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是高二的学生,历史的基础知识掌握的都差不多,就是主观题达不到关键的地方,求助啊
以下是我高三时积累的方法:
1 熟悉课本。我当时的老师特别严,课本的每一节,基本我们内都能复述出来容。
2 详细的内容记不住,那就记每一节的题目及小标题
3 老师介绍的做题方法很重要。如:问某一事件的发生背景:先从经济(重要)、政治(制度)、文化、领导人的才能等等,做题时尽量多写。我们考试时,答案3条,我们都能协商7或8条,当然是有依据的写
4 看清题的分值。3分的一般3个知识点……
5 仔细分析题目。它的每一句话可能就是一个知识点。把内容与课本相靠拢。
6其实抄材料中很重要,不过得会抄,把内容变成自己的话。有时,一篇材料与课本无关,考得就是你的联系能力与抄材料能力。
❷ 关于高二的历史学习
对于历史,我想说的是:关键在平时,临时抱佛脚是没有用的。尤其对考小专综合或大综合的同学属来说,平时的基础是决定胜败的关键。我自己就曾经吃过这样的亏。教我历史的魏献策老师是一位非常尽职尽责的好老师。他的课仿佛有一种魔力能把你紧紧地吸引住,浩浩历史长河在他的讲解下仿佛一下子就与我们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总能引导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去思考它们背后的联系与实质。这是学习历史的最重要的方法。在他的指导下,高一时我的历史学得很顺利。也许是让胜利冲昏了头脑,高二时我开始偷懒了,不再注重基础知识的及时掌握。只是到了考试前才临时背一背。到高三下学期总复习时,我才发现自己是多么愚蠢。高一的知识由于有扎实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费多少力就能轻松地回忆起全部内容。而高二的课文我即使读了好几遍还是有忘的可能。我这才知道为什么老师总让我们“抓基础、重平时”。
❸ 高中所有历史必背的知识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1、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它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世贸组织的前身是: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把多边贸易组织改名为世贸组织。
2、世贸组织的目的是: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3、世贸组织的作用:(1)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促使成员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3)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际经贸关系中的强权政治
4、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
机遇:(1)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
(2)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世界竞争
(3)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有利于直接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维护合法权益
(5)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6)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挑战: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5、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1)新航路开辟使世界经济联系逐渐增多
(2)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朝着全球化方向发展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
6、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7、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对于发达国家:最大受益者
对于发展中国家:
机遇:有利于吸收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
挑战: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了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2)、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成立。它们都是国际金融机构,美国从中取得了决定性的控制权。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3)、《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
(4)、“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
积极: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同意的标准和基础;扩大了世界贸易;扩大了世界购买力;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
消极: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定
1947年签定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
1、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1)贫富差距扩大(2)股票投机活动(3)分期付款方式的隐患(4)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2、特点:(1)范围广(2)时间长(3)破坏性大
3、影响:(1)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美国、法国社会动乱;德国法西斯上台(2)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4、胡佛政府的措施: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危机反而恶化
(第二课)罗斯福新政
1、背景:1929-1933经济危机爆发后,总统胡佛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经济危机非但没有克服,反而更加恶化。1932年罗斯福在大选中获胜,1933年上任后实行新政。
2、罗斯福新政的起止时间:1933——1939
3、新政的内容:(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2)调整农业政策(3)复兴工业:蓝鹰行动(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4、罗斯福新政的意义:(1)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2)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避免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3)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政府的权力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4)※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5、政的实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新政的前提: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
6、特点:指导思想方面:放弃自由放任思想,转向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内容方面:国家加强对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全面干预;影响方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诞生。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在交通领域: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火车、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汽车和飞机
在社会结构: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两个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垄断组织。
在世界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6、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开辟新航路
1、新航路的开辟意义:(1)新航路的开辟,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发生接触与碰撞,开始了汇合交融,世界日益连成了一片整体。(2)贸易范围空前扩大,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3)、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4)、葡萄牙、西班牙首先开始了殖民扩张。
(5)、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新航路的开辟(结合课本82页新航路开辟图记忆)
时间 航海家支持的王室 开辟的航路 意义
1487年迪亚士 葡萄牙王室
欧洲到非洲 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开辟了沿非洲海岸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
1492年哥伦布 西班牙王室 欧洲到美洲 发现美洲新大陆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百家争鸣”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思想氛围宽松。③阶级关系——“士”阶层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④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2.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是指思想流派之多,主要有儒家、道家(老子和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兵家(孙子和孙膑)、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小说家等十家;“争鸣”是指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不同见解。
3.意义:①“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目的——巩固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体系——大宗、小宗相对
影响——A不仅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B确立分配继承制度,保障世卿世禄特权
C利于凝聚宗族力量,“国”“家”结合起来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①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②内阁的创立。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影响:A简化政务手续,提高行政效率。B完全听命皇帝,大事一人裁决。C皇权高度发展,成为重要标志。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比较
相同点:建立的经济基础相同:资本主义私有制
国家性质相同: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是资产阶级民主和专政
国家权力的中心相同:议会的作用及其在国家权力机构中的地位
司法权独立
不同点:政体类型不同:美国是总统制共和制,英国是君主立宪制
产生的背景不同:美国是在反抗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后建立,英国是在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的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
国家元首产生方式与职权不同:美国总统是政府首脑,总揽军政大权,选举产生并有任期;英国的国王世袭、终身、礼仪性。
议会与政府关系不同:美国行政与立法机关独立,英国政府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掌握行政大权。
与政党制度关系不同:美国是总统与政党相结合,英国与议会相结合。
五四运动
背景
1、一战后,日本加快侵略中国的步伐。1915年日置益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2、民族矛盾(导火线):1918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3、根本原因:阶级矛盾。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口号、中心、主力:1919和5月4日;“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第一阶段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第二阶段的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五四精神:爱国、民主、科学、进步。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指导作用。③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辛亥革命
1、社会背景: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加深。
2、组织基础:A、兴中会 1894 檀香山 标志兴起。
B、中国国同盟会的成立(时间、地点、性质、纲领、意义)1905东京 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3、思想基础: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把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B、舆论上:与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展开论战。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等问题展开。
4、武装上:1911年黄花岗起义最为著名。由于缺乏建立根据地的思想,没有形成坚强统一的领导而失败,但是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鼓舞了人民的革命斗志。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时间、性质:1912年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分析其体现的民主精神:主权在民;确立公民的基本权利;三权分立;建立责任内阁,确立议会共和制政体)
1912年2月12日清朝结束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
强调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①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③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④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遏制共产主义”主张,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冷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称为“冷战”。
“冷战”的主要表现:
“杜鲁门主义”——标志美苏“冷战”的开始。
苏共党领袖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使苏联改革走入了误区。
1989年,东欧国家发生剧变。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民族主义(前提):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民权主义(核心):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生主义(继承和发展):平均地权(资产阶级的土地纲领)
进步性: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局限性:未明确提出反帝要求,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剧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科学发展观世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知道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❹ 高二历史重点知识总结
1.新航路的开辟
(1)影响:①引起的“商业革命”使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了变化,主要商路
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②引起的“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
的衰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③这场“地理大发现”的历史行动,从此把人
类融合成为一部整体的历史。④残酷的殖民掠夺从此开始,给亚洲、非洲、拉
丁美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畸形局面,使西欧资
本主义的发展具备了原始积累。⑤新航路开辟后,残酷的殖民掠夺是资本主
义发展过程中获取原始积累的行为表现,它是非正义的,但客观上却起了把资
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带到落后国家、落后地区的作用,为推动近代美
洲文明的进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线开辟都是世界
航海史上的壮举,二者有共同之处,但也有明显的不同:①从背景看,西欧在15
世纪已处于资本主义的前夕,商品经济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获得了
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得到快速发展;以人文主义为主要社会思潮
的文艺复兴运动成为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正在把人们从封建神学的束缚中解
救出来;他们还重视技术的革新和改进。而同期的中国仍实行重农抑商的经
济政策;并用处处顺从、事事以正统观念为依据的儒学思想束缚人们,以维护
和巩固君主专制。商品经济虽有发展,但远远没有发展到足以震憾封建统治
的地步;人们不重视科技。②从目的看,郑和下西洋主要是政治目的。宣扬国
威,明成祖力图广加招徕,制造出“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景况,以示炫耀;加强与
海外联系,满足统治阶级对异域珍宝的需求;主要形式是和平友好的贡赐贸
易。而西欧航海家的航海冒险,主要是出于经济目的。侵占海外殖民地,掠夺
财货,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海外殖民性质。③从影响和后果来看,
郑和下西洋增强了中国和亚非国家人民的友谊,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同时,
还恢复了朝贡关系。赏赐式的贸易是违背经济规律的,对中国新的经济形态
的产生未起到直接作用。这种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政府造成巨大负担,
后来因国力衰退而中止。而西欧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了人类历史的大转折,引
起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促进了资本主义的
成长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它还打破了世界各国相互隔绝状态,为后来大
规模的殖民扩张打下了基础。
2.文艺复兴
(1)文艺复兴发源于意大利的原因:首先,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和政治利益,迫切要求摧毁教会的神
学世界观,铲除维护封建制度的各种传统观念。其次,意大利更直接、更系统
地保留了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这是文艺复兴产生的重要条件。
(2)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主流社会思潮的核心。人文主义
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要求把人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对当时的科学、
哲学、文学、艺术、教育甚至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是资产阶级
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当然,这种思潮也有一定的局限
性,这就是它把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特性看作是全体人类普遍的人性,从而掩
盖了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对立。
(3)文艺复兴的实质
。
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及其
5.欧洲的启蒙运动
7.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
美国独立战争是近代早期民族独立运动,是北美人民为挣脱英国的殖民
统治,求得民族独立与解放而进行的战争。战争的对象是英国殖民统治者,战
争的目的是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因此,这场战争具有民族解放战争的性质。
这场民族解放战争从本质上讲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8.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
专题二 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的东西方世界
1.关于工业革命
。
4.试比较德意志统一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
5.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大致有哪几种途径?
