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高中历史所有知识点总结归纳(不是小条的知识点)
1840--1842年 鸦片战争
1856---年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844年 中关《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1858年 中俄《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英
《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签订
1860年 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
俄《北京条约》签订
1895年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
19世纪40—50年代 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70年代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1898—1900年 义和团运动
1898年 戊戌变法
1905年 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 黄花岗起义
1911年lO月10日 武昌起义
1912年(民国元年) 中华民国成立 清帝退位
1913年 二次革命
1915年 护国运动开始
1916年 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5年 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9年5月4日 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1921年7月23日 中共一大,标志中共成立
1922年7月 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1923年 中共三大,制定革命统一战线策略
1945年 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949年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城市
1956年 中共八大,成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1978年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982年 中共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987年 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1992年 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 中共十五大,确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1924年 国民党一大、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形成
1936年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年9月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925年 孙中山逝世 五卅惨案、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
1926年 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1927年3月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
1927年4月12日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ge命政变
1927年7月15日 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ge命政变
国民革命失败
1927年8月1日 南昌起义
1927年9月 秋收起义
1927年8月7日 八七会议
1935年1月 遵义会议
1935年 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
1935年底 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
1937年秋 中共召开洛川会议
1931—1933年粉碎国民党四次反ge命“围剿”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中央红军长征
1942年 中国共产党开始整风
1957年 中国g共产党进行整风,反右派斗争开始
1945年8月—10月10日 重庆谈判 双十协定签字
1949年4月 北平谈判
1946年初 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1949年9月北平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开幕
1946年6月 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开始
1947年6月 人民解放军开始全国规模的反攻
1948—1949年 辽沈、淮海、平津战役胜利结束
1949年4月 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国民政府覆亡
1931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1952年 土地改革运动
1950—1953年 抗关援朝战争
1950年 镇压反革命运动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3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
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颁布
1956年 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1957年 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
1958年 “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9年 “反右倾”斗争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 ’
1967年 二月抗争
1976年 四五运动
1973年 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国民经济复苏
1975年 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1971年9月13日 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1976年10月 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革”结束
1971年10月 联合国恢复我国合法席位
1972年 中美、中日关系开始正常化
1997年7月1日 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14—17世纪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7—18世纪 欧洲启蒙运动
18世纪60年代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
1765年 “珍妮纺纱机”发明,揭开工业革命序幕
1785年 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1807年 富尔敦制成汽船
1814年 史蒂芬孙发明火车
1866年 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1867年 诺贝尔发明炸药
19世纪70年代 贝尔发明电话
19世纪80年代 卡尔•本茨研制汽车
19世纪90年代 马可尼试验无线电报成功
17世纪后半期 牛顿力学体系确立,标志近代科学形成
19世纪30年代 法拉第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为电的时代创造条件
19世纪初 道尔顿原子论标志近代化学的开始
17世纪早期 哈维血液循环学说奠定近代生理学基础
19世纪 细胞学说、进化论、能量守衡定律并称三大发现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奠定现代物理学基础
1840年前后 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
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家
14—15世纪 新航路开辟,为世界市场形成创造条件
19世纪中后期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殖民体系
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1825年 英国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
1857年 资本主义爆发世界性经济危机
1929—1933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33年初 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开创
国家干预经济发展新模式
20世纪50—70年代初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黄金
时期”
20世纪60年代初 联邦德国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
大国
20世纪60年代末 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1973年 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
1973年 资本主义世界引发战后最严重经济危机
1967年 欧洲共同体成立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亚洲新加坡、韩国成为世界经济
发展最快地区
1995年 世界贸易组织(WTO)正式成立
1997年 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
20世纪90年代 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
经济合作组织形成
20世纪90年代 知识经济首先在美国出现
1992年 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
2001年12月11日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640年—1688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775—1783年 北美独立战争
1789年7月—1794年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1810—1826年 拉丁关洲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
独立运动
1861—1865年 美国内战
1861年 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8年 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871年 德意志统一最终完成
1640年 查理一世被迫召开议会,英国资产阶级
革命开始
1775年 来克星顿枪声,北美独立战争开始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
开始
1804年 海地宣布独立,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开始
1688年 英国“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
治确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1783年 英国承认美国独立,美国独立战争结束
1794年 法国热月政变,法国大革命结束
1689年 英国通过《权利法案》
1776年 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布独立
1789年 法国发布《人权宣言》
1804年 拿破仑颁布《民法典》
1862年 美国通过《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792年9月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1799年 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
1804年 拿破仑称帝,法兰西第一帝国开始
1882年 德、意、奥三国同盟正式建立
1907年 英、法、俄三国协约最后形成
1922年10月 墨索里尼在意大利上台,建立法西斯专政
1933年初 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开始建立法西斯专政
1936年 广田弘毅内阁上台,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
1914—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39年9月—1945年9月2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14年6月28日 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1938年9月 慕尼黑会议
1939年9月1日 德国闪击波兰,二战爆发
1941年6月22日 德国闪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1941年12月7日 日本突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2年初 《联合国家宣言》签署,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正式形成
1943年11—12月 苏、美、英举行德黑兰会议
1943年12月 中、美、英发表《开罗宣言》
1944年6月 美英军队在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1945年2月 苏、美、英举行雅尔塔会议
1945年7—8月 苏、美、英举行波茨坦会议
1942年6月 中途岛战役——太平洋战场转折
1942年7月—l943年2月 斯大林格勒战役——二战转折
1942年10月 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转折
1931年9月18日 九一八事变
1932年 伪满洲国成立
1935年 华北事变
1937年7月7日 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开始
1937年8月13日 八一三事变
1937年12月 南京大屠杀
1940年 汪精卫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
1943年9月 意大利投降,法西斯轴心集团开始瓦解
1945年5月8日 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场结束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投降
1945年9月2日 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二战结束
1919年1—6月 巴黎和会,凡尔赛体系建立
1921年11月—1922年2月 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体系建立
二战后—1991年底 雅尔塔体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
1920年 国际联盟成立
1945年10月 联合国建立
1949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1955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 马克思主义诞生
1903年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
列宁主义诞生
1864年 第一国际在伦敦成立
1889年 第二国际在巴黎建立
1919年3月 共产国际在莫斯科成立
1871年3月—5月 巴黎公社
1917年11月7日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935年 共产国际七大制定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策略
1925年 联共(布)“十四大”--工业化方针
1927年 联共(布)“十五大”--农业集体工业化方针
1936年 苏联新宪法颁布,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在苏联确立,标志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
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
1956 苏共“二十大”,波兰波兹南事件,匈牙利事件
1968 苏联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20世纪80年代末 东欧剧变
1922年 苏联成立
1991年底 苏联解体
19世纪上半期 亚洲革命风暴
1848—1852 伊朗巴布教徒起义
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1857—1859年 印度民族大起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亚洲的觉醒
1900年 义和团运动高潮
1911年 辛亥革命
1905—1908年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㈡ 高中文科 (政治 历史 地理 ) 知识点总结。
你是高中生吧!我是路过的的,帮你一下!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
原因: 1.与资本主义不同:(1)社会生产目的: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2)人与人的关系:平等劳动关系,走向共同富裕(3)分配方式
2.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和由此产生的社会成员之间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生产关系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国有经济:1.外沿: 国有自然资源,国有企业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
2.地位: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经济基础和国民经济领导力量
3.主导作用体现在控制力上:(1)对国民经济命脉占支配地位→保证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2)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
