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历史学科如何进行学法指导的设计
摘要:搞好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先决条件。为使学法指导既具针对性专,又具实效属性,必须在备课中兼顾学法指导,并对此作精心设计。本文从设计好历史知识结构图,揭示基本知识体系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历史学科进行学法指导设计的几点体会。关键词:学法指导 历史中图分类号:G6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4-134-01学法指导是一项长期而又细致的工作。(剩余1762字)
② 学法指导:初中常见的几种历史知识记忆方法
中考历史虽然随着这几年的改革实行了开卷考试,但历史知识纷繁芜杂,千头万绪,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因此如果考生没有储备足够的知识,解答灵活开放的试题也是很困难的。准确记忆基础知识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但很多学生把准确记忆理解为死记硬背,历史学科本来是有趣的,学生是喜欢的,并且也是学得懂的,他们担心的是记不住,害怕的是考试。如果有好的记忆方法,让他们能学得轻松,考得愉快,相信所有的同学都会喜欢历史。下面就介绍常见的几种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性的体验一下。
一、口诀记忆法
口诀记忆是把记忆的内容编成口诀、顺口溜等来记忆。 此法记忆时生动轻松、朗朗上口,久久难忘。特别适用于初一学生,因为初一学生理解记忆能力还比较欠缺,侧重于机械记忆,如果把一些枯燥的知识编成顺口溜、歌诀,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可以把每一课的内容总结为几句顺口溜,这种方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机械记忆效果大有好处,但它也不是万能的,培养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更为重要。
例如:用口诀法记忆中国历史朝代──盘古三皇五帝更,夏商周(西周、东周)秦两汉(西汉、东汉)成,蜀魏吴争晋 (西晋、东晋)南北(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
二、数字归纳记忆法
数字归纳记忆是将所记忆内容按不同属性加以归纳,然后分门别类地记住这些内容及其属性。
例如: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可归纳为“四三二一”来记忆。即:四次重大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三个主要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二次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一条主线──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在“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学习中也可用七个“3”进行归纳总结。即:3个导火线:英格兰人民起义(英)、波斯顿倾茶事件(美)、三级会议召开(法);3个革命开始标志性事件:长期关闭的议会重新召开(英)、莱克星顿的枪声(美)、攻占巴士底狱(法);3个重要文件:《权利法案》(英)、《独立宣言》(美)、《人权宣言》(法);3个中心人物:克伦威尔(英)、华盛顿(美)、罗伯斯庇尔(法);3次政变:宫廷政变(英)、热月政变(法)、雾月政变(法)。
三、精简浓缩法
精简浓缩法就是化繁为简,去粗取精,紧扣关键字眼,把繁杂的内容进行压缩、整理的过程。
例如:隋朝大运河记住“永、通、邗、南”。记忆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只要记住两个成语就行,“开天辟地”,“焕然一新”;《中英南京条约》记住“赔款、开商、割地、关税”;如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可将其简化为“割三岛、赔两亿、开四口、设工厂”。南昌起义意义记住三个“一”:“一面旗帜,一个标志,一个节日”,还可以通过数字把课文内容浓缩为若干条,如“新文化运动”可浓缩为“一个口号,两个阶段,三项内容,四位代表人物”等。内容整理的过程就是深加工的过程,一定会加深印象,提高记忆力。然后将其还原为完整的内容。通过这样的方法,既便于记忆,又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四、串联记忆法
串联记忆法是将所记忆的几项内容根据其各自的特征和相互联系串起来记忆。
例如:用串联法记忆“春秋五霸”:春秋时期,先后起来争霸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时间长了,这“五霸”易忘掉其中的一两个,如果用串联法记,就容易记牢。即:“近闻(晋文)齐桓采松香(宋襄),锯断秦木(秦穆)留楚桩(楚庄)”。 用串联法记忆“战国七雄”: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可用串联加谐音法记作:“七叔含烟找围巾”。
五、知识结构记忆法
此法适用于课后复习、单元复习、专题复习、系统复习等各种各样的复习。复习时画知识结构树,一边回忆一边画,包括大标题、小标题、每一个小标题下的各项具体内容,就像画一棵树:树干、树枝和树叶,记的时候先抓住枝干,再添枝加叶。“知识点是零散的,就像满地的珠子,如果我们用线把它们串起来,带走就方便了。”
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新中国成立与巩固》:
六、谐音记忆法
谐音记忆法是通过读音的相近或相同把所记内容与已经掌握的内容联系起来记忆。
例如:李渊618年建立唐朝,可记作:“李渊见糖(建唐)搂一把(618)”。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年,可用谐音记作:“一拔就死”。 “八一”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人有周恩来、贺龙、朱德、叶挺、刘伯承。用“刘叶煮粥喝”这五个帮助记忆,记起来就方便多了。
七、历史年代记忆法
记忆历史年代是令许多同学头疼的,但有些年代学生又不得不记。那怎么办呢?孤立的数字是难记而易忘的,我们必须想办法让它变得易记而难忘,对此,可以试试以下的方法。
(1)比较记忆法。如:中共第一、二、三次代表大会,分别在1921年,1922年,1923年举行;“三国鼎立”的年代:220年,曹丕建魏;221年,刘备建蜀;222年,孙权称吴王。世界近代历史开始(1640年)和中国近代历史开始(1840年)刚好相隔200年;中国奴隶社会结束(公元前476年)和西欧奴隶社会结束(公元476年),一个在公元前,一个在公元后;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和中国戊戌变法(1898年)。对于这样的时间,只要记住一个,另外两个也就记住了。
