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历史必修三单元知识框架

历史必修三单元知识框架

发布时间:2021-02-25 03:19:16

㈠ 历史必修三知识框架 记住是框架 不是知识点

保证全是框架啊 优点是较为简洁 嗯...有一些太简洁,你适当补充一下就行了。不过全部要点里面都有了,还算全吧。望采纳!

专题一

㈡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分单元列知识框架(前三单元)

我是高三的,单元列知识框架 每专题最后一面那个 专题学习小结与测评 就不错,不过你自己列一遍比较好

㈢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的总结要思维导图~要图,简洁的~哪位大神帮帮我啊,急- -!!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
、原因:


1

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社会地位较低的士,
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
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

政治和经济大变动,
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
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

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

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
批驳,
形成了
“百家争鸣”
的局面;
同时,
各家彼此吸收、
融合,
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
、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
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
、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
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
、早期儒学:


1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
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
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
,打破了
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
)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
“仁政”

进一步提出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的民本思想。
在伦理观上,
孟子主张
“性
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

孟子、
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
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
使儒
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
、道家:


1
)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
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
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
、法家: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
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
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一、

从“无为”到“有为”


1
)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
)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
的政策。


3
)措施:减轻田租、赦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
的赋税和徭役等。


4
)结果: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
会繁荣,国力日盛。


5
)汉初面临的社会问题:

内: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割据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为患,边关危机,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6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需要,
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
要。

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
、董仲舒其人:

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
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在位期间,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2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
)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
主张。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2
)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
。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㈣ 高一历史必修三 第三单元知识总结

第三专题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了解魏源、林则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
(1)林则徐: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2)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
(3)严复:翻译《天演论》,敲响警钟,为维新变法服务
①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的支配,不能及时进步的民族会被别的民族灭绝。
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弱国只要肯发愤图强,奋起直追,就能够在竞争中由弱变强。
(4)康有为:
①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
②思想特点: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③借用进化论的观念,论证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5)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指出变法中国的唯一出路
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1)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开阔了知识分子们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
(2)戊戌维新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他们将救亡与政治变革结合在一起,虽然没有成功,但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3、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代表人物: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兼容并包)等
(3)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 (4)主要阵地:《新青年》 (5)中心:北京大学
4、了解新义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①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愚昧与专制
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尊孔复古思想的实质是:复辟帝制; 封建伦理道德是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
③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主张文学从形式上革命:写白话文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内容革命
5、认识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1)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形成思想解放的潮流,为各种新思想的涌入开辟道路。
(2)促进民众的觉醒,唤起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3)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等方面产生深刻影响,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新模式。
(4)局限性:动东西方文化的看法过于偏激,绝对肯定西方文化,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6、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开始传入、广泛传播到成为主流思潮这一过程中的主要史实
(1)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的开始传入:梁启超是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的人
(2)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正式传播:
李大钊:①发表第一篇介绍十月革命的文章
②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号召学习十月革命,建立劳工社会奋斗
(3)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①撰写文章: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专号》,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介绍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②开设课程:李大钊还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分别开设了与社会主义有关的课程,利用讲坛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③论战:问题与主义之争:实质: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之争(李大钊和胡适)
④成立组织:①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
②陈独秀等人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望采纳~

