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马非百的人物生平
1896年出生于湖南省永固镇长鄄(今属湖南省隆回县荷田乡长鄄),“三代秀才”之家。专马非百原名马元材,字属若村,号非百。
1919年4月前往北京考学时,在长沙途中暂住蔡和森家两个月,认识了毛泽东、周方等人。同年6月考取北京大学文科。
1926年应成仿吾先生之聘,担任黄埔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历史教官、政治教官。广州起义后回到开封任中州通讯社总编辑。
1928年到河南中山大学文科任教,讲授“清史”。
1930年春第二次到中山大学任教,讲授“中国经济史”、“世界经济史”等课。他讲课深受学生欢迎,用的讲义是以日本人山川均的《唯物史观世界经济史》和郭沫若的《古代社会》为基础自己编写的,公开宣布以商务印书馆印行的英文本《资本论》为重要参考书。这门课开始只有30人选修,后来听课的人越来越多,最后只好改在全校最大的一个教室让马非百上课。
1947年,第三次到河南大学任教,担任历史系教授兼训导长。在苏州曾是负责校务的“三人小组”成员之一。
1949年参加了北京华北大学政治研究所的学习,后任中国历史博物馆设计员兼办公室主任。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文革”中失去自由。
② 有个历史学者王鼎杰视频
国内历史学家汇集
一.先秦史
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胡厚宣(社科院),陈梦家(社科院),梁思永,夏鼐(考古,北大),蒙文通(四川大学),吕振羽(吉林大学),吕思勉,李济(台湾中央研究院),许倬云(台湾中央研究院),张光直(考古,台湾中央研究院),尹达(考古,台湾中央研究院),苏秉琦(北大),徐中舒(史前和三王,四川大学),翦伯赞(先秦和秦汉,北大),齐思和(先秦史、世界中古史和中国近代史,北大),马非百(中国历史博物馆),赵光贤(西周史和孔子研究,北师大),束世徵(华东师范大学),王玉哲(南开大学),唐兰(北大),李亚农(上海历史研究所),杨宽(复旦大学),童书业(山东大学),黄子通(北大)金景芳(吉林大学),田昌五(山东大学),吴荣曾(北大),徐修鸿(复旦大学),赵锡元(吉林大学),杜水生(北师大),张广智(青海师范大学),李学勤(清华),詹子庆(东北师范大学),晁福林(北师大),刘泽华(南开大学),王震中(社科院),江林昌(烟台大学),朱凤瀚(南开大学),宋镇豪(社科院) ,斯维至(陕西师范大学),王震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张懋镕(西北大学),谢维扬(上海大学)
二.秦汉史
钱穆(秦汉史、中国古文化、儒学,北大),林剑鸣(西北大学),顾颉刚,田余庆(秦汉及魏晋史,北大),劳干(台湾中央研究院),邢义田(台湾中央研究院),廖伯源(台湾中央研究院),余英时(汉史、中国古文化、儒学,台湾中央研究院),林甘泉(人大),田人隆(社科院),李祖德(社科院),安作璋(山东大学),朱绍侯(秦汉和魏晋史,河南大学),陈苏镇(秦汉和魏晋史,北大),王子今(秦汉和魏晋史,北师大),李开元(北大),刘庆柱(秦汉考古,社科院),高敏(郑州大学),周天游(陕西历史博物馆),葛剑雄(复旦大学)、周振鹤(复旦大学),黄留珠(西北大学),谢桂华(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朱绍侯(河南大学),辛德勇(北京大学)
三.魏晋南北朝史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史,北大),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史,武汉大学),韩国磐(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史,厦门大学),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史,山东大学),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日本史,北大),田余庆(北京大学),贺昌群(魏晋南北朝和汉唐史,社科院),尚钺(魏晋史、先秦史、中国古代通史,人大),何兹全(北师大),吴泽(华东师范大学),谷霁光(江西师范大学),程应镠(上海师范大学),朱大渭(社科院),,阎步克(北大),罗新(魏晋南北朝史、北方民族史、西域史,北大),赵克尧(魏晋史和汉唐史)祝总斌(北京大学),万绳楠(安徽大学),蒋福亚(首都师范大学), 周伟洲(西北大学),黄 烈(社科院),黎 虎(北京师范大学),杨际平(厦门大学),李凭(华南师范大学)
