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北约的历史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建立的军事集团组织。简称北约,英文简称NATO。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遏制苏联的战略,1949年4月4日与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共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公约于1949年8月24日生效。至1992年共有16个成员国,增加了土耳其、希腊、德国、西班牙。总部在布鲁塞尔。组织机构主要有北大西洋理事会、防务计划委员会、常设代表理事会、军事委员会、国际秘书处等。欧洲盟军最高司令历来由美国将领担任。北约就重大国际问题进行磋商合作,协调立场,加强集体防务,每年举行各种联合军事演习。北约拥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规部队,是西方重要军事力量。
【成立日期】 1949年4月4日。
【宗 旨】 成员国在集体防务和维持和平与安全方面共同努力,促进北大西洋地区的稳定和福利。
【成 员】 26个(2006年):比利时、冰岛、丹麦、德国、法国、荷兰、加拿大、卢森堡、美国、挪威、葡萄牙、土耳其、西班牙、希腊、意大利、英国、波兰、匈牙利、捷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
【主要负责人】 北大西洋理事会荣誉主席由各成员国外交部长轮流担任,任期1年。现任秘书长乔治·罗伯逊(George Robertson,英国人),1999年10月14 日就任。现任军事委员会主席圭多·文图罗尼( Guido Venturoni,意大利人)将于2002年6月卸任,由哈拉尔德·库雅特(Harald Kujat,德国人)继任。现任欧洲盟军最高司令约瑟夫· 罗尔斯顿(Joseph Ralston,美国人),2000年5月3日就职。
【总 部】 比利时布鲁塞尔。地址:NATO HQ,1110 Brussels,Belgium。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网址www.nato.int。
【出 版 物】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评论》(NATO Review),用英、法、荷、德、意、西文(双月刊),丹、希、葡、土文(季刊),冰、挪文(年刊)编辑出版。
【组织机构】 (1)北大西洋理事会(North Atlantic Council),亦称北约理事会,即部长理事会,最高决策机构。由成员国外长组成,必要时国防部长、财长甚至政府首脑也可与会。每年两次例会。在部长理事会休会期间,各成员国大使级常驻代表负责理事会日常工作。(2)防务计划委员会(Defence Planning Committee),由参加北约防务一体化指挥系统的成员国国防部长组成(法国于1966年7月1日退出军事一体化机构,1995年12月起参加国防部长会议和军委会会议,但仍不参加军事一体化机构。西班牙于1982年加入北约,但不参加军事一体化机构。1997年12月2日,在北约秋季理事会上,西班牙因其在直布罗陀海峡制空权得到保证,宣布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冰岛因无军队不参加上述委员会),每年开会两次,负责审议北约防务政策和军事计划。1966年北约又设立专门负责核防务政策的核计划小组(Nuclear Planning Group, 法、冰未参加)。1968年,除法、冰之外的北约欧洲成员国国防部长组成非正式的北约"欧洲小组"。(3)国际秘书处(International Secretariat),负责北约会议的筹备。秘书长除领导秘书处外,也是部长理事会、防务计划委员会、核防务委员会和核计划小组的主席。(5)军事委员会(Military Committee),系北约最高军事指挥机构,由参加军事一体化指挥系统的成员国总参谋长组成。每年约开会三次,负责就北约防务问题向部长理事会和防务计划委员会提出建议,并对下属各主要战区司令部实施领导。军委会主席由军委会成员推选,任期3年。其日常事务由各国总参谋长任命的常驻军事代表组成军事代表委员会负责办理。军委会下设国际军事参谋部,负责实施军委会的政策和计划,此外还设有3个军事指挥机构: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大西洋盟军最高司令部、美国-加拿大地区计划小组。(6)北大西洋议会(NATO Parliamentary Assembly)。这是北约19个成员国及17个联系国议会间组织,议员由各国议会指定,名额按国家人口比例分配。议会宗旨是鼓励各国议会间的合作,密切各国议会与北约机构的联系,推动实现北大西洋公约的目标。议会每年召开两次全会。
北约"和平伙伴国"目前有:罗马尼亚(1994.1.26)(已加入北约)、立陶宛(1994.1.27)(已加入北约)、爱沙尼亚(1994.2.2)(已加入北约)、乌克兰(1994.2.8)、斯洛伐克(1994.2.9)(已加入北约)、保加利亚(1994.2.14)(已加入北约)、拉脱维亚(1994.2.14)、阿尔巴尼亚(1994.2.23)、摩尔多瓦(1994.3.16)、格鲁吉亚(1994.3.23)、斯洛文尼亚(1994.3.30)(已加入北约)、阿塞拜疆(1994.5.4)、芬兰(1994.5.9)、瑞典(1994.5.9)、土库曼斯坦(1994.5.10)、哈萨克斯坦(1994.5.27)、吉尔吉斯斯坦(1994.6.2)、俄罗斯(1994.6.22)、乌兹别克斯坦(1994.7.13)、亚美尼亚(1994.10.5)、白俄罗斯(1995.1.11)、奥地利(1995.2.10)、马其顿(1995.11.15)、瑞士(1996.12.11)、爱尔兰(1999.12.1)、克罗地亚(2000.5.25)和塔吉克斯坦(2002.2.20)。马耳他于1995年4月26日加入,1996年10月30日退出。波兰、匈牙利、捷克分别于1994年2月2日、8日、3月10日加入该计划,1999年3月12日正式加入北约后退出该计划。
【主要活动】进入90年代后,随着华沙条约组织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北约迅速调整战略,以“全方位应付危机战略”取代“前沿防御战略”,通过北约东扩和推行“和平伙伴关系计划”竭力向中东欧和前苏地区拓展影响,在欧洲安全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991年5月28~29日,北约国防部长会议决定:用“全方位应付危机战略”取代“前沿防御战略”;大幅度精简部队,组建一支由7个军组成的主力防御部队、一支7万人的快速反应部队和各成员国武装力量组成的后备部队,以构成北约新的三层次防御体系。11月7~8日,北约在罗马举行首脑会议,通过了《北约新战略概念》,对北约军事战略作出重大调整,放弃“前沿防御战略”,从过去主要对付苏联转向“预防冲突和处理危机”;缩小部队规模,提高其灵活、机动和快速反应能力;调整“灵活反应战略”,削减核武器,但仍将保持一定的核威慑力量。会议决定成立“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邀请苏、波、匈、捷、保、罗和新独立的波罗的海三国参加将于12月举行的首次特别外长会议,以确定双方在政治、安全方面的磋商和合作关系。12月9日,北约举行16国外长会议,次日同原华约国家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以及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外长联合举行了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北合会”)第一次会议。北合会发表了《关于对话、伙伴关系和合作的声明》,决定加强北约和原华约成员国的联系机制,每年举行一次成员国外长会议,每两个月举行一次大使级会议。声明还确定了双方的合作范围,其中包括防务计划、军控、军转民、科技和环保等。