㈤ 必修三历史框架从古至今 从中到外

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1)林则徐: 近代眼看世界第        魏  源:《海图志》提师夷技制夷思想        派别:主阶级抵抗派        目:习西军事技术抵御侵略维护清朝统治       评价:缺乏具体实践;具思想启迪作用  (2) 体西用(理解)  背    景:①西传播猛烈冲击着儒核传统文化②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 派    别:主阶级洋务派  含    义:体(强调纲名教作决定家社命运根本);           西用(主张采用西资本主义家近代科技术)  口    号:自强、求富  作    用:举办批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创办新式海军、创办新式堂派遣留近代化端  局     限:由于没改变封建制度体西用思想能使走富强路 3)维新思想代表物:康、梁启超、谭嗣同、严复派    别:资产阶级维新派  共同主张:① 变图存;② 兴民权、设议院、君主立宪制;③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历史作用:①维新思潮近代第思想解放潮流     ②功绩社起思想启蒙作用推近代化进程 4)新文化运:① 经济基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② 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壮强烈要求实现民主政治 ③ 思想基础——西启蒙思想进步传入  ④ 直接原——袁世凯复辟造舆论掀起复古尊孔逆流  标    志:1915陈独秀海创办《青杂志》(改名《新青》) 派    别:资产阶级知识激进派 基:北京 主要阵:《新青》  主要内容:① 提倡民主科反专制愚昧、迷信;(民主科新文化运核内容)  ② 提倡新道德反旧道德;(竖起打倒孔家店旗)  ③ 提倡新文反旧文;(胡适早提倡白文反文言文)(鲁迅《狂记》新文典范)  ④ 十月革命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历史意义:        ① 性质:辛亥革命思想文化领域延续场民主主义思想启蒙文化革新运  ② 弘扬民主与科摇封建思想统治位(主要功绩)空前解放思想 ③ 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利条件推五四运发 ④ 推自科发展  ⑤ 促进文化平民化推民素质提高  局 限 性:① 脱离广群众;  ② 东西文化看存着绝否定或绝肯定片面性 5)李钊宣传马克思注意主要文章 (6)三民主义内容及评价(简单应用)  内容:民族主义即反民族压迫反满洲贵族专制统治;(民族革命)          民权主义即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华民;(政治革命)         民主义即解决土财富重配问题平均权(社革命) 核:民权主义  实践:指导辛亥革命;指导制定《华民临约》  评价:① 比较完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要求反映 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共同愿望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发展    ② 没明确提反帝要求没彻底土革命纲领;决定资产阶级革命派能彻底完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任务  (7)三政策内容(识记) (8)新三民主义提及作用  另外附张图 图" class="illustration_alink"> 希望帮请支持谢

㈥ 高二历史必修三每个单元知识框架,最好是图片,谢谢

有一款APP叫包学习很不错哦,里面就有你想要的知识框架,不仅仅只有历史,其他的都有哦,希望可以帮到你。

㈦ 高二历史必修三三单元知识点

事实上复,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制,各地使用的教材是不一样的,根据教材出版社的不同,像历史必修三,就分成了人教版、岳麓版、人民版、大象版、川教版,等等。所以不知道你所在的地区所用的教材是什么版本的。先就给你看看人教版的吧,这个使用的范围最广。(点击应该可以看大图的)

这是《教材完全解读》提供的一个知识结构图,因为这本书是和教材课程一一对应的,内容完全对应,所以我打红框的地方,就是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的知识点。书的正文里左栏会有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和易错点分析,右栏是此知识点对应的例题,左右对照着看的。