四.隋唐五代史(不计前面重复的)
胡如雷(河北大学),朱雷(武汉大学),严耕望(台湾中研院),王永兴(北京大学),张广达(北京大学),吴枫(东北师范大学),陶懋炳(五代史,湖南师范大学)吴宗国(北大),荣新江(北大),牛致功(陕西师范大学)、胡戟(陕西师范大学)、李斌城(社科院)、张国刚(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张弓(社科院)、马驰(陕西师范大学)、陈明光(厦门大学),王小甫(唐宋史,北大),郑学檬(唐史、古代经济史等,厦门大学),陈明光(汉唐史,厦门大学),金宝祥(西北师范大学),缪 钺(浙江大学),甘怀真(台湾大学),陈弱水(台湾大学),王寿南(台湾中研院),高明士(台湾大学),潘重规(敦煌学,台湾)
五.宋辽夏金元史
邓广铭(宋史,北大),漆侠(宋辽夏金史,河北大学),王静如(西夏史,社科院),罗福苌(西夏文,故宫博物院),黄现蟠(宋元史及民族史,广西大学),杨志玖(元史,南开大学),韩儒林(西夏史和元史,北师大),翁独健(元史,中央民大),邵循正(北京大学),姚从吾(辽金元史,台湾),金毓黻(辽金元史,吉林大学),吴天墀(西夏史,四川大学),陈述(辽史,社科院),张博泉(辽金史,吉林大学)舒焚(辽史,湖北大学),陈振(宋史,南京师范大学),周宝珠(宋史,华中师范大学),杨树森(辽宋金史,吉林大学),汝企和(宋史,北师大),邓小南(宋史、唐宋妇女史,北大),包伟民(中国人民大学),张希清(辽宋夏金史,北大),张帆(宋史,北大),刘浦江(辽金史,北大),李锡厚(辽金史,社科院),徐规(宋史,浙江大学),陈乐素(宋史,社科院)、张家驹(宋史,上海师范大学),李范文(西夏史,宁夏社科院),史金波(西夏史,社科院),朱瑞熙(宋史,上海师范大学),王曾瑜(宋史,社科院),裴汝诚(宋史,华东师范大学),李裕民(宋史,陕西师范大学),李埏(宋史,云南大学),亦邻真(元史,内蒙古大学),陈得芝(元史,南京大学),,邱树森(元史,南京大学),蔡美彪(元史,社科院),陈高华(元史,社科院),龚延民(浙江大学),姚大力(元史,复旦大学),李治安(元史,南开大学),萧启庆(元史,台湾中央研究院),黄宽重(宋史,台湾),王德毅(宋史,台湾),柳立言(宋史,台湾),梁赓尧(宋史,台湾),
六.明清史
吴晗(明史,清华),顾诚(北京师范大学),郑天挺(南开大学),谢国桢(南开大学),韦庆远(人大),邓之诚(北大),戴裔煊(明史、民族史、澳门史,中山大学),王毓铨(明史,社科院),梁方仲(明代社会经济史,中山大学),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厦门大学),赵俪生(明清思想史,兰州大学),南炳文(南开大学),王思治(清史,人大),戴逸(清史,人大),夏明方(清史,人大),杨念群(清史,人大),赵世瑜(明清以来的民俗史,北师大),常建华(南开大学),冯尔康(南开大学),王天有(北大),杨国桢(明清史和社会史,厦门大学),陈宝良(明史,西南大学),张显清(社科院),徐泓(台湾中研院),于志嘉(台湾中研院),陈春声(中山大学),刘志伟(中山大学),郑振满(厦门大学), 王家范(华东师范大学),李孝悌(明清史,台湾)
七,近现代史
章开沅(华中师范大学),陈旭麓(华东师范大学),桑兵(中山大学),茅海建(华东师范大学),罗志田(北京大学),杨天石(社科院),黄彰健(台湾中研院),王泛森(台湾中研院),马敏(近现代史,华中师范大学)
望采纳
③ 除了司马迁和司马光,历史上还有哪些学者著有中国史著作
好的LZ……
下列史书是比较重要的。
《汉书》东汉 班固
《后汉书》南朝宋 范晔
《三国志》西晋 陈寿
《晋书》唐朝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等二十一人
《宋书》南朝梁 沈约
《南齐书》南朝梁 萧子显
《梁书》唐朝 姚思廉
《陈书》唐朝 姚思廉
《魏书》北齐 魏收
《北齐书》唐朝 李百药
《周书》唐朝令狐德棻等人
《隋书》唐朝魏徵、长孙无忌等人
《南史》唐朝 李延寿
《北史》唐朝 李延寿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新唐书》宋 欧阳修、宋祁