❺ 高中历史应掌握的知识
很多啊
时间及其所在的名人和事件
还有发生这些的原因和影响
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联系成网
还要看一些与这些有关的书
并且会概括
别怀疑哦
我可是文科生]
在重点的历史还的第一呢
❻ 高二历史知识点
1. 西欧各国开辟新航路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① 经济根源是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对货币的需求量增加。② 社会根源是《马可•波罗游记》的流传,刺激了欧洲人到东方去实现黄金梦。③ 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东西方商路,造成商业危机(2)影响:① 引起“商业上的革命”:世界各地区扩大了经济文化和贸易往来,商路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② 引起“价格革命”:新兴资产阶级获得暴利,封建主衰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③ 西欧殖民者对亚、非、美三洲进行殖民掠夺,将大量财富运往欧洲,转化为资本,造成了殖民地人民的贫困和落后。④ 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性
2. 葡萄牙、西班牙两国在新航路开辟方面走在前面的原因分析
(1)两国都在大西洋沿岸,这一地理位置有利于他们向海外发展。(2)两个国家都掌握航海技术,特别是葡萄牙在航海技术上比较先进。(3)两国都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有力量支持和供应远航所必需的装备。(4)新航路的开辟也同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宗教情绪有关,他们在对外扩张时也把传播基督教作为自己的精神动力。3. 15~16世纪殖民活动的基本特点及影响
(1)最主要的殖民国家:西班牙和葡萄牙。2)殖民活动区域:重点区域是美洲地区,特别是南美洲,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基本上完成了对该地区的殖民分割。其次是东南亚和太平洋诸岛屿和印度沿海地区。葡萄牙在印度建立了一些殖民据点,控制了马六甲,在东南亚一些地方建立了商站,窃据中国澳门;西班牙占领了菲律宾。第三,葡萄牙占领非洲沿海一些地区。总之,新航路开辟到哪里,殖民扩张活动就延伸到哪里。(3)殖民活动的内容和特点:第一,奴役和屠杀殖民地居民。第二,掠夺殖民地财富。第三,奴隶贸易。奴隶贸易一方面满足殖民者对劳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贩卖奴隶活动本身也给殖民者带来了巨额的利润。第四,葡萄牙因国小、经济落后而侵略对象大多是人口密集的大国,因此采取以侵占军事据点为主,同时又采取垄断商路、建立商站、进行欺诈性贸易的办法掠取大量财富。而西班牙除了掠夺金银和进行奴隶贸易外,还发展大种植园,生产单一农作物,这成为16世纪西班牙的三大财源。(4)影响:第一,早期殖民掠夺给殖民地带来的只有贫穷和灾难,并没有带去先进的生产方式。第二,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掠夺的财富用于购买意大利、法国、荷兰、英国的商品,结果西、葡衰落下去,而在荷、英、法等国转化为资本,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起来;同时,殖民国家的争夺商业和霸权的斗争也激烈起来。
4.“资本原始积累”
(1)含义:资本的原始积累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前,通过暴力使小生产者同生产资料分离和货币积累的过程。
此中包含二层意思,一是形成庞大的雇用工人队伍,一是财富的积累。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2)方式:主要通过对农民土地的掠夺(如英国的圈地运动)、掠夺殖民地、贩卖奴隶、发行国家公债等方式实现。这样使大量生产资料和货币集中在资本家手里,转化为资本,又造成庞大的雇佣工人队伍,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在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中虽然充满血腥和暴力,但这是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现象。
(3)资本原始积累分为两个阶段:14、15世纪的欧洲,由于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结果在威尼斯等城市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至19世纪初,新兴资产阶级通过暴力手段来加速这种原始积累过程,结果不仅使手工工场在西欧广泛建立,还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
7. 简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并简述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的情况。
(1)必然性:
①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成为大西洋航运的中心。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圈地运动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资本,英国具备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经济基础。
②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金融家、银行家、大商人和工场主,形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那些在农村雇工经营牧场或农场的农牧场主,有的经营工业和商业,被称为新贵族。新贵族同其它资产阶级成员有共同的利益。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形成,使英国具备了革命的领导阶级。
③ 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开始统治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查理一世厉行专制,经常触犯资产阶级的利益;又实行宗教专制,特别是迫害“清教徒”,由此造成了政治上的紧张局面。这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成为历史的必然。
(2)确立的情况:
① 从1640年到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斗争,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
② 1688年“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在议会中的权势,通过一系列法案来限制王权。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大权,“君主立 宪制”在英国出现。
③ 此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和发展。18世纪初,英国的内阁制开始形成。
8.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具体使命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掌握:
(1)政治上: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由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国会立法治理国家。
(2)经济上:废除各种封建特权,尤其是商品专卖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3)宗教上:反对宗教专制,既反对原来英国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反对斯图亚特王朝恢复天主教的政策。
英国革命的进程围绕着这些方面的矛盾展开,英国革命的成果实质上是这些使命的完成。
9.英国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都铎王朝时期是英国资本主义开始产生,封建制度解体的时代。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需要在强大王权的支持下发展自己,面对封建割据势力,都铎王朝要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王权。面对强大的封建割据势力,国王只能依靠新兴的资产阶级的支持,王权与封建割据势力的矛盾成为当时的主要矛盾。王权与资产阶级建立了同盟,都铎王朝在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同时,实行重商主义政策,鼓励工商业和海外掠夺,以加强国家实力和满足资产阶级要求。因此,都铎王朝的专制统治,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斯图亚特王朝统治时期,王权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已基本解决,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专制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因此,斯图亚特王朝对资产阶级实行各种限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0.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用清教作为反封建斗争思想武器的原因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所以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是由当时社会和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1)中世纪的欧洲,政教合一,意识形态主要依靠“宗教神学”。17世纪英国群众的宗教情感依然十分浓厚,信仰清教的不仅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还有手工业者、农民和平民。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利用清教来号召、发动和组织群众。
(2)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还比较弱小,他们在政治上还不够成熟,在理论上还不能用明确的语言提出非宗教的政治纲领,在组织上还未能形成自己的政党来发动和组织群众,因而也需要采用宗教异端的形式。
(3)加尔文教宣扬商业活动是“神圣”的使命,废除“偶像崇拜”的华美仪式及讨厌的教会勒索,主张建立民主教会,这一切都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信仰和传播清教在英国成为一场非常广泛的社会思想运动。
11. 结合史实说明早期殖民扩张的特点
(1)早期的殖民扩张形成了商业资本主义的殖民高潮,从16世纪开始,英、法、荷等国为拓展海外贸易,积极抢占海外殖民地。
(2)殖民扩张的手段野蛮、残暴、原始,欧洲殖民者所到之处都进行大肆屠杀、抢劫和掠夺,他们进行罪恶的奴隶贸易,在殖民地犯下了滔天罪行。
(3)早期殖民扩张的积极结果是撒下了资本主义的罗网,把美洲未被开发的地区,大洋彼岸缺乏中央集权的自我保护的民族国家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12. 殖民帝国兴衰的历史教训
(1)国内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实力强弱决定了殖民战争的胜败。葡萄牙衰落的主要原因在于本国没有雄厚的工业基础,也就没有军事实力保卫自己的殖民利益。西班牙对外战争的失败也主要是因为国内工商业的衰落。而荷兰之所以败给英国,是因为荷兰是商业国家,没有工业基础,而英国则是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工农业资本主义有了相当的发展。胜利属于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
(2)资本主义制度比封建制度强大,资产阶级统治比封建专制统治强大。葡、西退出历史舞台,法国在七年战争中的失败,英国的称雄,正好说明了先进制度的胜利。
(3)国内文化思想的进步、思想意识的解放,也是决定殖民战争胜利的因素。经过宗教改革的英国,清教徒开始移民海外。他们所具有的那种个人奋斗、乐观进取的精神必然在殖民战争中取得胜利。
13. 启蒙运动起源于哪个国家,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是什么?比较他们观点的异同点。
起源:英国霍布斯:代表作《利维坦》观点:社会契约、不反对君主专制、无神论但又主张借助宗教维持社会秩序洛克观点:社会契约、三权分立相同点:都主张社会契约不同点:霍布斯不反对君主专制;洛克提倡君主立宪制
14. 启蒙运动出现高潮的背景是什么?列举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指出他们思想的共同点。
(1)背景:18世纪,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高,资产阶级力量增强。但同时,法国又是欧洲大陆封建势力的堡垒,专制主义、等级制度盛行。作为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无权。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许多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开始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对旧体制发起了猛烈冲击,从而进一步完善了启蒙思想。
