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的第一届委员会成立
时间:1979年
成立地点:杭州
挂靠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情报所历史内室
主任委员:单士元容
副主任委员:刘致平 龙非了 莫宗江 陈从周 罗哲文 汪之力 刘祥祯 杨鸿勋 潘谷西 袁镜身
委 员:单士元 龙庆忠 刘致平 刘祥祯 汪之力 陈从周 罗哲文 杨鸿勋 莫宗江 袁镜身 潘谷西 程敬琪
屠舜耕 于倬云 汪季琦 汪菊渊 祁英涛 杜仙洲 余鸣谦 李竹君 吴焕加 陈志华 楼庆西 吴梦麟
张驭寰 傅守谦 陆元鼎 叶启燊 白佐民 邵俊义 刘先觉 郭湖生 孙儒涧 冯建逵 何修龄 李方岚
孟繁兴 罗小未 喻维国 路秉杰 孙大章 傅熹年 赵立瀛 侯幼彬 张家泰 陶逸钟 张开济 郑孝燮
李梦白 杨道明 张祖刚
2. 中国建筑学会的发展历史
中国建筑学会原名“中国建筑工程学会”,1951年10月开始筹备,1953年10月23~27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宣告成立。第一届理事长为周荣鑫,副理事长为梁思成、杨廷宝,秘书长为汪季琦。
1955年7月,中国建筑工程学会改名为中国建筑学会。
1957年2月,中国建筑学会在北京召开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第二届理事长为周荣鑫,副理事长为梁思成、杨廷宝、贾震、赵深,秘书长为汪季琦。
1961年12月在广东省湛江市举行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第三届理事长为杨春茂,副理事长为梁思成、杨廷宝、赵深、王大钧、林克明,秘书长为刘云鹤。1966年 3月在陕西省延安市举行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第四届理事长为阎子祥,副理事长为梁思成、杨廷宝、王希甫、刘向道、沈勃、周厚、林克明、花怡庚、金瓯卜、赵深,秘书长为花怡庚(兼)。会后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学会停止活动。
1980年10月在北京召开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第五届理事长为杨廷宝,副理事长为阎子祥、陈植、金瓯卜、汪季琦、戴念慈、王华彬、张开济、何广乾、佘畯南、任震英,秘书长为金瓯卜(兼)。
1983年11月南京市集会纪念建会30周年,并改革了以往开会员代表大会选举理事的办法,直接召开了第六届第一次理事会议。第六届理事长为戴念慈,副理事长为阎子祥、许溶烈、王华彬、吴良镛,秘书长为龚德顺。
3. 建筑历史复习指导 赵晓峰 是哪个学校的
赵晓峰副教授:天津大学建筑学博士,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及传统建筑文化青年专家,内中国建容筑历史学会理事,河北省文物局特聘专家,河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者团成员。主要涉猎的学术领域为中国古典园林、先秦建筑历史与文化、燕赵地域性传统建筑文化以及东西方建筑文化比较研究。
主持或参与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有:“禅佛文化与清代皇家园林艺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3年)、“明代中都凤阳城及其帝陵建筑研究”(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项目,2000年)、“河北省民间艺术及历史文化研究”(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4年)、“河北地域性古建筑文化系列研究”(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7年)、“河北地区国家重点文保建筑历史文化与保护利用研究”(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2007年)、“河北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利用研究”(河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7年)等。目前,已出版学术专著5部,发表专业学术论文40余篇。
4.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的介绍
在中国建筑学会成立伊始,梁思成先生就提议建立一个“建筑史学组”,认为它是“建筑学”这一学术团体所必不可少的。
5. 请问大家,学习建筑历史有什么意义 我是建筑专业的。
有啊,不同国家民族的建筑历史也是一部具象的文化历史,现代回社会并非都是水泥钢答筋堆砌而成的标准式建筑。它还要融合不同国际地区文化特色的内涵才能彰显建筑独有的文化魅力。中国馆不就是?贝聿铭也是建筑领域的代表者。
6.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的经营