4.主导作用的意义: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经济命脉,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
5.国有经济比重下降,但只要坚持公有制主体,国家控制经济命脉,就不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性质
6.主导作用实现方式: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
集体经济:1.地位:公有制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2.优越性: (1)把分散的生产资料组织起来,有助于克服个体经济力量单薄,无力地与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弱点(2)集体经济组织是独立的经济单位,有充分的自主权,经营方式比较灵活,对市场有较强的适应性,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
3.作用: (1)共同富裕原则得以实现(2)吸收社会分散资金(3)缓解就业压力(4)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收入
4.农村集体经济: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1) 集体和农户两个经营层次
(2) 实行双层经营体制的理由:铜我国总体水平低相适应,避免过去大规模经营造成的弊端;适应农业生产特点
(3) 内容:a.一方面,在坚持基本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农户与集体签订合同,承包一定的土地或生产任务,并根据劳动成果取得劳动收入b.另一方面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结合起来,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统分结合
(4) 优越性:发挥了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既能适应分散的小规模经营,又能适应相对集中的规模经营
(5) 作用: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
(6) 家庭承包是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双层经营体制是家庭承包的保障
混合所有制经济:1.含义:由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和经营的所有制形式2.股份制企业的性质取决于与它相适应得的社会制度和控股权在谁手里
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1.原因:社会化大生产程度有不同层次,生产水平多层次决定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性2.作用: (1)有利于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2)有力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以公有制为主体:1.表现: (1)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既有量的优势,又有质的提高(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作用:保证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 个体经济: (1)性质:小商品经济
(2)特点:a.本质特点:以劳动者自己劳动为基础,一般不剥削他人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和支配b具体特点: (与私营经济比较)规模小,投资少,设备简单,经营灵活(3)作用: a利用分散的资源b发展小商品生产c保存和发展传统技艺d活跃市场e方便人民生活f增加劳动就业
2. 私营经济:(1)性质:资本主义性质
(2)特点: a本质特点:雇佣劳动,剥削他人,以利润为目的b具体特点:(与个体经济比较)规模大,设备先进,生产率高
(3)作用:a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资金b为发展生产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服务c吸引劳动者就业d增加劳动者收入和国家财政收入e提高国家综合经济实力
3. 外资经济: (1)资本主义性质(2)外延: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境外资本部分以及外商独资企业(3)地位:一种重要的非公经济(4)作用:a节省我国资金b学习国外先进经验c有利于培养人才d加快现代化进程
4. 非公经济作用: (1)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2)加快生产力的发展(3)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4)增加就业(5)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5. 非公经济地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6. 对非公经济政策:鼓励 保护 引导 监督 管理
基本经济制度的必要性:
1. 根本原因: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
2. 具体原因: (1)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a是以社会化大生产的公有制必然在所有制结构中居于主体地位b有社会主义本质决定: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逐步消灭剥削,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 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生产力整体水平低,不平衡,多层次;人口多,底子薄,人民生活水平不高
3. 有“三个有利于”决定∶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为社会主义服务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三个有利于”的内容: (1)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2)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3)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基本经济制度的作用: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促进我国经济建设(3)促进社会进步
三、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1.范围:社会主义公有制
2.分配客体: 个人消费品(不是生产资料)
3.必然性: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2)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3)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4. 优越性(作用): (1)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2)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3)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5. 地位: 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1)所有制基础:个体私有制(2)分配主体:个体经营者(3)分配客体: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4)同个体经济相适应
2.按生产要素分配: 资金 技术 土地 劳动力
3.福利性分配
基本分配制度的必然性:1.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2.由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决定
3.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而这些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各自发挥着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有者凭生产要素的贡献获得自己相应的收入,才能激励人们更有效的使用生产要素,提高其利用效率
→综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就必须按劳分配,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一、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资源配置:1.目标:是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2.必要性:解决人们对资源需求的无限性和资源有限性的矛盾3.两种方式: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主要通过市场调节作用实现
市场: 1.产生:市场是和商品经济同时产生和发展的
2.含义:狭义:商品交换的场所,有形市场 广义: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3.作用(即价值规律作用):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的变化和相互作用,支配着人们的经济活动,即调节着人、财、物的投放方向和数量比例
市场经济:1.含义: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2.随着社会化大生产产生和发展
3.有效运行的条件:(1)企业多,自由进入市场,充分竞争(2)灵活的价格(价格是资源配置最集中的表现)
平等性:1.含义:市场上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2.决定因素:价值规律的作用,价值规律也是市场经济基本规律
3.内容: (1)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2)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4.作用:使市场经济有利于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竞争性: 1.含义: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争
2.原因: (1)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也是市场经济的特征(2)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价格在竞争中形成,所以竞争是商品交换得以进行的前提
3.作用: (1)积极作用:a对生产者和经营者形成外在压力,使其改进技术,提高产率,优胜劣汰 b保证价格变化灵敏性,使供求关系很快得到调整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综上,竞争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2)消极作用: a盲目竞争,社会资源的浪费b导致垄断,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
4.正确看待竞争:公平竞争,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
法制性: 1.含义:社会经济运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础,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依据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
2.必要性:健全的法制是协调和处理矛盾,体现公正平等的依据和准则
3.对经济活动参加者的要求:(1)学法 懂法 守法 用法 (2)及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又能够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开放型:1.含义:市场不是相互封闭的,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同世界连在一起
2.决定因素: (1)生产者和经营者为市场需要而进行生产和经营,实实质是为消费者而生产和经营(2)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广泛发展要求具有开放性
3.作用: (1)打破区域封锁(2)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4.地位: 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内在属性
四个特征的关系:1.平等性与竞争性相互制约:没有平等性,竞争不能正常进行;没有竞争就无平等可言
2.法制既是平等和竞争的保证,又是平等性的体现
3.开放是平等和竞争充分展开的前提,也是法制发挥作用的社会条件
4.四个特征既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又是市场经济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四个特征的共同作用(市场经济作用): 1.有效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2.引导企业按照社会需要组织生产经营3.对商品生产者实行优胜劣汰的选择
二、国家的宏观调控:
市场的不足:1.市场不是万能的
2.市场具有固有的弱点和缺陷:
(1)自发性:表现:a生产经营者追求自身利益b不正当经济行为
危害:a两极分化b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2) 盲目性:原因:a生产经营者不可能掌握社会各方面信息b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
危害:a经济波动b资源浪费
(3) 滞后性:原因:a事后调节b时间差
危害:a经济波动b资源浪费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1.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有其固有的缺陷和弱点2.不仅要有市场调节,还要有宏观调控3.宏观调控可以克服市场的缺陷4.二者结合,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调控的手段:1.经济手段: (1)含义: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
(2)外沿: 经济政策:价格、税收、信贷、利率、汇率、产品销售、产业、扶贫、货币等政策
经济计划:年度计划、五年计划、十年规划
(3)作用:经济政策: 调动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
经济计划: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经济发展起重调控作用
2.法律手段:(1)含义: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2)市场经济法制性
(3)作用:a有效维护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合法权利b调整社会经济关系c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d保证经济正常运行
3.行政手段:(1)含义: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2)特点:直接、迅速(3)注意:a必须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b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运用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性:1.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2.市场经济是我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需要
社会主义舒畅经济的基本特征: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公有制意义:(1)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有坚实的经济基础(2)劳动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得以实现(3)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原因:(1)各部门各企业以及劳动者之间利益上的一致性,国家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2)国有经济导向作用(3)中共作为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领导核心,有能力将全国人民的意志统一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第一节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一、 企业:
含义: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是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
特点: 1.以盈利为目的2.从事生产经营活动3.独立经营,独立核算4.是人和物相结合的经济组织
地位:最重要的市场主体
作用: 1.市场经济活动主要参加者2.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着3.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
重要性:企业素质的高低以及企业是否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直接关系着国民经济状况的好坏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企业法人:1.依法成立2.有必要的财产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4.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大中型企业的地位和特点:1.地位:我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2.基本特点: (1)大规模采用及其生产(2)较系统利用现代科学技术(3)劳动分工精细,协作关系严密(4)适应能力强(5)外部联系广泛
二、公司:
含义: 依法设立的,由法定数额所组成的,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特点: 1.从事生产流通或其他服务性活动的经济组织2.自主经营,独立核算
优点: 1.是大中型企业普遍采取的企业组织形式2.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3.有利于按照国际惯例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法人治理结构: 股 东 大 会
↓ ↓
( 所有权 ) 董事会 ← 监事会(监督权)
↑ ↑
总经理(日常经营权)
(“→”表示制约关系)
分类: 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1.相同点:(1)都是依法设立的企业法人(2)股东都附有有限责任(3)公司都以其全部资产对债务负责(4)组织机构大体相同(5)都有名称和章程
2.不同点:(1)资本是否划分为等额股份(2)是否可以发行股票,公开募股机子(3)资本是否一定是货币(股份公司是)(4)股东人数有无限制(5)注册资本数额、设立程序、适用范围不同
三、国有大中型企业:
地位: 国民经济的支柱
支柱作用的表现:1.在国民经济的关键和重要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2.再过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国有经济中,贡献最大,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发挥重大作用3.拥有雄厚的资产、一流技术水平、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良好的企业素质→壮大国有经济,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巩固社会主义主义制度,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1.含义:企业的生产总值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值
2.地位: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的综合指标
提高经济效益:1.含义: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以最小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合市场需要的商品和劳务
2.原因: (1)企业以盈利为目的(2)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活动的根本出发点
3.重要性: (1)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企业)
(2)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对人民)(3)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对国家)
4.方法和途径: (1)a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b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c由粗放向集约转变→a要求b;a导致c(2)a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产率,按价值规律和国情办事b以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实行市场需要的产品→a导致b
兼并、联合和破产:1.依据: (1)激烈的市场竞争(2)优胜劣汰原则
2.作用:(1)提高企业经济效益(2)优化产业结构(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力杠杆
3.兼并: (1)重要性:把国有企业推向市场,让其参与市场竞争,接受优胜劣汰选择的有效形式(2)意义:a减轻国家财政负担b有利于把劣势转化为优势,从而实现生产的集中和优化,提高总体效益(3)核心: 竞争
4.“强强联合”:(1)目的:大企业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2)作用:a实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b降低生产成本c提高产率d促进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e扩大市场占有额f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g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5.破产: (1)依据:a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的必然结果b增强我国企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2)作用: A积极作用: a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激发企业活力,改善管理,改进技术,提高产率b有胜列塔,资源优化配置B消极作用: a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管理者利益损失b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造成社会动荡
第二节 企业的经营者
一、 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
厂长(经理)的地位:中心地位
1.厂长(经理)依法行使职权 ,受法律保护
2.中心地位的表现: (1)统一指挥,全面负责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对企业两个文明建设负全面责任(2)决策权和生产指挥权(3)其他领导受其领导,对其负责
3.中心地位的重要性:使生产经营活动有序进行,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4.厂长与职代会的关系: (1)厂长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和指挥作用,必须建立在民主管理的基础之上(2)内容:a厂长必须依靠职工群众履行企业各项义务b支持职代会、工会等的工作c执行职代会决定
职代会的地位:1.性质: 是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使职工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机构
2.权力和作用: (1)审议企业重大决策(2)监督行政领导(3)维护职工合法利益
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 1.作用: 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本企业的贯彻执行实行监督
2.体现: (1)保证党的领导,贯彻方针政策,企业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2)支持厂长行使职权,权责统一,有效组织经营(3)发动带领群众开展民主管理活动,保证职工主人翁地位,与厂长领导相统一,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4)领导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推动两个文明健康协调发展
国有企业领导体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企业与国家、职工的关系:
1.企业与国家的关系:是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1)努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促进国有经济的发展(2)从全局出发,维护整体利益,自觉地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为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贡献力量
2.企业与职工的关系:是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1)把自我积累放在首位,增强企业的发展能力,使企业能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2)关心群众生活,照顾职工现实利益→综上:充分调动企业职工和管理者的生产积极性,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
二、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要求: 1.国有企业经营者首先应该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团结职工群众,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沿着正确方向发展(2)任何企业的经营者都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两个文明建设(3)良好的业务素质: 在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
三、企业的信誉和形象:
意义: 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使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
集中表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1.正当竞争: (1)手段:提高质量,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创立名牌,提高信誉(2)作用和结果::a社会作用:保护国家集体和消费者的利益,提高产率,促进技术进步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b法律结果:受法律鼓励和保护2.不正当竞争:(1)手段:躲避法律或直接违法,弄虚作假,欺诈,损人利己(2)危害和后果:a社会危害:损害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利益扰乱经济秩序,不增加社会财富,造成巨大浪费b法律后果:受法律制裁
第一节 三大产业
一、农业:
GDP: 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在其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GNP: 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农业的地位:国民经济的基础
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性:
1.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决定: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 (1)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2)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3)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2.由我国农业现状决定: (1)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差(2)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3)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
3.由建国以来我国历史经验证明:农业发展快,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就快
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性:1. 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的地位2. 我们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强
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途径:1. 含义:粗放向集约转变
2. 核心: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
(1)靠政策
(2)靠科技:靠科技:a教育,提高全体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b农业、科技、教育结合,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才能推动农业现代化
(3)靠投入:资金投入和物质投入,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共同投入
(4)靠产业化经营::a措施: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b目标:把农业生产改造为与市场经济相衔接的社会大生产c重要性:现代化农业的重要保证
(5)靠产业结构调整
二、工业:
分类: 1. 重工业: 生产资料 2. 轻工业: 消费资料
地位 :国民经济的主导 表现在: 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
作用: 1. 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技术和装备(2)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能源和原材料(3)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提供各种消费品(4)国家积累的主要来源(5)加强国防的重要条件
重要性: 1. 一个国家工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这个国家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
2. 要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工业
三、第三产业:
层次: 1. 流通部门 2. 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 3. 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 4. 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
发展条件: 1. 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2. 社会分工细化和专业化程度提高3. 一二产业产率高,就业人口比重下降,为第三产业提供劳动力4. 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变化,提供市场5.国际经济技术交流
作用: 1. 方便消费者,提高人民生活质量2. 促进一二产业3. 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重要性: 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1.第三产业在世界各国蓬勃发展,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趋势
2.第三产业的繁荣与发展程度高低,已成为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
发展第三产业的必要性: 1. 由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
2.由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决定: 原因:(1)一二产业产率低,劳动力束缚(2)认识上重视工业,轻视流通、服务行业
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1. 有效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2. 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
3. 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发展第三产业的途径、措施:1. 发展现代服务业2. 改组改造传统服务业3. 面向居民消费,促进服务业的市场化和社会化4. 明显增加服务业增加值明显增加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服务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
四、三大产业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1.第一产业为二三产业奠定基础
2.一二产业为第三产业创造条件
3.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一二产业进步
第二节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一、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和义务统一的意义: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有劳动者享有的权利和劳动者履行的义务构成,是通过劳动者实现权利和履行义务体现出来的
权利: 1. 内容: (1)劳动权是公民享有的各项权利的基础(2)具体权利:a平等就业和选择就业b取得劳动报酬c休息,休假d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e接受职业技能培训f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g提请劳动争议处理h其他权利
2. 意义:(1)保障和落实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2)充分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和智慧,使他们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的保证
义务: 1. 完成劳动任务
2. 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
3. 提高职业技能: (1)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水平和产品质量好坏,一个国家的劳动者技能水平代表这个国家经济实力甚至是生产力水平(2)劳动者职业技能的提高是劳动者迎接21世纪挑战的需要,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4.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1)性质: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体现 (2)基本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3)作用:a促进人们形成对本职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
国家不是BC,不会把这些东西放到网站上的!要注意哦!
你也可以去买一本超厚的高考指南!(个人经验)
come on!!!
