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历史学瓯北

历史学瓯北

发布时间:2021-02-25 08:58:41

Ⅰ 永嘉名人

永嘉历来人才辈出,文风鼎盛。东晋南朝出任永嘉太守的历史名人有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和书圣王羲之、“山中宰相”陶弘景,到宋代又出现了“永嘉学派”哲学家叶适。据“永嘉县志”载:宋代永嘉共出过513名进士,史称此地为“小鲁”。【永嘉历史人物】谢灵运(南北朝)张 湮(唐)王开祖(宋)刘安上(宋)戴 桷(宋)戴 溪(宋)张 辉(宋)林季仲(宋)薛叔似(宋)蒋叔舆(宋)徐 玑(宋)卢祖皋(宋)赵汝回(宋)林一龙(宋)戴 侗(宋)郭 沔(宋)蒋元中(宋)胡 弼(宋)薛季宣(宋)叶 适(宋)潘 柽(宋)陈 谦(宋)徐自明(宋)徐 照(宋)赵师秀(宋)戴 厚(宋)潘希白(宋)戴 栩(宋)王致远(宋)缪主一(宋)黄公望(元)陈华祖(元)余尧臣(元)王振鹏(元)薛 汉(元)张 著(明)张文选(明)谢庭循(明)朱良暹(明)朱 谧(明)朱 腆(明)刘康祉(明)梅调元(明)金 祺(明)胡宗韫(明)朱良以(明)周 旋(明)朱墨癯(明)金 昭(明)谢包京(明)林占春(清)张元彪(清)周衣德(清)谢文波(清)陈王缓(清)徐宗穆(清)陈遇春(清)项维仁王毓英(1852~1924)高玉卿(1864~1936)刘景晨(1880~1960)谢磊明(1884~1963)柯逢春(1886~1984)杨其苏(1890~1924)刘廷芳(1891~1939)曾耕西(1893~1990)陈仲陶(1894~1953)梅雨清(1895~1976)谢用卿(1898~1944)夏承焘(1900~1986)叶在湄(1902~1974)朱子常(1909~1934)陈田鹤(1911~1955)江宫秋( ? ~1940)陈沙兵(1920~1979)叶墨卿(1855~1940)张 光(1878~1970)黄方栋(1881~1910)胡荣铨(1886~1972)章兴(女每) (1899~1980)马孟容(1890~1932)马公愚(1893~1969)陈勉村(1894~1938)潘怀素(1894~1978)徐石麟(1896~1953)郑振铎(1898~1958)方介堪(1901~1987)郑曼青(1902~1975)刘筱艳(1911~1947)刘隐笙(1916~1986)许思言(1918~1987)朱翠月每个人的具体介绍请点击:http://www.yjnet.cn/zt/whnxj/yjwr/ldrw.htm沿溪绿色旅游风光带:自1988年楠溪江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后,永嘉旅游业开始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尤其是1997年以来,永嘉县大力实施“沿溪绿色旅游风光带”战略和“文化楠溪江”战略,积极实行大社会办大旅游的开发机制,保护和开发两手抓,使楠溪江旅游出现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2004年全年接待游客人数52.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其中,国内旅游人数52.47万人次,增长1.6%;接待境外游客0.13万人次,下降18.8%。自然风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楠溪江位于浙江省南部的永嘉县境内,景区总面积625平方公里,分为七大景区,计800多个景点。以水秀、岩奇、瀑多、村古、滩林美而名闻遐迩,是我国国家级风景区当中唯一以田园山水风光见长的景区。古村落:在永嘉境内散布着无数大大小小的古村落。它们给风景区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赋予楠溪江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我国建筑史、规划史的研究上具有很高的价值。以“天人合一”、“气论”、“八卦”以及阴阳五行风水思想构建的楠溪江古村落,留存着大批完整的宗谱、族谱。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可以使我们大体了解我国古代“耕读社会”与“宗族文化”的梗概。革命遗址:永嘉是一块英雄的土地,留下了无数革命者的足迹和不少革命遗址。本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谢文锦在永嘉创建了中共温州独立支部,点燃了浙南革命的火种。