(2) 尾数相同的事件。如:以“9”为例的历史事件。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1919年,中国五四运动。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49年,新中国诞生……
(3)归纳同一个年代发生的大事。如:1861年,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总理衙门设立,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开始。又如1927年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许多大事: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政变,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共产党人领导了三次武装起义,召开八七会议等。
历史学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记忆量大,靠死记硬背肯定是很痛苦的,所以历史学习更要不断总结记忆的窍门,但记忆方法是需要自己再学习过程中不断总结和琢磨,上面的几种方法我们也不能全部生搬硬套,需要我们灵活掌握。只有这样历史学习才会事半功倍,乐趣无穷。
③ 历史教学中的学法指导主要有哪些内容
学法指导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使学法指导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实效性,渗透到整个教学活动中,适时加以点拨、强化。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具广度、深度,对知识的应用更具创造性。
在历史课堂教学改革中,我根据教学的时代性特征把学法指导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课前准备备学法 :
(一)揭示知识体系:
在备课中,要对教材的知识点加以组织或重组,使历史知识结构化,并最大限度地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庞杂、散乱的历史现象变得简单化、条理化、网络化,使之成为一个基本的历史知识体系。这是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把握历史规律前提。
(二)精心设计教学程序 :
历史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教会学生掌握探求真理的方法,使之能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历史现象,解决历史问题。
例如,在讲述《鸦片战争》一课中,传统的教学设计是:1.战争前中西方社会的对比。2.鸦片的输入及危害。3.中国的禁烟运动与第一次鸦片战争。4.中国战败的原因分析。这样的组织虽然面面俱到,但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我是这样设计的:1.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原因是什么?(讲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2.林则徐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为何称之为民族英雄?(指导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3.当时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人民群众为何会支持林则徐的禁烟斗争?(讲述阶级矛盾服从于民族矛盾的哲理);4.禁烟运动与鸦片战争有没有必然的联系?(讲述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5.鸦片战争中国为什么会失败?(讲解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的观点);6.引导学生讨论辨析“落后应该挨打”与“落后必然挨打”的观点(指导学生怎样定论历史的方法)。这样既加强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知识的传授,又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课堂教学教学法 :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它是师生进行信息传递与反馈情感交流和行为相互作用的主阵地。备课中的教学设计要通过课堂这一主阵地来完成,因此学法指导的成败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于这一重要环节。
(一)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
教师是知识和技能的引导者,是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指导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教学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以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因此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应在教学中创设一个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情境,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下面以近代化的起步——洋务运动的学习为例加以说明:如果采用讲述法,则只是向学生揭示了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洋务运动的内容、洋务运动的影响等内容,主要作用仅是为学生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如果采用谈话法,明确向学生提出以下思考提纲:1.洋务运动的兴起的根本原因?2.洋务派在中央、地方上的代表人物?3.洋务派在前期、后期主要活动? 4.如何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5.选辑有关史料,供学生阅读分析。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提出有效问题,并通过学生思考、讨论作出解释或总结;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为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去综合史实、提炼要点、互相讨论、修正结论,从中解决“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的问题。两种方法在教学中取得的效果是不同的,后者显然优于前者。
(二)注重循序渐进 :