《旧五代史》宋 薛居正等
《新五代史》宋 欧阳修
《宋史》元蔑里乞・脱脱等30人
《辽史》元蔑里乞・脱脱等8人
《金史》元蔑里乞・脱脱等12人
《元史》明 李善长、宋濂、王袆等19人
《明史》清张廷玉、万斯同等
《清史稿》民国赵尔巽等
《清史》2002年批准,2004年启动,未完成。
《中华民国史》2006 朱汉国
以上可以算是纪传体正史通史
其他历史书
《尚书》春秋 孔子(传)
《春秋》春秋 孔子
《左传》春秋 左丘明
《国语》春秋 左丘明(传)
《战国策》西汉 刘向
《汉纪》东汉荀悦
《东观汉记》东汉 班固等
《后汉纪》东晋袁宏
《十六国春秋》北魏崔鸿
《建康实录》唐许嵩
《三十国春秋》南朝梁萧方等
《九国志》宋路振、张唐英
《江南野史》宋龙衮
《古史》宋 苏辙
《通志》宋郑樵
《隆平集》宋曾巩
《南唐书》宋 马令
《南唐书》南宋 陆游
《东都事略》南宋王称
《契丹国志》南宋叶隆礼
《续后汉书》南宋萧常
《大金国志》南宋宇文懋昭
《续后汉书》元郝经
《弘简录》明邵经邦
《国榷》明 谈迁
《宋史新篇》明柯维骐
《宋史质》明王洙
《唐余纪传》明 陈霆
《季汉书》明谢陛
《明山藏》明何乔远
《吾学篇》明郑晓
《皇明书》明邓元锡
《逊国正气纪》明 曹参芳
《革除遗事》明符验
《春秋纪传》清 李凤雏
《尚史》清李锴
《续唐书》清陈鳣
《西魏书》清谢启昆
《十国春秋》清吴任臣
《续通志》清嵇璜、刘墉等
《西夏书》清周春
《明书》清傅维鳞
《明史稿》清万斯同、王鸿绪
《石匮书》清 张岱
《渤海国志》清唐晏
《南汉书》清梁廷枏
《新元史》清柯劭忞
《石匮书后集》清张岱
《南疆逸史》清温睿临
《小腆纪传》清徐鼒
《东南纪事》清邵廷采
《西南纪事》清邵廷采
《鲁之春秋》清 李聿求
《罪惟录》清 查继佐
《元史类篇》清邵远平
《元史新篇》清 魏源
《永历实录》清 王夫之
《元书》清曾廉
《太平天国野史》民国 凌善清
《蒙兀儿史记》民国屠寄
《渤海国志长篇》民国金毓黻
《太平天国史》1958 罗尔纲
《秦史》1976 王蘧常
《秦集史》1982 马非百
《南明史》2006 钱海岳
④ 求马非百著《秦始皇帝传》
没找到,估计网上没有,80年代的作品。不过,佩服此人。
马非百 历史学家1896年-1984年。原名元材,字若村。隆回人。
北京大学肄业。历任河南中山大学、陕西政治学院、山西大学、西北大学、河南大学等校教授或兼系主任。北平解放后,曾担任中国历史博物馆设计员兼办公室主任。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后,调中华书局哲学组从事编辑工作。著述有《秦始皇帝传》、《秦史纲要》(上)、《桑弘羊年谱》《盐铁论简注》等。
马非百1984年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他一生致力于秦史和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留下了《秦史集》、《秦始皇帝集传》、《桑弘羊传》、《管子轻重篇新诠》等许多博大精深的专著。他是第一个肯定秦始皇功绩的学者,胡适赞誉他“非百百非不非秦”
在那个被称为“百家争鸣”的时代,更近距离的记录来自《吕氏春秋》:“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已,孙膑贵势,王廖贵先,良贵后。”这之中,没有任何思想家产生于秦国,其结果,历史学家记录的是由魏入秦的商鞅。《秦史稿》描述:“商鞅到秦国后,第一次见孝公时,向孝公说以‘帝道’。这是属于道家学派的一种政治学说。秦孝公对这一套不感兴趣,商鞅边讲,孝公边打瞌睡。第二次,商鞅向孝公说以‘王道’。这是儒家学说。孝公仍不愿意听。商鞅第三次求见孝公,说以‘霸道’,这是法家的学说。这一回孝公听后对商鞅重视起来。”在“礼崩乐坏”的年代,诸子百家种种思考社会秩序重建的学说,在秦国,法家胜出了。
君道独尊
比较之下,建立朝廷,即“中央政府机构”,于战国七国,差不多更顺理成章。郝本性的解释极其自然:“因为战争的复杂性需要,诸侯各国开始有将、相,分别帮助诸侯各国处理军事与行政事务。它的直接延续,即所谓朝廷。”细究秦国历史,“秦武王二年(前309),初置丞相”,甘茂为左丞相,樗里子为右丞相。
地方(郡县)与中央(朝廷)的制度构建,放在春秋战国的背景下,秦的选择似乎理所当然,而秦国真正有价值的贡献在于将其技术化精细化,其缜密程度,才是它的创造性所在。“除引征《史记》、《战国策》等记载秦史较多的史籍外,凡后代正史政书、方志、类书、稗官野史等记有秦事者,虽一鳞一爪,亦采录无遗。”——马非百先生由此而完成的《秦始皇帝传》,其中集录秦始皇政治改革与中央集权内容占全书1/5,没有任何方面超过它的篇幅。因而一般史家论及秦政,结论是:吏道独尊,君道独尊。
