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长春历史事件

长春历史事件

发布时间:2021-02-24 00:33:48

A. 长春的由来,要具体的故事

长春来自距今约7000年前古老的肃慎语“茶啊冲”,是古代肃慎祭天时候的祈福之语。因为祈福之地在喜都,后世渐用“茶啊冲”取代喜都(汉译转音为“长春”),成为地名。然茶啊冲历史早于喜都数千载,实则后人混为一谈。茶啊冲是长春最早的古典历史称谓。
长春始建于公元前2130年(帝舜25年),是早期肃慎王国之第二个王都。时为肃慎南支(满族先祖)的主要聚集地,称为喜(三个七字读音Xi,为纪念肃慎击败外族报喜之义而得名),肃慎的第二代王室在此修建土坯城墙和宫殿,称为喜都。此时已有人口约千户,这是长春最早的古典历史,所以“喜”也应该是长春的简称。
公元前约1800年,肃慎南支的惠(秽)、漠(貊)两族逐渐迁徙在喜都融合成为惠漠(秽貊)部族(满族前身一支),为了纪念两大部族融入肃慎王国,肃慎王遂改国号为德惠(得秽),改“喜都”为“合龙(合隆)城”。西汉时期建立扶余国,渐与中原东汉文化交流。道教传入扶余,全民信仰灌口二郎(考满语“关口二郎”当为灌口二郎转音,实为秦太守李冰次子),城内有许多二郎神庙。改国都合龙城为“天罡城”。此时人口已经过万,城墙和宫殿也改为石质建筑。在此后漫长岁月里,这座古都虽改过很多不同名字,但一直是东北古代王国的王都。
唐朝开元时期,长春地区成为唐‘安北都护府’的一部分,时被中原人士称为“书山府”,是唐朝发配文字狱犯人的地方,当时书山城被冤枉发配的文人很多,也使之成为文化之城,是许多中原学子向往的学习之地,所以“书山有路勤为径”广为流传至今。此时长春已人口近十万的大城市,城墙面积扩大了数十倍。也因为这一时期中原文化广泛传入东北亚地区,此后千年一直影响东北民族文化发展方向。
公元846年,粟末靺鞨领袖大祚荣在此建立臣渤海郡国,改“书山府”为“隆州府”,定为国都。后迁都“敖东城”,但隆州府仍为渤海国文化经济中心和第一大城市,人口已近50多万。
公元916年,契丹建国,逐渐强大。长春地区成为契丹管制女真的重地,由于契丹的一个王子在此地出生,遂将隆州府改成以契丹王子名字命名为“耶律德光城”。
公元1115年女真人崛起,建立大金国,将长春地名改回祖先的隆州白龙府,迁都中都(北京)之后,改称隆 人民广场夜景州“宽城府”(宽城子),为北方的军事、政治、文化中心。此时的大金国,国富民强,从西方传来的景教(基督教)成为大金三大国教之一(道教、佛教、景教),全民信仰,宽城子成为东北亚最大的基督教圣地,全城大小教堂很多,信仰民众有数十万,此时的宽城人口近百万,城市已具备规模,城墙高大分为内外两城,宫殿随不使用但也保持的十分豪华,百姓安居乐业,有专门传道的牧师在教堂讲道,大多数信徒为富有的地主阶级,修建大小教堂,小市民在公办的最大的教堂听道。
此后蒙古日益强大,攻占宽城子,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才攻下来,蒙元由于信仰藏传佛教,所以认为这里是景教的不详之地,才会久攻不下,遂下令将宽城子城墙拆毁,百姓迁移到辽阳和中原等地,这座千年古都变为一片废墟,又将废墟挖地三尺,夷为平地,所以今天几乎上找不到这座古城的任何痕迹,只有在今天小城子村附近有点留下一点残存的遗迹。
明朝后期女真再次勃兴,建立大清帝国,长白山成为满洲族(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祭祖的圣地,在原来古南部伊通河畔的驿站成为去长白山的必经之路,乾隆几次在夏季到长白山祭祖路过这里时都发现这里的气候比盛京凉爽很多,而且风景宜人,便顺口说出“长白千载古喜州,春光无限在宽城”的诗句,后来嘉庆登基后去长白山祭祖,来到这个驿站时也发现这里气候很凉爽,又听说先帝说过的话,便在嘉庆五年(1800年)开始在此建立地方行政机构。取其中第一句的两字设“长春厅”。
近现代时期
嘉庆五年(1800年)开始在此建立地方行政机构。取其中第一句的两字设“长春厅”。 1865年建筑城垣,占地5平方公里。
1883年,人口达9万余人。这是新长春的开始,也是现代长春的起源。
清政府嘉庆5年(1800年)于新生城地方设“长春厅”。设理事通判、巡检各一,掌管民政和司法事务,隶属于吉林将军;从此使这座千年古都又重新建制。
清道光五年(1825年)长春厅治所由新生城迁至北面的宽城子(原宽城遗址南),仍名长春厅; 光绪七年(1881年)政长春厅理事通判为长春厅抚民通判,并增设农安分防经历;
光绪十五年(1889年)抚民通判升为知府,长春厅升为长春府,仍隶属吉林将军;
1896年沙俄侵入东北,攫取中长铁路筑路权,在长春城建起俄国人居住区。
1906年日俄战争结束,在长春的沙俄权益为日帝所取代,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改将军为行省,长春府隶属于吉林省。
1908年日本为扩大“满铁附属地”,开始建设长春火车站,其后又开辟商埠,当时城市面积为21平方公里,人口约15万。
民国二年(1912年)三月废府,改为长春县;
民国三年(1914年)六月东北实行省、道、县、三级管理制,长春县划属吉林省吉长道所辖; 民国十四年(1925年)分设长春市政公所;
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称长春市政筹备处;同年废道制,此时仍保留长春县制,隶属吉林省,为一等县。