分会在没有经费的情况下,克服各种困难,由杨鸿勋主编出版了《建筑历史与理论》辑刊。辑刊的创办为建筑史学研究成果的发表提供了园地,大大地促进了学术的交流与发展,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983年,中国建筑学会鉴于学术委员会的实际情况,暂时停止学术委员会的工作。经过长时间的反复酝酿研究,中国建筑学会第7届常务理事会议决定改组和恢复建筑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工作,并在第8届理事会上宣布成立建筑史学分会。1993年9月召开了建筑史学分会成立大会暨第1次学术报告年会。杨鸿勋任会长,楼庆西、刘叙杰、陆元鼎、王绍周、张柏、于振生任副会长。
1994年6月,在济南召开了第2次学术报告年会;1997年6月,在杭州召开了第3次学术报告年会;2000年8月,在浙江龙游召开了第4次年会;2001年3月,在杭州召开了第5次学术报告年会暨理事会换届选举大会。
分会的成立将全国建筑史学工作纳入了有组织有学科建设轨道,它标志建筑史学科大发展的新阶段的开始。迄今为止所召开的5次年会,显著地促进了学科的发展。特别是1998年8月,分会举办了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参加的第1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更是向全世界弘扬了“人为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中国建筑理念;会议一致通过了被认为是中国建筑走向世界里程碑的《香山宣言》;同时,一致通过成立“国际中国建筑史学会筹备委员会”。于2001年8月出版了以这次国际会议的论文选编为主要内容的世界性中英双语刊物—-《营造》第1辑。
分会将“建筑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的不定期学术刊物——《建筑历史与理论》,于1998年复刊,出版了第5辑;2002年出版了第6、7合辑;第8辑正在编辑之中。
7. 中国建筑学会生土建筑分会的学会历史
1980年在兰州召开了窑洞及生土建筑分会成立会议,任震英任主任委员;1981年6月在延安召开了窑洞及生土建筑第1次学术讨论会,五十多人参加,提供了27份调查报告、专题论文和探讨性文章;1982年9月在巩县召开了窑洞及生土建筑第2次学术讨论会,七十多人参加,提供了 53份调查报告和专题论文,甘肃和宁夏印制了论文专集,甘肃、河南、陕西、宁夏、福建、山西等省区还为大会提供了50幅展品版面;1983年4月在兰州召开了窑洞及生土建筑分会协调会议,37人参加,传达陈云同志关于“把窑洞搞好了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的有关会议精神;1984年10月在乌鲁木齐召开了窑洞及生土建筑第3次学术讨论会,79人参加,提供了32份专题报告和学术论文,还有七百多张幻灯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会议提供了一部《中国窑洞》电视录像片;1985年11月在北京召开了国际生土建筑学术会议,174人参加,编辑了70篇论文的“论文选集”,其中中国学者的论文38篇;1986年12月在福州召开了窑洞及生土建筑科研协调会议,五十多人参加,会议部署了下一阶段的窑洞及生土建筑调研工作;1989年10在兰州召开了窑洞及生土建筑第4次学术研讨会,78人参加,以茶谷正阳先生为首的11名日本学者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国建筑学会窑洞及生土建筑分会章程》和全体代表的倡议书;从1981—1989年,仅以青木志郎先生为首的日本中国窑洞考察团曾先后7次来华考察访问,美国吉迪思·戈兰尼先生也曾先后5次来华进行窑洞建筑的研究,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还专门派出研究生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习窑洞建筑;1986年9月,日本建筑学会邀请任震英先生赴东京参加日本建筑学会成立100周年庆典及生土建筑学术交流大会,并在大会上发表了演说;1990年10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侯继尧先生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了在美国召开的第6届“土坯90”生土建筑国际保护会议,并在大会上宣读了《生土·文化·建筑》为题的论文;1992年9月,中国建筑学会与日本建筑学会在北京共同举办中日传统民居学术研讨会,窑洞及生土建筑分会由侯继尧和任侠两位先生参加了会议,在大会上宣读了论文,论文都编入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4年7月窑洞及生土建筑分会正式更名为生土建筑分会,任震英任理事长;1995年9月分会副理事长侯继尧出席了在法国召开的第6届地下空间与城市设计国际会议,并担任了分会会场主席,在会议上宣读了《中国窑居环境质量的改善与开发》论文,并播放了《中国窑洞民居》电视专题片。