学生对历史认识能力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即知识、方法和理论,学法指导亦然。首先要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创造供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天地。其次是要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形成,使之能历史地、唯物地、辩证地分析、认识历史问题。再次是通过题型的变换,知识的迁移去拓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这样逐层深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优秀的学习方法,获取终生学习的能力。
(三)体现学法的多样化 :
历史教学的内容包罗万象,因而学法指导的方法不可能公式化,不同章节、不同内容就要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去指导,注重形式的多样化,如精心设计课堂。
提问,选辑典型史料,提供历史定论等。长此以往就能使学生的历史观得以加强,历史学习的方法得以掌握和应用。
三、课外辅导用学法 :
课外辅导既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是对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学习能力的有效训练。因此,课外辅导中点拨和强化学法是学法指导中的又一重要步骤和手段。
(一)提供实践材料 :
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中传授的有关学法,通过教材、讲义或者互联网向学生提供有关预习复习的内容或提纲,提供精选的历史材料或有关学法指导的参考书籍等,使之能有的放矢地练习。
(二)“师疑”与“生疑”相结合 :
教师的设疑是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部分的提炼,采用适当的方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鼓励学生去争论,同时向学生启示切入问题的角度。学生的质疑主要是指对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并要求做到:质疑要注重问题的前提,解决要注重方法,以此来促进学生做到“学思结合”,培养学生能力。
(三)细致地做好解题指导:
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不仅需要知识、理论,更重要的是需要方法、技巧和能力,而方法、技巧和能力的形成和掌握,需要指导和训练。
首先,对审题能力的指导。审题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怎样把已知条件转化为未知条件的能力,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的挖掘能力;以及排除无效信息,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等。
其次,对理解题意的指导。理清题型、把握要求、分清限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师要指导学生找准问题切入点、分析层次及所用的知识点、理论或历史规律等。
第三,指导学生正确解答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回答问题的方法,要回答正确、全面,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缜密性、辩证性和创造性。
当然,学法指导是一项长期而又细致的工作,贵在坚持,重在方法,其最终目的还是在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能力,能更好地自主学习,更好地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创造性地应用知识。
④ 学法指导有哪些
学法指导有:
1、结构式指导法:引导学生把握相关知识的来龙去脉和排列的逻辑顺序、平行或相关联系知识的彼此关系、不同类知识间的彼此联系、新旧知识之间的结构关系等的学法。
2、迁移式指导法:引导学生把以前学习某一内容的学习方法或教师的教法,通过“操作、反思、迁移”转换为学习同类知识或相近知识的学法。
3、对比式指导法: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分别运用两种不同的学法。
4、渗透式指导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把学习步骤和学习技巧渗透到学生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让学生不断按教师的教学思路,在潜移默化的训练过程中去领悟新的学习方法。
5、示范式指导法:教师以某一教学内容为媒介,以相应的学习方法为教法。
(4)历史学法指导扩展阅读:
1、学法指导是学习方法指导的简称,它是指教育者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一定的途径,采取一定的方式对学习者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渗透、指导、训练。
2、智力绝不是成绩的决定因素,关键还是在于学习方法,不同的学习阶段、学习环节需要不同的学习方法,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知识类型也需要不同的学习方法,只要方法好,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取得优异成绩。
3、因其与学习掌握知识的效率有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习方法,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因个人条件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选取的方法也不同。
4、学生在学习中,第一层居多,第二层为少数,第三层次更少。我们应当明确,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学会学习,这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⑤ 学习历史的学习方法有哪些
听课方法
分为“听”“思”“记”三个方面。
所谓“听”,即在听课时要抱着认真的学习态度,集中注意力,及时和准确地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尤要关注要点,把握重要之处。
所谓“思”,即在听课时要主动进行思考,一方面要对听到语音、语义等进行辨识,对所传达的信息及时作出反应;一方面还要对信息加以筛选,以吸收有价值的信息:听课的思考也包括考虑是不是听懂了,有没有疑问等自我质疑。
所谓“记”,是指在听讲的过程中在笔记本上做听课笔记。初中阶段的历史课堂笔记,一般是记录板书提纲、基本概念、重要观点等;除了这些,还可对教师讲述的内容选择记录,尤其是一些补充性的内容。笔记的书写要整洁、快速,以便于整理、复习。
阅读教材方法
这里说的教材,是指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包括历史教科书、历史资料、历史读物等。