1993年6月10~11日,北约部长理事会春季会议和北合会外长会议相继在雅典召开。北约部长理事会发表声明,称北约愿向在波黑执行任务的联合国维和部队提供空中保护。1994年1月10~11日,北约16国在布鲁塞尔召开苏联解体后的第一次首脑会议,主要讨论了北约在新形势下的新战略和内部调整,与俄罗斯、中东欧国家关系以及波黑冲突等问题。会议提出了《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并发表了《首脑会议声明》。1995年5月31日,在北合会外长会上,俄罗斯外长科济列夫宣布俄正式加入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并签署了北约与俄的《双边军事合作计划》和《定期公开磋商制度框架文件》。科济列夫还发表讲话表示俄仍反对北约东扩,称北约东扩“既不符合俄罗斯国家安全利益,也不符合整个欧洲的安全利益”,“北约作为唯一的军事集团与建立统一的欧洲潮流背道而驰”。12月5日,北约部长理事会通过北约东扩的研究报告并批准西班牙外交大臣哈维尔·索拉纳出任北约秘书长。法国外长德沙雷特在会议上宣布,法国决定加强同北约的关系,重新参加北约军事委员会和国防部长会议,但并不意味着法国参加北约的军事一体化组织。随后,北约举行1979年以来首次外长和国防部长联席会议,正式批准向波黑派出由北约指挥的、6万人组成的多国部队,以监督波黑和平协议执行。这是北约历史上在非成员国领土上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4个非北约成员国也参加了多国部队。1996年6月3日,北约部长理事会春季会议在德国柏林举行,决定建立一支多国多兵种联合特遣部队,同意西欧盟国在美国不派地面部队参与的情况下,以西欧联盟名义动用上述部队,并可使用北约参谋、情报、通讯、运输和后勤等设施,对外实施维和、人道援助等行动。这也是北约建立欧洲防务特性的主要内容。
1997年3月20~21日,美俄总统就北约东扩、军控和双边经贸合作在赫尔辛基举行特别首脑会议。双方在北约东扩问题上各持已见,但均表达一定的合作愿望。俄不再坚持签署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北约-俄罗斯双边关系文件,同意北约提出的,由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签署具有“政治约束力”的国际协议。5月27日,北约16国领导人、北约秘书长索拉纳、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在巴黎正式签署《北约与俄罗斯相互关系、合作与安全基础文件》。文件申明,双方均不把对方视作潜在敌人,努力增进彼此信任;加强在欧洲安全、维和、军控、反恐怖、反走私等领域的全面合作;建立由北约秘书长、俄罗斯代表、北约成员国代表组成的俄罗斯-北约常设联合理事会,每年至少举行两次外长和国防部长会议,每月举行一次大使级会议,就双边安全问题进行磋商,但有关决定需在一致同意的情况下作出;北约表示“不打算、没理由、无计划”在新成员国领土上部署核武器和向新成员国派驻作战部队,但不放弃在新成员国进行军事演习和拥有最低限度军事设施的权利。5月29~30日,北约外长春季理事会在葡萄牙辛特拉举行,决定成立“欧洲-大西洋伙伴关系委员会”,以取代北合会,强化和平伙伴关系计划,还主张加强北约与地中海国家的联系,并决定为地中海沿岸国埃及、以色列、约旦、摩洛哥、突尼斯、毛里塔尼亚六国培训军事人员。7月8~9日,北约成员国在马德里举行首脑会议,一致决定立即与波兰、匈牙利、捷克三国举行入约谈判,在1999年北约成立50周年之前完成法定批准手续。会议通过的《北约东扩宣言》称,北约绝不会把任何欧洲民主国家排除在外,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将是第二轮东扩的候选国。北约首脑会议还通过了北约-乌克兰特殊伙伴关系宪章。会议期间,“欧洲-大西洋伙伴关系委员会”举行首次首脑会议。12月2日,北约秋季国防部长会议在布鲁塞尔举行。由于英国在直布罗陀海峡制空权问题上对西班牙作出让步和希、土在爱琴海制空权问题上达成妥协,北约内部机构改革向前迈出重要的一步。会议决定将北约军事指挥机构层次由四级减至三级,各类司令部由65个裁减至20个,并决定98年6月北约驻波黑维和部队使命到期后,在波黑继续保持一定规模的军事存在。西班牙因其直布罗陀海峡制空权要求得到满足,决定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16日,北约外长秋季理事会在布鲁塞尔举行。16国外长与波、匈、捷三国外长正式签署波、匈、捷加入北约的议定书,并批准了12月2日北约国防部长会议就精简军事指挥系统、延长北约驻波黑部队使命等达成的协议。
1998年5月28日~29日,北约外长春季理事会在卢森堡举行,主要讨论了科索沃、印巴核试验问题。北约16国还与28个伙伴国举行了“欧洲-大西洋伙伴关系委员会”外长会议。6月14日,北约秘书长索拉纳表示,一旦解决科索沃问题的国际和平使命受挫,北约将动用军事手段。10月13日,北约向南联盟发出分阶段实施有限空中打击的“可行动命令”。北约秘书长索拉纳称,此含义是北约16国已将对南采取军事行动的决定权交给北约欧洲盟军司令。12月1日,荷兰议会上院批准北约东扩议定书。至此,自加拿大于1998年2月4日第一个批准该议定书后,北约16国立法机构均已履行接纳波、匈、捷三国入约的法律手续。12月8~9日,北约外长秋季理事会在布鲁塞尔举行,主要讨论了北约新战略。美国强调面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国际恐怖活动、地区和种族冲突的威胁,北约新战略除坚持集体防御原则外,还应包括“捍卫共同利益”;北约对外军事干预只要符合联合国宪章,不一定非要安理会授权。法等西欧国家认为“共同利益”的解释弹性太大,强调“区外”干预不能无限度,北约对外干预不应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德外长菲舍尔再次表示希北约逐步改变核威慑战略,作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加拿大、丹麦和挪威对德主张表示支持,但美、法、英坚决反对。与此同时,“欧洲-大西洋伙伴关系委员会”举行外长会议,通过了1998年至2000年行动计划。欧盟轮值主席国奥地利外长许塞尔同北约秘书长索拉纳举行了欧盟-北约首次会晤。