1996年3月荆其敏先生编写的《生态家屋——世界传统民居》一书由天津科技出版社出版,荣获天津市优秀图书二等奖;1999年4月由杨志威和王文焰合作研究的“八五”科研课题《黄土窑洞防水技术研究总结报告》通过了部级专家鉴定;1999年7月分会委托兰州铁道学院工程结构研究所主持完成了以甘肃省技术标准颁发的《甘肃省黄土窑洞设计与施工规章》(试行),结束了黄土窑洞建筑没有规范可循的历史;1999年9月分会在西安举办了第8届国际城市地下空间与生土建筑学术研讨会,一百多人参加,发表论文五十多篇,同时出版了会议专题论文集,会议期间,由侯继尧和王军编著的《中国窑洞》一书签名、赠书、售书,该书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会议还举办了《中国黄土高原风情与聚居环境》摄影展、《延安枣园村窑居环境及住居模式》研究成果图片展和《清代窑居村落—-山西省汾西县师家沟窑村保护与发展规划设计》的毕业设计作品展等;2000年9月在兰州召开了分会第5届代表大会暨2000年学术年会,二百多人参加,产生了第5届理事会,举办了以《生土建筑与生态环境》为中心论题的2000年学术交流会,征集32篇学术论文和专题报告,大会总结了20年来生土建筑的研究成果,指出了未来生土建筑研究的发展方向:“以研究生态、生土建筑的建筑形态、深层结构、文化内涵,从传统生土建筑环境中发掘可构成新建筑的‘基因’,为当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建筑体系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为改革、创新生土建筑、节约土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创造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生态环境做出贡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重点资助的科研项目《黄土高原绿色建筑体系与基本聚居单位模式研究》于2001年5月通过验收,并认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国建筑学会周若祁、分会王军等完成,由该项目建造的新5代窑居“枣园新村”已在陕北广泛推广;2001年6月分会副理事长王军赴香港中文大学讲学,主讲《黄土高原窑洞民居》;2001年6月8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直播中国》栏目现场直播陕西米脂县刘家峁姜家大院窑洞庄园,由分会副理事长侯继尧介绍中国传统窑洞民居;2001年8月香港吴恩融等4人同分会王军赴陕北、榆林、延安、淳化等地考察山地窑居和地下四合院窑居,并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签订联合研究“山地窑洞人居环境”的课题;2001年10月分会组织以分会理事长李祥源为首的专家一行,赴陇东、陕北及晋西北地区进行了《21世纪可持续发展与生土建筑的未来》为专题的考察调研活动,经过这次调研活动,分会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人民政府联合,拟建“甘肃庆阳西峰生态窑居示范区”,并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甘肃工业大学搞纵向科研合作,将此示范区的规划设计纳入“黄土高原沟壑地区人居环境研究”总课题,该项目并列入《建设部2003年科学技术项目计划》;由中国建筑学会主办、分会和兰州市建委承办的“生土建筑与生态环境学术研讨会”于2002年5月在兰州召开,八十多人参加,学术交流内容从整体上反映了建筑界在生土建筑及生态环境科研领域的研究成果及探索理念,全方位地揭示了生土建筑发展的现状与未来,也反映了生土建筑工作者和新一代的青年建筑师对生土建筑的再认识、再创作和环保的责任感,标志着我国的生土建筑科研上了一个“新台阶;2002年9月分会学术年会暨福建土楼建筑文化学术研讨会在福建召开,八十多人参加。
8.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的建筑史学分会
1978年,在杨鸿勋先生的建议下,中国建筑学会正式成立“建筑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任内命单士元为主任委员容,刘致平、龙非了、莫宗江、罗哲文、陈从周、杨鸿勋、汪之力、刘祥祯为副主任委员。
1979年,在南京召开了建筑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这次大会也是建筑历史学术委员会的第1次年会。此后,分别于1980年、1981年和1982年召开了3次年会。
9. 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历史