预习方法
第一步:课前认真预习首先,通读两遍课文。对于一些史料中不认识的字一定查字典,要明白这些字在课文中的含义。
第二步:根据课文内容,写出比较详细的提纲。提纲的格式可以模仿老师上 课时的板书,试着体现出历史事件的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的名称、原 因、经过、结果和影响。这样既有助于课堂学习,又有助于分析能力的提高。
第三步:把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以及把自己要提的问题也写出来,以便在老师讲课时获得解答或者课下向老师提问。
这样预习与课堂学习相结合,会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就能学好历史这门课程。
⑥ 历史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方式有哪些
学法指导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使学法指导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实效性,渗透到整个教学活动中,适时加以点拨、强化。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具广度、深度,对知识的应用更具创造性。 在历史课堂教学改革中,我根据教学的时代性特征把学法指导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课前准备备学法 : (一)揭示知识体系: 在备课中,要对教材的知识点加以组织或重组,使历史知识结构化,并最大限度地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庞杂、散乱的历史现象变得简单化、条理化、中国络化,使之成为一个基本的历史知识体系。这是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把握历史规律前提。 (二)精心设计教学程序 : 历史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教会学生掌握探求真理的方法,使之能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历史现象,解决历史问题。 例如,在讲述《鸦片战争》一课中,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一.战争前中西方社会的对比。二.鸦片的输入及危害。三.中国的禁烟运动与第一次鸦片战争。四.中国战败的原因分析。这样的组织虽然面面俱到,但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我是这样设计的:一.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原因是什么?(讲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二.林则徐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为何称之为民族英雄?(指导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三.当时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人民群众为何会支持林则徐的禁烟斗争?(讲述阶级矛盾服从于民族矛盾的哲理);四.禁烟运动与鸦片战争有没有必然的联系?(讲述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5.鸦片战争中国为什么会失败?(讲解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的观点);陆.引导学生讨论辨析“落后应该挨打”与“落后必然挨打”的观点(指导学生怎样定论历史的方法)。这样既加强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知识的传授,又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课堂教学教学法 :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它是师生进行信息传递与反馈情感交流和行为相互作用的主阵地。备课中的教学设计要通过课堂这一主阵地来完成,因此学法指导的成败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于这一重要环节。 (一)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 教师是知识和技能的引导者,是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指导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教学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以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因此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应在教学中创设一个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情境,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下面以近代化的起步——洋务运动的学习为例加以说明:如果采用讲述法,则只是向学生揭示了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洋务运动的内容、洋务运动的影响等内容,主要作用仅是为学生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如果采用谈话法,明确向学生提出以下思考提纲:一.洋务运动的兴起的根本原因?二.洋务派在中央、地方上的代表人物?三.洋务派在前期、后期主要活动? 四.如何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5.选辑有关史料,供学生阅读分析。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提出有效问题,并通过学生思考、讨论作出解释或总结;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为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去综合史实、提炼要点、互相讨论、修正结论,从中解决“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的问题。两种方法在教学中取得的效果是不同的,后者显然优于前者。 (二)注重循序渐进 : 学生对历史认识能力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即知识、方法和理论,学法指导亦然。首先要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创造供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天地。