1931年“9.18”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整个东北地区,长春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1932年3月1日,日本帝国主义扶持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成为傀儡政权——“满洲帝国”,将长春定为“国都”,改名“新京”,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东北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1944年市区面积为80平方公里,人口达121.7万人,超过东京(都市区人口),号称亚洲第一大都市。是北方唯一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城市 ,城市人口一半以上是少数民族,当时城内的满、汉、蒙古、回和朝鲜等民族分别居住在长春不同的城区,今天的宽城区-铁北一带主要是朝鲜族的聚居区、今天的南关区一带主要是满族的聚居区、今天的绿园区一带主要是蒙古族的聚居区、二道主要是回族的聚居区、汉族在全城散居以及主要聚居在今天的南关区、朝阳区。由于长春独特的多民族聚居,当时被称为“东方小瑞士”。
1946年4月14日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军曾一度解放长春。
1946年5月23日国民党接收长春。东北光复后,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正式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废除新京特别市,正式批准析长春县置长春市,为吉林省省辖市,同长春县均隶属于吉林省。
1948年解放军围困长春,使得长春的经济和各项事业遭到了严重破坏,城市生产和人民生活濒临绝境,1948年围困长春使得市区人口最后减至17万人。
1948年10月18日,长春重新获得解放,被确定为特别市。
1949年长春市为吉林省辖市。
1952年原由省直辖的长春县撤销,并入长春市。
1953年长春市改为中央直辖市,由东北行政委员会代管。 1954年长春市划归吉林省,为吉林省人民政府驻地。
1955年定为全国10个省辖大市之一。长春市设10个区,即长春、头道沟、南关、朝阳、二道河子、宽城子、兴隆山、大屯、范家店、净月,其中后4个区是农村区,市内6个区有52条街,农村区有1个镇、43个乡、164个村。 1957年6月,调整城内为5个区,即朝阳、宽城、南关、二道河子、郊区,全市改划为19个街、6个镇人民公社、97个农村人民公社。1958年11月,将双阳、九台、德惠、农安、榆树等5县,划归长春市管辖;是年,长春市面积20369平方千米,其中长春市4个区面积146.76平方千米,郊区和5个县面积20222.24平方千米。长春市有3572496人。
1958年原公主岭专区所属农安、九台、德惠、双阳、榆树等5县交由长春市领导。
1966年1月,双阳、九台、德惠、农安、榆树等5县,划归新成立的德惠专区领辖。
1969年德惠专区所属农安、德惠、九台、双阳、榆树5县划归长春市。
1979年列为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
1989年2月,国家批准长春市为国家计划单列市,赋予相当省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1993年7月,国务院决定各省会市不再实行计划单列,长春市于同年12月停止计划单列市。
1990年12月26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榆树县,设立榆树市。
1994年被国家确定为副省级城市。
1994年7月6日,民政部批复(民行批[1994]97号)撤销德惠县,设立德惠市。
1994年长春市行政区域内,设59个街道、73个镇、73个乡、4个民族乡。面积20369平方千米,其中长春市区积544平方千米,郊区和五市县面积19825平方千米。长春市人口有1700389户、6574999人,其中市区内有630679户、2237074人。各市县人口有1069713户、4377925人。
1995年8月,正式撤销双阳县建制,设立双阳区,属于长春市。撤销长春市郊区建制,重组绿园区。长春二道河子区改名二道区。长春市5个区的各行政区域做了相应的调整。市区面积由1116平方千米增加到3577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由136平方千米增加到137。35平方千米。
2005年,将九台市的卡伦湖镇、龙嘉镇(原龙家堡镇)、东湖镇3个镇划归二道区管辖,将德惠市米沙子镇、万宝镇、农安县合隆镇3个镇划归宽城区管辖。经过此次调整,长春市城区面积由3616平方千米扩大到4756平方千米,扩大了31。5%。2005年6月29日,吉林省政府决定将公主岭市范家屯的方正、泡子沿、盛家3个村(范家屯经济开发区)整建制划归长春市管辖,建立长春(一汽)汽车工业开发区。长春市区面积490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68平方千米(6镇入长1140平方公里,长春汽车开发区规划100平方公里,长春玉米开发区新增50平方公里),城区总面积居东北第一位。
截至2010年12月,长春六大主城区、四大开发区总人口487.6万(四环路以内)其中三环以内户籍人口368万。长春户籍总人口758.8万(2010年)。包括外来和流动人口长春总人口近千万。四环内实际居住人口超过500万,其中外来和流动人口约为270万。