从梁思成先生为之终身奋斗的理想――“居者有其屋”,到吴良镛先生孜孜以求、不断实践的目标――“安得广厦千万间”;从梁思成先生提出的“体形环境论”,到吴良镛先生开创的“广义建筑学”和“人居环境科学”,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经过了六十年的发展历程。 六十年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理论创新、创作实践和国内外交流等方面,始终保持领先地位。目前,建筑学院已经形成完善的“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的育人模式,“建筑•规划•景观”三位一体、交叉融贯的学科架构,以及六年制本硕统筹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三个二级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建筑学院也是清华大学实施国家“211工程”、“985工程”的重点建设单位。在2003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建筑学一级学科被评为第一名。从1946年至2006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共培养了4300余名毕业生,他们在国家建设岗位上、在国际建筑舞台上辛勤耕耘,涌现出了一批建筑大师、两院院士、学术名家,造就了一批中国建筑事业各个时期的领军人物和各相关单位的骨干人才。六十年中,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如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及文物建筑保护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北京菊儿胡同新四合院设计实践、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设计、广义建筑学理论、人居环境科学、《北京宪章》等,已经成为中国建设史上的重要成果乃至世界建筑界的标志性事件。二十一世纪是中国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也是中国建设事业迅猛发展的黄金时代,建筑学科与建筑教育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面对未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在国家“十一五”规划和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战略目标的总体部署下,制定了建设兼具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建筑院系的发展计划。第一,在广义建筑学和人居环境科学指导下,从科学和文化两个方向深入探索新时代建筑规律,力争在理论建设和创作实践两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使学院成为未来建筑发展的“智库”和高端建筑人才的培养基地;第二,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景观规划与设计、建筑技术与设计、建筑历史理论与文物建筑保护、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等领域均衡发展,保持特色、积极进取、多出成果,使学院成为一流的教学和科研示范案例;第三,以解决中国建筑文化和城乡建设的重大问题为目标,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以创建中国特色建筑教学、科研和创作实践为发展方向,全面提升学院在世界建筑舞台的空间和影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将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和城乡建设的发展,随着二十一世纪世界建筑学科的发展,保持特色,开拓创新,为巩固国内领先地位,跻身于世界一流建筑院校而努力奋斗!
10. 建筑历史与理论主要学习什么,就业方向
读研出来以后,最好的方向是做规划或者房地产开发(做可行性方案)
《建回筑历史及理答论》的研究对象是建筑的发展过程。它的主要任务是讲述和阐释各时期建筑的产生、变化和衰亡,着眼于它们的历史意义。
建筑是人类社会生活必要的物质条件,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离不开建筑。生产方式、国家形态和阶级关系的变化与建筑的变化息息相关。建筑时代风格反映着时代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反映着和它们相应的思想文化潮流。世俗文化和宗教文化也会渗透到建筑中去。建筑时代风格不可避免地要适应建筑的材料、结构等技术条件。
一个成熟的建筑风格,必定具有独特性、稳定性和一贯性。
世界各国建筑发展是不平衡的,有早、快和迟、慢之分。所以在建筑史的各个阶段,每个国家有它们自己的建筑特点。
这就是这门学科特点,他的长处是,比做设计的更懂的建筑历史的演变和预测到未来的方向,比做规划的更有前瞻意识,对于民族建筑的走向有明晰的观点,这对于做规划方案和地产商的设计研发是相当重要的。当然你的建筑基本功和手上功夫要注意加强。这也是伯乐欣赏你最直观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