(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① 伏尔泰: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主张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
② 孟德斯鸠: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弊端;明确提出三权分立学说共同点: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都代表法国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③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政治观点: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
④ 狄德罗:主编《网络全书》,其书内容反映启蒙思想的特征:宣扬科学和理性,反对迷信和专制。网络全书派形成了法国启蒙运动的高潮。
(3)共同点:用理性主义反对黑暗的现实,集中力量批判专制主义、政权主义、号召消灭专制主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延伸•拓展
15. 比较卢梭与伏尔泰、孟德斯鸠思想的不同点及其产生不同的根源。
卢梭:出身贫寒,代表了法国中、小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在政治上无权,经济活动又与封建制度相冲突。因此,他们强烈要求推翻封建制度,实行民主政治。所以卢梭主张“人民主权”,提倡人民直接拥有国家主权和立法权的民主共和制度。伏尔泰、孟德斯鸠:出身富裕家庭,生活于法国的上流社会,代表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在法国的等级制度下,大资产阶级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但在政治上无权,经济活动与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他们反对君主专制但不一定要推翻君主统治,政治主张:社会契约、君主立宪。
16. 启蒙思想为什么最早发源于英国?法国为什么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
(1)发源于英国的原因:17世纪,英国资本主义最发达,在此经济基础之上,英国最早出现启蒙运动;17世纪中期,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启蒙思想由此产生了。
(2)法国成为中心的原因:18世纪,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高,封建专制制度更加腐朽,封建统治陷于全面危机,社会矛盾更加尖锐,许多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开始在思想文化领域对旧体制发起冲击,众多的启蒙思想家把欧洲的启蒙运动推向高潮,法国因而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
17. 比较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不同点
① 时代背景不同: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产物。② 基本思想不同:文艺复兴把斗争矛头主要指向天主教会,针对天主教会以神为中心,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的思想。强调“人性”,主要反对的是天主教神学思想,歌颂人生的价值和提倡人的尊严,所追求的是以“人性”为中心的现世幸福;启蒙运动把斗争矛头既指向天主教会,又全面指向封建制度,强调“理性”。主张的核心是反封建制度,斗争的目的既要消灭专制王权和天主教的世俗权利,又要建立保证他们所要求的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的新制度。
18. 为什么说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发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1)从时代背景上看:文艺复兴发生在14~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为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首先要在意识形态领域展开反封建斗争,当时资产阶级还没有一套成熟的理论,于是他们借用古典文化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启蒙运动发生至17~18世纪,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愈加受到封建专制的阻碍,因而,资产阶级提出了反封建的,完整的思想体系。
(2)从基本理想上看:文艺复兴把斗争矛头主要指向教会,强调人性。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是反封建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启蒙运动是对文艺复兴运动的继承、发展,它的思想主张更系统,更全面。
(3)从影响上看:二者都是近代两大思想解放运动,都对新兴资产阶级取得政治上、经济上的统治地位作了思想上的准备,文艺复兴对后来的启蒙运动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启蒙运动不仅反对封建专制,而且为新制度的建立勾画了蓝图,极大地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潮流的发展。
19. 法国大革命期间,各派是如何改造法国的?
(1)君主立宪制的统治:初步改造法国政治上:宣布废除封建制度,包括取消教会和世俗的封建特权。经济上:没收教会和逃亡贵族财产,取消关卡,规定一切公民和财产都应纳税;取消一些农民的一些封建义务,但没有废除封建地租,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法律上:颁布《人权宣言》(1789)颁布《1791年宪法》。
(2)吉伦特派的统治:进一步改造法国军事上:瓦尔密战役——制止外敌入侵政治上:宣布实行“普选制”,召开由普选产生的国民公会;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处死路易十六经济上:颁布新的土地法,进一步改造封建土地制度。
(3)雅各宾派的统治:革命激进措施颁布法令,摧毁封建制度。实行恐怖政策(政治恐怖、经济恐怖)发布总动员令,宣布处于紧急状态
20. 法国大革命的主要成果及其巩固
(1)法国大革命取得的成果主要有:① 制宪会议在君主立宪派的领导下,运用立法手段,对法国进行了初步的改造:通过废除封建制度的法令,对封建土地所有制进行改造;发布《人权宣言》,对封建等级制度进行改造;颁布《1791年宪法》,对国家体制进行改造。② 吉伦特派执政时期,废除了君主制,成立了法兰西共和国,处死了国王。③ 雅各宾派专政时期,颁布法令,摧毁了封建制度,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实行恐怖政策,挽救了革命和共和国。
(2)成果的巩固:① 热月党人时期,维护了共和制,保护了革命成果。② 拿破仑时期进行财政改革;颁布《拿破仑法典》等法律;同反法同盟国家进行战争,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大革命的成果。
21. 拿破仑是如何统治法国的?
(1)对内政策背景:督政府的统治导致法国革命成果危在旦夕。内容:① 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② 经济上:改革财政,建立法兰西银行,鼓励工商业发展 ③ 法律上:重视法制建设,注重依法治国。公布《民法典》《商法典》《刑法典》,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④ 文教上:重视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建立公立中学和法兰西大学
(2)对外政策:不断的对外战争早期战争:拿破仑帝国与反法联盟的多次战争后期战争:拿破仑力图建立一个欧洲大陆体系,扩大战争,进攻西班牙、俄国等国。
22. 法国大革命中对封建土地所有制进行了怎样的改造,试作简要评价,从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1)君主立宪派:取消教会、贵族特权,没收教会财产,取消关卡,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制度,但农民的土地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2)雅各宾派:宣布把逃亡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出售,地价在10年内付清,农村公有土地可按当地人口分配,无条件地废除一切封建权利。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巩固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成果,但由于把土地分成小块卖给农民,使法国小农经济长期占优势,造成法国农业的落后和农民的贫困,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严重影响了法国工业化的进程。结论:资产阶级革命是以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为目的,评价的标准应放在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基点上,而不应以是否满足农民无偿得到土地的要求为标准。
23. 比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同点
历史背景不同:法国是当时欧洲大陆上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最发达的国家,不仅有规模巨大的手工工场,而且有的工场技术水平达到了工业革命开始时的水平。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英国革命前,资产阶级思想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法国的启蒙运动不仅包含反封建的战斗精神,而且从理论高度阐述了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思想、法制思想。其政治学说论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思想。
领导阶级不同:法国资产阶级独立领导了这场革命,资产阶级一开始就提出了以制定宪法来限制王权的政治纲领。随着革命的不断深入,各阶级相继表现了自己的意志,使法国革命的激烈程度超过了同一时期的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其影响也是难以估量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领导,最后通过政变建立起了资产阶级专政。法国大革命遭到欧洲许多君主制国家的联合武装干涉,因此,革命中出现了违反资本主义的原则,限制资产阶级的现象。而英国革命爆发时,欧洲大陆正在进行30年战争,英国革命遇到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在法国大革命中,人民群众的三次起义,把革命不断推向深入。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资产阶级就无法战胜国内外封建势力。
24. 评价雅各宾派的统治政策
(1)雅各宾派的土地政策,使数十万法国农民变成了小块土地私有者,彻底摧毁了法国封建制度的基础,它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入新高潮的标志。虽然这一措施没有满足农民无偿分配土地的要求,不能完全解决农村的土地问题,但在争取农民对雅各宾派的支持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打击了反对法国革命的国内外敌人。
(2)恐怖政策是雅各宾派在内忧外患空前严重的情况下被迫采取的措施。积极作用:它以暂时牺牲资产阶级的某些利益为代价,满足了群众的某些要求:在经济上使囤积居奇和哄抬物价的投机行为得到遏制,经济混乱的局面得到一定的克服;在政治上叛乱被平息,基本上赶走了外国干涉军,稳定了法国社会秩序,使共和国的危机得以解除。负面作用:在经济上存在负面作用,经济问题必须用经济方法才能解决,行政手段只能起辅助作用,单一的行政手段不能解决经济问题;在政治上打击面过宽,造成人人自危;危机过后,雅各宾派以恐怖政策排除异己、维护权力,最终丧失民心。
25. 北美独立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革命背景和条件:物质基础: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基础: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思想基础:启蒙思想的影响阶级基础: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和壮大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6. 如何正确看待美国1787年宪法
(1)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看:通过1787年宪法,美国率先建立了联邦制、三权分立制和民主共和制。联邦制赋予联邦政府强有力的权力,巩固了国家政权;三权分立制度使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权力机构互相牵制,对于防止专制独裁、保障资产阶级民主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从对美国的影响看:宪法调整了大州与小州之间的矛盾、南方与北方的矛盾,使美国在政治上获得了长期稳定的发展;一系列治国原则的确立,使美国完成了广泛的政治改革,建立了相对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为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3)从其局限性来看:宪法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黑人和广大印第安人具有与白人相同的利力。这就违背了《人权宣言》中有关人人平等的原则,深深地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暴露出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27. 北美独立战争的性质