地名演变
上古——茶啊冲(肃慎语长春发音) 鸣放宫
夏朝——喜(三个七字)都
商朝——合龙城
两汉——天罡城、扶余王城
唐朝——书山府
渤海——隆州府
辽(契丹)——耶律德光城
金朝——隆州白龙府、宽城府(宽城子)
清朝——长春厅、长春府、长春县
民国——长春 、宽城子
伪满洲国——新京、しんきょう、Hsinking
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春

B. 长春有什么历史

古典历史时期
长春来自距今约7000年前古老的肃慎语“茶啊冲”,是古代肃慎祭天时候的祈福之语。因为祈福之地 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
在喜都,后世渐用“茶啊冲”取代喜都(汉译转音为“长春”),成为地名。然茶啊冲历史早于喜都数千载,实则后人混为一谈。茶啊冲是长春最早的古典历史称谓。 长春始建于公元前2130年(帝舜25年),是早期肃慎王国之第二个王都。时为肃慎南支(满族先祖)的主要聚集地,称为喜(三个七字读音Xi,为纪念肃慎击败外族报喜之义而得名),肃慎的第二代王室在此修建土坯城墙和宫殿,称为喜都。此时已有人口约千户,这是长春最早的古典历史,所以“喜”也应该是长春的简称。 公元前约1800年,肃慎南支的惠(秽)、漠(貊)两族逐渐迁徙在喜都融合成为惠漠(秽貊)部族(满族前身一支),为了纪念两大部族融入肃慎王国,肃慎王遂改国号为德惠(得秽),改“喜都”为“合龙(合隆)城”。西汉时期建立扶余国,渐与中原东汉文化交流。道教传入扶余,全民信仰灌口二郎(考满语“关口二郎”当为灌口二郎转音,实为秦太守李冰次子),城内有许多二郎神庙。改国都合龙城为“天罡城”。此时人口已经过万,城墙和宫殿也改为石质建筑。在此后漫长岁月里,这座古都虽改过很多不同名字,但一直是东北古代王国的王都。 唐朝开元时期,长春地区成为唐‘安北都护府’的一部分,时被中原人士称为“书山府”,是唐朝发配文字狱犯人的地方,当时书山城被冤枉发配的文人很多,也使之成为文化之城,是许多中原学子向往的学习之地,所以“书山有路勤为径”广为流传至今。此时长春已人口近十万的大城市,城墙面积扩大了数十倍。也因为这一时期中原文化广泛传入东北亚地区,此后千年一直影响东北民族文化发展方向。 公元846年,粟末靺鞨领袖大祚荣在此建立臣渤海郡国,改“书山府”为“隆州府”,定为国都。后迁都“敖东城”,但隆州府仍为渤海国文化经济中心和第一大城市,人口已近50多万。 公元916年,契丹建国,逐渐强大。长春地区成为契丹管制女真的重地,由于契丹的一个王子在此地出生,遂将隆州府改成以契丹王子名字命名为“耶律德光城”。 公元1115年女真人崛起,建立大金国,将长春地名改回祖先的隆州白龙府,迁都中都(北京)之后,改称隆州“宽城府”(宽城子),为北方的军事、政治、文化中心。此时的大金国,国富民强,从西方传来的景教(基督教)成为大金三大国教之一(道教、佛教、景教),全民信仰,宽城子成为东北亚最大的基督教圣地,全城大小教堂很多,信仰民众有数十万,此时的宽城人口近百万,城市已具备规模,城墙高大分为内外两城,宫殿随不使用但也保持的十分豪华,百姓安居乐业,有专门传道的牧师在教堂讲道,大多数信徒为富有的地主阶级,修建大小教堂,小市民在公办的最大的教堂听道。 此后蒙古日益强大,攻占宽城子,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才攻下来,蒙元由于信仰藏传佛教,所以认为这里是景教的不详之地,才会久攻不下,遂下令将宽城子城墙拆毁,百姓迁移到辽阳和中原等地,这座千年古都变为一片废墟,又将废墟挖地三尺,夷为平地,所以今天几乎上找不到这座古城的任何痕迹,只有在今天小城子村附近有点留下一点残存的遗迹。 明朝后期女真再次勃兴,建立大清帝国,长白山成为满洲族(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祭祖的圣地,在原来古南部伊通河畔的驿站成为去长白山的必经之路,乾隆几次在夏季到长白山祭祖路过这里时都发现这里的气候比盛京凉爽很多,而且风景宜人,便顺口说出“长白千载古喜州,春光无限在宽城”的诗句,后来嘉庆登基后去长白山祭祖,来到这个驿站时也发现这里气候很凉爽,又听说先帝说过的话,便在嘉庆五年(1800年)开始在此建立地方行政机构。取其中第一句的两字设“长春厅”。
近现代时期
嘉庆五年(1800年)开始在此建立地方行政机构。取其中第一句的两字设“长春厅”。 1865年建筑城垣,占地5平方公里。 1883年,人口达9万余人。这是新长春的开始,也是现代长春的起源。 清政府嘉庆5年(1800年)于新生城地方设“长春厅”。设理事通判、巡检各一,掌管民政和司法事务,隶属于吉林将军;从此使这座千年古都又重新建制。 清道光五年(1825年)长春厅治所由新生城迁至北面的宽城子(原宽城遗址南),仍名长春厅; 光绪七年(1881年)政长春厅理事通判为长春厅抚民通判,并增设农安分防经历; 光绪十五年(1889年)抚民通判升为知府,长春厅升为长春府,仍隶属吉林将军; 1896年沙俄侵入东北,攫取中长铁路筑路权,在长春城建起俄国人居住区。 1906年日俄战争结束,在长春的沙俄权益为日帝所取代,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改将军为行省,长春府隶属于吉林省。 1908年日本为扩大“满铁附属地”,开始建设长春火车站,其后又开辟商埠,当时城市面积为21平方公里,人口约15万。 民国二年(1912年)三月废府,改为长春县; 民国三年(1914年)六月东北实行省、道、县、三级管理制,长春县划属吉林省吉长道所辖; 民国十四年(1925年)分设长春市政公所; 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称长春市政筹备处;同年废道制,此时仍保留长春县制,隶属吉林省,为一等县。 