Ⅱ 永嘉学派的形成

永嘉之学,溯源于北宋庆历之际的王开祖、丁昌期、林石等,以后周行己专、许景衡等又把“洛属学”、“关学”传到温州。南宋之时,永嘉地区的学者辈出:郑伯熊、郑伯海、郑伯英、陈傅良、徐谊等是前期永嘉学派的出名学者,到叶适则集永嘉学派之大成,成为吕祖谦去世后与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鼎足相抗的浙东学派之代表人物。
永嘉学派以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重视史学研究,尤其重视实用,重视“事功”为特色,批评理学和心学,提出“道在物中”等许多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观点,认识到商品经济对国家、社会的作用,主张发展商业,务实创新,成为今日“温州模式”的传统渊源与温州人“敢为天下先”创业精神的历史源头。永嘉学派与朱熹的道学、陆九渊的心学,并列为“南宋三大学派”,深远地影响了后世。
永嘉学派盛于南宋,渊源于北宋温州学者王开祖等“皇佑三先生”和周行已、许景衡等“永嘉九先生”。后者学于王安石的新学、吕大临的关学、程颐的洛学,并将学说带回浙江。南宋时期,薛季宣开创事功之学,继之者陈傅良,集大成者叶适,由于是温州(古称永嘉)学者们发祥传播,故称“永嘉学派”。

