于新加坡的独立自主,乃由新加坡共和国国会正式修正。在同一修正法令中,亦有其他数项条款同时修正,以符合英国大学体制。
南大毕业同学因为本身学位在本地迟迟未受到正式承认,被迫大量前往海外深造,寻求更高学历。由于南大毕业同学均能直接进入北美、欧美、澳洲及亚洲其他国家的研究院,以及进入研究院后的优异表现,为日后新加坡政府“承认”南大学位铺下了坦途。
际此,南大前途由两股相辅相成的力量加以促成──其一为南洋大学需要国家在财政方面的支持,其二为政府将南洋大学并入国家教育体系中的愿望。由政府及南洋大学理事会(大学法中规定为南洋大学最高决策机构)长时间的交换意见;最后在1964年4月双方达致协议,根据该项协议政府郑重保证南大得以保持本身具有的特质,同时政府将在同等基础下给予南洋大学以与国立新加坡大学财政上同样的援助。随后,南洋大学即着手改组工作。首先,副校长庄竹林博士于1964年7月辞职;由临时校内行政委员会摄管校政数月,接着由一位代理校长署理校政,直至1969年初。
在1965年初,南洋大学委任课程审查委员会审查南洋大学学术方面应兴应革事宜,委员会建议以三年普通学位课程暨一年荣誉学位课程,替代南大原有单纯的四年学士学位课程。荣誉学位课程乃给予具有优异学业成绩的普通学位毕业生攻读。英国大学体制从此纳入南大学制。
该委员会亦建议设立语言中心,其主要任务是为各系英文欠佳的学生开设补习及精通英文课程。该中心在1967年初成立,具有完备的语言课程,特别是华语课程。该课程导致众多外国学生,前来南洋大学就读,包括苏联学生和美国学生。
委员会其他重要建议,包括在文学院增设马来学系及废置文学院的现代语言文学系及教育学系以及理学院的化学工程学系。以上建议业经实施。
随着课程审查委员会建议的实施,南洋大学教职员的薪金率亦获调整,与本地区两间国家大学的薪金率不相上下。从此,南洋大学征聘优秀的教职员的最大障碍得以消除。
自1964年开始南洋大学改组工作,至1968年业已接近完成。同年5月,教育部长在毕业典礼致词中宣布新加坡政府正式承认南洋大学所授予的学位。
第一届新制毕业生在1969年初毕业,同时也标志旧制不分等级的四年普通学士学位学制的结束。并于1969/70学年度,各院系同时开设荣誉学位班。
自1965五年担任代理校长的黄应荣教授在1969年初退休。理事会聘请驰名的学者黄丽松教授为校长。黄校长到任后经拟订许多发展计划,陆续实施,研究院的设立即其中重要的一项。
为了培养学生以配合国家迅速工业化的需求、为了给教师提供必要的研究工具以及改善大学的行政,服务效率,李氏基金于1969年底慷捐巨款,在校内成立了李光前电脑中心。
在1970年,李氏基金再度慷捐巨款,协助大学设立一所李光前文物馆,其目的在于保存亚洲文物资料,以供学术研究,并且向公共人士宏扬亚洲文化。
1970/71学年度的开始,南洋大学甄选第一批研究生进入研究院的亚洲文化研究所,数学研究所,自然科学研究所及商学研究所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1972年7月第十三届毕业典礼上,颁授研究院第一届毕业生以博士学位及硕士学位,在南洋大学创校史是个新的里程碑。
1972年9月黄校长辞去校长职,就任香港大学校友。理事会聘请著名公共行政学学者且精通中文、英文及法文之薛寿生教授为校长。薛校长于同年9月23日上任,出长大学校政。
华语研究中心在1974年成立,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华语在本国之应用及其发展,并且帮助解决中小学在华语教与学上所碰到的问题。 1975年4月,薛校长辞去校长职。为了全面发展大学的潜能,以适应国家与社会的需求,理事会接受委任新加坡教育部长李昭铭博士于1975年3月17日开始兼任南洋大学校长。于是,在南洋大学发展史上迈进了一个崭新阶段。
自从南洋大学创办二十年来,第一次吸收各民族学生于1975/76学年度进入各学院就读。这是发展南洋大学为全国性大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步骤。在这学年度,学制也有了彻底的改革,即以具有更灵活与更广泛基础的课程结构,以取代向来属学系为中心的狭隘教学内容。此外,新的学科也随着开设,计有电脑科学、理化科学、环境科学、银行与财务学、大众传播与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等。
(按:以上为1974/75第十六届毕业生年刊的更新版本。此后五届年刊,《简史》不再增新,似已断笔。以下根据网页资料,摘录易行《廿五年风雨话南大》文中相关信息。)