1931年“9.18”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整个东北地区,长春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1932年3月1日,日本帝国主义扶持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成为傀儡政权——“满洲帝国”,将长春定为“国都”,改名“新京”,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东北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1944年市区面积为80平方公里,人口达121.7万人,超过东京(都市区人口),号称亚洲第一大都市。是北方唯一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城市 ,城市人口一半以上是少数民族,当时城内的满、汉、蒙古、回和朝鲜等民族分别居住在长春不同的城区,今天的宽城区-铁北一带主要是朝鲜族的聚居区、今天的南关区一带主要是满族的聚居区、今天的绿园区一带主要是蒙古族的聚居区、二道主要是回族的聚居区、汉族在全城散居以及主要聚居在今天的南关区、朝阳区。由于长春独特的多民族聚居,当时被称为“东方小瑞士”。 1946年4月14日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军曾一度解放长春。 1946年5月23日国民党接收长春。东北光复后,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正式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废除新京特别市,正式批准析长春县置长春市,为吉林省省辖市,同长春县均隶属于吉林省。 1948年解放军围困长春,使得长春的经济和各项事业遭到了严重破坏,城市生产和人民生活濒临绝境,1948年围困长春使得市区人口最后减至17万人。 1948年10月18日,长春重新获得解放,被确定为特别市。 1949年长春市为吉林省辖市。 1952年原由省直辖的长春县撤销,并入长春市。 1953年长春市改为中央直辖市,由东北行政委员会代管。 1954年长春市划归吉林省,为吉林省人民政府驻地。 1955年定为全国10个省辖大市之一。长春市设10个区,即长春、头道沟、南关、朝阳、二道河子、宽城子、兴隆山、大屯、范家店、净月,其中后4个区是农村区,市内6个区有52条街,农村区有1个镇、43个乡、164个村。 1957年6月,调整城内为5个区,即朝阳、宽城、南关、二道河子、郊区,全市改划为19个街、6个镇人民公社、97个农村人民公社。1958年11月,将双阳、九台、德惠、农安、榆树等5县,划归长春市管辖;是年,长春市面积20369平方千米,其中长春市4个区面积146。76平方千米,郊区和5个县面积20222。24平方千米。长春市有3572496人。 1958年原公主岭专区所属农安、九台、德惠、双阳、榆树等5县交由长春市领导。 1966年1月,双阳、九台、德惠、农安、榆树等5县,划归新成立的德惠专区领辖。 1969年德惠专区所属农安、德惠、九台、双阳、榆树5县划归长春市。 1979年列为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 1989年2月,国家批准长春市为国家计划单列市,赋予相当省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1993年7月,国务院决定各省会市不再实行计划单列,长春市于同年12月停止计划单列市。 1990年12月26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榆树县,设立榆树市。 1994年被国家确定为副省级城市。 1994年7月6日,民政部批复(民行批[1994]97号)撤销德惠县,设立德惠市。 1994年长春市行政区域内,设59个街道、73个镇、73个乡、4个民族乡。面积20369平方千米,其中长春市区积544平方千米,郊区和五市县面积19825平方千米。长春市人口有1700389户、6574999人,其中市区内有630679户、2237074人。各市县人口有1069713户、4377925人。 1995年8月,正式撤销双阳县建制,设立双阳区,属于长春市。撤销长春市郊区建制,重组绿园区。长春二道河子区改名二道区。长春市5个区的各行政区域做了相应的调整。市区面积由1116平方千米增加到3577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由136平方千米增加到137。35平方千米。 2005年,将九台市的卡伦湖镇、龙嘉镇(原龙家堡镇)、东湖镇3个镇划归二道区管辖,将德惠市米沙子镇、万宝镇、农安县合隆镇3个镇划归宽城区管辖。经过此次调整,长春市城区面积由3616平方千米扩大到4756平方千米,扩大了31。5%。2005年6月29日,吉林省政府决定将公主岭市范家屯的方正、泡子沿、盛家3个村(范家屯经济开发区)整建制划归长春市管辖,建立长春(一汽)汽车工业开发区。长春市区面积490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68平方千米(6镇入长1140平方公里,长春汽车开发区规划100平方公里,长春玉米开发区新增50平方公里),城区总面积居东北第一位。 2008年5月,长春六大主城区、四大开发区总人口487.6万(四环以内),长春地区总人口868.72万,其中流动人口约为120万。