㈢ 高中历史文科会考知识点总结(最好按时间顺序,国内外分)
必修一政治史,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地方官制等;中国近现代:鸦片战争,抗日战争等各种战争及建国后各种建设;世界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世界近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得发展,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冷战,多极化。 必修二经济史,分中国古代:各朝经济政策,小农经济,重农抑商等;中国近现代: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建国后计划经济及市场经济等;世界近现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第一,二次工业革命,苏联的经济建设; 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得发展(孔孟,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明清进步思想家),道家思想;中国近现代:魏源"开眼看世界",洋务派"中体西用",康梁维新思想,辛亥革命理论,新文化运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世界古代: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亚力士多德,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世界近现代:启蒙运动等。 必修三科技文化史: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数学及天文历法,书法艺术,文学艺术等;中国近现代:两弹一星,袁隆平杂交水稻,信息技术发展,双百方针,现代教育发展;世界:伽利略,牛顿三大定律,相对论,量子力学,生物进化论,细胞学说,第一,二,三次工业革命科技成果,文学发展,美术发展,音乐发展。 重点大概就是这些,建议分各个时期记忆,条理比较清晰,望采纳
㈣ 高中文综知识点总结(政治历史地理)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从原始阶段刀耕火种,春秋战国时采用牛耕技术。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2、 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是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纺织业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周礼考工记》中国有六职(妇功、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
(3)丝绸之路:汉代开辟。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4)明代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冶金业主要成就: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已经出土有小件铜器。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由自然通风——人力皮囊——马排——水排(东汉、杜诗)。
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先有陶后有瓷
(2)陶器:a、产生——原始时代彩陶b、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c、独特技术——唐三彩d、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3)瓷器:a、唐代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b、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彩绘工艺。c、清朝:粉彩瓷器的工艺技术发明——康熙时期、顶峰——雍正时期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
(1)秦代管理“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2)汉代在进行集中贸易的“市”, 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六朝时代,出现了“草市”
(4)唐代“草市”的作用十分显著,“夜市”比较繁荣
(5)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汉代:形成若干全国性商业中心。如: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宋代的汴京,清代苏州、盛泽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
3、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1)“重农抑商”政策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2)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但这一政策的实施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到正常发育,这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海禁”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进步的可能性,不仅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滋长,使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专题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了解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为标志的中国传统经济的变动
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从19世纪60年代起,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农村的家庭手工业破坏,城市手工业受到沉重打击,中国传统经济结构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3、 了解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地区: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3)产生的途径:一种是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另一种是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4)著名企业:1866年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创办发昌机器厂;1873年陈启源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朱其昂在天津创办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3、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主要原因)
(2)外商企业的刺激
(3)洋务运动的诱导
(二)民国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了解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
(1)原因:一是辛亥革命的推动,二是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三是辛亥革命前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促进。
(2)主要的部门:纺织业是当时最大的新式工业;面粉业是当时的第二大工业(3)民族工业的特征:以轻工业为主,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力量十分薄弱;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中国的民族工业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2、了解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
(1)发展的原因:国民政府于1935年实行币制改革和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以及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
(2)官僚资本的形成及加强对民族工业的控制,使民族工业发展曲折又艰辛。
3、了解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
抗日战争的爆发打断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后期民族工业陷入困境,原因有:恶性通货膨胀、官僚资本压迫、繁重的捐税、美国对中国经济侵略(《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是新二十一条)
4、理解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地位:中国资本主义在经济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政治领域中处于无权的被压迫地位。
(2)作用:中国资本主义在经济上的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领导和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在思想领域中批判封建的思想,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促成了近代思想的解放潮流。
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
1、了解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含义:是指对资本主义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和平赎买(与苏联相比是创举)。对农业、手工业改造:农业生产合作社与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形式。
(2)历史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从而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3)局限性:后期工作急躁和粗糙。
2、了解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
(1)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两对),这是此次大会的最大的贡献。
(2)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3、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时间:1958年
(2)原因: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下,中共发动了大跃进运动,接着在农村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3)主要标志: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起来。
(4)影响: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了严重挫折,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是造成三年困难局面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上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从此,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了序幕。它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光辉标志。
(三)经济体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主要形式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1)主要内容:以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2)作用:国有企业改革使城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四)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上海浦东的史实:
(1)对外开放的格局形成过程:
①1980年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为经济特区(首先)
②1985年确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③1984年决定开放大连、连云港、南通等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
④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⑤此后内地开放。
(2)对外开放格局: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了解中共十四大的主要决定
1992年中共十四大主要决定有:
(1)大会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2)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会议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了解近代“断发易服”、西装传入和中山装流行等物质生活变迁的史实
(1)“断发易服”是指将清朝时留的长发剪短,改变穿长袍马褂这样服饰的习惯。
(2)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
(3)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定名为中山装,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2、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
(1)近代“废止缠足”是在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法令中明确规定的。
(2)婚姻自由的习俗:近代以后,尤其是清末民初,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近代风俗变迁中最为明显的是:婚丧礼俗的变迁。婚姻风俗的变迁的特征是删繁就简
(二)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了解中国铁路的诞生
京张铁路是中国著名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佐主持设计施工的中国人自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2、了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
(1)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896年改为正式办理,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2)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无线电报自1906年创设以来,也获得了一些发展。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电话线路和电话营业局所继续增加,20世纪80年代以后,通信技术发展速。截至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的电话用户总数已超过5亿户,居世界第一位,其中固定电话用户和移动电话用户各占一半。
(三)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
1、知道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
(1)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2)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2、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1)电影: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歌女红牡丹》。
(2)电视: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到197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自己的电视台。
3、认识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近代报刊和影视作品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递时事信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互联网正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专题五、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航路的开辟
1、了解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
(1)1487—1488年迪亚士最先到达好望角
(2)1492—1493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2、认识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文明交流之路,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同时也是欧洲殖民掠夺之路。
(1)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它有力地加强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2)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3)新航路的开辟,使各地区和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4)新航路的开辟,揭开了殖民扩张的序幕。
(二)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1、了解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
(1)荷兰:在南北美洲、非洲、印度、东南亚夺取了广大的殖民地,在哈德逊河畔建立了新阿姆斯特丹;17世纪荷兰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世界上的“海上马车夫”。
(2)英国:a、16世纪末叶开始参与殖民活动,1607年在北美洲建立第一块殖民地——弗吉尼亚,在东方指向印度;b、三次英荷战争(1652—1674年),荷兰不但丧失了海上霸主地位,而且失去了北美的殖民地;英法“七年战争”(1756——1763)英国获得西班牙向西属美洲贩卖奴隶的专卖权,法属北美殖民地,还确立了在印度的优势,并成为海上霸主,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18世纪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2、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是建立的主要途径。
(三)两次工业革命
1、了解两次工业革命中的主要发明创造
Ⅰ工业革命主要发明创造:
(1)棉纺织业:1733年凯伊发明飞梭;1764年哈格里夫斯发明手摇纺纱机;1769年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1779年克隆普顿发明骡机,1785年卡特莱特发明自动织布机;1771年,阿克莱特成立第一座水力纺织厂;
(2)动力:1784年瓦特改良蒸汽机,工厂制得到推广。
(3)交通运输:1807年美国富尔敦发明汽船;1825年,英国人史蒂芬孙用蒸汽机车牵引列车试验成功,标志着人类陆上交通进入蒸汽动力时代。
Ⅱ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创造:
(1)在能源方面:1866年德国的科学家西门子发明了发电机,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1875年法国在巴黎北火车站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发电厂;1882年美国爱迪生建立纽约市珍珠街电厂,这是第一座中心发电厂。
(2)在交通方面:1893年德国的本茨开始生产四轮车,现代汽车工业兴起;1894年美国的福特制造出美国第一辆汽车;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
(3)在石油化工方面:1859年美国美国打出了世界上第一口井;1876年瑞典诺贝尔发明炸药。
(4)在电信方面:1844年美国莫尔斯发明有线电报;1876年美国贝尔发明电话机,1894至1896年意大利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
(5)在农机方面:1902年美国发明了汽油拖拉机。
2、认识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1)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孕育和成熟:初步形成于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的标志是日本的“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和中国的“门户开放”,逐渐成熟标志是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