1999年3月12日,北约在美国密苏里州举行仪式,正式接纳波兰、匈牙利、捷克入盟。三国表示,加入北约是为了寻求安全保障,使自己实现“回归欧洲”的目标。美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对三国入约表示欢迎,并表示这不会是最后一批,因为北约东扩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个进程。3月24日~6月10日,北约在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对南联盟进行了大规模空袭。除美国、加拿大外,西欧13个盟国除希腊因自身利益不主张动武外全部参与。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比利时、丹麦、挪威、葡葡牙10国直接参战,冰岛、卢森堡虽无空军,但也通过出资或提供机场等形式予以支持,奥地利、瑞士、瑞典等传统中立国也对北约行动表示支持。3月24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发表声明,强烈谴责北约空袭南联盟,指责这是公开的侵略行为,决定立即冻结同北约的关系,召回俄驻北约的军事代表,暂停参与北约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 4月21日,捷克、保加利亚、斯洛伐克、匈牙利作出了向对南联盟实施军事行动的北约部队开放领空、陆路、水路的决定。22日,罗马尼亚宣布向北约开放领空。4月23日~25日,北约19个成员国同“和平伙伴关系国”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华盛顿举行首脑会议,庆祝北约成立50周年。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因抗议北约轰炸南联盟拒绝出席会议。会议讨论了科索沃局势,通过和发表了《关于科索沃的声明》、《华盛顿宣言》、《北约战略概念》等文件。《北约战略概念》的内容主要是:(一)关于北约的宗旨。强调北约在坚持“集体防御”职能的同时,基于在“民主、人权、法治方面的共同价值观”,将“为保证欧洲公正持久的和平秩序而奋斗”,致力于建立一个完整、自由、统一的欧洲。(二)关于风险和威胁。认为欧洲-大西洋地区内外的一些国家面临着严重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种族和宗教对立、领土争端、政策不当或失误、侵犯人权以及国家瓦解等可能引发地区局势动荡;该地区之外存在着“核、生、化以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危险和国际恐怖主义活动。”(三)关于联合国的作用。承认联合国安理会担负着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首要义务,在维护欧洲-大西洋地区的安全与稳定方面也起着关键的作用。会议期间,法国总统希拉克、德国总理施罗德等领导人表示,北约绕开联合国对南联盟采取的军事行动是“特例”,不是“先例”,不能推而广之。5月8日,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遭到北约导弹的袭击。同日,中国驻联合国大使秦华孙表示,中国对这起事件感到十分震惊,强烈谴责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违反联合国宪章轰炸我使馆的野蛮行径,并要求安理会立即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此事。同日,北约秘书长索拉纳发表声明称,北约导弹袭击中国驻南使馆“纯属意外”,北约将对这一“灾难性的错误”进行调查。北约向死难者家属及中国政府表达“深深的歉意”,但北约不会因此停止对南联盟的轰炸,除非南联盟同意北约提出的停止轰炸的条件。5月9日,中国政府发表严正声明,强烈抗议北约轰炸我驻南斯拉夫使馆,指出北约的这一行径是对中国主权的粗暴侵犯,也是对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肆意践踏,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必须对此承担全部责任。6月9日,北约与南联盟就南联盟军队从科索沃撤出签署协议。10日,北约秘书长索拉纳在布鲁塞尔宣布,由于南联盟已开始从科索沃撤军,北约暂停对南轰炸。20日,索拉纳发表声明称,由于南联盟军队和警察已全部撤出科索沃,北约决定正式停止对南联盟的轰炸。12月2日,北约召开防务计划委员会和核计划小组会议,并发表公报称,北约的核力量将继续为“保卫和平、预防强权和各种形式的战争”服务。会议呼吁俄罗斯批准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核武器条约并开始进行第三阶段谈判。12月15日,北约在布鲁塞尔总部召开秋季外长理事会。美国副国务卿塔尔博特代替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出席了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了欧洲安全与西欧防务特性、美国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科索沃、车臣局势等问题。北约对欧盟在赫尔辛基首脑会议上作出的组建欧洲快速反应部队的决定表示欢迎,但强调欧盟联合防务计划不应与北约背道而驰,而应促进大西洋两岸关系,要求欧盟对北约中的六个非欧盟成员国土耳其、挪威、冰岛、波兰、匈牙利和捷克一视同仁。
2000年2月15~16日,北约秘书长罗伯逊对俄罗斯进行工作访问,双方恢复了中断近一年的联系。5月3日,约瑟夫· 罗尔斯顿接替克拉克出任欧洲盟军最高司令。18日,北约秘书长罗伯逊在访问芬兰时表示,欧盟与北约之间的关系应是坦率和透明的,欧盟建立与北约并行的结构无论从经济上、军事资源和计划能力方面都是不明智的。罗同时表示,美考虑从科索沃撤军将使北约组织受到削弱。18~19日,"北约在未来欧洲中的作用"会议在立陶宛维尔纽斯举行,美、英、法及9个申请加入北约的国家外长和国防部长与会。9个申请国外长发表联合声明要求在2002年吸收它们入北约。5月24~25日,北约外长理事会、北约-俄罗斯常设理事会、北约-乌克兰理事会、欧洲-大西洋伙伴关系委员会相继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举行。在北约外长理事会上,美通报了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设想,但未能消除欧洲盟国的疑虑。俄外长伊万诺夫参加了中断一年多的北约-俄罗斯常设理事会会议,双方重申致力于建立坚固、稳定和持久的合作关系,北约方面提出尽快在莫斯科设立北约联络处。克罗地亚正式加入"和平伙伴关系计划"。6月5日,俄总统普京访问意大利时提议,俄与欧盟和北约共建全欧非战略性导弹防御系统。7日起,北约和波罗的海地区的11个国家在波罗的海海域举行为期10天的海上军事演习。10日,美国防部长科恩在维尔纽斯与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等波罗的海三国国防部长就北约东扩和地区安全问题举行会谈时表示,北约东扩的步伐不会停止,俄罗斯对北约的决定没有否决权。12月5日,北约国防部长会议在布鲁塞尔举行,美国防部长科恩警告说,如果处理不好欧盟快速反应部队与北约的关系,将会削弱美国与北约和北约与欧盟之间的关系,北约有可能变成"历史遗迹"。 14日,美总统布什的外交顾问、负责北约东扩事务委员会主席布鲁斯表示,北约将争取使所有申请国在2010年前加入该组织。14~15日,北约外长理事会、北约-俄罗斯常设理事会、北约-乌克兰理事会、欧洲-大西洋伙伴关系委员会分别在布鲁塞尔举行。北约外长理事会主要讨论了北约与欧盟两个机构在防务领域的关系问题,强调欧洲防务不是建立一支欧洲军队,双方将以华盛顿首脑会议确立的原则为基础处理两机构间的关系,并初步商定双方的会晤机制。因土耳其的坚决抵制,会议未能就欧盟共享北约指挥系统问题达成一致。北约与俄就进一步恢复双边关系举行了会谈,并就北约在俄开设联络处一事达成一致。