C. 长春有什么历史事件

1、清嘉庆五年(1800年)始建置“长春厅”于新立城,置“理事通判”,是为设治之始。道光五年(1825年)迁至宽城子,即现长春市南关区一带。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升格为长春府,置“知府”。1913年改制长春县,县衙称“县公署”,主官称“知事”。1929年县公署改称县政府,知事改称县长。
2、1896年帝俄侵入东北,攫取中长铁路筑路权,在长春建起俄国人居住区。1906年日俄战争结束,在长春的帝俄权益为日帝所取代,1908年日帝为扩大“满铁附属地”,开始建设长春火车站,其后又开辟商埠,当时城市面积为21平方公里,人口约15万。

3、1920年8月始筹建市政,成立长春市政公所。1929年9月,市政公所与开埠局合并,谓长春市政筹备处,置处长。市政公所与市政筹备处,皆为在县的行政区划之内独立的市政管理机关,与长春县并立。1932年1月1日长春县改制长春市,至此,市制始成。是时长春已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并于3月14日定长春为伪满洲国国都,15日易名为“新京”市。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东北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至1944年市区面积为80平方公里,人口达81.7万人。1945年“八·一五”光复,长春乃复其名。1945年8月19日,苏联红军进驻长春,实施军事管制。此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对长春市反复争夺,两度易政,至1948年10月19日长春解放,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4、1948年10月19日,长春重新获得解放,被确定为特别市。1953年改为中央直辖市。1954年划归吉林省,随后省会迁至长春,成为吉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55年定为全国10个省辖大市之一。1979年列为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

5、随着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政策的贯彻落实,长春市于1980年同日本仙台市、1981年同南斯拉夫诺维萨德市、1983年同英国伯明翰市、1985年同美国弗林特市结为友好城市;在广州、大连设立了办事处。

D. 吉林省的历史

汉至隋朝

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灭卫满朝鲜设玄菟郡,管辖吉林省东南部。东部和南部的长白、图们、敦化、和龙、汪清、龙井、珲春、延吉等市县,先后属苍海郡、临屯郡、乐浪郡。

通化、集安、梅河口、靖宇、白山等市县则先后属真番郡、玄菟郡。这是吉林地区纳入中原王朝行政建置之始。前37~668年间,高句丽活跃于吉林,曾定都于集安丸都山和国内城,与东汉、曹魏、隋朝等中原政权时战时和,鼎盛时期其势力范围包括吉林东南部、辽河以东和朝鲜半岛北部。

唐朝时期

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朝和新罗联合灭高句丽,设置安东都护府,西北部地区属唐室韦都护府。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在敦化东牟山立“震国”。

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受唐玄宗册封“渤海国”,统治吉林省大部分地区。后曾定都和龙、珲春。

宋辽金时期

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年)为契丹所灭,设东丹国,在西部设黄龙府。辽朝时期,吉林省大部分隶属东京道,西部为上京道管辖。

金朝在其辖境设上京路、北京路、东京路、成平路、海兰江路,基本覆盖今吉林省全境。金贞祐三年(1215年)女真人蒲鲜万奴建立东真国。金天兴二年(1233年)为蒙古所灭。

元朝时期

元朝隶属于辽阳行省,为开元路、北达达路、中书省泰宁路及中央枢密院直领的成平府辖区。

明朝时期

明朝大部分隶属奴儿干都司,西部的洮南一带属大宁都司的泰宁卫,东南部一带为建州卫,为建州女真发源地之一。

清朝时期

清顺治十年(年),设宁古塔昂邦章京。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建吉林城,命名“吉林乌拉”,吉林由此得名,随后宁古塔将军驻地迁移至吉林市。

清乾隆五年(1740年)颁布了“流民归还令”,对山海关以东地区施行封禁政策。但清政府的封禁政策并未能阻止为生活所迫的华北大批汉族农民流入吉林省中部一带,并向北、向东、向西扩展。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宁古塔将军改为吉林将军,“吉林”由原来城邑名称扩大为行政区称谓。吉林将军辖区大体包括松花江、绥芬河、牡丹江、图们江流域,西起开原威远堡边门,东至乌苏里江两岸和库页岛在内的沿江及至长白山区。

(4)长春历史事件扩展阅读:

截至2017年,吉林省共辖8个地级行政区,包括7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分别是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通化市、白山市、辽源市、白城市、松原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另有长白山管委会 。长春市是副省级市。吉林省人民政府驻长春市宽城区新发路329号。

吉林是大米、玉米之乡,菜肴比较符合大众口味,主要有三大特点:油大、盐多、菜码大。东北人口味重,基本上每道菜都咸味都比较重。

流行在吉林的秧歌,是一种舞蹈、歌唱、戏剧三者综合,以舞为主的民间艺术。从表演形式上可分为地秧歌、高跷秧歌、寸子秧歌以及抬杆、背杆、橛杆等多种表现形式。通常还把耍龙灯、舞狮子、跑旱船、推车、打霸王鞭等民间舞蹈结合在一起。