如果需要展开,你可以去书店看看实物,看看里面的内容。

㈧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单元一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落实课标
一、孔子(前551——前479年)
1、“仁”的思想:
①含义:“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最根本的含义是“爱人”,即体贴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是美德的总合。②实现方法: “忠恕”之道。“恕”是低的要求,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是高的要求,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忠恕”的关键是自我修养。③对统治阶级来讲,“爱人”就要“为政以德”, 反对苛政严刑,实行仁政,体贴民情,爱惜民力。对普通人来讲,要做君子,不当小人,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而修仁的标准是“礼”。
2、“礼”的思想
①含义:孔子所讲的礼是周礼,是西周建立的以宗法制和等级制度为核心的各种典章制度。从广义上可以理解为社会准则和政治制度。②实践方法:一是“正名”:面对春秋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各阶层要贵贱有序,各守其份,以此恢复社会秩序。其二是“克己复礼”:每个人都要克制自己,不能为所欲为,这实际上还是讲自我修养。③仁与礼的关系:仁是美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和自律,礼是外在约束和他律。孔子试图以仁爱为根本,借助伦理道德的作用,化解个人与他人、与家庭、与社会的种种矛盾,按照礼制,重新建立起充满人情味的伦理关系,最终治国安民,使社会由乱变治。而把握仁与礼两者关系的方法论就是“中庸”。
3、“中庸”的思想:
“中庸”是“执其两端而用乎中”,既不过分,也不走极端,不偏不倚,谦和持中,恰到好处。中庸既是为人处事的方法论,也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4、天命思想:
孔子主张理性,反对迷信,把探讨和解决实际问题放到首位,而对“鬼神”则“敬而远之”,这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非宗教、非迷信的文化传统。
5、孔子思想不被统治者重视的原因:
①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② 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对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他们的需要。
6、教育思想:①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②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③教学对象:有教无类;④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举一反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
7、孔子的教育地位:
①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教育家,被后世称为“第一位老师”、“万世师表”;②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扩大教育范围,使学术下移等;③总结出一套很好的教学方法;④整理六经,保存了典籍,传播了文化。
8、孔子的历史地位
①孔子的思想在当时虽未受到重视,但经历代学者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成为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对我国的政治、伦理、文化和民族性格产生深渊远影响;②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产生重要影响;③孔子本人被推崇为圣人,受到后人景仰。
二、老子
1、“道”的思想:“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道”既是自然的规律,又是世界的本原。在天命论盛行的春秋时期,这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世界是运动和变化的,事物都会向着它的对立面转化:比如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前和后、生和死、贵和贱等等。
3、政治思想:①他认为世间万物的发展都有规律,人们遵道而行,顺其自然。所以主张“无为而治”、“无事取天下”、“治大国如烹小鲜”等;②面对春秋乱世,老子消极避世,知其不可为而不为。
4、老子的历史地位:
①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②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对中国的哲学、论理学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孔子与老子思想的主要区别
1、孔子的思想是积极入世,甚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体现的是一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执着精神;而老子是“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是避世思想,是一种看破规律、尊重规律的超脱精神;
2、孔子的思想主要研究社会人际关系,对“天道”避而不谈;而老子思想则研究“天道”,用“道”来解释宇宙的起源和演变;对现实社会则恰恰消极避之。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第1课相同)
落实课标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条件
1、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面临剧烈的社会大变革,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带来思想的大解放,
2、物质基础:铁器和牛耕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起;
3、阶级条件:社会变革导致阶级关系变动,不同阶级的思想家分别对各种社会问题发表见解;
4、政治条件,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没有一统的思想形态,各国基于争霸战争和政治需要,纷纷网络人才,养士成风,宽松的局面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造了环境;
5、文化条件:私学兴起,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局面,培养出大批知识分子,士人阶层壮大、活跃。
6、科技条件:自然科学领域成就突出,人们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这为古代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提供了思想素材。
7、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创造和夏商周文化发展的奠基作用。
二、孟子、荀子与儒家
1、孟子:①4个思想要点:仁政学说——思想核心;人性本善 ——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养浩然之气和重义轻利的精神品格。②评价: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尊为“亚圣”;《孟子》一书在唐代被当作经典,在南宋被列为四书,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2、荀子:①4个思想要点:“明天人之分”与“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性恶论”;礼法并施与王霸兼用治国思想;民水君舟思想。②评价:综合了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是战国思想集大成者;在很长时期被视为儒家异端;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子和墨家
1、墨子的8点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尚力、上天、节用、节葬。
2、评价:墨子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墨子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取征引;战国之后趋于没落。
四.庄子和道家
1、3个思想要点:①哲学观点:齐物(任何事物本质相同);②人生态度:逍遥(旁观、超然,无所恃);③天人关系:不相胜(人必然顺从自然)。
2、评价:①不仅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贡献,在文学和美学方面也很有建树;②他的寓言和散文蕴含哲理,具有神奇浪漫风格,对后世文风有深远影响。
五.韩非和法家
1、5个思想要点:①法、术、势相结合;②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③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今必胜古;④主张变法革新;⑤以法为本,主张法治。
2、影响:①韩非的主张符合社会发展潮流,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②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六.兵家
1、吴起:文德与武备兼重的战略思想
2、孙膑:①强调把握战争规律,取得桂陵之战胜利;②重视人的作用;③创造利己形势;④著有《孙膑兵法》,军事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七、“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百家争鸣” 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力的推动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繁荣;
2、“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后世思想文化的基础,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构成了传统哲学的基础,法家变革的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因而,百家争鸣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断作用。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落实课标
一、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
1、 原因:①西汉初年,社会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社会经济需要恢复和发展;②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③黄老之学适应了当时的统治者的需要。
2、 内容:①是道家学说中黄帝和老子的学派,以早期道家理论为基础,又兼采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的思想;包括治身和治国两个主要内容;②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③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3、 作用:使汉初政治宽松,社会迅速恢复发展。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 原因:
①汉朝面临王国问题和匈奴威胁,道家无为思想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②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统治者要求加强中央集权,开拓大一统事业;③儒家学说经过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宣扬“有为”而治、积极进取,适应了社会需要。
2、董仲舒的思想:
①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法家思想;②大一统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③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神化皇权,但人君要仿效天道实行仁政;④三纲五常学说;⑤针对土地兼并严重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现实,提出限田、薄赋、省役等主张
3、巩固措施:
①汉武帝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政;②中央设太学、地方建立完备的教育系统,学习儒家经典,传播儒家思想。
4、历史影响:
①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更有利于政治和精神上控制百姓;②其宣扬的“天人感应”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目的;③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从此在政治上占据正统地位,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③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④消极影响是禁锢了思想,扼杀了才智。