Ⅲ 瓯北的瓯北历史

瓯北,俗称江北岸。约于西汉前形成村落,西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东海王邹摇(俗称东瓯王)曾在此建立国都,东汉顺帝永和三年(公元138年),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县治设今瓯北罗浮新城,清光绪年间,这里分属贤宰乡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都和仙桂乡三十二、三十三都,民国期间,称永嘉县第六区罗浮乡、镇江乡、江北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5月,罗浮乡析置三江乡。1956年3月,罗浮、浦西、礁下三个乡合并为江北乡。清水埠原分属三江、江北、黄田三个乡管辖,1981年建立清水埠镇。1989年4月,撤销江北乡和清水埠镇,建立瓯北镇(县直属镇)。1992年5月,撤销三江乡,并入瓯北镇。2001年7月,撤销原瓯北镇、黄田镇、罗东乡,建立新的瓯北镇。至此,以原瓯北镇、黄田镇和罗东乡的行政区域形成瓯北镇的行政区域,实行镇管村居的体制。2011年在瓯北片划分街道。即江北街道,东瓯街道,三江街道。
2011年,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永嘉县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浙政函[2011]155号)、《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永嘉县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温政函[2011]73号)精神,永嘉县行政区划作如下调整:一、撤销西溪乡、徐岙乡、昆阳乡、茗岙乡建制,其行政区域并入桥下镇。调整后,桥下镇辖2个居民区、138个行政村,镇政府驻桥下村。二、撤销山坑乡、应坑乡、大岙乡建制,其行政区域并入碧莲镇。调整后,碧莲镇辖1个居民区、43个行政村,镇政府驻碧莲村。三、撤销界坑乡、西岙乡、石染乡建制,其行政区域并入巽宅镇。调整后,巽宅镇辖1个居民区、56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巽宅村。四、撤销五(涑鸟)乡、表山乡、鲤溪乡建制,其行政区域并入岩头镇。调整后,岩头镇辖1个居民区、83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岩头村。五、撤销溪下乡、溪口乡、张溪乡、黄南乡、潘坑乡建制,其行政区域并入岩坦镇。调整后,岩坦镇辖1个居民区、92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岩坦村。六、撤销花坦乡、渠口乡建制,其行政区域并入沙头镇。调整后,沙头镇辖1个居民区、74个行政村,镇政府驻高浦村。七、撤销东皋乡、鹤盛乡、西源乡、岭头乡建制,其行政区域合并设立鹤盛镇。调整后,鹤盛镇辖58个行政村,镇政府驻鹤盛村。八、撤销乌牛镇建制,在其行政区域内设立乌牛街道办事处。调整后,乌牛街道办事处辖1个居民区、37个行政村。街道办事处驻王宅村。九、撤销上塘镇、瓯北镇、陡门乡、下寮乡建制,在其行政区域内设立7个街道办事处:1.设立东城街道办事处。在原上塘镇环城西路以东、县前路以南的区域及原陡门乡行政区域内设立东城街道办事处。调整后,东城街道办事处辖1个社区、41个行政村。街道办事处驻建镇巷1号。2.设立北城街道办事处。在原上塘镇县前路以北、永兴路以东的区域及原下寮乡行政区域内设立北城街道办事处。调整后,北城街道办事处辖2个社区、42个行政村。街道办事处驻嘉宁街123号。3.设立南城街道办事处。在原上塘镇环城西路以西、越江大桥以南的区域内(除县前路以北、永兴路以东区域)设立南城街道办事处。调整后,南城街道办事处辖2个社区、31个行政村。街道办事处驻永兴路65号。4.设立江北街道办事处。在原瓯北镇东瓯大道以东、楠溪江大桥以西的区域内设立江北街道办事处。调整后,江北街道办事处辖11个社区、16个行政村。街道办事处驻双塔路1028号(原瓯北镇政府驻地)。5.设立东瓯街道办事处。在原瓯北镇东瓯大道以西的区域内设立东瓯街道办事处。调整后,东瓯街道办事处辖1个社区、10个行政村。街道办事处驻堡二村园区大道(现暂驻林垟村委会办公楼)。6.设立三江街道办事处。在原瓯北镇楠溪江以东的区域内设立三江街道办事处。调整后,三江街道办事处辖28个行政村。街道办事处驻江头新街。7.设立黄田街道办事处。在原瓯北镇楠溪江大桥以北、楠溪江以西的区域内设立黄田街道办事处。调整后,黄田街道办事处辖19个行政村。街道办事处驻千东北路571号。调整后,永嘉县辖东城、北城、南城、江北、东瓯、三江、黄田、乌牛8个街道办事处和桥头、桥下、大若岩、碧莲、巽宅、岩头、枫林、岩坦、沙头、鹤盛10个镇。 瓯北风景罗浮山
乐史《太平寰宇记》引《永嘉记》:“此山(罗浮山)秦时从海中浮来”。《永嘉县地名志》:“罗浮山,在江北岸,去城五里,一名密罗山,今名山平头”。此山在瓯江和楠溪江汇合处的西北侧,有两座小山,相距180余公尺。早年,两山犹如两艘巨舰,浮在江中,四周水波粼粼,颠簸摇曳 。岁月流逝,沧海桑田,这里形成一片冲积平原,将两山连在一起,遂成今日状况。
北面的山称章山,海拔51米。山呈长形,酷似一条自东向西爬行的蛇,故又名蛇山。据明万历《温州府志》载,章山上原有一亭,名“襟江亭”,以唐王勃《滕王阁序》中“襟三江而带五湖”一句而取名。襟江亭踞山俯江,气势雄伟,因年代久远,早已荡然无存。南面的山称罗山,又名合山,海拔66.4米。因山形极像一只自西向东爬行的龟,故又称龟山。山北侧半腰有杨府庙,稍远处有鼋亭和将军殿遗址。山北麓有一口井,清泉终年不涸。
唐张又新《罗浮山》诗云:“江北重峦积翠浓,绮霞遥映碧芙蓉。不知来后沧溟上,减却瀛洲第几峰。”
罗浮石
晋书法家王羲之《法帖》中记:“近代华严石砚,颇佳。”明嘉靖《温州府志》载:“罗浮山,去城五里,有石可为砚。”光绪戊子年出版的《永嘉闻见录》(孙同元著)中说:“旧志云:有华严洞,花木繁丽,自成佳境。有石可为砚。”可见,罗浮山及屏立于北面的华严山,昔以盛产砚石著称。
清《岐海琐谭》记载: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永嘉周永岱陛任主事,尽取罗浮石镶嵌会器等物,满载而归。夏仲鱼诗云:“秋峰尚不载江山,止写临行入画间。今日江山移得去,罗浮石山水中山。”
白水漈
白水漈位为瓯北清峰山山脚白水村,常年流水不断,瀑布凌虚飞下,无可凭依,下有深潭,碧水幽幽。现代散文大师朱自清在浙江省第十中学(现温州中学)任教曾游此地,并作《白水漈》一文,由此白水漈名扬四海,游客不绝。