1974年5月间,陈六使先生家属为纪念陈先生生前热心教育事业的崇高精神,捐五十万元予南大,充作“陈六使奖学金基金”,嗣后,李氏基金等热烈向应,捐款沓至,共筹聚九十二万七千五百元。6月15日,南大理事会在行政大楼举行故创办人陈六使先生铜像安置礼,以表彰陈氏对创办南大的不朽功绩。
1975年7月26日,南大举行第十六届毕业典礼,校长李昭铭博士在仪式上透露:南大和新大将设立一个校际委员会,以促进两间大学之间的合作。在人事方面,新大政治系教授吴德耀于7月1日起受聘出任南大研究院院长。南大文学院院长由卢曜副校长兼任,理学院院长由郑奋兴教授担任,商学院院长为谢哲声教授担任。
1976年4月1日新学年开始,南大当局采取措施,全盘检讨全校各系课程,目的是阐明及确定各系之目标与方向,期能符合国家(新加坡)发展及需求,同时避免与新加坡大学之发展目标及方向重叠。这项措施于这年10月间完成,并于11月9日举行的校务会议上通过,决定在1977/78新学年付诸实施。 1976年8月14日,李昭铭校长在南大第十七届毕业典礼上宣布,南大将更积极吸收华校以外其他源流学生,更扩泛采用英文作为教学媒介语。
1976年8月16日,李昭铭博士开始告假:南大理事会委任吴德耀教授为代理校长,兼研究院院长,卢曜留任副校长。 1976年10月27,南洋大学体育中心开幕,由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高级政务部长暨新加坡体育理事会主席陈英梁博士主持仪式。同年11月15日,语言中心华语组归并为华语研究中心。
南大理事会于1977年8月13日宣布吴德耀教授从15日起辞卸代理校长职,续留任研究院院长,南大从这时起暂时没有校长。8月23日,南大理事会执行委员会举行会议,会后宣布:(一)南洋大学在委任出校长前,将由一个特任委员会负责管理校政;(二)为了达致长期的目标,将与新大进行更密切合作。
1977年11月1日,南洋大学宣布借调新大前任副注册主任胡桂馨女士为注册主任。12月27日复借调新加坡社会事务部常任秘书陈祝强出任南大秘书长,负责执行特任委员会之决策,以及处理大学的日常行政工作。
1977年12月23日,李光耀总理在新大政治学会主办的演讲会上谈到南大今后发展,强调政府有责任确保南大的改组事在必成,政府决不再袖手旁观,使南大改组事宜,迁延时日,并强调英语的重要性,特别指出大学生必须具有应用第二和第三语文的能力。李光耀总理在南大历史学会另一次演讲中指出:南大改革为用英语媒介的大学,所遇到的障碍,在于南大校园是根深蒂固的华语环境,英语的应用不容易在这种环境里建立起来,认为南大生必须全面浸入才能掌握英文。
1978年3月4日,南大理事会和新大理事会发表联合声明,宣布由本学年起,新大在武吉知马的校园,将成为新大和南大这两间大学共同课程的联合校园,让南大学生能够在讲英语环境里学习,提高英文水准,并希望藉此能够消除某些私人界对南大生存有的偏见和成见。
1978年7月3日,新学年伊始,一千八百名一年级大学新生被安排在联合校园上课,其中南大一年级新生约五百八十人。南大二、三年级旧生则继续留在裕廊校园上课。
1980年3月7日,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致函南大理事会主席黄祖耀,提出南大今后命运的问题;他基于(一)南大师资缺乏,难以聘请资格高深的师资,(二)学生宁愿选择进入新大而不愿进入南大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的两点理由,并在丹顿报告书的基础上,建议南大新大进行合并。李总理在信上列举三项选择,让理事会作出决定:(一)新大和南大合并为一间国立大学,一个校园;(二)合并为国立大学,但保持两个校园;(三)在联合校园的三年过渡期届满,让南大重新开办。李总理并在信上表明他的意见:南大的解决办法,就是新大和南大合并成一间新加坡国立大学。
1980年3月10日,南大理事会主席黄祖耀覆函李光耀总理,明确的提出南大应继续存在的两点理由:第一、深信新加坡需要而且拥有资源来维持两间互相兢争,同时又相辅的大学:第二、南大是新加坡及本地区的各阶层人民出钱出力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对于南洋大学的创立有贡献的人士,包括了三轮车夫以至百万富翁。
1980年4月5日,南大理事会发表声明,决定接受李光耀总理的建议,把新大与南大合并为“新加坡国立大学”(由南洋大学与新加坡大学组成)。所建议的理工学院将设在南大校园,称为“南洋理工学院”,从1982年开始招收学生,并将为1992年之前所建立的“南洋理工大学”的核心。
1980年8月16日,南洋大学举行第廿一届毕业典礼,最后一批毕业生领取南大文凭。弦歌于是辍绝,堂皇黉舍,被逼停办,南洋大学,成了历史名词。
后新加坡政府终于在南洋大学旧址上重建了一个“南洋大学”牌坊,也就是名片上所展示的那个。

