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以某一历史事件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家乡变化大
我的故乡在临沭,那里人民朴素,笑容和蔼,是一个在改革开放后,如雨后春笋一般,发展起来的城市。城市不大,但也是今时不同往日,与以前有了很大变化,这是我亲身体会到的。
改革开放三十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岁月如梭,似乎只是在转眼之间,改革开放的征途已经整整走过30年。
在这30年中,我的家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个小小城市,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勤劳善良的家乡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现了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办公楼更是鳞次栉比,一列列火车横贯家乡,家家住进了新楼房,一台台彩电飞进千家万户,现如今家家电脑、电视、电冰箱样样不少,生活水平也是显著提高,家乡让我刮目相看,在不经意间,我们的家乡已随着时代的变革,走入了小康社会,大家不愁吃穿,生活物质水平更是前所未有的增长。
十月一日是国庆节,我和妈妈不仅谈起祖国的变化,妈妈回忆起过去——那时候,哪有什么柏油马路,泥土简简单单踩成了一条狭窄的马路,一下雨,更是泥泞不堪,泥泞的路到处是水潭子,如果不小心踩到水潭子,整个脚就陷下去,好不容易把脚抽出来,可鞋子却留在泥潭里……睡觉的地方是睡在干干的茅草上,没有蚊帐,晚上蚊叮虫咬,整宿整宿睡不着觉;门前是一堆堆的牛粪,又臭又脏,一脚踩下去,脚也不知变成了什么样……以前,家乡人民很穷,住着破烂不堪的茅草屋,上面的瓦片好一片,坏一片的,一到下雨,雨水好像都想来凑热闹,房子里全是雨滴,大家只得连夜挪动家具。那时的学校是一座破旧有土木结构房屋,土墙斑驳脱落,一块玻璃也没有。一到冬天,呼呼的寒风凛冽刺骨;春天,雨点从破瓦片上的窟窿里落下“嘀嗒”的雨声与琅琅的读书声凑成了不合谐的曲子。……
往事的一切不堪回首,自从改革开放后,家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破旧的茅草屋变成了一座座高楼大厦,泥泞的小路变成了条条柏油马路……人们利用资源,盖了公园、盖了大桥……路两旁种满了花草树木,蜜蜂在唱歌,蝴蝶在跳舞。
不仅我的家乡在变化,我的祖国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2001年7月13日晚,万众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终于要揭晓了!萨马兰奇雄浑的宣告声中只有一个名字:BEIJING!中国人终于以完美的理念从众多国家中脱颖而出。夺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
前不久,神舟七号的成功发射再一次证明了中国人的实力。首次太空漫步对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太空终于有了中国人的足迹;太空中首次飘起了鲜艳的五星红旗!
今天,我们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今天,我们迎来繁荣富强的好日子。我们的祖国,正日益庞大,我们的祖国,将迎来大好时光!欣喜,在于变化。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我们的祖国,未来将会更强大!
我家在周至县,近几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拿我家来说吧。
以前,我们家没有电脑。爸爸是个工程师。以前,爸爸画图都要用手画,画的时候要用尺子,画错了不得用橡皮擦,不小心会把绘图纸擦烂,画图慢,还得不停地削铅笔。画出的线条不优美。画一张图纸要用一两天时间。还要描图、晒图最后才能形成工程图纸。总共需要三天。现在,我家买了电脑。他可以用电脑画图了,不用描图;只要用一小小的鼠标点来点去,就可以代替人工所做的一切。一张工程图画好只要一下的时间。画完了直接一打印,又清晰又美观。
有了电脑。我总在电脑上帮妈妈打文章。我自己还用文件夹,存了动画片、日记、作文等。我还用它看文学名著。我还用它学英语、装软件,打游戏……妈妈就用它制卷子、打词语。电脑给我家带来了许多方便。
今年夏天,我们家还添了电冰箱。以前,夏天的东西经常会坏,坏了就扔了,多可惜。现在电冰箱可以冷藏食品,食品放在冰箱里不会坏。它可以给我制作冰块。我补课回来,我就冷冻一个冰块让我解渴。冰箱给我家带来了方便。
去年,我们家还买了空调。以前,在冬天没有空调,起床穿衣服,我总藏在被窝里。现在有了空调,起来穿衣服就不会感冒了。在夏天没有空调时,能把人热得发闷,不想活动。现在,在夏天有了空调,无论在什么时候,只要一开空调,调成冷风,会觉的非常凉爽,像置身于凉爽的森林一样。
最近,我们县上出现了互联网,大部分家里人的电脑都上了Inter网。以前,没有互联网,想投稿或有事只要发一个E-mail,就可以把作文投上去,把信寄了出去。互联网也给我们带来了方便。
啊!我们家乡变化真大呀!