美国独立战争是近代早期的民族独立运动,是北美人民为挣脱英国的殖民统治、求得民族独立与解放进行的战争。战争的对象是英国殖民统治者,战争的目的是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因此,这场战争具有民族解放的性质。
美国独立战争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北方的工业资产阶级和南方的种植园主阶级充当了革命的领导阶级;
第二,导致这场战争的根本原因是北方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英国殖民统治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
第三,战争结局打破了殖民统治的桎梏,为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殊性是:其中心任务是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政治上的独立。这是由于英属北美殖民地基本上是英国资本主义的移植,社会经济基本上是资本主义的经济,阻碍其发展的最大障碍是英国的殖民统治。所以,资产阶级革命的最本质特性是清除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英属北美殖民地没有经历过封建主义阶段,并不是说该社会没有封建因素。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封建意识形态的残余,欧洲移民也不可避免地把种种封建残余带到新大陆。
28. 北美独立战争的特点
(1)没有经历过封建制度阶段,革命的主题是反对英国殖民统治。(2)资产阶级和种植园奴隶主是这场革命的领导阶级。(3)革命没有经历过重大反复,这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巩固,也有利于社会生活的安定。(4)是近代早期第一个取得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而其本质又是资产阶级革命。
29. 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人权宣言》都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作为基本指导思想,但两个文件在国家、人民的权利方面又有明显的区别,试分析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美国1787年宪法根据启蒙思想家关于国家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约的原则,规定了美国总统、国会、最高法院的职责与权利,但却忽视了人民的基本权利。法国的《人权宣言》详细阐述了天赋人权等道理,体现了要求摧毁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的思想,却没有提出如何解决当时尚未清除的封建特权问题。美国是刚刚获得民族独立的国家,既要建立强有力的政权以确保独立;又要防止政权走向独裁,防止危害资产阶级利益,故突出三权分立的原则。掌权的资产阶级、种植园主为了自身利益,不给印第安人公民权,黑奴只按3/5的人口折算,种族歧视明显,所以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法国是封建势力十分强大的国家,强调人权有利于摧毁君主专制、等级制度,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两国掌权的资产阶级为维护切身利益,在制订法律时各自选用启蒙思想中对自己最有利的部分。
30.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是指发生于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18世纪的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都属于这一范畴。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封建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具有如下特点:
(1)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属于完全意义上的反封建革命,此外并不负担别的什么任务。
(2)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曲折复杂,既有前进甚至超前,又有退缩甚至退得过分,随着再引起新的斗争。
(3)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阶级关系的总特点,就是在资产阶级领导下,一切反封建的阶级、阶层结成了联盟。
31. 比较北美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异同点
(1)北美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相同点:① 背景:南北美洲人民都受到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和剥削;经济发展促使南北美洲人民都要求打破宗主国束缚;随着启蒙思想的传播,南北美洲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强烈;欧洲列强之间的战争为南北美洲人民的独立战争创造了条件。② 目的:都要求摆脱殖民统治,争取国家独立。美国在于推翻英国殖民统治,发展资本主义;拉丁美洲人民要摆脱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统治,赢得国家独立。③ 结果:推翻了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打击了欧洲列强,促进和配合了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独立后的美洲国家大都建立了资产阶级国家;独立以后都没有废除奴隶制。④ 性质:都是以独立战争为形式的资产阶级革命。
(2)北美独立战争与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不同之处。
① 背景:北美13州的资本主义经济比拉丁美洲发达,因此北美的主要任务是推翻英国殖民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而拉美经济不发达,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统治,赢得国家独立。北美13州形成了统一的民族,拉美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
② 领导者:北美独立战争中,资产阶级和种植园奴隶主形成联盟,起了领导作用;而拉美的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只作为一股力量参加革命,运动领导权掌握在土生白人地主手中。
③ 结果:北美独立后,制定了1787年宪法,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民主的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而拉美独立后,封建主庄园经济仍然存在,政治上又处在独裁统治之下,很大程度上只是完成了民族独立的任务。
❼ 高二下历史主要知识点
第二节 20世纪20年代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1.美英世界霸权地位的变化
概括指出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英美先后确立世界霸权地位的共同点,扼要说明美取代英的主要原因。
概况 说明
国内安全的政治局面英: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美:独立战争、内战、两党政治
有利的国际环境英:处于大西洋航路的有利位置,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比较早
美:两次大战本土远离战场,大发战争财
先进的科技与 英: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处于“世界工场”的地位
强大的经济实力 美:第二、第三次科技革命,一战后掌握了世界的经济霸权
强大的军事力量英:拥有强大的海军
美:取得与英相等的制海权,二战中军事力量膨胀
对外扩张与争夺霸权英:到18世纪中期先后打败荷、法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
美:运用大棒、金元外交在西半球确立霸权,一战后推行
“金元外交”,二战后通过“冷战”“热战”确立世界霸权
★★★主要原因:
(1)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必然规律,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这种不平衡性大力加强。
(2)英国在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后对更新技术和设备采取了消极态度,经济发展缓慢;而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积极开发和利用新技术,加上市场、资源、劳动力、资本等有利条件,经济飞速发展。
(3)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损失惨重,力量削弱;而美国则靠发战争财使经济军事实力大为加强。
★★(五)一战后欧洲霸权地位的削弱
这种削弱,首先表现为欧洲自身实力的削弱。
①经济上,一战使欧洲各国的经济受到严重破坏,英法都从债权国变成了债务国。
②政治上,各国都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高潮,政局动荡。特别是苏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强烈地震憾着世界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心。
③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严重削弱了欧洲国家对世界各地的殖民统治。特别是自治领的分离运动,已使英国的殖民统治开始瓦解。
这种削弱其次表现为美日实力增强,特别是美国开始同英国争夺世界霸权。
①在经济上,美国取代了英国,逐渐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
②在军事上,美国取得了同英国相同的制海权。
③在国际事务上,美国操纵了华盛顿会议,并利用金元外交积极参与欧洲事务。美国的崛起与争夺,严重地威胁和动摇着欧洲的世界霸权地位。
第三节 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其影响
(1)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克服危机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是在维护资本主义的前提下,对美国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以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特点是尽量避免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2)新政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但它在多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①直接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社会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经济。
②间接影响:由于经济的恢复,使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从而遏制了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③深远影响:新政采用的国家出面干预经济的政策,开了资本主义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先河。它不仅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他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此,西方国家陆续放弃纯粹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逐渐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2.20年代~30年代关国经济繁荣、危机的原因分析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逐步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其原因应包括:国内的技术革新和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的推动;国际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和战后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局面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在经济繁荣的背后,美国长期盲目投资,经济比例失调,农业不景气,失业人员增加。日益膨胀的供应量大大超过国内外的支付能力,潜伏着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到2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出现危机、萧条,1929年~1933年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A.罗斯福新政,新在何处?