(2)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局部性的国际交流发展为全球性的沟通,分散的、局部性的世界变成互动的、连成一体的整体世界。
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一)罗斯福新政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爆发的标志:1929年10月美国纽约股票市场的崩溃
经济危机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力巨大,影响了世界局势。
2、了解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世界经济大危机下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使美国经济掉入了“沟底”,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推到崩溃的边缘。
3、了解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1)整顿银行、克服金融危机(2)恢复工农业生产,通过了《农业调整法》和《全国工业复兴法》(中心措施)(3)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4)保护劳工权利(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4、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与作用
Ⅰ、特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Ⅱ、作用:(1)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3)从深远影响看,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二战后的欧美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了解二战后美国、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表现:
(1)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表现: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20世纪50-70年代初,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20世纪70年代滞胀;20世纪80年代走出衰退;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时代。
(2)二战后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表现:60年代初,联邦德国已经超过英法,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内容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工业
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
商品
禁止商品贸易
分配
强制劳动,实行平均主义配给制
2、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与作用
内容
农业
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
允许外国和本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采取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商品
允许自由贸易
分配
废除平均主义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谢的工资制
作用: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工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俄国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认识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1920年底,苏俄国内战争基本结束,由于战争的破坏和自然灾害,使苏俄出现了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引起了严重的政治危机,这表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和工农联盟,克服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有必要实施新经济政策。
(二)“斯大林模式”
列举“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1)经济上: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计划就是法律”;
(2)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 大清洗运动。
(三)苏联的改革
1、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1)经济上:
①选择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主要措施有三点:
Ⅰ、试图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Ⅱ、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Ⅲ、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以提高粮食产量
②工业体制改革,扩大地方权力,但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2)政治上: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
2、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后果
戈尔巴乔夫改革:先经济后政治
主要内容:
(一)经济改革: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战略”,困难重重,难以奏效。于是将改革的重心转向政治领域。
(二)政治改革:
1、内容:
①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②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
③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2、后果:改革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使整个社会处于失控状态。政局不稳、思想混乱、民族问题严重、民族分裂运动愈演愈烈。
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1、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布雷顿森林体系 ——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1)确立:1944年7月美、苏、中、法等44国布雷顿森林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
(2)主要内容:A、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3)结果:美元获得了“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建立起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2、了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
关贸总协定(1947—1994年)成立:
(1)倡议国:美国
(2)标志:1947年美英法中等23国;
(3)宗旨:缔约方通过相互削减关税和消除关税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以促进自由贸易。
(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1、了解欧洲联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立
欧盟:
(1)建立:1993年,“马约”正式生效,欧洲联盟宣布成立。
(2) 欧洲统一货币建设迈出的第一步的标志是“维尔纳计划”
(3)1999年1月1日,欧元诞生;欧元的问世,淡化了欧洲地区的疆域和国别概念,促进欧洲国家走向联合,有利于加深欧洲经济一体化和推动欧洲政治一体化。
北美自由贸易区
(1)正式诞生: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
(2)意义
①是世界上出现的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对美、加、墨三国经济都起着积极作用。
②经济合作和经济一体化进程将逐步向中南美洲推广,最终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美洲自由区。
2、了解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情况
亚太经合组织:
①倡议者:1989年澳大利亚总理霍克
②成立:亚太经合组织(简称APEC)1989年11月,澳、美、日、韩、新西兰、加拿大及东盟六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首届部长级会议,标志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它是亚洲——太平洋地区政府间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③中国加入APEC的情况:1991年11月,中国同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一起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④作用:亚太经合组织的组织方式适应了亚太地区的发展要求,促使其成员聚合在一个组织中。
⑤首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于1993年11月首次在美国西雅图召开,西雅图会议上通过了《经济展望声明》提出了亚太经合组织大家庭精神。中国上海举办了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截至2004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已经举行过12次。
(三)世界经济全球化
1、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
世界贸易组织(WTO)(1995年)
(1)、依据:1994年4月,乌拉圭回合达成的《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 ;
(2)、成立: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建立
(3)、性质:成为国际经济贸易中调解各成员国相互间贸易关系、解决各成员国贸易争端的机构。
2、理解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意义:
(1)标志着世界贸易进一步走向规范化,
(2)标志着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囊括当今世界贸易诸多领域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大框架已经构筑起来,
(3)标志着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的新时期已经开始。
(4)表明全球化进程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3、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经过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努力:中国自1986年申请重返关贸总协定以来,为“复关”和入世行了十多年的努力。1995年中国复关谈判转为入世的谈判。
(2)、正式批准加入:2001年11月10日 多哈会议
4、认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的,其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经济全球化作为一把双刃剑,既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又使经济的发展更加不平衡,贫富悬殊更大。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㈤ 高中文科 (政治 历史 地理 ) 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
原因: 1.与资本主义不同:(1)社会生产目的: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2)人与人的关系:平等劳动关系,走向共同富裕(3)分配方式
2.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和由此产生的社会成员之间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生产关系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国有经济:1.外沿: 国有自然资源,国有企业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
2.地位: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经济基础和国民经济领导力量
3.主导作用体现在控制力上:(1)对国民经济命脉占支配地位→保证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2)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
4.主导作用的意义: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经济命脉,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
5.国有经济比重下降,但只要坚持公有制主体,国家控制经济命脉,就不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性质
6.主导作用实现方式: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
集体经济:1.地位:公有制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2.优越性: (1)把分散的生产资料组织起来,有助于克服个体经济力量单薄,无力地与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弱点(2)集体经济组织是独立的经济单位,有充分的自主权,经营方式比较灵活,对市场有较强的适应性,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
3.作用: (1)共同富裕原则得以实现(2)吸收社会分散资金(3)缓解就业压力(4)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收入
4.农村集体经济: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1) 集体和农户两个经营层次
(2) 实行双层经营体制的理由:铜我国总体水平低相适应,避免过去大规模经营造成的弊端;适应农业生产特点
(3) 内容:a.一方面,在坚持基本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农户与集体签订合同,承包一定的土地或生产任务,并根据劳动成果取得劳动收入b.另一方面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结合起来,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统分结合
(4) 优越性:发挥了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既能适应分散的小规模经营,又能适应相对集中的规模经营
(5) 作用: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
(6) 家庭承包是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双层经营体制是家庭承包的保障
混合所有制经济:1.含义:由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和经营的所有制形式2.股份制企业的性质取决于与它相适应得的社会制度和控股权在谁手里
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1.原因:社会化大生产程度有不同层次,生产水平多层次决定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性2.作用: (1)有利于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2)有力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以公有制为主体:1.表现: (1)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既有量的优势,又有质的提高(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作用:保证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 个体经济: (1)性质:小商品经济
(2)特点:a.本质特点:以劳动者自己劳动为基础,一般不剥削他人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和支配b具体特点: (与私营经济比较)规模小,投资少,设备简单,经营灵活(3)作用: a利用分散的资源b发展小商品生产c保存和发展传统技艺d活跃市场e方便人民生活f增加劳动就业
2. 私营经济:(1)性质:资本主义性质
(2)特点: a本质特点:雇佣劳动,剥削他人,以利润为目的b具体特点:(与个体经济比较)规模大,设备先进,生产率高
(3)作用:a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资金b为发展生产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服务c吸引劳动者就业d增加劳动者收入和国家财政收入e提高国家综合经济实力
3. 外资经济: (1)资本主义性质(2)外延: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境外资本部分以及外商独资企业(3)地位:一种重要的非公经济(4)作用:a节省我国资金b学习国外先进经验c有利于培养人才d加快现代化进程
4. 非公经济作用: (1)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2)加快生产力的发展(3)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4)增加就业(5)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5. 非公经济地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6. 对非公经济政策:鼓励 保护 引导 监督 管理
基本经济制度的必要性:
1. 根本原因: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
2. 具体原因: (1)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a是以社会化大生产的公有制必然在所有制结构中居于主体地位b有社会主义本质决定: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逐步消灭剥削,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 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生产力整体水平低,不平衡,多层次;人口多,底子薄,人民生活水平不高
3. 有“三个有利于”决定∶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为社会主义服务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三个有利于”的内容: (1)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2)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3)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基本经济制度的作用: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促进我国经济建设(3)促进社会进步
三、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1.范围:社会主义公有制
2.分配客体: 个人消费品(不是生产资料)
3.必然性: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2)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3)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4. 优越性(作用): (1)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2)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3)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5. 地位: 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1)所有制基础:个体私有制(2)分配主体:个体经营者(3)分配客体: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4)同个体经济相适应
