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

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

发布时间:2021-02-24 09:16:07

『壹』 14-17世纪,发生了被后人称为“发现了人”和“发现了世界”的两个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名称及简述

(1)"发现了人"指文艺复兴.
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倡发版扬人的个性,追求人在现实生权活中的幸福。是一次通过弘扬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反对教会宣扬的陈腐说教的一场崭新的、促使人们思想解放的文化运动。
(2)"发现了世界"指新航路的开辟。
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发现了新大陆。使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欧洲的商业重心开始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开辟了欧洲殖民掠夺的道路,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

『贰』 更多的关于历史文化和历史重大事件的描述

平津战役都江堰

『叁』 材料四中第一张报纸报道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材料

『肆』 以1911年10月至1912年3月重大历史事件为报道对象以民国的壮举为题,以自身的感受为内容写一篇

有一件小事复是我最难忘的小事。制
记得那是上个星期六得早上,我在站台上等后公交车。不一会儿车来了,我高高兴兴地跨入了车厢,快速找到一个靠窗的座位坐下了,欣赏着窗外的风景。
车来到下一站,车门一打开时,慢腾腾走上来了一位满头是银发的老奶奶。这时,我犹豫了一下,就马上站起来,对着老奶奶说:“来!我扶你到这儿坐吧!”我掺扶着老奶奶慢慢的坐下来。老奶奶拉着我得手忙说:“谢谢!谢谢!你真是一个好懂事的孩子啊!”“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得!”我回应着。
车厢里的人向我投来了敬佩的目光。这时,我心里那股舒服滋味就别提有多高兴了。
从这件事情过后,我一发现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就主动去帮助他们,来回报人们对我期望。

『伍』 课文《别了,“不列颠尼亚”》选取了哪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来报道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文章是一篇特写,特写性消息,也称作新闻速写、新闻素描。主要是运用类似于电影回特写镜头的手答法反映事实,使某些精彩的场景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结构,本文就是由四个主要
场景构成:
第一个场景: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二个场景:晚上6点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
第三个场景: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第四个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几次升旗与降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陆』 新闻报道历史事件八国联军

1900年4月,义和团刚在北京近郊发展起来,俄罗斯帝国公使就提出镇压。美利坚合众国、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各国公使也奉本国政府密令,联合照会清朝政府"剿除义和团",并将舰队聚集大沽口进行威胁。5月间,义和团在京津一带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清军士兵参加义和团,以端郡王爱新觉罗·载漪为首的排外势力在清政府内占据上风。各国公使眼看清政府已无法控制形势,总理衙门也"无力说服朝廷采取严厉的镇压措施",便策划直接出兵平乱。
5月28日,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王国、日本帝国、俄罗斯帝国、美利坚合众国八国在各国驻华公使会议上正式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以"保护使馆"的名义,调兵入北京,清政府被迫同意。
5月30日至6月2日,八国的海军陆战队400多人,陆续由天津乘火车开到北京,进驻东交民巷。
5月31日,北京东交民巷外国使馆要求加强保护。英、俄、法、美、意、日六国从天津派水兵及陆战队349人登岸,乘火车于当晚抵北京。随后,各国继续向中国增兵,各国军舰24艘集结大沽口外,聚集在天津租界的联军达2000余人。6月6日前后,八国联合征华政策相继得到各自政府的批准,进攻中国的战争爆发。
6月3日,德、奥派兵83人抵京。

『柒』 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的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

以2018年全国一卷《赵一曼女士》为例

第一步:审清题目。本题考查作品艺术手法分析和鉴赏能力。

“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作为一种叙述方式,其意在表明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把客观叙述赵一曼女士的事迹的内容与叙写“我”所见所感的内容融合在一起,不是单纯地在讲主人公的故事,也包含叙述人的内容,故考生在思考这一叙述方式的好处时,应基于文中对“历史”“现实”两个维度的叙述内容,从结构、形象、主题、读者(阅读效果)等方面来思考。