(1)新的理论和政策
自由主义到凯思斯主义,罗斯福新政就是对凯思斯主义进行的大规模实践。
(2)新的特点
尽量避免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阶级矛盾。
(3)新的起点
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把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二战后这种模式被普遍采纳,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向前发展的新起点。
★★B.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罗斯福新政不是法西斯主义。“新政”不仅不是法西斯主义,而且还起到了避免走向法西斯道路的作用。
罗斯福新政也不是社会主义。因为它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
罗斯福新政是美国资产阶级为了克服经济危机,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政策调整,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最多也只能说是一次资产阶级改革。
★C.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1)罗斯福新政在美国现代历史上基本上是一个进步现象,起着积极的、肯定的作用。它为垄断资产阶级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以后美国和其他许多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政府所效法;它的实施是美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某些民主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2)新政所起的作用只是暂时地、略微地缓和了一些经济危机在美国经济中所造成的严重的局面,它没有也不可能克服危机。新政实施的结果是,巩固和加强垄断资产阶级在国家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它所包含的一部分对工人阶级让步的措施,不过是资产阶级对付工人运动的一种手段而已。新政实行后美国工业生产指数逐年回升的现象,并不是新政药方的功效,而是资本主义经济周期自发规律作用的结果。而所包含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策,则对工人阶级和革命事业有巨大的危害。
(3)对罗斯福新政既不能过分赞誉,也不能过分贬低。它将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地、大规模地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处境,缓和了阶级斗争,挽救和加强了美国的垄断资本主义制度。但是,它的结果又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矛盾,造成新的、更深刻的危机。然而,不能说新政的主要目的是阻止农民及工人参加革命行动,因为当时美国并不具备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主客观条件。
★6.比较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异同
相同点:
①历史原因相同。两国长期以来是君主专制的国家,都具有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缺乏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传统;一战后,两国的海外市场都受到制约,德国丧失了全部海外殖民地,日本在东亚的市场亦受到压制。
②利用时机相同。30年代经济大危机为两国法西斯势力扩张提供了条件。两国法西斯都利用经济、政治危机,乘机扩张势力,进而夺取政权。
③法西斯专政的本质相同。都是帝国主义极端反动的公开恐怖独裁,对内独裁,对外侵略扩张,使世界大战的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把世界引向战争。
★不同点:①法西斯政权建立方式不同。德国是依靠纳粹党夺取政权建立法西斯专政。纳粹党通过欺骗性宣传,骗取中下层群众的支持,并讨好军队,与垄断资产阶级勾结,使势力大增。然后通过合法的形式,竞选为国会第一大党,进而夺取政权。日本不是依靠法西斯党自下而上地掌握政权后,立即建立法西斯专政,而是依靠现有的天皇制和军部法西斯势力实现法西斯化。军部法西斯分子通过制造一连串暗杀、政变等恐怖事件,以及对外策动侵华战争来扩大势力和影响,进而自上而下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
★★第四章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第一节 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的形成
1.战后初期国际力量的对比
世界格局,即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是建立在世界主要大国实力对比的基础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范围的力量对比。这是雅尔塔体系得以确立的条件、基础和背景。
★西欧各国普遍衰落:
①法西斯德国被彻底摧毁,国土被盟军占领,殖民地被剥夺殆尽,国外市场和海外投资全部丧失。
②英国赢得了战争却输尽了财富,黄金储备几乎枯竭,昔日的威风一扫而光。
③法国更是元气大伤。战争使法国经济遭到极大破坏,贝当政府的卖国投降,更使法国的国际威望急剧下降。总之,旧的欧洲衰落了,欧洲列强主宰世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美国独占鳌头:
①在军事上,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垄断原子弹;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几百个军事基地,成为头号军事强国。
②在经济上,美国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的成立又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从而实际上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③在政治上,美国一度操纵联合国,把它作为推行全球扩张政策的工具;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也唯美国马首是瞻。
苏联空前强大:①经过二战,苏联的军事力量空前壮大。②政治影响和国际威望空前提高。二战中苏军是抗击德军的主要力量;在战争中苏联扩展了疆土,解放了东欧大片领土;战后初期苏军驻扎在东欧、南欧、中国的东北和朝鲜北部等广大地区。总之,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西欧的衰落,美苏战时军事实力的均势,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
4.两极格局的形成
①奠定基础:战后初期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西欧衰落,美苏势均力敌。社会主义和帝国主义两大阵营的出现。
②初步形成:二战后,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构成雅尔塔体系。
③最终确立:到1947年美国开始实施全面冷战政策,美苏盟友关系彻底结束,转变为敌对关系。1949年、1955年先后建立了北约、华约两大组织,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1.雅尔塔体系问题
(1)雅尔塔体系的确定及影响问题
①确定: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世界大国依据雅尔塔等国际会议已经确立的基本原则,对世界政治版图和势力范围重新划分,建立起的新国际关系格局。它的确定,标志着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和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主的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现代国际关系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雅尔塔体系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它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发展的产物。它集中体现了国际关系中主要矛盾方面的重大变化。
②影响:a.它有利于苏联和社会主义体系的发展。b.它确立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地位,并有利于美国在全球的霸权扩张。c.它有利于美苏称霸和争霸。可以说,战后的一系列重大国际争端都直接或间接地和这一体系的存在和活动紧密相联,美苏双方都力图保护和发展有利于自身的势力范围。
(2)雅尔塔体系和凡-华体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①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②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体系;③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内容体现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瓦解、破坏。
不同点:①凡-华体系体现了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而雅尔塔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②前者调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后者则是资本主义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③前者是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后者则超出了欧洲的范围,反映了欧洲地位的下降;④前者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的基础之上,必然随着德国的崛起而破产,而后者则是两个战胜国的妥协;⑤前者的主要矛盾是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后者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⑥体系的性质不同。前者的本质是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后者则是由于二战后反法西斯性质和社会主义的介入而是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以及大国称霸的多重性质。
(3)关于雅尔塔体系的性质问题
关于雅尔塔体系的性质主要有两种观点:
①一般认为它是凡尔赛体系的继续,是大国之间在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对世界势力范围的重新划分。
②中国学者普遍认为,对雅尔塔体系不能用帝国主义划分范围的观念简单地对号入座。它与凡尔赛体系有质的区别。社会主义苏联是它的主体之一,具有强烈的反法西斯的民主进步性质。它把国际民主原则与和平共处原则纳入国际关系体系。它扩大了社会主义的影响,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加入了国际社会形成世界新的格局。
(4)对雅尔塔体系的不同评价
①以肯定为主。二战期间,包括雅尔塔会议在内的三次大国首脑会议及其达成的协议对最后打败法西斯国家、结束战争发挥了巨大作用。它对战后世界和平的安排比凡尔赛体系进步。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安全与和平方面比国联有效。战后半个多世纪世界没有发生大战,雅尔塔体系是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它还确立了不同制度国家间的和平共处原则。
②基本否定。它诱发国际危机,威胁世界和平。在世界上导致政治、经济、军事各种危机。战后200多场局部战争中,美苏介入的比例明显呈上升趋势。战后之所以未爆发大战,并非是雅尔塔体系在起作用,而是美苏核军备对抗异化的产物。
③既要肯定其进步作用,又要否定其消极影响。进步作用的表现:对战胜法西斯起了决定作用;维护并扩大集体安全原则,联合国促进了国际经济文化交流;肯定了国际民主原则,确立了法西斯国家非军事化;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进程;把和平共处原则纳入国际关系体系。消极作用的表现:大国强权政治、大国主宰世界、加剧世界紧张局势、危及世界和平;侵犯中小国家领土、主权合法化,前苏军和美军分别长期进驻东欧和西欧各国;不尊重国家间的平等互利原则。
2.美国的“冷战”政策
★(1)美国实施冷战的原则
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原因:①战后,美国凭借军事、经济、政治上的优势,企图称霸世界。②当美国的实力和野心达到空前高度时,苏联的影响和各国人民的革命运动也在世界范围日益扩大。③美国把称霸的障碍归罪于共产主义和苏联,但又不敢贸然越过美苏划定的势力范围界限。④美国在战略重点地区欧洲,采取以遏制苏联为中心的冷战政策。
★(2)冷战政策的定义和表现
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是指采取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进行遏制的政策。杜鲁门主义的提出、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等都是冷战的表现。
a.杜鲁门主义
指美国总统杜鲁门1947年国会咨文的主要思想。在咨文中,杜鲁门以维护美国的安全为幌子,公然把干涉他国内政作为既定方针。因此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在全球扩张势力的宣言书。美国开始由局部扩张转变为全球扩张。在咨文中,杜鲁门公开把昔日的盟友苏联作为美国的主要敌人,并采取非战争的方式进行遏制。所以杜鲁门主义是对苏联发动全面冷战的宣言书,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也是美苏战时同盟彻底破裂的标志。
b.马歇尔计划的提出及其作用
美国从1946年秋开始发生了生产过剩的危机。而饱受战争浩劫的西欧经济困难,工人运动蓬勃发展,资产阶级惶恐不安。在这种形势下,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帮助西欧恢复了经济,从而防止了革命的爆发,巩固了资本主义秩序;西欧受援国家被迫接受了附加条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受到美国的控制;西欧国家及其殖民地还成为美国商品输出的市场。因此,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它既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具体表现,又以经济手段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
c.北约的建立
1949年,西方12国代表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矛头针对苏联,实行集体防卫的原则,是遏制苏联的军事政治集团,是美国实施冷战的手段。北约成立后,美国控制了北约,把西欧各国纳入了美国全球战略的轨道。从军事上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
第二节 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1)概况:
①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演变
★确立的原因: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大,19世纪中期,英国煤、铁、纺织品的产量超过了法、美、德三国的总和;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
★确立: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丧失的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资本家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美、德经济的迅速发展。
★丧失:19世纪末英国丧失了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
②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原因: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战争中力量削弱。
★表现:“二战”后,美国操纵了国际金融,建立了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它的建立,标志着美国在国际资本主义经济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
③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原因: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
表现: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史学界一般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
战后初期到70年代;70年代到80年代后期;80年代末以来。这三个阶段各自发展状况及形成的原因可作
①战后初期至70年代: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具有雄厚的工业实力和丰富的黄金储备,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控制国际金融和世界市场。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国家从战争的破坏中恢复起来。
★原因:通过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大发横财。而欧洲在世界大战中损失惨重,处于普遍衰落的时期。
②70年代前期到80年代后期,世界经济开始向多极化方向演变。日本和欧洲共同体与美国在世界市场上激烈竞争。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原因: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欧洲共同体国家和日本在许多领域赶上和超过美国。
③80年代后期,世界经济呈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加速了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进程。
★原因: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20世纪60、70年代,国际格局演变的总趋势及主要原因。