2.按生产要素分配: 资金 技术 土地 劳动力
3.福利性分配
基本分配制度的必然性:1.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2.由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决定
3.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而这些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各自发挥着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有者凭生产要素的贡献获得自己相应的收入,才能激励人们更有效的使用生产要素,提高其利用效率
→综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就必须按劳分配,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一、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资源配置:1.目标:是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2.必要性:解决人们对资源需求的无限性和资源有限性的矛盾3.两种方式: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主要通过市场调节作用实现
市场: 1.产生:市场是和商品经济同时产生和发展的
2.含义:狭义:商品交换的场所,有形市场 广义: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3.作用(即价值规律作用):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的变化和相互作用,支配着人们的经济活动,即调节着人、财、物的投放方向和数量比例
市场经济:1.含义: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2.随着社会化大生产产生和发展
3.有效运行的条件:(1)企业多,自由进入市场,充分竞争(2)灵活的价格(价格是资源配置最集中的表现)
平等性:1.含义:市场上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2.决定因素:价值规律的作用,价值规律也是市场经济基本规律
3.内容: (1)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2)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4.作用:使市场经济有利于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竞争性: 1.含义: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争
2.原因: (1)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也是市场经济的特征(2)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价格在竞争中形成,所以竞争是商品交换得以进行的前提
3.作用: (1)积极作用:a对生产者和经营者形成外在压力,使其改进技术,提高产率,优胜劣汰 b保证价格变化灵敏性,使供求关系很快得到调整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综上,竞争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2)消极作用: a盲目竞争,社会资源的浪费b导致垄断,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
4.正确看待竞争:公平竞争,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
法制性: 1.含义:社会经济运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础,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依据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
2.必要性:健全的法制是协调和处理矛盾,体现公正平等的依据和准则
3.对经济活动参加者的要求:(1)学法 懂法 守法 用法 (2)及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又能够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开放型:1.含义:市场不是相互封闭的,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同世界连在一起
2.决定因素: (1)生产者和经营者为市场需要而进行生产和经营,实实质是为消费者而生产和经营(2)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广泛发展要求具有开放性
3.作用: (1)打破区域封锁(2)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4.地位: 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内在属性
四个特征的关系:1.平等性与竞争性相互制约:没有平等性,竞争不能正常进行;没有竞争就无平等可言
2.法制既是平等和竞争的保证,又是平等性的体现
3.开放是平等和竞争充分展开的前提,也是法制发挥作用的社会条件
4.四个特征既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又是市场经济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四个特征的共同作用(市场经济作用): 1.有效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2.引导企业按照社会需要组织生产经营3.对商品生产者实行优胜劣汰的选择
二、国家的宏观调控:
市场的不足:1.市场不是万能的
2.市场具有固有的弱点和缺陷:
(1)自发性:表现:a生产经营者追求自身利益b不正当经济行为
危害:a两极分化b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2) 盲目性:原因:a生产经营者不可能掌握社会各方面信息b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
危害:a经济波动b资源浪费
(3) 滞后性:原因:a事后调节b时间差
危害:a经济波动b资源浪费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1.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有其固有的缺陷和弱点2.不仅要有市场调节,还要有宏观调控3.宏观调控可以克服市场的缺陷4.二者结合,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调控的手段:1.经济手段: (1)含义: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
(2)外沿: 经济政策:价格、税收、信贷、利率、汇率、产品销售、产业、扶贫、货币等政策
经济计划:年度计划、五年计划、十年规划
(3)作用:经济政策: 调动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
经济计划: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经济发展起重调控作用
2.法律手段:(1)含义: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2)市场经济法制性
(3)作用:a有效维护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合法权利b调整社会经济关系c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d保证经济正常运行
3.行政手段:(1)含义: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2)特点:直接、迅速(3)注意:a必须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b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运用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性:1.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2.市场经济是我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需要
社会主义舒畅经济的基本特征: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公有制意义:(1)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有坚实的经济基础(2)劳动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得以实现(3)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原因:(1)各部门各企业以及劳动者之间利益上的一致性,国家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2)国有经济导向作用(3)中共作为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领导核心,有能力将全国人民的意志统一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第一节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一、 企业:
含义: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是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
特点: 1.以盈利为目的2.从事生产经营活动3.独立经营,独立核算4.是人和物相结合的经济组织
地位:最重要的市场主体
作用: 1.市场经济活动主要参加者2.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着3.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
重要性:企业素质的高低以及企业是否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直接关系着国民经济状况的好坏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企业法人:1.依法成立2.有必要的财产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4.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大中型企业的地位和特点:1.地位:我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2.基本特点: (1)大规模采用及其生产(2)较系统利用现代科学技术(3)劳动分工精细,协作关系严密(4)适应能力强(5)外部联系广泛
二、公司:
含义: 依法设立的,由法定数额所组成的,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特点: 1.从事生产流通或其他服务性活动的经济组织2.自主经营,独立核算
优点: 1.是大中型企业普遍采取的企业组织形式2.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3.有利于按照国际惯例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法人治理结构: 股 东 大 会
↓ ↓
( 所有权 ) 董事会 ← 监事会(监督权)
↑ ↑
总经理(日常经营权)
(“→”表示制约关系)
分类: 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1.相同点:(1)都是依法设立的企业法人(2)股东都附有有限责任(3)公司都以其全部资产对债务负责(4)组织机构大体相同(5)都有名称和章程
2.不同点:(1)资本是否划分为等额股份(2)是否可以发行股票,公开募股机子(3)资本是否一定是货币(股份公司是)(4)股东人数有无限制(5)注册资本数额、设立程序、适用范围不同
三、国有大中型企业:
地位: 国民经济的支柱
支柱作用的表现:1.在国民经济的关键和重要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2.再过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国有经济中,贡献最大,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发挥重大作用3.拥有雄厚的资产、一流技术水平、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良好的企业素质→壮大国有经济,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巩固社会主义主义制度,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1.含义:企业的生产总值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值
2.地位: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的综合指标
提高经济效益:1.含义: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以最小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合市场需要的商品和劳务
2.原因: (1)企业以盈利为目的(2)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活动的根本出发点
3.重要性: (1)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企业)
(2)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对人民)(3)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对国家)
4.方法和途径: (1)a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b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c由粗放向集约转变→a要求b;a导致c(2)a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产率,按价值规律和国情办事b以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实行市场需要的产品→a导致b
兼并、联合和破产:1.依据: (1)激烈的市场竞争(2)优胜劣汰原则
2.作用:(1)提高企业经济效益(2)优化产业结构(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力杠杆
3.兼并: (1)重要性:把国有企业推向市场,让其参与市场竞争,接受优胜劣汰选择的有效形式(2)意义:a减轻国家财政负担b有利于把劣势转化为优势,从而实现生产的集中和优化,提高总体效益(3)核心: 竞争
4.“强强联合”:(1)目的:大企业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2)作用:a实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b降低生产成本c提高产率d促进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e扩大市场占有额f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g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5.破产: (1)依据:a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的必然结果b增强我国企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2)作用: A积极作用: a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激发企业活力,改善管理,改进技术,提高产率b有胜列塔,资源优化配置B消极作用: a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管理者利益损失b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造成社会动荡
第二节 企业的经营者
一、 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
厂长(经理)的地位:中心地位
1.厂长(经理)依法行使职权 ,受法律保护
2.中心地位的表现: (1)统一指挥,全面负责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对企业两个文明建设负全面责任(2)决策权和生产指挥权(3)其他领导受其领导,对其负责
3.中心地位的重要性:使生产经营活动有序进行,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4.厂长与职代会的关系: (1)厂长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和指挥作用,必须建立在民主管理的基础之上(2)内容:a厂长必须依靠职工群众履行企业各项义务b支持职代会、工会等的工作c执行职代会决定
职代会的地位:1.性质: 是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使职工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机构
2.权力和作用: (1)审议企业重大决策(2)监督行政领导(3)维护职工合法利益
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 1.作用: 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本企业的贯彻执行实行监督
2.体现: (1)保证党的领导,贯彻方针政策,企业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2)支持厂长行使职权,权责统一,有效组织经营(3)发动带领群众开展民主管理活动,保证职工主人翁地位,与厂长领导相统一,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4)领导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推动两个文明健康协调发展
国有企业领导体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企业与国家、职工的关系:
1.企业与国家的关系:是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1)努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促进国有经济的发展(2)从全局出发,维护整体利益,自觉地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为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贡献力量
2.企业与职工的关系:是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1)把自我积累放在首位,增强企业的发展能力,使企业能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2)关心群众生活,照顾职工现实利益→综上:充分调动企业职工和管理者的生产积极性,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
二、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要求: 1.国有企业经营者首先应该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团结职工群众,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沿着正确方向发展(2)任何企业的经营者都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两个文明建设(3)良好的业务素质: 在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
三、企业的信誉和形象:
意义: 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使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
集中表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1.正当竞争: (1)手段:提高质量,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创立名牌,提高信誉(2)作用和结果::a社会作用:保护国家集体和消费者的利益,提高产率,促进技术进步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b法律结果:受法律鼓励和保护2.不正当竞争:(1)手段:躲避法律或直接违法,弄虚作假,欺诈,损人利己(2)危害和后果:a社会危害:损害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利益扰乱经济秩序,不增加社会财富,造成巨大浪费b法律后果:受法律制裁
第一节 三大产业
一、农业:
GDP: 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在其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GNP: 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农业的地位:国民经济的基础
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性:
1.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决定: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 (1)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2)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3)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2.由我国农业现状决定: (1)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差(2)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3)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