第二步:找准角度。根据叙述内容和文本进行分角度分析。

(1)理清文本中“历史”“现实”的叙述内容。

小说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和第六部分是叙述现实,以第一人称方式分别交代写作缘起和“我在赵一曼纪念碑”前与陌生老人的对话;第二、三、四、五部分是叙述历史,以第三人称回忆赵一曼的抗联生活、被捕经过、受到的严刑拷打和她在医院的监禁治疗,其中第二部分引用了文献档案(大野泰治的审讯报告),第四部分插叙了赵一曼争取警士董宪勋和护士韩勇义的过程;第七部分为补叙历史,引用文献档案(赵一曼的遗书内容)。

(2)分角度结合文本分析

主题方面:历史材料的叙述能客观表现赵一曼女士的崇高精神,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现实材料的叙述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交织穿插叙述,从而深化文章的主旨。

人物方面:有历史叙述,有现实叙述,可以从更多的角度来展示英雄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满、真实。

读者方面:历史与现实的穿插,产生时空转换的效果,能够吸引读者阅读,使其产生共鸣,而且能增强艺术描写的真实性。


答案

(1)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

(2)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3)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捌』 描述一件发生在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

辛亥革命是指来发生于中国农历源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辛亥革命,作为民主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

『玖』 南京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请写出近代历史上发生在南京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影响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开始半殖民地化;
1853年太平天国攻占南京,改名天内京,成为太平天国的都城容;
1912年中华民国定都南京;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国民党统治开始;
1937.12日军南京大屠杀;

『拾』 从1911年10月到1912年3月我国的重大历史事件为报道,写“民国壮举”

1.武昌起义是在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一部分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於在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

2、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1月1日)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随着武昌起义成功和各省的纷纷响应和独立,要求建立一个统一的共和政府。1911年12月,各省代表齐集南京,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选黎元洪为副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赴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并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交待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关系,并举例说明其换算方法)接着,又成立了参议员。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南京临时政府建立起来了。

3、《临时约法》的颁布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颁布了由参议院制订的《中国民国临时约法》。(展示《临时约法》的史料)(并阅读约法的内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它规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制度、政府组织机构和人民的自由民主权利,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

4、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袁世凯东山再起

武昌起义后,帝国主义看到清政府已难以维持,便从封建统治集团内部选中袁世凯,作为其侵华的新工具。与此同时,面对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清政府也不得不起用袁世凯,利用其控制下的北洋军维系清王朝的统治。这样,袁世凯就在帝国主义支持下,乘革命势力迅猛发展之机,迫使清政府任命他为内阁总理大臣,掌握了清朝的军政大权。

2、"南北和谈"和清帝退位

袁世凯掌权以后,对革命党人采取了一打一拉的狡猾伎俩。他一方面派兵攻打武汉,占领汉口、汉阳,对革命势力进行武力威胁;另一方面,又在帝国主义配合下,派人南下和谈,利用革命党人的软弱,采用欺骗的手段,诱使其交出政权。1912年1月,孙中山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夹击和革命阵营内部妥协派的压力下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绝对赞成共和,就可把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他。袁世凯在得到革命势力同意让权的保证后,又回过头来对清皇室施加压力,武力逼供,迫使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

5、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清帝退位后,袁世凯声明"赞成共和",孙中山向参议院提出辞职。接着,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提出了新大总统到南京就职等条件。为此,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故意在北方制造紧张局势,迫使参议院同意他在北京就职。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袁世凯在共和国的招牌下,建立起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6、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埋葬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树起了民主共和国的旗帜,其功不可没。但是,由于这次革命的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十分软弱,没有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在关键时刻向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妥协,致使革命果实落入了袁世凯手中,故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和特权丝毫没有触动,地主买办的权势依然存在,民主革命的两大任务均未完成。

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长期进行革命宣传和斗争的结果。孙中山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将永载史册。辛亥革命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表明了资产阶级无力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序号可能有问题

阅读全文

与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