Ⅳ 永嘉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哪些有影响的人物

永嘉历史悠久,文化荟萃。汉代惠帝三年所建的东瓯国,定都在永嘉境内。隋回文帝开答皇9年设永嘉 郡,距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历史上书法大家王羲之和山水诗鼻祖谢灵运曾任永嘉太守。文学史上有南宋诗坛独树一帜的“永嘉四灵”,哲学史上有倡导务实理财治国的“永嘉学派”,戏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永嘉昆剧”,都给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永嘉是红十三军的诞生地和浙南游击队的重要根据地,使这片红色的土地以不朽的功绩名垂青史;和平建设年代,永嘉开创全国包产到户之先河,比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整整早了二十年;改革开放年代,永嘉人又敢为天下先,应用市场机制在桥头这个穷山沟里创建闻名中外的东方钮扣市场,成为“温州模式”的重要典范。

Ⅳ 永嘉县的历史文化

永嘉文化中,有著名的永嘉学派。永嘉学派是南宋时期能够与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成鼎足之势的重要学术思想流派,创始人是郑伯熊兄弟、薛季宣、陈傅良等,他们分别是温州鹿城和瑞安人,永嘉是当时的州治所在地,故称为“永嘉学派”。稍后的思想家叶适是瑞安人,继承和发展了永嘉之学,进一步扩大了“永嘉学派”的影响,在当时的学术思想界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具体到永嘉学派的近代命运,近代温籍知识分子从永嘉学派的文献中汲取了思想精华,在近代情境中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正如陈黻宸说:“通商以来,风气稍移,浮浅之徒,侈谈西学,剽窃失据,转或刍狗诗、书,求其融会中西,贯穿古今,通经致用,蔚为一代儒宗者盖鲜。夫以中国四千年圣人之治,不为之鲜扁弥缝,修吾声名文物,而徒震惊乎异域杂霸功利之见,儒术之衰,非吾辈责欤?”(《陈蛰庐孝廉〈报国录〉序》,《陈黻宸集》第511页)可以说,“贯穿古今,通经致用”是南宋永嘉学派的思想灵魂,叶适认为这是向儒家“道之本统”的回归(参见何俊《叶适与道统》,《叶适与永嘉学派论集》);“融会中西”则是永嘉学近代存续的具体形式,而这三者又统一于温籍知识分子对“儒术”的近代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近代儒家知识分子对儒家“道之本统”的新见解、新境界。因此可以说,永嘉学派近代命运这一个案,展示了儒学在各种情境下存续的某种规律。 中国南宋中叶的诗歌流派,代表南宋后期诗歌创作上的一种倾向。永嘉四灵指当时生长于浙江永嘉(今浙江温州)的4位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渊)、赵师秀(字灵秀)、翁卷(字灵舒)。因他们同出永嘉学派叶适之门,其字或号中又都带有“灵”字,故称永嘉四灵。4人中徐照和翁卷是布衣,徐玑和赵师秀做过小官。他们的诗风承袭晚唐,选择了晚唐诗人贾岛、姚合的道路,要求以清新刻露之词写野逸清瘦之趣。诗体的特点是:继承了山水诗人、田园诗人的传统,满足于啸傲田园、寄情泉石的闲逸生活。在艺术上,又能刻意求工,忌用典,尚白描,轻古体而重近体,尤重五律。甚至要求全诗字数不得超过40字。在较大程度上纠正了江西派诗人以学问为诗的习气。他们的成就极有限,但在当时的诗坛却得到广泛的反应。
“永嘉四灵”是南宋诗坛独树一帜的诗歌流派,对前人,它改造江西诗派,去除其弊端;对后来,它启动江湖诗派而再创新、发展。全祖望在《〈宋诗纪事〉序》里把宋诗的发展归纳为“四变”,从陆游等“中兴四大家”到“永嘉四灵”为其中的第三变。“四灵”诗歌并非“寒蝉哀鸣”,也不是远离社会现实,只透露“狭窄的心理”。它在宋代诗歌史上应有较高的地位,对它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评价,特别是对积极用世方面的评价,需要突破由来已久的思维定势,多一些多元意识和宽容意识。
“四灵”出现的时候,江西诗派的影响已渐趋衰弱。“四灵”主观上也想打破江西诗派的藩篱,学贾姚,少用典等等,都含有与江西诗派背道而驰的意图。叶适认为他们的诗风是对唐诗的复归,其实以“四灵”的才能,从实质上来说,他们只是因为不满体现着典型宋调的江西诗风,从而又回到了宋初崇尚晚唐体的老路上去。 永嘉昆剧是中国古老剧种之一,是在南戏即永嘉杂剧的基础上吸取昆山腔优点而形成,流行于浙南闽北一带的地方戏曲剧种,是昆曲的一个流派。由于它产生在永嘉县,所以叫永嘉昆剧,简称“永昆”。
永嘉昆剧源于南戏,也是宋、元时用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由宋杂剧、唱赚(宋代流行的一种演唱形式)、宋词,以及里巷歌谣等综合发展而成。它的表演质朴粗犷,行腔明快流畅,生活气息浓郁,至今仍保留有南戏声腔的遗韵,是戏曲史上罕见的宝贵遗产。《辞海》和《中国戏曲曲艺词典》对昆剧作如是解释:“一般认为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著名的昆曲大师俞振飞先生曾作这样评价:“南昆北昆,不如永昆”。