❷ 评析(中国近代史)某一历史事件
辛亥革命:
政治影响
辛亥革命被中国共产党称为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在此之前的中国的历次起义都是以一个朝代代替另一个朝代而结束,但辛亥革命却彻底推翻帝制,并试图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共和制。尽管后来民主共和的规则受到北洋军阀多次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一度有短暂帝制的复辟,但他们都不能从根本上颠覆众望所归的共和国体。
当时成功的中国革命党人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治国方案,遂按照美国宪法,美国政治体制,实行总统共和制。尽管因为现实社会条件的限制和统治者们对约法的蔑视,例如孙文为约制袁世凯而随意更改《民国约法》,袁世凯后来又因称帝而中止了约法,民国初年民主共和体制并未真正贯彻实施,但这毕竟是中国首次试图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在中国的传播,使民主共和的价值观得到了确立,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在辛亥革命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二千余年的帝制、专制思想都没有在中国完全消除,而且还一度具有相当的社会基础。尽管中国共产党声称在1949年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但一些人则认为,在实际运作上,所谓“真正的民主共和”还从来没有得以在中国全面实行——无论是北洋政府、国民党的南京国民政府、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思想影响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自汉代董仲舒以来的中国思想中,君臣关系是“三纲五常”中三纲之首,皇帝不仅是政治上的权威,也是文化中诸多价值观念的重要依据与合法性的来源。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就在打破了帝制政治的价值观和政治思想的同时,也对于中国传统以儒家为主的诸多价值观的权威性产生冲击,致使在其后的新文化运动中一度出现打倒孔孟、“全盘西化”等民族虚无主义思想。文化权威的消失,也造成这一代知识分子产生前所未有的焦虑感,因此如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三民主义、社会主义(尤以具有明确进程的共产主义)等具有完整系统的新价值体系,成为了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的新信仰。
经济影响
此外,从辛亥革命各省独立响应开始,中国进入长期的分裂混乱之中,除了袁世凯曾在二次革命之后曾短暂大致统一全国之外,其他中华民国的政权都未能直接统治整个中国(如号称统一的国民政府只能收到五个省的税收),一直要到1950年代,才由中国共产党使中国大陆再度统一。长期的分裂及战乱,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及现代化建设造成很大的阻碍。
社会影响
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不如想像中来得大。辛亥革命虽然常被称作「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当时中国其实缺乏一个强大的资产阶级,参与革命者也并非以资产阶级为主,而革命的成功也未直接促成资产阶级的进一步发展。而在传统社会的改变上,辛亥革命只打倒了社会顶层的满人权贵,但中国传统地方社会居领导地位的各省士绅及汉人旧官僚,也大多在辛亥革命中转投向革命而获得地位,反而更加巩固他们的地位。
辛亥革命并没有像西方资产阶级革命那样,重新建构社会结构。参加辛亥革命的更多的是军人,旧式官僚,各地士绅。这些人在辛亥革命后仍然掌握权力。虽然其主要领袖孙中山出身平民知识分子,但中国贫穷的平民阶层没有参加辛亥革命,因此辛亥革命后,生存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辛亥革命后的军阀割据,大量战乱及军人政治才使传统拥有知识和功名的士绅官僚力量渐衰,代之而起的是具军事背景的人物以及地方土匪恶霸。
辛亥革命对于十八世纪后的人口剧增,清末的土地兼并以及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压迫和经济侵略等问题,没有从根本上改观。
生活文化影响
“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海外华人的影响
马来半岛和新加坡华人介入中国的革命活动是史无前例的,虽然革命活动主要在于挽救中国,但这一行动已对当地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马来半岛和新加坡的影想大致可以分为:马新华人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 ,马新华人团结力量的增长 ,新思想的涌现 ,政党政治的影响。
孙中山于1911年12月29日在南京就任临时总统后,许多在马来半岛和新加坡的中立派及保皇派分子转而支持孙中山。武昌起义后,马来亚和新加坡各地华人剪掉辫子,另一方面,在同盟会和孙中山的号召下,当地华人也积极捐款支持革命运动。
当孙中山在马来半岛和新加坡展开革命之前,当地华人是不团结的,常有帮派和籍贯的斗争。不团结阻碍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帮派斗争影响华人社会的经济成长并阻止了不同方言集团的合作。
1906年,孙中山在吉隆坡主持同盟会支会成立仪式时发出警告说:当地华人的不团结最终将导致整个华人社会的崩溃。因此同盟会展开各种宣传活动,如阅书报社、夜校、戏剧表演,使到不同方言的集团为孙中山的革命而在一起工作,这使得不同籍贯的华人有机会学习相互了解,相互合作以解决共同的难题。通过不间断的联系,华人的团结精神和国民意识逐渐被加强和发展起来。1909年,在打巴成立的集群社就是灌输团结思想的组织。
另一项最主要的发展便是在马来半岛和新加坡的学校传播标准华语,主要目的在于打破使用以往的方言教学。这使得不同籍贯的华人间有了共同的媒介语。
孙中山的革命思潮带为马来半岛和新加坡带来了新的思想,冲击了华人传统的旧社会和旧传统。利他主义,舍己为群,平等和自由之观念因此不断传开。鼓励设立女子学校,女人被允许加入社会活动和参加孙中山革命。
