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眉州的眉州历史
太清抄二年(548)设置青州,辖齐通郡袭,州治齐通县(今四川眉山市区)。西魏废帝二年(553)改青州为眉州,辖齐通、青城两郡,州仍治齐通县城。
北周建德元年(572)眉州改青州。大城元年(579)青州改嘉州。
隋开皇三年(583)废郡存州。大业二年(606)复改嘉州为眉州,州治迁通义县(今眉山市东坡区东坡镇)。后撤州建眉山郡,郡治龙游,即今乐山市市中区。
唐武德元年(618)眉山郡改为嘉州。
武德二年(619),从嘉州分置眉州,辖通义、丹棱、洪雅、南安(今夹江)和青神5县,属剑南道,州治通义县城。天宝元年(742)撤销眉州,改置通义郡。乾元元年(758)撤销通义郡,恢复眉州,属剑南道西川。
元至元十四年(1277)眉州属嘉定路。明洪武九年(1376),眉州降为眉县,归嘉定州管辖。十三年眉县复升为眉州,直隶属四川布政使司,领3县:丹棱、彭山、青神。
民国二年撤销眉州恢复眉山县,属上川南道。
Ⅱ 眉山丹棱在历史上有哪些名人故事
彭端来淑(1699年-1779年),字乐斋,号仪源一,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县人)。生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卒于清高宗乾隆四十四年。清朝官员、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一起被后人并称为“清代四川三才子”。 端淑十岁能文,十二岁入县学,与兄彭端洪、弟彭肇洙、彭遵泗在丹棱萃龙山的紫云寺读书。雍正四年(1726年),彭端淑考中举人;雍正十一年又考中进士,进入仕途,任吏部主事,迁本部员外郎、郎中。乾隆十二年(1747年),彭端淑充顺天(今北京)乡试同考官。
Ⅲ “眉山七史”名词解释
眉山七史
[color=darkslateblue] [/color][size=3][color=black]史书,在三国时即以《史记》、《汉书》、《东观汉记》称“三史”。后《东观汉记》失传,又把《史记》、《汉书》、《后汉书》称“三史”。唐代科举考试设有“三史科”,可知这已成为一组文献。唐初修“五代史”,指《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结果五代史的“志”最后成,都放到《隋书》中。其他四史没有志。宋代形成《十七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当时四川眉山尝刻南北朝七史,称“眉山七史”,也是一组正史。到元代,曾有十路儒学合刻《十七史》,实际仅刻《十史》,眉山七史仍用宋版修补。明代南京国子监有《二十一史》,初用宋、元、明初旧版修补,万历间又大量重刻,至清初犹补版刷印,世称“南监本”。北京国子监又重刻《二十一史》,称“北监本”。明末毛氏汲古阁重刻《十七史》。清乾隆武英殿重刻《二十一史》,加上《旧唐书》、《旧五代史》、《明史》为《二十四史》。民国间开明书店加上柯绍忞《新元史》成《二十五史》,近又有以《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而成《二十五史》者。或有以开明书店《二十五史》加上《清史稿》成《二十六史》者。[/color][/size]
Ⅳ 四川省眉山市扫黄历史
不知道历史,但从4月14日,四川眉山市“扫黄打非”春季战役行动开始,眉山市内执法部门容公开销毁了一批非法出版光碟。据了解,在“扫黄打非”工作中,眉山市将严厉打击政治性非法出版物和各类非法出版活动,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Ⅳ 眉山市在那里有什么历史背景
眉山位于四川盆地成都平原西南边缘