E. 1840到1978年吉林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有哪些历史人物

1803年(嘉庆八年)清政府废止禁令。
1878年(光绪四年)吉林设置垦务局,大事垦殖,经济面貌大为改观,并逐步形成东部的农林地区,中部的农业地区和西部农牧地区的差异特点。
1907年,正式建吉林行省,清政府完全处于内外交困、风雨飘摇、惶惶不可终日之中。光绪帝欲凭借改革地方政治来挽救垂危的统治。他首先发布谕旨:裁撤东北三将军,设立奉天(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改盛京将军为东三省总督。吉林省正式建制,称吉林行省,设吉林巡抚(吉林省第一任巡抚为顾肇熙),省会设于吉林市。
1908年,吉林省组成巡抚衙门,吉林将军、吉林分巡道随之废除,吉林巡抚成为吉林省最高民政长官,并兼理旗务。同年,吉林省仿照关内行省之例,先后在省下置四路分巡兵备道。
1912年:吉林省作为南京临时政府和22行省之一,区划沿清旧制不变。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下诏退位。268年的清朝统治与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宣告结束。4月15日,袁世凯下令各省督抚均改称都督。陈昭常任吉林省都督。
1926年:中共北满地委在吉林省建立长春支部。
1930年:于和龙县药水洞成立东北地区第一个农村苏维埃政权。
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边界状况是:西界奉天,北界黑龙江,南至图们江外韩国,东界苏联。
二十世纪初,东北成为俄、日帝国主义进行殖民扩张的角逐之地。在“五四”运动的推动和后来“五卅”运动的影响下,吉林大地不断掀起反帝爱国斗争风潮。民族工商业有所发展,出现了更多具有近代规模的城市。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吉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1932年3月9日,伪满洲国傀儡政权正式建立,以溥仪为执政,年号“大同”,定都“新京”(今长春)。1934年,日本改“满洲国”为“满洲帝国”,改“执政”为“皇帝”,改年号“大同”为“康德”。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18日,溥仪在通化宣布退位,伪满洲国灭亡。
伪满洲国地图
1931年9月19日,日军占领长春、四平等地。21日,吉林城沦陷。吉林省代主席、东北边防军副司令长官公署参谋长熙洽降日。11月12日,吉林省抗日政府在宾县成立,诚允任代理主席。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9日零时,苏军向日本关东军发动全面进攻。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吉林光复。
1945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在长春成立吉合区党委。同时成立吉合区行政委员会,主任委员周保中。辖区包括吉林、合江以及松江之珠河以东地区。这是吉林省建立的第一个省级人民政权。同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撤销吉合区党政军机构,成立中共吉林省工作委员会。同年12月27日至30日,在永吉县岔路河镇召开吉林省人民代表会议,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55人,列席代表9人。
吉林省政府成立后,其辖区、省会驻地、工作机构、派出机构等,几经变动。吉林省政府成立时,省属市县已由1945年11月10日中共吉林省工委成立时辖属的3市23县,调整为辖长春、吉林2市和长春、榆树、德惠、九台、通阳、永吉、蛟河、舒兰、磐石、桦甸、敦化、延吉、和龙、汪清、珲春、安图等16县,至1946年5月下旬部分市、县被国民党军占领之前,均已成立了市、县政府,辖区人口650余万人。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政府把东北划成9省,吉林省领长春、吉林2市和永吉、榆树等18县1旗。
1945年11月25日,中共永吉地委征得驻吉苏军同意,成立吉林市民主政府,至1946年5月28日随军撤出,吉林市被国民党军队占领。1948年3月9日吉林市解放,复建吉林市政府。
1945年12月27日,吉林省政府在永吉县正式成立,周保中任主席。
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国民党成立“吉林地方治安维持会”。11月,在中共组织下成立吉林省政府,省会设在吉林市。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民国政府划分原东三省为九省,吉林省领长吉2市和永吉、榆树等18县1旗,省会设在吉林市。同年11月,在中共组织下成立吉林省政府。
1946年5月,共产党军队从吉林市撤出,国民党在此成立了吉林省政府。
1948年3月9日,中共占领吉林市。3月10日,中共吉林省政府迁至吉林市。
1948年10月19日驻长春国民党守军分别起义,投降,长春解放实现吉林全境解放。
1949年4月21日,长春市政府由东北行政委员会直属改由吉林省政府直属,东北划分为6省。
新中国建立初期,吉林省辖2个市、2个专区、 1旗、22个县和1个工业特区。
1954年,东北行政区划调整,将原黑龙江省的7个县划归吉林省,与原属吉林的乾安县共同组建白城专区;将原辽东省的1市9县划归吉林省,设立通化专区;将原辽东省的辽源市、西安县、东丰县和原辽西省的四平市、双辽县、梨树县划归吉林省管辖。东北6省改为4省,吉林省与黑龙江省、辽宁省以两省新划归吉林省的市、县界线为省界,与朝鲜、苏联国界仍旧。
1954年9月27日,长春直辖市改为省辖,省会迁往长春。[1]
1969年,内蒙古自治区的哲里木盟和呼伦贝尔盟的1县1旗划归吉林省,1979年又划归内蒙古自治区。从此,吉林省行政区划延续至今。