F.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学院领导

书 记:孙江林
副书记:任玲玲 院 长:张 生
副院长:水 涛
副院长:胡阿祥
副院长:谭树林
院长助理:梁 晨
院长助理:武黎嵩
院长助理:王 涛
中国历史系:
主任:李 玉 副主任:罗晓翔、孙 扬
世界历史系:
主任:洪邮生 副主任:刘 成、郑安光
考古文物系:
主任:杨 休 副主任:黄建秋、吴桂兵

G. 南京大学的历史

1、三江师范学校

1902年5月,张之洞和他的好朋友,当时的两河省长刘坤一,一起到了清廷。他们请求两江总督办公室江宁(即南京)的一所师范学校。同年,他们开始建立三江师范学校。部分教师聘请了中国学者,另一部分聘请了日本,开设了南京第一所现代大学。

2、两江师范学校

1905年,三江师范学校更名为两江优秀师范学校。李瑞清担任两江师范学校校长(校长)

3、南京师范大学

1914年8月30日,江苏巡逻队让韩国钧任命蒋谦总统组建南京师范学校。 “江苏省原来的两江师范学校,原来由于军队,现在已经决定,应该由省开放。为了预备教师,两江师范学校进行了改造,成为南京师范学校。

4、国立东南大学

1920年,国立东南大学在南京师范大学的基础上建立。 “南高士”和“东大”在同一校园共存,共享资源。 1923年7月,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校卡被撤销,南考正式合并为东大,后称国立东南大学

5、国立中央大学

1928年5月16日,国民政府行政院作出决议,“江苏大学”改称“国立中央大学”,张乃燕仍为校长。

6、国立南京大学

1949年5月7日,南京军事管理协会会长刘伯承和副主任宋仁福接管了国立中央大学。 8月8日,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 12日,全国南京大学学校委员会成立,梁曦担任主席。

7、南京大学

接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通知,校名去 “国立”两字而径称“南京大学”。2018年10月17日,QS教育集团2019金砖国家大学排名发布,南京大学位居第7位。11月,教育部公示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名单,南京大学入选。

(7)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网页扩展阅读:

南京大学于1902年以三江师范学校为学校建设时间建校。南京大学的主要来源是中央大学,二级资源是金陵大学,于1952年合并。金陵大学成立于1888年,该系统的撤销主体于1952年与南京大学合并。经过64年的春秋。

学脉可追溯在孙吴永安元年的第一年可以追溯到南京太学。现代学校的历史始于三江师范学校,始建于1902年。之后,它经历过两江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等。在历史时期,1949年,“国立中央大学”大学“是中华民国最高学府,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

1950年,它被称为“南京大学”,至今仍在使用。

校训:

“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八字校训,不仅言简意赅,琅琅上口,易于传记,而且端庄大气,寓意深刻,富有哲理。

H. 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历史系地址

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历史系地址:南京市鼓楼区汉口路22号南京大学研究生院。邮编版:210093。

南京大学是我国权最早的招收并培养研究生的综合性大学,前身是国立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新中国成立以后,南京大学于1954年恢复研究生招生。1978年,南京大学又一次成为全国首批恢复招收研究生的高校之一。在1995年初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对全国33所研究生院综合评估后被批准正式成立南京大学研究生院。

南京大学拥有一批实力雄厚的基础优势学科,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2012年,在教育部学位中心组织的第三轮一级学科学科评估中,3个一级学科排名第一,9个一级学科排名前3,16个一级学科排名前5。截止到2013年4月底,共有12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化学、材料科学两个学科已跻身世界百强之列。

I.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行政办公室

主任:胡正宁
人事办公室
王敏
研究生办公室
李力
科研办公室
孔琴琴
教务办公室
顾芗
财务办公室
翁群
资料室
张爱妹、韩文宁、冯慧
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程立宪、李文

J. 南京大学的历史沿革

南京大学其学脉可追溯自公元258年的南京太学,近代校史肇始于1902年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此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等历史时期,于1950年更名为南京大学。

1952年院系调整,南京大学调整出部分院系后与创办于1888年的金陵大学文、理学院等合并,仍名南京大学。

截至2019年3月,南京大学有仙林、鼓楼、浦口、苏州四个校区;设有31个直属院系,88个本科专业;有“双一流”建设学科15个;有博士后流动站3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8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5个;有教职工4647人;各类学生总计56068人。

在一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南京大学及其前身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谋国家之强盛、求科学之进步,为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教育部直属的重点综合性大学,南京大学又在崭新的历史机遇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各个领域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各项办学指标和综合实力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1994年,南京大学被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重点支持的大学;1999年,南京大学进入国家“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行列;2006年,教育部和江苏省再次签订重点共建南京大学的协议;

2011年,教育部和江苏省签署协议继续重点共建南京大学;2016年,南京大学入选首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2017年,南京大学入选A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15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阅读全文

与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网页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