说起眉山,熟悉中国文学的人会有所耳闻,因为版这是大文豪苏轼的故乡。权但假如你以为我仅凭苏轼甚至加上苏洵、苏辙就夸眉山是四川的灵秀之地,那就大错特错了。苏轼固然是眉山最优秀的文人,但眉山决不仅仅只有苏轼!陆游称眉山是“千载诗书城”,并不是虚夸。因为陆游生活的宋朝,眉山就出了886名进士,这个数量还没算今属眉山的仁寿、洪雅等县。论人文之盛,眉山在四川是最优秀的。
Ⅵ 眉山市的来历
眉山,古称眉州,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介于岷峨之间,因峨眉山而得名。
眉山建置于南齐建武三年(496年),历史上曾为郡、州、专区治所。1997年5月30日,由乐山市划出眉山县、仁寿县、彭山县、洪雅县、丹棱县、青神县,建立眉山地区。2000年6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眉山地区,设立地级眉山市。
(6)眉山历史事件扩展阅读
历史沿革
明洪武九年(1376年),眉州降为眉县,归嘉定州管辖。次年,彭山、丹棱并入眉县,青神并入嘉州。十三年眉县复升为眉州,直隶属四川布政使司,眉山县仍由州治理,领3县:丹棱、彭山、青神。
民国二年(1913年),撤销眉州恢复眉山县,属上川南道。次年,改属建昌道。十七至十八年(1928至1929年),撤销道制。二十四年(1935年),置四川省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眉山县城,辖眉山、彭山、丹棱、青神、夹江、洪雅、大邑、邛崃、蒲江和名山10县。
解放后,1950年1月,设眉山专区,专员公署设眉山县城,属川西行政公署,辖10县,同解放前的第四行政督察区辖县,以后大邑划出,新津划入。1953年3月5日撤销眉山专区,眉山县划归乐山专区管辖。1959年,彭山、青神与眉山合为1县,称眉山县,1962年11月,两县恢复县制。1968年,眉山县属乐山地区,1985年,属省辖乐山市(乐山地区改建)。
1997年8月,建眉山地区,眉山县改辖于眉山地区。
2000年12月,撤地建市原眉山县改为东坡区。
2014年10月,国务院同意撤销彭山县,设立眉山市彭山区,以原彭山县的行政区域为彭山区的行政区域,彭山区人民政府驻凤鸣镇西街98号。
参考资料来源:眉山市人民政府-眉山简介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眉山市
Ⅶ 眉山历史名人有哪些
历史名人
《后汉书》:3人
张 晧——《后汉书》卷五十六·张王种陈列传第四十六·张晧传
张 纲——《后汉书》卷五十六·张王种陈列传第四十六·张纲传
杜 抚——《后汉书》卷七十九下·儒林列传第六十九下·杜抚传
《三国志》:3人
杨 洪——《三国志》卷四十一·蜀书十一·杨洪传
杨 戏——《三国志》卷四十五·蜀书十五·杨戏传
张 翼——《三国志》卷四十五·蜀书十五·张翼传
《晋书》:1人
李 密——《晋书》卷八十八·列传第五十八·孝友·李密传
《宋史》:35人
孙 抃——《宋史》卷二百九十二·列传第五十一·孙抃传
田 锡——《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传第五十二·田锡传
陈希亮——《宋史》卷二百九十八·列传第五十七·陈希亮传
石扬休——《宋史》卷二百九十九·列传第五十八·石扬休传
朱台符——《宋史》卷三百六·列传第六十五·朱台符传
何 郯——《宋史》卷三百二十二·列传第八十一·何郯传
苏 轼——《宋史》卷三百三十八·列传第九十七·苏轼传
苏 辙——《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苏辙传
任伯雨——《宋史》卷三百四十五·列传第一百四·任伯雨传
陈 祐——《宋史》卷三百四十六·列传第一百五·陈祐传
何 栗——《宋史》卷三百五十三·列传第一百一十二·何栗传