F. 吉林长春有什么历史故事

中国的近代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争史。而似乎中国的每一座城市在其发展历程中,都经历了生与死的诀别。战争,让有些城市在历史长河中成为兵家必争、商贾云集之地;也让有些城市尸横遍野,成为鬼魂无处藏身之地。今天要讲的是一座被小日本欺压历史最久的一片地域,而在这片区域中崛起的城市就是今天的吉林长春。



我们再来看看今天的长春市,这里目前是中国最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因在汽车制造业等产业颇具领导力,因此也被称为“东方底特律”。另外长春在光电、制药等产业也是颇具建树,2017年长春市国民生产总值达6530亿元,其成绩在国内同类二线城市中确算不错了。也因为这里名胜颇多,又是北方人的“春城”,每年也会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游玩。虽说长春的城市发展离不开小日本的初步建设,但其后的几十年是由吉林省举全省之力打造的,所以跟小日本也没多大关系。在这件事上,你们怎么看待小日本呢?

G. 长春市有什么历史传说

长春原名宽城子。夏、商、周属肃慎;两汉、三国、西晋时内属夫余国;东晋、南北朝时容期入高句丽版图;隋及唐初属高句丽之夫余诚。公元六世纪后,高句丽渐衰,终为新罗与唐朝联军所灭,长春一带又属渤海国扶余府所辖。辽属东京道之黄龙府;金属上京路之隆洲府;元属开元路;明初属奴尔干都司,明中叶属兀良哈部;明末至清朝中期为蒙古族王公领地。

长春原有古城,公元926年毁于战火。城市的再次形成,缘于清朝封禁政策的废除,继与沙俄、日本的侵占相联。故对长春既有古城之说,又有现代城市之议。

H. 长春市的故事与传说

关于长春名字由来的传说:
古时候人类抵抗大自然的手段是比较原始而软弱的,而东北每年受西伯利亚的寒流影响又很大,有一年,西伯利亚寒流又一次大举南下,只是这次寒流格外强烈,伊通河畔这个小村庄中有很多老年人和儿童便因饥寒疾病离开了人间,于是剩下的村民便向上苍祈求,希望天上的众仙能够体察民间疾苦,不要每年都那么寒冷,不要每天都夺走那么多亲人的生命。他们的至诚终于感动了天上的一位善良的仙女,她飘然的来到了人间,送给村民们两把种子,并告诉他们:你们把他播种下去,当他们都成熟以后,你们将不用再惧怕寒冷,你们的生活也会充满欢乐。于是村民们小心的收下了这两把种子,并把他播撒在伊通河岸边,第二年春天的时候饱含村民们汗水和希望的种子终于发出了嫩芽。不久以后第一把种子开出了美丽的花朵——月季花,村民们欣喜若狂,名之曰长春花,希望春天能永远眷顾他们,春天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是温暖而美丽的,到了冬天该怎么办呢?当秋风吹起是,村民们又有了新的哀愁。正当他们愁眉不展时,突然想起了仙女给的第二把种子,这把种子并没有长出什么美丽的花朵,只是越长越高的一篷蒿草。村民们相信仙女不会欺骗他们,于是就来到河边,搁下了大把的蒿草并把他们晒干,结果他们发现这种草又细又长,又非常柔软,于是冬天便把他们垫在鞋里,铺到火炕上,再也不怕寒风的侵袭。讲到这里,大家可能已经猜到了,这就是东北的老三宝:人参、鹿茸、乌拉草中的乌拉草了!

I. 长春的历史

长春的历史
长春史建于公元前2000年是肃慎国的第二个王都,当时是惠(秽)族的主要聚集地,称为“喜(三个七和在一起那个字)”,肃慎的第二代王室在此修建土坯城墙和宫殿,称为“喜都”此时已有人口约千户,这是最早长春历史,所以三个七组成的“喜”也是应该是现在长春的简称。

后来在公元前约1800年时惠、漠(貊)两族逐渐迁徙在喜都融合成为惠漠族(满族的前身),当时成为得汇(德惠)国,改“喜都”为“何龙(合隆)城”,后来建立扶余国由于此时与中原的东汉文化开始交流,道教传入扶余所以把国都又改称“天罡城”此时人口已经上万,城墙和宫殿也改为石建的。

一直到唐朝开元时期,长春成为唐‘安北都护府’的一部分,时被中原人士称为“书山府”,是唐朝发配文字狱犯人的地方,当时书山城被冤枉发配的文人很多,也使这里成为文化之城,是许多中原学子向往的学习只地,所以“书山有路勤为径”广为流传至今,此时这里已经人口近十万的大城市城墙面积扩大了数十倍。

公元846年惠漠后裔大柞戎在此建立臣北邵(渤海)国,改“书山府”为“隆州府”,做为国都后迁都‘敖东城’,此时这里还是北邵国的文化和经济中心和第一大城市,人口已近50多万。

公元1115年契丹逐渐强大,这里成为契丹管制女真的重地,由于契丹的一个王子在此地出生,所以把这里改成为以契丹王子的名字命名为“耶律德光城”。
后来在公元1234年女真人在这里崛起,把这里改回祖先的“隆州城”又称“白龙府”,作为国都,并在北面建立了军事重地黄龙府,之后迁都中都(北京)后,把这里改称“宽城府”,为北方的军事、政治、文化中心,此时的大金国,国富民强,从西方传来的景教(基督教)成为大金的国教,全民信仰,宽城成为东方最大的基督教圣地,全城大小教堂很多,信仰民众有数十万,此时的宽城人口近百万,城市已具备规模,城墙高大分为内外两城,宫殿随不使用但也保持的十分豪华,百姓安句乐业,有专门传道的牧师在教堂讲道,大多数信徒为富有的地主阶级,修建大小教堂,小市民在公办的最大的教堂听道。