3.由建国以来我国历史经验证明:农业发展快,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就快
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性:1. 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的地位2. 我们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强
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途径:1. 含义:粗放向集约转变
2. 核心: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
(1)靠政策
(2)靠科技:靠科技:a教育,提高全体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b农业、科技、教育结合,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才能推动农业现代化
(3)靠投入:资金投入和物质投入,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共同投入
(4)靠产业化经营::a措施: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b目标:把农业生产改造为与市场经济相衔接的社会大生产c重要性:现代化农业的重要保证
(5)靠产业结构调整
二、工业:
分类: 1. 重工业: 生产资料 2. 轻工业: 消费资料
地位 :国民经济的主导 表现在: 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
作用: 1. 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技术和装备(2)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能源和原材料(3)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提供各种消费品(4)国家积累的主要来源(5)加强国防的重要条件
重要性: 1. 一个国家工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这个国家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
2. 要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工业
三、第三产业:
层次: 1. 流通部门 2. 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 3. 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 4. 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
发展条件: 1. 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2. 社会分工细化和专业化程度提高3. 一二产业产率高,就业人口比重下降,为第三产业提供劳动力4. 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变化,提供市场5.国际经济技术交流
作用: 1. 方便消费者,提高人民生活质量2. 促进一二产业3. 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重要性: 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1.第三产业在世界各国蓬勃发展,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趋势
2.第三产业的繁荣与发展程度高低,已成为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
发展第三产业的必要性: 1. 由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
2.由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决定: 原因:(1)一二产业产率低,劳动力束缚(2)认识上重视工业,轻视流通、服务行业
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1. 有效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2. 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
3. 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发展第三产业的途径、措施:1. 发展现代服务业2. 改组改造传统服务业3. 面向居民消费,促进服务业的市场化和社会化4. 明显增加服务业增加值明显增加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服务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
四、三大产业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1.第一产业为二三产业奠定基础
2.一二产业为第三产业创造条件
3.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一二产业进步
第二节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一、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和义务统一的意义: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有劳动者享有的权利和劳动者履行的义务构成,是通过劳动者实现权利和履行义务体现出来的
权利: 1. 内容: (1)劳动权是公民享有的各项权利的基础(2)具体权利:a平等就业和选择就业b取得劳动报酬c休息,休假d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e接受职业技能培训f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g提请劳动争议处理h其他权利
2. 意义:(1)保障和落实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2)充分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和智慧,使他们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的保证
义务: 1. 完成劳动任务
2. 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
3. 提高职业技能: (1)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水平和产品质量好坏,一个国家的劳动者技能水平代表这个国家经济实力甚至是生产力水平(2)劳动者职业技能的提高是劳动者迎接21世纪挑战的需要,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4.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1)性质: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体现 (2)基本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3)作用:a促进人们形成对本职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㈥ 高中文综知识点和重点总结(政史地)
关于文综学习的建议,我简单总结为以下几点:
1、熟悉课本
对于一个文科僧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熟悉课本,因为考题大多都来源于课本,或是原型或是衍生,再复杂的题目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答案。
正因如此,老师才会反反复复督促你念好手里的经,而不要急于去做题。在熟悉课本的过程中,要有的放矢。
首先了解目录,建立基本的框架结构,帮助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知识不能零散无序,否则在考场默念口诀调动心法的时候容易出现遗漏。
然后在大框架下往里面填充具体的内容,这时候尤其要注意每部分的小标题,提高记忆的精确性。因为在你不了解你的对手之前,你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完备自己的功夫。
记得有一年政治高考题,题目就直接要求以课本中的一个小标题为范围进行解答。如果这个时候,你不知道这个小标题,那就很容易走入邪道,game over。
2、整理笔记
整理一份专属于自己的笔记,但是要建立在你对课本熟练掌握的基础上,也就是刚刚讲的第一点。
那么现在开始编一本你自己的学习宝典,打破课本和学科的约束,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它们进行重新整合。这时往往是寻找一个点,进行发散思维。
比如说在历史课本中,工业革命在经济和政治两本书中都有涉及,就可以将他们联系起来进行整理,这样一旦考题涉及到工业革命,就可以保证答题角度的丰富性,而不局限于一点。同时,因为是自己整理的,是你已经思考过一遍形成的结果,在记忆和调动时也会更容易。
3、关注时事
文综与语数外最大的一点不同,还在于它强调时效性,强调与当下热点的结合。这就要求我们在课本之外,还要关注时事,了解动态。并且在一过程中,不断思考,将事件与学科知识相结合,多角度挖掘。甚至可以揣测一下这些事件的考点,自己出题自己解答。
由于自身年龄,就拿一个很有年代感的例子,比如当年的“一带一路”话题十分热门,我们在看到这个话题时,就可以从政治、地理、历史三个角度去思考。政治又有可能从政治、经济、哲学、文化这四个维度进行提问;而地理则会偏重于“一带一路”经过的地区的特点或者选择的原因等;而历史可能就会回顾往昔,引用史料,再让我们分析说明一些问题。
如果每个热点问题,我们都能如此进行拆分,那么在考场上看到这些材料时,我们就能做到胸有成竹。即使是新的材料,因为你在上面的过程中反复地锻炼了自己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全方位思考问题的能力,你也会变得更加淡定从容。
4、答题技巧
在答题的过程中使用一些小的计谋手段,有时可能会让你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首先,注意分点标号。一个问答题,往往可以好几百字,如果不分点,观点混杂在一起,很容易表达不清甚至出现遗漏的情况,且不利于老师寻找你的得分点。而分点标号就是明确告诉老师这里是一个新的得分点,帮助老师更好的完成阅卷。
同时,在答题过程中多使用专业术语。毕竟你熟悉了那么久的课本,不就是为了此时此刻能显摆。使用专业术语,就是向老师强调你对课本掌握的透彻性,显示出你非常的专业。并且当你分析往年高考题答案时,是不是觉得人家非常的精简,看起来非常的高大上!其实只要你使用术语,直切问题关键,你也可以做到简洁明了,还省笔墨。
最后,字迹一定要整齐,文科僧最好还是要练练字。如果功力有限,真的无能为力。那退而求其次也要讲究整洁。注意字间距和行间距,没有老师会想看到一堆纠缠在一起的答案,尤其是在高考高强度高密度的改卷压力下。
总之,你给老师以方便,老师心情好了也会给你以方便。当然这个方便也是在你得分点基本都有的情况下,让你离题目高分又进一步。
㈦ 高中文科知识点总结
历史:中古史:重点是大一统时候的经济 文化 外交和民族关系
然后是几个朝代的比较,如秦和隋的共同点 唐和汉的共同点
中国近代史: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发展过程 政治变革和斗争以及不同的政治变 革和斗争的比较 反抗侵略的历程 民族经济发展的历程
中国现代史:经济的发展 党的各个会议 文革你可以忽略掉的 和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
世界史: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艺复兴 三次工业革命
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 重点是法国和英国的
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 苏联领导人所采取的措施和纲领是很重点的
最好能系统的做好比较和寻找其中的联系
二战比一战重要 以及两次战争的比较和异同点 战后的国际新形势和
因此而产生的两个国际机构是很重点的东西
现在的国际新秩序
一些国家经济的发展 美国 东亚和中国
中国古代政治史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
确立 巩固 完善 强化 加强 顶峰
集权 专制
↓ ↓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 | →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意义 加强专制,消极作用多
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从集权到专制
二、分裂与统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占主导地位)
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政治腐败)
⑶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激化矛盾)
⑷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统一的原因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
⑴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⑵从思想上看,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要求,经儒家发展为“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加强。
⑷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少数民族向往中原。(被征服)
3、评价:
⑴分裂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
①从时间看,封建社会分裂时间不超过几百年。
②从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统一的王朝,影响巨大、深远。
③从分裂时期看,分裂孕育着统一,出现局部统一。
⑵对分裂与统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国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对分裂简单地加以否定。
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处于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国家统一的历史进步作用。
三、治乱兴衰
1、产生治世的原因
⑴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在长期战乱、分裂,新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一般都能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而调整统治政策,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采取修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治世。
⑵统一的局面下,政局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开元盛世)
⑶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之后,经改革调整而出现中兴局面。(光武中兴)
⑷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好交往。(贞观之治)
⑸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出现乱世的原因
⑴统治黑暗、腐朽。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专权的现象。(汉、唐、明)
⑵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或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的现象。ex:东汉、唐末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矛盾激化。ex:西晋
⑶农民战争的作用。地主大量兼并土地,造成农民流亡,引起农民起义。
⑷自然灾害。
3、认识
⑴对治世肯定其进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阶级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没有改变,正是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使社会出现治世。
⑵乱世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但是:
①处于乱世的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斗争,有利于民族融合。
②在局部统一地区,统治者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加强恢复和发展经济,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七国之乱和安史之乱,虽然都是叛乱,但结果不同。七国之乱之后,中央集权加强;安史之乱之后,中央集权被削弱。
四、调整和改革
1、相同点
⑴背景相同。都发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之后,统治者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的力量。
⑵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2、措施(相同与不同)
⑴经济:
①解放生产力。
前期-解放劳动者本身和释放奴婢;后期-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②减轻人民负担——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
③把人民和土地紧密结合起来——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⑵政治:
①约束统治者,生活节俭,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
②减轻刑罚,缓和阶级矛盾
③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内部矛盾
3、评价
⑴调整或改革后,从经济上看,推动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力富强(不同朝代富强的程度不同,东汉较差),多出现治世。
⑵从政治上看,调整或改革后稳定统治秩序,保证社会安定,完善封建统治制度,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
⑶从文化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4、历代改革
⑴管仲改革——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
⑵商鞅变法——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政治改革
⑶王安石变法——封建社会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
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分裂与统一、治乱兴衰、调整和改革之间的关系
⑴中央集权的加强、调整和改革与分裂统一、治乱兴衰是密切相关的。联系起来认识:分裂时期多乱世,说明改革或调整不成功;而不成功的改革造成分裂、乱世。统一时期多为盛世,说明改革或调整成功;反过来,成功的改革促使统一、盛世出现。
⑵调整和改革、分裂统一、治乱兴衰与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削弱密切联系。
⑶体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六、政治思想
1、法家的法治思想
⑴法家思想顺应了由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反映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⑵法家提出具有发展进化因素的历史观,体现出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的进取精神。
⑶法家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封建制度的建立,而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沿袭了两千多年。
⑷法家思想提倡严刑苛法,不利于长治久安,加之统治者滥用民力,超出了农民阶级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阶级矛盾激化,秦王朝二世而亡。
2、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实践证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是统治阶级实行的一种宽松的政策。
⑴它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起到促进生产恢复与发展的作用,出现治世。秦汉以后,每逢大乱,人民贫困时,统治者多采用“修养生息”政策——道家的治国之策。如汉、唐、明等朝。
⑵在社会稳定,生产发展以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就不再适应政治、经济的发展,如汉朝“文景之治”时出现了王国问题、匈奴问题等,西汉政治思想从无为到有为,从道家到儒家。
3、儒家的“大一统”思想
孔子“仁”和以德治民→孟子“仁政”和民贵君轻→董仲舒“大一统”思想