简单论述,秦的政治制度的技术核心是“三三制”。中央官制:三公九卿。三公,丞相(行政)、国尉(军事)、御史大夫(监督)。依此结构,郡制:郡守(太守)、郡尉、监御史。县制:县令、县丞、县尉。
粗看起来,这套制度并无出奇之处,但如果稍稍进入细部,结合出土的秦简,仅以县之下的乡官为例——分别为:亭长、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亭父、求盗、里宰、里监门、里正与伍老、田典、牛长——其职责精细,井然有序。而云梦出土秦简里的那部《为吏之道》,明确规定:吏有五善,一曰中信敬上;二曰精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吏有五失……一曰不察所亲,不察所亲则怨数至;二曰不知所使,不知所使则以权衡求利;三曰兴事不当,兴事不当则民异指;四曰善言惰行,则士毋可比;五曰非上,身及于死。秦由百姓而至丞相,被严密有序地织进组织网络之中。而这种种细密的规定条文,即使以今天现实社会的组织方式来观察,也不能不感叹其复杂与缜密。
后世研究,多以静态名目来观察秦吏结构,回到春秋战国的争战现实,秦国的这套系统,战争之际,其所发挥的作用,《商君书·画策》的叙述十分精当: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强国之民,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敌首),无返!”
如此现实,得天下断非偶然。灭了六国,秦始皇到了要实现他先祖梦想时刻。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秦始皇为什么去“泰皇”而选“皇帝”,林剑鸣先生的解释是,“有一种意见认为,秦始皇否定‘泰皇’称号,乃是由于孟子有‘民为贵,君为轻’的言论。(秦始皇)知道了博士会议所决议的‘泰皇最贵’条文隐射‘民为贵’的哲言,所以特斥不准。这种解释同加强君权的解释是一致的。不过,说博士隐射‘民为贵’的哲言,未免有点牵强,从当时博士在朝廷上所居的地位来看,他们恐不会有这种胆量”。林剑鸣认同的是日本秦汉史学者好并隆司的说法——“秦国居于西方以游牧为主,这种经济形态是产生君权神授观念的土壤”。
“振六世之余烈”的秦始皇,总成其先辈所开始的地方(郡县)与中央(朝廷)结构,并在其上建立了国家元首(皇帝),一统天下的国家制度,终于完成。为秦始皇寻仙药未果,并导致“坑儒”事件发生的侯生与卢生,议论秦始皇及其制度关键,为后人留下了对秦国家方式最为经典的观察:“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之所以能“皆决于上”,那套地方/中央/元首制度,至今仍值得细察——2000多年后,放开眼界与视界,从另一个方向来观察秦与秦制,美国汉学家顾立雅(H.G.Creel)的评论是,“还是早在基督教时代开始之时,中华帝国就已经显示了诸多与20世纪的超级国家的类似之处了”,“在由中央集权的官僚政府加以管理之上,中国远远超过了罗马帝国,并且超过了近代以前所有可比的国家”。
⑤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知名校友
著名专家学来者如范文澜、嵇源文甫、蒙文通、高亨、姜亮夫、郭绍虞、马非百、朱芳圃、孙海波、孙作云、黄元起、胡思庸、韩承文等先后在此执教,曾在这里求学的尹达、石璋如、白寿彝、韩儒林等也成为享誉中外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浓厚的学术氛围孕育出一代又一代史学人才。
⑥ 中国哪所大学的历史系好
河南大学历史系很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河大历史系培养处好多,历史权威学家和考古学家。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前身为中州大学历史系,创建于1925年,是河南大学设立最早的院系之一。学院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长期以来形成中西交融古今贯通、既重视历史知识更强调历史通识的学术传统,在国内享有盛誉,在国外也有一定影响。著名专家学者如范文澜、嵇文甫、蒙文通、高亨、姜亮夫、郭绍虞、马非百、朱芳圃、孙海波、孙作云、黄元起、胡思庸、韩承文等先后在此执教,曾在这里求学的尹达、石璋如、白寿彝、韩儒林等也成为享誉中外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浓厚的学术氛围孕育出一代又一代史学人才。