其次是要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形成,使之能历史地、唯物地、辩证地分析、认识历史问题。再次是通过题型的变换,知识的迁移去拓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这样逐层深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优秀的学习方法,获取终生学习的能力。 (三)体现学法的多样化 : 历史教学的内容包罗万象,因而学法指导的方法不可能公式化,不同章节、不同内容就要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去指导,注重形式的多样化,如精心设计课堂。 提问,选辑典型史料,提供历史定论等。长此以往就能使学生的历史观得以加强,历史学习的方法得以掌握和应用。 三、课外辅导用学法 : 课外辅导既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是对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学习能力的有效训练。因此,课外辅导中点拨和强化学法是学法指导中的又一重要步骤和手段。 (一)提供实践材料 : 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中传授的有关学法,通过教材、讲义或者互联中国向学生提供有关预习复习的内容或提纲,提供精选的历史材料或有关学法指导的参考书籍等,使之能有的放矢地练习。 (二)“师疑”与“生疑”相结合 : 教师的设疑是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部分的提炼,采用适当的方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鼓励学生去争论,同时向学生启示切入问题的角度。学生的质疑主要是指对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并要求做到:质疑要注重问题的前提,解决要注重方法,以此来促进学生做到“学思结合”,培养学生能力。 (三)细致地做好解题指导: 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不仅需要知识、理论,更重要的是需要方法、技巧和能力,而方法、技巧和能力的形成和掌握,需要指导和训练。 首先,对审题能力的指导。审题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怎样把已知条件转化为未知条件的能力,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的挖掘能力;以及排除无效信息,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等。 其次,对理解题意的指导。理清题型、把握要求、分清限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师要指导学生找准问题切入点、分析层次及所用的知识点、理论或历史规律等。 第三,指导学生正确解答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回答问题的方法,要回答正确、全面,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缜密性、辩证性和创造性。 当然,学法指导是一项长期而又细致的工作,贵在坚持,重在方法,其最终目的还是在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能力,能更好地自主学习,更好地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创造性地应用知识
⑦ 历史的学习方法
听课的方法。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听课是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一种主要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一般来说,一堂历史课所涉及的内容(如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过程等)、概念(如历史的时间概念、地理概念、人物概念等)是比较多的,而且往往是一次性出现(如一个历史事件的过程,教师不可能在一节课上重复讲述)。听历史课的方法,可分为“听”“思”“记”三个方面。所谓“听”,即在听课时要抱着认真的学习态度,集中注意力,及时和准确地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尤要关注要点,把握重要之处。所谓“思”,即在听课时要主动进行思考,一方面要对听到语音、语义等进行辨识,对所传达的信息及时作出反应;一方面还要对信息加以筛选,以吸收有价值的信息:听课的思考也包括考虑是不是听懂了,有没有疑问等自我质疑。所谓“记”,是指在听讲的过程中在笔记本上做听课笔记。初中阶段的历史课堂笔记,一般是记录板书提纲、基本概念、重要观点等;高中阶段的笔记除了这些,还可对教师讲述的内容选择记录,尤其是一些补充性的内容。笔记的书写要整洁、快速,以便于整理、复习。
2.阅读教材的方法。这里说的教材,是指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包括历史教科书、历史资料、历史读物等。阅读历史材料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接收历史
要你上课认真听认真画好老师讲的一般上课时候历史老师讲课都非常生动有趣这样子会促使你去听他们所讲的课自然的就记住了一大半了.
2)对老师一天所讲的回家进行复习并且对重点强调的知识进行反复背诵.
3)不要忽视每课对相关内容的背诵虽然开始会觉得每天背下来过些天就忘记了等你,等你回头在重新复习的时候你会发现你以前背过的东西只要你重新在背一下就完全记住了并且不容易忘记而且在考试的做题的时候你会很容易的找到答案.这样子也就容易得到高分了
其实历史不是很难只要你用心一定会学好最后一点就是要树立自己的信心要相信自己一定成功.
1.听课的方法。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听课是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一种主要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一般来说,一堂历史课所涉及的内容(如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过程等)、概念(如历史的时间概念、地理概念、人物概念等)是比较多的,而且往往是一次性出现(如一个历史事件的过程,教师不可能在一节课上重复讲述)。听历史课的方法,可分为“听”“思”“记”三个方面。所谓“听”,即在听课时要抱着认真的学习态度,集中注意力,及时和准确地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尤要关注要点,把握重要之处。所谓“思”,即在听课时要主动进行思考,一方面要对听到语音、语义等进行辨识,对所传达的信息及时作出反应;一方面还要对信息加以筛选,以吸收有价值的信息:听课的思考也包括考虑是不是听懂了,有没有疑问等自我质疑。所谓“记”,是指在听讲的过程中在笔记本上做听课笔记。初中阶段的历史课堂笔记,一般是记录板书提纲、基本概念、重要观点等;高中阶段的笔记除了这些,还可对教师讲述的内容选择记录,尤其是一些补充性的内容。笔记的书写要整洁、快速,以便于整理、复习。