革命意义
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27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前后的一系列事件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及地方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等都起到了关键的影响,对中国的外交,中国的边防形势都有重大影响。辛亥革命后,南北议和后,产生的北洋政府,在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在取消不平等条约和提高国家地位方面的取得巨大成就,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第四,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在亚洲的历史上也是一次伟大的转折。列宁把辛亥革命视为“亚洲的觉醒”。辛亥革命在亚洲打响了民主的第一枪。
革命评价
在民国前几年,知识分子们和革命的参与者尚为辛亥革命的成功推翻满清而兴奋不已,对辛亥革命的成就有较高的评价。不过,由于共和民主并没有在辛亥革命后得到真正的实施,因而人们也从不同的角度作出反思。孙中山在1921年给俄罗斯外交人民委员齐契林的信中提到“现在我的朋友们都承认:我的辞职是一个巨大的政治错误”,孙中山在遗嘱内也嘱咐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1920年代以后的国共两党,则对于辛亥革命有了较高的评价。国民党视孙中山为中华民国的国父,视辛亥革命为其所领导成功的革命,赋予辛亥革命有极高的评价,辛亥革命是现代中国史的起点,是中国能发展成民主及现代的国家最重要的关键。
例如刘少奇认为“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周恩来指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了空前的大解放,为以后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何香凝认为“辛亥革命是一个伟大的胜利,它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广大人民中传播了民主共和国思想的种子,促进了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新发展”。
❸ 一个重要历史事件(简介)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连横的策略,发动秦灭六回国之战。先后答于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灭韩、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灭赵、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灭魏、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灭楚、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灭燕、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灭齐。在从未屠城的战争中,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❹ 一个历史事件
皖南事变
发生于年1月6日。
1940年10月19日,蒋介石发出“皓电”,限令黄河以南新四军于一个月内撤到黄河以北,同时密令其数十万军队准备进攻华中新四军,从而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中共中央为顾全抗日大局,决定将皖南的新四军撤到长江以北,并连电东南局和军分会书记项英,乘国民党军尚未部署就绪,迅速率部北移,防止遭到突然袭击。1941年1月4日,项英率新四军军部和部队共9000余人北移。6日,当进入安徽泾县茂林地区时,突遭事先埋伏的国民党军队7个师8万余人的包围和袭击。广大指战员经7昼夜浴血奋战,但终因众寡悬殊,措施失当,弹尽粮绝,大部分壮烈牺牲。军长叶挺与对方谈判被扣,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在突围中被叛徒杀害。17日,蒋介石竟反诬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其番号,并声称要将叶挺交军法审判。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周恩来等根据党中央指示,向国民党提出严正抗议,并在《新华日报》上刊登亲笔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针对蒋介石取消新四军番号的决定,1941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理军长,张云逸为副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继续领导新四军坚持长江南北敌后抗日斗争。
皖南事变的难解之谜
对于皖南事变这样一个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国共两党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迄今为止,仍有许多待解难解之谜。如当时为什么选择了最难走的路线?项英为何一再推迟皖南新四军部队北上日期?遭围剿皖南新四军部队究竟突围出来多少人?等等。
❺ 某一历史事件作业350字
“百团大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著名战役,但是,令共产党和八路军始料不及的是,这次战役导致了特别严重的后果。二十多年后的文革期间,还有人因“百团大战”而受到批判。特别是战役的具体组织者聂荣臻,发动“百团大战”成为他搞“晋察冀山头主义”的罪状。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1937年10月,日寇占领娘子关, 11月8日太原失守,国民党军队在华北正面战场的抵抗宣告失败,山西、察哈尔、河北地区陷于混乱状态。八路军9月首战平型关,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一一五师一部在聂荣臻率领下,经五台、平山进入阜平县,11月成立晋察冀军区和中共晋察冀省委,并于1938年1月成立晋察冀边区政府。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成为敌后抗战的主力军,边区政府党、政、军、民齐心协力,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创造了抗战史上的奇迹。