2001年1月,北约与欧盟建立"常设磋商安排",规定双方外长每年开会两次,大使级会议每季度召开3次。2月20日,北约驻俄新闻处成立,北约秘书长罗伯逊赴莫斯科出席仪式。5月28日至6月1日,北约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举办民事应急计划和军民两用合作培训班,哈和其它中亚邻国均派员参加。5月29~30日,北约春季外长理事会、北约-俄罗斯常设理事会、北约-乌克兰理事会、欧洲-大西洋伙伴关系委员会分别在布达佩斯举行。外长理事会主要涉及马其顿危机、巴尔干地区和平、北约与欧盟合作以及导弹防御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问题。北约各国重申了对东南欧安全与稳定的承诺。北约秘书长罗伯逊称,北约曾为结束欧洲的分裂发挥了关键作用,现在正在为拉近欧洲大陆各国的距离发挥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会议期间,北约与欧盟举行第一次正式部长级会议,就加强合作和采取联合行动的可能性进行了磋商。6月7~8日,北约国防部长会议在布鲁塞尔举行,主要讨论了北约内部的欧洲防务特性和导弹防御等问题。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就美拟研发导弹防御系统向盟国作了进一步解释,但未能完全消除盟国疑虑,各国决定就此继续进行磋商。6月12日,北约军事委员会与欧盟军事委员会在北约总部举行第一次会议,由北约军委会主席文图罗尼和欧盟军委会主席哈格兰德共同主持,双方主要就发展安全合作交换了有关情况。6月13日,北约特别首脑会议在北约组织总部举行,主要讨论了北约下一轮东扩、马其顿安全形势以及北约军事力量现代化等问题。北约秘书长罗伯逊重申将在2002年11月北约布拉格峰会上实现第二轮东扩。8月22日,北约应马其顿总统要求,向马派出3500人的部队,执行名为"收获行动"的维和使命,负责监督停火和收缴并摧毁阿族战斗人员的武器。9月12日,北大西洋理事会就发生在美国纽约和华盛顿的恐怖袭击事件发表声明,强烈谴责国际恐怖主义,并表示准备启动《北大西洋公约》第5条款对美国进行支援。随后,北约又分别与俄罗斯和乌克兰发表联合声明,对9·11恐怖袭击事件予以强烈谴责。9月27日,北约宣布,"收获行动"已顺利完成,应马其顿总统要求,以德国部队为主的北约"红狐行动"即日实施,为期3个月,到期后视情可延期。10月2日,北约秘书长罗伯逊宣布北约正式启动《北大西洋公约》第5条款,支援美国对阿富汗反恐军事行动。北约欧洲成员国于10月7日向美国本土派遣预警飞机并提供空中走廊,支持美反恐军事行动。10月3日,俄总统普京首次访问北约总部。11月21至23日,北约秘书长罗伯逊就北约与俄发展新型伙伴关系一事赴俄活动,并向俄总统普京提交了关于双方在反恐等领域进行深化合作的一揽子建议。12月6日、7日,北约秋季外长理事会在布鲁塞尔召开,重点讨论了北约与俄建设新型关系问题。同期召开的北约与俄常设联合理事会发表声明称,双方将在北约-俄罗斯双边关系基本文件基础上,在2002年5月北约春季外长理事会之前建立一个包括磋商、合作、共同决策以及共同行动的新机制。该机制的性质和涵盖范围有待双方在今后几个月内通过谈判确定。北约秘书长罗伯逊表示,新机制将使俄成为北约的"全面伙伴",俄外长伊万诺夫称,此举是双方关系中一项"意义深远的变化"。但美国务卿鲍威尔强调北约将在所有问题上保持其独立决策和行动权,不会在任何问题上给予俄否决权。12月7日,北约宣布,应马其顿总统要求,在马其顿的"红狐行动"将延长3个月,直至2002年3月26日。12月18日、19日,北约国防部长会在布鲁塞尔召开,讨论了反恐、加强北约应对新型危机的能力和发展北约与俄关系等问题。
『贰』 北约简史
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建立的军事集团组织。简称北约,英文简称NATO。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遏制苏联的战略,1949年4月4日与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共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公约于1949年8月24日生效。至1992年共有16个成员国,增加了土耳其、希腊、德国、西班牙。总部在布鲁塞尔。组织机构主要有北大西洋理事会、防务计划委员会、常设代表理事会、军事委员会、国际秘书处等。欧洲盟军最高司令历来由美国将领担任。北约就重大国际问题进行磋商合作,协调立场,加强集体防务,每年举行各种联合军事演习。北约拥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规部队,是西方重要军事力量。
【成立日期】 1949年4月4日。
【宗 旨】 成员国在集体防务和维持和平与安全方面共同努力,促进北大西洋地区的稳定和福利。
【成 员】 19个(2001年):比利时、冰岛、丹麦、德国、法国、荷兰、加拿大、卢森堡、美国、挪威、葡萄牙、土耳其、西班牙、希腊、意大利、英国、波兰、匈牙利、捷克。
【主要负责人】 北大西洋理事会荣誉主席由各成员国外交部长轮流担任,任期1年。现任秘书长乔治·罗伯逊(George Robertson,英国人),1999年10月14 日就任。现任军事委员会主席圭多·文图罗尼( Guido Venturoni,意大利人)将于2002年6月卸任,由哈拉尔德·库雅特(Harald Kujat,德国人)继任。现任欧洲盟军最高司令约瑟夫· 罗尔斯顿(Joseph Ralston,美国人),2000年5月3日就职。
【总 部】 比利时布鲁塞尔。地址:NATO HQ,1110 Brussels,Belgium。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网址www.nato.int。
【出 版 物】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评论》(NATO Review),用英、法、荷、德、意、西文(双月刊),丹、希、葡、土文(季刊),冰、挪文(年刊)编辑出版。
【组织机构】 (1)北大西洋理事会(North Atlantic Council),亦称北约理事会,即部长理事会,最高决策机构。由成员国外长组成,必要时国防部长、财长甚至政府首脑也可与会。每年两次例会。在部长理事会休会期间,各成员国大使级常驻代表负责理事会日常工作。(2)防务计划委员会(Defence Planning Committee),由参加北约防务一体化指挥系统的成员国国防部长组成(法国于1966年7月1日退出军事一体化机构,1995年12月起参加国防部长会议和军委会会议,但仍不参加军事一体化机构。西班牙于1982年加入北约,但不参加军事一体化机构。1997年12月2日,在北约秋季理事会上,西班牙因其在直布罗陀海峡制空权得到保证,宣布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冰岛因无军队不参加上述委员会),每年开会两次,负责审议北约防务政策和军事计划。1966年北约又设立专门负责核防务政策的核计划小组(Nuclear Planning Group, 法、冰未参加)。1968年,除法、冰之外的北约欧洲成员国国防部长组成非正式的北约"欧洲小组"。(3)国际秘书处(International Secretariat),负责北约会议的筹备。秘书长除领导秘书处外,也是部长理事会、防务计划委员会、核防务委员会和核计划小组的主席。(5)军事委员会(Military Committee),系北约最高军事指挥机构,由参加军事一体化指挥系统的成员国总参谋长组成。每年约开会三次,负责就北约防务问题向部长理事会和防务计划委员会提出建议,并对下属各主要战区司令部实施领导。军委会主席由军委会成员推选,任期3年。其日常事务由各国总参谋长任命的常驻军事代表组成军事代表委员会负责办理。军委会下设国际军事参谋部,负责实施军委会的政策和计划,此外还设有3个军事指挥机构: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大西洋盟军最高司令部、美国-加拿大地区计划小组。(6)北大西洋议会(NATO Parliamentary Assembly)。这是北约19个成员国及17个联系国议会间组织,议员由各国议会指定,名额按国家人口比例分配。议会宗旨是鼓励各国议会间的合作,密切各国议会与北约机构的联系,推动实现北大西洋公约的目标。议会每年召开两次全会。