2.阅读教材的方法。这里说的教材,是指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包括历史教科书、历史资料、历史读物等。阅读历史材料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接收历史信息的主要途径。要想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是没有什么捷径可寻的,主要是靠阅读。一般地说,阅读包括认读和解读。认读是搞清阅读材料的文字含义,如认识字词的形、音、义,懂得词和短语的外延和内涵,认读句子和语段并明了其意思。在认读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在含义,这就是解读。在解读时,不仅要了解和分析历史材料中文字表述的实际所指,而且要能够与具体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辨析、归纳。历史阅读中的解读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理解书面材料中的潜在的意义,然后把理解到的潜在的意义同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注:〔美〕奥苏伯尔等著.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余星南、宋钧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才能是有效的阅读。阅读的方式,有泛读和精读之分,要求也不一样。此外,为提高阅读的效果,可以在阅读时做必要的笔记,或在阅读材料上(如教科书)做一些提示性的记录,如画线、标符号、写批注等。
3.观察的方法。历史学习的内容,其信息承载的形式虽然很多是抽象的文字,但也有很多是以具象的形式出现的,如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历史照片、历史实物或模型、历史遗址、历史建筑等。对这些形象化的学习材料进行观察,可以获得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历史的情境和氛围。在对这些形象化材料进行观察时,既要把握其整体的面貌、情况等,又要关注有关的细节,尤其是细微的特点。观察时也要动脑筋思考,并与所学的文字材料联系起来。
4.搜集材料的方法。历史学习常常要运用历史材料,并将适当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行历史的推论。尤其是研究性学习,更多地涉及到对材料的搜集和使用。应该认识到,能够搜集材料,是学会学习的重要表现之一。搜集材料是对信息进行查找、检索、选择等工作,主要的渠道有三种:一是利用图书馆,这就要掌握图书目录检索方法;二是利用网络的搜索功能,这就要学会在网上搜索信息;三是调查的方法,通过社会调查(如问卷、访谈等)获取材料。进行材料搜集,同时也要对材料进行筛选、整理、分类,以便使用。
5.运用证据的方法。搜集到的历史材料,并不能拿来直接作为证据使用,还需要对材料进行辨析,搞清材料的价值,这包括对材料的来源、材料的作者、材料的性质、材料的真伪等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把材料用作证据时,一是要注意选用典型的、重要的材料,以说明问题;二是要选用多则来源不同的相关材料来论证某一个问题,这就是遵循“孤证不立”的原则;三是全面认识和理解所选材料的含义,不能断章取义,主观臆断,随意阐释;四是要用证据支撑论点或结论。对历史证据的运用,可以有多种方式,包括编写、分类、探查、概述、转述、质疑、推断等(注:关于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证据.可参见〔英〕蒂姆?洛马斯.论史料教学.叶小兵译.载历史教学,1998.2)。
6.探究问题的方法。历史学习的重要意义在于对历史的认识,这就不仅要搞清楚历史事物“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要探讨“为什么”的问题。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对具体的历史问题进行探究。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两种关系,一是因果关系,“如果要真正了解历史的变化与发展,教学方式上就必须注重识别和考察事件与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注:D.Thompson, Understanding the Past: Proceres and Content, in A.K.Dickinson,P.J.Lee and P.J.Rogers, Learning History,Heinemann Ecational Books Ltd, London, 1984.p.178)。历史的因果关系是具体而复杂的,有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等多种情况,具体的原因与结果也有近期的与长远的、直接的与间接的、必然的与偶然的、主观的与客观的等等,需要进行全面而具体的分析。二是内在关系,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之间的关系,同类历史事物发展的纵向关联,国际形势与国内形势的联系等等,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评价历史的方法。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都要对具体的历史事物(如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进行评说。对历史问题的评价,实际上是对历史的解释。要全面、正确、客观、辩证地解释历史,必须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这就需要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并逐步学会运用这些来进行历史的解说,从而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认识。例如,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阶级与阶级斗争、个人与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发展的辩证法等,对于我们正确地评述历史具有指导意义。评价历史是要把历史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加以考察,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8.记忆的方法。历史本身可以说就是一种人类的记忆。学习历史知识也是在记忆历史。对于学生来说,记忆历史知识往往是比较头疼的事,甚至是烦恼的事,因此学会和掌握一些历史记忆的方法和技巧是有必要的。从记忆的策略上讲,要遵循一些记忆的规则,如学习与记忆的结合、及时进行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集中记忆与分散记忆相结合、从系统化和结构化的层面上进行记忆等。具体的记忆方法有很多,如联想记忆法、形象记忆法、逻辑记忆法、比较记忆法、归类记忆法、提纲记忆法、图表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歌诀记忆法、数字记忆法,等等。