Ⅵ 瓯北二中和瓯北五中哪个好

瓯北二抄中和瓯北五中无论从袭师资力量上看,还是学校人数,或者是教学环境,还有老师的数量和学历,瓯北五中更好一些。
永嘉县瓯北第二中学位于瓯江之畔,温州名镇瓯北城市新区,北邻104国道,白水浦河从校园中淙淙而过,学校环境幽雅,小桥流水。她的前身为江北乡中学,创办于1986年7月,至今有25年历史。1989年学校被正式命名为瓯北镇第二中学,2011年9月瓯北城市新区成立,她更名为瓯北第二中学。现有28个班级,1370多名学生,教职工91人,其中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46人,本科以上学历72人。拥有县级以上“三坛”、骨干教师、师德楷模、学科带头人、优质课获得者28人。
浙江省永嘉县瓯北镇第五中学始建于1974年,原为罗浮区校初中部,1992年8月瓯北镇政府决定为独立初中部,1993年10月10日经县政府批准,定名为“永嘉县瓯北镇第五中学”。是瓯北镇五所中学创办最早的中学。坐落于瓯北镇繁华地段,校园环境翠绿清幽,教学楼、实验楼掩映在绿树丛中,红绿相间的塑胶田径场使校园充满活力。现有36个教学班,七、八、九年级各12个班。

Ⅶ 温州的历史

温州经济的迅速发展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典型成功代表之一。以历史悠久的商业文化为底蕴,以非公有制经济为平台,以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为途径,以政策的适时适度引导为主要推动力,温州人民创造出一个经济超常规发展的奇迹。温州经济发展运行模式对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宝贵的借鉴作用。