北约"和平伙伴国"目前有:罗马尼亚(1994.1.26)、立陶宛(1994.1.27)、爱沙尼亚(1994.2.2)、乌克兰(1994.2.8)、斯洛伐克(1994.2.9)、保加利亚(1994.2.14)、拉脱维亚(1994.2.14)、阿尔巴尼亚(1994.2.23)、摩尔多瓦(1994.3.16)、格鲁吉亚(1994.3.23)、斯洛文尼亚(1994.3.30)、阿塞拜疆(1994.5.4)、芬兰(1994.5.9)、瑞典(1994.5.9)、土库曼斯坦(1994.5.10)、哈萨克斯坦(1994.5.27)、吉尔吉斯斯坦(1994.6.2)、俄罗斯(1994.6.22)、乌兹别克斯坦(1994.7.13)、亚美尼亚(1994.10.5)、白俄罗斯(1995.1.11)、奥地利(1995.2.10)、马其顿(1995.11.15)、瑞士(1996.12.11)、爱尔兰(1999.12.1)、克罗地亚(2000.5.25)和塔吉克斯坦(2002.2.20)。马耳他于1995年4月26日加入,1996年10月30日退出。波兰、匈牙利、捷克分别于1994年2月2日、8日、3月10日加入该计划,1999年3月12日正式加入北约后退出该计划。
『叁』 北约建立的历史背景,华约是怎样背景下产生的
1949年4月4日美国与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共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标志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正式成立。公约于1949年8月24日生效。北约的目的是与前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国成员相抗衡,若某成员国一旦受到攻击,其他成员国可以及时作出反应、联合进行反击。但这一条款在九一一事件之前,一直未曾付诸实施。及至前苏联解体,华沙公约组织宣告解散,北约遂成为一个地区性防卫协作组织。北约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北约理事会。理事会由成员国国家元首及政府首脑、外长、国防部长组成,总部设在布鲁塞尔。组织机构主要有北大西洋理事会、防务计划委员会、常设代表理事会、军事委员会、国际秘书处等。欧洲盟军最高司令历来由美国将领担任。北约就重大国际问题进行磋商合作,协调立场,加强集体防务,每年举行各种联合军事演习。北约拥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规部队,是西方的重要军事力量。这是资本主义阵营在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是马歇尔计划的发展,使美国得以控制欧洲的防务体系,是美国称霸世界的标志。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世界战略格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处于冷战的对峙状态。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比利时、法国、荷兰、英国、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在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该条约于同年8月24日生效。1954年10月23日,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签订了《巴黎协定》,吸收联邦德国加入西欧联盟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政府曾照会23个欧洲国家和美国政府,要求他们不要批准《巴黎协定》,并建议召开欧洲集体安全会议,讨论“防止德国军国主义再起”等问题,并缔结《欧洲集体安全条约》,但遭西方国家的拒绝。同年11月29日至12月2日,苏联同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匈牙利在莫斯科举行欧洲国家保障欧洲和平和安全会议,会议通过宣言声称:如西方国家批准《巴黎协定》,苏联和东欧国家将在组织武装力量和联合司令部方面采取共同措施。1955年3月,八国又就缔结集体友好互助条约的原则、组建联合武装力量及其统帅部等问题进行了协商,并取得一致意见。5月5日,《巴黎协定》被批准。5月14日,苏、阿、保、匈、民德、波、罗、捷八国在华沙签署了《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简称《华沙条约》。条约有效期为二十年(到期可顺延十年)。该条约由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起草。同年6月4日,根据《华沙条约》第六条规定,华沙条约组织这一军事、政治同盟正式成立。华沙条约组织总部设在莫斯科,俄语、德语、波兰语、捷克语为官方用语。
『肆』 北约的联盟事件
北约的轰炸标志是继1995年北约轰炸波黑,其史上第二个主要作战行动。1999年的爆炸专导致南斯拉夫属军队从科索沃撤离,联合国建立科索沃特派团,并结束20世纪90年代的南斯拉夫内战。[1]
战争期间,北约向990个目标发射2300枚导弹、投掷14000枚包括贫铀弹和集束炸弹在内的炸弹。超过2000名平民丧生,其中包括88名儿童,数千人受伤。超过20万塞尔维亚人被迫撤离科索沃。北约的空袭摧毁了300多所学校、图书馆及超过20家医院。至少40000间房屋被夷平或损坏,约90处历史和建筑遗迹被损坏。
『伍』 有关北约的历史
刚才的哥们给的够详细的了!不过你如果是想考试就记住是美国领头回的以全面对抗华答沙组织也就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早期最前线是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但是在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之后转为以应对像反恐等等!是一个军事组织没听说是政治组织!另外法国德国等传统强国一直努力摆脱美国政治干涉!个人见解多有不托!望见凉
『陆』 历史上华约北约的活动