山西是侵华日军重要战略物资储备基地,这些物资通过正太路转运至前线。1940年初,彭德怀、聂荣臻、左权等在晋东南就破坏日军运输线等问题展开讨论。有同志提出,应当控制正太路,将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个敌后抗日根据地连接起来,或者对正太路进行大范围破袭。聂荣臻提出,依靠当前力量,完全控制正太路是不现实的,但破坏正太路是可行的。因此,商定大规模破袭正太路。7月22日,八路军总部发布了大举破击正太路战役的预备命令。命令规定晋察冀军区负责破袭正太路石家庄至平定段,袭击重点是娘子关至井陉矿区及其两侧地区。还要求晋察冀军区对其区域内的平汉路、北宁路、津浦路、石德路、沧石路等铁路、公路、桥梁进行破坏,以牵制敌人向正太路的增援。晋察冀军区按照上述任务进行了战前准备。
❻ 写一个历史事件
皖南事变
发生于1941年1月6日。
1940年10月19日,蒋介石发出“皓电”,限令黄河以南新四军于一个月内撤到黄河以北,同时密令其数十万军队准备进攻华中新四军,从而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中共中央为顾全抗日大局,决定将皖南的新四军撤到长江以北,并连电东南局和军分会书记项英,乘国民党军尚未部署就绪,迅速率部北移,防止遭到突然袭击。1941年1月4日,项英率新四军军部和部队共9000余人北移。6日,当进入安徽泾县茂林地区时,突遭事先埋伏的国民党军队7个师8万余人的包围和袭击。广大指战员经7昼夜浴血奋战,但终因众寡悬殊,措施失当,弹尽粮绝,大部分壮烈牺牲。军长叶挺与对方谈判被扣,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在突围中被叛徒杀害。17日,蒋介石竟反诬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其番号,并声称要将叶挺交军法审判。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周恩来等根据党中央指示,向国民党提出严正抗议,并在《新华日报》上刊登亲笔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针对蒋介石取消新四军番号的决定,1941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理军长,张云逸为副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继续领导新四军坚持长江南北敌后抗日斗争。
皖南事变的难解之谜
对于皖南事变这样一个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国共两党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迄今为止,仍有许多待解难解之谜。如当时为什么选择了最难走的路线?项英为何一再推迟皖南新四军部队北上日期?遭围剿皖南新四军部队究竟突围出来多少人?等等。
❼ 讲一个历史故事
因为“安定门之约”,也是因为尽快逼迫清政府议和的手段,当然也有心思想要掩盖当时英法联军犯下的暴行罪证,所以才有了两次火烧圆明园。
火烧圆明园的起因其实很复杂。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逼近了京城。英法联军派出了以两个使者加一位记者,还有一小队印度士兵的使团前去谈判有关停战的协议。但是在此期间,英法联军已经开始了对圆明园的劫掠以及毁坏。
当英法联军听到使团被囚禁的消息之后,愤怒的军队焚烧了当时圆明园的一座宫殿。但是这只是一个起始,数日后清军打开安定门,让英法联军进入,并释放了囚禁的使团。但是当时使团中的一些人员伤亡,以及使团内部自称受到虐待的报告,致使当时驻清英国最高长官额尔金,照会恭亲王。要将圆明园夷为平地,以作报复。
其实第二次焚毁圆明园也是由于“安定门之约”的约束原因,当时于英法联军约定不得毁坏京城内的建筑设施,而为了催促清政府尽快接受和谈,英法联军选择了当时在京郊的圆明园,作为报复警告以及示威的场地。当然其中也不乏,英法联军想要掩盖当时在圆明园暴行的嫌疑。于是便有了第二次火烧圆明园,“三山五园”就此消失在历史长河,只剩下些残垣断壁。
英法联军的暴行永远无法被我们遗忘,现在的圆明园遗址还在述说当时的惨状。这些耻辱,我们无法遗忘,也不应该遗忘。历史教会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终将会努力让我们的国,屹立在世界之巅,让这些耻辱永远无法再发生在我们身上。
❽ 请问一个历史事件
汉高祖刘邦和韩信,高祖曾与韩信有约:见天不杀, 见地不杀,见铁器不杀。吕后就偏偏把刘邦都不杀的韩信,用布兜起来,用竹签刺死, 杀他过不见天,不见地,不见铁器。
❾ 怎么对一个历史事件进行评价
第一,要确定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
(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历史人物生活的时间、国家、时代特点以及他的活动所处的历史环境等。)
第二,要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
(要求是不应停留在个人动机上面,而是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阶级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关系的环境。这实质是寻找个人活动与本阶级的关系。)
第三,要确定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主要看他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或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及人类社会进步。)
1、中国古代政治人物。主要围绕他的政治主张和措施进行分析,看他对当时社会各方面产生了什么影响。