历史文化学院现有教职工81人,博士生导师12人(国家博物馆4人),专兼职教授25人,副教授21人;具有博士学位者30人,在读博士8人,河南省特聘教授2人,河南大学特聘教授4人,黄河学者1人,河南省省管优秀专家4人,河南省学术带头人8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全国政协委员1人,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中国古代史专业属于省级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世界史为河南省精品课程,旅游管理专业属于校级重点培育学科。创刊于1951年的《新史学通讯》即现在的《史学月刊》,属历史类国内核心期刊,已故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为该刊题写刊名,该刊在国内外史学界有较大影响。由学生自己创办的学术刊物《历史文化论坛》,从1977年至今刊出40余期,为全国高校历史系交换刊物。
历史文化学院下设历史学系、旅游学系、文博系和世界历史等四个系科,拥有河南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和河南大学宋史研究所、世界历史研究所、近代中国研究所、犹太研究所、旅游规划发展中心等科研机构。中国古代史专业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由河南大学和国家博物馆联合招生)。拥有历史学硕士一级学科授予权,包括史学理论与史学史、考古学与博物馆学、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等八个专业方向。旅游管理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为河南省最早的旅游管理硕士授权点。目前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200多名,本科生千余人。
古色古香的7号楼是学院的办公和科研场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学院资料室占地面积1600多平方米,拥有18余万册图书,200多种刊物、30多种报纸。特别是《四库全书》、《清实录》、《明实录》、《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民国丛书》、《丛书集成》、《敦煌宝藏》、《隋唐五代墓志》、《殷周金文集成》等大型套书,是书库镇库之宝。除丰富的藏书外,资料室还拥有大量三四十年代的报刊,如《大公报》、《申报》、《盛京时报》、《晋察冀时报》、《抗敌报》、《政府官报》等报纸及《新青年》、《红色中国》、《东方杂志》、《妇女生活》等各种旧杂志。图书资料之丰富、种类之齐全,在全国高校文史类系科中名列前茅。
学院的文物馆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现已开展的有中国历代文物陈列、中国钱币——铜镜陈列、中国瓷器陈列。共有藏品3000余件,另有教学标本(含复制模型)300余件。
⑦ 马非百的介绍
为治先秦史的名家,原为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兼办公室主任,1957年因言获罪,放到中华书局任编辑,著有《秦始皇帝传》《秦集史》《秦史纲要》《桑弘羊年谱》《管子轻重篇新诠》等。
⑧ 历史上的湖南名将
湖南历代名人
古代
蔡 伦 东汉造纸术发明人 黄 盖 三国名将
欧阳询 唐代书法家 怀 素 晋代书法家
周敦颐 儒学大家 李东阳 明代诗人
王夫之 明代哲学家 邓显鹤 清代学者
陶 澍 清代名吏 魏 源 晚清思想家
丁取忠 近代数学家 曾国藩 中兴名帅,湘军创立者和统帅
左宗棠 晚清军政重臣、湘军名帅 谭嗣同 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
近现代
黄 兴 民主革命家、军事家 蔡 锷 民国初著名军事家