9.练习的方法。学习中的练习对于知识的巩固、技能的运用等是必要的,有意义的练习实际上是一种新情境下的继续学习,“练习与信息加工水平有密切关系,可以说,联系得越密切,信息向长时记忆迁移的可能性也越大”(注:〔日〕内山光哉.学习与教学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学会做作业,也是学习的一个方面。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重要的一是通过练习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二是学会对知识的实际运用;三是将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四是及时发现学习上的问题,查漏补缺。在练习的方法上,要学会审题,特别是明确题干的含义及要求;要熟悉各种题型的特点和规则,按照要求进行解题;要把握答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10.复习的方法。“学而时习之”,复习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由于历史知识的特点,复习对掌握历史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一般来说,复习的类型有随堂复习、课下复习、阶段复习、期末复习、高考复习等,每一种类型的复习目的、复习范围、复习要求是不同的,这需要在进行具体的复习时加以了解和适应。复习的方法也是多样化的,基本的方法有整理学习笔记、编写复习提纲、重点阅读、比较相关的知识、对知识进行分类与归纳、构建知识体系等,并与练习相结合。
以上所述,只是概要性和提示性的,未能一一具体展开,也不可能涵盖所有的历史学习方法。重要的是,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和学生要摸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方法,尤其是通过自己的实践,逐步形成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优良的学习作风。当前,历史教学的改革提倡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综合学习等方式,这就为历史学习方法的开拓与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⑧ 如何在历史专题中渗透学法的指导
新课改倡导,要推行以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参与、自主合作的课堂形式,课堂上必须是教师为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作为主体,需要在课堂上掌握一定的学法。那学法指导如何进行呢?
记忆是我们学习任何知识的保证,历史科更加需要,但不等于死记硬背。要更好地学习历史,还是要讲究学法。在教学中我总结了三步:启发与预习、提问与思考、讲授与巩固。
首先是启发与预习。启发即对新课的教学目的、重难点提出明确的要求,将正确的思路指给学生,以便他们能有的放矢去预习。
所谓预习实际上也就是课前的一种自学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课前有无预习对本节课的成功与否有着相当大的意义,这是由于小学的基础知识比较浅显,容易掌握,只要课堂注意听讲还是应付得了的。到了中学以后,老师的授课方式和教材的知识结构较以往有了质的飞跃。假如课前不作预习,仅靠课堂听讲,势必难以当堂完成学习任务。于是许多老师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知识要点,只好加班加点,进行补缺补漏。虽然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去了,但课余时间亦被各科瓜分殆尽,这与当前开展的素质教育相违背。针对这一现象,与其让学生留着一大串问题走出教室,还不如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以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怎么表现出来预习了呢。如在上《战国七雄》一课时,由于准备充分,一上课就有学生举手问道:“为什么上节课对春秋五霸介绍详尽,而这篇课文只重点介绍秦国而不全面讲解其他六国呢?”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能提出有如此深度的问题,说明学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预习的技巧。
其次是提问与思考。授课中,创造机会多设计问题由学生作答,使他们时时参与课堂活动,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尤其是多把机会让给那些腼腆或成绩较差的同学,对其作答要及时予以肯定,一方面树立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还可锻炼其语感。无论是书本上的思考题或预先设计好的练习题,要留有一定时间思考,让学生轮流回答或进行讨论,后由教师归纳总结。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对学生的思维结果尽量肯定,一方面无须要求他们遵循一成不变的答案。只要能消化、吸收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中心意思明确即可。如果只靠死记硬背却不愿花时间来吃透问题,那只能停留在认识的表面上。所以我们应追求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在课堂教改实践中,对学生的踊跃回答,经常加以赞赏、鼓励。另一方面,对学生提出的不同看法给予肯定。我们老说学生只会死读书或读死书,这跟我们平常对答案的唯一性是有莫大的关系,因此我对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是十分赞赏的,如我们对秦始皇进行评价时,学生提出了功过对半、功大于过或过大于功等看法,我都进行肯定并启发,希望学生能保留自己的看法,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再论证。当学生的思维结果经常被肯定后,学习历史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同时课堂的口头交流也训练了学生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事实证明,只要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会使我们的课堂常常出现热烈、活泼的场面,也会使我们的教学目的达到预期的效果。
⑨ 初二历史学法指导有哪些
课本里的一些知识点多读多记就OK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