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组织或华约,俄语:Организация Варшавского Договора)是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北约)组织而成立的政治军事同盟。1955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加入北约后,欧洲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包括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即东德)签署了《华沙公约》,全称《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该条约由原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起草,1955年5月14日于波兰首都华沙签署,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除南斯拉夫以外,全部加入华约组织。条约规定:“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每一缔约国应个别地或通过同其他缔约国的协议,以一切它认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
华约 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北约)组织而成立的政治军事同盟。1955年西德加入北约后,欧洲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包括东德签署了《华沙公约》,形成了与北约对立的社会主义同盟。它对于保卫社会主义的自身安全、免受帝国主义的侵略、保卫世界和平、促进民族解放运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该组织成员国有保、捷、民主德国(1990年9月24日正式退出华约组织)、匈、波、罗、苏、阿尔巴尼亚(1968年9月13日宣布退出华约组织)。
1991年2月25日在布达佩斯举行的华约政治协商委员会特别会议上,华约6个成员国(保加利亚、波兰、捷克和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匈牙利、苏联)的外长和国防部长分别代表本国在一项议定书上签字,宣布华沙条约组织所有的军事机构从1991年4月1日起全部解散,同时停止一切军事行动。1991年7月1日,华沙条约缔约国政治磋商委员会在布拉格举行的会议上,与会各国领导人签署了关于华沙条约停止生效的议定书和会议公报,至此华沙条约正式解体。
http://ke..com/view/58893.htm?func=retitle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英]NATO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法] OTAN l'Organisation Traité de l'Atlantique Nord),简称北约组织或北约,是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一个国际军事集团组织。
1949年4月4日美国与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共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标志着北约正式成立。公约于1949年8月24日生效。北约的目的是与前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国成员相抗衡,若某成员国一旦受到攻击,其他成员国可以及时作出反应、联合进行反击。但这一条款在九一一事件之前,一直未曾付诸实施。及至前苏联解体,华沙公约组织宣告解散,北约遂成为一个地区性防卫协作组织。北约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北约理事会。理事会由成员国国家元首及政府首脑、外长、国防部长组成。总部设在布鲁塞尔。组织机构主要有北大西洋理事会、防务计划委员会、常设代表理事会、军事委员会、国际秘书处等。欧洲盟军最高司令历来由美国将领担任。北约就重大国际问题进行磋商合作,协调立场,加强集体防务,每年举行各种联合军事演习。北约拥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规部队,是西方的重要军事力量。这是资本主义阵营在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是马歇尔计划的发展,使美国得以控制欧洲的防务体系,是美国称霸世界的标志。
http://ke..com/view/26927.htm?func=retitle
『柒』 简述北约建立的历史背景
背景:战后两极来格局形成
第二次世源界大战后,美国推行遏制苏联的战略,1949年4月4日与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共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捌』 为什么说北约的历史是一部二战后的世界现代政治史
因为北约是
为了对抗苏联,准确来说是为了团结西方国家,美国希望养一群狗,咬死其他国家,比如苏联,比如朝鲜。
『玖』 近年来得重大历史事件。
我知道的: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余下的网上看到:
1103年3月24日 南宋杰出的军事将领岳飞出生
1420年3月24日 唐赛儿领导白莲教起义
1603年3月24日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逝世
1839年3月24日 义律潜入广州破坏禁烟
1885年3月24日 镇南关大捷
1893年3月24日 德国天文学家沃尔特·巴德出生
1896年3月24日 俄国波波夫表演无线电通信成功
1905年3月24日 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逝世
1914年3月24日 西姆拉会议,英国与西藏擅自划定中印边界
1919年3月24日 北京发起工读互助团
1921年3月24日 陈独秀在广东活动建党
1927年3月24日 “南京惨案”发生国民党政府却向屠杀者道歉、赔款
1927年3月24日 北伐军占领南京
1927年3月24日 英美在南京制造“三·二四”惨案
1932年3月24日 中日正式开始淞沪停战谈判
1934年3月24日 美国许诺给菲律宾以自由
1935年3月24日 中共中央三人军事小组成立,毛泽东获红军指挥权
1935年3月24日 梅兰芳在苏联演出大获成功
1938年3月24日 日本通过《国家总动员法》
1938年3月24日 蒋介石抵达徐州视察台儿庄作战
1941年3月24日 新四军副军长项英遇害
1949年3月24日 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55年3月24日 中国第一只手表在津诞生
1958年3月24日 美国当红歌星猫王穿上军装
1971年3月24日 南越入侵老挝的企图宣告失败
1972年3月24日 英国强迫北爱尔兰接受其直接统治
1977年3月24日 叶剑英要求军队澄清十个问题
1980年3月24日 《克莱默夫妇》获第5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等五项大奖
1980年3月24日 中共中央命名首批“经济特区”
1980年3月24日 苏州市与意大利威尼斯市结为友好城市
1986年3月24日 利比亚引发美国军事冲突
1990年3月24日 美国王安电脑公司创始人王安逝世
1992年3月24日 列宁格勒核电站发生放射性泄漏事故
1994年3月24日 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专家考证墓主为西汉大数学家张苍
1995年3月24日 “人民友好使者”李约瑟博士逝世
1995年3月24日 英国科技史学家、生物化学家李约瑟逝世