①趋势:由两极格局开始向多极格局的演变。
②主要原因:
a.美苏两霸削弱:1973年底开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增长趋缓,经济实力相对衰弱。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严重动摇;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活力衰退,社会矛盾丛生,加上对外扩张的加强,国家陷入困境。美苏争霸使双方都削弱,特别是加剧了苏联的经济困难。
b.两大阵营瓦解,欧共体、日本的崛起:欧共体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70年代以来,欧共体和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开始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60年代初,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瓦解。60年代~70年代,东欧开始摆脱苏联模式,进行政治经济改革。
c.第三世界崛起:民族解放运动发展,使帝国主义殖民体系走向崩溃。不结盟运动兴起,77国集团的组成以及联合国中新兴国家力量的增强,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有力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
★6.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原因、影响和启示。
(1)变化;二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被以美苏为两极的国际关系格局取代。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开始形成;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2)原因:二战后欧洲国家普遍衰落。法西斯德国、意大利成为战胜国,法国和英国受到严重削弱,欧洲的政治中心地位完全丧失。美国经济军事实力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苏联的政治军事实力逐渐增长,成为世界上唯一可以同美国相抗衡的国家。
(3)影响:一方面,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安宁;另一方面,彼此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4)启示:国际关系格局变动的根源是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新的国际关系格局是建立在新的力量均势的基础上,是各种力量相互斗争和妥协的产物。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地位的根本因素是综合国力的强弱。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分析
(1)世界政治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舞台充当主角的国家及国际组织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取决于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综合国力的对比,取决于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
(2)世界两极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演变的根本动因:
①前苏联经济的衰落及其解体直接导致了两极格局的终结。
②美、日、西欧三足鼎立是世界格局由两极走向多极的主要标志。
③第三世界的兴起,对多极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多极化趋势中的“极”的内涵:
①多极化中的“极”主要表现为吸引力、影响力和作用力。即堪称一“极”的主要不是通过政治、军事手段控制和支配其他国家,而是凭借先进的科技和雄厚的经济实力,通过投资、贷款、技术出口和转化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协调作用,对其他国家、地区乃至全球产生影响力和作用力。
②构成多极化中的“极”的载体既有国家,也有国家集团,在一定意义上还包括某此影响较大的世界性或地区性国际组织。
(4)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规律:
①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根本动因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
②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直接动因是主角对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及外交政策的调整。
③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都和主要国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和改变相联系。总之,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不断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从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一种世界格局的解体,则是这种稳定的均势被打破,再也无法保持下去的具体表现。
(5)对世界政治格局的认识
①推行强权政治力图独霸世界,建立世界大帝国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一贯目标和终极目的。
②促使国际格局变化和国际关系中心舞台转移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国家之间斗争的焦点是以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谁在综合国力的较量中取得胜利,谁就能成为多极中的一极。③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原因。
④国际经济关系是最基本活跃的因素,影响着国际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的发展变化。
★★如何认识两极格局结束对世界的影响
“二战”后的两极世界格局主要是由美苏两家的军事力量来支撑的。
在两极格局下,美苏的对峙和为争霸世界而全力以赴地进行的斗争及军备竞赛,使世界处在新的世界大战甚至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两霸在第三世界的争夺,也不断地加剧着世界的紧张局势。
两极格局解体后,随着华约组织宣布解散,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紧张对峙的局面消失,美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转向对话和缓和,这使得维护世界和平的可能性明显增长。但与此同时,由于两极格局是建立在东西方军事力量均衡之上的,东西方力量的失衡,势必会导致国际关系中一系列新的矛盾和冲突。首先,只要俄罗斯继续作为一个统一的拥有足以毁灭英国的军事力量而存在,它就必然会为维护其国家利益不时与英国处于矛盾地位。其次,在两极格局下被压抑的地区性军事强国侵略扩张的欲望和民族、宗教矛盾、领土纠纷等问题也会此起彼伏,使世界动荡不安。海湾战争和前南斯拉夫地区的战争都说明了这一点。
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是“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比较起来,新的矛盾和冲突是局部性的,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这也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的结果,是新旧格局交替过渡时期的产物。争取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要问题,维护世界和平、发展本国经济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10.当今世界国际形势的不稳定因素
①美国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借助北约进行干涉、严重干扰和平和发展。
②一些国家和地区内部长期形成的深层矛盾,如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不断爆发。
③一些地区爆发局部战争,如海湾战争和南斯拉夫解体后出现的地区性战争。
④国际裁军和军控呈现停滞、甚至倒退的趋向。
❽ 我现在准高二,历史有很多基础知识没掌握,之前上课的内容也没什么印象,求提分的方法,明年一月份水平测
告你一个好方法,很有效果的。因为你的基础知识不太好,没有太多时间内一步一步的复习了容,只能速成了,那就是刷题的时候直接去书的后面找答案,把答案背下来,争取把所有题的答案都背会,如果觉得太吃力做不到,那就挨个题的答案都看一遍,大概有个印象,如果时间允许再看第二遍,第三遍,这样考试时就可以得到一个不错的分数。
❾ 高二会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高中会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秦汉时期的文化
一、秦汉文化的特点:统一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水平居世界先进行列;气势恢弘。
二、科技:
1、天文:汉武帝时,“太初历”是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开始以正月为首;公元前28年,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东汉张衡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还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
2、数学:东汉的《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形成完整的体系。
3、造纸:我国是世界最早发明纸的国家,西汉时已有絮纸和麻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公元105年,蔡伦发明“蔡侯纸”, 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9)高二历史基础知识扩展阅读
三省六部制
1、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下设史、户、礼、兵、刑、工六部。
2、汉初:在地方上,郡国二制并行。
3、元朝: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采用行省(行中书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汉的州和唐的道,起先都是监察机构,后都演变成地方行政实体。
4、明朝: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和创设内阁,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5、清朝:雍正帝时,军机处的创设,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❿ 谁可以帮我总结一下高二历史的基础知识
2006年高考历史 核心知识点解读3世界近代现代史部分
专题一 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的世界
1.新航路的开辟
(1)影响:①引起的“商业革命”使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了变化,主要商路
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②引起的“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
的衰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③这场“地理大发现”的历史行动,从此把人
类融合成为一部整体的历史。④残酷的殖民掠夺从此开始,给亚洲、非洲、拉
丁美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畸形局面,使西欧资
本主义的发展具备了原始积累。⑤新航路开辟后,残酷的殖民掠夺是资本主
义发展过程中获取原始积累的行为表现,它是非正义的,但客观上却起了把资
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带到落后国家、落后地区的作用,为推动近代美
洲文明的进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线开辟都是世界
航海史上的壮举,二者有共同之处,但也有明显的不同:①从背景看,西欧在15
世纪已处于资本主义的前夕,商品经济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获得了
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得到快速发展;以人文主义为主要社会思潮
的文艺复兴运动成为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正在把人们从封建神学的束缚中解
救出来;他们还重视技术的革新和改进。而同期的中国仍实行重农抑商的经
济政策;并用处处顺从、事事以正统观念为依据的儒学思想束缚人们,以维护
和巩固君主专制。商品经济虽有发展,但远远没有发展到足以震憾封建统治
的地步;人们不重视科技。②从目的看,郑和下西洋主要是政治目的。宣扬国
威,明成祖力图广加招徕,制造出“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景况,以示炫耀;加强与
海外联系,满足统治阶级对异域珍宝的需求;主要形式是和平友好的贡赐贸
易。而西欧航海家的航海冒险,主要是出于经济目的。侵占海外殖民地,掠夺
财货,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海外殖民性质。③从影响和后果来看,
郑和下西洋增强了中国和亚非国家人民的友谊,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同时,
还恢复了朝贡关系。赏赐式的贸易是违背经济规律的,对中国新的经济形态
的产生未起到直接作用。这种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政府造成巨大负担,
后来因国力衰退而中止。而西欧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了人类历史的大转折,引
起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促进了资本主义的
成长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它还打破了世界各国相互隔绝状态,为后来大
规模的殖民扩张打下了基础。
2.文艺复兴
(1)文艺复兴发源于意大利的原因:首先,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和政治利益,迫切要求摧毁教会的神
学世界观,铲除维护封建制度的各种传统观念。其次,意大利更直接、更系统
地保留了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这是文艺复兴产生的重要条件。
(2)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主流社会思潮的核心。人文主义
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要求把人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对当时的科学、
哲学、文学、艺术、教育甚至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是资产阶级
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当然,这种思潮也有一定的局限
性,这就是它把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特性看作是全体人类普遍的人性,从而掩
盖了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对立。
(3)文艺复兴的实质:文艺复兴是14~16世纪在欧洲兴起的思想文化运
动。从表面上看是欧洲思想文化界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实际上是欧洲资
本主义发展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在意识领域的反映。它的核心是人
文主义,即要求冲破宗教神学的束缚,倡导资产阶级的自由、人权和自我奋斗
精神。
(4)历史意义:①给予封建思想以沉重打击,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
动了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推动了反封建斗争的高涨。为新航路开
辟以及殖民扩张注入了精神活力。③所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开辟了世界
文明的新篇章,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
(5)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①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近代自然科学,又叫实
验科学,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项重要成果,是人类科学史上的一次革命。②文
艺复兴时期的天文学:近代自然科学是以天文学领域的革命为开端的。中世
纪流行的天文学观点是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文艺复兴时期波兰天文学家
哥白尼创立“太阳中心说”,猛烈地震撼了科学界和思想界,动摇了封建神学的
基础。德意志学者开普勒发现行星沿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的规律。科学家伽
利略注重实验和实践,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者,他证实了哥白尼学说的正确
性。布鲁诺捍卫和发展了“太阳中心说”,并提出: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
限的,没有固定中心。③在自然科学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布鲁诺、培根等思想
家,他们提倡唯物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为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3.为什么说16世纪前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的转折?