一、历史悠久的温州商业文化 温州的传统文化,一直有着“追求功利型”特征。由于温州历史上就人多地少,地理位置又远离政治中心,从事小商小贩的特别多。在北宋兴起、南宋形成的永嘉学派的“事功学说”,批评封建政府限制工商业发展的“重农抑末”思想,提出了“以利和义”、“义利并举”的主张,在物质和道义的关系上,摒弃了那种“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的重义轻利观念,造就了温州人强烈的商业意识和商业头脑,温州人把物质看成是道德思想的载体,把通过辛勤劳动拥有物质财富看成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温州的传统文化另一鲜明特征就是务实,既不作空洞的玄学讨论,也不过多理会外部环境的风云变幻,自始至终追求“经世致用”。“致用”的目的必然追求效益最大化,随之自然孕育了温州人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千万”精神:克服千难万险,走遍千山万水,想出千方百计,道尽千言万语,不惜千辛万苦,挣得千金万银。古已有之的重商传统,认定了市场是衣食父母,利润是终极目的。这些“功利主义”的商业文化传统与计划经济的意识形态之间存在难以弥和的裂痕,在过去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只能被暂时封冻起来。然而,暂时的封冻也只是相对的。据《人民日报》1957年10月9日报道,早在1956年,温州永嘉县就进行了“包产到户”的试验。至1957年夏季,温州各县共约1000个农业社,包括178000多户社员(占入社农户的15%)参与了这一试验。脱离土地的温州农民,依靠世代相传的商业智慧和技巧,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开始小范围地走向了市场竞争的舞台。当1978年改革开放刚刚开始,计划经济下的意识形态略有松动,温州人便迅速寻找自身发展的突破口,形成对传统计划经济意识形态的“背离”,这是“温州模式”创始的重要文化动因。
二、崛起的动因———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温州率先进行了市场趋向改革,政府放手发展私营经济,大胆进行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的探索。温州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1)1978年至1980年代中期,“前店后厂”为主要特征。由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家庭工业和个体工商业,出现了“家家办工厂、户户闻机声”的景象,“前门开店、后院生产”是当时的典型模式。(2)1980年代中期到1992年,主要特征是“股份合作制的孕育和诞生”。由于私营经济的迅猛发展,个体或家庭作坊式的生产经营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企业更大规模、更高档次的发展,于是,各个小企业纷纷走向联合,由多个业主共同投资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应运而生,“股份合作制”成为当时最典型的企业组织形式。(3)1992年到1998年,整顿理顺、规范提高阶段。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温州市组织开展了以提高经济整体素质为核心的二次创业,集中解决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些突出问题,对一些共性的问题做了适当的理顺和规范。(4)1998年党的“十五大”以后至今,健康发展阶段。根据党的“十五大”和全国人大九届一次会议的修宪精神,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到2002年5月份,温州市个体工商户21万多个,非公有制企业4万多家。全市非公有制企业数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0%以上;按照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资本比例法”推算,非公有制企业实现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0%多。
三、兴盛的动因———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 温州市经济发展道路从以下两组数字可以得到明显反映:第一组数字是一、二、三产业结构的变化,1978年是44.2:35.8:22.0,2001年是6.1:56.6:37.3,第二产业增长了58%;第二组数字是2001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的情况,第一产业增加值57.1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528.3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47.74亿元。农村的城镇化推动了农业的工业化,乐观地讲,温州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经典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模式,主要是工业企业在城市大量兴建和农村人口向城市大举迁移。而温州市的发展没有走这条道路,而是加快以乡镇企业、私营经济为依托的农业工业化来促进农村城市化,以发展小城镇为重心走分散型城市化的道路。到2000年,温州市的建制镇达到130个,人口达488.24万人,人口超过5万的建制镇21个,其中以柳市、龙港为代表的30个经济强镇,其人口占全市农村人口的38.6%,但其经济总量占据了全市农村的82.6%。据估计,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小城镇的崛起,温州农村已经有100多万农民转移出来,成为城镇居民。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表明,温州市城镇人口占全市总人口比例达到了51%,城市化水平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四、结语 (一)温州经济发展运行模式,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在市场经济体制运行条件下创造出来的 市场经济体制使温州人如鱼得水,为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完善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发展是硬道理,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促进发展,同时,改革又必须以思想解放为前提。温州模式的成功,得益于积极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合理引导和发挥先进文化的驱动力,寻找和因势利导本地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二)温州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政府的有效作为功不可没 一是树立服务意识。凡是应该企业办的事情,政府坚决不干预;凡是一家一户企业办不了的事情,政府主动承担“牵线搭台”任务。二是制定支持政策。全国第一个私营企业地方行政性法规、第一个股份合作制 农业经济问题 2002年第11期经济地方行政性法规都出自温州。三是加强管理引导。鉴于在经济发展初期假冒伪劣产品对温州经济的负面影响,温州市提出了“质量立市、名牌兴业”的口号,经过近10年的努力,已经基本解决了假、冒、骗的顽症,温州经济开始转为规模型、外向型、科技型、区域型、品牌型的经济模式。(三)温州市在加快小城镇建设方面的做法很有创新 (1)统一规划、有序发展。结合建设“现代化新温州”的导向战略,政府按照“强化中心镇、突出重点镇、兼顾一般镇”的原则,强化了中心镇的中心地位。(2)改革机制、强化职能。相继对行政管理体制、镇级财政体制、城镇建设的投融资体制、土地使用制度、户籍制度、粮食购销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进行了配套改革。(3)支持扶植、表彰奖励。对重点镇给予某些县级管理职能,在试点镇建立健全县级管理部门的延伸机构并赋予相应权限,优先安排工业园区建设项目,在具备条件的试点镇建立“投资开发公司”,按照经济发展总量、增长质量、综合实力等进行综合评比,对先进城镇予以隆重表彰和经济重奖。(四)温州经济运行模式只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 在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后,全国各地都不同程度、从不同方面进行着许多有益的探索。如:苏州在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方面进行了更为广泛的有益实践,该市农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约占10%左右,并已经充分显示出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成效。主要的具体组织形式有:股份制的各类专业合作社(联合体)、会员制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合同制的“公司+农户”的龙头企业、村级(资产)股份合作社等。政府在提供宽松有利的环境上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例如江苏对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税收、经营业务等适时出台了若干很好的政策,张家港市计划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担保基金,为各类技术协会、经济组织等提供贷款担保。另外,政府在各种生产要素、尤其是土地的流动和流转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和修正具体的操作办法,在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的前提下,探索和采用租用、入股等多种形式,保障了生产要素流动的有序进行,加快了农业产业化步伐,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Ⅷ 浙江省永嘉县瓯北镇黄田中学的办学历史