宋教仁 近代民主革命家 杨 度 清末明初学者 爱国民主人士
毛泽东 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刘少奇 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
彭德怀 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 贺 龙 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
李立三 中国工人运动的领袖 任弼时 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
粟 裕 军事家 徐特立 革命家、教育家
毛泽覃 革命活动家 邓 华 解放军高级将领
邓中夏 早期工人运动领袖之一 左 权 军事家
甘泗淇 解放军高级将领 朱良才 解放军高级将领
向警予 早期妇运领袖 汤 平 解放军将领
许光达 解放军高级将领、军事家 李 涛 解放军高级将领
杨昌济 清末民初教育家 田 汉 剧作家、诗人
李 达 哲学家 周 扬 文艺理论家
翦伯赞 历史学家 周谷城 历史学家
丁 玲 著名女作家 王人美 电影表演艺术家
马非百 历史学家 马宗霍 文字学家
叶 紫 作家 白 薇 作家
刘大杰 文学家 齐白石 著名画家
方壮猷 历史学家 成仿吾 教育家
金岳霖 哲学家、逻辑学家 黄松龄 经济学家
刘敦桢 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 吕振羽 历史学家
向 达 历史学家 杨树达 汉语语言文字学家
黎锦熙 汉语言学家 刘大年 历史学家
王超尘 书法家 湖南省文史馆馆员(自传) 马积高 古文学家 湖南省文史馆馆员(自传)
王憨山 画家 湖南省文史馆馆员(自传) 史 穆 书法家 湖南省文史馆馆员(自传)
伏家芬 诗词作家 湖南省文史馆馆员(自传) 李 立 金石书法家 (自传)
聂南溪 美术家 湖南省文史馆馆员(自传) 颜家龙 书法家、画家 湖南省文史馆馆员(自传)
杨应修 工艺美术家 李元洛 诗人 文艺评论家
周昭怡 书法家 曾晓浒 画家
艾国祥 太阳物理学家 曹建猷 电气工程学家
陈能宽 金属物理、工程物理学家 陈希孺 数理统计学家
陈耀祖 分析化学家 丑纪范 气象学家
戴元本 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 丁夏畦 数学家
方智远 蔬菜遗传育种专家 傅家谟 地球化学与沉积学家
何继善 应用地球物理学家 黄宏嘉 微波电子学家
黄祖洽 理论物理学家 雷天觉 机械工程学家
黎 鳌 烧伤外科专家 黎介寿 外科专家
黎磊石 肾脏病专家 李惕碚 高能物理学家
李文采 钢铁冶金学家 李星学 地质古生物学家
廖山涛 数学家 刘 筠 鱼类生理学家
刘大响 航空发动机专家 刘更另 土壤肥料专家
刘新垣 生物化学家 孟少农 汽车设计制造专家
潘自强 核辐射防护专家 彭司勋 药物化学家
沈其震 医学生理学家 沈绪榜 计算机专家
沈志云 机车车辆专家 谭靖夷 水电施工专家
唐稚松 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专家 田奇隽 地质学家
魏 曦 医学微生物学家 萧纪美 材料科学家
萧 健 宇宙线、高能物理学家 谢义炳 气象学家
杨弘远 植物生殖生物学家 姚绍福 导弹总体设计专家
俞大光 电工学家 张履谦 电讯工程专家
张孝骞 内科学家、医学教育家 周光召 理论物理学家
周后元 化学药品合成专家 朱建士 流体力学专家
陈庆云 有机化学家 黎念之 化工分离专家
刘昌明 水文水资源学家 刘耕陶 肝脏生化药理学家
汤飞凡 医学微生物学家 田奇隽 地质学家
曾士迈 植物病理学家 曾昭抡 化学家
袁隆平 杂交水稻之父 院士 王肇勋 心脏学专家
龙伯坚 古中医学专家
杜修嗣 湖南省文史馆馆员(自传) 杨必中 数学家 爱国人士
李默庵 国民党将领 爱国人士 宋希濂 著名将领 爱国民主人士
陈云章 民主爱国人士 肖学良 爱国民主人士
周世钊 教育家 爱国民主人士 郑洞国 抗日名将 爱国民主人士
徐君虎 民主爱国人士 章士钊 学者 爱国民主人士
程 潜 起义将领 爱国民主人士 李烛尘 实业家 爱国民主人士
陶峙岳 著名将领 爱国民主人士 唐生智 著名将领 爱国民主人士
陈明仁 著名将领 爱国民主人士 王季范 教育家 爱国民主人士
仇 鳌 爱国民主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