(1)1500年以前的世界基本上处于闭塞的状态,新旧大陆之间更是相互隔
绝的,地理大发现后,这种状态才被打破,过去处于相对隔绝的各地才开始进
行直接的接触。这是人类向全世界连为一体迈出的第一步。
(2)从1500年左右地理大发现后,欧洲人走向海外开始殖民扩张,欧洲贸
易才走出地中海狭小的范围而扩大到全世界,为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
动场所,从而促进了欧洲封建生产方式迅速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对世界
其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在1500年以后的100年中,西欧人在向海外殖民扩张的同时,也在文
化、思想、宗教及政治领域完成了重大的变革,而这些变革都象征着资本主义
曙光的来临。
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革命前社会经济的变化:①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兴起和发展:从制呢业
扩展到采煤、炼铁和造船。②资本主义农业的出现:“圈地运动”使农民贫困
化,成为雇佣工人,但导致了资本主义农牧场的出现和发展。③海外贸易的开
始: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成为大西洋航运中心。④资本原始积累加速:海外贸
易与海外掠夺,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资本。
(2)革命前阶级关系的变化:①新兴资产阶级形成:金融家、大商人和手工
工场主实力大增。②新贵族出现:经营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和牧场的贵族,与
资产阶级有共同的利益。③封建王朝加强专制统治,旧贵族势力减弱,农民不
断转化为雇佣工人。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及其成因:①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领
导。成因:资本主义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资产阶级力量弱,影响小,而新贵族力
量大,政治影响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当时的根本利益相同。②革命经历了
曲折反复的过程。从内战初期失利到打败王军,从共和国建立到斯图亚特王
朝复辟。成因:资产阶级、新贵族自己的妥协性;封建势力不甘心失败而反扑。
③披着宗教外衣进行。成因: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缺乏理论指导;新贵族改
革后在英国广泛传播,影响大。
5.欧洲的启蒙运动
(1)启蒙运动的性质:启蒙运动是欧洲继文艺复兴以来的第二次思想解放
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为了向封建阶级夺取政权,确立资本主义统治而做的舆
论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准备。启蒙运动在17世纪兴起于英国,18世纪法国成为
启蒙运动的中心,到60年代达到高潮。
(2)启蒙运动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①经济基础是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欧
洲的普遍发展。②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封建专制制度已成为资
产阶级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他们迫切要求改变有钱无权、经济受到政治阻碍的
现状,为迎接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他们需要有新的思想政治理论武器。③自
然科学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桎梏人们心灵的神权统治和蒙昧主义,促进人们解
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了人们依靠自身力量实现文明和幸福的信心。④文艺
复兴和宗教改革一方面冲破了神学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启蒙运动奠定
了思想基础;另一方面又不能满足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本主义
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需要。⑤封建专制制度日趋腐朽,封建统治陷入全
面危机,加上教会日益腐败,致使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3)特征:强调理性思考,主张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批判专制主
义、教权主义,号召消灭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定,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
和个人自由,为资本主义社会确立了一套政治构想。
(4)主要学说:三权分立学说、天赋人权学说、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
(5)影响: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启蒙思想的学
说在欧美传播,对欧美资产阶级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鼓舞了亚洲的仁人志士
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
(6)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联系和区别
区别:①文艺复兴运动是在资本主义萌芽初步发展,封建教会神学统治人
民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它们反对的主要是宗教神学思想,追求现世的幸福。
②启蒙运动则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欧洲各国封建君主改革强化了专制主
义的背景下兴起的,因此它反对的是封建专制主义,追求的是自由平等。
联系:两者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都为资产阶级取得政治、
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6.评价拿破仑
拿破仑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是法国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是
对法国和欧洲历史甚至世界历史都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其活动既有
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一面,也有侵略掠夺其他各国人民的消极一面。尽管拿
破仑帝国最终以失败告终。但纵观其一生的活动,对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应
是主要的。
积极作用有:①对内,夺取政权后,采取措施稳定政局,建立资产阶级正常
统治秩序;进行财政改革,创办法兰西银行,鼓励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颁布
《民法典》等,确立资本主义立法规范;建立中学、大学,培养人才,鼓励科学研
究和技术教育。②对外,他的早期战争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又把大革命
的思想和精神带到法军所到之处,动摇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
消极作用有:①对内,长期的战争,造成法国经济严重困难,阻碍了法国资
本主义的发展。②对外,后期所进行的战争,侵犯了欧洲许多国家的独立,掠
夺了各国人民的生命财产,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灾难。
7.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
美国独立战争是近代早期民族独立运动,是北美人民为挣脱英国的殖民
统治,求得民族独立与解放而进行的战争。战争的对象是英国殖民统治者,战
争的目的是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因此,这场战争具有民族解放战争的性质。
这场民族解放战争从本质上讲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这是因为:第一,
北方的工商业资产阶级与南方的种植园主阶级充当了这次革命的领导阶级;
第二,导致这场战争的根本原因是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阻碍其
发展的英国殖民统治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第三,战争的结局是打破了殖民统
治,为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8.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
所谓早期,是指发生在资本主义的工场手工业时期的革命。主要是指17
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
(1)其特点有:①它们属于完全意义上的反封建革命(美国还是反殖民压
迫,实现民族独立)。此外,并不负担别的什么任务。革命所能做到的是使资
产阶级掌握政权,再用政权这个杠杆以法律为武器,去摧毁封建制度,奠定资
本主义的基本治国原则。②其进程曲折复杂,既有前进甚至超前,又有退缩甚
至退后,随后再引起新的斗争。革命进程体现出来的这一特点,并不难理解。
凡属革命,必定是一场兴师动众运动,任何单一的阶级都不可能独立地进行一
场革命。
(2)由于各阶级、各阶层都受到封建压迫,都有共同的反封建要求,所以在
大资产阶级的领导下形成了反封建大军,作为最早的革命领导力量,大资产阶
级功不可没。与资产阶级同处于领导地位的还有资产阶级化了的贵族,如英
国的新贵族和法国的自由贵族,他们实质上已是资产阶级的组成部分。早期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各阶级关系的特点就是在资产阶级的领导下,同一切反封
建阶级、阶层结成了联盟。
专题二 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的东西方世界
1.关于工业革命
(1)含义:也叫产业革命,指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生产的飞跃,
它是生产领域里的一场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次革命。
(2)时间:英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上半期。首先以英国开
始,后扩展到欧美各国。
(3)标志:开始的标志为发明和使用机器;完成的标志为机器生产基本取
代手工业,用机器制造机器的机器制造业建立。
(4)影响:一是生产力的革命,二是社会变革。①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
力,使人类由农业文明迈进工业文明,工业逐渐控制经济生活,工业资本主义
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经济组织形式。②引起了经济布局的变动和产业结构的
变化。工业革命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改变
了原来农业占国民经济绝对优势的产业结构。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过
程,还是一个城市化过程,在大工业的推动下,人们集中在一些城市或城镇中,
从事相互配合的社会化大生产,使他们的社会交往、政治文化关系变得极其密
切。③大工厂制度的确立,创立了进行大工厂生产的组织和管理形式,为资本
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提供了可能,使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分化重组,社会日益
分裂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大对立阶级。两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形成了
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基本内容。④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使
社会又一次出现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高潮,工业资产阶级通过改革或革命
等形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适合于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共
和国制度等相继确立统治地位,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战胜封建制度。⑤促进
了思想、科学和教育的发展。工业革命使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思潮
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自然科学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进入了又一
个迅速发展时期。⑥增强了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的力量。随着殖民扩张范围的
扩大,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初步形成;改变了殖民方式,强占市场和掠夺原料成
为殖民扩张的主要目标;引起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又一次民族解放运动高
潮。
2.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主要原因
(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高,特别是商业发展水平高是最主要的原因。
资产阶级政府推行的一系列措施,如实行重商主义政策、推行圈地运动和实行
殖民扩张政策等,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大批自由劳动力的出
现(来源于圈地运动)、大量资本的积累(来源于圈地运动、殖民扩张和海外贸
易)、高度发展的手工工场技术等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表现,也是工业革命
的重要条件。
(2)首先爆发了农业革命。由人口增长引起的对商品粮及原料的需求,鼓
励了资产阶级对农业的投资和农业技术的革新,也使圈地运动由私人行为转
为政府行为,由此导致的农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必需的粮食、原料、自由
劳动力和雄厚的资本。
(3)占有最为广阔的殖民地。殖民扩张及其争霸战争的胜利,既为工业革