第4课 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落实课标
一、背景——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
2、唐朝:调和之风兴盛,“三教合一”弥漫各个领域;
3、儒学丰富、更新深受佛道影响。
二、程朱理学
1、概念:理学是宋代出现的新儒学体系,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服务于治理国家的学说,理或天理为其核心观念。
2、代表:程颢、程颐、朱熹
3、主张:①世界观:理,在世界是本原,在社会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个人是人性;②方法论:格物致知;
4、影响:①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元朝成为科举考试内容;②明初程朱理学确定了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③流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地产生很大影响。
三、陆王心学
1、南宋陆九渊:
①世界观:心是万物渊源,“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②方法论:发明本心以求理,内心反省。
2、明朝王守仁:
①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和社会动荡,主张以心学代替理学;②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四、理学影响:
1、理学从哲学上发展了儒学,是宋明时期儒学主流,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方面影响深远
2、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强调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因循守旧,片面地重义轻利,压制和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3、积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具有和谐意识、忧患意识、崇尚道德、强调力行,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其了积极作用。

第5课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课标要求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落实课标
一、历史背景
1、政治: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2、经济:商品经济迅猛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文化:程朱理学走向极端,八股科举使思想界出现陈腐习气,士人试图跳出四书五经窠臼,冲破传统儒学束缚。
二、李贽主张
1、有《焚书》和《藏书》等多种著作;
2、鞭鞑程朱理学,批判纲常伦理,反对绝对权威,人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
3、认为人皆有私,追求物质享受,尊重个性解放;
4、万物的本原是阴阳二气,根本否定天理,摇撼了理学的理论基础。
三、经世致用
1、背景:
①明王朝内外交困,危机四伏;②士大夫面对危局,寻求改革方案,提倡以史为鉴,提倡研究与现实结合,形成经世致用思想。
2、代表:顾炎武、黄宗羲、顾炎开
3、主张:①为学应求务实,关乎国计民生,致力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②提出拯救时弊主张;③主张工商皆本(黄宗羲)。
4、影响:
①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据学术之风;
②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为后世提供了思想源泉。
四、批判君主专制
1、主张:
①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君主专制是社会许多弊端的根源(黄宗羲);②区分亡国与亡天下(顾炎武);③提出限制君权的设想:倡导言论自由、建立监督机构、保证清正廉洁等;
2、影响:
①对君主专制造成强烈冲击;②对后世民主思想具有深刻的启蒙和启迪作用。
五、整体认识
1、明末清初的思想批判是商品经济发展、封建制度衰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
2、批判思想继承批判了传统儒家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抨击纲常伦理;
3、提倡经世致用,追求个性解放,构建起富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开启了近代思想启蒙的先河,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但在当时没有形成主流,影响有限。