后来蒙古强大起来,攻占宽城,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才攻下来,元由于信仰藏传佛教,所以认为这里是景教的不详只地,才会久攻不下,就下令将这里的城墙拆毁,百姓迁移到辽阳和中原等地,这座千年古都变为一片废墟,又把废墟所有的一切又挖地三尺,移为平地,所以今天基本上找不到这座古城的任何痕迹,只有在今天小城子村附近有点留下一点残存的遗迹。

明朝后期女真逐渐强大,建立大清国,后来长白山成为满族祭祖的圣地,在原来古城的西南部伊通河畔的驿站成为去长白山的必经之路,乾隆几次在夏季到长白山祭祖路过这里时都发现这里的气候比盛京凉爽很多,而且风景宜人,便顺口说出“长白山下春常在,伊通河畔人人爱”的诗句,后来嘉庆登基后去长白山祭祖,来到这个驿站时也发现这里气候很凉爽,又听说先帝说过的话,便在嘉庆5年(1800年)开始在此建立地方行政机构,取其中第一句的两字设“长春厅”。1865年建筑城垣,占地5平方公里。到1883年,人口达9万余人。

1896年帝俄侵入东北,攫取中长铁路筑路权,在长春建起俄国人居住区。1906年日俄战争结束,在长春的帝俄权益为日帝所取代,1908年日帝为扩大“满铁附属地”,开始建设长春火车站,其后又开辟商埠,当时城市面积为21平方公里,人口约15万。

1931年“9.18”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整个东北地区,长春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1932年3月1日,日本帝国主义扶持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成为傀儡政权——“满州帝国”,将长春定为“国都”,改名“新京”,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东北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至1944年市区面积为80平方公里,人口达81.7万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军于1946年4月14日曾一度解放长春。但1946年5月23日国民党的魔爪又伸入长春使长春的经济和各项事业遭到了严重破坏,城市生产和人民生活濒临绝境,市区人口最后减至17万人。

J. 长春的历史

长春原名宽城子。夏、商、周属肃慎;两汉、三国、西晋时属夫余国;东晋、南北朝时期入高句丽版图;隋及唐初属高句丽之夫余诚。公元六世纪后,高句丽渐衰,终为新罗与唐朝联军所灭,长春一带又属渤海国扶余府所辖。辽属东京道之黄龙府;金属上京路之隆洲府;元属开元路;明初属奴尔干都司,明中叶属兀良哈部;明末至清朝中期为蒙古族王公领地。

长春原有古城,公元926年毁于战火。城市的再次形成,缘于清朝封禁政策的废除,继与沙俄、日本的侵占相联。故对长春既有古城之说,又有现代城市之议。
1800年7月8日 清政府地设治,设立长春厅。

1825年 长春厅衙署迁到宽城子,即今天的西四道街一带。

1865年 长春商民募集资金修筑城墙。

1884年 长春厅抚民通判李金镛创办养正书院。

1901年 俄国人建成了长春的第一座火车站---宽城子火车站。

1906年 长春开埠后当地政府耗资白银九万两修建道台衙门。

1907年 日本人开始修建长春火车站,满铁长春附属地的规划和建设开始了。

1912年 吉长铁路通车。

1931年9月19日 日军攻占南岭兵营,长春沦陷。

1932年3月9日 伪满洲国成立,爱新觉罗 溥仪就任执政。

1934年3月1日 爱新觉罗 溥仪登基称帝,年号康德。

1932年11月 日本关东军主持《大新京都市计划》,开始大规模城市建设。

1945年8月19日 苏军进驻长春,日本关东军投降。

1948年6月25 东北人民解放国围困长春战役开始,围城期间市内死亡十余万人。

1948年10月19日 驻长春国民党守军分别起义,投降,长春解放。

1948年10月15日 长春特别市市政府成立,邹大鹏任市长。

1953年7月15日 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

1954年9月27日 吉林省人民政府从吉林市迁入长春市,长春市变成为省会城市。

1955年 东北电影制片厂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

1958年8月 长春市第一个人民公社在小河台乡成立。

1968年 经沈阳军区批准,长春市成立革命委员会。

1980年8月 国务院决定在东北三省建设商品建设商品粮基地,长春市外五县被列为其中。

1980年10月 长春市与日本仙台市结为友好城市。

1984年11月 君子兰被定为长春市市花。

1985年8月 伊通河泛滥成灾,大规模治理工程随即展开。

1985年8月1日 长春电视台正式开播。

1991年3月 南湖---南岭新技术工业园区正式更名为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92年8月23日 长春举办首届中国长春电影节。

1999年 中国第一列时速200公里的电动旅客列车组在长春客车厂下线。

1999年5月14日 国务院正式批准施行《长城市城市总体规(1996--2020)》,确定了长春市城市性质。

阅读全文

与长春历史事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