1997年3月24日 北京大唐发电公司成为首家在伦敦上市的中国公司
1997年3月24日 全国人大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
1998年3月24日 北京一尊最古老的佛教石雕被盗
1998年3月24日 陈景润论文手稿被革命博物馆收藏
1998年3月24日 复旦大学分离和克隆人类重要基因27个并获得知识产权
1999年3月24日 北约开始轰炸南联盟
2008年3月24日 不丹国王凯萨尔愿放弃王权 还政于民
2008年3月24日 北京奥运会圣火采集仪式在希腊古奥林匹亚遗址举行赞同0| 评论
『拾』 1787年有哪些战争或重要历史事件
(1)美国领土的扩张:
①手段:赎买、武装颠覆或入侵。
②结果:19世纪中期,美国领土从大西洋沿岸扩展到太平洋沿岸,形成了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西进运动”。
③影响:给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带来灾难;使西部领土得到开发,客观上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美国两种经济形势的矛盾也随之加深。
(2)美国两种经济形势的矛盾:
①北方工商业资本家要求保护国内原料和市场,扩大工业品出口,提高关税,限制工业品进口;希望废除奴隶制,增加自由劳动力,在西部建立自由州。
②南方奴隶主把棉花等原料大批销往英国,并从英国大量输入工业品,力主降低关税,扩大进口,扩充奴隶数量,在西部扩展奴隶制。
③矛盾的焦点在于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3)废奴运动的高涨:19世纪上半期,废奴运动不断高涨。废奴主义者积极呼吁废除奴隶制,并积极付诸行动。南北双方的矛盾日趋尖锐。
(4)内战的导火线:1860年,代表北方资产阶级利益、主张限制奴隶制的美国共和党候选人林肯当选为总统。
[编辑本段]经过
(1)内战的爆发和初期战况:
①1861年,南方的一些州建立南部同盟,接着挑起战争。
②战争初期,北方军队节节失利。
(2)战局的转折:
①为扭转战局,林肯政府先后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②1863年,在葛底斯堡战役中,北方军队获胜,开始掌握战争主动权。
(3)战争的结束:1865年,南方军队投降,内战结束。
[编辑本段]影响
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进一步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起飞铺平了道路。
[编辑本段]内战的起因
南北战争的根本原因是南方的三十万奴隶主,在新移民区扩张奴隶制的,威胁了自由州的存在和发展,侵犯了包括南方自由人民在内的联邦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南方州的战争目的不是从联邦中退出,而是要同北方州争夺边境州和其他未开垦地区的土地,要把奴隶制扩展到整个北美大陆。南方奴隶主的生存和发展驱使南方州对北方开战。北方州除了应战,没有其他选择。
新的历史学者却认为:内战原因不是因为奴隶制度,而是由于不同意识形态文化背景导致价值观点不同,战争爆发深层次原因是围绕国家的统一和分裂,林肯认为在国家分裂面前,奴隶制的存废是不重要的,而导致国家分裂的原因除了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以外就是南北方是两个不同的市场环境,和不同的经济制度。
然而,要对一个历史事件性质做出判断,要求我们一不能凭当事人的声称和主观意愿,二不能只把注意力集中在该事件本身,而要去揭示造成该事件的客观矛盾运动。在分析北美内战的起因时,存在两种倾向。一种倾向认为北方不同意南 方州独立,是违背宪法的行为。另一种意见认为,林肯解放奴隶只是迫 不得以。于是南北战争就不应当被认为是废除奴隶制的问题。
第一种意 见显然忽略了一个事实,即南方奴隶主不会以独立为目标。奴隶制的内在要求迫使南方去争夺更多的土地。这种政策必然要同自由农民和资产阶级的利益发生冲突。在冲突不能在联邦内部通过议会、政治谈判来解决时,就必然以造成联邦破裂的内战形式来解决。社会政治斗争是经济领域斗争的反映,而同伦理道德没有关系。必须正确地从社会生产的矛盾中发掘出美国内战的根本原因,而许多人还在法律、习俗、民族特性、伦理道德方面摸索这场战争的起因,是看不清内战的性质的。
另一种意见,把一个当事人的主观愿望作为事件的客观原因,也是站不住脚的。用一个时代的意识形态去解释一个时代的特性,这种智慧还不如一个小店主。因为后者还能把人的行为同言辞相区分,前者则把人的语言等同于人的行为。我们相信林肯的话是诚恳的,他只是迫不得以解放了黑奴。但是,在历史的必然性面前,个人的主观愿望是不可能成为社会进程的根本动因的。
一、南北战争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联邦?
南方是挑起战争的一方。在战争开始前,北方观望了数月。与此同时,南方的分离主义者们已经在劫掠联邦要塞、军火、船坞、关税局、船只、武器,损毁国旗,扣押驻军。最后,是南方在桑特堡打响了美国内战的第一枪。南方的国防部长沃克在接到桑特堡的消息后公然说:没有人知道从这里开始的战争将在哪里结束。他同时预言南方联盟的旗帜将在五月飘扬在华盛顿国会山上空。
北美内战的内在原因其实已经被南方的战争口号所回答。他们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奴隶制的联邦。
让我们回顾回顾南方奴隶主在美洲扩展奴隶制的历史。1787年的大陆会议和1789年的宪法会议规定了蓄奴地区的永久界限。1820年的密苏里协议则把密苏里州变成一个蓄奴州,同时扩大了蓄奴地区的范围。1854年的堪萨斯- 内布拉斯加法案又一次扩大了蓄奴区的范围。奴隶制不再有固定疆界。任何多数人赞成蓄奴的州都可以成为蓄奴州。在此法案和南方奴隶主操的纵下,新墨西哥州成为蓄奴州。尽管南方奴隶主运到新墨西哥的奴隶还不足50个!
在对外政策方面和在内政方面一样,布坎南为首的联邦政府成为南方奴隶主的工具。他的政府不仅在国内为奴隶制在新移民区的扩张大开绿灯,在海外,他也积极为奴隶主攫取更多的土地。他的奥斯坦宣言公然把夺取古巴(包括使用武力)作为国家的目标。在他的政府的支持下,北墨西哥已经分裂,针对中美洲国家的冒险征服一直在进行。联邦已经成为三十万南方奴隶主的工具。
二、对堪萨斯的争夺带来的影响
在堪萨斯问题上,北方人民对南方奴隶主的妥协走到了转折点。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刚一通过,南方奴隶主组织的先遣武装就进入了堪萨斯州,力图通过武力驱逐当地的新移民。布坎南的联邦政府支持他们的行为。但是北方人民这次不再坐视不管。他们也成立了武装的解救组织,保卫新移民的利益。共和党从这一组织中诞生。奴隶主看到武装行动失效,就又去联邦政府寻求帮助。这一次斗争主要在众议院展开。在此次斗争中,民主党内部分裂成为北方和南方的支持者。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的提案人道格拉斯也加入了反对南方的阵营。因为南方奴隶主在堪萨斯的作为践踏了新移民区人民的主权原则。
共和党的纲领是:新移民区不再为奴隶制提供一寸土地。奴隶制只能存在于它原先存在的南方州。这一政纲是南方奴隶主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答应的。 因为南方的奴隶制不能只存在于南方。它的内在逻辑规定了它必须向新移民区扩张。
三、南方奴隶主为什么要把奴隶制引入新殖民区?