第6课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与实践
课标要求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落实课标
一、天文学
1、天象观测:
战国《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天文还著作,其中《石氏星表》是世界最早的星表;
2、天体测量:
①秦汉:发明浑仪;②东汉:张衡发明水运浑象仪,证明浑天说,其地圆见解比欧洲早1000年,发明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③ 唐朝:僧一行与梁令瓒制黄道游仪,世界首次发现恒星位置变动;实测子午线;制水运浑象仪;④元朝:郭守敬制简仪;测定黄道和赤道的交角值受到世界天文学推崇。
3、历法:郭守敬编制《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
4、中国古代的天文学领先的原因:
①满足农业生产“授农以时“的需要;②为封建王朝统一天下提供“授命于天“的依据,宣示政权统治的合理性、合法性能;③朝廷集中人力对天文历法乾地观测和研究,取得显著的成就。
二、数学
1、计算方法:
①春秋出现九九乘法口诀;②春秋时发明度量;③春秋战国出现算筹
2、数学专著:
东汉《九章算术》总结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有面积、容积、正负、数加减、一元二次方程等世界最先进的成就),标志着解决实际问题为内容、以算筹为工具、以十制位计算的数学体系形成。
3、圆周率:
三国刘徽精确到3.1416;南朝祖冲之精确到七位,领先世界1000余年。
4、数学思想:
明朱载育提出“理由数显,数由理出”,以计算为基础,构筑韵律体系。
三、农学----四大农书
1、《齐民要术》:南北朝贾思勰,介绍北方生产经验,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2、《农桑辑要》:由元代大司农司主编,最早官修农书;
3、《农书》:
元朝王祯,综合南北经验,涉及农林牧副渔,附有《农器图谱》(有水排、 木活字等记载)
4、《农政全书》:明代徐光启总结历代农业、手工业经验,吸收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创作,达到传统农业科学顶峰。
四、医学
1、《黄帝内经》:编于战国,提出阴阳五行、脏象、经络、形神、天人五大核心理论,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2、《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撰写,论述“望、闻、问、切”四诊法,是临床经典,张仲景被称为医圣。
3、《神农本草经》:东汉出现,较早的药物学著作。
4、《本草纲目》:明李时珍著,创立世界最先进的分类法,体现了生物进化的思想。
五、四大发明
1、造纸:
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魏晋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2、印刷:
最早有明确时间的印刷品是唐代《金刚经》;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13世纪中期传到朝鲜,后从西域传到欧洲。
3、火药:
最早记载于唐孙思邈的《丹经》;唐末用于战争;五代和宋广泛使用;14世纪阿拉伯人传往欧洲。
4、指南针:
战国司南;北宋航海;13世纪传入西欧,促进地理大发现。
六、中国古代科技小结
1、主要特点:
①在内容上,实用性很强,对事物的发展规律探讨不够,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和学科体系;
②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和经验总结,具有较强的经验性,缺少观察实验和归纳推理的研究方法;
③在应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的需要,缺乏将科技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的意识,缺乏进一步促进科技发展的动力。
2、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原因:
①经济: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促进了农耕经济的迅速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②政治:国家统一,疆域辽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发展,统治者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重视和支持科技发展; ③对外、民族:民族融合和对外开放促进了民族间、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吸取我国少数民族和外来的优秀文化;④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进步培养了大量人才;⑤人民:古代人民在与自然界长期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⑥科学家:古代科学家们不懈的探索精神和个人努力。

内容太多,如果你确实想要,麻烦发QQ或邮箱过来吧。

㈨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网络结构图

阅读全文

与历史必修三单元知识框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