一般可从四个方面来把握:对社会生产和科学文化发展的影响;对民族融合和民族团结的影响;对国家统一巩固和发展的影响;对加强中外关系和国际交往的影响等。
2、中国古代农民起义领袖。主要看他所领导的起义:在打击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方面有何直接作用(推翻或瓦解其统治);有何间接作用(即在多大程度上迫使后来的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从而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促使生产力的发展);在斗争中提出的口号或纲领对提高农民革命斗争水平有何作用。
3、中国古代少数民族领袖。主要看他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和行动:对本地区、本民族发展进步有何作用;对民族团结和融合进步有何作用;对国家的统一巩固有何作用。
4、中国近现代政治人物。主要看他的政治主张、措施或行动:对反对封建势力,动摇其统治基础有何作用;对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独立有何作用;对西学的传播发展有何作用;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有何作用;对挽救民族危亡,探索强国富国之路有何作用。特别要注意他在上述几个方面比他的前人有何进步,此点是确定近现代政治人物时应把握的总原则。
5、世界史中的政治人物。主要看他的政治主张、对外政策和行动:对本国家、本民族历史发展进步有何作用;对本国人民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交往有何作用;对人类社会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步有何作用。
第四,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依据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或活动对其做出应有的评价。在总结归纳历史人物的活动时,可采用两种方法:
1、“阶段论”的方法,该法以时间顺序为纲,结合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时代,把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不同阶段,逐段评价其功过是非。(如评价左宗棠、汪精卫等人)
2、“方面论”的方法。该法以人物活动的内在逻辑关系为顺序,把它分解成几个不同的方面来评价。(如对汉武帝就可把他的活动分成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六个不同方面进行评价。 )
第五,要确定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性结论。对历史人物,不仅要一分为二,还要有一个总结论,亦即对历史人物做出定性判断。
在具体评定时要注意两点:
一是要从决定历史人物历史地位的最主要方面定性。(如南阳太守杜诗他的主要贡献是水排的发明,因此,把他不能定性为地主阶级政治家,而应确定为中国古代杰出的发明家。)
二是在对政治性人物定性时,一定要指明他的阶级属性。如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
❿ 如何对一个历史事件进
(1)必须运用客观、公正而合理的基本原则。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时,必须坚持用实践的标准。实践是检验任何真理的也是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唯一标准。有的历史人物的活动的主观动机虽然是好的,但是实践效果不一定好。有的虽然主观动机不好,但是客观效果却是谁也意想不到的,可能也能促进人类历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要确定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必须坚持用生产力的标准。衡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基本标准,主要是看这一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或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了还是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及人类社会的进步,这就是确定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历史作用的最基本的标准。促进的就是进步的,反之就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
为此,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时,应当先将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评价,都要把其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或特定的历史阶段)进行考察和评价。首先要确定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如果脱离了时代,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评价任何一个 历史人物时,都应当寻找该历史人物个人活动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2)必须运用全面的原则。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时,应把所有人物的所有活动或历史事件集中起来,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和评价。绝对不能只根据某一人物的某一件事,进行片面的或局部的分析和断定。
(3)必须运用“史论结合”的原则。“史论结合法”是我们评价历史问题最常用的也是最基本的一种评价方法。评价时应当有史又有论,而且史实要典型,要有较强的说服力;结论要客观、公正、合理、准确而精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