黄田中学创办于1960年8月,永嘉县人民委员会发文,定名为“永嘉县黄田公社普通初级中学”,校址在东联村。1961年春季,学校撤并入罗浮中学。1970年2月,学校恢复春季招生,1973年开始,改为秋季招生。1975年,为使孩子就近入学,在枫埠小学、三岙小学分设初中班,后分别于1979年秋、1980年秋并入本部。1985年,学校改名为“永嘉县黄田乡中学”,1992年,学校第三次改名为“永嘉县黄田镇中学”,2001年7月,学校第四次改名为“永嘉县瓯北镇黄田中学”,2010年9月第四次更名为永嘉县黄田中学。
黄田中学1986年上半年启动迁建工作,新校园选址在千石村,坐落在永嘉县瓯北城市新区黄田街道千石大街西端,背靠双龙山,前临104国道。
1990年,黄田中学搬迁工作结束,校园占地26.84亩,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24个班级,在校生1400多名学生。
2007年瓯北镇政府启动黄田中学改扩建计划,校园用地调整到50594.51㎡(即75.89亩,其中新征地49.05亩),建筑面积25379.78㎡,办学规模36班,在校生1800人,其中住校生900人。
黄田中学校园改扩建计划实施后,2010年9月,实验综合楼4628.26㎡、合班教室359.04㎡、食堂1550.94㎡、教学楼7934.97㎡竣工投入使用。图书馆、体艺馆(其中:李昌仁体艺馆1606.58㎡、王振滔图书馆1242.44㎡)在建之中。
根据黄田中学现有28个教学班,1273名在校生及新温州人的子女就读导致住校生人数增加的实际情况和校园改造计划,瓯北城市新区管委会会同县教育局研同意黄田中学2012年建3幢学生宿舍5026.29㎡(包括架空层736.38㎡)。
五十多年来一直遵循“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办让人民满意的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博文约礼”为校训,逐步形成了“勤奋、好学、文明、守纪”的学风和“敬业、爱生、团结、奉献”的教风。五十多年来,黄田中学大力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努力实施素质教育,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在各级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在历任校长与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黄田中学从创办开始,80年代初崛起为永嘉县有相当影响力的农村初级中学,发展至今,黄田中学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近几年,学校先后获市行规达标学校、市首批中小学信息化建设达标学校、市教学规范达标学校、市数学家摇篮基地学校、市小文学家培养基地学校、市文明学校、市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Ⅸ 温州永嘉书院历史