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巨大。它客观上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及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4、政治(统治)思想发展的趋势
百家争鸣→一家专制(秦)→独尊儒术
5、统治者的思想控制
⑴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仕;清朝文字狱。
⑵利用宗教(西汉以后,统治者利用宗教加强思想控制)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一、经济发展的原因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3、大规模农民战争的推动。
4、中原人民的迁移,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传播,使所到之处经济发展。
5、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外交流
6、科学技术的发展。
7、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表现
1、农业
农业发展一般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水利工程的兴修、治河工程、农作物的引种、开垦土地的亩数(增加多少)、产量数(增加)、人口数(增加)。
2、手工业
手工业发展表现为:⑴手工业部门的多少:纺织、冶铁、制瓷、造纸等。⑵分工扩大、花色品种的增加。⑶产量的提高,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质量的提高。
书上讲到的手工业的发展包括:西汉开始用煤冶铁;北宋也用煤,徐州是冶铁中心;明朝用焦炭炼铁(佛山)。
3、商业
商业发展的表现为:商品种类的增加、商品质量的提高、城市的出现和扩大、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货币的变化。
4、重大水利工程
⑴秦朝灵渠。⑵汉武帝治河。⑶隋朝大运河。⑷唐朝大面积治河。
⑸五代钱塘江海塘。⑹元朝漕运修建运河。
三、中国古代经济发展阶段特征
1、奴隶社会——匹马束丝。
2、封建社会
⑴战国、秦汉时期的阶段特点
①商品种类繁多;②中原市场形成;③封建城市兴起。
⑵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城市繁荣,唐中期后商业日益发达;
②政府对商业市场在时间、地点上有严格限制;
③对外贸易发达,政府设置市舶使。
⑶五代——元朝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北,南宋商品经济发展及特点;
②城市经济繁荣,打破时、空限制;
③出现新型货币——纸币;
④设置边贸易市场——榷场;
⑤粮食、农副产品(茶等)和手工业原料(丝等)大量进入市场;
⑥海外贸易发达。
⑦元大都、漕运、海运和海外贸易(泉州港等)。
⑷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出现专业性的城市
②明初对外贸易发达——郑和下西洋;
③互市;
④资本主义萌芽。
⑤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四、重要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
1、重要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
⑴征税依据的变化:
人头税→土地财产税→田亩为主
(汉) (唐) (清)
说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⑵征收物的变化:实物+劳役→货币地租。用银两收税,说明商品经济发展。
⑶税种的变化:税种繁多→逐渐减少。征税手续简便。
⑷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兵役到可以代役。以庸为标志。
⑸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2、与政治联系
历代经济政策,都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当这种调整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时,就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五、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评价:
①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②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在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就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六、江南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⑴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及劳动力),体现了当时劳动力的最高水平。
⑵南移趋势在国家处于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期最为突出。
⑶政治中心南移对经济中心南移有一定影响。
2、历史的启示
⑴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⑵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⑶经济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一、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
1、汉族与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2、由于各民族经济发展方向不同、水平不同,农业民族与周边游牧民族之间存在矛盾,有时发生战争。
二、民族关系的主要类型
1、同一国家内部的民族之间的关系
2、不同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
三、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
1、和平
和亲——作用是削弱民族偏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互市——由官方控制的民族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互市场所一般在边境地区。
会盟——两个民族政权以缔结“和约”或“和议”的办法来约束双方的行动。
2、民族关系的主流、总趋势是友好交往、和平共处。是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的文化,共同开发祖国。各民族人民在互相学习和交流中,在共同的劳动中,共同反抗斗争中相互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民族融合的概况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兼并战争加强了华夏族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民族融合。
2、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发展时期。在统一的国家范围内,各民族之间得到更充分的交流,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汉族形成。秦北与匈奴、南与越族、西与西域各族的关系及开发西南,加强了中原与少数民族政治、经济上的联系。
3、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特点:
①处于封建经济发展时期,民族融合的过程主要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②五族内迁,出现民族大融合局面。
③少数民族无长期的、稳定的政权,说明这时少数民族的发展程度较为落后;
④孝文帝改革,缩小南北差距,出现统一趋势。
4、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统一时期的民族融合 )
特点:
①各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关系密切、友好,战争较少。
②唐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建立都护府、都督府直接统治边疆地区,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
5、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特点:①多个民族政权先后并立;
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深入扩展,如设太学、创造文字、仿汉制建立官制、兵制等典章制度;
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元统一后北方的“汉人”包括契丹、女真等族人;
④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
㈧ 整理高中文科知识点
别整理了,你在草纸上写下大致概括,用一个知识点串通另一个知识点,融会贯通,因为高中知识灵活,题也不简单。
㈨ 高中文科 (政治+历史+地理 ) 知识点总结
唯物论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必须以承认自然和社会的客观存在为前提。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物质,而且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有效改造世界的立足点。
立足国情,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坚持唯物主义的重要表现。我们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法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种多样的。
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因果联系。把握因果联系,才能提高活动的自觉性。
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的关系,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重要形式。办事情既要从整体着眼,又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事物的普遍联系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发展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的过程。判断新事物的标准,就是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无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要把事物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发展。
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定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思想路线。
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矛盾双方既互相排斥,又互相依存,并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正确对待矛盾,首先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两点论,防止片面性。
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对事物的具体特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在事物的多种矛盾中,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在矛盾的两个方面中,由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主要矛盾之间,矛盾的主次方面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看问题办事情要抓住重点,统筹兼顾,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体现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典范。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我们必须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争取处理坚持自力更生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系。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必然结果。要求坚持适度原则,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重视量的变化,还要学会优化结构。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可以引起质变。
事物的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应当坚持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正确对待个人成长中经历的曲折,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根本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反对形而上学,切忌孤立的,静止的,片面地看问题,努力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
认识论
主观能动性诗人区别于物的特点。表现为想和做,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主观能动性受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制约。我们要充分的、正确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想问题不能停留在事物的现象上而要深入到事物的内部,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与规律,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认识的根本目的是实践。真理和科学理论(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对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实现对事物本质与规律的认识,比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占有感性材料的根本途径是实践;二是认真思考,对感性认识进行加工制作,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关键。
对事物本质与规律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一个艰苦的反复的过程。人们应当不断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要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必须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要坚持以矛盾分析法为核心的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在认识中有特殊的作用,要重视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特征。生产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活动,科学实验活动是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生产活动是其中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实践的作用:生产活动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处理社会关系的活动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科学实验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认识的最终目的,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有能动作用,认识指导实践。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是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
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是知识青年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我们要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要在“情”“理”“行”三方面来一个转变。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改造世界有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两个方面,改造主观世界主要是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改造主观世界,是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也是个人在社会中的活动。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都离不开实践,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价值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应。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事物有无价值和价值达县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人们的价值观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我国现阶段存在着各种价值观。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原则,道德原则,又是社会普遍倡导和人们应当遵循的正确价值观和价值取向(1、反映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2、正确解决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另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互促进而共同发展。3、使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
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关系,坚持为人民服务,是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核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集体主义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总的要求:心中有他人有集体有国家。必须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尊重人,主动关心人,尊重他人正当利益),反对小团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从整体着眼,坚持集体主义。
我们要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应当做到心中有国家集体和他人,确立社会主义主人翁的思想意识,反对和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倾向。
人生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形是人的本质属性。人性自私论,从理论到时间都是错误的。
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正确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正确进行人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
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是个人对社会贡献的两种形式。
人生贡献的实现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尤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实干,发挥聪明才智,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奋斗精神)。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反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理想。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都有重要作用。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最崇高的最进步最科学的理想。要实现理想,必须把最高理想和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
要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要艰苦奋斗,发挥主观能动行,在奋斗讲理想转化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