程之邵——《宋史》卷三百五十三·列传第一百一十二·程之邵传
任 谅——《宋史》卷三百五十六·列传第一百一十五·任谅传
孙道夫——《宋史》卷三百八十二·列传第一百四十一·孙道夫传
虞允文——《宋史》卷三百八十三·列传第一百四十二·虞允文传
杜莘老——《宋史》卷三百八十七·列传第一百四十六·杜莘老传
唐文若——《宋史》卷三百八十八·列传第一百四十七·唐文若传
李 焘——《宋史》卷三百八十八·列传第一百四十七·李焘传
家 愿——《宋史》卷三百九十·列传第一百四十九·家愿传
任希夷——《宋史》卷三百九十五·列传第一百五十四·任希夷传
李 璧——《宋史》卷三百九十八·列传第一百五十七·李璧传
杨大全——《宋史》卷四百·列传第一百五十九·杨大全传
杨 栋——《宋史》卷四百二十一·列传第一百八十·杨栋传
家铉翁——《宋史》卷四百二十一·列传第一百八十·家铉翁传
杨文仲——《宋史》卷四百二十五·列传第一百八十四·杨文仲传
王 当——《宋史》卷四百三十二·列传第一百九十一·儒林二·王当传
杨泰之——《宋史》卷四百三十四·列传第一百九十三·儒林四·杨泰之传
苏 洵——《宋史》卷四百四十三·列传第二百二·文苑五·苏洵传
唐 庚——《宋史》卷四百四十三·列传第二百二·文苑五·唐庚传
陈与义——《宋史》卷四百四十五·列传第二百四·文苑七·陈与义传
韩 驹——《宋史》卷四百四十五·列传第二百四·文苑七·韩驹传
唐 重——《宋史》卷四百四十七·列传第二百六·忠义二·唐重传
孙昭远——《宋史》卷四百五十三·列传第二百一十二·忠义八·孙昭远传
孙 逢——《宋史》卷四百五十三·列传第二百一十二·忠义八·孙逢传
孙光宪——《宋史》卷四百八十三·列传第二百四十二·世家六·孙光宪传
此外,在《宋史》中,在他人列传之后或之内附有小传的还有5名眉山人,他们是:
苏 过——列《宋史》卷三百三十八·列传第九十七·苏轼(子过)传
苏元老——列《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苏辙(族孙元老)传
师维藩——列《宋史》卷四百三十三·列传第一百九十二·儒林三·高闶传
史次秦——列《宋史》卷四百四十九·列传第二百八·杨震仲传
喻汝砺——列《宋史》卷四百五十三·列传第二百一十二·忠义八·孙逢传
《元史》:1人
虞 集——《元史》卷一百八十一·列传第六十八·虞集传
在《元史·虞集传》后,还附有虞集之弟虞盘传
《明史》:2人
余子俊——《明史》卷一百七十八·列传第六十六·余子俊传
万 安——《明史》卷一百六十八·列传第五十六·万安传
《清史稿》:1人
曾璧光——《清史稿》卷四百二十·列传二百七·曾璧光传
Ⅷ 眉州的历史
眉山,古称眉州。自南齐建武三年(496)建制以来,已有1500多年历史。眉山自古以回来文化鼎盛,饮誉四海,答文化名流,史不绝书。以苏轼为代表的三苏父子,以其丰富的人生经历、深邃的哲学思想、卓越的政治实践、辉煌的文学成就,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三苏文化。因此眉州又被称为‘诗书古城’、‘东坡故里’。之所以被称为诗书城,不仅是因为大诗人陆游对此曾发出‘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的感叹。其实在宋朝时期确实有人产生过打造诗书城的构想。当时三苏父子已是享誉全国了,当地乡人也在考虑如何纪念他们父子,有一个姓吴的眉州太守就有一个想法,他想根据陆游的诗来建设一个诗书城,当时有两个设想,一个是修建三苏祠,将苏氏三父子遗像和作品请进去,供当地乡人瞻仰;另外想建设的就是远景楼,既可以纵览眉州十景,又能阅览峨眉霁雪。这种构想还是比较粗糙的,后来也因为种种原因,诗书城也只是停留在美妙的诗句中。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眉山打造诗书城的条件已成熟了。