Ⅹ 永嘉在古代怎么样

古时温州称永嘉,故永嘉文化泛指温州文化。永嘉文化中,有著名的永嘉学派。永嘉学派是南宋时期能够与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成鼎足之势的重要学术思想流派,创始人是薛季宣、陈傅良,他们分别是现在的温州鹿城和瑞安人,永嘉是当时的州治所在地,故称为“永嘉学派”。稍后的思想家叶适是瑞安人,继承和发展了永嘉之学,进一步扩大了“永嘉学派”的影响,在当时的学术思想界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具体到永嘉学派的近代命运,近代温籍知识分子从永嘉学派的文献中汲取了思想精华,在近代情境中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正如陈黻宸说:“通商以来,风气稍移,浮浅之徒,侈谈西学,剽窃失据,转或刍狗诗、书,求其融会中西,贯穿古今,通经致用,蔚为一代儒宗者盖鲜。夫以中国四千年圣人之治,不为之鲜扁弥缝,修吾声名文物,而徒震惊乎异域杂霸功利之见,儒术之衰,非吾辈责欤?” (《陈蛰庐孝廉〈报国录〉序》,《陈黻宸集》第511页)可以说,“贯穿古今,通经致用”是南宋永嘉学派的思想灵魂,叶适认为这是向儒家“道之本统”的回归(参见何俊《叶适与道统》,《叶适与永嘉学派论集》); “融会中西”则是永嘉学近代存续的具体形式,而这三者又统一于温籍知识分子对“儒术”的近代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近代儒家知识分子对儒家“道之本统”的新见解、新境界。因此可以说,永嘉学派近代命运这一个案,展示了儒学在各种情境下存续的某种规律。 永嘉历来人才辈出,文风鼎盛。东晋南朝出任永嘉太守的历史名人有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和书圣王羲之、“山中宰相”陶弘景,到宋代又出现了“永嘉学派”哲学家叶适。据“永嘉县志”载:宋代永嘉共出过513名进士,史称此地为“小鲁”。汉高祖时属闽越,惠帝三年(公元前192)至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属东瓯国,国都在今永嘉县瓯北镇江北,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属会稽郡回浦县,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为章安县东瓯乡,顺帝永和三年(138)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属会稽郡。三国吴太平二年(257)改属临海郡永宁县,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分临海郡置永嘉郡,改属之。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废永嘉郡置处州,改永宁县为永嘉县,县沿郡名。隋炀帝大业元年(605)恢复永嘉郡。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废永嘉郡置东嘉州,隶括州总管府,析永嘉县之楠溪、西溪两乡置永宁县。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废东嘉州重隶于括州,永宁并入永嘉县。唐高宗上元元年(674)从括州析永嘉、安固两县置温州,治永嘉。唐武后载初元年(689)析永嘉置乐成县后,永嘉县辖境历五代、宋、元、明、清不变。民国37年(1948),温溪、石染、西岙3乡划给青田县。

阅读全文

与历史学瓯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