土地是奴隶制经济的核心问题。美国的奴隶制如果被限制在原先的土地上,它就注定走向灭亡。
奴隶制经济同自由小农的经济不同。依靠简单、廉价劳力的奴隶制经济只有建立在大片肥沃土地上才能获利。而建立在精耕细作,更多依靠资本、劳力、智力和能量投入,较少依赖土地自然肥沃度的现代农业,是与奴隶制格格不入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一些原先使用奴隶劳动的州逐渐变成为为南方蓄养奴隶的州,比如马里兰州和弗吉尼亚州。长久的奴隶制经济也使得部分南方州土地肥力的耗尽,不得不做起蓄养和贩卖奴隶的生意,比如南卡罗来纳州。于是,一部分奴隶主亟需大片未开垦的土地,另一部分奴隶主则要借助奴隶贸易发财。这就是南方奴隶主需要在更广大的土地上建立起奴隶制的根本动因。
政治上,蓄奴州的公民人口趋势是越来越少于自由州,南方奴隶主对联邦的控制就越依赖于参议院。因为在参议院中,不论人口多寡,每州都有两个代表。为了扩大奴隶制在联邦的影响,把新加入联邦的州变为蓄奴州就成为一种有力的手段。
在蓄奴州内部,不到三十万的奴隶主阶级要面对几百万贫困的白人自由民。这些自由民对奴隶主财产的威胁是不言而喻的。只有通过海外冒险和在北美大陆内部的土地争夺,引导这些自由民产生对新土地的渴望和有朝一日成为奴隶主的梦想,南方的奴隶主才能把身边的危险能量转移到其他无害的地方上去。
由此可见,奴隶制是北美内战的根源。南方奴隶主在新大陆扩张奴隶制的企图打破了联邦内部的力量平衡。南方州的目的不是要脱离旧的联邦,而是要在新大陆上建立起另一个奴隶制联邦。
在下面,将继续指出内战的实质不在于南方州要脱离联邦,而在于南、北双方对边境州的争夺。南方在战争中想得到的不是独立,而是边境州的土地。这些边境州的绝大多数人口是自由民。有的州已经加入北方联邦。这些州包括:马里兰州、弗吉尼亚州、北卡罗来纳州、肯塔基州、田纳西州、密苏里州和阿肯萨州。
四、边境州和蓄奴州的状况
被大段南北走向的山脉所分割的大西洋延岸的低地和密西西比平原是美国 奴隶制的家园。插在两平原中的山区,富含煤炭、盐、石灰石、金属矿石、黄金,适于多种产业的发展,则是自由民的地区。奴隶制在这里没有根基。 在边境州内,生活在这些高地上的自由民构成了边境州人口的大多数。 以下是每一个边境州和蓄奴州的状况。
得拉维尔:在事实上是联邦的一员。绝大多数人口反对奴隶制。该州只有1798名奴隶。南方宣布了对得拉维尔的领土要求。
马里兰:687,034名人口中有87,188名奴隶。绝大多数人站在联邦一边。但 奴隶主占有重要职位。这是因为少数的奴隶主阶级通过传统权力的继承、 政治上的欺骗和高度聚集的财富,保证了他们的政治特权。
弗吉尼亚:南北方军队的主要驻扎地。该州的西北部高地有15,000名奴隶 及二十倍于此的自由民。东部低地有五十万奴隶。向南方州贩卖奴隶是该 地区的一项主要收入。在东部地区的政治头目们通过操纵州立法会做出退 出联邦的决定,并为南方军队敞开大门后,西北弗吉尼亚当即退出弗吉尼亚州,加入联邦。
田纳西:在一百多万居民中,有仅三十万的奴隶。该州已处在南方军事戒 严令的统治下。在1861年的冬天,奴隶主们建议就退出联邦举行全民公投。 绝大多数人为了不给分裂分子提供借口而反对了公投。就是后来已经处于 南方军队的统治之下,仍然有1/3强的人在公投中支持联邦。田纳西的东部 山区是反抗南方统治的中心。南方不得不用军队把东田纳西置于其控制下。 类似的情形也存在于北阿拉巴马、西北佐治亚和北卡罗来纳的北部地区。
密苏里:在一百多万人口中有大约十多万奴隶。在1861年的公决中,该州的人民决定不退出联邦。身为州长的杰克逊却公然违背人民的意愿,带领 着武装从德克萨斯、阿肯萨和田纳西进攻密苏里,妄图用武力迫使该州退出联邦。
新墨西哥:那时还不是一个州。在布坎南总统时代,为了向该州输送一部奴隶制宪法,南方向该州运送了25名奴隶。该地区支持联邦。南方州于是从德克萨斯向新墨西哥派遣了武装的冒险分子。该地区人民已向联邦政府寻求包护。
南卡罗来纳州、密西西比和阿拉巴马是分离主义运动的灵魂。南卡罗来纳州、密西西比州和阿拉巴马州拥有众多的奴隶人口。
肯塔基则有些特殊。在一百多万的人口中,奴隶有二十多万。该州的三次公决都支持联邦政府。但是该州的高层官员却都是狂热的蓄奴主义支持者。 在南方联盟忙于扑灭东田纳西的反抗时,作为折衷,南方联盟认可了该州的中立。可是不久南方军就进攻了“中立”的肯塔基。肯塔基人民才从中立的梦中惊醒。立法会公开宣布支持联邦。伊利诺伊、印第安纳和俄亥俄州的志愿者们也匆匆来到肯塔基,帮助肯塔基人民驱逐南方的武装。
南方联盟合并密苏里和肯塔基的企图暴露了“为退出联邦的权利而战”的借 口只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南方联盟只承认人民退出联邦的权利,而不承认人民保留在联邦中的权利。
五、废除奴隶制势在必行
既然奴隶制已经 成为联邦继续存在的障碍,那么,为什么不干脆废除奴隶制?在一些边境州中,还有一些忠于联邦的奴隶主。为了争取这一部分人,林肯一再声明不废除奴隶制。但是,对边境州的争夺已经从外交和议会转移到战争中来了。战争的逻辑将迫使联邦政府争取最广大的支持,打击南方最薄弱的环节,即奴隶制。
[编辑本段]第一阶段
1860年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总统,美国民主党遭到惨败,这就成为南方奴隶主脱离联邦和发动叛乱的信号。南部蓄奴州南卡罗来纳州首先脱离联邦,接着佐治亚州、亚拉巴马、佛罗里达、密西西比、路易斯安那和得克萨斯诸州相继脱离, 并于1861年2月宣布成立“南部同盟”,另立以杰斐逊·戴维斯为总统的政府。1861年4月12日叛乱政府军开始炮轰在南卡罗来纳的联邦萨姆特要塞,14日被攻陷。林肯政府于4月15日发布讨伐令,内战爆发 。不久,弗吉尼亚、北卡罗来纳、田纳西、阿肯色4州退出联邦参加南部联盟。
战争初期北方实力大大超过南方,北方有2234万人口,南方只有910万,而且其中有380多万是黑奴。北方有发达的工业,四通八达的铁路网和丰富的粮食,而南方几乎没有工业,铁路也很少。但南方有充分的军事准备,拥有装备及训练都较精良的军队,名将辈出包括“西点第一名将”——莱斯特·李,“石墙”——杰克逊,“不败的猛将”——约翰斯顿,“little贝利撒留”——史蒂文森等等绝大多数优秀的西点军校毕业的将领都投向了南方。而且,内战前夕J.布坎南总统曾设法把大量武器和金钱输送到南方去。林肯政府在内战初期进行战争的目的是恢复南北的统一,担心触动奴隶制度会把一些边境奴隶州推向南方叛乱者一方,从而失掉边境诸州这个重要的战略地区。由于北方政府不肯宣布解放奴隶。因此,在内战第一阶段,北方在军事上连遭失败。在1861年7月马纳萨斯和1862年夏的半岛战役中,北军损失惨重。北军虽然在西线取得一系列辉煌战果,从南军手中夺取了几个重要战略据点,但是这些战果都被东线的惨败所抵消。
在北方军事上屡次失败的情况下,共和党内部的激进派及社会上的废权主义者提出解放奴隶和武装黑人的主张。林肯也意识到解放奴隶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