命积累了大量的资本,更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广大的市场。广大市场的需求,成
为工业革命的外在动力。
(4)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最高。17世纪中叶伦敦已成为欧洲科学研究的中
心,在英国皇家学会的倡导下,英国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进展。如牛顿力学体
系的创立,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等领域的突出成就等,这些为工业革命向深度
和广度发展提供了可能的条件。
3.19世纪六七十年代革命和改革高潮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新高潮。这股在
工业革命推动或影响下的进步潮流,为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扫除了障碍,其总体
时代特征可概括为:
(1)是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深入开展而在政治领域内的反映。在工业资
本主义迅速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前提下,旧的上层建筑严重阻碍了
资本主义发展,是出现这次革命和改革浪潮的根本原因。1848年欧洲革命的
影响,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潮的广泛传播,又进一步推动了革命和改革的出
现。
(2)革命和改革的范围广,涉及欧、美、亚三大洲,如欧洲的俄国1861年改
革、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美洲的美国南北战争,亚洲的日本明治维新等。资
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得以确立。
(3)具有多样化特征。如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方式多样化,有通过改革的
方式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俄国和日本,通过统一的方式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
德国和意大利,通过战争方式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美国等。又如革命和改革
的对象多样化,有封建农奴制度、封建专制制度,也有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还
有手工工场时期的上层建筑等。
(4)革命和改革的内容具有丰富性特征。如美国南北战争既维护了联邦
统一,又解决了土地问题,还废除了奴隶制度等;又如日本明治维新涉及了政
治、经济、军事和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再如德意志统一的过程,同时是取得欧
洲霸权地位的过程等。
(5)革命和改革都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是本国历史上的
重大转折点,奠定了当前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如当前世界发达国家的德
国。意大利、日本等,就是通过这次革命或改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奠定了
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坚实基础等。
4.试比较德意志统一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
相似之处:①统一的历史背景基本相同:都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较大
发展而政治上又四分五裂的背景下开始着手统一。②都要排除阻碍统一的大
势力——奥地利。③都采取了外交和王朝战争相结合的手段。④统一战争都
有一个核心力量和核心人物,德意志是普鲁士和俾斯麦,意大利是撒丁王国和
加富尔。⑤ 都达到最后目的,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
除了障碍。但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不同点:①德意志的统一完全通过王
朝战争来实现,俾斯麦一方面推行“铁血政策”、依靠强硬的军事、武力解决问
题,另一方面又展开了灵活的外交活动,争取分化、孤立敌国、各个击破。而意
大利统一除了通过王朝战争这种形式外,还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武装起义,加里
波第领导的志愿军远征,他们在统一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②由于意大
利统一前的广大地区处于外国统治下,所以意大利的统一运动在很大程度上
具有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③意大利统一运动的完成,借助了优越的国际环
境,如借普奥战争、普法战争之机,收复了被奥地利和法国控制下的意大利部
分领土。④德国的统一改变了欧洲格局;德国后来发展成为最富侵略性的国
家。
5.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大致有哪几种途径?
(1)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制度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英、法是资产
阶级革命的代表。
(2)通过民族独立战争摆脱殖民统治走上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美
国和荷兰为代表。
(3)通过至上而下的改革,废除旧制度而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俄国和
日本为代表。
(4)通过王朝战争的形式完成了国家统一,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德意
志和意大利为代表。
6.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图解
(2)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的根本动力、原因是第一次工业革命。19
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法、美等国相继完成,并扩展到德、意、俄等
国。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增强了资产阶级战胜封建
势力、征服世界的力量。
(3)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的主
要标志,这是通过 19世纪中期一系列革命和改革的途径实现的。①经历了早
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英、法、美三国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从而使资本
主义制度在西欧、北美扎根。②通过统一战争,德意志和意大利实现了国家和
民族的统一,步入了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中欧和东南欧确立。③废
除农奴制的改革和明治维新,标志着俄国和日本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
的转变,资本主义制度在东欧和亚洲确立。总之,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
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4)大批国家开始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是资
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的另一个标志。它是通过殖民侵略和扩张的途径实
现的。伴随着奴役和压迫,亚非拉大部分地区沦为西方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
和原料产地,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附庸,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在资本
主义的纽带下连成了统一整体。
专题三 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的世界
1.第二次工业革命
(1)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
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标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
面: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3)第二次工业革命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①在第
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
真正结合;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
密地结合起来,科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它与技术
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②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
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其他国家工业革命的
发展进程相对缓慢;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
国家,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一国的范围,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③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有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日本尚未完成第一
次工业革命,对它们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它们既可以吸收第一
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这些国家
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比较快。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的发展原因、经济状况及帝国
主义特征
美国:①幅员辽阔,资源丰富;西部领土开发;欧亚移民源源而来;内战结
束了南部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②经济飞速发展,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成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家。③被称为托拉斯帝国主义。
德国:①国家实现统一;法国50亿法郎赔款;取自法国阿尔萨斯和格林的
矿藏;易于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②经济飞速发展;工业发展速度仅次于美
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③被称为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
英国:①企业设备陈旧;大量资本输往国外;拥有广大的殖民地,能从中获
得巨额利润。②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失去了世界工业的垄断地位。③被称为
殖民帝国主义。
法国:①农民的贫困和农业经营的落后;葡法战争后的割地赔款;大量资
本投在信贷领域和国外。②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工业生产降至世界第四位。
③被称为高利贷帝国主义。
俄国:①1861年农奴制改革完成,但仍有大量的封建残余。②资本主义经
济迅速发展,仍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③被称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日本:①明治政府的推动;依靠军事手段来夺取殖民地,取得市场和原料
产地。②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20世纪初,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③被称为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
3.第一次世界大战
(1)大战爆发的原因: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具体原因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及帝国主义国家三对矛盾的进一步
发展;直接原因是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2)大战的性质:大战爆发后,交战各国的政府和拥护战争的政党纷纷发
表声明,鼓吹本国进行的战争是“保卫祖国”的正义战争,而谴责敌方是侵略战
争,事实上,从交战双方来说,都是帝国主义战争。
(3)主要交战国的目的:①德国的目的是实现世界霸权,企图建立“中欧帝
国”,还要摧毁英国的海上霸权,夺取英法的殖民地。②奥匈帝国的目的是奴
役巴尔干,使塞尔维亚沦为附属国。③英国的目的是保住世界霸主地位,打败
最大的竞争对手德国,瓜分德国的殖民地,在西亚肢解奥斯曼土耳其帝国。④
俄国的目的是摧毁德、奥在土耳其和巴尔干的势力,确立自己在这一地区的统
治。⑤日本参战是为了夺取德国在太平洋的属地和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
进一步侵略中国。⑥意大利则要瓜分北非沿岸和阿尔巴尼亚等国家和地区,
在地中海地区建立霸权。⑦美国参战的原因:战争接近尾声,为捞取战利品,
害怕其他参战国像俄国一样发生革命,美国以德国的“无限制潜水艇战”为借
口参加一战。
专题四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如何全面分析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分析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客观上:①经济状况:革
命前,俄国是一个帝国主义国家,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②社
会矛盾:当时俄国总体水平相当落后,发展又十分不平衡,具有明显的军事封
建性,诸多矛盾交织,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薄弱的环节。③一战的影
响:一战使俄国各种矛盾充分暴露,经济濒于崩溃,从而使无产阶级革命的爆
发成为可能;帝国主义大国忙于一战,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